高考语文写作指导课件:材料的运用.ppt_第1页
高考语文写作指导课件:材料的运用.ppt_第2页
高考语文写作指导课件:材料的运用.ppt_第3页
高考语文写作指导课件:材料的运用.ppt_第4页
高考语文写作指导课件:材料的运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材料的运用,强化渲染材料 在叙述材料的过程中,我们最易犯的毛病就是老老实实地叙述整个材料,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取舍,不知详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凡不能证明观点的材料,我们就应大胆舍去;而能证明观点的材料,我们就要强化渲染。 1.强化渲染材料的表现和结果部分 一则证明论点的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表现,即材料叙述部分;一是结果,即材料分析和判断部分。表现和结果组合起来就能证明论点。而论证的力度,就体现在强化渲染材料的表现和结果两部分。请看下面这段文字及高手点评:,“学问”是“问”来的,不问哪来学问?(一陈述,一反问,提出论点,论点的核心是“问”,所以后文应强化渲染的就是“问”的表现及结果)有这样一个故事:山里的先生到水乡做客,朋友请他吃菱角,他竟连壳一起嚼。朋友教他去壳吃,他冒充内行,说连壳吃可清火解毒。朋友问他:“你那里也有?”他回答:“山前山后都有,多的是。”(这是表现,即叙述部分,作者进行了强化渲染:吃菱角不去壳,反说可清火解毒,不问之一。胡说菱角(生于水中)山前山后都有,不问之二。单说其中一点,自然也可证明观点,但讽刺“不问装懂”的力度不够,也即强化渲染不够)这真叫人捧腹。,(这是结果,属材料判断,“不问”的人只能制造笑话,因此证明,我们应当多问)学习可不能像这位山里先生吃菱,既不虚心求教,却又自以为是。(对材料下了判断,还不等于论点就得到了证明,因为材料和论点之间尚属“分立”阶段,准确说,二者的关系虽然已经达到“神合”,但还只是“貌离”状态。这句话恰是围绕结果的分析,在论题“学习”和材料“吃菱”之间架起桥梁,使论点和材料不仅“神合”,而且“貌合”)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是论证的第二个材料,从人们的习惯看法处谈“问”的必要性)学问学问,学了要问,学与问相辅而行。(对“学问”本身进行解释,也就很好地证明了“学”与“问”的关系)不学无以致疑,不问无以决疑。释其一疑,便长一智。口不常问,心便常闷。,(分析“学而问”和“学而不问”的结果,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强化渲染)有人说,孔夫子的学问是问来的。他“入太庙,每事问”,他以“己能问不能”。(材料三,孔子的学问,世人皆知,所以作者没有刻意强化“问”的结果,只是强化“问”的表现:一是“入太庙,每事问”,一是以“己能问不能”。说其中之一,自然也能证明观点,但论证力度不够,所以还是多列一个“问”的表现为好。至于孔子“韦编三绝”读春秋的事就不说了,因为此事虽能看出孔子勤奋好学,但与“问”实在没有关系)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踏遍青山绿水,拜师访问,(材料四)问药农,问长者,问一切有经验的人,(列举“问”的表现,也即强化渲染,三“问”构成排比句式,论证的力度便出来了。,至于李时珍在途中如何历尽千难万险,甚至如何遭遇抢劫的素材就不必写了,因为这些素材与“学”“问”无关)虚心求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强化“问”的结果,这是其一)对人类医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强化“问”的结果,这是其二)所以,学不可缺,问就不可少。,材料的两部分,表现和结果,固然不用都强化渲染,但论证一个观点,强化渲染却一定要有。表现部分的强化渲染不难,只需吃透观点的重心。然后列举能表现重心的事实、现象、数据等即可;结果部分的强化渲染则除了列举各种可能的结果外,我们还可以用“升华”结果的方式。所谓“升华”结果,就是将事情可能有的结果(意义或作用等)合理地扩大、拔高,把事情放到历史、文化、哲学等大背景下去探讨结果,试图将事情与历史、文化、哲学建立联系。下面再举两则修改范例,你就更明白了。,第一则 【原稿】勾践没有怕,于是他完成了自己灭吴的大业;文天祥没有怕,于是他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篇;布鲁诺没有怕,于是人们知道了“太阳中心说”他们是勇敢的,因此他们是成功的。,【修改稿】勾践没有怕,于是他完成了自己灭吴的大业;文天祥没有怕,于是他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篇;布鲁诺没有怕,于是人们知道了“太阳中心说”他们是勇敢的,因此他们是成功的。这,其实也是人类史上的大幸。如果没有这些无畏的先行者、人类的脊梁支撑在历史里,人类的历史不知要暗淡多少!文化的鲜活之气将减淡多少!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色,不就是那些无畏的巨石大礁演绎的吗?,第二则 【原稿】严子陵是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当了皇帝之后,想请严子陵辅助自己,但严子陵不愿为官。刘秀四处寻找,最后在齐国找到了他。但严子陵不顾光武帝低声下气的恳求,坚持不肯为官,又回到富春江边,继续垂钓耕田。,【修改稿】江南文人的一大偶像严子陵是东汉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对他的才学人品佩服得五体投地。刘秀做了皇帝之后派人四处打探他的下落,后来终于在富春江畔的茅屋里找到了他。然而高官厚禄丝毫没有动摇严子陵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他把脚搭在光武帝的肚皮上与他同枕共眠了一晚之后,便匆匆返回富春江畔做与世无争的隐士去了。这是一位高尚的真正热爱山水的人,对世间浮华一无所羡,他像云中之龙一样出没于秀山明水间,使我们只能一鳞半爪地部分了解到他的生活。我们只知道他如同屈原笔下的那位渔父一样长期耕田行吟于美丽温情的富春江畔,最终无疾而终。后来,他的墓前留下了苏州一位名臣范仲淹的著名吊联“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其实,文章也就是这样,只有通过强化渲染,叙述描写才有激情,论证才有力度,文势才能形成。说得偏激一些,没有强化渲染,不能煽情造势,就没有动人心魄的文章。“我现在很苦。”这只是一个判断,不是文章,但如果把“苦”的状态强化渲染一番,则成为文章了。,2.强化渲染材料细节 当一则素材过于短小、单薄时,它就不宜直接运用到文章中去,无法充分说理。这时,就需要对素材进行扩展,或增加细节,或增加内涵,总之,务必使它丰满起来,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例如下面一则有关肖邦的素材: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了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但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去世后,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个细节对其进行强化渲染: 1849年10月,38岁的肖邦离开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遗嘱,朋友们将他保存了18年的那杯泥土,撒在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思念祖国,现在,死了也嗅着祖国泥土的芬芳而去。遵照肖邦的遗嘱,朋友们又将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波兰,赤子之心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占领波兰。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一直被珍藏起来,没有遭到破坏。肖邦的心已成为爱国的象征。1949年10月17日,肖邦逝世100周年那天,那颗赤子之心、爱国之心,终于回到了庄严古老的教堂。,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与人民中跳动,他的音乐,也永远在祖国、在世界传扬。肖邦的心,是一颗真正的爱国心。 文段正是抓住了“肖邦的心脏”这一细节做了充分的强化渲染,不但写了肖邦心脏回归祖国,还增添了二战期间的这一场景。最后升华到“肖邦的心已成为爱国心的象征”,主题得以彰显。,3.想象扩写所用材料 想象扩写所有材料,说到底也是对材料的强化渲染。即通过想象,把较短的“旧”素材加以扩充,呈现为更全面、更丰富、更具新意的素材。运用关键在于立足于生动的想象力,并对旧素材的背景有所了解。例如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苏轼”素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21岁的苏轼赴京考试,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因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后因“乌台诗案”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符三年大赦,北归途中,卒于常州。,其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传诵甚广。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赞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素材为许多同学作文时常用,然而,常常人云亦云,了无新意,因此令阅卷者反感。其实,苏轼素材的背景极有内涵,我们若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想象,即能为其赋予新鲜色彩。,苏东坡,他科场得意,天子赏识,一时间仕途似锦;可在历经官场磨难之后,他为什么没被摧毁得轰然倒地?正是有博大的胸襟。因为这种胸襟,这种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的胸襟,才使他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如意和个人悲愁时,能够理性旷达,从容应对。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我们应该学会超越人生中的挫折,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诗意而从容地生活。 上天为何要如此折磨我,折磨我的发妻啊。即使将来相见,你能否认出我呢?对你的苦苦思念,已使我满面尘灰,双鬓白如霜雪。假如再次相逢,你还能识得我么?,今夜,我终于驰骋千里,飞回了故乡。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一切,都没有多大改变,正如孩提时的情形一般。小屋窗前,你右手拿着一把桃木梳,左手拢着一把青丝,轻轻的,满面春光,哼着我写给你的歌词,正对着镜子梳妆。我满眼热泪,屋内的情形,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熟悉,近在咫尺,却又那般遥不可及。 你仿佛也从镜中看见了我,四目相对,是一段长长的默默无语。千般滋味在心头,泪水肆意而流,如滔滔不尽的东流水。 十年,对人生来说,并不漫长;十年,就相思而言,却胜似千年。,再看下面一篇以苏轼为素材的文章: 把苏东坡“养”在心里 王钟秀 自古,君子皆主张“养性修内”。择一楷模,观其文,察其人,撮其旨要,取其精髓,精心培育自身。 为何要把苏东坡“养”在心里呢?因为苏子确有超凡脱俗之处。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他却能超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抱定“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可以由大家“所共适”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哲学虽有浓重的“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色彩,却是他超然物外的精神支柱。处变不惊,旷达怡然,这正是我们要向苏东坡学习之处吧。,然而,仅从一篇赤壁赋就得出东坡超乎万物之外、不食人间烟火的结论,可就未免武断了。如果东坡与陶潜一般只爱自然,与林和靖一般厌弃尘世,那倒不必将其“养”于凡夫俗子的心中了。因为,真正的隐士看破纷扰红尘,皆怀遗世独立的境界,凡人是无法企及的。换言之,东坡亦乃一凡人,吾等方可师之。 在赤壁赋之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里,他毫不掩饰“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傲和“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东坡虽官运不佳,但他入世之趣从未衰减;虽屡遭贬逐,仍不忘朝廷。然而,适逢政局变幻无常之时,即使是善为政者,亦多束手,何况东坡本非公卿之材呢?既非合格的隐逸清高者,又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手,养他于心又做什么呢?,仕途不畅而在文学上有成就者大有人在。柳宗元体弱多病,一贬至永州,即绝意仕途,其文字多寓意幽深隐晦。而东坡性情乐观,经波折而不忘转机,其文字浅近通达明朗。东坡不是屈原,一旦失势,只能行吟泽畔,投水而终;东坡不是柳子,遭遇逆境,一筹莫展;东坡不是林和靖,恨人世恨到宁愿自闭西湖只与梅鹤为伴。东坡就是东坡,一个有血有肉,有潇洒亦有困窘的人,一个心情矛盾但善于应对事变的人。,在狱中,他睡得熟吃得香;在流放中,他长途步行,能吃粗饭;他随时开导自己,可以作画为文,访僧参禅;他研究饮食,自得其乐;流放海南,他还不忘培养青年作家,繁荣文艺事业这样一个人,难道不让人觉得亲切,觉得可爱吗? 把苏东坡“养”在心里吧,让他时时提醒你,不要一味随波逐流地丢失自我,更不要在困顿时产生憎恨。 乐观方能豁达,豁达才可从容。 文章通过想象扩写,凸显出东坡不平凡的一生。通过将东坡与其他失意文人对比,表现了东坡虽屡遭打击,却乐观豁达、从容淡定的一生。,总之,用素材,关键在两点:一是得知道自己文章的表现重心之所在,二是要有强化渲染的意识和手段。正如射箭,既知道靶子所在,又有箭术,那“百步穿杨”便不是神话,只是表演。重组改造材料,重组改造材料 一棵树孤立地立着,它很可能只是一棵树;当多棵树按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时,它们便可能构成一片风景;而当它们在被创造性地加工改造后,就更大可能地构置成了一种全新的奇观。素材,经过有效的重组改造,它便会如千年不倒的胡杨,在异乡的土地上甚至是不毛的荒野里召唤出鸟语花香的春天。,例如下面一篇文章: 谁值得我们追随一生(有删节) 李 鹏 伟人就活在你的心里,尽管他们与你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几乎时刻伴随在你的精神世界中,遥远而又亲近。他们或许在你千万次的寻觅与热切的呼唤中出现,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与你相遇,但不管怎样,他们的存在对你的一生有着非凡的意义。你与他们之间有着某种意会与神交他们有时是令你痛苦的。,当你平庸,当你颓废,他们的言行就像一触即发的火药,每一次炸响都会让你卑微的灵魂在粉碎中再生;他们带给你更多的是狂喜。当你迷惘,当你无助,他们高贵的品德就如同飘动在高处的旗帜,每一次招展都将令你幡然醒悟,从而畅快淋漓地感受生命的真谛。你把他们视为精神的引领者和行为的楷模,你不由自主地追随着他们,每一次与之相遇,你都会强烈地感受到精神的震撼。 如果把精神的成长比做一条不断向上延伸的曲线,那么每个人成长曲线的延伸度和曲折度都有所不同,这完全取决于你拥有着怎样的精神成长空间。当我们用最诚挚的心以及无与伦比的热情追随伟人的足迹,就是选择一个最佳途径将这个特别的空间拓展至最大。,追随意味着发现。发现伟人的博大精深,发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发现最真实的自我;追随意味着提升。置身于伟人精神的荫泽下,像藤蔓一般沿着伟人硕大粗壮的树干攀援上升,将极大地缩短我们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从而踏上光明的坦途;追随意味着改变。伟人的点醒将使我们的人生积淀一天比一天厚重。不要说这是个崇尚独立思考的年代,缺乏精神敬畏的结局,只能让个性与自由的理念无比艰难地生长;不要说这是个无法造就伟人的年代,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是平凡或是伟大,在伟人的引领下,读懂平凡世界中属于自己生活的那本大书,才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谁值得我们追随一生?应该是那个能够弥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最缺失的精神品质的人。在今天,太多被物欲所左右的人已变得心浮气躁,他们的精神家园已被荒芜弃废。当人们渐渐地重新感受与寻觅精神的至高境界时,却不得不承认所失甚多功利主义替代了理想与激情,冷漠与玩世不恭替代了似火的热情,妥协、懦弱替代了坚强与勇毅,自私替代了宽容,随波逐流替代了神圣的信仰许多人不再自信,不再深刻地自省,不再信奉纯洁与忠诚,去看看切格瓦拉吧,这位尘世中的耶稣如何用自身的毁灭,来换取理想的实现与激情的勃发。“我已下定决心和人民共患难。我已看到他们正在经受着苦难。作为一位不带偏见的探索者和理性剖析者,我可以自信地高呼:我要冲向堡垒和战壕,用鲜血染红我手中的武器我正在整装待发,准备冲杀。我将用我全部的热血,去实现一个无产者全力追求的未来。” 去看看凡高吧,作为现代艺术的殉道者、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画家,他命中注定为了艺术而牺牲自己、燃烧自己。在37年的人生历程中,他承受着接踵而来的失败,他所有的艺术成就,都来源于那近乎疯狂的激情“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去看看海明威吧,那颗射向自己的子弹,即便穿透了脆弱的头颅却依然击不碎他生命的硬度。他用自杀来捍卫他一生所恪守的信念:“人不是生来被击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 去看看特蕾莎修女吧,这位以广阔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关心他人的仁慈的天使,在她的生命中,蕴涵着英雄和圣徒的本色。“爱应该像生命和呼吸一样,天天伴着你,直到最后一刻。”她无私地将自己奉献出来,不为名利,只为延续这世间的爱,她留下的一切都值得我们以虔诚的心去思考。,去看看普希金吧,他之所以获得“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美誉,不仅因为他为俄罗斯创造了后人无法企及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他那如岩浆般喷发而出的,集自由、纯真、勇气与尊严于一体的精神的力量。正如他自己所预言的:“我的名字将会远扬,只要这月光下的世界中哪怕仅有一个诗人在流传。”无论是谁,只要与普希金在精神的时空中相遇,就注定会被撞击、被感染、被点醒。,去看看爱因斯坦吧,如果把每个世纪都比做一棵参天大树,爱因斯坦则必定被视为20世纪这棵大树上最粗壮的根茎。也许鲜有人会再成为像他那样的科学大师,但我们要追寻的,是他那朴素的、漫不经心的外表下,埋藏着的最充实的灵魂。他的公正、善良、诚实,以及他“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崇高的信仰,使他得以窥见上帝的秘密,也使后人懂得了如何崇敬“生命的神圣”。 人的生命的成长有限,精神的成长永无止境。那么,就像葛拉西安曾告诫我们的,“与伟人心心相印”吧!你的一生至少应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做伴,至少应该有一次这样不舍不弃的追随。,身处俗世的我们,有时难免颓废而自感平庸,而当我们意欲振作精神发奋有所作为时,却又倍感迷惘与无助,于是,我们需要一位伟大的精神导师,我们需要追随他的指引,跨过人生的道道险阻。可谁值得我们追随一生呢?作者在阐述追随伟人的必要性后,又为我们推荐了切格瓦拉、凡高、海明威、特蕾莎修女、普希金、爱因斯坦等伟人。作者在处理这些伟人的素材时,均只是最简练地评述了他们各自最伟大的行状,且每个材料均以“去看看某某吧”开头,构成了段落之间的排比,既画龙点睛、简洁明快,又文脉畅达、气势如虹,不啻是大家手笔。,事实上,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驾驭素材,要善于将相关素材进行有效重组甚至创造性地改造,使它们形成合力或产生新的审美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一、素材重组 我们知道,影视艺术的基础蒙太奇,即通过剪辑组合,将一个个分割的相对独立的片段按一定意图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一种与原有镜头不同的含义。“蒙太奇手法”是我们汉语的传统特色,文学艺术中颇为常见,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将一个个孤立的事物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产生了大于这一个个孤立镜头的意境,使画面获得了极为丰富的意味,让读者浮想联翩。,歌德也曾说:“我写东西时,我便想起,一个美术家有机会从许多美女中撷取精华,集成一个维纳斯女神的雕像,是多么宠幸的事。我因不自揣,也模仿这种固智,把许多美女们的容姿和特性合在一炉而冶之,铸成那主人公绿蒂(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女主人公编者注);不过,主要的美点,都是从极爱的人那儿采撷来的。”这种手法即剪辑重组法。,剪辑重组法,就是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素材中抽取出合适的要素重新组合,构成新作品的创造法。例如下面这篇高考佳作见证,就是剪辑组合生活中的几个片断构成的文章: 见 证 山东一考生 我坐在清冷的教室作答试题时,我的父亲正在烈日下收麦。谨以此文,让它化作一片树荫,萦绕在父亲头顶,表达女儿的疼惜与感激。 题记,金灿灿的麦田见证了你的辛勤,灰白的头发见证了你的付出,幸福的家庭见证了你的努力。父亲,让一切的一切见证你的平凡与伟大。 永远忘不了你给邻居下跪请罪时的一幕。这是你的伤痕。我们都知道,母亲的疯病又犯了,失手打了邻居,人家吵着要上吊自杀,我们急得不知所措,你沉默许久后,带上我们上邻居家磕头道歉。我懵了,一个经常教育我“人穷志不短,男儿膝下有黄金”的父亲怎么做了这么个决策?但我服从了。当我们跪下时,全屋子的人震惊了,而我的心在滴血,我看到七尺男儿沉下了头,我听到那微微的一声叹息,但我更看到了你的大义与坚强。,泪水见证了你的温柔。从未见过你的泪水,你的脸上只有坚毅和严肃、岁月折磨的刮痕。那次我看见了你的泪水,大颗而晶莹。我们送母亲去住院。条件差、秩序乱的医院让母亲显得非常暴躁。我一边拉着母亲的手一边疼惜地流泪。终于,护士带走了你和我之间的母亲。我看见你拉着母亲的手挣扎了一下,眼里全是不舍与担心,在大门关闭的一刻,我看见泪水从你的眼眶流了出来,大颗而晶莹折射着温柔不舍的情感。,沉默见证了你的孝义。母亲的疯病让爷爷奶奶对我们也很不满。面对脾气暴躁的爷爷,你低下了头,爷爷在训斥你,训斥你不听他的话,不和母亲离婚。你每次都用沉默来回答爷爷的训斥。可那次爷爷闯了祸,家人、大伯都指责他,你却仍旧沉默地拿出钱给爷爷弥补过失。我分明看到了爷爷看你背影时的那份歉意和爱怜。我看到爷爷眼神中的感动,看到爷爷也开始帮忙照料母亲,我看到你用孝义填满了一个家庭幸福的空位。 父亲,岁月见证了你的坚强、温柔与孝义。岁月见证了你平凡中的伟大。麦子熟了,又是一年收获时,我坐在考场里深深思索,期待自己人生的收获。,文章写了一位平凡又伟大的父亲形象:为妻子向邻居下跪请罪,为妻子流下不轻弹的泪水,为妻子对父亲沉默以对。三组生活中的镜头重叠,一一烙入人的脑海,使人感动良久。 运用素材重组策略时,要注意并提炼素材间的相关点,遵循服务主旨的原则,按一定规则加以排列组合;组合中还要注意素材间的连贯衔接,这就需要作者的评价或文中“我”的叙述的介入,使行文不至于出现随意的中断或太大的跳跃。素材重组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强化功能,具体类别可分为以下两类:,1.同向强化重组:取相似素材组合,使论述说明的对象更具广度和力度。例如下面一篇高考佳作: 聪明的常识 广东一考生 有两个关于常识的故事。 其一,不断更换的“警示牌”,某小区绿地,工作人员为了保护草坪,立了一块警示牌,上书:“禁止践踏草坪!”语言简洁明了,无人不懂,无人不晓,可惜,无效。于是改用委婉语,写道:“小草依依,践踏何忍。”虽看似触动人心,但没过多久,依然失效。最后,工作人员不得已而采用“欺骗之术”,警告:“草坪下有电线!”什么,有电线!可不敢再踩了可惜,后因一顽童误入草坪安然无恙而再次失效。,君子曰:制度常识,难矣! 其二,如何分粥 某甲乙丙丁戊,个个贪心吝啬,生怕别人多占一分自己损失一毫。五人要平分一锅粥,该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如此五种方案,任君选一,方案一:从五人中选一名大家认为最公道的人主持分粥;方案二:从别处找个人来分粥;方案三:每人轮一次,最后商议而定;方案四:选一个人分粥,另一人监督;方案五:选一人分粥,但分粥的人要最后拿粥。,君子曰:方案五,甚妙! 如此关于常识的故事在生活中可谓数不胜数。社会需要秩序和协作,而秩序需要常识维护,协作亦需常识的保障,劝说教育人们遵守常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常识,让人们“不得不”自觉遵守,这样既可以维护秩序,又可以提高效率譬如分粥方案五,难道不是让人拍案叫绝的经典常识吗?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阐述了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平衡的道理。推广到常识制度,是否可以理解为常识制定者与被制约者之间的平衡制约呢?,任何一种精彩的常识,无不体现“公平地制约”。违反常识者能够受到相应的制裁此为公平;掌握权力者无法公为私用此亦为公平。只有这样的常识才能真正担负起赋予它的使命。 君子曰:法制社会,多一些聪明的常识。 上文以叙述的方式,将两则生活化故事类素材组合在一起,本着层层递进的原则,并以孟德斯鸠的文字来升华观点,可见考生的不同凡响。,2.异向强化重组:异中求同,异中求新,如闹钟式收音机、变形金刚式文具盒等就是这种组合法的产物。在写作中,取相反或相对素材组合,形成前后对比,呈现两种价值取向,突出强调其中一种,给读者以极强的震撼力。如下文: 挑战与适应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以前还从未有人徒步穿越过它。为了征服它,身强力壮正值壮年的中国著名探险家余纯顺不幸遇难。据报道,余纯顺选择六月份横穿大漠,遇难地距大本营只有1.4公里,专家推测,遇难的主要原因是炎热、饥渴和迷失方向。,不久,52岁的欧洲女性卡拉,只身一人,历时20天,于1998年11月18日从南向北穿越成功。她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没什么危险,一切很正常。”据报道,卡拉的背囊睡袋是专门研制的,重量轻,保暖性好。背囊上的太阳能电池,可以为携带的卫星电话、定位仪等提供长时间的电源。她带的药片食品长效蛋白,吃一片可以长时间不用进食。为了这次探险,她两年前就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论证。比如选择冬季是为了避免春天的沙暴、夏天的高温与秋天的大风。冬天虽冷但可以通过保暖服装来克服。选择冬季,储备充足,这是卡拉成功的主要原因。卡拉说:“我不挑战自然,我是千方百计地适应自然。”,的确,面对困境,同为积极应对方式的挑战与适应展示着各自不同的精神内涵,但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挑战固然精神可嘉,适应却更显可贵;正所谓“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曰自由”(鲁迅语),没有对真理的把握,何谈自由与超越? 同为对大自然的征服,一个无畏牺牲,穿越失败;一个真理在握,顺利穿越。目的相同,方式与过程有别,结果自然不同,个中意味,自在两素材的对照述评之中。,二、素材改造 罗丹说:“笨拙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艺术源于模仿,成于创造。写作,要用素材说话;但运用素材时,更多的不是套用和移植,而是加工化用,包括对素材的改造变形。 对素材的改造式运用可分成两类: 1.形式上的改造:对原素材的体裁形式、语言形式、人称和叙述方式等的变革,让其呈现出新的面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体视角的创新。,所谓主体视角,就是指文章的叙述视角。有些情节性较强的素材,我们可以选择作者或普通人以外的如生物、物品、自然、人格化的观念等特殊角度进行加工创新,以陌生“人”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从而使素材达到“陌生化”即新鲜的效果。譬如下文: 真正的对手 (一) 我走在黄泉路上,身旁是无数鬼魂。看着他们卑微的样子,我仰天苦笑。玉帝走过来,笑着问道:“还要试吗?”“对!”我咬牙切齿。,我骑着马,马鞭指向脚下,对他说:“过来给我牵马。”他颤抖着站起来,眼中写满了恐惧,说:“遵命。”我哈哈大笑:“勾践,越王,你也败在了我的手上,你只配留在这里养马!哈哈”我大笑着离去,全然不顾劝我杀掉勾践的伍子胥。难道他还能反抗?越国已无兵甲,越王已无斗志,他只是一条卑微的虫子。 于是我抢了西施,坐在深宫自顾欢乐。 直到越国的军队兵临城下,我仍不敢相信他是勾践,那条虫子。,他骑在马上,眼中充满复仇的快意。 我站在城上仰天长叹,我的对手竟是他,那条虫子,那条给我牵马的虫子。 城破国亡,(二) 我走在黄泉路上,身旁是无数鬼魂。看着他们卑微的样子,我仰天苦笑。玉帝走过来,笑着问道:“还要试吗?”“对!”我咬牙切齿。 我站在烽火台上,遥指对岸的“吕”字大旗对小儿说:“平儿,他就是我的对手,也只有他配做我的对手。”烽火台连绵数里围住荆州,每座20人,一方有应,八方来救。我看着地图欣赏我的完美杰作。“荆州无危矣!”我自叹。 忽报新任大将陆逊送信道吕蒙已亡,陆逊接替并愿永结盟友。我仰天大笑:“我已无忧矣!”平儿问道:“父亲何不探询陆逊底细?”“不,一个黄毛书生有何作为,撤了烽火台!”,直到被押在吴军大营我才相信,是陆逊击败了我,是他成了我的对手。陆逊笑道:“关将军服否?”我悲痛至极,怒答道:“黄毛小儿,你若放我再战,我必胜你!”“不,你没有机会了!”,(三) 城破身亡 我走在黄泉路上 轮回,在骄傲之中,在轻敌之下。 我真正的对手轻敌! 文章以“我”的视角,呈现了两则历史类素材,新颖的虚拟形式,情景化的叙述角度,使原本静态的素材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事实上,用“我”的视角去呈现素材,在作文中运用极为普遍。譬如2008年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 我多想像梭罗一样,在自然中生活。澄澈明净的瓦尔登湖畔,一座小木屋在林中静立,一桌,一椅,一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自然的清新气息。他从不锁门,在他的心中,木屋应安然恬静地睡在自然的怀抱里。清晨,他推门而出,晨光如娇弱的花蕊缓缓舒展;偶尔,他在湖边钓鱼,在荡漾的涟漪中构思他的作品,延展他的思绪;而后,在夕阳流动的歌声中,他漫步回屋,静思人与自然的和谐;夜半而眠,鸟雀簌簌的叫声让他安然入睡。,合理想象,还原了梭罗的人生,并将自我融入其中抒发感悟,真实可信。显然,“我”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但我们的理解如果仅限于此,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我们在文章中表现的内容就会十分有限。“我”除了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还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别的人。2008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爱是春天,其中的“我”就是一个在汶川大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妈妈。大地震来临的时候,这位妈妈将孩子护在了身下,自己的双腿被水泥预制板死死地压住。这篇文章结尾段是这么写的:,时间又过去了一天。我的身体开始有些虚脱了。奶水也越来越少了。孩子,你不要哭,你要节省着吃呀!我们要等到人们前来救援。什么,我怎么忘了,我还带着手机,可以打电话给你爸爸呀,让他快快赶来!没有信号,啊,没有信号!这可怎么办?我怎么有要睡去的感觉,不好,我怕坚持不住了。女儿,我留给你什么?就给你留一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相信有了妈妈的爱,你一定能够拥有生命的春天,你即使是棵小草,也会拥有一片青翠!女儿,我最爱的女儿!,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妈妈啊!谁读了这段文字不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我”这么一换位,心中酝酿的感情也就找到了喷发口,写出的文章自然能够感动读者! “我”还可以是异域的一个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甚或一个普普通通的军人。2003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雾中的战场,其中的“我”就是一个美国陆战队士兵。他是怀着满腔爱国情怀,踏上伊拉克的土地的。他总觉得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代表着正义。可到后来,一系列的事实使他明白了不是这么回事。倒数第二段是这么写的:,“我迷惘了。是爱国情驱使我成了强盗,是对祖国的忠诚让我犯下了弥天大祸。原来,理智总是会被某种不知名的感情欺骗,最终被驱逐。” 这是真诚的忏悔,由于用第一人称来写,谁看了不会与他一起难过?,“我”还可以是古代的一个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等。2003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宝钗鸣冤,其中的“我”就是红楼梦中的薛宝钗。鸣什么冤呢?我们看结尾一段: “人们之所以对我有许多偏见,是因为他们都带着喜欢林妹妹而讨厌我的心情来看我,看我的一言一行,看我的一词一句其实,就连林妹妹也能用公正的眼光看我,后悔以前误会了我,为什么其他人不能呢?但愿世人不要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看人,这样小女子沉冤便可以得到昭雪了。” 看来,这里是借薛宝钗之口来警示世人: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人!,还可以是人之外的事物,比如一朵鲜花、一枚鹅卵石、一片绿叶,一棵小草等。2009年高考佳作处处留香,其中的“我”就是梅花。首尾两段为: 梅之香,淡而纯;梅之质,雅且刚。作为一株梅花,我很普通,却很个性;我很平凡,却很顽强;我很渺小,却很自信。一路走来,几经开落,蓦然回首,才发现身后那一串串脚印,记录着我的成长,演绎着我的鲜活生命,更向我昭示着: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 ,你是否闻到了一丝丝、一点点淡淡的清香?假如你能闻得到,假如你能感觉到,那么在你的身边,在你的脚下的泥土里,定会有我的存在。 用第一人称来写,使得文章写作切入的角度十分新颖,从而将读者引领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2.内容上的变形:根据主题需要对原素材的内容进行扩展、想象填充、压缩和逆向改写等,即依旨变形。在写作中,对固定说法的翻新,对人们熟知的材料,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观照,用现代意识进行改造,或者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挖掘出新的内涵,成了近年学生作文特别是高考作文的流行形式,并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共识,值得关注。,内容上的变形本身有多种具体方法。一是情节延伸类变形,即紧承原故事情节而进一步发展延续下去;二是时空另置类变形,即改变原故事发生的时间或空间。这些变形类作文,自然会给人一种面目一新、不同以往的感受。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没有一个中心,必须表现一个新的(不同于原作)的主题,否则就是为叙而叙,舍本求末了。,比如就“文化生活及其影响”这个话题作文,有位考生写出了如下文字: 白居易在四川见街边胡麻饼甚香,于是千里寄饼给长安的杨姓朋友,赋诗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肠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胡麻饼在路上颠簸三月,早就不脆不香了,怎么能“得似辅兴无”呢?唐人是浪漫的,我们虽不能想象“杨大使”收到饼时那且惊且喜的表情,但我们可以想象故事若发生在现代,饼虽能保鲜,而一份浪漫的心情、一种对友人的关切却打了折扣。现代文化使人们的沟通更容易了,而人们心灵的交流却更困难了。,然而,我不能为了追求浪漫而请回驿车,正如不能因为追求古典而躲避现代。正如白居易所言“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味泥古而不为现实服务只能是迂腐的书生作为。 如果古诗文如明月,那么时过境迁,它“夜深还过女墙来”,不是吗?当连战、宋楚瑜先生来大陆访问时,不正是与大陆人民吟诗唱和互道衷肠的吗?古诗文不正融入现代,为新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吗? 是的,古诗文是一轮明月,不要为求古韵而追求它千年前的容貌,看,这“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才是新文化的新篇章!,这篇文章,作者将视点放在古典文化上,最终提出书写“新文化的新篇章”这一倡议。白居易与杨大使交往的材料很新鲜,切入的角度亦很别致,表现古人情谊、情怀、情趣,虽是旧事却鲜有人用。文章最后联系连战、宋楚瑜大陆行,借此表达同祖同宗的中国人对同一文化根脉的珍视,也表达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应保持自己的活力。将文化问题与“两岸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属于新人新事,增强了时代感。本文在材料选择方面,深谙新颖、鲜活之道。,值得注意的是,素材改造不能等同于胡编乱造,又和戏说调侃之流相去甚远,要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失是求似。”既来源于原貌,又不拘泥于原貌,甚至可以高于原貌。因此,要熟悉原作,尊重原作,要有新的主旨,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特殊性,更要巧妙扣住写作主旨;对原作既要保留相应人物、个别情节等,这是体现原作风味所必须的,又要改变、添加背景、人物、情节等。,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生命的跪拜这则材料,尝试作一番加工表述,以此来引出“自私冷漠是可怕的情感”这一观点。 一屠户从集市上买来一头牛,这头牛体格健壮、肚大腰圆。屠户满心欢喜地把牛牵回家,提刀近前准备开宰。这时,牛的眼睛里已是满含泪水,屠户知道,牛是通人性的,它已经预感到它的命运了。但屠户还是举起了刀。突然,牛的两条前腿扑通跪下,泪如雨下。屠户从事屠宰业已十多年了,倒在他刀下的牛不计其数,在临死前掉泪的牛他见得多了。但牛下跪还是头一次见到。,屠户来不及多想,就手起刀落,鲜红的血顿时从牛的脖子里汩汩流出,然后,对牛进行开膛剥皮。当打开牛的腹腔时,屠户一下惊呆了,手中的刀咣当落地在牛的子宫里,静静地躺着一个刚刚长成形的牛犊。屠户这才知道,牛为什么双腿下跪。它是在为自己的孩子苦苦哀求啊。 屠户沉思良久,破例没有把牛拉到集市上去卖,而是把母牛和那个还未出生的牛犊,掩埋在旷野之中。,提示:这则材料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可得出不同的观点。若从母牛为了挽救自己的孩子而跪地哀求入手,可得出“母爱是伟大的情感”的观点;若从屠户不顾母牛的流泪与下跪仍然杀了母牛入手,可得出“自私冷漠是可怕的情感”的观点;若从屠户最后掩埋了母牛和那个还未出生的牛犊入手,可得出“人是有感情的”或“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观点。反观之,这则材料也可用来证明以上观点,但为了论证的准确有力,就不能直接照抄材料,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取舍,应选准与观点相统一的切入口,重新组织原材料。比如说要用这则材料引出“自私冷漠是可怕的情感”,可表述如下:,一头母牛为了挽救腹中的小牛,先是流泪,后是下跪,而从事屠宰业十多年的屠户把母牛的流泪当成常事,对母牛的下跪虽感奇怪但并未多想,最终由于受利益的驱遣,他还是杀死了母牛。在这里,自私和冷漠相互作用,酿就了令人心悸的结果。饱含爱心的母牛和尚未出生的小牛无辜惨死,而屠户自己由此也背负上了沉重的情感包袱。不得不承认,自私冷漠是一种可怕的情感。,比较引述的材料和原材料,我们可发现有两点变化:一是只保留了材料中表现人物自私冷漠的内容,而删掉了与之无关的许多内容这是合理取舍;二是表述文段调整了叙述对象,把屠户作为叙述的主体,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屠户不顾母牛的流泪与下跪仍然杀了母牛是引出观点的切入口这是恰当地选取切入口。通过这样的处理,可使指向更明确,论证更集中,同时也节省了文章篇幅。,2下面是关于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概述,如果要用来表达“事业与亲情”这一话题,该选择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对选择出的信息试着加以表述。 鲁迅,一个孤独而伟大的战斗者 鲁迅五岁时由叔祖周玉田开蒙,进周家自设的私塾读书。因课余在周玉田家中看到许多杂书,产生了欣赏和搜集图画书的兴趣。11岁入“三味书屋”,从师寿镜吾。除在课堂上读经史之外,还读小说,看画谱,并逐渐养成了影描小说书上的插图以及整段整本地抄杂书的爱好。1893年秋,其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捕。为免受牵连,与二弟周作人一起被送往亲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