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探讨.doc_第1页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探讨.doc_第2页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探讨.doc_第3页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探讨.doc_第4页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探讨摘要:世界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密切结合,本文立足于地方高校,探讨高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机制与途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 一、“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直指创新型杰出人才培养,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温家宝总理在教育工作的座谈会上也谈到,“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当前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笔者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需举全国之力的系统工程,高等学校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使之在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人才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二、高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 1、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特有的地位和作用,科技部和教育部于2002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针对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教育部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高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服务和贡献的主要职能之一;科技创新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科技创新是培养、锻炼学科队伍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增强学校经济实力的主要途径。 目前,高校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以“十五”期间的统计数据看:我国高等学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31.5万人,占全国的8.2%;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3个,占全国总数近2/3;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3以上;承担国家“863”、“973”计划项目为2/5左右;全国有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发表的科技论文,被SCI和EI收录的,均占全国的70%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高校获奖项数分别占全国的1/2、2/3、1/4以上,而且总趋势呈逐步增长态势。 2、国外高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作法与启示 国外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表明,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早在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就注重扶持高校研究与开发活动。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际竞争力受到日本的挑战,美国政府大力扶持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这一方面促进美国高校广泛参与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也推动高校与企业形成战略联盟。通过官、产、学、研各方的开放性、知识共享机制和对新知识的快速反应,高校科技创新开放化和互动化条件体系建设具有竞争优势。 三、高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培养创新人才面临的问题 1、对两者关系的认识缺乏紧迫感: 目前,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为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以往文献中提及的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多从高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出发,侧重于教师中创新人才的引进和选拔。而对高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与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关注不够,或两方面的工作独立运行,没有交叉融合,形成合力。 本文立足于地方高校,着力探索高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培养本科层次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相融合的机制与体制。而两者的相辅相成更彰显出高校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现今,世界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活动与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密切结合。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指出: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培养会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劳动者,进而维护民主社会都意义深远,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评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 2、体制问题:两者分离 目前,高校教师大都承载着教学与科研双重职责,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分为科研工作考核和教学工作考核,而且大多是教务处和科研处分头管理,各司其职。由于各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增加,老师在忙于完成科研工作量规定的论文、科研项目的同时,频于应对超高学时的教学工作量,很难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校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及教学工作量的硬性规定,也不利于综合考察教师科学研究的积淀与教学质量的优劣。 四、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是开展科学研究、创新知识的基地,也是传播知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处理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是地方高校做强做大的关键。 1、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相融合的统一观 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指出:大学是由师生组成的共同致力于高深学问探索的学者的社团,两者都为科学而共处。 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统一观,虽然更适合于研究型大学,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具有不同的目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观对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也是具有指导性的理念。 2、形成双轮驱动互动机制 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中关于科教结合,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把科学研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巨大的人才优势和创新潜力,以高水平的研究保证高质量的教育,以高质量的教育保证创新能力持续提高。 笔者认为,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肩负的两大社会职能,而科研和教学始终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驱动大学前行的双轮,两者缺一不可,互为支撑,相辅相成。 质量立校、科研强校,这是地方高校做强做大的办学理念,大学通过向社会贡献科研成果和输送合格人才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是高校科研成果上水平、出精品的必要平台,而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必依赖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营造的科持创新活动与氛围,同时培养创新型人才也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和目标。双轮驱动下的高校科研与教学活动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五、T工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互动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明确提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谈及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以往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科研相沟通,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及时将本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从多年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实践来看,现在更应注重学、研的沟通,即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活动的相融合,这是大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模式-T工程图示如下: 科学研究方向 人才培养目标团队 (师+生)科研成果 创新型人才 平台 机制 1、T工程的内涵 在学校内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建立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为标志的科技创新平台,及以国家级特色专业、精品课、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为标志的各类人才培养平台,形成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互相关联、互为支撑的发展与激励机制,即形成以方向和目标为价值、团队为载体、成果和人才为标志,以平台为基础、机制为保障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模式。 2、整合构建,打通科研与教学平台 目前,我校已有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人文社科基地,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优秀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些科研与教学平台集中在我校优势学科上,整合平台建设模式,构建创新团队,是学校整合资源、发挥人力物力财力最大效能的最佳途径。把科研平台中的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同时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增强科技创新体系后续活力的有效途径,以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保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保证科技创新体系发展潜力的持续提高,通过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项目、进课程设计、进毕业设计等各种方式,形成科研与教学互动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全程参与,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实现“优良种子”培育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使学生实际参与科技平台的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全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的试验方法等全面训练,实现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存贮器到创新知识的发生器的质的转变,从而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优良种子”。 (1)在各级工程中心、各级重点实验室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创新平台的建设中,依托于平台研究方向,结合2007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正式启动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使学生结合学校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探索依托于真题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从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素养。 (2)在企业与高校共建的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中心的平台中,结合高校科技成果的开发与转化,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高校科研成果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反馈高校高额经费用于办学和壮大自己的成就感。 (3)在高校与国际间科技合作的平台上,培养学生的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