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防御系統_第1页
人体的防御系統_第2页
人体的防御系統_第3页
人体的防御系統_第4页
人体的防御系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 人體的防禦系統,我們的身體隨時都可能與病原體接觸,但是為什麼不會常生病呢? 這都要歸功於身體的許多防禦機制可以防止病原體的進入,或在病原體進入組織後破壞它們,防禦系統,作用方式可分為: 非專一性 專一性,非專一性防禦作用,皮膜防禦 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身體的發炎,專一性防禦作用,B淋巴球引起的抗體免疫 T淋巴球引起的細胞免疫,第一節 病 原 體,病原體,凡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等 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及一些原生動物 非生物的病原體 普恩蛋白(prions):具有感染力的蛋白質,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進階知識,普恩蛋白: 構造比病毒更簡單的病原體,這是一種具有感染力的蛋白質 傳染性蛋白顆粒,普恩蛋白,會將神經細胞內正常的蛋白質轉變成不正常的蛋白質,造成神經細胞死亡,使腦組織出現空洞形成海綿狀 例如:狂牛症 此病原體亦可能傳染給人類,造成神經系統的嚴重傷害,11-1.1 病毒,許多病毒會使人類或其他生物致病: 如: 引起中樞神經感染的腸病毒 引起呼吸道感染的流行性感冒病毒 破壞免疫系統、造成愛滋病的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毒),病毒,比細菌小,不具細胞結構 核心中所含的核酸:可能是DNA或RNA 蛋白質殼: 由許多蛋白質的小單元所組成 這些小單元稱為殼粒 不同種類及數目的殼粒,可組成不同形狀的蛋白質殼,煙草鑲嵌病毒:蛋白質殼呈桿狀,是由上千個同樣的殼粒所組成 腺病毒: 造成呼吸道感染 蛋白質殼呈二十面體,是由數百個相同的殼粒所組成,圖11-1 腺病毒之構造示意圖。,有些病毒在蛋白質殼的外側另具有套膜 例如: 流行性感冒病毒 愛滋病毒 套膜來自於寄主的細胞膜,圖11-2 流行性感冒病毒之構造示意圖。,醣蛋白,由病毒基因的密碼訊息控制合成的,有些病毒具有: 可能存在於蛋白質殼上,如腺病毒 可能存在於套膜上,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多變性:,流感病毒依抗原種類的不同可分為A、B及C型,其中A型流感最常見 A型流感病毒的套膜上含有兩種特異性抗原: 血凝集素(簡稱H),有15種亞型(H1H15) 神經胺酸酶(簡稱N),有9種亞型(N1N9),造成人類流感的病毒株:主要為H1N1及H3N2 造成禽鳥類流感的病毒株:主要為H5N1及H5N2,流感病毒,經常發生抗原漂變(antigenic drift),即病毒基因發生些微突變,因而抗原結構改變 多變性:使人體原有的流感免疫力可能無法有效防禦,所以會重複感冒 A型流感病毒的宿主範圍廣泛,可感染人、禽、鳥類、豬及馬等,若豬感染了來自人及鳥的流感病毒 兩種病毒的RNA即可能在豬體內重組,產生抗原移變(antigenic shift),於是可以感染人類的新型流感病毒遂出現,鳥類流感病毒(如H5N1)的基因與人類流感病毒(如H3N2)的基因在豬體內重組 產生抗原巨變,新型病毒(如H5N2)於是產生,每種病毒各有其一定的寄主範圍,多數病毒的寄主範圍很小:只能感染一個物種,甚至是該生物體內的特定組織或細胞 例如: 人類的感冒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的皮膜細胞 B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細胞 愛滋病毒:感染輔助性T細胞及巨噬細胞等,有些病毒的寄主範圍較大,可以感染不同的物種: 狂犬病毒可以感染狗及人類等多種哺乳動物,病毒與寄主細胞間之專一性,病毒必須與寄主細胞上的特定受體結合才能造成感染,不具套膜的病毒:多以蛋白質殼上的特殊殼粒或醣蛋白作為辨識位置,如腺病毒 具套膜的病毒:藉表面的醣蛋白與目標細胞的受體結合才能感染目標細胞,想一想,為什麼流感病毒(RNA病毒)比B型肝炎病毒(DNA病毒)容易突變?,絕對寄生,病毒不具新陳代謝作用所需的酵素,必須在活細胞內才能表現生命現象,病毒的繁殖過程,需先感染進入寄主細胞內 進行核酸複製並製造蛋白質殼 最後組合成病毒 再自寄主細胞釋放出來,釋放過程,寄主細胞通常會破裂,被釋出的病毒會進一步感染其他細胞,使受感染的範圍增大 具有套膜的病毒,增殖後離開寄主細胞時,通常是以出芽方式通過細胞膜而釋出,並不造成寄主細胞瓦解,以愛滋病毒為例,一種反轉錄病毒 本身具有反轉錄酶,能以RNA當鑄模反轉錄出DNA,愛滋病毒套膜上的醣蛋白與輔助 性T細胞表面的特定受體結合。 愛滋病毒的套膜與寄主細胞之細 胞膜融合,其蛋白質殼與RNA等進 入寄主細胞。 進入寄主細胞後,其蛋白質殼被 分解,RNA裸露。 反轉錄形成一股DNA。,DNA會嵌入寄主細胞核中的染色體,形成共存現象,而後寄主細胞可將病毒的DNA轉錄成RNA,反轉錄合成另一互補的DNA股 ,形成雙股DNA。 雙股DNA嵌入寄主細胞的染色體 中。,RNA可作為病毒的遺傳物質或是mRNA,進一步轉譯出病毒的蛋白質,病毒的基因轉錄出RNA,有 些RNA轉譯出蛋白質,另有 些作為病毒的基因。,當所有的病毒成分皆製備完成後,即進行組裝,再以出芽的方式自寄主細胞釋出,組裝形成病毒顆粒。 以出芽方式自寄主細胞釋出。,病毒只能在寄主細胞內繁殖,治療病毒引起的疾病之藥物,必須進入寄主細胞內才療有效 大多數對病毒有效的藥物亦對寄主細胞具有毒性,一般由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疾病 多半只能給予減輕症狀的藥物,並靠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加以抵抗方能痊癒,目前只有少數藥物可用於治療病毒引起的疾病,例如:克流感能治療流行性感冒 對於對抗某些病毒引起的疾病,疫苗的利用便顯得十分重要,進階常識,克流感: 克流感是目前新一代治療流行性感冒的藥物 流感病毒套膜上神經胺酸酶(N) 的抑制劑 此抑制作用使增殖完成的病毒顆粒無法自宿主細胞中釋放出來,因而阻止了流感病毒的複製與擴散,可有效治療A型流感,八角的種子所萃取之莽草酸(Shikimic acid),是克流感關鍵成分磷酸奧斯他韋(oseltamivir phosphate, 簡稱磷酸OS)的來源 莽草酸需經過多個化學反應才能製成磷酸OS,因此直接食用八角並無法預防或治療流感,11-1.2 細菌,根據細菌的形狀: 球菌 桿菌 螺旋菌 螺旋體,各種細菌致病的機制不一: 產生莢膜:保護病原體免受寄主白血球的破壞,如具莢膜的肺炎雙球菌 外毒素或內毒素致病,外毒素,分泌到菌體外的毒性物質 成分:蛋白質,毒性強,僅需少量即能致病或殺死宿主 例如: 肉毒桿菌 金黃葡萄球菌 破傷風桿菌 白喉桿菌,內毒素,細菌細胞壁的組成成分,如脂多醣 通常於細菌死亡後才釋放出 毒性較外毒素弱 需較大量才能致病,肉毒桿菌毒素,毒性極強的細菌毒素之一 作用於神經肌肉接合處,導致突觸前部無法釋出乙醯膽鹼,於是肌肉便舒張,肉毒桿菌毒素,可用以治療腦性麻痺患者的肌肉痙攣、內斜視(斜視的一種)及消除皺紋等 治療的方法:將少量的毒素注射入收縮過度的肌肉中,阻止神經纖維末稍釋出乙醯膽鹼,因而消除肌肉痙攣、斜視及皺紋等,第二節 非專一性防禦系統,非專一性防禦作用,在對抗外來異物,將之摧毀的過程中,並無特定對象 第一道防線:皮膜防禦,是防止感染物質進入人體的障壁 第二道防線: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自然殺手細胞、保護性蛋白質及發炎反應等,11-2.1 皮膜防禦,皮膜防禦 皮膜組織:皮膚、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及生殖道等 具有物理性的阻隔功能,使人體內部不與外界直接接觸,加強排除異物的物理性機制: 黏膜分泌的黏液 呼吸道的纖毛擺動 消化道的蠕動 排尿,有效的化學性防禦: 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 消化道內的消化液及特定的pH值 唾液與眼淚中所含的溶菌酶,共生微生物的存在可與病原體競爭,進而保護生物 如陰道內的共生菌會產生乳酸,使陰道的pH值維持在45,大部分入侵的微生物不易於此pH值生長 又如皮膚上的共生菌,亦可抑制其他微生物生存,11-2.2 吞噬細胞,皮膚及黏膜受到損傷時,吞噬細胞大量聚集在受傷處,吞噬並分解入侵的病原體。 吞噬的過程: 吞噬細胞與病原體接觸 吞噬細胞伸出偽足,偽足的細胞膜包住微生物,形成吞噬小體 吞噬小體與溶酶體融合,利用溶酶體中的水解酶將微生物分解,圖11-4 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A.巨噬細胞伸出偽足捕捉細菌,利用溶酶體內的酵素將細菌分解成碎片;B.正在吞噬細菌的巨噬細胞(掃瞄式電子顯微鏡照相圖,以電腦套色)。,人體內的吞噬細胞 嗜中性白血球 嗜酸性白血球 巨噬細胞 當病原體侵入時,吞噬細胞可從微血管壁的內皮細胞間穿出,進入損傷或受感染之組織間進行吞噬作用,嗜中性白血球,數量多,具高度的活動性 通常最先到達受傷部位,可以迅速的吞噬細胞碎屑或侵入之病原體,嗜酸性白血球,數量較少 吞噬入侵的病原體,單核球,穿出微血管至組織後,繼續進行吞噬作用,並進一步分化而成巨噬細胞 有些巨噬細胞游走於組織細胞間進行吞噬作用,肺泡巨噬細胞,可清除空氣中的致病物質 有些則停留在器官或組織中,以吞噬病原體或異物,如中樞神經中的某種膠細胞,圖11-5 肺泡中的巨噬細胞模式圖。,11-2.3 自然殺手細胞,自然殺手(natural killer;NK)細胞: 哺乳動物體內由骨髓細胞發育而成的一種防禦白血球 可進行非專一性的胞殺作用,NK細胞,不會直接攻擊病原體,對體內細胞的細胞膜上產生的異常分子相當敏感 例如:癌細胞或受病毒感染的細胞 與正常細胞接觸時,不會被活化,因此不進行胞殺作用 異常細胞會活化NK細胞,當NK細胞被活化後便進行胞殺作用將其摧毀,11-2.4 保護性蛋白質,人體的體液內含有許多的保護性蛋白質 補體 干擾素,補體(complement),由肝臟所製造的一群複雜的血漿蛋白,原起於血漿內的某類物質能補助抗體殺死細菌 補體以非活性狀態存於血液中,當遇到病原體時才被特定的方式活化,進階常識,補體的活化: 古典路徑 (classical pathway):經由抗原-抗體結合而起動 替代路徑(alternative pathway):直接由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啟動 兩條路徑皆可能在病原體的細胞表面形成膜攻擊複合體(membrane attack complex)導致孔洞出現,細胞破裂死亡,補體的作用,溶解作用 趨化作用 調理作用,圖11-6 補體的作用:A.溶解作用;B.趨化作用;C.調理作用。,溶解作用,是指補體系統能在目標細胞的膜上形成孔洞,使得水與鹽類等物質得以進入,導致目標細胞漲破,趨化作用,是指補體反應中會產生一些物質(趨化因子)能吸引吞噬細胞到達反應部位。,調理作用,指補體包被在細菌表面,使得具有補體受體的吞噬細胞藉此而辨識細菌,促進吞噬作用,補體,參與非專一性防禦機制外 在抗體與抗原結合後被活化,參與病原體的清除 被視為能同時連結非專一性與專一性防禦作用的保護性蛋白質,干擾素(interferon),細胞受病毒感染後,製造並分泌出的蛋白質,結合在未受病毒破壞的細胞表面,誘發這些細胞合成化學物質以抑制病毒的複製與增殖,圖11-7 干擾素的作用。,干擾素,對病毒並無專一性 但具物種之專一性,其他動物所產生的干擾素與人的干擾素不同,只有人類的干擾素才能用於人體,11-2.5 發炎反應,發炎:當組織受傷或受到感染時所引起的反應,圖11-8 發炎反應: 組織受傷,病原體侵入。 受傷細胞釋出化學物質,使受傷部位的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加。 組織胺等發炎介質使得血管更為舒張,更多的吞噬細胞、補體等血漿蛋白 移向受傷部位摧毀病原體。 組織修復。,過程,受傷的細胞分泌促進血管活化的化學物質(如組織胺等) 這些物質會引起血管舒張 使微血管的細胞間隙增大,圖11-8 發炎反應: 組織受傷,病原體侵入。 受傷細胞釋出化學物質, 使受傷部位的血管擴張及 通透性增加。,發炎部位的血流量及微血管通透性均會增加 促使更多的吞噬細胞、補體、抗體、血小板及血纖維蛋白原等移入發炎部位的組織液中 吞噬細胞進行吞噬作用,圖11-8 發炎反應: 組織胺等發炎介質使得血管更為 舒張,更多的吞噬細胞、補體等 血漿蛋白移向受傷部位摧毀病原 體。 組織修復。,補體的活化可直接摧毀病原體並吸引更多的吞噬細胞 血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使得凝塊形成,可幫助隔離此區域,以阻斷病原體蔓延,圖11-8 發炎反應: 組織胺等發炎介質使得血管更為 舒張,更多的吞噬細胞、補體等 血漿蛋白移向受傷部位摧毀病原 體。 組織修復。,發炎部位,血流增加而使局部呈現紅、熱 血管通透性增大 血漿滲出較多,進而壓迫神經而導致腫、痛 發炎反應結束後,會進行受損組織的修復,吞噬細胞中的巨噬細胞不但能吞食病原體,也負責移除被破壞的組織細胞及死亡的嗜中性白血球等 感染部位常有流體狀的乳白色物質堆積,此即為膿 膿主要由壞死的細胞、病原體及發炎反應產生的許多物質混合而成,想一想,當扭傷或肌肉拉傷時,何時該冷敷?何時該熱敷?,第三節 專一性防禦系統,專一性防禦系統對抗病原體的必要條件: 淋巴球需具有辨識自我與非我(外來的入侵者)的能力 抗原:能引起免疫反應的物質,人體對抗抗原的專一性免疫反應,T細胞:細胞免疫 B細胞:抗體免疫,11-3.1 淋巴組織,淋巴系統中的組織: 紅骨髓、胸腺:具有初級淋巴組織,是防禦性細胞產生及發育成熟之處 淋巴結、脾臟及扁桃腺:具有次級淋巴組織,成熟後的淋巴球在此增生,也是防禦反應發生之處,圖11-9 人體的淋巴組織分布示意圖。,進階知識,黏膜層淋巴組織(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淋巴系統包括緊鄰黏膜表皮的淋巴組織 鬆散沒有組織的淋巴球聚落,存在於黏膜層中 有明顯組織的構造,如分布於小腸迴腸的培氏斑(Peyers patch)、盲腸上的指狀突起-闌尾、以及咽喉處的扁桃腺等,闌尾,是胎兒至青少年時期的重要淋巴組織 有助於B細胞的成熟,其管壁內含有豐富的淋巴小結,有抵禦病菌、產生免疫功能的作用,紅骨髓,主要分布在肋骨、脊椎骨、胸骨及髖骨等扁形骨中 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可 以分化形成各種血球,圖11-10 造血過程的示意圖: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分化為淋巴先驅細胞及骨髓先驅細胞,然後由這兩類細胞再發育為各種血球及免疫細胞。,與專一性防禦作用相關的淋巴先驅細胞分裂後產生的細胞 直接在骨髓中發育成熟者,稱為B淋巴球 在胸腺中發育成熟者,則稱為T淋巴球,圖11-11 B淋巴球與T淋巴球分別在骨髓與胸腺中發育成熟。,進階知識,紅骨髓與黃骨髓: 出生時:人體所有的骨骼中都含有紅色的骨髓,用以製造血球 6、7歲時:周邊骨骼的骨髓開始停止製造血球並因脂肪堆積而變成黃色,這一過程持續進行到20歲左右:人體只有顱骨、肋骨、脊椎骨、胸骨和髖骨以及肱骨和股骨中的一小部分依然存在紅色的骨髓 70歲:紅色骨髓區約縮減為年輕時的一半 一旦血球製造需求量增加時,黃色骨髓亦有可能轉變為紅色骨髓,胸腺(thymus),分為左右兩葉,位於胸腔內心臟的前上方 胸腺通常在幼年時期相當大 青春期之後逐漸變小 老年人的胸腺大部分已被脂肪和結締組織所取代,但仍具有部分功能,如果出生時缺少胸腺或胸腺發育不全 T細胞便無法發育成熟,於是不能抵抗感染,因此通常無法存活,淋巴結,沿著淋巴管所形成的 膨大構造,被抗原刺 激活化後的淋巴球會 在此大量分裂增殖 功能:尚有過濾、清 除淋巴中的病原體和 細胞殘骸,可阻擋病 原體的蔓延,淋巴結,分布:廣泛地存在於身體各處,尤其在頸部、腋下及鼠蹊部等處更是密集,扁桃腺,位於口腔與咽交會之處的淋巴組織 可過濾淋巴、延緩或阻擋病原體蔓延 扁桃腺炎:因病原體感染,亦可能發炎而腫大,脾臟,一個充滿血液的器官 位於腹腔左上部位,並位在胃的背面,深紅而扁圓形,人體內最大的淋巴器官 含有紅血球、淋巴球和巨噬細胞等,有助於淨化通過脾臟的血液,11-3.2 T淋巴球的功能,T淋巴球又稱為T細胞 可分為: 輔助性T細胞(TH ) 胞殺性T細胞( TC ) 功能:細胞免疫,T細胞受體:T細胞的細胞表面含有與抗原結合的專一性蛋白質 不同的T細胞具有不同的受體,可與特定的抗原結合,具有特定專一性受體的TH細胞被呈現在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上的特定抗原活化後 會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活化特定的TC細胞及B細胞,以進行細胞免疫及抗體免疫,抗原呈現細胞,如巨噬細胞 在吞噬、分解抗原之後 會將抗原的一部分呈現於細胞表面,以供TH細胞辨識,TC細胞負責細胞免疫,可攻擊並破壞帶著異常抗原的細胞,如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當活化的TC細胞與被感染的細胞結合時,會分泌穿孔素及顆粒酶,釋出的穿孔素可在被感染之細胞的細胞膜上形成小孔,顆粒酶可經由小孔進入細胞,誘發細胞凋亡(apotopsis),藉此摧毀被感染的細胞,記憶性T細胞,可維持免疫力,當一次免疫反應終止時,記憶性T細胞依然持續存在於淋巴結中,甚至可延續一生,當相同抗原再度進入身體時,即迅速引起免疫反應,11-3.3 B淋巴球的功能,B淋巴球 B細胞 能釋出抗體,以進行抗體免疫 抗體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B細胞可以藉由表面的抗體分子辨識抗原,抗體,成分:蛋白質 結構: 四條多肽鏈組成的Y型分子 兩條較長的相同多肽鏈 稱為重鏈 兩條較短的相同多肽鏈則稱為輕鏈 四條多肽鏈間以雙硫鍵連接在一起,重鏈與輕鏈的結構中: 皆含有變異區與恆定區,不同抗體分子的變異區之胺基酸排列順序變異相當大,是抗體與特定抗原辨識並作為專一性結合的位置 此變異來自B細胞成熟過程中所發生的基因重組,因而能表現出抗體的多樣性,進階知識,抗體的多樣性: 日本科學家利根川進(Susuma Tonegawa,1939),研究發現抗體中的變異區是由三組分別稱為V、D及J的基因決定,決定重鏈變異區的基因有V、D及J三組 決定輕鏈變異區的基因則有V及J二組 不同的生物之V組、D組及J組內的基因數目不同,人類細胞,決定重鏈變異區的V組基因有80種,D組基因有50種,J組基因有6種 決定輕鏈變異區的V組基因有150種,J組基因則有5種,B淋巴球發育期間,每一組內的不同基因會隨機的組合,再加上抗體含有四個變異區,因此可以組合出許多變異的可能 這個研究成果使得利根川進於1987年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B細胞被某種抗原活化後,會大量增生並分化 漿細胞:能分泌大量的抗體存於血漿中 記憶性B細胞:在同樣的病原體再次侵入時,迅速引起免疫反應,能更有效的摧毀病原體,B細胞的株落選擇,株落選擇(clonal selection): 是指一種抗原推動特定的淋巴球細胞株建立的過程 具有不同受體的各式各樣淋巴球,原本存在的數量相當少,但被抗原活化後,特定的淋巴球會分裂增生形成細胞株,以進行專一性防禦作用,並進一步分化產生記憶細胞,以備同樣的抗原再度入侵時,迅速啟動專一性防禦作用。,B細胞的株落選擇,抗體,以不同方式來對抗抗原、保護生物體: 中和 凝集,沉澱 溶菌,圖11-15 抗體與抗原反應示意圖; A.中和反應;B.凝集反應;C.沉澱反應;D.溶菌反應。,中和反應,阻斷病原體與寄主細胞的結合位置,因此中和了病原體的毒性,凝集反應,以抗體的兩個抗原結合位置與病原體組合成複合體,沉澱反應是將可溶性抗原形成沉澱物 以上三種反應皆有助於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溶菌反應,經由抗體與抗原結合後,啟動一系列補體的連鎖反應,最後在細胞膜上形成一個貫穿細胞膜的複合體,使病原體溶解、破裂,進階知識,抗體的種類與功能: 人體的抗體有5種: IgA:黏膜分泌物中的主要抗體,常見於唾液、汗液及眼淚中 IgD:位於B細胞的細胞膜表面,作為抗原的受體 IgE:多半附著於嗜鹼性白血球及肥大細胞的細胞膜上,作為抗原的受體,一旦遇到抗原,會引發細胞釋出組織胺,引起過敏反應,IgG:循環系統中最主要的循環性抗體,極易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液,因此IgG可透過胎盤,由母體傳送給胎兒 IgM:遭遇抗原時,最先出現在血液中的抗體,但濃度很快降低,11-3.4 主動免疫與被動免疫,人體以產生抗體對抗外來的病原體,保護個體免於疾病的作用 主動免疫 被動免疫,主動免疫,經由病原體入侵或接種疫苗(抗原),使個體自己產生抗體而達到防禦病原體的目的 疫苗接種:根據免疫反應具有專一性及記憶性,所發展出預防疾病感染的有效方法 記憶細胞可使免疫系統引發更強及更快速的反應 可藉由注射疫苗產生對特定種類的病原體之抗體及記憶細胞,進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疫苗種類,類毒素: 將病原體分泌的外毒素,經加熱或福馬林減毒處理後作為疫苗 例如:白喉及破傷風疫苗等,2. 減毒性活菌疫苗: 將病原體連續多代培養於其他的動物細胞,使其產生突變以降低對人類的毒害 例如:卡介苗及沙賓小兒麻痺疫苗,死菌疫苗: 將病原體殺死所製成 例如:百日咳及日本腦炎疫苗 其效果雖不及活菌疫苗,但安全性較高,遺傳工程疫苗: 以B型肝炎疫苗為例 將B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基因植入酵母菌,使其產生B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作為疫苗,想一想,1.施打預防針的免疫反應如下圖,反應與 反應何者為追加的針劑?追加施打有何 好處?,2.為什麼有些預防針必須每隔一定時間即需施打一次,如流感預防針;而有些預防針注射一次後,即終身免疫,如德國麻疹?,被動免疫,直接對個體施予抗體以對抗疾病 由於這些抗體不是個體本身所產生,因此會被逐漸分解而消失,故持續時間較短,免疫血清的製作方式: 將特定抗原,例如:蛇毒蛋白 注射入實驗動物中使其產生抗體 此種方式所製得的血清含有多種抗體,必須初步純化才可用以治療病人,11-3.5 排斥作用,移植手術是治療某些疾病的根本方法 移植過程中可能發生排斥現象: 輔助性T細胞將移植物視為外來異物,因而活化胞殺性T細胞、巨噬細胞等 導致移植器官壞死,使得移植失敗,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免疫細胞辨識自我與非我的主要依據: 人類白血球細胞膜上的MHC又稱為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同卵雙生的HLA相同外,很難找到具有HLA完全相同的兩個人,進行移植手術,若捐贈者所具有的HLA與患者的HLA愈相近 產生的排斥作用愈小,移植手術愈容易成功 移植手術中可用抗排斥藥物以提高移植的成功率,進階知識,HLA(人類白血球抗原): 移植器官前需先比對捐贈者與受贈者的HLA,當具有相同或接近的組織相容性,才易達到成功的移植。,行政院 衛生署於民國 82年時,籲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設立臺灣骨髓捐贈資料中心 此中心於民國91年改制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 有意願捐贈骨髓者需先抽取20 mL血液,先作HLA檢驗存檔,日後一旦與尋求骨髓病患的HLA比對符合,才進行捐髓救人,想一想,左圖為一隻缺乏胸腺的老鼠,其全身無毛,稱為裸鼠。 右圖為長出人耳的裸鼠,方法: 以人耳模型支架及牛的軟骨細胞經體外培養成一個複合體後 再移植至裸鼠背部皮下生長,約6週後便成功長出人耳,想一想,在此實驗過程中,裸鼠會產生排斥現象嗎?,第四節 防禦系統失常,免疫系統能辨識自我與非我,進而保護個體免受異物的侵害 當免疫系統防衛過當、不正常的活化或防衛性不足時,皆可能造成疾病,如過敏、自體免疫及癌症等 先天性或後天性的免疫缺失,亦可能造成嚴重的疾病,11-4.1 過敏反應,過敏: 是指個體的防禦系統對一些環境中存在之抗原,產生過度的免疫反應而導致的疾病 造成過敏反應的抗原稱為過敏原: 如塵蟎、寵物的皮屑、黴菌、棉絮、羽毛、海鮮、牛奶、花粉及藥物等,進階知識,過敏原檢驗技術: 檢驗過敏原的方法: 抽血檢查 皮膚測試,抽血檢查,需先檢驗IgE的濃度 若超過正常數值,則需再進行多重過敏原檢查,一次可檢測36種過敏原,皮膚測試,是將一滴含有可能過敏原的溶液滴在皮膚上,再用針刺破皮膚,20分鐘後,若出現紅腫斑塊,則表示該液體中的物質為其過敏原 減敏治療:當找出特定過敏原後,重複注射劑量漸增的過敏原,以降低過敏反應,過敏反應有幾種不同的類型 最常見的為立即性過敏,當患者第一次和過敏原接觸時,刺激免疫系統產生相對應的抗體,這些抗體與肥大細胞結合後存在於黏膜層內,圖11-16 立即性過敏反應示意圖:,A.第一次受到過敏原刺激 的反應:過敏原附著 於B細胞表面的抗體上。 B細胞經輔助性T細胞 協助活化。 B細胞分 化形成漿細胞。漿細 胞產生抗體。 抗體附 著於肥大細胞的細胞膜 上。,當再度遇到相同過敏原(抗原)時,此過敏原便和肥大細胞上的抗體結合,使得肥大細胞釋出組織胺等物質,組織胺作用於外分泌腺和血管,引起黏液分泌、微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加 導致紅、癢、熱及腫脹等症狀,常見的過敏症狀,皮膚過敏 鼻子過敏的打噴嚏和流鼻水 發生在呼吸道的氣喘,肥大細胞,肥大細胞起源於骨髓幹細胞,與嗜鹼性球均與過敏反應有關 細胞質中含有許多顆粒,顆粒中含有多種發炎介質,骨髓先驅細胞在未分化為成熟的肥大細胞之前,即離開造血組織,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中,隨後進入多種組織與器官中,才分化為肥大細胞,肥大細胞存在於皮膚、結締組織及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與消化道等的黏膜層中,11-4.2 自體免疫性疾病,人體某些疾病是由於免疫系統無法正確辨識自我與非我,於是產生對抗自身細胞、組織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