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素材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1页
2020版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素材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2页
2020版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素材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3页
2020版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素材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4页
2020版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素材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挚情的呼唤单元导读艾青说:“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挚情的呼唤”这一诗歌追求首先表现为构筑的情感世界。本单元的五首诗歌所抒发的都是真挚的亲情。它们选择了生活中不同的细节,或是分别,或是葬歌,或是日暮时分的农家生活,或是献诗,或是农家劳作,从不同侧面抒发了诗人对所挚爱的人们的朴实情怀和深切情意,展示了新诗在表达现代人感情方面的抒情技巧和抒情风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习中,要充分感知诗歌的抒情语言,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方式。贺新郎是作者赠给他的夫人杨开慧的,抒写了为国家大业而舍儿女私情的奉献精神。也许葬歌在表达了痛失爱女的悲情的同时,也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控诉。一个小农家的暮以一个小农家的日暮生活场景抒发了对祖国深情的眷恋。秋歌给暖暖表达了对美好、温暖人生的信心和怀恋。妈妈是以现代文明的视角来关照中国贫苦地区的母亲们的生命状态。贺新郎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逝世。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一生著述很多,他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著名的论文有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别了,司徒雷登;创作了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意境阔大,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2背景探寻这首词作于1923年11月至12月间,调寄贺新郎,无副标题,是写夫妻别情的。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毛泽东亲任书记,杨开慧于1922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6月毛泽东去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局秘书。会后复回上海。9月经武汉返长沙。杨开慧亦返长沙,11月生次子岸青。不久,毛泽东接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即作于这次离开长沙的时候,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3相关知识杨开慧,名霞,字云锦,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著名学者杨昌济教授独女。一直追随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在极为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从事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被捕。面对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名言警句毛泽东诗文名句1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2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咏蛙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4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5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毛泽东少年时有个绰号,叫毛奇6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湘江评论创刊词毛泽东贺新郎赏析毛泽东诗词既融苏诗大气包举,豪宕飘逸;又纳辛词雄浑激昂,汪洋浩瀚。笔涉中外,情贯古今。唯有一首贺新郎独标新帜,以婉约与豪放相兼的笔法,写得妙境迭出,既缠绵悱恻,又情真意高。“挥手从兹去”,上阕首句就点明意境,将读者拉入离别的情境中。此句借用李白送友人诗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一诗句,毛泽东只改动了一个字,借以诉说离别的不得已之情。由于毛泽东对古代诗词早已烂熟于胸,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他创作时在涉及某一内容,某一题材,甚至是使用某一体裁时,古人所诵咏的诗词瞬间便能涌上心头。这使他得以得心应手地随心撷取,不论是诗句、文意,甚至是意境,他都能贴切地嵌入自己的诗中。对古人诗句的撷取不仅使毛泽东诗词厚重大气,而且使诗词中的意象摇曳生姿,意境阔大壮美。在以下的词句中,还有多处。“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此句作者也借用柳永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写离别后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有着相思的凄然之苦。“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很多学者在评析这句词的时候说这是毛泽东描写杨开慧深沉热烈而又强为压抑的离情别绪,可也有人认为这是描写毛泽东自己,描写自己的内心更直接深刻,而且就像鲁迅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毛泽东再怎么豪情万丈,再怎么刚强铁血他也终归是有情有义的男子汉,为妻小深情这才是真性情。“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三句是毛泽东和杨开慧情感生活的写照。生活难免磕磕绊绊,也会有误会存在,可这些都不重要,这些都会过去,作者以云雾比喻误会,表示误会再大也只是过眼即逝的云雾。我和你相知相爱,有什么事情是克服不了的呢?字里行间含有毛泽东对他们之间的误会的道歉之情,也有希望妻子能理解原谅自己之意。“人有病,天知否?”这是这首词中最难以理解的一句,有学者翻译为:人是有感情、有牵挂、有悲伤的,老天爷你知道吗?可这样的翻译并不能很好地诠释诗人的本意。我们先看“病”字,此“病”似病又非病,病,或指当时的中国有待改造的弊病,“人有病”是对中国社会状况的焦虑;非病,或指精神,灵魂之痛,离别之痛,“人有病”也就是因夫妻离别对爱妻的愧疚。“人”和“天”承上句的“吾”与“汝”。那么结合到一起理解,这句话,寄托了词人希望求得妻子进一步理解,为天下人谋幸福必须舍弃个人小家庭儿女情长的情感。“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这几句词作者撷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同样移情于景,又以情称情,表达内心的愁苦。不同的是毛泽东用意象无修饰的叠加构成一幅相思美景,取东门路、横塘、月亮、火车四个意象组成了凄清落寞的画面,辅以时间修饰“霜重”、范围修饰“半天”,用现代化的景象描绘出古典的情境,更加凄凉壮美,具有艺术感染力。“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这两句词表达了作者参加革命斗争的强大决心,同时也烘托了未来的大革命的声威,表现的是一种昂扬的革命激情和大丈夫豪情。朗诵此句时,感觉之前积蓄的离情别绪被突然的慷慨激昂中断,多少有些不协调,其实细想这才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是带有毛泽东印记的风格。毛泽东被世人所认识并传诵是因为他政治家、中国伟大革命者的身份,他也一直以一种昂扬的革命激情的状态被世人熟悉。这种在诗词中融合革命激情与缠绵的儿女柔情的感受才是毛泽东所特有的,更符合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政治家诗人”的评价。最后两句“重比翼,和云翥”是毛泽东给妻子杨开慧的一句美好的承诺,他说等我和你在将来的革命斗争中会晤时再在云霄中比翼双飞,是一个充满革命人情味的希望。词以婉约收结,婉约中仍带有豪放。整首词描写了词人与妻子的离别之情和革命志士的远大抱负,既有缠绵的儿女情长,更有为革命事业的义无反顾,将青年毛泽东独特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描绘的淋漓尽致,实属一篇婉约佳作。永远的毛泽东邓程毛泽东离开我们28年了,可他依然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纪念堂开放的日子,多少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排着长蛇似的队伍去瞻仰他,很多人把这作为了来北京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完成。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沐浴着毛泽东思想的雨露阳光,亲身感受到人民对领袖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人民热爱他,崇敬他,自觉地维护他的威信,忠诚于他的事业。既把他当做大救星,当做普济众生的神来敬仰,又把他当做慈祥的祖父去亲近。依稀记得,人们念着他的语录,唱着颂扬他的歌曲去上学、上班、上哨。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在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需要保护的时候,脑海中真的就蹦出了一条他的教导,指导着行动。那时候,面对水火没有不抢救的,面对歹徒没有不搏斗的,只是那时候歹徒很少。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邱少云、欧阳海、王进喜、焦裕禄一时间涌现出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勇的壮举!中国是诗的国度。我最喜欢听这样的声音:“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读着这样的文字,仿佛看到一位巨人,站立在高山之巅,以他超群卓逸的风采笑看风云变幻,镇定地沉稳地指点着江山。他侠骨柔情,剑气琴心。当他从报上得知一个县消灭了血吸虫的消息时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他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记挂在心。当了解到老百姓因为赋税太重而不满时,他立即下令,减少税费。当他听人陈述有人倚仗权势欺压百姓的事实时拍案而起。他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把共产主义作为理想,以解放劳苦大众为己任。对此他从来没有怀疑过,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经常穿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粗茶淡饭。三年困难时期,他几个月不吃荤菜,曾一度得了那时流行的浮肿病。他把他的一生献给了中国革命,他把他的娇妻爱子共六位亲人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古今中外有过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秦始皇可谓威风极甚,他东讨西伐,南征北战,统一了六个国家的疆域、臣民、度量衡和文字,焚烧经书、活埋读书人,企图统一全国的思想,他没有做到,却留下千古骂名。汉武帝除了留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还有什么?李世民、赵匡胤呢?亚历山大、彼得大帝呢?天之骄子成吉思汗留下的是江山得而复失的喟然长叹。在世界战争史上,集统帅和军事理论家、诗人于一身者实属少见。拿破仑是公认的杰出的统帅,但也仅仅留下片言只字的军事格言,没有传世的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据最近的有关资料显示,毛泽东的军事著作有70余篇,洋洋洒洒100多万字,在他的著作中占有很大分量,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军事文化宝库,他的军事思想光耀千秋。一些政治家都有其特定的地域的限制,曾经轰轰烈烈,一段时间就偃旗息鼓、烟消云散的事例委实是太多太多。而毛泽东的思想却跨越空间,跨越时间,他的哲学思想,他的军事思想,他的外交思想,总是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就是在马背上吟成的诗篇,也让他的敌手扼腕叹服;他跳下马来拿起笔在一张废纸上随意地涂抹,就惊风泣雨,自成毛体;他说物质无限可分,人们就真的发现了毛粒子。他不会打枪,但是再精良的武器、装备,再先进的军队他也不怕,凭着正义,他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赶跑了跑到亚洲称霸的超级大国,他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他的领导下,古老的民族雄姿英发,朝气蓬勃,人虽穷却有志气,也威风。那时的人们仿佛没有病痛,没有疾苦,个个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农民说:人定胜天!工人说: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军人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人们对他的信仰不是一种对极权的崇拜,而是对智慧和人格的景仰。我仿佛看到他站在时代的列车的最前边,引领着我们向前奔跑,他的手向前扬着,衣被风鼓起,永远是那样和蔼可亲地笑着,他的手有力地舞动,列车跑得更快了,山也欢,水也笑。20多年了,岁月蒙上了灰尘,但毛泽东的名字和他的音容笑貌却清晰如昨。他的遗体被安放在豪华的水晶棺里,供各国的政治家、学者和人民瞻仰、凭吊。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灵魂,他获得了永生。赏析这是一篇怀念毛泽东同志、歌颂毛泽东同志丰功伟绩的纪念性散文。文章从毛泽东同志的文采、品性、军事才能和对后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运用对比、引用等手法,展示了毛泽东同志的文韬武略。语言质朴又气势酣畅,整句和散句的交叠使用,使作者对毛泽东同志的景仰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点击素材“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运用示例平凡的世界,如果有你,能陪我,行走在每日的半途,打岭南的水乡走过,去鼓浪屿的海边,听每日里嗒嗒的脚步,看春暖花开的大海,沐浴同样的日光,闻同一朵花儿的芬芳,心与心戚戚,看着你偶尔低眉处,款款的深情,那便是我灵魂深处最深的懂你!“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如果你还在,我自好生怜惜。当你老了,在煎茶闻香的午后,放上一张经年的老唱片,翻看从前的文字,墨香书影中觅岁月沉香,悄悄细数你留下的句子,感怀一生,终没负你。“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都说别后相思重,那知心更疼。独处的日子,你依然深居在我的文字里,为我种植一株相思的红豆。冬去春来,月圆月缺,你在我心里,从未曾远离。如果可以,惟愿择一城终老,携一人白首!悄悄,是离别的笙箫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1)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又名家骅,字友三,号友山。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文史学者。闻一多13岁时考取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他赴美国留学,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此后,他曾在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1932年秋,他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2)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1934年7月14日在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代表作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翻译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高尔基小说二十六人,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3)痖弦,1932年生,本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49年在湖南参加国民党军队,后随之去台。1966年12月退伍。1954年与洛夫、张默共同创办创世纪诗社,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现移居加拿大。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自选集痖弦诗集等。(4)江非,1974年生,本名王学涛,山东临沂人,现居故乡平墩湖。参加第十八届“青春诗会”,获北京文学奖、诗刊社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是中国“70后诗人群”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代表作有傍晚三种事物水是怎样抽上来的。2背景探寻(1)也许葬歌的主人公就是闻一多年仅四岁的长女闻立瑛。据说很聪敏,当时已识不少字,只是身体虚弱单薄。闻一多对她怜爱之至。1926年夏,闻一多在北京不堪时任校长挤兑欺凌,愤然辞职南归,携病中女儿上路,一路折腾,返回老家浠水时,孩子病情加重。但为生存,闻一多又不得不离家求职,在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训导长。此间,病中的立瑛经常呼唤“爸爸,爸爸”。闻一多得讯后却抽不出时间,只得寄一张照片回家。立瑛看着照片边叫边哭。于同年冬天不幸夭折,至死也没有再见到她的爸爸。等闻一多赶回老家时,见到的只是萋萋墓草。(2)1920年,在文学革命初战告捷的时候,刘半农这位为它“很打了几次大仗”的战士却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热情,相反,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在无情地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他乡又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3)秋歌给暖暖写于痖弦写作生涯的早期,当时他只有20多岁,正是英姿勃发之时。这一时期,诗人提出“新民族诗型”的观点,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一再地回响着汉语古典诗歌的声音的秋歌给暖暖可看做对这一观点的实践。(4)妈妈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写母亲的诗歌。20世纪最后20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一批批生长在乡村的青年背起母亲们为他们收拾起的行囊,涌进城市,打工或者读书。他们穿行在现代都市里,感受到光电声色的绚烂,震惊于各种物质文明的奇观,接受了现代文化,尤其是娱乐文化的巨大冲击,地铁、电车、飞机、点钞机、印钞机、玛丽莲梦露等等,既是感官的刺激,又是心灵的改写:他们知道了另一种生活,一种与乡村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他们似懂非懂地明白了财富的生产过程和奥秘。于是,当他们再回头来看过去的乡村生活,再审视母亲一生没有走出的那块土地,那永远劳累而贫穷的命运,他们内心中有多么大的遗憾和失落、惆怅和茫然。江非,一个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诗人,当他以这样的视角再来看看他妈妈背柴火的身影时,他的心里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与辛酸。3相关知识刘半农一个中学肄业的教授1912年,刘半农只身前往上海,经朋友介绍,在时事新报和中华书局谋到了一份编辑的工作,并业余在小说月报时事新报中华小说界上发表译作和小说。经过几年奋斗,刘半农在上海滩声名鹊起,被人称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已经可以靠着每月几十元的稿费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7年夏,刘半农从上海返回江阴,在家中赋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只好靠变卖家中物品、妻子到娘家去借贷为生。就在一家人贫困潦倒的时候,忽然接到了一封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寄来的聘书,正式聘请他担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就这样,随着一纸聘书,刘半农这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一步跨入了北大这个全国最为显赫的高等学府。他的国学功底并不逊于他人,而且又长于写作,阅读广泛,上课又认真准备,不久就在学校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在北大这个学院派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像他这样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大学教授依然被一些人视为“下里巴人”,对他能否胜任教学工作常常表示怀疑。一次在新青年编委组成人选上,胡适就直接提到了人选的学历问题,这对刘半农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于是,刘半农发奋读博士,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刘半农取得了公费赴英留学的资格。1920年2月7日,刘半农携夫人朱惠和女儿小蕙赴英留学。留学过程中历尽艰辛,于1925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名言警句闻一多名言1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2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3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4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5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秋歌给暖暖赏析这支“秋歌”的前三节,主要写秋的萧瑟:枯叶结束了在秋风中的颤抖,落了地,静卧在大地的怀里;荻花形消魄散,已从湖沼深情的秋波里消逝;初秋母亲召唤游子的捣衣声,已随时光的脚步远去;雁阵惊寒,早已飞过,辽夐的天空并未留下它们翅膀的痕迹;南国小小的山径,落寞得只剩马蹄踏花的印痕;北方幽幽的寺院,寂静得空余歌人破碎的琴韵。但这一切,只是“我”的轻叹。因为这秋歌里用了一连串轻灵纯美的意象,更因为“我”在吟咏秋意时,可以柔声地呼唤着暖暖。第四节承上启下。第一句总结了前三段所写的萧瑟秋意“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第二句突出了暖暖:在秋的对面,在“我”的世界的另一边,暖暖婷婷而立;“我”虽满眼萧瑟荒凉,但“我”还有暖暖。第五节卒章显志。暖暖是驻守在“我”的内心的。她不会随时光老去,她不会随秋风而逝;有了她,“我”的生命不会被秋霜冬雪冷却,“我”的世界不会被悲凉攻陷,“我”的灵魂的不会堕入黑暗。纵然万物凋敝,纵然生命被迫退回地下、退守到根须,纵然梦想零落,纵然人生蹉跌黯淡,只要有暖暖的伴随,“我”就能平和地坚守,隐忍地等待。等霜雪再也抵敌不住暖暖那柔和的力,春的脚步响起,那么,也就等于“我”什么也未曾失去。痖弦曾说:“这个世界已经够冷,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那么痖弦赋予“暖暖”怎样的内涵?暖暖是谁?是什么?你自己说吧。在语言运用和意象、意境的创设上,本诗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一些营养。尤其是其中的拟人、比喻,深得古诗词修辞的灵动、蕴藉之妙。“鱼雷”闻一多叶兆言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代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批判古代,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这番话是在闻一多死后才说的,闻先生地下有知,大约会很喜欢。闻一多生前曾对臧克家说过:“你诬枉了我,当我是一个蠹鱼,不晓得我是杀毒的芸香。虽然两者都藏在书里,他们的作用并不一样。”闻一多的著名,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能否静下心来做学问,从来就是一种缘分,不是什么人都能获得这份荣幸。闻一多算不上科班出身,留学前,他学的是外语,去美国留学,学的是美术,业余的兴趣则是写新诗,所有这些准备,和后来的一头扎在古文献堆里做死学问,似乎都挨不上边。一个人最终是否有所作为,开始时学什么并不重要,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考察他的生平,写新诗和投身民主运动,时间都不长。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闻一多从美国回来,先担任中央大学的外文系主任,后来又任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院长,任职时间都不长,其中重要原因,和这两所学校的保守学风分不开。一个写新诗的人在大学里没有什么出路,在老派的教授眼里,仅仅会几句外文和弄劳什子新文学,都是没有学问的表现。闻一多显然想让那些老派的教授们明白,新派出身的人研究古典文献,不仅可能,而且会做得更出色。他身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旧书中,压根就没有一点值得保留的东西,声称自己深入古典,是为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在一些文章中,他甚至把儒家道家和土匪放在一起议论:“我比任何人还恨那些故纸堆,正因为恨它,更不能不弄个明白。”他身上保持着真正的五四精神,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和什么样的东西断裂。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为了深入研究,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词一个字大坐冷板凳。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首先是个难度问题,没有点学问基础,根本就不明白他究竟说了些什么,考据文章对于外行来说犹如天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有人就算陷进去了,也是一种书呆子似的陷入,稀里糊涂一头钻进去,变得很愚蠢,再也拔不出来。今天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人并不在少数,以研究条件而论,要比闻一多不知强多少倍,可惜多数人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当教授而刻苦,学问成为吃饭的本钱,成为谋生的手段,就像作家的专业是写作一样,为写作而写作,为发表文章便不考虑一切后果,所以研究和写作,不是因为内心的迫切需要,而是因为从事这些专业。换句话说,研究和写作于自己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种巧合。闻一多对神话的研究,对诗经楚辞的研究,对唐诗尤其是杜甫的研究,都达到了前人所未至的境界。这也许和他留学接受西方教育有关,他似乎一直努力寻找蕴藏在传统中的现代根源。他计划写一本具有独到见解的中国文学史稿,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留下许多未完稿的笔记。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是闻一多关注的焦点,他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而且还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在方法上,既有最地道的朴学传统,又不缺乏世界最新的人文研究成果。朱自清先生对闻一多的评价很高,认为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年龄仿佛的专家学者,很难有人能与之相匹敌,可惜英年早逝,被暗杀时才四十八岁,正是最应该出成绩的年龄。说闻一多是一名斗士,应该没有问题。他似乎对“死”有着特殊的兴趣,做的是死学问,下的是死功夫,面对的是永恒的死亡: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闻一多一定非常喜欢涅槃这个词,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我,都已灭尽,不复存在,于是达到了寂静、安稳和常在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一头扎进古典文献,在绝望中获得永生,在枯燥里获得快乐。他在给臧克家的信中,曾说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他浑身疼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他的地壳。他写诗,做学问,后来投身民主运动,都是为了获得爆发的能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始终是一名斗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闻一多的世界观中,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独裁。天赋人权,不可侵犯,是可忍,孰不可忍。李公朴被暗杀以后,很多人告诉闻一多,他已经被列入黑名单,形迹可疑的特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