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国外非营利组织与公益事业.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国外非营利组织与公益事业.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国外非营利组织与公益事业.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国外非营利组织与公益事业.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国外非营利组织与公益事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国外非营利组织与公益事业非营利组织是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一种主要模式。但非营利组织在中国是一个外来词语,它有着深厚的西方制度文化的背景,在进入借鉴的时候,不能不深入思考:非营利组织是具有什么特性的组织形式?它在社会结构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与中国事业单位的核心区别是什么?它存在着什么样的制度和文化内涵?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法律制度框架是什么?下文从西方公益事业和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出发,回顾现代西方非营利事业的发展和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特征及其管理的法律制度框架,从而为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一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历史渊源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主要是在20世纪最后二十年里。但是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之一,其存在历史至少和近代资本主义一样悠久。在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以前,基督教组织在救济穷人、帮助病者、关照老人儿童等公益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至中世纪时期,基于基督教会发展起来的慈善事业已经影响广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以后,许多慈善机构脱离了教会的管理和控制,转入世俗社会,同时脱离教会支持的慈善机构不得不重新考虑资金运作机制,私人慈善逐渐发展。17世纪后叶到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个人自由的经济空间和社会自治的要求不断增长,作为“国家”政治秩序之外的公民自组织的经济、社会生活秩序逐渐显现。这些独立于宗教、国家秩序的公民志愿组织即今天非营利组织的雏形。早期出现的非营利组织带有两种倾向,第一是与权利斗争相关,随着16、17世纪圈地运动的扩展,资产阶级和自由产业工人队伍逐渐形成,资产阶级新贵族寻求独立自主的经济自由和个人自主空间,要求结盟,反对专制统治;失去土地的农民和产业工人,收到剥削压迫,也频频掀起社会运动,并逐渐建立起各种自发的组织。这些与政治权益相关的非营利组织雏形也是资本主义的个人权利、自由、民主、自治等价值取向的反映。另一种倾向是慈善和民间公益的发展。英国在1601年就颁布了慈善法和济贫法,鼓励开展慈善救济等社会公益活动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美国在独立战争前便有非营利组织的传统,如哈佛大学、新泽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大学均创设于17世纪。可以认为,早期非营利组织的出现,是国家主导的社会秩序衰落,资产阶级寻求独立自主的经济自由和公民自治空间,向国家分权的产物。其产生首先是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实践了民主、共和的理念;第二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逐渐走向成熟,营造了非营利组织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土壤;另外,在理念渊源上,基督教超越世俗国家而构成的双重中心的权力结构很早就在西方社会里种下了权力分立、有限国家的理念,宗教慈善也是西方慈善精神与公益传统的基础。这一时期出现的非营利组织的核心意涵是“社会”与“国家”的分离,而并不是营利与非营利的区分。这集中体现在1812年黑格尔法哲学一书中,黑格尔首次明确概况出“公民社会”是与“国家”领域相对独立的存在,包括市场经济、自愿团体和独立的司法体系。随着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财富的集中导致贫富分化也在加剧,一方面,推动社会变革的工人组织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出于对贫困者的关怀,或者垄断资本家为缓解社会矛盾,各种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基金会以及其他非营利组织纷纷建立;同时,在科技发展背景下,一批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非营利组织也出现在科学、教育、卫生等领域。二战以后,人们对战争的抵触和对人类的关怀意识增强,涌现出大量的权力保护组织和和平维护组织,如人权组织、妇女组织、产业工人组织、农民组织、儿童保护组织等,以及各种反战组织,它们在各国的社会重建和社会变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战后经济恢复和社会重组的过程中,一批致力于慈善救助、环境问题等公益事业的非营利组织也应运而生。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进入繁盛时期。非营利组织在西方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一个部门的出现只是20世纪后叶的事情。它与福利国家、公共管理的危机,政府改革,治理理念等相关联,是对“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反应。具体言,现代非营利组织的兴起背景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西方各国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资本主义历程,经济生活得到较大发展,市场发育成熟,企业作为一种以利润为导向的积累财富的机制从其他社会组织形态中分离出来,与政府体系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换言之,在黑格尔时代“国家”与“社会”分离的基础上,“社会”领域中的经济生产部门企业部门又已经特化分立出来,从而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分模式。这种三元社会结构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内涵和非营利部门产生的基本构架。第二,在上述三元模式中,公民社会领域在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得到更多的重视。大危机及二战以后兴起的福利国家越来越显露出危机,依靠政府来满足公共需求的计划受到了置疑;现代企业的发展对自由市场机制也造成了冲击,人们认识到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或市场在提供私人物品时也存在一定缺陷,这促成了另一种机制非营利组织机制的发展。因而,现代非营利组织是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应对,但必须认识到,这两种“失灵”并没有离开有限政府和成熟市场体制的话语前提,换言之,非营利部门的兴起是对国家的统治霸权和市场的经济霸权的制衡,而与有限政府和自由市场的制度安排恰恰是相应和一致的。二.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1非营利组织的概念与特征“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缩写NPO)的用法在20世纪中期以后逐渐流行,各国在用词习惯以及对非营利组织范围的界定上有所差异,如联合国文件中通常使用“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缩写NGO),美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体制基本依据税法,因而又称“免税组织”(Tax-exemptOrganization),英国则遵照传统使用“志愿组织”(VoluntaryOrganization),其他常用的还有使用“慈善组织”(CharitableOrganization),“公民社会组织”(CivilSocietyOrganization,缩写CSO),“第三部门”(ThirdSector)等称谓,其意涵宽窄不一,但均是针对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之外的社会组织。中国官方通常采用“民间组织”一词。本文不对这些词汇作深入探讨和区分,除非特殊说明,否则统一以非营利组织来表示。国际社会中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国际比较项目中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在这五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下面围绕这两个特征对非营利组织性质做进一步阐述。非营利组织的非政府性,也可以理解为民间性,即它在制度上与国家相分离,这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组织自身而言,非营利组织不隶属于政府,它是公民自发组建、独立于政府体系、有自身运作理念和运作机制的社会自组织系统,政府不应该直接介入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运作过程。另一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