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背后的行动逻辑.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背后的行动逻辑.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背后的行动逻辑.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背后的行动逻辑.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背后的行动逻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背后的行动逻辑摘要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在今天的就业形势下显得尤为突出。经济学从微观的视角揭示了个体行动背后的经济动因。文章在分析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探讨了组织制度和宏观结构性因素对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行动带来的影响。关键词自愿性失业;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就业部门;结构分割一、问题的提出在全面市场化的就业机制下,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凸显。自2002年起,大学生就业率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非公开失业群体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1000余万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将有2500万以上毕业生需要就业。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将有大量大学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而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未来几年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与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之间将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意味着整体上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因此,至少在未来的几年内,大学生失业将始终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常态现象,然而,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发现,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出于种种考虑,放弃已有的工作机会,选择自愿性失业。在这一行动背后,虽然体现着求职者的经济理性,但同时具有高风险性,即存在着求职者从自愿性失业转变为非自愿性失业的可能,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这一行动决策,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值得学者挖掘和研究。二、研究述评当前,学术界对于求职行为的研究主要存在着两条解释路径。一种是经济学的解释路径,经济学者认为,求职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外部劳动力市场问题一劳动力与其工作岗位的匹配过程。正统经济学观点将劳动力视为不受他人干扰和影响的独立的原子个体,劳动力与工作岗位的匹配是这些人在市场渠道中进行的经济理性选择。区别于经济学的另一条解释路径是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劳动力市场现象,这类观点认为,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行为嵌入于求职者所处的社会网络之中,同时这种网络又受到宏观的文化和制度背景的制约。求职者作为一个深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社会成员,其行动受社会现实的约制,同时其本身也在改变社会现实。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即采用第一条解释路径。一些学者运用劳动经济学的职业搜寻理论、保留工资理论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分析了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动因(吴克明、赖德胜,2004),并将大学生的这一行动选择归结为一种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是人力资本拥有者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借助市场渠道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结果。社会网理论是社会学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间人们求职行为研究的主流分析范式。所谓社会网络分析,也被称为“结构分析”(structuralanalysis),具体是指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并分析这种现实发生的纽带关系对人、对组织所产生的影响。社会网分析范式关于求职的经典研究主要存在三个理论视角:格兰诺维特的强弱关系理论、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以及博特的结构洞理论。近年来,国内运用社会网分析范式研究求职者求职行为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者更多关注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这两大弱势群体,并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社会资本”和“关系”对这两类群体人员的求职行为发生着重要作用(李培林,1996;王汉生等,1997;渠敬东,2001;边燕杰,1999),相比较,学者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程度相对较弱。另外,从分析的内容来看,学者们更加关注失业者的求职过程,关注求职者求职时所采用的手段或求职渠道本身(如“人力资本”、“社会关系网络”或者“社会资本”)的不同效用(风笑天、赵延东,2000;赵延东,2001;李培林等,2000;顾东辉,2000;桂勇等,2002),鲜有学者从求职的一种结果即失业角度追寻社会网所发挥的作用。三、自愿性失业概念的厘定与辨析自愿性失业是“非自愿性失业”的对称,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庇古提出的经济概念,指工人由于不接受现行的工资或比现行工资稍低的工资而出现的失业现象。自愿性失业者不同于自愿性不就业者,前者愿意工作并且有工作机会,只是对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而暂时不工作,后者则不论是否有工作机会均不愿意工作,这一部分人不称为失业者,不计入劳动力人口范围。本文把自愿性失业界定为一种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四、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探悉1微观视角: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性原因分析。经济学从微观的视角揭示了原子式个体行动背后的经济动因。职业搜寻理论假设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同企业支付给同一个求职者的报酬也不相同。因此,为了获得待遇最佳的工作,求职者必须花费时间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工作搜寻,直到搜寻时间达到最佳点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前,继续搜寻就是一种理性行为。然而在这个搜寻期内并非大学生没有工作机会,只是他们预期继续搜寻会有更好的选择,于是拒绝已有的工作机会,这种到达最佳搜寻时间长度时期的失业就是一种自愿性失业。保留工资理论认为求职者在职业搜寻开始前,对预期工资水平会有一个最低心理价位,并对搜寻时间作好了心理准备。当他在市场上寻找工作时,如果雇主开出的工资条件超过他预定的价位,他就接受,否则就会出现因拒绝而导致的自愿性失业。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分为工资高、工作稳定性强、职业前景好的一级劳动力市场和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工作缺乏保障的次级劳动力市场,由于这两种劳动力市场分割性强,特别是次级劳动力市场存在着逆向选择的问题,因此,许多大学生因拒绝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而使自己处于自愿性失业状态。总之,经济学预设了一个具有完全自由意志的行动者,以经济理性的成本收益分析决定其行为。按照劳动经济学的上述理论观点,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实际上是一种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考虑到雇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以及职业搜寻的机会成本问题,人力资本拥有者为了实现个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短暂的自愿性失业选择是个体经济理性的表现。经济学这种对于个体行动背后经济动因的探讨,从微观的视角揭示了原子化个人自愿性失业背后的原因。2中观视角: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制度性原因分析。职业搜寻与决策实际上是求职者与雇主之间的互动,在这个雇佣模型中,雇佣双方任何一方的行为都会影响另一方,因此,为了深层次地理解求职者的行为,必须将雇主纳入到分析的框架内,考察组织的雇佣制度对求职者行为的影响。在转型期的中国,劳动配置尤其纷繁复杂。社会学对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再分配一市场”框架,以及经济学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都显得过于简单,无法准确地把握各种组织的劳动力市场运作。因此,借用RobertMoffitt教授分部门的劳动力市场观点,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以及就业部门的制度特征,可将中国城市的就业部门划分为六个大类:公共部门(国家机关)、公共部门(事业单位)、国有及控股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非正式部门。这六种类型的就业部门在工资制度、人员招募渠道、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完整性以及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等人力资源制度方面都呈现较大的差异(见表1)。首先,由于公共部门、国有及控股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因此存在着因等待进入这些部门而形成的自愿性失业;其次,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角度来看,由于大学生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增值,长期闲置甚至会使人力资本逐渐贬值,因此考虑到个人人力资本专用性的问题,许多大学生会放弃那些对人力资本专用性要求不高的就业机会,形成自愿性失业;最后,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为代表的就业部门,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征明显,人员雇佣市场化程度低,对于作为“局外人”的求职者来说,只能通过非市场渠道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相关的空缺职位信息,甚至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