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座》PPT课件.ppt_第1页
《国学讲座》PPT课件.ppt_第2页
《国学讲座》PPT课件.ppt_第3页
《国学讲座》PPT课件.ppt_第4页
《国学讲座》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 学 讲 座,绿色生活,呱呱小兒,但飲牛湩,至於弱冠,不明犍狀。佌佌之豚,日食其羓。洎其成立,未識豜豭。每嚙毚臑,然竟不知其夋兔之三窟也。方彼之時,窋詫之態,非闠闠之中所得見也。 今北方久熰,瀵氿甃眢,坌坲坲,燾天幠日。土地皴崩,罅可容人。南疆霶霈,洚水肆虐,當此之滈,茅舍盡走。欲苫不能,啼口立啾啾。 凡此異態,非天之咎。 君不見斵楩焚樟,岵之為屺,睇眄之下,萬山盡屼,百尺篔簹,化為竹著。於彼幼蛇,匌不盈寸,巴蛇王虺,盡化柈饈。玈氣烰烰,上格瑤池,貧地徠賈,以豐其貲。然千丈方圓,萊菔不生,九天之上,星河不見。,嗚呼!漫山設棙,遍地盡罘。此天災也?人禍也!河海黟然,濁水仍傾,此天災也?人禍也!斵木算刂竹,彍弮待獸,以至鹿不得走,翬不得飛,蟻不得宭,髬髵不見。此天災也?人禍也! 翕合沴氣,終日涽涽。天不復藍,水不復清。未有烏雲,天何暝暝?赤烏既出,焜耀無復。看天下,鳥飛不下,鮮見狉狉,當此之時,何處貣青天? 所幸者,人知之也,人更之也。然,上作網法,下偩幾何未可知也。,今天下多災。北國井冞,陣主復至,當與孔張俱歾。南域之霖,大禹洊存,只得扼腕而歎息。人不咎己而咎旱魃,不誚己而諑共工。未之可也。闤闠所趨,不可恈恈。當思子孫後代,人己知之。然行之效,則體躆廟堂者思之,媕娿之徒,棄不婟嫪,國之大蠹,捐而必究。 吾所思者,河泮水墺,楊槐蓁蓁,町疃,柳榆其秝。苾葌柅柅遊屮葳蕤,見柳而人不攦,視草而眾不蹸,日駕雙軑之車,斐斐閭巷之間,目不復睺,鼻不再鼽,鳥不驚人,鮒遊沴然。,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萬物,此獍也。今其不宜瞡瞡,遺禍搙孫,當修長遠之道以藾萬世。 今吾執筆於此,所思者,舍旁早蟠一株,今當唪唪,攲枝水上,當復駕舴艋,扌玄其落桃,投於苙。坐銀杏樹下,觀兒童嬉於樹下,延於磚祴,搤腕而惜水中未置菱藕幾株。燠熱之時,而可摘菱冣菂,爇之為饘,以奉親房。,一、什么是“国学”,“国学热”的兴起,深层次的根源毫无疑问与中国在新世纪全面崛起有关,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闪耀亮相的标志。换言之,在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对话的时候必须有自由的平台和载体,要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赢得最广大的人们的认同,即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国学一词 ,本指国家一级的学校。 “虞之上庠,夏之东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汉后之太学,隋后之国子监,皆为国学”。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云:“乐师掌国学之政。” 唐会要:“贞观五年以後,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遂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 近代意义的国学概念,是在清末明初形成的 。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假如一定要给“国学”下个简明扼要的定义,即“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 具体地说,“国学”包含有三个层面: 第一,它是一种知识体系 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最后,“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在强调价值理念为“国学”核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国学”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不能把“国学”收缩为单纯的精神、理论层面,而应该系统梳理“国学”演变的轨迹,区分“国学”的原生态与次生态,界定“国学”的“道”与“术”的关系。 依据 隋书经籍志所最终确定的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 ? 复振 汉书艺文志所系统构建的六艺、诸子、诗赋等六略之学 ? 回归以经典传承为中心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艺” ? 回归以全人培养为宗旨的礼、乐、书、数、射、御的“六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二、如何认识“国学”,“国学”如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它的软肋,也有它的局限性 “国学”的不少内涵有的本身就是落后腐朽的,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 。孙子兵法鼓吹“因粮于敌”、主张“掠于饶野”“掠乡分众”,提倡在战争中对敌方实施“堕其城、毁其国” 本来是正面积极的内容,但随着时空变化,时过境迁,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已无法应对时代的挑战,而成为了历史的惰性与包袱。譬如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原始民本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传统的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是知行割裂的 。如孙子兵法乍读之下,会觉得它很爱兵,体恤士卒,视如爱子,“视卒如婴儿”、“视卒如赤子”,云云 。其实在孙子的眼里,士卒不过是牛羊而已,“若驱群羊,驱而来,驱而往”,所以,可以“上屋而抽其梯”,能够“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不存丝毫怜悯之心,只有赤裸裸的敲骨吸髓,还美其名曰“慈不掌兵”。,三、怎样弘扬“国学”,传承与弘扬“国学”方面,提倡“三纲九目”: 第一,要强调“三个回归”,即回归文本,回归主流,回归核心。 第二,要完成“三个沟通”,即沟通古今,沟通中外,沟通知行。 第三,要实现“三个超越”,即超越文本,超越四部,超越国界。 民国的国学教育与国学研究可以分为三大类 : 第一类就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完全是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理念、中西文化汇通的角度进行科学的研究,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借鉴西方学术、理论、文化及其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进行综合性研究。特点是求真务实 。第二类可以无锡国专为代表。那里注重国学教育的博雅性,不但践行“文以载道”的理想精神,也注重“游于艺”的艺术陶冶,追求“全人”人格的滋育培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均有较高的造诣,那里出来一大批人,比如饶宗颐、钱仲联、冯其庸、王遽常 等。特点是崇尚博雅 还有就是马一浮,他搞复性书院,强调“六艺”为一切学术之本,就是坚守原则,比较传统的做法。特点是追求纯粹,我们今天弘扬国学,应该有全新的理念与方法。要做到两个“超越”: 第一,超越单纯的汉族畛域 第二,超越经史子集 为什么后来国学变成大家觉得无用的了 汉书艺文志,实用之学与理论之学是结合在一起的,“七略”实际上只有“六略”。第一略通论,对下面六艺略就是理论指导,就相当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子略,就是中国的学术学派;诗赋略,就是文学创作;兵书略,就是用于指导战争实践的理论及其相应的操作方法;术数略、方技略,这些都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但经史子集里淡化了这些操作、实践性的东西 西周时期的“六艺”,是培养“全人”人格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有精神思想的指导:“礼”“乐”,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化技能的掌握:“书”“数”,也有军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射”“御”。但孔子之后的“六艺”却变成了纯粹的课本、书本知识。,四、如何学“国学”?目的何在? 古人说,学贵在立志。 孟子里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朱熹也说过,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国学的本质就是一些哲学思想,学习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自我,提高自我,从而达到培养自己德行的目的。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又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宫”在中国,古已有之。尔雅。释宫指出:“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可见古代的“宫”与“室”是相互通用的。秦以后,“宫”逐渐成为封建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专用建筑,而且建造的规模越来越大。据记载,秦代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汉代未央宫,周围长约11公里,宫内台殿共43座,可见规模之宏大。中国现存的明、清皇宫北京紫禁城,占地72万余平方米,宫内亭台楼阁,殿宇台池密布,共有9900多间,是世界上现存最宏伟的皇宫。 此外,还有西安华清池、承德避暑山庄等都是封建帝王游乐之场所,又称“行宫”。为帝王祭祀所用的建筑群称作“斋宫”。北京天坛里就有一座著名的“斋宫”。宫中有“宫”,指的是单一建筑,例如北京故宫里皇帝居住的地方叫“乾清官”,皇后居住的称“坤宁宫”,后妃居住的就是东西六宫。此外,帝王死后就被埋进地宫。可见,这种“宫”的含义便是指皇家寝处的宫室了。 “宫”在宗教建筑里指的是规模宏大的寺庙,例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北京的雍和宫。道教的“三清宫”是供奉“神仙”的建筑。,殿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类单一建筑,一般称为“大殿”,又因建造在建筑群中轴线上,故又名“正殿”。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宫殿的建筑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大殿”是建筑群中规格最高的,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最高权力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庙里的“天贶殿”为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三大殿。 太和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大典、颁发重要诏书等活动的场所,可谓集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大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作。 中国其他大殿则作为皇家祭祀之场所。例如泰山岱庙的天贶殿是帝王祭祀泰山之神的场所;北京天坛里的“祈年殿”造型奇特,是明、清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地;天安门东侧太庙里有一座大殿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家庙,“建极绥猷”,是说天子要上体天道,下顺民意,用中正的法则治理国家。“极”是屋脊栋梁,建极就是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绥是顺应之意,猷为道,为法则。,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允执厥中的出处。意思是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允”就是诚信的意思。,皇建有极,是说由天子来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有强调皇权之意。,乾为天,坤为地,天地交和谓之交泰。因此乾清宫是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作为“乾”,表现的是天地正大,日月光明,象征皇权至上,能行天地日月之道。,“无为”匾为康熙所题,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老子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又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康熙题无为,意在告诫帝王要顺应天道,体恤民情,与民休息。,养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是雍正所书,是说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是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雍正皇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克尽职守,勤政爱民。西暖阁位于养心殿,“勤政亲贤”匾同样是雍正御笔,体现了这个皇帝一生都对自己严格要求,严于律己,严于律人。用他跟宋徽宗赵佶比较,正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养心殿西暖阁的旁边,有一间几平米的小屋,乾隆为他取名“三希堂”,因为他经常在这里把玩他钟爱的三件书法绝品,所以名之。三希,一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一是王献之的中秋贴,一是王珣的伯远贴。这三件宝贝,被乾隆一生真爱,时时把玩。三希之名还有包涵周敦儒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激励自己要不断进取,提高自身修炼,进入更高的境界。,古时候小孩子是怎么学国学 ?学三字经 三字经开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孟子的思想。然后说为什么到后来人们都各有不同的品性呢?是因为“习相远”。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 学习的重要性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学什么 ?“亲师友,习礼仪”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 国学那么多书不知道从何看起。一开始是训诂和句读 ,然后上小学 。小学是国学入门前的准备工作。学些什么内容呢?当然有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处事的礼节,音乐,射箭,骑马等。书呢,不光是书法,还教你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 。比如“王”。还有就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如什么叫“庭训” -叫“庭训” ,典出论语。孔鲤“趋而过庭” 。不学诗何以言 。不学礼何以立 弟子规也是有国学的基础在里面。比如他的总纲,就是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将上堂,声必扬”就是礼记中的原话 。“将入门,问孰存。” “将入户,视必下。” 程门立雪 刘备三顾茅庐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古人读书是很看重真正按着去做的。比如朱熹就有句话,叫“致知为先,力行为重”。照着去做是很重要的,从小时候就要培养。 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里,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夏,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答了两个字:“色难。”色难即时时对父母和颜悦色,从脸色上表示恭敬 论语里说孝道还有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读懂不难,难在于做到。 什么是仁?孔子也只是说:“已所立而立人,已所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太多的大道理。大道理在书的后面。你要真正去身体力行,才能切身体会出道理来。 小学做事,大学明理。古人小学后,大学开始读经 。读孝经 论语一开篇就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父母好叫孝,对兄弟好叫悌。孝悌是仁的根本。所谓的“孝”,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论语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一)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为政第二)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四)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路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孝经第一章是“开宗明义”,说,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第二章是“天子章第二”,说当皇帝的孝。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谏诤章十五”。这一章很有意思: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论语”里面第一次提到“孝”不是孔子说的,是他的学生有子说的。有子这个人相当有学问,孔子死后,孔子的学生曾请他上堂讲课。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五伦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是孟子提出来的,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孔子在礼运大同篇里就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孝经读熟了之后,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读四书了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先读大学,大学是一个间架,告诉你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如何去格物致知,如何去诚意修身,大学没有具体说。所以大学是个纲领,是个条目 再去看论语,孟子,中庸,以至其它的经书 论语读通了,便读孟子 。孟子这本书好读又难读。之所以说它好读,是因为它把论语里孔子要说而未说的义理都申发了出来。说它难读,是因为要想读懂孟子,有很多历史的知识,文化的语境,需要了解。 中庸不好读,讲的都是精细的东西。主要内容有经有权。世上的事情,有的东西是规律,是不可以改变的;有的东西是权宜,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怎样把握这个度,怎样找到万事万物中间的那个平衡点 四书读熟了,就可以看六经了。诗书礼易春秋 (礼有两本,一本是周公旦写的周礼,一本是汉代的叔侄两人,戴德和戴圣,编写的礼记 ),六经内容,三字经里有简略的介绍。比如说易经,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尚书呢,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 。周公旦作周礼,主要内容是六官:天地春夏秋冬。礼记有戴德写的大戴礼和戴圣写的小戴礼。我们今天看到的礼记就是小戴礼。诗经有风,雅,颂。为什么说诗经是四诗呢?因为雅有大雅和小雅。 “诗既亡,春秋作”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春秋末期,天下人都不守礼节了,没有人读诗了。 写史的讲究秉笔直书 春秋有三传,公羊,左氏,彀梁,最有名的就是左传。 六经熟读了之后,就可以看诸子了。诸子有一定了解之后,就可以开始看史书了,仲尼师项橐 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 典故 :头悬梁,锥刺股 、车胤莹囊 、孙康映雪,国学经典书目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尔雅 孟子 礼记 论语 孝经 春秋穀梁传 其它 大学句章 中庸句章 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 春秋繁露 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 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其它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 贞观政要 荆楚岁时记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 竹书纪年 子部 兵书类 孙子兵法 吴子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将苑 守城录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备论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握奇经 鬼谷子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孙子略解曹操注 兵制 阴符经 素书 乾坤大略,其它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墨子闲诂 列子 庄子 荀子 搜神记 山海经 穆天子传 唐摭言 唐新语 颜氏家训 盐铁论 弘明集 广弘明集 宋高僧传 说苑 论衡 艺文类聚 公孙龙子 鬼谷子序言 搜神後记 周易参同契 归田录 古画品录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申鉴 新语 宣室志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世说新语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金匮要略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卷 鹖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晏子春秋 中论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棋经十三篇 孔丛子 人物志 西京杂记 邓子 林泉高致 山房随笔,集部 全唐诗 全宋词 李太白全集 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 文选 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 楚辞补注 乐府诗集浏览 观林诗话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更多古体诗典藏 其他 辑注类 史记三家注 三字经 商君书 汉官六种 千字文 百家姓 明夷待访录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庄子集解 孟子全译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幼学琼林 列子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菜根谭 曾国藩文集 曾国藩家书 文心雕龙义证 文心雕龙注 裴注三国志,世情小说 红楼梦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续集 儒林外史 官场现形记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喻世明言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孽海花 历史演义 封神演义 东周列国志 前汉演义 后汉演义 三国演义 两晋演义 五代史演义 南北史演义 隋唐演义 反唐演义全传 唐史演义 宋史演义 元史演义 明史演义 清史演义 民国演义 历史小说 说唐 狄公案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 五虎征西 万花楼 五虎平南 杨家将 说呼全传 说岳全传 水浒传 英烈传 李自成 康熙大帝 雍正皇帝 北洋军阀史话 民国春秋 志怪小说 西游记 东游记 济公全传 狐狸缘全传 绿野仙踪 镜花缘 聊斋志异,历史专题 简明中国古代史 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 太平天国史 历代职官沿革史 三国官职一览表 吕氏在秦楚之际的战绩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楚国史 东晋门阀政治 历史分光镜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论 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 匈奴人西迁的故事 第一次东征(元朝对倭) 张骞西使新说 看姜维 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 匈奴帝国 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 宋太宗的登基是不解之谜 元、明、清的几个问题 太平天国早衰早亡的教训 清代的边疆危机 明清到底孰强孰弱? 大金帝国的覆亡 天下大乱与人口消灭 权倾朝野的诸葛亮 中国扩张史之汉与匈奴 明朝灭亡的真相 中国边疆史及建立的政权 统一与分裂 钦察汗国 中国扩张史之鼎盛大唐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万历十五年 三国杂谈 中国大历史 蒙古族族源新考 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 秦并诸侯之地理环境探析 历法在宋朝对外交往 三国食货志 台湾通史 中国通史,军事专题 中国近代战争史 历史军事 中国武举制度述略 中国古代骑兵历史 古代军事学术中机动战略 秦骑兵的渊源、发展 巴蜀之剑 百越之剑 东北诸族剑 铜剑的滥觞(起源) 蒙古西征为何无敌 成吉思汗“大迂回”战略 康熙统一台湾的经过 中国古代军事乱谈 甲午战争 中国史百将传 中国史猛将传 长平之战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 论中国兵法谋略问题 问策 康熙统一台湾的经过 文化专题 中国小说史略 禅宗与道家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中国古代文化 楚文化志 中国书法发展史 古籍小常识 诗词曲专题 千家诗 白居易诗集 李贺全集 曹操父子诗选 人间词话 诗律浅说 乐府古题要解 元人小令选 宋诗一百首 唐宁各家词选 历史工具类,六、国学与中华文化之魂,易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与中华之魂的写照,也是燃照今天的火炬。 (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根源 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有其封闭与独特的一面,因而它的民族意识是十分强烈的 中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在母系氏族时期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特点是依赖天时地利来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又是十分原始的,面对的敌人也是空前强大的 西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著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耑民,鸷鸟攫老弱。”,基于生存的需要,中华民族很早就懂得了人人相和对于集体生存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其实导源于先民的生存环境中。 孔门弟子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和,是中国人的最早的生存意识与道德。 探索中华文化之魂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灵魂不死的观念到了仰韶文化阶段趋于成熟。在最早的山顶洞人时期,我国的古人类就已经萌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屈原楚辞招魂中有“魂兮归来,反(返)故居些”的哀辞 楚辞九歌中的终曲是礼魂,表达对于魂灵的礼赞:“成礼兮盛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图腾观念的发达 。墓葬反映出人们对自身归宿的关注,图腾则说明人们重视自己的来源。,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慎重对待亡灵,追寻远祖,老百姓的道德就会变得厚重。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相传炎帝神农氏率领其部落始作耒耜、教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炎帝墓在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黄帝则率领其部落养蚕治丝、始作衣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定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备尝险夷,艰苦拓殖,将中华原始文明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清华大学的张岂之教授曾说:“原始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体说,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即儒家文化)的物质基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成为楚文化(即道家文化)的物质基础。儒家的原创性文化厚重、扎实,提高了人的道德价值。道家的原创性文化飘逸、清俊,提高了人的审美价值。两河(黄河、长江)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由她们哺育出的两大体系的原创性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 ”张先生的这些概括是很精彩的。,国学的精髓,得从经典文化谈起,经典文化是国学的主流形态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除去其中的神化成份,这段话至少说明了中国古代的经典是天地人三者的凝聚,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人性的奥区,文学之核心,可以穿透历史与时代而得到传承与光大 国学的基本精神表现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其构成主要由儒家的进德修业,内圣外王,以及道家的逍遥独立、禅宗的心灵自由、屈原的浪漫热烈的精神气质组成,它是一种多元与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氏族社会在向阶级社会的迈进过程中,血缘宗法因素成为一以贯之的纽带。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原因在于其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就形成的血缘宗观念,将血缘亲情观念引申到人伦与政治领域,使孔孟之道具有了民族心理与文化根基的支持。孔子思想的两个关键词便是孝、悌,延伸到亲亲、尊尊。是仁学的基础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华”一词却是“以己为中”之意,与“以人为外”的意思相对应,而“华”即有文化发达,光辉四方之义,表现出华夏族自我荣耀的心态。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中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了一篇中华民国解,其中提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言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 章太炎这一段话值得我们关注,他注重从文化去定义“中华”一词的的概念蕴涵,将中华民族的内在血脉定为文化传统,而外在的种族是变易不定的,可以互相融合与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一旦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和磨洗,为民族所认同与熟识,变成元典,也就具有了永恒性。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指出,古典传统之美中体现出来的理想境界,是时间性与无时间性的统一,是非可逝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古典的东西在这样的辩证统一中发生、发展和解体,在这样的统一中展示自己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最深层的意蕴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只要中华民族还存在,这种传统就是在解体中再生,在扬弃中发展,因为它具有内在的永恒性与超越性。 中国古代周易中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既有变易的一面,更有相通的一面,片面强调其中的一面都有悖于和谐相生的精神。,七、 国学与人生境界,(一)、何谓人生境界,人生境界论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格的学说 儒家经典礼记缁衣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的高低,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就是仁义礼智这些基本的道德素养,君子与庶民正是在这一点上加以区分的 人格之所以不同于“人品”,就在于后者往往是指一般的道德行为与准则 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还与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操守联系起来,它并不玄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判断,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这些基本的道德底线是不会改变的,人生境界论第二个方面指心灵境界。 ,儒家非常强调心灵境界的向上,主张真善美的统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孟子在论述人格境界时曾经说过:“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尽心下)这种人格境界的划分依据其实就是尽心而知天,具有神秘的心灵体验意义,已经非常接近宗教信仰了,儒家的经典礼记大学将这些步骤归结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宋代理学家归纳的“八条目”。 这“八条目”的次序是依次递进的,即“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后人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修齐治平”。这些道德人格的建构步骤,在秦汉之际的思想家中各有说法,但大体上是由内及外,通过完善道德来建功立业。 礼记礼运中说:“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冶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人生境界论的第三个方面,还指胸襟器度。 程颢有一首著名的诗秋日偶成中咏叹:“闲来夫事为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处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抒发了这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学家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从做学问的角度来,国学强调人品与学问的一体化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说:“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则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人生境界论的第四个方面,指人生品味与趣味 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 北宋黄庭坚说过:“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梁启超举出这件轶事是想说明:“凡一种趣味事项,倘或是要瞒人的,或是拿别人的苦痛换自己的快乐,或是快乐和烦恼相续的,这等统名为下等趣味。”这因此,趣味问题显然与国学中的人生境界中的价值判断直接相关。 梁启超主张在青少年时,便要培养高尚的趣味,“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这些论述表现了梁启超对于趣味在人格培养领域的重要地位。,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老子与庄子这些道家人物,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老庄认为人之所以不能取得自由,不能摆脱“人为物役”的悲剧,原因在于人的自由本性受制于各种外物的束缚,只有将这些束缚人的“假我”、“非我”统统扔掉,人类才能走向自然,实现自身价值。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假托颜回之口提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道) 谓坐忘。”庄子用“心斋”、“坐忘”的心理特征说明人生境界的实现。 老子与庄子所确定的这种人格本体主义在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其特点便是从思辨走向了现实的人格严肃主题。,魏晋风度 后世景仰,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样几种: 一种是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另一种是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再一种就是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 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农业社会的天人合一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人生的自由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活力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宗不主张离开日常生活去思索佛性,而是力主禅境存在于日常的生活实践之中,强调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中皆有佛性在内,这是具有东方文化特点的泛神论思想 所谓“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即是这种心理觉悟现象的表现。顿悟是禅宗独特的精神领会方式,由于它是主观和个体性的,又不脱对象的感性形式,心灵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与审美精神的释放不谋而合。,禅宗常用三种境界来说明悟的境界。 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以喻精神的漂流,没有得到禅境的指引 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形容已经破除法执与我执,即超脱了客观性相与主观痴迷,使精神获得一定的自由但尚未悟道 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形容在顿悟中获得永恒的体验高峰,这虽是一霎那间的顿悟,但却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禅境即是这种高峰体验的产物 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这本书中指出:“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的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了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这种诗学精神固然直接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但与禅宗的作用也是分不开的。,林语堂先生,无量寿经上云:“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华严梵行品中云:“了知境界,如幻如梦,”佛教认为,世界皆妄,人对于世界的感受是由心念之妄所产生的幻觉。 大乘起信论中就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心念为人的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的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境界,因为它们是由人的主观感觉所赋予的心念,故而没有自性。 苏轼虽然一再赞叹魏晋间钟(繇)、王(羲之)之书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并对陶渊明的诗歌境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他从自己一生的政治上的挫折与坎坷中,体味出了人生的悲凉与悲幻,从而感受到了一种较诸阮籍、嵇康更为悲凉的心境。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宝绘堂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夜来风雨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指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纵观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文化,这一概括是很到位的。,(二)、“众里寻他千百度” 近代以来先进人物对传统文化大致有这么两种态度:一种是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或者政治革命的立场出发,围绕着改造国民性,将人生观建设与启蒙教育结合起来。代表人物主要有梁启超、章太炎等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写成的新民说中提出,中国所以积弱积贫,受外国列强的欺负,除了统治者的昏庸腐败之外,还在于中国人的素质太差,表现为“愚陋、怯弱、涣散、混浊”等等,从民力、民智、民德三方面可以明显地看出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国学大师章太炎在1906年民报上提出革命之道德说,主张用传统的道德与建设新型人生观相结合,“举此四者,一曰知耻,二曰重厚,三曰耿介,四曰必信。若能则而行之,率履不越,则所谓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者,于是乎在。” 他在苏报案的狱中与同入狱的烈士邹容所作的绝命词三首中,第二首中写道:“平生御寇御风志(邹),近死之心不复阳(章),愿力能生千猛士(邹),补牢未必恨亡羊(章)。”这首诗中的第三句道出了邹容与章太炎等人自觉从佛学的“愿力”即精神意志中汲取力量的想法。,陈独秀在他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痛切地提出;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及其思想意识的愚弄与影响,“铸成今日卑劣无耻退葸苟安诡易圆滑之国民性”,乃是“亡国灭种之祸根”。他的主张显然继承了严复与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民德说,在斥责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文化道德体系对国民的戕害方面,言辞更为激烈。,另一派先进人物则是王国维等人。 他们认为道德与文化的建设,归根到底是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但王国维的忧患意识更深,他不仅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当时饱受国内外各种黑暗势力的欺负压迫,而且也看到了人类进入物质文明阶段后,人性堕落与意义流失日益加剧。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还特意将人生境界与词学境界等同起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陈寅恪写下了著名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关于三境界说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 蝶恋花。原词为:“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柳永(约985约1053) 凤栖梧其二“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原出辛弃疾(11401207)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界: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三境界 ,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