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驱动谋发展曹勃亚.pdf_第1页
创驱动谋发展曹勃亚.pdf_第2页
创驱动谋发展曹勃亚.pdf_第3页
创驱动谋发展曹勃亚.pdf_第4页
创驱动谋发展曹勃亚.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 年第 3 期 时事报告 8 曹勃亚,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总编辑、高级编辑。16 岁在小 学任教,当了 8 年“孩子王”。1983 年到中宣部教育局工作,历任综合 处副处长、普教处处长。1993 年底到时事报告杂志社工作至今。先 后就国内外形势专题作了上百场报告,入选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师 资库。 报告人小传 创新驱动谋发展 曹勃亚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靠 什么作为发展的驱动力十分重 要。高端和低端的制造业流入世 界哪个地方,本身是全球分工 系统的优化过程。低价格曾是 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劳 动力价格低、土地成本低、环 境成本低、生产出来的产品价 格低,一个“低”字,吸引了 众多发达国家低端产业的转移。 低成本换来的是低利润。低端 生产, 成本决定生死;高端制造, 创新决定成败。中国不能永远 做低端,要向中端和高端迈进, 就必须寻找新的驱动力。而科 技创新能力大小,是决定全球 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所以,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既是对当前形势的 科学判断,也是重要的战略选 择。不过,一个以生产流水线 为代表的制造型国家转型为创 新驱动的创意型国家,其道路 必然漫长、艰辛。 一、“三明治陷阱”带来双重挑战 从第一重挑战来看,主要 有 3 个特点: 第一,纵观世界,将创新 资源向高端产业集聚正在成为 各大国共同的发展战略。国际 上有种声音,如果继续满足于 做缺乏创新创意的制造业中心, 中国进一步的全面增长可能会 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发 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将再度领先。 这种观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 思和警觉。即将到来的新一轮 工业革命是基于信息化的制造 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 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个性 化的新制造模式即将全面出现。 真切地反映了科技成果全面渗 透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将对 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 颠覆性影响,甚至引发国际政 治经济格局的深层次变革。特 形势报告会 权威报告 从外部环境来说,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面临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新兴经济体追赶 比拼的双重挑战。第一重挑战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热潮扑面,美欧“再工业化”企图锁定 高端制造业大门。第二重挑战是,我国的人工成本快速上升,与发达国家相比,优势缩小, 而身后的追赶型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以更便宜的低价劳动力,奋力抢夺低端制 造。中国制造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夹在中间,好似三明治,俗称“三明治陷阱”。 时事报告 2013 年第 3 期9 别是机器人和 3D 打印技术的广 泛应用,“消灭”的一定是低 端的工作岗位。 现在,美、英、德、日等 国都在着手迎接这一次技术和 产业“革命”。2012 年 3 月, 奥巴马宣布投资 10 亿美元,发 起制造业国家创新网络计划,在 全美 15 个创新研究所建立网络, 分别聚集制造业的一个技术重 点,如碳纤维轻质材料、3D 打 印、智能制造等,明确提出“未 来的汽车、飞机、风轮机上都 要有美国制造标志”。2012 年 10 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份 新产业政策通报,正式提出通 过“新工业革命”逆转工业比 重下降趋势,至 2020 年将工业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 目前的15.6%提升至20%的 “再 工业化”总体目标,并设定了 一个实施框架。欧盟目前掌握 着接近 50% 的全球工业技术标 准和产品规则。欧盟委员会最 近发布公报,为“欧 6”标准引 入了一整套测试程序和标准, 目的是利用技术优势,用环保 汽车吸引世界市场,并通过提 高技术门槛将新兴国家的汽车 排除在自身市场之外。日本提 出新增长战略,明确研发投资 占 GDP 比重由目前的 2.83增 至 2020 年的 4,强力支持尖 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主张 以绿色革新与生活革新引领世 界。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 体也纷纷出台创新战略,发展 形势报告会 权威报告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 第二,要清醒看到,发达 国家所谓“再工业化”,绝不 会是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 想锁定更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 业。美国媒体评论说:“我们 今天需要从事的制造业工作与 我们当年送往海外的工作不同。 这些工作需要非常特别的技巧 和较少的工人。 ” 纽约大学教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 宾塞也说:“我们不会在美国 增加劳动力密集型、相对低技 术的工作,我也不认为我们想 要它们。”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牢牢 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中国等 发展中国家处于中低端。在处 于价值链低端的时候,充足的 简单劳动力、廉价的资源和低 成本的优势是竞争力的关键。 而要向高端攀升,创新创意就 成为竞争力的核心。过去,我 们在低端时,与发达国家是经 济结构互补,垂直分工;推进 产业升级,意味着与创新强国 要有正面竞争,追求水平分工。 尤其在世界经济低迷形势下, 欧美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的领 域正由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 产业延伸,反映了对我国新兴 产业崛起的担忧。 第三,生产方式将产生深 刻变化。现在的生产方式是“集 中生产,全球分销”。将来, 可能是“分散生产,就地销售”。 未来的商业模式将出现改变。 过去,以厂商为中心,生产出 来请消费者选择;未来,更强 调体验,真正实现消费者为中 心。专家预言,未来发展有两 大特点:一是直接从事生产的 劳动力会不断快速下降,劳动 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会越来 越小。劳动在被资本、技术替 代以后,继续被人力资本、数 2012年6月,一家机器人主题餐厅亮相哈尔滨。图为机器人在为客人送菜。 2013 年第 3 期 时事报告 10 形势报告会 权威报告 字化所替代。二是新生产工艺能 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各种需 求,要求生产者更加贴近消费 者与消费市场。这两大特点都 会使以廉价劳动力和规模经济 取胜的制造业发生根本性变化。 人工比不过新技术,大路货比 不上个性产品,这是对中国制 造业转型的“倒逼”。 再说人工成本的挑战。人 工成本低原来是我们的优势, 随着劳动力报酬的提升, 这方面 的优势已经减小。据世界银行 统计, 到 2015 年, 中国企业需要 为新增劳动力成本再支付 1.5万 亿美元,工资持续增长将使劳 动力成本占 GDP 的比重增加 1 倍,从目前的 15% 提高到 2015 年的 30%。 工资上涨是好事, 老 百姓自然高兴, 但是, 在没有技 术含量、 生产率不高的情况下, 工资成本的提高,实际是一条 绝路。 从对外环境来看, 这种状 2012年7月20日,在宁夏举办的以“制造未来”为主题的智能机床展示会上, 参观者在观看智能化机床生产成品。 况会带来两种困境:一是引发 发达国家制造业 “回流” ,二是 使中国制造业岗位 “流失” 。 一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 趋势, 就是压缩成本, 离岸外包。 而最近,苹果公司宣布,将投 入 1 亿美元用于把 Mac 电脑生 产线转移回美国本土。通用电 器也在把热水器、冰箱等家电 的生产线从中国和墨西哥重新 转移回在路易斯维尔的电器园。 美国工资高,但效率更高。美 国制造业平均工资每小时 34 美 元,约为中国平均工资(每小 时 1.6 美元)的 21 倍。但每个 工人创造的附加值高达 14.5 万 美元,远超德国、法国或日本 的工人,10 多倍于中国工人的 13700 美元。加上自动化降低了 人力开支,廉价天然气进一步 降低成本,以及良好的发展环 境和政策,中国制造已无优势。 像阿迪达斯这样的跨国品牌也 把在中国苏州的工厂迁离。苏 州工厂工人的底薪是每月 1500 元, 加上奖金、 保险、 津贴、 餐费、 住宿等,综合薪酬达到 3000 元。 而在柬埔寨的工厂,服装厂工 人的月薪平均为 130 美元,约 合人民币 800 多元,相当于苏 州工人的 1/3。继耐克、阿迪达 斯关闭在华工厂后,鞋类代工 巨头台湾裕元集团近年不断在 越南、印尼增加生产线,原先 在大陆地区高达 50的产能大 幅下降。我国服装行业龙头企 业雅戈尔也有计划在印尼设厂。 如果印度 4 亿年轻劳动力再参 与世界分工,中国外贸将面临 更严峻的挑战。中国要发展, 比谁更便宜没意思,也无出路。 挑战,换一种角度看,就 是机遇。工资上涨,会扩大国 内需求;压力增加,会倒逼企 业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简单劳动岗位丧失,会鼓励人 们提高人力资本,转向技术能 力更高、收入更高的工作岗位。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 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 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 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的重 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 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 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 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 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 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新机遇。 时事报告 2013 年第 3 期11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唯一选择 形势报告会 权威报告 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 距,本质上是创新能力的差距。 一方面,不懈的创新驱动,造 就中国科技成就的 “高度、 精度、 深度、广度”。我国在前沿高 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 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让人 纠结,传统的竞争优势和经济 发展动力正在削弱,新的竞争 能力和发展动力正在生成,又没 最终形成。2010 年,中国超过 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 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 19.8%。 在制造业 22 个大类中,我国在 7 个大类中名列世界第一,为中 国经济腾飞和为世界经济发展 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国 制造“大而不强”,总体还处 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 以往, 我们 “以市场换技术” 、“以 利润换资本”,很多东西都想 “换”。如今,能换的都换来了, 剩下的想换也换不来了。这就 形成一种“倒逼”态势,必须 彻底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 创新的关键词应该是个“逼” 字。从航天技术到预警飞机, 中国在世界上领先的技术,都 是人家不卖给你,最后“被逼” 出来的。今天的“情势所迫”, 才真正是我们的机遇。而从制 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核心是技 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是转 变发展方式的最终驱动力。 总体上说,传统的发展方 式已经难以为继。主要有 3 个 方面的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不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 于人。一些成套设备,一些关 键的零部件、元器件,一些关 键材料不得不依赖进口。比如 高端芯片 80% 需要进口,每年 花费上千亿美元。 二是资源环境已经难以支 撑。中国单位 GDP 能耗高,是 世界平均水平的 2.2 倍,是发达 国家的 4 倍。中国创造了全世 界 1/10 的 GDP,但消耗了全世 界 1/5 的能源。据世界银行估 计,污染物排放的 70% 源于制 造业,环境污染给我国带来相 当于 3.58的 GDP 损失。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落 后产能过剩多、淘汰难,按照 现有标准需要淘汰约 20%。如 2012 年,我国粗钢产量高达 9 亿吨,消费只有 6 亿多吨。生 产多了,卖不出去,国外市场 也不景气。2012 年,中国外贸 回落 16.3 个百分点。众多企业 面临“去库存化”和“去产能 化的”双重压力。产能过剩与 经济下行碰头,搞不好会进入 “铁锈时代”。以往国内制造 企业拼成本、拼价格、拼规模 的传统“三板斧”已经不好用, 唯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靠 创新转型来杀出一条生路。 二、低成本发展模式走到尽头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讲过一个段子:中国 1 集装箱的袜子只能换来日本 1 台智能电器, 日本1集装箱的电器换来美国1套核能软件。 袜子属于 “入门级产品” 。 只能生产入门级产品, 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路越走越窄。 手里有“绝活”的格力产品表现出巨大的环保优势。格力 1 赫兹变频空调,最低功率 只需 15 瓦,相当于灯泡的耗电量,就能恒温运行。如果中国市场所有空调全部采用 1 赫 兹变频技术,每年可节约 271.1 亿千瓦时电能,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704 万吨。 2013 年第 3 期 时事报告 12 形势报告会 权威报告 果,如实验快堆、载人深潜器、 量子通信、超导变电站等。特 别是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 突破了出舱活动、交会对接、 绕月飞行等关键技术,实现了 我国空间技术的跨越发展,在 国际空间科技竞争中掌握了主 动权。我国国际论文发表总量 居世界第二,总被引用数居世 界第七,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 界第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 世界首位。我国在越来越多的 科技领域经历了“追赶”和“同 行”的阶段,现在正由“跟跑者” 向“领跑者”靠近。另一方面, 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实力还不 强。中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 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比例很低, 诸多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超 过 50%,而作为前“世界工厂” 的美国和日本,这一比例却仅 占 5% 左右。“中国给了世界罗 盘,美国给了世界 GPS”。印刷 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但现代印刷的核心技术却掌握 2013年1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成功。 在欧美国家手中。科技创新依 然是我们的软肋。 其实,对任何一个企业来 说,创新都是关系“生死”的 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创新 能力的减弱,也会带来“灾难”。 一大批曾称霸一时的国际巨头 由于创新不足、转型迟缓而逐 步失去竞争力。创新力一直是 支撑苹果品牌价值的主要动力, 苹果总裁蒂姆库克甚至说, 苹果 80% 的收入要来自 60 天前 尚未诞生的产品,可最近苹果 失去全球市值冠军,主要是消 费者和投资者对苹果创新能力 和未来的成长性表示担忧,而 三星等竞争对手也正是靠创新 挤压了苹果的市场空间。由我 国主导制定的、大唐电信集团 提出的 TD-LTE-Advanced 被国 际电信联盟确定成为 4G 国际标 准,正式成为两大 4G 国际标准 之一。坚持创新,将为中国移 动互联网行业带来机遇。创新 的突破口,已经从技术导向向 用户体验转变,不但满足需求, 还要创新需求。 从 国 内 来 看, 尽 管 面 临 同样的经济发展困难,有科技 创新实力的地方和企业,却风 采照人,显现出活力和潜力。 1991 年至 2011 年,国家高新区 营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 45%。 2011 年,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 总收入 13.34 万亿元,占全国的 12.3%;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 业增加值为 7 亿元,平均万元 GDP 能耗仅有 0.5 吨标准煤, 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北 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连续 9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 总产值比重达到 80以上,以 占北京 3的土地面积为北京创 造着 1/5 的工业总产值。家电企 业的排头兵珠海格力电器股份 有限公司,2012 年营业额突破 1000 亿元,成为迄今为止全球 首个依靠单一品类突破千亿元 的家电品牌,让“中国制造” 再次跑在全球家电行业的最前 列。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宣 布,未来 10 年,要再造一个“千 亿格力”。格力的底气来自创 新!格力“全能王”是空调行 业首次应用双级压缩技术,使 得空调产品突破了运转极限, 能在零下30超低温正常制热, 54超高温正常制冷,具有颠 覆性的创新意义。所以,成也 创新,败也创新。 谈到创新,有两个问题要 回答:谁是创新的主体?怎样 时事报告 2013 年第 3 期13 形势报告会 权威报告 来推动创新? 谁 是 创 新 的 主 体, 党 的 十八大讲得很清楚,着力构建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即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 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 化应用等 4 个方面的主体。生 产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重大技 术发明源于企业,许多重大科 学发现和发明虽产生于大学或 实验室,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往往依赖于企业。据统计,从 17 世纪到 20 世纪 70 年代,被 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 的 160 种主要创新中,80% 以 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韩国用 了不到 30 年的时间一跃成为创 新型国家,得益于现代、三星、 LG 等高创新性企业群体的骨干 作用。在获得第十四届中国专 利奖金奖项目的 20 件发明专利 及实用新型专利中,90% 为来 自企业的创新成果。中国企业 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 一段时间以来,政府一直 企图做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 展和结构调整的主体。可市场 并不买账,因为政府运用的是 命令、指挥等行政机制,难以 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和消费者 的需求变化。其实,我们不需 要为企业操心,创业者、企业 家总是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 创新者。只要有压力、有动力, 提供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环 境和政策,给企业充分的自主 权,放开手脚,让企业自己去 决策干什么、投入多少、如何 组织、成果怎样转化,企业家 们就会用各种方式去创新。成 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产业 发展主要是制定发展战略,制 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 很少对产业发展说三道四,政 府管得少,干涉得少,没有妨 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 因为企业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商 业利益,愿意保持所在领域的 领先地位。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需要有动力。要破除制约企业 创新的种种障碍。解决好科技 项目与市场脱节,科技企业商 业模式滞后,科技资源管理分 割,现行科研管理体制、管理 方式不能完全符合创新规律, 科技评价导向等问题。如科技 资源管理分割问题。我国拥有 的科学仪器设备的数量比欧盟 15 国的数量还多,但由于分属 不同部门,许多仪器设备的利 用率不到25%, 甚至更低。 所以, 要从创新体系上着手,系统解 决各种问题。再如评价导向方 面,评价指标单一化、简单化。 大多与论文、项目、经费数量、 获奖情况等挂钩,科技人员关 心获奖胜于关心应用,难以潜 心研究出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 果。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最新发 布的“自然出版指数”显示, 过去 12 个月在自然系列期 刊上的发文数量,中国科学院 首次位居亚太地区第一名。而 我国 201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却第 9 次空缺。科研论 文质量与数量不相配,而且落 差较大。 面对当前新形势新挑战, 2012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明确指出,我们要着力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 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 创新, 加强产品创新、 品牌创新、 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怎样创新是一个复杂的问 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 而言,解决技术创新问题,最 需要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理 念创新。但任何创新,外部环 境都是极其重要的。美国知名 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最 近讲的一段话让我们深思。他 说,关于中国经济的标准说法 之一是:中国人擅长复制,但 他们永远发明不出哪怕是呼啦 圈这样简单的东西。我们被告 知,他们的 DNA 中没有创新 能力,他们的教育体系强化了 这种倾向。我对这种说法感到 不解:一个发明了造纸术、火 药和指南针的民族,怎么会突 然变得只会组装 iPod 了呢 ? 我 在想,抑或中国今天所欠缺的 不是创新文化,而是某种更基 本的东西:信任。无独有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指 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 在 2012 年进一步下降,已经跌 2013 年第 3 期 时事报告 14 形势报告会 权威报告 破及格线。这并非巧合,表面 上是信任问题,实质是整个社 会对创新缺少尊重,对知识产 权缺少保护的问题。于是,就 有了“假如爱因斯坦在中国” 这样的讨论。 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 创新道路,就是以全球视野谋 划和推动创新,促进创新资源 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 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 上来。为稳步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切实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 藩篱。 创新驱动,核心是人才问 题。与中国是制造大国而非制 造强国一样,中国是人才大国 而不是人才强国。我国年培养 工程师数量相当于美欧日印总 和。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研发 时间和人员投入的指标“研发 人员全时当量”,2010 年我国 科研人员全时当量达到 255 万 人年,世界排名第一。人才规 四、破除人才大国缺少创新人才的尴尬 西安交通大学在 6 个行业 200 多个企业调查企业对应聘大学毕业生 60 项素质的满意 度,包括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执行能力、 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 表达能力、 理解力、 责任感调查数据显示, 企业的期望值为8.90, 但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评价仅为 3.51。在这 60 项素质中,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独 立思考能力成为不少大学生的“短板”。 建立人才梯队,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培养措施,保证了中集集团对技术创新 的各类人才需求。图为中集来福士自主承建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海油服进 取号”交付使用。 模很大,但质量和创新能力不 强。 因此,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 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一般而言,稀缺资源是市 场的宠儿,也是制约发展的因 素,当下最稀缺的资源是创新 人才。有专家说,当前我国最 缺的既不是资本也不是物质条 件,而是具有新知识、新本领、 能够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 并能持续开拓创新的人才,即: 创新型的科技开发与学科带头 人;持续开拓创新的企业家; 掌握全球化竞争新知识、新本 领的高级经济决策战略型人才、 高新技术应用人才、高级国际 商务人才和法律人才;具有现 代智能结构的复合型人才。经 济学中,有个人力资本理论, 是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 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 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的载体和 劳动一样,都是劳动者。它之 所以不同于劳动,是因为劳动 者得到了健康、教育、培训和 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投资,获得 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为其带 来更高的收益。人力资本也有 高有低。人力资本中的高端部 分,特别是专业人力资本,他 们的劳动表现为研发、设计、 管理、咨询和营销等高附加值 时事报告 2013 年第 3 期15 形势报告会 权威报告 的活动。有了他们,才能形成高 端的产业。中国经济的转型能否 成功,同样取决于高端人力资本 的形成。同时,中国也需要高技 能人才。要弥补我国职业教育和 培训“短板”,为高端制造业培 养高水平技工。必须加大对人力 资本的投入。要认识到,未来, 人的简单劳动占比会越来越少, 知识、 创意劳动含量会越来越高。 而真正产业革命一定会改变生产 关系。长远来看,人才,特别是 未来人才,则决定于教育竞争力 的高低。 从根本上说,创新型人才 成才率的落后源于教育竞争力的 落后。国际上评价教育竞争力的 内涵包括 3 个层面:一是教育发 展水平,二是教育对经济发展的 贡献,三是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 献。教育竞争力不足,最主要的 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应试倾向和 分数标准。而应试体系主要是以 教授人们寻找“一个标准答案” 为方向的。这种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