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形志培训》PPT课件.ppt_第1页
《任形志培训》PPT课件.ppt_第2页
《任形志培训》PPT课件.ppt_第3页
《任形志培训》PPT课件.ppt_第4页
《任形志培训》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刀培训讲稿 任形志,针刀是什么样的? 理论-中医解剖、经络解剖、生物力学 /方法-闭合性手术 /部位-病灶松解 /手法-五字法 /目的-松解、活血、减压 /感觉-酸胀、放散、抓筋感 /术者-沉、紧、钝厚、硬、涩、突破感 /诊断-辩位论治 与针灸针有什么不同? 理论-经络 /方法-非手术疗法 /部位-穴位、阿是穴 /手法-捻转提插 /目的-理气 /感觉-酸胀、麻木、放射感/术者-沉、紧、涩 /诊断-辩证论治 与手术刀有什么不同? 理论-西医解剖/方法-开放性手术/部位-切除病变/手法-切开缝合/目的-切除病灶/感觉-无感觉/术者-直视/诊断-辨病,针刀的起源,1976年朱汉章教授发明针刀,针刀的发展史,从最初的四大弟子到现在的十五万针刀医师,针刀医学的现状,流派众多(针具改良后又自成一派:传统针刀、神经触激术、刃针、超微针刀、钩针、齿钩针、拨松针,松筋针,松骨针,小宽针等)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一片混乱、没有统一的规范及认识,针刀医学的基础理论,针刀医学的真谛:来源自然、尊重自然、恢复自然。,一针刀疗法: 闭合性手术疗法(盲术) 针刀的基本操作方法 1.双手持针法: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刀柄,中指托住针体,置于针体中上部,无名指及小指置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起支撑作用,左手拇指及食指捏住针体下部(距刀刃1cm左右)扶针。 2.单手持针法:右手食指及拇指捏住刀柄,中指置于针体中上部,无名指及小指扶针于针体下部(距刀刃1cm左右)。 3.单手持针不扶针:4号:小指支持,3号:手腕支持,2号、1号:加一个拳头垫起支撑。,二针刀治疗手法内手法(内运动手法) 针刀治疗八法: 1.切开剥离法:将粘连组织切开(用刀为锐性剥离) 2.切割肌纤维法:将紧张挛缩的肌纤维切开、切断。 3.纵行疏通剥离法:针刀在肌纤维长轴上摆动(钝性分离) 4.横行疏通剥离法:针刀在肌纤维横轴上摆动(钝性分离) 5.通透剥离法:全层切割。 6.疤痕刮除法:铲剥骨面上的粘连。 7.铲磨削平法:铲切骨刺。 8.骨痂凿开法,纵 横 “五字法”二个方向、三种运动方式、六种手法 切 摆 铲 纵:纵行,与需治疗的组织长轴一致的为纵(神经、血管优先) 横:横行,与需治疗的组织长轴垂直的为横(神经、血管优先) 切:上下提插针刀。 摆:以皮肤为支点弧形摆动针刀(刀刃摆动) 铲:将粘连组织从骨面上铲起。,1.纵切:纵行切割刀口线与肌纤维组织纵轴平行上下提插,松解剥离粘连的组织 纵向纵切:病灶长条形,刀口线排成-字 横向纵切:病灶较宽,刀口线呈三三字 2.横切:横行切割刀口线与肌纤维组织呈90垂直(多在纵切完后,刀口线调转90上下提插,以切断部分肌纤维。 纵向横切:刀口线排列方向与肌纤维方向平行111 横向横切:刀口线排列方向与肌纤维方向垂直1 1,3.纵摆:纵行摆动,针体在肌纤维长轴方向摆动。 4.横摆:横行摆动,针体在肌纤维垂直方向摆动。 5.纵铲:刀口线与肌纤维方向垂直,铲切方向与肌纤维方向平行111 6.横铲:与纵铲情况相反。,三针刀疗法操作步骤 1.体位: 坐位:颈椎反坐靠背椅(但易晕针),额头放在手臂上,头颈前屈,充分暴露治疗点。 卧位:多用于腰椎及膝关节。 2.定点:准确定治疗点是能否取得很好疗效的关键 如何判断病变的部位(辩位诊断),痛点与病灶的关系(痛点不等于病灶)局部有无条索、硬结、肿胀等情况(软组织异常改变处)称为阳性反应点。,三定线:确定刀口线方向 1.一般与肌(腱)纤维走行方向一致或平行(但神经、血管优先) 2.在脊柱两侧刀口线与脊柱的纵轴平行。 四定向 1.垂直于皮肤进针刀(局部) 2.垂直于骨面进针刀(枕骨骨面) 3.对准压痛点的方向进针刀治疗。,五刺入 一快:快速穿透皮肤刺入皮下(0.4s)以减轻疼痛。 二慢:缓慢深入到病灶(不易产生副损伤易找到病灶) 六通过局部解剖以了解深部有多少层组织存在。 皮肤(突破感)进入皮下组织(正常无感觉,如刺到皮下悬韧带会产生刺痛,多稍退针,改变方向再进入)(突破感)突破深筋膜(以上三层为皮肤固有组织)浅肌层(肌丝收缩会致针刀偏斜,可先退出少许,调整方向再刺入)肌间筋膜(微突破感)中层肌(肌筋膜)深层肌骨膜(有阻挡感)安全层 落空感:空腔胸、腹、盆腔。 关节腔:进入时有明显的突破感,突破后出现落空感。,七病位:即病灶所在位置(强调安全、有效) 初级:进针较浅/中级:全层治疗/熟练:定位治疗 3-4次/疗程,间隔7天在行下一疗程,同一部位必须3天以上再做治疗。 八 内手法:五字法 九出针刀:有无明显出血均需按压/功能检查:帮助功能恢复,减轻术后反应,检查有无术中损伤。 十术后护理 1.覆盖伤口,24h尽量不洗澡。 2要尽量改变以前的不良姿势:如休息姿势低枕仰卧。,十一。辅助治疗 1.外手法:目的放松紧张的肌肉增加疗效与针刀配合,纠正骨错位。 2.拔罐:出鲜红血时不拔,先压后拔以止住活动性出血后再拔,如出血颜色较深时可拔一下。 3.封闭:增加疗效,早期开展时可先封闭后针刀,熟练后可先针刀后封闭(药液4弥散好)成熟后仅做针刀治疗,炎症重时可以两者结合(炎症初期,只用封闭,病程后期产生硬结时可以只用针刀)四肢、躯干部位可用曲安奈德及醋酸泼尼松等混悬液,但关节腔最好使用地塞米松而不用混悬液,利多卡因对无髓鞘神经有毒害作用,不能应用于蛛网膜下腔,最好用作星状神经节阻滞,不能打到血管,应用于头颈部最好量少些,以免引起头晕。,4.药物:以活血为主药物,四知堂痹通药酒/中药汤剂/可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2天左右,可用扩张血管药:脉络宁、复发丹参等,亦可适当使用抗菌素。 5.牵引:术前牵引:去伪存真 术中牵引:a.固定b.增加针刀松解力度。 术后牵引:减轻术后反应,也可增加疗效。 6.针灸:先针灸后针刀:去伪存真。 先针刀后针灸:可消除残留症状。,针刀医学病因病理学 一.病因 手术损伤、病理性损伤(针刀禁忌)、情伤、外邪(老寒腿)急慢性损伤的后期劳损 1.四大基础理论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 骨质增生的病因病理 经络理论 闭合性手术理论,2.六大组成部分 针刀医学的病因病理学 针刀医学的影像学 针刀医学的诊断学 针刀医学的治疗学 针刀医学的手法学 针刀医学的护理学,二。病理 1.无菌性炎症学说指无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炎症(宣蜇人) 实质 手术中看到的皮肤增厚、粗糙、皮下结节痛性结节(可以是脂肪疝)深筋膜增厚粘连浅层肌增粗、紊乱、粘连中层肌粘连骨膜增厚,出现肌化粘连,钙化,也可与上层组织粘连在一起(肌肉与肌肉,肌肉与筋膜,肌肉与神经、血管之间,肌肉与皮肤间可发生粘连) 好发部位:运动量大的组织 运动幅度大的组织 功能重要的组织 运动频率大的组织 镜下观:纤维排列紊乱,增粗,缺血,苍白。,动物实验:切开损伤组织,无血液流出,先用针刀治疗后再切开,有大量鲜血涌出。 病理过程: 外伤血管破裂出血、血肿 水分被吸收 有形成分沉淀下来 纤维蛋白沉淀附着于相邻的组织细胞上组织间相互粘连功能障碍 纤维蛋白脱水回缩组织间隙变小组织结构致密卡压毛细血管组织无氧代谢增加乳酸堆积,化学刺激 酸痛症状出现 卡压神经麻木症状出现,如卡压神经干,则放射到肢体的远端。 组织硬度增加硬结 血管未破漏出 吸收,2.动态平衡失调学说 内在:肌肉等组织不能在特定的运动轨迹上自由的完成相应的动作(可致动态平衡失调) 外在:肢体运动不自由,功能不正常(外在表现反应内在实质) 通过抗阻力收缩试验阳性时,说明该肌肉肌腱损伤 3.骨质增生的病因病理 力平衡失调学说 正常的力存在:力对人体的影响是以应力的形式存在的(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力的大小)分为拉应力、压应力、张应力。,应力对人体的影响 应力增大作用加大局部反应增加为减少应力作用,组织增生(以加强局部抗应力能力)(面积不变。力越大,应力越大。面积增大,力不变,应力减少)力增加应力增加对组织刺激增加组织反应增加增生程度加重,力平衡失调的原因 骨质增生的几种现象 1.肌肉末端(起止点、腱围)肌腱反复的慢性损伤(炎症反应)导致逐渐的肌化、纤维化钙盐沉着骨化骨刺形成(附着点拉应力增加肌肉劳损粘连肌肉有效伸展程度下降肌肉末端、腱围组织损伤。 2.骨膜增生(增殖) 肌肉韧带附着点拉应力增加(因肌肉痉挛、紧张造成)对骨膜产生刺激骨膜反应增生骨刺形成。 3.血肿(外伤)骨膜下血肿骨膜增生骨刺形成 4.错位:由于关节周围组织损伤(不对称性损伤-牵拉所致)关节面力平衡失调。,力平衡失调对人体的影响 慢性软组织损伤动态平衡失调骨关节错位正常生理力线发生改变力平衡失调关节面各个部位应力发生改变骨膜细胞增殖快或慢钙质增加或减少骨刺产生或骨质疏松。 骨刺与疼痛的关系 传统观点:骨刺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骨刺使刺周软组织产生炎症,刺激感觉神经末梢。骨刺与刺周软组织产生炎症,刺激感觉神经末梢。,针刀观点:软组织损伤炎症刺激产生疼痛 力平衡失调骨刺形成 从而得出骨刺并不是引起疼痛的根本原因,而是作为一种结果而存在。 经络理论。 闭合性手术理论(放到各章节中讲)。,针刀治疗作用原理。 作用 刀刃的作用切法(锐性剥离法) 切开硬结法纵切 切断纤维法横切 切开减压法放射状切 筋膜松解十字切 铲切骨面推切 改善血液循环通透切割 针体的作用摆法钝性剥离法 针灸针的作用,目的 改善微循环 a.形成人工窦道重建侧支循环。外伤性局部性骨化性肌炎(软硬结合部) b.减低病灶内压血液流向恢复顺畅。 c.松解组织粘连恢复血管形态。 解除卡压血管、神经。提高痛阈,阻断传导(可破坏小神经末梢),可切断一些神经血管束。 消除炎症 理气针灸针作用 调整动态平衡,力平衡。,定点越准酸胀越明显。治疗越到位酸胀越明显疗效越好。酸胀越明显病情越重。酸胀减轻病情开始减轻。 如何选择针刀内手法(原则) 硬切 软摆 深切 浅摆 囊切 肌摆 小切 大摆 骨尖切(只切不摆) 神经、血管只摆不切,如何进行辩位论治 熟悉常用的解剖(体表定位、立体解剖、动态解剖、精细解剖) 一问:问疼痛麻木、功能障碍和其他情况(仔细) 二看:看病容体态(排外其他相关疾病) 三查:各项实验室检查及专科检查,出凝血时间。 四按:按阳性反应点。(关键)阳性反应点:压痛,软组织异常反应改变,骨性改变,按压有硬结。 运动痛是肌肉痛 静止痛是韧带、筋膜痛。,针刀疗法的注意事项 如何判断针刀是否到位 根据:首先问患者:酸胀感、抓筋感、放散感、说不清楚感。 其次术者:沉、紧、硬、涩、钝厚难以通过感。 二种感觉缺一不可 如何判断是否到达骨面 板状骨:缓慢深入,直达骨面。 管状骨:摆动深入,找到骨面(应与骨轴线垂直摆) 针刀疗法的适应证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相关性疾病。脊柱区带的相关疾病。,针刀治疗的禁忌证 凡有出血倾向者(血友病、出血性紫癜) 凡有发热的病人 有严重内脏器官功能不全者 高血压危象(可治疗颈性高血压) 恶性肿瘤 脑部疾患反应到运动系统 不明原因(诊断不明),针刀治疗的不良反应 晕针:躺下仰卧去枕,屈髋屈膝下压喝水、吃东西输液(高糖) 如何防止:解决病人的恐惧心理、进食后再做治疗、卧位治疗、青壮年易晕针、早发现早治疗。 出血:臀部易出血,出针后应当必须按压(臀部重压)了解有无其他特殊疾病,休息15-20分钟再走。 神经损伤:在神经经过的地方不宜打麻药。若有痛麻放射感:一停二退三改四进 气胸:放到各论中讲。 椎管血肿。,目前我们针刀治疗思路。 (整体治疗思路),腰椎入手(腰三、腰4、5及腰5骶1棘间韧带) 向下(臀上皮神经、髋关节囊) 向上(胸7、颈7胸1棘间韧带、天宗穴、肩胛提肌、颈椎棘间韧带、头夹肌、项韧带),分部治疗,颈椎病,1.正常的颈椎应当是什么样? 2.什么叫自然?(以小孩子的颈椎举例) 3.为什么会出现颈椎病?(分析我们的颈椎每天都在做什么?),颈椎病,一定义:由于椎体退变、间盘变性、椎周软组织挫伤引起的临床表现。 二分型:颈型颈椎病:最早、颈部酸痛不适。 神经根型:上肢麻痛。 椎动脉型:体位或运动性眩晕(在头部运动过程中) 交感神经型:多功能异常,心慌气短、失眠等。 脊髓型:渐进性肌无力(由下肢向上肢发展)/内部肿瘤及脊髓空洞症:肌无力由上肢向下肢。 混合型:最多,所有症状,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型最易混合(椎动脉周围包着一层交感神经网,故二者最易混合。),三病因:颈型椎周软组织损伤所致。 神经根型关节突增生致椎间孔狭窄。 椎动脉型钩突增生。 脊髓型椎间盘突出、椎体增生。 压应力的改变导致了骨质增生(生理力线改变,而椎周软组织增生导致了生理力线的改变),长期保持一致状态可使某个肌肉损伤。 分型治疗:,颈型颈椎病 解剖:骨七块(c1-c7) 肌肉:斜方肌、头夹肌(颈4-6棘突、项韧带)、胸锁乳突肌、骶棘肌、横突间肌。 韧带:项韧带、前、后纵韧带(三长)、棘间韧带、黄韧带、横突间韧带(三短) 项韧带损伤:呈倒三角形,附着于枕外隆凸(反骨)上项线内侧端。(上项线:枕外隆凸与颞骨乳突的弧形连线)项部所有肌肉的附着点不超过此。(下项线:以上项线为标准,向下平移2-2.5cm,两线间区域为颈椎向头部行走的肌肉附着点(起止点)底朝上,尖在下:颈七棘突上缘。浅层:皮肤皮下深筋膜浅层项韧带(深层)棘突棘间韧带。两侧:浅层(斜方肌)深层(头夹肌)与之相连。 功能: 防止头过度前屈。 是头夹肌的起始部,并且将头夹肌一分为二。 病因病机:头颈过度前屈时易受伤(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头夹肌的痉挛)颈椎生理弧度为什么会变直?,.症状:颈项部酸胀不适或疼痛感,持续低头工作后加重,严重者抬头困难,影响睡眠。 .查体:在项韧带分布区域附着处按压可发现压痛点,触诊常有弹响。 诊断依据:有长期低头工作史或高枕睡眠习惯,或有颈部过度前屈,过度扭转的外伤史。 颈项部疼痛不适。 项韧带分布区域或附着点处有压痛点,颈过度前屈或后伸则颈部疼痛加重。 针刀治疗: 体位:反坐靠背椅(头颈均向前屈45)或俯卧位(胸下垫枕)备皮。 定位:体表标志枕外隆凸、颈7棘突、颈2棘突。 定点:A点:颈7棘突尖部。B点:颈4-6棘突后方(体部)。C点:枕外隆凸下方(底 部)选在枕外隆凸与颈2棘突之间的中点。,定向:A、B点均可垂直于皮肤进针刀。C点垂直于枕骨骨面进针刀。 定线: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 层次:A点:直达骨面。B点:先到皮下。C点:找到枕骨。 内手法: A点:调转刀口线90与项韧带垂直,贴第7颈椎棘突上缘骨面横向切割,深 度约1cm左右,出现第一个突破感后结束。 B点:先移到项韧带两侧,在浅层的地方向棘突的方向各切数次即可,即在项韧带浅层(项韧带下)向对侧通透,最好不要伤到棘间韧带。 C点:调转刀口线90,由浅到深横行切割数下(3-4下)针间距0.5cm,越向下切割越小心,千万不能出现落空感。 出针、按压、外手法屈颈弹压(力量不要太大)术者自患者双腋窝穿出到前绕到颈后压住颈部前压。,椎周肌损伤(颈椎肌筋膜病) 常用治疗点:颈2-颈7棘突连线两侧旁开1.0-2.5cm处,两边对称四到六个治疗点,有的可选八个点。(不论是在棘突间或棘突间旁开均可。 针刀治疗: 体位:反坐靠背椅,颈前屈45. 定位:颈2-颈7椎旁。 定点:颈2=颈7连线旁开1.0-2.5cm选4-8个阳性点。 定向:垂直于皮肤进针刀。 定线: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层次:先到皮下,出现一个突破感就行(若熟练后可听到4-5个突破声) 内手法:纵横切割4-5下,若熟练加边切摆边深入到骨面即可结束,也可先找到骨面,边切摆边浅出,到皮下结束。(以上是找不到病灶的情况下的治疗)如熟练应先找到病灶后直接在病灶上切摆。 出针,按压,外手法:屈颈、弹压。 颈椎的治疗线路后正中线-棘突线 颈旁线横突线 后正中旁线肌筋膜线(关节突线) 上下项线颈枕部。 旁45线关节突线(从冠状面、矢状面偏45横突间和棘突间连线的中点。),2.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椎前段、横突段颈6颈2、寰椎段、颅内段(基底动脉),当变形扭曲均可受压(最早见于颈椎生理弧度改变) 病因病理: 颈椎曲度的改变。 颈椎的旋转移位(正位片上看到棘突偏歪,侧位片可以看到关节突双影两个边的上面平行,呈上下排列(椎间隙不一样大椎间盘问题,两个边的前面同水平。) 侧偏。 凡是椎体发生位置改变都可以使椎动脉发生改变,最多见于椎周肌的损伤(治疗点在椎周肌上,治疗方法与颈型颈椎病相同第二段椎动脉治疗)。,注意: 针刀不可斜向棘突根部(此处无叠瓦状改变)后正中线旁开1cm内危险。 针刀不向上斜(必须垂直于骨面),不斜向头部。 一般建议在患者头前面做治疗, 注意解剖畸形。 椎动脉第三段:枕下肌群损伤:枕下肌群位于枕下区上界为枕骨,下界为颈2棘突,内侧为后正中线,外侧为第一颈椎横突间。共有四块肌肉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枕下三角)。它们帮助头颈做小范围得点头和摇头动作(不易损伤,此处危险,暂不做治疗。)。,3.偏头痛(颈性) 疼痛部位:前额(有时眼眶、眼珠疼痛)。 病变部位:后枕部(排除高血压、心脏病) 病变组织:枕大神经(多数由斜方肌和头半棘肌所致) 解剖复习:发自颈2脊神经:前支 后支:后外侧支 后内侧支枕大神经(第三枕神经)以上项线的中内1/3穿过头顶,先穿过浅层的斜方肌和深层的头半棘肌,分布于枕部、头顶部,并与眶上神经在头顶部广泛交通。 病机:由于长期姿势不正,可导致斜方肌和头半棘肌损伤并与神经粘连卡压,当被风吹到以后,致局部血管痉挛,渗出增多,导致压迫加重,最后导致偏头痛发作。,针刀治疗 体位:反坐靠背椅,前额放手上或俯卧、备皮。 定位:找到枕外隆突,找到颞骨乳突。 定点:两者连线中内1/3交界处,有一明确压痛点,且可发生放射痛,压之有症状改变时,说明痛点较准。 定向:垂直于枕骨骨面进针刀。 定线:刀口线与神经平行(与脊柱纵轴平行) 层次:会有3-4个突破感(声)直达骨面。 内手法:纵向纵切、横向纵切3-4下即可(可以纵摆和横摆,但目前较少应用)以松为度,酸胀感可以放散到头顶,前额(眼眶)甚至眼球都可以酸胀。 注意:a.不横切:如切断枕大神经会出现头顶麻木,它为感觉神经,过一段时 间后麻木感可以恢复。 b.不能滑入颅底,每切割一下都要注意针刀与骨面垂直方向。 c.枕大神经外侧有一枕后动脉,如果扎破加压即可。 出针、按压。,4.偏头痛(颞部痛)太阳穴处 病变部位:枕部 病变组织:枕小神经(第二枕神经) 发自颈丛,由颈2颈3神经前支组成,从上项线中外1/3穿过,分布于枕部、侧顶部、耳后和颞神经有交通。 颈3后支为第三枕神经枕后神经、颈2后支为第一枕神经枕大神经。 a.颈丛:小(枕小神经)大(耳大神经)横(颈横神经)上(锁骨上神经) b.臂丛:正、尺、桡神经 c.腰丛:闭、股神经。 d.骶丛:坐骨神经。,枕动脉在枕大、小神经之间,它们在受损后可连为一块,当随着枕动脉搏动时可间断刺激枕大、小及枕后神经,产生血管搏动性疼痛。(在受凉、感冒、喝酒等情况下,局部渗出增多,压迫加重,易诱发疼痛)在上下项线中点的区域,三神经一血管、数枚淋巴结(多种原因可致其反应性渗出。)针刀治疗在上下项线之间的阳性点。 针刀治疗点:上项线中外1/3处治疗步骤与枕大神经相同。,5.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麻:一根指麻找神经根。 一组指麻找神经干 一只手麻找神经丛 颈椎七骨八神经 颈丛臂丛要记清 颈丛C1-C4 臂丛C4-T1 两头六三头七 C5C8没关系(不参与直接到上肢) 肩5肘6掌桡7 掌尺第8臂内1 5拇6食7中指 第8无名小指全,臂丛神经分支 兄弟三(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胸前神经) 三个家(肩胛神经、上、下背神经) 锁在家中(锁骨下神经锁骨下肌:锁骨及第一肋间肌肉) 正在吃鸡脑时(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 二臂一挥噎住了(臂内侧皮神经、臂下内侧皮神经、腋神经) 胸长神经到前锯肌 卡压原因:椎管内:椎间盘等 椎管外:椎间孔狭窄、椎周软组织损伤(横突) 针刀治疗 常用体位:俯卧位或侧卧位及仰卧位最多,坐位(反坐靠背椅) 部位:后入路椎周肌直达关节突(先在此处做治疗,与颈型治疗椎周肌一样) 侧入路横突(斜角肌),解剖:前中后斜角肌,颈4以下才有横突前结节(肋骨残留部分,前斜角肌附着于此)和后结节(中斜角肌和前斜角肌均附着于此)前后结节中有一骨嵴,形成脊神经沟。 体位:侧卧位:充分暴露术区。 仰卧位:头略偏向对侧。 定位:体表标志颞骨乳突尖,胸锁乳突肌、颈浅静脉。 体表投影颞骨乳突下1.5cm处相当于颈1横突 颈浅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界处后方0.5cm处为颈4横突。 颈4横突向上或向下1.5cm-1.8cm为另一椎体横突(颈1横突最长、颈2横突最短) 定点:按以上投影找出有明显压痛的横突。 a.注意:关节突的外缘,横突前后结节的位置各有不同,常治横突后结节。 b.常做颈5(中段活动度及所受剪力最大,最易受伤)及颈4、6、7次之。(颈5的问题可归纳为颈5横突综合症),c.如何区别:颈4往下,后侧关节突骨面上下连成一线的骨嵴,寻找到骨面时上下移动有无落空,有时为横突,中间为后结节、最突出,在上面可形成硬结。前面则最深、最小,前面有落空感。 定向:垂直于局部皮肤进针刀。 定线: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用左手固定横突) 层次:经皮肤直达横突尖骨面。针刀先斜向脊柱方向刺入皮肤到皮下,调整进针刀点(回位),到达深筋膜,再重复原动作刺入深筋膜。如何找摆动“米”字摆,如果找不到再进0.5cm再找,实在找不到就画圈。 内手法:针刀到骨面后,贴骨面切上、下、左右均可,但以前后缘居多,切割距离少于0.5cm。,出针:看出血程度再按压,如果椎动脉受损可压前结节止血。 注意:过程中可出现放散感,但不可出现放射感。勿切割上下缘,勿离开骨面,勿行摆动手法。 一组手指麻,如果干没问题到颈椎处查(一个神经干包括几个神经根纤维) 常规三个点颈4、5、6或颈5、6、7横突,无论一个或几个手指麻 全手麻:疗效不好,锁骨上窝不能做治疗,可以在横突根部做。 6.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使用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后,交感神经型症状可得到缓解。,7.脊髓型颈椎病 病因:椎间盘后纵韧带的问题(少见)脱位、错位。 椎动脉供血下降,可致脊髓缺血、变性、水肿。 椎动脉横突孔出去后,发出返支至寰枕筋膜后返回向下供应颈髓。 治疗:早、中期治疗椎周肌,疗效好。 晚期吐字不清楚,语速慢时,疗效不好,最好别治。 8.肩胛背神经卡压 斜方肌菱形肌(颈6-胸4)上后锯肌骶棘肌 小菱形肌与上后锯肌疼痛的区别: 肩关节外展或运动时痛点改变,菱形肌的压痛点在脊柱缘,而上后锯肌压痛点多在肋骨上。 解剖:大小菱形肌在肩胛提肌下方。 小菱形肌:呈窄带状,起自颈6、颈7棘突,止于肩胛骨脊柱缘上部,在大菱形肌上方,它们之间隔以菲薄的蜂窝组织。 大菱形肌:呈菱形,菲薄,扁宽,起自胸1-胸4棘突,向外下,几乎附着于肩胛骨脊柱缘生长。,功能:内收内旋肩胛骨并上提肩胛骨,使之接近中线。 病因:多数由于上肢猛力掷物,摔跤或上肢向后下方猛然用力等引起后,治疗不当造成,形成与肋骨表面粘连。 临床表现:a.发作时在上背脊柱和肩胛骨缘之间有一突出痛点,有时局部肿胀,感上背沉重,背上如负重物,严重者不能入睡,翻身困难。 b.走路时患侧肩部下沉,患者不敢持物和自由活动,以免加剧疼痛。 诊断依据: 有菱形肌损伤史。 将患侧上肢被动向前上方上举,引起疼痛加剧。 痛点和压痛点在第五胸椎和肩胛下端的连线上,大多数靠近肩胛骨的内侧缘。,9.肩胛提肌损伤 解剖:颈1-颈4横突后结节,向下外后走行,止于肩胛骨脊椎缘内侧角的上部,作用是提肩胛骨向内上方,位于斜方肌深层,与斜方肌在中段几乎垂直。 临床表现:多单侧发病,急性发作时,肩胛骨内侧缘上部疼痛,亦在颈部上段出现疼痛,拒按,经休息或自我制动后可缓解,慢性期时,患侧上肢后伸受限,不能伸到背部抓痒,睡眠时健侧向下,翻身困难,白天有患侧抬肩畸形。 诊断依据:a.突发性损伤或劳损史。 b.颈肩背部疼痛。 c.在肩胛内上角或上位四个颈椎横突处有压痛点。 d.上肢后伸,并将肩胛骨上提或内旋,可引起疼痛加剧,或不能完成此动作。,针刀治疗: 体位:坐位。 定位:内上角、斜方肌。 定点: A点:内上角 B点:内上角上方2cm处,有条索(纵向排列)有压痛(头向后仰),向患侧偏歪可使斜方肌放松。 定向:A点垂直于局部皮肤进针刀。B点指向压痛区域。 层次:A点:先找到骨面(内上角)。B点:先到皮下。 内手法:A点:在骨缘上切摆结合炎症重时针刀切摆方向与骨缘垂直,肌纤维损伤少, 粘连重时,切摆方向与骨缘平行,深度有突破感即可,小于1cm将内上角充分松解,最好将阳性点充分松解(该处治疗与小菱形肌一起治疗。) B点:有突破感即可,小于1cm将条索切开即可。,针刀治疗: 体位:坐、俯卧位,肩关节外展抱头。 定点:在两个肩胛骨脊柱缘区域找阳性点。 定向:垂直于局部皮肤 定线:刀口线与脊柱平行。 层次:快速刺入只到皮下,缓慢突破深筋膜。 内手法:先找到骨面(与身体纵轴平行,垂直于肋骨骨面,上下摆动,在同一层次上摆动,摆动幅度大于肋间隙)(对于瘦人可用食指、中指分别盖住所治疗肋骨上下缘间隙)在肌层纵横切摆,在肋骨表面,可先做切割再做铲切,不能进入肋间隙。如出现闭气暂停一下或深呼吸和咳嗽数下,不能进入胸腔。,我要讲的实战内容,1.弓弦理论。 2.粗铁丝折断原理。 3.与腰椎疾病相关性。,颈椎生物力学弓弦理论。颈椎七节锥体排列形成“C”形,项韧带附着于第七、六、五、四、三、二、颈椎棘突及枕后隆凸,形成“C”的弦,当头睡高枕、长期不良姿势(如长期低头看书、低头工作、长期上网、躺床上看电视、看书等)时项韧带被动牵拉,时间较长以后,项韧带为对抗不良受力,出现钙质沉着,韧带变粗变硬(即骨质增生表现)逐渐出现项韧带挛缩颈椎生理弧度变直,小关节在不平衡力量的作用下,出现旋转移位或半脱位引起颈椎病一系列症状(颈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体位:坐位,患者后背紧靠术者腹部,患者下颌向前屈曲尽量靠到胸骨上,以使项韧带处于紧张状态。 定位、定点: C2-C7棘间韧带。 松解斜方肌筋膜点:C5、C6、C7棘突两侧1.5-2.0cm(夹脊穴)处。 松解项韧带:项韧带的附着点枕后隆突、C6C7棘突间、C7T1棘突间. 松解头夹肌枕后附着点。,定向:垂直于皮肤进针。 定线:刀口线方向与纤维条索及纤维走行方向垂直。 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后感到第一个落空感即停。 内手法:切断高张力纤维及纤维条索。,手腕部疾病 一.手指屈指肌腱鞘炎:以拇指及食指最为常见,多在手指掌侧横纹处。 1.临床表现:伸屈受限:早期疼痛,表现在指间关节,此时封闭有效。 中期扳机指,弹响出现,硬结。(硬结肌腱的肿胀、增生、增厚而形成。多在掌指横纹的近端) 晚期粘连,狭窄较重。(狭窄:腱鞘的增厚,使肌腱难以通过) 2.针刀治疗:(相应神经支配节段的棘间韧带) 体位:坐卧随意,仰掌置台 定点:确定治疗点,找出狭窄部位,画出体表标志。A点:掌指横纹中点,B点:远端腕横纹中点,C点:远端掌横纹中点成线,连接AB即为肌腱走行路线,与C线想交处即为狭窄部位。,精确定点:手指伸直,术者手指放在结节近端,再嘱弯曲手指,当硬结运动到卡压部位,即停止移动,出现弹响部位,硬结近端为狭窄远端,此时做点状标记,过屈出现弹响,术者拇指按压结节远端,然后患指伸直至不能伸直时,此时硬结的远端是狭窄的近端,在此做点状标记,两点之间为狭窄长度,从两点连线的中点作为进针标志点,伸直手指做针刀,消毒,局麻(或局封),选用4号针刀。(当硬结过大或粘连过重可出现固定) 定线:刀口线与肌腱平行 定向:垂直于局部进针刀,层次:皮肤皮下深筋膜纤维加强层浅层囊壁壁层脏层肌腱深层脏层骨膜(治疗纤维加强层) 病位:纤维加强层 内手法:纵向纵切,纵向排切。深度:从深筋膜切透浅层鞘膜的壁层,只有一个突破感(突破声),处理完后检查无遗漏,必要时加强数刀。 功能检查:伸屈自如,无弹响,硬结不用管,不沾水48小时,可口服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注意:不横切、不到肌腱、不到骨面。,拇指定位法 第一掌骨的末端有两块籽骨,籽骨上有横韧带,拇指屈指肌腱从此骨纤维管内穿过,在此易狭窄。 定位:通过拇指指间横纹中点作一条垂直线,越过掌横纹近侧0.5cm处。 注意: 不能横切 不到骨面(勿伤肌腱,有突破感就停) 术后功能检查 拇指治疗勿损伤及正中神经返支(可出现对指对掌功能障碍) 不能向大鱼际方向切割 宽度大约1cm左右。,二。腕管综合症(正中神经卡压综合症) 1.解剖:腕骨及腕横韧带构成的一个骨性纤维管,从舟豆开始向掌侧移行约2.5cm处,为一个围成的倒梯形为腕横韧带,腕横韧带为横行走向,管内为屈指肌腱9根(四浅四深一长(拇长屈肌腱)正中神经(A,V相伴随) 2.病因:管内压力增大,使正中神经受卡压,管腔变小腕横韧带增厚 管内容物增加炎症组织肿胀,肿痛,畸形,变异。 3.临床表现:腕关节掌侧酸、胀、痛,僵硬,手掌麻木,腕关节和手指屈伸受限。(早上整只手麻、活动后可缓解。若为晚上整只手麻醒,应考虑旋前圆肌) 4.诊断依据:腕部可有外伤史 腕部掌侧稍尺偏有压痛,腕关节僵硬 腕关节背屈可使局部疼痛和手掌麻木加剧。,5.治则:扩大管腔,减少管内容物(松解腕横韧带使管腔扩大) 6.针刀治疗 体位:仰掌置台 定位:体表标志,远端腕横纹舟豆骨。 定点在舟骨和豆骨上各定一点,在舟豆相应骨面1 1 定向:垂直于局部皮肤进针刀 定线:刀口线与正中神经平行 层次:皮肤直达骨面 内手法:纵向纵切,贴着舟豆骨之面,由近向远纵向纵切(铲切),切割长度约1-1.5cm,深度有一个突破感即可,可不需要打麻药。,出针(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 按压3-5分钟。 功能检查:对掌(抓握功能) 注意:a。不横切,b。可贴骨面切,切的完全,远离正中神经。C.不可滑向舟、豆骨相背骨 面。,三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1.解剖:桡骨下端茎突处有一狭窄性腱鞘,鞘内有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通过,进入拇指背侧。 2.临床表现:发展缓慢,桡骨茎突周围疼痛,可放射到手指和前臂,常可见腕部有肿胀或肿块,拇指及腕部活动受限。 3.诊断依据: 有劳损史。 桡骨茎突周围疼痛,可放射到手指和前臂。 桡骨茎突处压痛。 让患侧拇指内收屈曲放于掌心,握拳,尺侧倾斜,可引起桡骨茎突处剧痛。 4.鉴别诊断:与拇指屈指肌腱腱鞘炎相鉴别。,5.针刀治疗(中后期)(C7T1棘间韧带) 体位:半握拳掌侧位(略尺偏) 定位:体表标志:桡骨茎突尖 定点:尖的远端0.5-1.0cm处有明显的压痛点(A点治疗腱鞘处),尖的近端1-1.5cm处(骨性纤维管上面覆盖着腕背侧伸肌支持带,其内容物为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肌腱,桡骨面上有一凹槽B点) 定向:垂直于皮肤局部进针刀。 定线:刀口线与肌腱平行。 层次:A点:先到皮下 B点:可直达骨面 内手法:A点:纵向纵切,长度约1cm左右,自深筋膜开始有突破感就停, 只切透浅层腱膜,不可太深,以免损伤桡神经及腕动脉。(指背感觉障碍) B点:纵向纵切3-4下即可,长约1cm,深度:从深筋膜到骨面,注意桡神经的分支,不横切。 外手法:握拳尺偏,嘱患者尽量改变以前的工作姿势。,四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肘关节外侧疼痛综合症” 1.解剖复习:肱骨外上髁、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形成肱桡关节,肱骨外侧髁嵴。 肌肉:附着桡侧伸腕短肌腱(长肌腱在外侧髁嵴上分别附着于第二(长头)三(短头)掌骨基底部)伸指总腱,旋后肌肌腱。 抗阻力试验:压腕或压指背运动时,触发疼痛。 韧带:外侧副韧带(近端附着于外上髁上,远端与环状韧带相融合形成肱桡关节囊) 神经:桡神经关节支,位于外上髁后上方。(屈腕、屈肘,旋前伸直出现疼痛密尔试验。抗阻力试验,与颈椎病相鉴别) 2.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发病后可痛及前肩及前臂,局部有时会出现轻度肿胀,活动前臂后疼痛加重,不能握拳旋转前臂动作,握物无力,严重者握在手中的东西会自行掉下来。,3. 诊断依据: 一般无明显外伤史,但多有经常使用前臂工作劳损史。 肘关节活动正常,但动作旋转活动受限,外上髁压痛。 旋臂伸腕试验阳性。 4.针刀治疗:(C67棘间韧带) 体位:坐卧均可,微屈肘置床(不可随意改变体位) 定位:体表标志肱骨外上髁 定点:肱骨外上髁的阳性点。 定向:垂直于皮肤进针。 定线:刀口线与肌腱(桡侧腕短伸肌腱)平行 层次:直达骨面。,内手法:纵行切割(包括纵向纵切及横向纵切)可以纵行摆动。 出针,按压 外手法:密尔试验 5.注意: 不横切 不铲切 术后功能检查(麻醉后先抬腕,检查桡神经关节支是否被麻醉,术后仍需抬腕检查) 针刀不可滑向肘窝。 不可进入腔内 3-4下/点,五桡侧副韧带损伤:阳性反应点在外上髁与桡骨小头之间凹陷处距外上髁约1.5cm(治疗点) 定向:垂直于皮肤进针刀。 定线:与韧带纤维平行。 层次:先到皮下。 内手法:纵向纵切或横向纵切,可以做纵横摆动。 深度:有突破感(声)或落空感即可(已进入肱桡关节腔) 术毕做伸腕动作(检查桡神经是否有损伤,尽量不用麻药,如打麻药,先检查伸腕动作,如打麻药后不能伸腕就别做针刀) (短伸肌、侧副韧带、伸指总腱损伤均可在肱桡关节囊处压痛,用抗阻力试验加以鉴别。),六肱骨外上髁和鹰嘴之间 治疗:纵行切割 七环状韧带损伤:阳性点在桡骨小头上(治疗点) 治疗:做纵行切割。 八肱桡肌肌腹压痛点 治疗:只能摆动,不能切割,治疗前不打麻药,术后做功能检查。 九桡神经关节支的卡压(神经卡压处有痛点) 治疗:尽量切断该神经。 十颈椎病所致:第六颈神经,术后不能负重,尽量不要重复原来的工作。,十一。尺骨鹰嘴滑囊炎:“学生肘”“矿工肘” 1.解剖:肘后囊尺骨鹰嘴皮下囊鹰嘴腱内囊肱三头肌腱下囊 2.临床表现:肘关节鹰嘴压痛、肿胀(与鹰嘴骨质相鉴别)肘关节呈半屈曲状态,伸肘时疼痛加剧。 3.诊断: 外伤史或劳损史。 肘关节背面疼痛,伸屈受限。 可在肘关节背面摸到囊样肿物、质软、有轻度移动感,波动感,压痛轻微。 注意与肱三头肌肌腱炎和尺骨鹰骨折相鉴别:肱三头肌肌腱炎疼痛在肘关节背面,但无膨胀波动感,无囊样肿物,肱三头肌对抗阻力时疼痛加重。尺骨鹰嘴骨折有明显外伤史,疼痛剧烈,压痛明显,可触及骨擦音,结合X片可以确诊。,4.针刀治疗: 体位:俯卧位。 定位:鹰嘴上的阳性点。 定向:垂直于皮肤(局部)进针。 定线:刀口线与三头肌纤维平行。 层次:先到皮下。 内手法:a.在皮下囊:在皮下纵行切割调转刀口90横行切割。 b.腱内囊肿:自皮下再进时遇到阻挡感,涩滞感,此时进入肌腱(突破感)进入腱下(阻挡感)骨面。 c.腱下囊肿:十字切割。 出刀。 按压。 功能检查,看尺神经是否受到损伤。,十二。肱骨内上髁炎 在内上髁上做纵向纵切、横向纵切。 体位:俯卧位,余与肱骨外上髁相似。 十三。尺神经卡压综合症 1.病因 外伤肱骨内上髁骨折畸形愈合/其次多见于慢性劳损横韧带增厚卡压/管内组织增生挤压症状出现 2.解剖:鹰嘴、肱骨内上髁、横韧带。 3.临床表现:尺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症状。,4.针刀治疗 体位:俯卧位。 定位:体表标志鹰嘴、内上髁 定点:鹰嘴与内上髁相对应的骨缘做治疗点。 定向:垂直于皮肤做针刀。 定线:刀口线与尺神经平行。 层次:先找到骨面。 内手法:贴着鹰嘴以及内上髁相对应的骨缘先纵向纵切,由近到远铲切。针刀贴着骨缘向沟底铲切(只做一次)并可推铲到对侧骨缘,纵行摆动(撬动1-3个来回)铲切一次固定纵行摆动1-3个来回。(两侧各做一次)铲切尽量慢,不强调一次性治愈。 深度从深筋膜开始有突破感即可。 范围由近向远治疗,范围约1cm左右 出针,按压(边治疗边询问麻木情况,麻木改善情况) 术后功能检查:运动、感觉(尺神经)。两周以后复诊,不能先封闭或麻醉,术后即使要打量尽量少,慢铲,快摆(幅度大)当时可出现效果。,第二节 肩部疾患 解剖: 骨肱骨、肩胛骨、锁骨 骨性标志:肱骨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头。 肩胛骨:肩峰角(后)体尖(前)/喙突:肱骨头内侧(锁骨下窝)/肩胛冈/锁骨:肩峰端 滑囊:肩峰下滑囊(最上)三角肌下滑囊(外下)肩关节囊(后下方)自肩峰尖、体、及前面均可选点(儿童三囊独立存在,成人-肩峰下滑囊与三角肌下滑囊两囊相通。当冈上肌腱损伤时可出现三囊相通,表现为圆肩,当上臂上举后马上放下,圆肩消失,但随之又出现圆肩,可诊断三囊相通) 韧带:喙肱韧带(喙突肱骨小结节间),结节间沟韧带(大小结节间)喙肩韧带、喙锁韧带,肩胛上切迹横韧带。 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神经、颈5、6神经。 肌肉:三角肌、肱三头肌长头、肱二头肌长头、喙肱肌、冈上肌、冈下肌、大小圆肌,肩胛下肌。 运动:胸大肌(内收)、背阔肌。,一。肩峰下滑囊炎 1.临床表现:肩峰下疼痛,肩关节外展疼痛弧60-120冈上肌肌腱炎也有60-120疼痛弧。区别:抗阻力外展试验鉴别两种疾病。冈上肌是肩关节外展的启动肌(0-15时),15-90是三角肌主要作用,起动加压,如有疼痛则为冈上肌腱炎(如冈上肌肌腱断裂可引起肩关节半脱位) 2.针刀治疗 体位:坐位或侧卧位 定位:体表标志肩峰(体) 定点:体下1-1.5cm左右有阳性点 定向:垂直于皮肤进针刀。 定线:刀口线与三角肌纤维平行。 层次:皮肤皮下深筋膜三角肌肩峰下滑囊(腔)冈上肌肌腱肩关节囊 病位:滑囊浅层、囊腔 内手法:扇形切割(横向纵切,尽量出现落空感,一旦有落空感,尽快停止,达到囊壁松解,囊内减压的目的即可。 出针。 按压。针刀术后一日内不宜用热疗。,二。冈上肌腱损伤(外伤及劳损) 针刀治疗: 体位:坐位或侧卧位 定位:体表标志,大结节(参考肩峰) 定点:大结节上端压痛点(可能有硬结) 定向:垂直于皮肤进针刀 定线:刀口线与三角肌平行。 层次:皮肤皮下深筋膜三角肌三角肌下滑囊(前层、囊腔、后层)冈上肌肌腱骨面(直达骨面)。 内手法:纵行切割3-4下,纵行摆动1-2次,调转刀口线90,横行切割2-3下,横行摆动1个来回。 出针按压,功能检查。 冈上肌(上端)冈下肌(中后端)小圆肌(下后端)均附着于肱骨大结节上,只有阳性点不一样,治疗方法一样。,三冈上肌劳损 1.解剖:位于冈上窝,起点:冈上窝内侧端(内1/3)走行方向:肌纤维向外集中,止点如前。 2.功能:肩关节外展启动肌。 固定肱骨头,只要肩关节有活动,他都处于收缩状态,如冈上肌损伤可致肩关节弹响及交锁。 3.临床表现:多有外伤史,肩关节外展受限,仅能达到70,在慢性期,有持续性疼痛,受凉加重,甚至影响睡眠。 4.针刀治疗 体位:坐位或卧位。 定位:体表标志肩胛冈,定点:肩胛冈中内1/3交界处外上方1.5-2cm处(有时有阳性点)(当斜方肌增厚时可影响阳性点的判断) 定向:垂直于皮肤。 定线:刀口线与冈上肌纤维平行。 层次:皮肤皮下深筋膜斜方肌冈上肌骨面。 如何进针:先垂直于皮肤进针到皮下,立即上抬刀柄,使针刀与人体冠状面平行,继续深入到冈上窝底。 内手法:纵切纵摆,调转刀口线90横切横摆(十字切摆),纵切多、横切少,切割多,摆动少。切割到达骨面,不能在骨面上摆动。 出针、按压。,四肩周炎:俗称肩关节周围炎,它是以活动受限、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以肩关节能否运动来寻找发病的原因: 肩关节活动不受限,仅以肩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多考虑颈椎病、内脏病、肿瘤(多为肺癌转移)。 肩关节活动受限及疼痛:多在50岁左右a广义:肩周软组织挫伤引起的。不易自 愈,易治愈。 b.狭义:五十肩,多为肩关节囊的问题,与激素分泌紊乱有关。易自愈,不易治愈。,1.损伤部位:肱二头肌长短头、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三角肌起止点。 2.临床表现:肩部疼痛,不能梳头,严重者肩关节任何活动都会受限,穿衣困难,有的疼痛夜间加重,影响睡眠。肩关节周围有压痛,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喙突处,冈上肌抵止端,肩峰下,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压痛较明显。 3.诊断: 年龄多为40岁以上,以女性多见。 肩部疼痛,一般时间较长,且为渐进性。 多无外伤史(有外伤史者多为肩部肌肉陈旧性损伤) 肩关节活动受限、外展、后伸时最为明显。 治疗: 冈下肌损伤 解剖:起点冈下窝脊柱缘及肩胛冈内1/3下方,肌纤维斜向上外方集中,止于肱骨大结节中段,如果损伤可在冈下窝有明显的硬结和条索。,针刀治疗: 体位:坐位或俯卧位 定位:体表标志肩胛冈 定点:冈下窝寻找阳性点(若在肩胛下冈中部天宗穴可有压痛为正常)此处骨质较薄,一般不要做针刀。起点处阳性点。(注意:定点后千万不能改变体位,以免肩胛骨移位) 定向:垂直于局部皮肤进针刀。 定线:刀口线与肌纤维平行。 层次:直达骨面(一定要找到骨面) 内手法:十字切摆(注意:不铲切,不可划伤骨膜),小圆肌损伤 解剖:起点肩胛骨腋缘斜向外上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下部,由腋神经支配。 四边孔:大(下)小(上)圆肌,肱骨(外)肱三头肌长头(内),孔内有腋神经通过。 三边孔:大小圆肌及肱三头肌长头,孔内有旋肩胛动静脉。 腋神经支配三角肌后侧及小圆肌,如出现卡压,可出现共支配区域疼痛,麻木,表现为小圆肌压痛明显,不能患侧卧位。 针刀治疗: 体位:仰卧或坐位,尽量双手抱头,肩关节外展,使腋缘远离胸壁。 定位:在肩胛骨腋缘找阳性点,多为(1-4个),多数有肿胀。 定向:垂直于局部皮肤进针或对准压痛方向。 定线:刀口线与小圆肌平行。 层次:(病位)先找到肩胛骨(后刺前摆)移到腋缘。 内手法:a.切摆结合,多用于痉挛性炎症。 b.先调转刀口线90,再切摆结合,适用于挛缩,过紧。 贴骨面切,有突破感即摆。,大圆肌损伤:治疗十字切摆。 肱三头肌长头压痛点位于肩关节盂粗隆,沿肩胛骨腋缘向上按压,有骨性突起处即为粗隆,治疗时在此处“十”字切割五六刀即可。 三角肌损伤:哪儿痛治哪儿。“十字切摆” 肱二头肌长头腱炎:起于肩关节盂上粗隆,穿过结节间沟 1.好发部位:结节间沟 2.原因:骨纤维管卡压。 3.治疗原则:松解横韧带。 4.针刀治疗:体位坐卧位均可。 定位体表投影:大结节 定点大小结节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