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明代浙江:乡村社会、农家生活和社会教化.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明代浙江:乡村社会、农家生活和社会教化.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明代浙江:乡村社会、农家生活和社会教化.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明代浙江:乡村社会、农家生活和社会教化.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明代浙江:乡村社会、农家生活和社会教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明代浙江:乡村社会、农家生活和社会教化【内容提要】本文是浙江通史(明代卷)第四章社会生活、民间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之第一节,全文以浙江为例,勾勒和叙述了1417世纪江南地区乡村社会的特征,描述了当时乡村地区乡民的四时农事、日常生活、岁时节日和乡民的娱乐活动,探讨了明代社会教化和乡村自治的特点。【关键词】明代浙江/乡村社会/日常生活/社会教化/贫困化【正文】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相号召开创大明一统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早在建国的过程中就已着手重振因蒙元王朝定鼎中原而遭废弃的中华礼教,纠正和肃清因蒙元王朝百余年的统治而形成的“胡风”、“夷俗”。立国以后,皇帝通令全国官民恢复汉唐衣冠和中国礼俗,禁止一切胡服、胡语、胡姓、胡俗,使“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并“制礼乐,定法制,改衣冠,别章服,正纲常,明上下”,对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及其行为方式都作出了一系列严格而不得逾越的规定:士农工商、官民人等,不论贫富,其衣食住行、婚嫁丧祭、日常礼仪等等,都必须按照其拥有的等级身份,遵循礼教的规定行事。新朝的严刑峻法和礼法等级制度,确实制控和造就了一种贵贱有等、淳厚俭朴的社会风气。自洪武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物质生活富足而不失俭朴,士、农、工、商各习其业,官民臣子恪守礼法、循规蹈矩。正统(14361449)以后,法网渐疏,民风渐变,明朝立国之初确立的礼法秩序开始走向衰微。到嘉靖(15221566)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冲击;而社会财富的积聚,也大大刺激了达官富豪、地主富商的消费欲望,于是,在苏州、北京、杭州等大都市,权贵高官、富商巨贾和士大夫阶层开始穷奢极欲、挥金如土。这股奢靡之风迅速得到传播:从官绅富商到下层百姓,从通都大邑到乡村海疆,人们“华侈相高”、互相攀比;甚至连身份低贱的优伶奴仆们,也胆敢藐视朝廷礼法,竟相追求高消费,追求生活的奢侈。在传统礼法等级制度受到冲击而趋于解体的同时,各种畸形的社会丑恶现象也随之膨胀并漫延开来,历史上皇朝末世应有的种种“危象”,在晚明的浙江、江南和整个中国大地处处充斥,令人触目惊心。一、乡村与里甲古代江南,在省城、府邑、县城之外辽阔的农村地区,人们一般聚族而居,几十户、数百户乃至上千户同宗同族的农民,比屋而居,烟火相连,组成一个村落。村址的选择,在平原地区,人们往往依高阜而居,以便于防潮避涝,上百家乃至数百家组成一个村落;在山区和丘陵地区,村落一般依山傍水,方便生活,每个村庄的规模,一般要比平原地区小一些。村落与村落之间的间隔地带,是分属于相邻各个村落的土地、山林、河流和湖泊。在明代,朝廷在县城以外的乡村地区推行里甲制,以便于向基层的农户征派赋粮和徭役。里甲一般以人户为单位编制而成,以110户为1“里”(又称“图”),每里设里长1人,由里中向官府缴纳赋粮最多、承担徭役的成年男子最多的10户轮流充任,每年轮换一次;其余的100户分为10甲,每甲10户,称作“甲首”。官府每年征调里长1人、甲首10人,承担官府征派的各种赋役。因此,里甲制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成了明代地方上的一种准行政式的基层建置。明代中叶以后,在有些地区,又开始实行“保甲制”,以强化乡村地区的社会治安。在农村地区,乡民聚族而居,一姓往往构成一村。如浙北的平湖县,孙姓,明代时从松江府华亭县胥浦乡迁居平湖大易乡;鲁姓,自宋代以来世代定居当湖;陈姓,元代迁居当湖望云桥畔;曹姓,南宋初年从山东徙居鹅湖之长福里的白茅泾;赵姓,一支从南宋初期开始,世代定居广陈镇的周家圩,其中的一支在明代时从广陈镇移居平湖县城南隅;赵姓的另一支则世居武原乡十九都东扇新仓;冯姓,世居盐官大易乡;马姓,一支居武原乡,一支居蒹葭围;贺姓,祖上为元朝高官,元末隐居当湖镇;吕姓,明代时定居当湖;毛姓,祖上定居海盐县华亭乡二十四都毛家圩,后划入平湖县;陆姓,有数支散居该县,其中一支为唐朝宰相陆贽的后裔,世居平湖县城,另一支世居灵溪。又如处州府松阳县移风乡、乌程县霅川乡中书里,叶姓自唐代以来在那里聚族定居。在浙南山区,聚族而居的现象更为普遍,如金华府东阳县,“民朴而勤勇,族居岩谷,不轻去其土,以耕种为生,不习工商。”(注:万历金华府志卷五:风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6册,第533页。)乡村地区聚落的规模比现代要小得多。一般以数十户为一村的居多,数百户一村的,就算得上是大地方了。在偏远的山区和沿海地带,自然村落零星散布,规模尤小。以宁波府象山县为例,该县在明初时编户为24都45图(里),到嘉靖年间改并为32图,共有217个自然村落。各都拥有的自然村落数分别为:第1都7个,第2都7个,第3都17个,第4都6个,第5都6个,第6都5个,第7都8个,第8都7个,第9都4个,第10都20个,第11都8个,第12都10个,第13都8个,第14都10个,第15都8个,第16都5个,第17都7个,第18都13个,第19都8个,第20都10个,第21都9个,第22都4个,第23都18个,第24都12个(注:象山志卷二:村岙,上海书店影印本,第50页。)。那些规模较大的村落,一个自然村就可编为1个里;而规模较小的村庄,则往往由许多个小村集中并为1个里,如象山的每个图(里),平均拥有约7个自然村落。在当时人口密度较高的平原地区,如天顺年间,鄞县有451里、嘉兴县有381里、海宁县有484里;而一些山区小县,如杭州府的临安、于潜、新城、昌化,严州府的桐庐、遂安、寿昌、分水,湖州府的武康、孝丰、绍兴府的新昌,宁波府的象山,台州府的天台、太平,处州府的庆元、云和、宣平、景宁,温州府的泰顺等,每县拥有的里数均不到70里。一般来说,山区或丘陵地带的村落规模较小,而平原地区的村落相对要大些,这种规模上的级差,自然是由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所决定的。二、四时农事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那些聚族而居的村落里,乡民们以一家一户为中心,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个村庄大抵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如严州府,六县之民“惟居山中,俗尚勤朴,商贾工作皆习简朴,不尚华丽,男女不鬻外境。”(注:万历严州府志卷二:风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9册,第288页。)如处州府松阳县,“惟地无他业,一意力本”,庆元县“俗鲜工商,一意农务”,云和县民众“力耕勤织,惟工艺贸易悉资外贩”,景宁县“山谷遐阻,商贾罕集,人惟力田务穑,无他为生。”(注:栝苍汇志卷一:风土,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第193册,第454、459、460、463页。)当然,在一些规模较大的村落中,还会有一些从事百工技艺的陶匠、木匠、篾匠、缝衣匠和铁匠等,为广大农户生产或提供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农具、家具及其他日常生活器皿。不过,这些村落里的百工匠人,多数往往不是纯粹的商品生产者,他们的本业实际上还是务农,只是在农闲时兼做百工技艺,为乡民提供必要的服务而已。以农为业的乡村农民,在浙西的杭嘉湖平原地区,大多从事蚕桑丝织业;在浙东地区,则大多耕地种粮、种瓜果蔬菜。山区农民有的以砍柴烧炭谋生,江河湖海边还有捕鱼捉虾谋生的。有关明代浙江农民一年四季中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涟川沈氏农书留下了以下记录:正月:天晴时,下地垦田,种桑秧,倒地,倒芋艿田,浇菜苗、麦苗,罱泥(从河底捞取烂泥作肥料);如遇阴雨天,则要给桑苗修剪桑枝,捕捉害虫,或者在家劈柴、撒蚕草秧界绳,编织竹簾、竹箦等养蚕用的工具。在这个月里,农夫要购置铁扒、锄头、桑剪等一年中必用的农具,还要备好柴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