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消费需求比重》PPT课件.ppt_第1页
《提高消费需求比重》PPT课件.ppt_第2页
《提高消费需求比重》PPT课件.ppt_第3页
《提高消费需求比重》PPT课件.ppt_第4页
《提高消费需求比重》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与管理学教研室 熊主武,提高消费需求比重 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一 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要素 二 当前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三 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一 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要素,(一)及其核算方法 :一国内部一年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 劳务的总和,称为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国民一年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 劳务的总和,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支出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年内购买各 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 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市场 价值的方法 收入法:从收入的角度出发,将生产中所形成 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出 的方法,(二)构成的基本要素 两部门模型 居民 企业,企业向居民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居民向企业购买各种产品与劳务,居民,金融机构,企业,储蓄,投资,企业向居民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居民向企业购买各种产品与劳务,两部门经济中国民经济均衡条件:投资储蓄,政府,三部门模型 居民 金融机构 企业,企业向居民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居民向企业购买各种产品与劳务,储蓄,投资,税收,支出,税收,支出,三部门模型中,国民经济均衡运行的条件,除了要保证投资储蓄之外,还必须做到: 税收支出 若一国经济是封闭运行的(没有对外交往),则一国经济总量从总需求的角度可以分解为: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三个方面。,四部门模型 政府 国外 居民 金融机构 企业,税收,支出,进 口,出 口,出口,进口,储蓄,投资,企业向居民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居民向企业购买各种产品与劳务,支 出,税 收,在开放的四部门经济模型中,若要保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不仅要求: 投资储蓄、税收支出,而且还要使 进口出口。 通过对四部门经济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国经济总量从总需求的角度可以分解为: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四个方面。,社会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从最终意义上看,政府财政支出总是用于消费、投资,所以,以上等式可简化为 于是,从需求看一国经济总量即就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要素构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社会总需求消费投资出口,二 当前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既然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那么它们各占多大比重才是合理的呢?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在这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又有何意义?,(一) 问题 “两个比重” 偏低 十七大报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 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 次分配中的比重。 在我国劳动和资本的分配关系中,历经余年积累放大,形成了目前消费比重偏低、投资比重偏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也从一个方面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劳动收入增长低于增长,江苏、浙江如此,中国也如此 分配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 日本1999年分配率为54.18%,美国 2000年分配率为58.31%,德国2000年分配率为53.84%,英国2000年分配率为55.27% 。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宋晓梧指出,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别为17% 、16%和12%。2000年到2003年,这一比重虽略有上升,但依然徘徊在12%-12.5%之间。,1980-2005中国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比较表(%),分阶段算术平均增长率(),19781990,19902000年所有收入的增长均低于经济增长; 2000年至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偏差为4.3百分点,和低收入国家19651980年的水平相当; 2000年至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GDP的增长率,但超过率仅为14,比25%的平均超过率低了近一半之多。,1983年以来,我国劳动所得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根据估算,2005年劳动所得占GDP的37%,比1978年下降5个百分点;而资本所得比重同期上升约20个百分点。 美国:在18701984年的100多年中,劳动始终处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主导地位:18701880年,劳动收入所占比重为50%;19801984年间,劳动收入占74.3%;资本收入比重,18801890年间为24.5%,19701974年间为16.6%。资本要素收入始终占小头,劳动所占比重则呈稳步上升趋势。,第一阶段:19781987年,增长较快。城乡人均 劳动收入年均增长11.1%,高于人均GDP年均增长8.4%的2.7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19872000年,相对较慢。人均劳动收入年均增长仅为3.9%,与人均GDP年均增长8.2%的差距高达4.3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20002005年,相对较快。人均劳动收入年均增长6.4%,人均GDP年均增长高达8.8%,二者相差2.4个百分点。,资本所得占比重大幅上升,国民收入除劳动所得外,还包括经营盈余、折旧和生产税净额三个部分(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余额,是由政府支配的收入;经营盈余就是我们想指出的资本所得)。劳动所得比重的下降,也就是资本所得与生产税净额的上升,是此消彼长的互补关系。进一步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化中,就可以间接了解到资本比重的变化,劳动所得比重的下降,也就是资本所得与生产税净额的上升,二者是此消彼长的互补关系。1978至2005年,资本所得与生产税净额合计占GDP的比重,从57.9%上升到63.3%,上升了5.4个百分点。,19982005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规模由1458亿元扩大到14802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高达39.2%。利润快速扩张导致企业权益增长较快,同期年均增长14.7%,高于GDP名义增长率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亿元),19982005年,财政收入增长指数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则是城乡人均收入增长的5.2倍。 在资本的强势和政府税收增长的双重挤压之下,劳动所得被不断地压缩。我国当前投资增长过快,投资比重过高,投资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显然是由于资本所得占GDP比重较高导致的。从微观角度看,企业利润高一些并不是坏事。但从宏观角度看,如果资本所得比重长期较高,就有可能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均衡协调,进而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3.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外贸顺差过大。 “十五”时期进出口情况,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是开放度 的评估与衡量指标。 中国:2002年-51%;2003年-62%;2004年-70%;现在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达80%的超高水平。 全球平均贸易依存度2003年接近45%。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8.4%,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51%,我国2004年和2006年的外贸依存度为68.44%和65.51%,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较多。这表明,我国外贸依存度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超出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0%以上。,以上分析表明: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慢于GDP增速 企业利润与政府税收增速快于GDP增速 出口快于进口外贸依存度过高顺差过大,(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失调 消费长期不足导致国民经济失衡、失稳和经济增长质量下降。 失衡:由于消费率下滑,至少带来了“三高”:高储蓄、高投资和高顺差(净出口)。进入本世纪以来,储蓄、投资和净出口都处于高位,2006年三者均达到历史新高,分别为50%、42.7%和7.3%,比改革开放起步的1978年分别高出了12.1个百分点、4.5个百分点和7.6个百分点。净出口不断上升,说明外部失衡在加剧;而投资率不断提高,说明内部失衡也在加剧。,失稳: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基本原由: 高投资高出口经济过热 流动性过剩 价格上涨,近几年来国际铁矿石价格连年大幅上涨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涨幅% 8.8 18.6 71.5 19 9.5 65,经济增长质量低下:当消费率过低时,经济增长就只能越来越依靠投资和净出口。高投资意味着在维持一定产出的增长时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带来高排放。高消耗、高排放,必然是低效率。在消费率低下甚至不断下滑的情况下,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内部压力不会产生,仅仅靠政府的外部干预是难以奏效的。低消费粉饰了经济的繁荣,而掩盖了增长质量的低下。消费率过低是导致经济增长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消费的剩余是储蓄,而储蓄无非是分解为投资和净出口,在当前条件下,依靠净出口率提高实现的经济增长依然是低质量的。从出口产品的结构和贸易条件的恶化就可以得知,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也是以高消耗、高排放而实现的。福利环境损失,2. 消费不足导致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滞后 社会发展:从社会层面来观察,消费属于民生问题。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很自然地依赖于消费率的提高,因为这些问题实质上都是消费问题,也只有落到消费上,社会建设的目标才可能实现。脱离消费来谈民生,脱离消费率的提升来讨论民生的改善,那只是纸上谈兵。,人自身发展:消费率低下的状况会阻碍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一个国家人口的素质和能力不会凭空产生,是消费的结果。物品的消费、教育的消费、卫生保健的消费等等,是任何社会成员须臾不可缺少的。消费率下滑首先挤掉的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其次挤掉的是教育和卫生保健的消费,对中低收入阶层来说,这种“挤出效应”十分明显。消费率下滑也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如果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消费只是剩下了吃的、穿的等物质产品的消费,知识、素质和技能的差距就会拉大,社会成员参与经济循环和社会、政治的机会就会变得严重不平等。,总之,消费率低下: 不利于两型社会的建设 不利于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不利于民生的改善 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三)原因 1. 受制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 低收入 - 中等收入 - 高收入 温 饱 - 小 康 - 富 裕 2. 受制于我国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短缺,使各级政府重资轻劳,长期低汇率: 1998年人民币在8.28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停止升值,随后形成长达7年的固定汇率格局。在这一汇率水平上,企业产品出口变得较为有利可图 同时国内市场价格停止下降,意味着国内商品销售的利润率被稳定下来,出口商品价格虽然逐渐下降,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增长更快,因而利润总额仍大幅增长;由于国内市场价格不再下降,同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就在物价和收入两个方面抑制了消费增长。,4. 对扩大内需的片面理解 内需是相对于外需即出口而言的,包括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多年来扩大内需的政策偏重于扩大投资需求。 . 收入分配指导思想的影响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基尼系数扩大: 基尼系数: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 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消费倾向较低的富人收入增长较快,消费倾向较高的穷人收入增长较慢,就会弱化收入增长对于消费增长的推动作用,因此,2000年以后,出现了消费比重下降快于劳动所得比重下降的局面。,.传统收入工资理论的影响 ()收入功能的重新定位:是目标,也是增长 的源泉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传统的收入分配政策把收入仅仅看成是一种利益的瓜分,没有把收入分配看成是发展的目标,更没有把收入增长看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收入不仅仅是成本,是人力资源的价格,是激励机制的源泉,()调整工资理论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生存工资理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描述的理论,更多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现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 20世纪中期的“劳资谈判工资理论” 现在,分享工资理论已经成为主流的工资理论。 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分享企业发展的好处,已经成为劳资双方的共识。 在中国,很多人对工资的认识更多的还停留在残酷的“生存工资”阶段。,三 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与2002年美国、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平均值为基准,则中国的消费比重偏低约2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比重偏高约20个百分点。大量的净出口则换来了1.5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城乡居民只享用了约1/3的产出这就出现了生产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投资和出口,而非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要,即出现了为增长而增长的问题。而且,中国大量的出口商品和自我循环着的投资品增长,低成本地使用着国内紧缺的土地,消耗着洁净的空气和农民工的健康,相当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扩大消费需求对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1.有效化解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尽管投资、消费、净出口都构成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需求,但在支出的终极意义上,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投资不过是由消费需求引致的需求。如果经济的增长一味地依靠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就会导致许多问题,如大量顺差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等等。实际上,当前面临的宏观经济矛盾和问题都是与我国长期延续下来的“注重生产,轻视消费”的发展模式相关联的,无非是在当前它们的程度更为加深了而已。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扩大消费需求,而不是笼统地扩大社会总需求。,2.促进消费升级 带动经济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 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培养消费信心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48,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收入支撑-人才培养 扩大市场-收回投资 成本到闭-激励创新 49,(二)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1.明确最终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最终产品:是指按生产过程顺序划分处于最终阶段的劳动产品,主要指生活资料。换言之,只要不再进入生产过程作为劳动对象的产品,都具有最终产品的性质。 如果我们把投资也看作是一种社会消费(消耗),那么就可以把消费分为最终产品消费、中间产品消费(投资消耗)和出口消费。中间产品消费和出口消费,总体上都要围绕最终产品消费来进行。 50,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生产不够发达,在卖方市场情况下,控制消费特别是高消费的宣传较多。但在今天,我国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在买方市场情况下,应当鼓励和引导消费。 消费是人类生产的目的。在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必须围绕消费需求来进行,消费对生产起引导作用。生产与消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只是手段,消费才是目的。消费的数量、规模、档次、速度,决定生产的数量、规模、档次、速度;消费能否顺畅实现,决定生产的循环能否顺利完成。可以说,产品能否被消费者接受、接受数量大小,决定着生产者的兴衰。 5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从2002年到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02年为62.1%,2006年为57.1%,下降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的收入比重从20%上升为21.5%,上升了1.5个百分点。政府收入比重从17.9%上升到21.4%,上升了3.5个百分点。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率高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居民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而且这种下降还是在原来就比较低的基础上进行的,既会严重影响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的合理结构也会影响内需与外需的合理结构。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52,()提高增量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企业职工工资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 53,()减少减量: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个税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收入分配,起征点低则成了与民争利的工具。更有甚者,由于我国个税的征收是以单个人为单位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如果该家庭人口多,有收入的人少,还可能出现向贫困家庭收税的情况。因此,提高起征点,以及未来调整不合理的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