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治疗简化版.ppt_第1页
温病的治疗简化版.ppt_第2页
温病的治疗简化版.ppt_第3页
温病的治疗简化版.ppt_第4页
温病的治疗简化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文】 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否則,前後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致慌張矣。(温热论),【原文】 治外感如將(兵貴神速,機圓法活,去邪務盡,善後務細,蓋早平一日,則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內傷如相(坐鎮從容,神機默運,無功可言,無德可見,而人登壽域)。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 (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温病的治则确立:,病因辨明病因,审因论治 证型辨明证型,因证论治 邪正依据邪正消长, 兼顾邪正治疗 本兼证辨明本证和兼证, 兼顾兼证治疗 体质注意体质类型, 因人施治,治则,治法的运用注意点,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多法联合使用 2.重视体质和正气的情况调整攻补的侧重 3.以祛邪为治疗的关键迅速彻底祛除病邪 4.分别新感与伏邪论治选择不同治法 5.注重整体与着眼局部结合兼顾治疗,温病的主要治法,风热 疏风泄热 燥热 疏表润燥 湿热 疏表化湿 外寒里暑 透表清暑,表证,(一)解表法:,以辛散轻扬之剂,疏泄腠理,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法。,(1)疏风泄热法(辛凉解表法) 涵义:辛散凉泄卫表风热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肺卫风热表证。,风热郁卫 肺气失宣,风热表证,发热,微恶寒,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咳嗽,风热-疏风泄热,宣肺止咳,卫郁宣卫,银翘散,桑菊饮,发热,微恶寒,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风热表证,发热,微恶寒,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2)透表清暑法: 1)涵义:透散表寒,清化在里暑湿的治疗方法。 2)适应证: 3)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寒邪外束: 头痛恶寒,身形拘急,发热 暑湿内伏: 口渴,心烦脘痞,苔腻,(3)宣表化湿法: 1)涵义:芳香宣透,疏化肌表湿邪的治疗方法。 2)适应证: 3)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阴湿伤表方(藿香、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湿热病篇)。,湿温初起,湿郁卫气,(4)疏表润燥法(辛凉清润法): 1)涵义:指以辛凉清润之品,疏化肺卫燥热的治疗方法。 2)适应证: 3)代表方:桑杏汤。,肺卫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 燥: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肺卫燥热证,辛凉宣透:桑叶、豆豉、菊花等。 生津润燥:沙参、梨皮、玉竹等。 宣肺止咳、清润化痰:杏仁、瓜蒌皮、枇杷叶、紫菀等,2、运用解表法的注意事项 (1)温病一般情况下忌用辛温发汗。 (2)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发斑,吐衄血,谵妄等,非绝对忌用,辛温凉解法,“抱薪救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Q:泄卫透表法又称“汗法”,解表是否都要发汗?,“在卫汗之可也”,本法属汗法,但并非都要以发汗为目的 温病邪在卫表者,重在疏解透表,一般忌辛温发汗。 解表是否需要发汗,关键是辨证之有汗无汗,从汗之有无来判断其腠理是郁闭还是开泄,从而决定是否发汗。 一般说,腠理郁闭无汗者,应发其汗,如香薷饮、葱豉汤等,通过汗出而使表证解除。 若腠理开泄,有汗或者少汗,则应重在宣解。这种治疗虽非以发汗为目的,但同样有宣泄表邪的作用。,华岫云说:“辛凉开肺便是汗剂,非如伤寒 之用麻桂辛温也”。,二、清解气热法(清气法),以清解气分邪热之品解除气分无形邪热。 适应症:温病气分里热亢盛,但尚未与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 作用:清热保津、止渴除烦,使气分无形 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燥屎 湿痰 瘀血 食滞 ,通腑泄热 清热祛湿 解毒化瘀 导滞通便 ,无形邪热,气分的邪气,化火成毒,初入气分,阳明热炽,轻清宣气法,辛寒清气法,清热泻火法,清解气热法 (清气法),1、轻清宣气法,概念,以轻清之品透泄邪热,宣畅气机的治法。,为何要用轻清之品?,轻清是怎样发挥透泄、宣畅作用的?,理解,(1)证候病机决定用药宜轻清:,温邪初入气分 热郁胸膈,身热,胸膈满闷,心烦懊憹, 口微渴,舌苔薄黄欠润。,气分热郁(热不甚,伤津不显) 病位在胸膈,病位在上焦 用药宜轻 邪气为热邪 药性宜凉,“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轻清之品能宣畅气机,透泄邪热:,质地轻,轻而扬之 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 轻可去实,扬散宣通,宣畅气机 透邪外达,凉泄邪热,药性凉,质轻味薄,宣畅气机,透泄邪热,剂量小,王孟英说:“如栀芩蒌苇等味是也。” 吴坤安说:“如柴葛芩翘或栀豉翘薄之类。”,轻清宣气法(清凉薄剂),作用:以轻清宣透之品,使初入气分的邪热宣泄出卫分而解,或从气分而清化。 主治: 温邪初传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甚,气失宣畅之证; 里热渐退余热扰于胸膈者。 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起卧不安,苔薄黄,脉数,(1)代表方剂:,临床运用,栀子、豆豉,桔梗、栀子、黄芩、连翘、薄荷、竹叶、甘草,桔梗、焦山栀、淡豆豉、生枳壳、连翘、苏薄荷、葱白、生甘草,(2) 注意事项: 不可滥用苦寒沉降。,桔梗散(河间六书),加味栀子豉汤(重订广温热论),栀子豉汤(伤寒论),思考,1、清气法就是针对气分邪气而采取的治法,对吗?,2、轻清宣气治法运用的关键是什么?,不对。清气法是针对无形邪热而采取的治法。,用药质地轻,性宜凉而不宜过寒,主要针对邪气初入气分之证。,(2)辛寒清气法 以辛透寒泄之品大清阳明气分邪热的治法。 辛辛透 达热出表 寒寒泄 清泄邪热,大清气分邪热,阳明热盛,壮热,汗出,心烦,口渴,苔黄燥,白虎汤,石膏独胜阳明淫热,(3)清热泻火法(苦寒直折法、泻火解毒法) 以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清泄邪火的治法。,身热、口苦口渴甚; 烦躁不安,谵妄; 头痛如劈,甚者呕恶; 目赤,小便黄赤等, 有的可出现局部的肿毒表现。,气分蕴热化火成毒,邪火炎上,只宜折降, 不宜宣发,实火宜泻,3)代表方剂: “当察伏火之浅深轻重,对证选用。” 轻:黄芩汤、栀子黄芩汤 中:黄连解毒汤、凉膈散 重:三黄石膏汤(证治准绳),慎用苦寒的代表医家:为叶天士、吴鞠通 吴瑭:设苦寒方药禁忌:“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举世皆以苦能降火,寒能清热,坦然用之无疑,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服之不应,愈化愈燥。宋人以目为火户,设立三黄汤,久服竟至於瞎,非化燥之明征乎?吾见温病而恣用苦寒,津液干涸不救者甚多。”,Q:辛寒清气法与清热泄火法有何区别,辛寒清气法用于阳明热炽浮盛于内外,属无形邪热弥漫蒸腾,邪机有向外之势,症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代表方白虎汤中用辛寒之石膏,辛可散,寒可清,解肌清热,因势利导,使热邪达表而出,配知母苦润清热生津,甘草、粳米养胃生津。全方清热力大,且可生津,而无苦寒化燥伤津之弊。,清热泄火法用于热盛或热邪化火,是一种内郁之热,而无邪机向外之势,症见身热、口苦而渴,心烦不安,溲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故用苦寒之品直折里热,如治气分郁热之黄芩汤,黄连解毒汤,痰热结胸之小陷胸汤等,均用苦寒之芩、连,此与辛寒解肌清热不同。,(1)邪气未入气分不宜早投寒凉清气药,“到气才可清气”,否则因遽用寒凉,而郁遏邪气。 (2)湿热留于气分,湿邪未化者,不可单用清气法。 (3)素体阳虚者,使用清气方药勿宜过剂,须中病即止,避免误伤阳气。 (4)与其它治法配合应用要掌握好主次。 (5)关于白虎汤的四大症,不一定悉具。,2、运用清气法的注意事项,少阳清泄少阳 半表半里 三焦分消走泄 募原开达募原,定义:指和解、疏泄、分消半表半里之邪,从枢机外转,不致内陷里结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邪郁少阳、邪留三焦、邪伏膜原。,(三)和解法,(1)清泄少阳法:,胆经热郁 痰浊犯胃,热郁胆腑,脘痞,呕恶,苔黄腻,寒热往来,口苦,胁痛,烦渴,脉弦数,清胆 和胃,蒿芩清胆汤,清泄胆经邪热,和降胃中痰浊的治法。,何秀山:“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茹为君,以清泄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气机通畅,斯胆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火下泄,使以赤苓,俾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三焦气滞:寒热起伏,胁腹胀满 水停痰阻:胸痞,小便短少,苔腻,宣展气机,泄化痰热,使三焦气分之邪从上下分消的治法。,邪留三焦,叶天士称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方如温胆汤加减。,(2)分消走泄法:,分消走泄法,“消”字与“泄”字,是指消除湿邪,使之泄出体外。 “分”字,指出祛湿之法非止一途,而是要因势利导,从不同部位给湿邪以出路,如治上焦应宣通肺气、治中焦应辛开苦降,使湿从燥化、治下焦应淡渗利湿,使湿邪从小便而驱。 “走”字,是行走之意,指用行气之品宣通气机,使气行则湿走,即叶氏在外感温热篇第11条所说:“具流动之品可耳”。 综上,分消走泄法,是指用祛湿行气的药物,因势利导,使弥漫于三焦的湿邪分道而消,泄出体外。,“邪留三焦”语出叶桂外感温热篇:“气病有不传血分, 邪留三焦, 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 此则分消上下之势, 随证变法, 如近时杏、朴、苓等类, 或如温胆汤之走泄。”,Q:伤寒少阳病的病位在足少阳胆, 温病少阳病的病位在手少阳三焦, 二者病变部位并不相同, 叶氏为什么用“亦如”二字把他们联系起来呢?,足少阳胆经从横向主半表半里,为气机表里出入之枢,它的气化功能是疏泄胆汁,参与水谷的消化,同时胆的疏泄功能还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即木能疏土。 手少阳三焦经从纵向贯通上、中、下三焦,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它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可以使阳气和水液敷布周身,直达腠理,以充养人体。,“和解表里之半”,“分消上下之势”,1)涵义:疏利、透达募(膜)原湿热秽浊的治疗方法称为开达募(膜)原法。 2)适应证: 3)代表方药:雷氏宣透募(膜)原法、达原饮等。,募(膜)原: 寒热起伏 湿热秽浊:呕逆胀满,肢体疼重, 苔如积粉,(3)开达募(膜)原法,达原饮,本方是为温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 重订通俗伤寒论说:“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温疫论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吴又可温疫论:“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品,乃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清泄少阳法偏于清泄胆经郁热,较之分消走泄、开达膜原法清热力较强,只适于胆经热郁而兼夹痰湿者,不适应里热炽盛证。 分消走泄法着重宣展三焦气机,泄化痰浊。 开达膜原法旨在疏利透达膜原秽浊之邪。 分消走泄、开达膜原法,其性偏温燥,其作用偏于疏化痰湿秽浊,故只能用至痰湿分消、湿开热透,即当转手清化,否则过投温燥,助热化火,劫夺阴津。,和解三法的区别,(四)祛湿法,以芳化、苦燥、淡渗等法祛除湿邪。,上焦宣气化湿 湿热 中焦 下焦淡渗利湿,运脾化湿 燥湿泄热,曹炳章:“湿即气也,气化则湿化,故治法必以化气为主,在上焦则化肺气,在中焦运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 上焦开肺气启上闸 (如杏蔻橘轻苦微辛之品,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气化则湿化) 中焦运脾气崇刚土 (如湿滞中焦,脾阳不运,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亦犹低洼湿处,必得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 下焦化膀胱之气开沟渠以泄之 (如苓泽腹皮滑石等以渗泄之),(1)宣气化湿 以轻苦微辛、芳香宣化之品,宣通肺气,透化湿邪的治法。,湿温初起 湿遏卫气,身热不扬,午后为甚,微恶寒,胸脘痞闷,小溲短少,苔白腻,脉濡缓,三仁汤,初起,邪在上焦因势利导透邪,湿邪为主芳化,+宣肺,“肺病湿则气不得化”,“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2)运脾化湿法: 燥湿化浊,理气运脾的治法。,湿邪困脾,身热不扬,有汗不解,胸脘痞闷,泛恶欲呕,身重肢倦,苔白腻,脉濡,雷氏芳香化浊法 一加减正气散,燥湿:如苍术、半夏、草果等 理气:如陈皮、枳壳、厚朴等 芳化:如藿香、佩兰、菖蒲等 淡渗:如茯苓、泽泻、滑石等,(3)燥湿泄热法(辛开苦降法),脾湿辛开燥化 胃热苦寒清降,湿热中阻,发热,口渴不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舌苔黄腻,苦辛并进 分解湿热,王氏连朴饮、加减半夏泻心汤,“辛以通阳,苦以清降”,以辛开苦降之品以燥化湿邪,清泄邪热的治法。,加减半夏泻心汤温病条辨,即,半夏泻心汤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方。 组成:黄芩、黄连、半夏、枳实、生姜,1)涵义: 以淡渗利尿之品,渗利湿邪,使湿从小便而去的治疗方法。 2)适应证: 湿热郁阻下焦,症见小便短少,甚或不通,热蒸头胀,苔白口渴等。 3)代表方剂: 如茯苓皮汤。,(4)分利湿邪法,Q:燥湿泄热与宣气化湿法有何区别?,燥湿泄热又称为“苦泄”,用药以辛苦温与苦寒合用,如王氏连朴饮。 其所治之病证病位在中焦,湿已化热,湿热并重。 有苦辛通降、泄热下行的作用。 其临床表现按叶天士说,除脘中痞闷外,可见黄浊苔,脘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宣气化湿法又称为“开泄”,用药多轻苦微辛,如杏仁、蔻仁、橘皮、桔梗等。 其所治之证病位以上焦为主,兼及中焦,湿重于热。 有宣通气机以达归于肺,流气以化湿的作用。 其临床表现按叶天士说,除脘中痞闷外,可见苔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Q:宣气化湿与宣表化湿有何异同?,二法均治湿遏卫气,湿重于热,内外合邪的证候。所用方中均有宣气化湿、祛表里之湿以及开上、宣中、渗下的药物。 宣表化湿所用的藿朴夏苓汤内有藿香、豆豉等,对于表湿较重者为宜。 宣气化湿所用的三仁汤,透表之品较少,侧重于泄热利湿,对湿中蕴热者较为适用。,Q:宣气化湿与轻清宣气有何异同?,两法均用于邪在气分,有宣通气机的作用。 但轻清宣气属清解气热法,其能透泄邪热,宣畅气机,主治热邪初入气分,热郁胸膈,证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恼不舒,起卧不安,苔薄黄,脉数。 而宣气化湿则属祛湿泄热法,其能宣通气机,透化湿热,主治湿温初起,湿蕴生热,证见身热不扬,午后为甚,汗出不解,或微恶寒,面色淡黄,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数。 两法一主温热,一主湿热。,2、运用祛湿法的注意事项 (1)应权衡湿与热的偏重程度以及湿邪所犯上、中、下三焦部位。 (2)湿邪燥化不能继续使用祛湿法。 (3)阴虚夹湿者宜慎用祛湿法。,(五)通下法 (1)通腑泄热法: 以苦寒攻下之剂泻下肠腑实热结聚的治法。 热结肠腑日晡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舌苔老黄或焦黑起芒刺。 代表方:调胃承气汤。,本治法以泻下热结为目的,阳明腑实证的成因是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 。 调胃承气汤是偏于泻热的 小承气汤是通腹部实邪的阻滞的 大承气汤是两者兼备的,既可以泻热,又可以通腹部实邪的阻滞,以热为主的调胃承气汤 以实为主的小承气汤 热和实兼具备的大承气汤,应用 要点,(2)导滞通便法(下滞通便法、缓下食滞法) 缓下肠腑湿热郁结,通导宿垢积滞的治法。 适应证: 代表方:枳实导滞汤、陆氏润字丸、小陷胸汤合朴黄丸等。,肠腑:便溏不爽,色黄如败酱 湿热积滞搏结 阻滞气机,身热,脘腹痞满, 呕恶,苔黄腻浊,本治法在于运脾化湿与攻下积滞并举 轻下,频下,使湿热积滞缓消渐散。,叶天士:“但伤寒热邪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章虚谷:“若用承气汤猛下,其行速,正气徒伤,湿仍胶结不去。湿热积滞非一下即已,因为湿热胶着黏腻,即便腑气暂通,而邪气复聚,热势复作,又见大便溏垢不爽,或胶闭不通,故需轻下频下,下至热退苔净,大便成形,方为邪尽,不可再下。”,(3) 通瘀破结法: 1)涵义:逐破散肠腑或下焦蓄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2)适应证:主治胃肠或下焦蓄血证。证见身热,少腹硬满疼痛,小便自利,大便黑秘结,或神志如狂,舌质瘀黯。 3)代表方:吴又可桃仁承气汤。吴又可认为,“胃肠蓄血多,膀胱蓄血少” 。,大黄12克 芒硝6克 桃仁18粒 当归6克 芍药6克 丹皮6克,2、运用通下法的注意事项,(1)里热亢盛未成结实者,不可妄用。 (2)温病应用攻下法一般不是一下即已,若邪气复聚,往往需再三下之。 (3)热结肠腑而有元气耗伤或津气俱伤者,不可纯持攻下,应注意攻补兼施。 (4)温病后期伤阴,出现津枯肠燥之便秘,忌用苦寒攻下,宜滋养阴津,润肠通便,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讨论1:温病“下不厌早”的问题,吴又可提出“祛邪勿拘结粪”,认为攻下法的目的不完全是在于攻下燥屎,而是在于逐邪,祛除邪热,因而要不失时机的使用攻下法。提出“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 对于温病“下不厌早”,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攻下法的作用,并非限于攻下燥屎,而主要在于攻逐病邪。 攻下法适应症并非一定皆见大便秘结者,如有因阳明腑实而引起的热结旁流,有因湿热夹滞引起的便溏不爽。但究其因皆为肠腑热结,故肠腑热结即为攻下之指征。 温病中用攻下法不能强调痞满燥实坚俱全,一定要等到土燥水干的地步才予攻下。因为此时人体阴液大亏,病情危笃,治疗的时机已经失去,往往下之不通而致病死。 对“下不厌早”之说应作具体分析,应有可下之证,方可及时用之,并不意味温病可以盲目的早用攻下。如吴又可提出“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讨论2:湿热证能否攻下?,湿热证用攻下,一般需有湿热与积滞交结胃肠之证。用下法的目的是“下其湿热郁积和消导积滞”。 即使见溏粪不爽者也可以攻下。吴又可指出:“多有溏粪失下,但蒸作极臭,如败酱或如藕泥,临死不结者,但得秽恶一去,邪毒从此而清,脉证从此而退,岂徒孜孜粪结而后行哉?” 若是湿热证初起,湿热流连气分而无结滞者,应当在禁下之列。,(六)清营凉血法 1、清营凉血法的分类 (1)清营泄热法 凉营养阴,透邪外达的治法。,营热 阴伤,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凉营 透邪,轻清透泄,养阴,清营汤,犀角,生地玄参麦冬,清、养、透,透热转气:在凉营养阴的基础上,伍以轻清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使初入营分之邪热透转气分而解的方法。,“入营犹可透热转气”,(2)凉血散血法 凉血养阴,活血散瘀的治法。,热盛迫血,灼热躁扰,甚或狂乱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舌质深绛或紫绛,犀角地黄汤 神犀丹,血热 血瘀 阴血亏耗,凉血 化瘀 养阴,(3)气营(血)两清 清营(凉血)与清泄气热合用的治法。,气营(血)两燔证,壮热,口渴,烦躁,斑疹,甚或神昏谵妄,两目昏瞀,口秽喷人,骨节疼痛如被杖,苔黄燥或焦黑,舌质深绛或紫绛,加减玉女煎 化斑汤 清瘟败毒饮,清气 凉营(血),2、运用清营凉血法的注意事项 (1)温邪尚在气分而未传入营血者不可早用。 (2)气分湿邪尚未燥化,而邪热已传入营血者,应慎用。 (3)只宜施于热盛破血妄行之初,不可用于气随血脱之后。,“舌苔白滑者,不可与也”,(七)开窍法 1、开窍法的分类 (1)清心开窍法 1)涵义:清心透络,利窍苏神的治法称为清心开窍法。 2)适应证:温邪陷入心包,闭塞机窍证。症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身热肢厥,舌蹇舌绛等。 3)代表方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2)豁痰开窍法: 1)涵义:清化湿热痰浊,芳香透络利窍的治法称为豁痰开窍法。 2)适应证: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机窍之证,症见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舌红苔黄腻或白腻。 3)代表方剂:如菖蒲郁金汤。,(3)化瘀开窍法: 1)涵义:清泄心包邪热,化瘀透络利窍的治法。 2)主治:瘀热互结,内陷包络,阻闭机窍,逼乱神明。 症见:昏迷或谵语狂乱,四肢厥冷,斑疹紫黑,唇指(趾)青紫,舌质瘀黯。 3)代表方剂:犀珀至宝丹。,2、开窍法与其它治法的配合运用 常与息风法、清营凉血法配合使用。 3、使用开窍法的注意事项 (1)注意清心开窍与豁痰开窍的区别: (2)非邪闭(蔽)心窍之神昏禁用本法。 (3)开窍法是一种应急的急救治法,应用时须及时准确,并注意病情的变化,恰当配合其它的相关治法。,清心开窍与豁痰开窍的比较,(八)息风法 1、息风法的分类 (1)凉肝息风: 1)涵义:清热凉肝,息风止痉的治疗方法称为凉肝息风法。 2)适应证:邪热内炽,肝风内动证,症见灼热肢厥,手足搐搦,甚或角弓反张,口噤神迷,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3)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2)滋阴息风法: 1)涵义:育阴潜阳以息内风的治法称为滋阴息风法。 2)适应证:温病后期,真阴亏损,肝木失养,虚风内动,症见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肢厥神倦,舌干绛而痿,脉虚细等。 3)代表方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凉肝息风法与滋阴息风法的鉴别,2、运用息风法的注意事项 (1)必须辨别动风之虚实。实证重在清热凉肝,虚证重在育阴滋潜。 (2)注意风药伤阴、滋潜恋邪之弊。 (3)小儿体脆神怯,最易动风,即使在卫气分,只要出现高热,即可能引起抽搐,治疗应着重清热透邪,迨至热退而抽风常能自息。 (4)注意解除动风原因。,(九)滋阴法 1、滋阴法的分类 (1)滋养肺胃法: 1)涵义:以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肺胃阴津的方法称为滋养肺胃法。 2)适应证:肺胃阴伤证,症见咽喉干燥,干咳少痰,口渴,但欲饮不欲食,或有干呕,舌苔干燥,或舌尖红少苔等。 3)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法 1)涵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