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煤化工的若干问题解析_第1页
低碳经济与煤化工的若干问题解析_第2页
低碳经济与煤化工的若干问题解析_第3页
低碳经济与煤化工的若干问题解析_第4页
低碳经济与煤化工的若干问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碳经济与煤化工的若干问题分析唐宏青(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输入端,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化石燃料)的消耗;输出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毫无疑问,这将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科技进步生态文明。 其实,关于“低碳经济”并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提法首次是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日益严峻”这一大背景“催化”了“低碳经济”概念的应“势”而生。 20世纪90年代,丹麦遵从欧盟减排的目标,以在成员国内部承诺二氧化碳减排21%为国家目标,采取了多方面措施控制CO2的排放,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CO2排放当量从1990年的约6100万吨减少到2004年的约5100万吨。经过数年的努力,丹麦优化了本国能源结构,减少了化石燃料的消费总量和CO2排放总量,增加了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低碳经济具有台下四大特征。 (1)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工艺优化、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开发、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 (2) 降低所有的污染排放。低碳经济要求降低所有有害物的排放,包括污染本地空气的各种气体、破坏江湖河流的污水、侵蚀土壤的SO2等。 (3) 针对所有温室气体。低碳经济针对的温室气体不只是CO2,京都议定书中还包括了甲烷(CH4)、氧化亚氮(N2O) ,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 等5种温室气体。低碳经济要求降低所有这些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气体排放,其中最主要的是CO2。 (4) 采用低碳或非碳能源。低碳经济主张采用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实现经济发展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GDP。2 低碳经济时代煤化工发展的分析与探讨2.1 煤化工与CO2排放 煤化工要排放大量的CO2与上述原则相悖。因此,反对煤化工的声音在这个问题上是比较强烈的。事实上,排放CO2量最大的不是煤化工,而是热电工业。客观来说,热电工业是把动力、温暖、光明送给人类,但也侵蚀着人类的环境。我国的电力工业是以热电为主的,发电用煤占全国用煤量的50以上。表1列出了2006年我国煤的用途分布。在煤发电后,煤中的碳基本上全部变成CO2后排入大气。表1 2006年我国用煤分布(亿吨)总量火电建材冶金化工23.0112.03.03.51.0 在煤化工中,煤中的碳有一部分以CO2形式排出,另一部分是自己消化的,存在于它的产品中。煤化工在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中碳的比例见表2。表2 煤化工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中碳的比例()MTOMTP尿素合成油(F-T)直接液化二甲醚合成甲烷甲醇醋酸77.877.571.970.167.667.365.159.9 然而, 为什么在排放CO2问题上,煤化工受到很大压力呢?主要是目前各地的煤化工项目规划太大,动不动就是生产上百万吨规模的甲醇、二甲醚、烯烃、煤制油。好几个省几千万吨的甲醇及其后加工的规划令人生畏。而且,在已经发生甲醇过剩的情况下,仍然在不断开工、投产。这就在排放CO2的问题上,导致人们对煤化工的印象很差,这是不公平的。2008年中国的钢产量上升到5亿吨、规模以上水泥的产量达到13. 88亿吨,导致全国建材和冶金的用煤量不断上涨,对排放CO2的“贡献”是巨大的。而导致钢材、建材等非正常发展的又受到多少谴责呢?2.2 煤化工减少排放CO2的重要措施节能降耗 降低能源的消耗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的能源浪费是很大的,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单位GDP能耗是美国和日本的3倍以上。中国政府的目标是到2010年底将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1. 22吨碳当量降低到0. 98吨, 5年总共下降20%,每年平均降低4%。因此,开源节流、降低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国政府在排放温室气体的问题上也有着明确的立场,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CO2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措施,到2020年使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亿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具体到煤化工产业的节能降耗,办法很多。例如,提高煤气化的效率、提高催化剂的转化率、提高机泵的效率、回收没有利用的余热、合理配置工艺流程、提高溶剂吸收效率、提高系统蒸汽的等级、消除跑冒滴漏、改善保温材料的性能等。 中国几十年合成氨工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就是节能降耗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的天然气制合成氨的吨氨能耗为42GJ,到20世纪末是29GJ,现在可以低于28GJ 。 30多年来合成氨工业的进步,主要就体现在能耗的降低上,也就是能量利用率的提高。 目前,一些新兴的化工工艺正如30多年前的合成氨工业一样,例如费托合成柴油,正在步入快速提高能量利用率的黄金时代,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促进催化剂更新换代,有可能大幅度提高能量利用率。这里举个例子,以目前我国中等规模的煤基甲醇来说,如果吨醇能耗从50GJ降低到45GJ,就可以少排放238. 7m3(即0. 468 7吨)CO2。全国年产1100万吨甲醇,就可以少排放26. 257 108(即5. 156Mt)的CO2。因此,节能降耗也是减少排放CO2的重要措施,我们应该为此作出更大的努力。2.3 低碳经济下煤化工发展之我见 把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煤化工的指导原则,就是尽量少排放CO2。煤化工的规模应该“适度”,已经饱和的产品尽量不再上新的装置,与石油化工产品一致的产品品种,也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煤化工的产品很多,甲醇、甲醛和二甲醚已经过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现在,醋酸也已经过剩,煤化工究竟应该发展什么产品?笔者认为,煤化工的发展应该以国家最需要为原则,适度发展煤制柴油、煤制甲烷,作为油气资源的补充。之所以提出“适度”发展煤化工产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各地煤化工的热度越来越高,规划越做越大,许多地区已严重超过环境、水资源等的承载能力。表3是假定目前相关煤化工产品规划全部实施、装置运行后每年用煤量的统计。表3 煤化工相关产品规划全部实施后的年用煤量分析产 品规划总量,万吨单位能耗,GJt原煤耗量,万吨F-T合成柴油200012011464甲烷550亿m389GJkm323383烯烃MTO,MTP200015014330甲醇50004210031二甲醚40006312037醋酸2000393726乙二醇1000602866合计77837注:表中原煤是按20.93MJkg热值折算的。 由表3可见,用5 000大卡的原煤生产表中7种产品,其总耗量已近7.8亿吨,如果换成4000大卡的原煤,则增加到9. 7亿吨,排放的CO2量可见一斑。因此,科学发展煤化工的前提是科学编制煤化工的发展规划。3 CO2的危害及处理3.1 CO2的危害 煤化工企业所排放的气体中,硫化氢的排放受大家重视的程度是比较高的,各种脱硫和硫回收的方法发展得比较快,在实际使用中也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对CO2的排放,长期以来重视程度不够,往往认为只要达标就可以,基本上是任意排放。目前,工业化的大国CO2排放量是比较大的。2007年公布的数据表明,美国是现今CO2排放最多的国家,中国紧随其后,以下分别为俄罗斯、印度、日本、德国。地球上CO2的积累引起的温室效应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已经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若不加以控制,其中有些影响(譬如海面上升、气候带移动等)可能对人类造成更大的灾难。3.2 CO2的处理 CO2处理的问题现在国际上的叫法是CO2的捕捉和封存。在化工工业中,CO2的捕捉也叫脱碳。它的含义是从工艺气体或排放气体中把CO2和其他气体分开。在单纯脱除CO2的工艺中,通常是由吸收和解析两个塔来完成。基本不含CO2的吸收液被称为贫液,吸收CO2后的溶液称为富液。为了降低能量的消耗,在大型装置中往往采用半贫液和贫液分段吸收,吸收了部分CO2的溶液称为半贫液。当前醇胺溶液的方法很受欢迎,吸收液以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为主要成分,主要添加哌嗪等活化剂,此工艺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和甲醇工业中普遍使用。在煤化工中,工艺气体中往往同时存在CO2和H2S,因此普遍使用低温甲醇洗和NHD(聚乙二醇二甲醚)的物理吸收方法来进行脱碳。 关于CO2的处理,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问题,绝非把CO2弄到地下就完事;另外,目前关于处理CO2的办法中,存在不少误区,有的办法是无效的,有的办法是在帮倒忙。3. 2. 1有效行为 (1)深埋。地下封存包括不可采煤层埋存、采空的油气层埋存、强化采油回注埋存、深部盐水层埋存等多种方式。总体而言,这些利用天然储层的埋存方式比较安全可靠,不仅应用上较灵活,而且也有较充裕的埋存能力。目前,这个方法在欧洲受到青睐,不仅有研究机构,而且已经在IGCC电站中进行示范运用。2009年,澳大利亚也已将其列入计划。我国正在开展前期研究,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研究阶段。 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这个办法尽管不错,但是有一定的难度。原因是: 1) 煤化工企业一般不建在油田上,这需要长距离输送CO2,要建造很长距离的管道。 2) 注入地下的CO2不能全部永远留在地下,随着油田开采的深入,回到地面的CO2数量将不断增加。 3) 单纯将CO2封闭在地下的办法困难比较大,特别是我国的地形特殊,山地很多,地震活跃。一旦封存地发生地震,气源喷发出来,灾区民众可能遭受窒息而更难生存,加大救灾难度,后果严重。因此,我国的地下封存法还要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 海洋埋存是实现大规模长期埋存CO2的理想方式,但有技术经济、环境影响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有待解决,故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曾经研究过在海洋里撒入纯铁粉,使海水吸收CO2促使海藻生长,但是后来发现这将对渔业产生不利影响,这个方法也就作罢。 (2) 温棚吸碳。将工业排放的CO2用管道输送到农田的温棚中,就是“温棚吸碳”技术,或“温棚CO2施肥技术”。利用农作物吸收CO2是利用或消除CO2的良好方法。这是国内外正在大力提倡和推广的办法。 (3) 植树造林。森林和绿地生态埋存是回收CO2最好的办法,主要依靠大自然的阳光、水的力量,在光化学的作用下,将CO2转变成有机化合物,同时提供氧,真乃一举两得,其缺点是投资较大。森林和绿地回收CO2的能力可通过表4的数据说明。具体说,以合成油和甲醇为例,每生产1吨油品所排向大气的CO2约为8. 8吨;每生产1吨甲醇排向大气的CO2约为2. 3吨。表4 绿地吸收CO2的能力项目吸收CO2,kg/d放出O2, kg/d1公顷(1万m2)阔叶林10007301公顷(1万m2)草坪900650 按表4 的数据计算,对于年产16万吨的合成油厂,需要有4224公顷(42.24km2)阔叶林相伴,才能将该厂外排的CO2吸收掉。年产180万t的甲醇厂(5500t/d),就需要128km2 的濶叶林地相伴;年产500万吨的合成油厂,则需要1320km2的阔叶林地。由此可以得到结论:煤化工工业必须与绿地相伴。3. 2. 2 无效行为 在饮食业中,CO2循环利用技术是指利用CO2的物理特性来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如用CO2制作干冰、灭火剂、制冷剂、食品添加剂及超临界萃取剂等。目前, CO2主要用在食品行业。在美国,CO2消费量的48用于食品的保鲜冷却、冷藏和惰化,19.5用于饮料碳酸化;在西欧,68的CO2用于饮料碳酸化和食品加工。在我国,预计在5年内对食品级CO2的需求将达到1000万吨以上。值得提及的是,该种利用方式与减排温室气体和低碳经济无关,CO2仅仅是一种媒介,用完后仍然回归大气,不能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3.2.3 逆效行为 仅仅用化学能将CO2转化为其他化学物不可能使CO2的排放减少。这个结论也许大家都明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想只用化学能将CO2转化为其他化学物以使CO2的排放减少的案例很多。 (1) CO2加氢制甲醇和二甲醚。一些学者认为CO2是重要的碳一化学原料,可以合成多种化工产品。于是推荐用CO2制取甲醇和二甲醚,认为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把目前排空的CO2利用起来。这个思路产生于甲醇热的高潮中,并不奇怪。但这种工艺不能达到减排CO2的目的,因为在煤等化石原料制氢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CO2,也就是说用CO2作原料生产甲醇和二甲醚后,也许新产生的CO2更多,其分析图见图1。 (2) CO2与甲烷制合成气。用甲烷与二氧化碳重整制备合成气,从热力学角度来看,该反应是可行的,实验室和试验装置也取得了实效。反应是强吸热的,反应式为: CH4+ CO2 = 2CO+2H2,H298 = +247kJ/mol 因此,有文献认为CH4CO2重整制取合成气的过程是甲烷、二氧化碳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该过程的开发和研究对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这个反应作为甲烷蒸汽转化的补碳是可行的,在工业中也确有使用,为了防止催化剂结碳,还要加入一定量的水蒸气。但是如果单独用于“消除”CO2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图2表明,在这样的工业过程中,用CO2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