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报告_第1页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报告_第2页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报告_第3页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报告_第4页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昔日老东郊 今日新成华成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历尽天华成美景,风雨兼程二十年。在新的历史起点,成华区围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坚持“开创新天地、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发展思路和“生态城区、现代成华”发展定位,全力实施“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的“1413”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一个充满生机、加快繁荣的成华正在崛起。一、借力东调,涅槃重生成华区,作为曾经闻名全国的老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末,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和效益急剧下滑。进入新世纪,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以下简称东调),成华从此走上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快车道。(一)昔日辉煌的东郊。成华区,是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传统老工业基地,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聚集了200多户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超过300多亿元,职工人数超过15万人。1990年,东郊工业区的总产值占成都市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这里曾经奠定了成都工业化的基石,凝聚了几代人的热血和辛劳,是城东人的骄傲与自豪。(二)步履维艰的国企。岁月荏苒,几十年弹指一挥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当年的东郊已成为成都市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集中的工业企业,不仅使东郊的“三废”突出,“热岛”效应明显,城市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企业布局零乱,土地利用率低,使城市功能难以完善配套,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步伐。不少企业厂房破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经营困难,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更新改造,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到2000年,东郊16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2亿元资产、106.6亿元净资产仅实现销售收入141.1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0%,亏损近6000万元。东郊由辉煌到衰败、由荣耀到落寞,新中国成都工业根基的所在已显苍老,实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三)凤凰涅槃的成华。变,是惟一的出路和选择。2001年8月,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力争用5-10年时间,通过就地发展一批都市型企业、搬迁改造一批污染企业、淘汰退出一批劣势企业的办法,实施“退二进三”、“腾龙换鸟”,调出一片新天地。成华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产业开始解构重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环境迅速改善,成华从此步入新一轮发展快车道。全区115个规模以上企业纳入就地发展24个、纳入搬迁68个(未含7个连带搬迁企业),就地破产企业11个。2007年底,基本完成搬迁改造工作,90%企业实现新厂竣工投产,90%企业完成老厂土地处置。二、抢抓机遇,加速重构实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其战略意义之一是推进企业改革,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华区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着力重构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为支撑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由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型,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一)拆迁老厂房,构建新载体。一是推进企业搬迁,做大存量规模。加快腾空“东调”搬迁企业土地,结合旧城改造和征后实施,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目前已整理出的存量土地达9000余亩,未来二至三年整理出的土地将达到2.7万亩,全区各类建设用地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二是引进大型企业,做优城市形象。加快“东调”企业腾空土地开发,近5年来,成功上市土地2000余亩,成功引进世茂、万科、华润、信和、龙湖等品牌实力企业,成功开发刃具厂、川棉厂、420厂等 个搬迁企业老厂区,金域蓝湾、爱这城、二十城等一批中高档社区串起了沿二环路现代大都市形象。三是调整房产结构,做强载体支撑。大力发展商务楼宇、总部楼宇、星级酒店等商务商贸综合地产,打造一批多功能城市综合体,2009年,商业地产投资占房地产业投资总量的 %,荣获中西部唯一的“中国商业地产最具投资潜力城区”殊荣并获特别贡献奖。(二)搬走老企业,培育新产业。一是依托东郊传统商业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构建“136”服务业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立足成都、服务西部、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1”即打造二环路长约5公里,辐射8.5平方公里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轴;“3”即形成服务业优化发展区、拓展发展区、特色发展区;“6”即打造休闲商务、地铁商贸、商旅、都市旅游、工业总部、新兴服务业等6个板块。截止2009年,“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产业功能区发展实现突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89.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6%。二是依托东郊技术沉淀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扶持原焊研所、抗研所等企业升级换代,大力培育焊接装备制造、机械制造、生物医药、远程医疗、软件外包等新兴产业。焊研所研发的“汽车焊装设备快速设计与虚拟制造平台”等多个项目获得国家支持,九鼎药业成功打造“九鼎药业康康网”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平台,四川鸣雷软件成功实现网上交易和软件开发一体化。到2009年,全区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2家,发展省名牌产品6个。三是依托东郊工业文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动漫、工业设计、现代艺术、创意策划等文化创意产业,努力打造成都市乃至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标杆。总投资15亿元的成都东区数字音乐公园、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成都“339”影视文化广场项目抓紧建设,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建设,不断传承和发展了东郊工业文明。(三)拆除老工厂,发展新总部。一是留住搬迁改造企业总部。抓住东调企业与成华几十年的情节,紧密对接搬迁改造企业,加快工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调整优化工业发展规划,明确“都市工业+总部基地”发展定位,着力打造机械装备研发总部集群、电子数码信息研发总部集群、医药化学研发总部集群、西部钢材交易中心、新型环保材料研发产业集群等5大总部集群,全力创造搬迁企业最优的发展条件,亚光、航天通信、抗研所等13个搬迁企业继续留在成华。二是扶持就地企业发展总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政策资金支持,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就地发展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力度,依托电子科大、理工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纳入就地发展的电子十一院、中石油、锦电等24个企业不断升级换代, 个企业入驻龙潭总部经济城发展总部经济。2000年,纳入就地发展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亿元,2009年达 亿元,增长 倍。三是吸纳大型企业发展总部。紧盯“西部第一、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目标,建立世界500强、全国综合排名100强企业数据库以及“中”字头“国”字号企业、中国行业10强企业、中国民营百强企业等“大巨人”企业数据库,着力引进一批带动产业升级的大企业大集团。近五年累计到位区外资金7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三、科学发展,激情跨越实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又一战略意义是加快城市建设,加强环境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华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规划为引领,城市建设为重点,环境治理为关键,企业展示新风采,东郊搬出新环境,成华发展上水平。(一)对接规划,高起点描绘蓝图。根据成都市东郊工业结构调整规划,东郊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范围是:一环路以外,南至府河以内,东至沙河以内,北起解放北路,沿驷马桥经八里庄、二仙桥接牛龙路至沙河口。调整重点区域约16.5平方公里,成华区占12平方公里。成华区清醒认识到,要在12平方公里的主城区这样一张白纸上画最美最新的图画,必须对生产力规划重新布局,高水平规划。一是抓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精心编制完成生产力布局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形成了相互衔接、全域覆盖、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二是定目标。确定了“开创新天地,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建设“生态城区、现代成华”的发展定位,确立了“1413”的发展战略。三是打战略。按照“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的产业发展战略,围绕二环路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工业区、新客站、地铁站、RBD发展休闲商务、地铁商贸、商旅、都市旅游、工业总部和新兴服务业,运用丰富的资源,培育北湖熊猫国际旅游休闲区,建设沙河景观绿带、东风渠生态绿带和三环路森林绿带。(二)争取支持,高标准整治环境。坚持企业搬迁与环境整治并重,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突出开展三个方面的整治,成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力促污染企业淘汰。坚定不移推进 户纳入关闭淘汰企业关闭工作,按照“一企一策”和“成熟一家,关闭一家”的原则,认真解决企业制度制、破产、转向带来的一系列遗留问题,涉及企业职工工资、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切身利益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二是力促沙河综合整治。在成华的大力呼吁下,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沙河实施污染治理、防洪及河堤整治、绿化及园林景观等9大工程的综合整治。我区积极开展沙河成华段14.28公里治理,拆迁国有及乡镇企业140余家,征用农村集体土地635亩,拆迁安置包括东调企业职工在内的城镇居民8067户。沙河沿线污染得到彻底治理,8个景点就有新绿水碾、三洞古桥、科技秀苑、麻石烟云、沙河客家5个景点位于成华境内。三是力促城市美化亮化。为保护大熊猫和成都市上风口,成都市决定在龙潭、青龙街道境内建设14平方公里永久生态绿地;为支持成华发展,成都三环路外扩至达成铁路以外,是成都市二三环路跨度最大的区域;为支持建设北湖国际旅游休闲区,调整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同时跳蹬河污水处理厂高标准建成投运,华能热电厂顺利关闭,嘉陵电厂关闭抓紧进行,成都市东部城市环境大力改善。(三)重点推进,高水平建设城市。举全区之力改变东郊企业“小社会”格局,加快改变基础不配套、环境污染重、城市形象差的落后状况,着力建设城市功能完善的大城区。加快老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强力打通“断头路”,成华大道、双林路等一批道路改扩建完成,新成华大道、玉双路东延线、建设北路北延线、总部经济城跨三环路及延线工程抓紧实施,万年场、川棉厂、青龙场等东郊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区域道路加快建设,区域道路网络日益完善。加快老工业区整治改造,大力改善东郊生活环境,短短两年时间拆迁危旧房 万平方米,1.6万户东郊产业工人搬进了政府修建的新居;积极争取政策,实施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企业参与等多种办法,五年拆除危旧房 万平方米,搬迁居民 人;实施雨污水分流工程,五年改造 个单元户。加快老工业区配套建设,按规划新建学校 所,改扩建学校 所,新建和改扩建卫生服务中心 个,新建社区 个,配备健身路径 条。四、情系民生,和谐发展实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还有一个重要战略意义是加快社会发展,努力改善东郊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成华区充分认识改善民生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主动为市委、市政府分忧解难,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解决东郊十几万产业工人的就业和生活,保持社会主义大家庭温暖和谐。(一)大力实施和谐就业工程,保证东郊下岗工人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和谐之基,成华区始终把东调企业15万产业工人的再就业放在重要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一是认真做好人员分流安置,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共接收搬迁、破产、改制企业分流人员20062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达100%。二是建立健全企业搬迁、项目建设、员工就业“三同步”的工作机制,确保了60%以上企业职工优先在原搬迁单位就业,有效分解了集中下岗失业的问题,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三是实施就业实名制工作,共调查户人,有名劳动力信息进入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联网联动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就业援助,创新“对接-互动-共助”的救助机制,加强援助中心与人力资源市场有效对接,促成区与街道、社区多层面互动,实现了全区机关与社区结对同帮共助,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二)大力实施剥离改造工程,助推东调搬迁企业轻装上阵。成华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办子弟校众多,曾有市属企业办中小学17所、省部属企业办中小学12所大专院校办中小学3所,占据全区基础教育“斗壁河山”。上世纪末,大量国有企业所办子弟校面临办学经费严重短缺、设施陈旧老化、校产流失严重、师资队伍不稳、办学质量低下等诸多问题。为(三)大力实施惠民搬迁工程,改善东郊产业工人居住环境。始终把东调企业15万产业工人生活条件改善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惠民工程,推进旧城改造。2002年以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配置资源,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旧城改造。2007年8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心下,总投资逾100亿、涵盖万年场片区、府青路立交桥片区、建设路片区、双林路片区、府青路片区等五大区域,惠及1.8万户7万多人的东郊工业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正式启动,全区100个工作组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宣传入户入心,服务周全到位,政策保障有力,五大片区搬迁基本完成,首批锦绣东方安置房住户喜迁新居。锦电东苑首批“红线外”搬迁基本完成,其它“红线外”搬迁将逐步推进。(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