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取向_第1页
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取向_第2页
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取向_第3页
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取向_第4页
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取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2年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2003年货币政策取向 2003-01-21资料来源:金融时报作者:景学成 2002年我国经济金融走势呈现少有的好形势,在GDP稳步增长的背景下,金融政策稳健,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支持经济力度加大,金融与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这是坚持贯彻扩大内需方针,执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结果。 一、2002年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特点 2002年经济和金融运行的突出特点是,金融有效支持了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货币供应量保持较快增速,支持了GDP的稳定增长 截至2002年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97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比上年末高2.18个百分点,比2001年同期高3.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8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年末高7.1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1.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幅比2001年同期高4.1个百分点。当月现金净投放332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投放37亿元;2002年前11个月,现金累计投放658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投放531亿元。从时间序列来看,2002年前三季度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呈现逐季逐渐加快的趋势。M2、M1三个季度的增长率分别是14.4、14.7、16.5和10.1、12.8、15.9。在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推动下,前三季度的GDP增长逐渐加快,增幅分别为7.6、8、8.1。全年预计M2增长17左右,GDP增长7.9。同时物价下降幅度趋于稳定,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商品零售价格(RPI)在2001年分别为0.7和0.8的基础上,2002年季度数据有所好转,尤其是第三季度稳定愈加明显;生产资料价格(PPI)下降的趋势已经明显得到遏制,通货紧缩趋势有所缓解。总体看,M2和M1增长分别高于2002年前3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物价CPI之和9.5和11.4个百分点,充裕的货币供应量推动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金融机构信贷增长幅度不断加大,支持了工业生产和投资快速增长 2002年以来,金融机构坚持不懈加大对经济增长的资金支持力度。到10月末,新增各项贷款(含外资机构)1.4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5.4;11月末增长至1.58万亿元,处于1998年以来月度增长幅度的最高水平。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2.86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5.7,增幅是1999年4月以来最高值。特别是下半年贷款加速明显,增加较多。在前11个月多增贷款中,811月合计多增额占到3/4。各项贷款投向合理、结构优化。贷款总量的增长和合理的投向,促进了工业生产。2002年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加快。10月份当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830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4.2,增速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1至10月份累计全国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5,3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3。11月份当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2,94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4.5,增速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1至11月份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8,2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4。 3、国债配套贷款显著增加,支持了民间投资启动和投资快速增长 国债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统计数据显示,19982002年,我国累计安排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为6600亿元,项目投资总规模32800亿元;估计接近年底国债项目投资累计完成2.5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发放的国债项目直接配套贷款约1.2万亿元,这部分贷款不仅仅产生了推动投资需求增长的直接效应,而且产生了相当显著的间接效应,为推动GDP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2002年我国投资增幅预计将达到16,为GDP增长的两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前三个季度连续大幅增长,分别达到26.2、24.4和24.1,都大大超过2001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而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3,具体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2.6,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1.2,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8.8。2002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较快,集体和个人投资分别增长15.8和19.4,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7.1和12.9个百分点;集体和个人对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23.8,比去年同期提高8.5个百分点。城镇个体投资增加额为329.6亿元,同比增加46.4。另据统计表明,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已经从5年前的5.9上升到2001年的44.6。2002年前10个月,民间投资增长速度已经达到18,为上年投资速度的两倍,特别是企业和民间投资的自主增长,成为巩固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持。 4、货币市场调节资金能力增强,支持了金融机构流动性的提高 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同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资金链接的主渠道,是国家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的杠杆支点,因而有些西方经济学家把货币市场称为一国的“金融体系的核心机制”。2002年货币市场有了长足发展,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货币市场调节资金余缺能力显著增强,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流动性,灵活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运用效率。111月货币市场累计成交10.75万亿元,突破10万亿大关,同比增长1.56倍。截至12月4日,全国银行间人民币交易市场年度累计成交量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0040.42亿元人民币。其中信用拆借市场累计成交5779.25亿元,债券回购市场成交13632.64亿元,现券成交628.53亿元,分别比1999年同期增长106.62、280.49和1052.63,这标志着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极大地促进了银行间资金流动性的提高。从银行间市场发展的总体状况看,短期7天品种累计成交量2002年110月份增长了101;7天品种占累计成交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65提高到2002年110月份的79。分市场看,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7天品种累计成交量增速2001年为31;2002年则达59;7天品种成交量占全部拆借累计成交量的比重从2001年的69,上升到2002年110月份的71。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7天品种累计成交量增速2001年为192,2002年110月份为203;7天品种债券回购累计成交量的比重从2001年的78提高到83;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量的增速2001年为23,2002年110月份为706。 5、央行公开市场对冲操作成绩突出,支持了外汇储备的大量增长和人民币汇率稳定 200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620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出口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3255.7亿美元,增长22.3;进口2952.2亿美元,增长21.2;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03.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78亿美元。2002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27.43亿美元增长12.51。外汇储备余额2002年底达到2864亿美元,净增742.35亿美元,增长幅度为35。去年5月份中央银行曾召开支持对外经济的专门工作会议。后来对外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对中央银行的稳健货币政策执行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支持外贸出口又要保持货币金融的稳定。进入下半年金融市场上的情况是,一方面外汇市场总体供大于求,人民银行的外汇公开市场操作需要不断投入基础货币;另一方面有些商业银行保持了较高的流动性,超额储备率上半年持续超过7。为了对冲过多的中央银行人民币外汇占款投放,适当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从年中央行开始公开市场操作正回购(有时也逆回购)操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正回购吸纳商业银行的部分多余流动性。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过程中,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业务买入外汇投放人民币,同时在银行间市场上连续实施正回购对冲操作,既保持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也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6、履行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改善外汇管理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支持了对外经济的发展 在对外金融方面,中央银行努力完善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和推进外币利率市场化。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微调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放宽境内居民和企业的用汇管理,逐渐增进人民币与主要货币的联系,力求使人民币汇率的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已实现外币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境内我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根据国际市场利率调整情况,及时下调了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此外,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规定,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开放外汇指定银行,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一样可以作结售汇业务。这不仅扩大我国金融服务业务领域,而且拓宽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促进了2002年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引起国内外较大关注的QFII制度的推出,既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开放,也为人民币资金利用和商业银行服务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扩展了经济金融的发展机遇。入世一年来,我国金融开放步伐循序加快,有力地提升了我国金融地位与作用。人民币影响逐渐扩大,中国人民银行与亚洲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方面卓有成效,继续推进和完善“103”货币互换机制,先后与泰国央行、日本银行、韩国银行和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签署了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的金融稳定,也扩大了我国对外经济金融的联系。 综上所述,2002年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在运行状况是较为理想的。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经济金融健康平稳运行的环境下,还存在着物价回升依然乏力、直接融资有所下降、一些银行忧贷和过于集中放贷而部分中小企业贷款难等现象。这些都需要在今年的经济金融运行中着力加以解决。另外对今年的经济运行可能出现的新的热点和新情况也要有所准备。在大力支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既要加强货币信贷管理防止经济热点趋向过热,又要支持因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而可能趋缓之增长点的持续增长。制定和执行2003年货币政策应把上述问题考虑进去,着眼于全局,以更好的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2003年货币政策制定需要着重考虑的四个问题 2003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环境、机制都发生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要冷静思考,认真抉择。 1、经济金融调控目标的变化 首先,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今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一向坚持“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己任,是否要做相应的调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因此,2003年货币政策取向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继续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是新一年宏观政策环境最大的变化。 2、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联系 近年来,关注资产价格已成为各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股市发展也是有一定联系的。近一个时期,央行负责人在不同场合的发言中均提到了货币政策制定会考虑资本市场发展的观点,对股市融资大幅度下降的现象也表示了深切的关注。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关注股市并不算是新鲜事,但是,如何把股票市场的走向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机地联系起来却颇值得研究。目前支持货币政策与股市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原因至少有三个:一是如何刺激民间投资;二是为应付挥之未去的通缩趋势寻找新途径;三是发展股市为企业筹措更多资本金。 3、货币政策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调整 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主线。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因此,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的产业布局,就需要贷款投向合理调整,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及传统产业改造的快速发展。央行的货币信贷政策仍需要在尊重商业银行业务自主权的前提下,对此继续作出明确的指引。 4、货币政策与金融业开放的适应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一年多了,金融开放增加了新的市场主体和调控对象,使金融运行的调控主体、监管主体、金融中介以及金融市场呈现多元化,原有的金融运行和调控机制面临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货币供应的外生性有所增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调节力有所下降;中介目标的稳定性趋于减弱。因此,2003年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必须增强。 三、关于2003年货币政策取向的建议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应抓住国际机遇与国内经济的利好形势,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保持货币供应的适度增长,规范和引导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考虑到经济金融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及2002年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建议在2003年货币政策制定时,既要考虑加大支持经济增长力度,又要考虑市场化取向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 第一,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大,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大,这是我们的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始终发挥好这个优势,要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起码不低于上年的增长水平。预计2003年货币供应量总量仍然要超过经济增长与物价增长之和的一定幅度。 第二,改进货币政策操作 中央银行应继续发挥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时调节货币供应,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在经济形势持续稳定的前提下,可适当考虑理顺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政策工具关系;公开市场操作中的国债回购要在调节中有利于增加货币供应,同时也要参考国外中央银行经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专门用于对冲外汇储备的增长;努力疏通货币传导机制,促进企业增加资本金,促进商业银行完善资金营销机制。 第三,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 当前经济形势向好,物价低走,利率水平低位,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好时机。2003年,中央银行可结合国企改革、银行改革的进程具体推进利率市场化。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外币、同业拆借、证券回购等已经放开利率的市场化水平。其次建议在我国过去利率市场化改革“三先、三后”的基本原则上,再加一条,变为:“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后城市;先贷款,后存款;先中小企业,后大企业。”这样既有利于推进市场化利率改革,也有利于好项目、好产品、好效益的中小企业及时获得信贷资金。同时,在先农村、后城市的过程中,要先在农村发达地区进行存款利率浮动试点,适度再扩大本币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和浮动幅度,逐步过渡到贷款利率由贷款人和借款人协商。第三,建议择机适当理顺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和相关利率的关系。 第四,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资本市场就是这样一条很有潜力的渠道。当前信贷资金比较充裕,而工商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