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ppt_第1页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ppt_第2页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ppt_第3页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ppt_第4页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中国少数民族 酒文化,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酒具,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饮酒习俗,第三节 酒与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的现代转型,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酒具,一、木碗木杯,二、竹筒竹杯,三、酒葫芦,四、董棕壶,五、兽角杯,六、陶制酒具,七、金属酒具,八、石制酒具,“酒好无好杯,好酒难生辉”,是彝族民间谚语,也是各民族普遍认同的酒文化观念之一 少数民族民间酒具的制作与运用,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表现了各民族利用自然及改造自然的能力、水平和特色,充分体现出各民族对生存环境的认知以及审美趣味等精神文化的特质,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饮酒习俗,在众多的食物中,酒的饮用规则和饮用习俗最为复杂、最具文化特色 各个民族以其独具特色的道德伦理观念,通过酒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强调酒在政治、教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规范着个体和群体的饮酒行为,一、 形形色色的饮酒方式和行为,二、 少数民族酒文化中的禁忌,一、形形色色的饮酒方式和行为,1、火塘酒,2、咂酒,3、转转酒,4、拼伙酒,6、马上敬酒,7、击鼓饮酒,8、歌舞劝酒,9、同心酒,5、盟誓血酒,1、火塘酒,火塘酒,即在火塘边饮酒及其相关的规程。火塘多设在堂屋中(堂屋是会客、祭祀的地方) 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塘边展示了生育婚丧的生命历程;演绎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记录了家庭的喜怒哀乐 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火塘火,孕育了独特的火塘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居家饮酒,几乎都离不开火塘,火塘文化和酒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是两种相伴共生的重要文化质点,展示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迷人的民族文化光彩,火塘酒的拘谨与严肃: 1)饮酒人的座次排列 2)饮酒礼节 3)饮酒时的语言行为,2、咂酒,不是酒,而是一种饮酒习俗 “咂酒”即吮吸,就是借助竹管、藤管、芦苇杆等管状物把酒从容器中吸人杯、碗中饮用或直接吸入口中 “咂酒”因选用吸管的不同,又称竹管酒、藤管酒等。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彝、白、苗、傈僳、普米、仅、哈尼、纳西、傣、壮、侗等民族之中 “咂酒”起源甚古,宋人周去非在其岭外杂谈中已有记载,1)咂酒法饮用的都是水酒,有冷咂、热咂之分,2)直接吸饮咂酒,缺乏卫生保障,现大多已改进,3、转转酒,若干人围坐,共用一只酒壶或一个酒碗,按一定的方式轮流传递同饮的饮酒形式。流行于云南、四川等地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田边地头,山的路阶,街道集市上,三五人团团围坐,中间是一把酒壶和一个盛酒的土碗,众人按一定方向传递着酒壶或酒碗,饮一口酒,说一段笑话,众人和之,直至酒尽壶空。彝族、傈僳族、苗族、怒族等饮转转酒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 转转酒,是许多民族好客善待的生活作风和质朴忠厚、坦荡豪爽性格的表现,起到相互交流沟通的作用,4、拼伙酒,以参加人共凑份子的形式饮乐,故又称“打拼伙” (打平伙)。因饮酒歌舞多在春暖花开时节,地点多在远离村寨的林间草地,参加者大都是年当花季的青春少年,也叫“吃山酒”、“饮花酒” 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演变成民族节日,如云南省大姚县彝族昙华山“插花节”、巍山县巍宝山“二月八会”、贡山县怒族“花山节”、滇东南苗族“踩花山”等节日,均与拼伙酒的饮用习俗有着直接的渊源,节日期间郊野宴饮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形式,都保留着拼伙酒的遗风,5、盟誓血酒,历史上基于维护自身利益或共同发展的目的,民族、氏族、宗族、村寨之间常以盟誓的方式,或使仇视双方平息争端,或使弱小者屈从,或凝聚群体强化协作。饮血酒是少数民族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诅盟手段 这种基于万物有灵原始宗教形态下出现的仪式,在加强民族团结、解决争端、消除心理隔阂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许多重大的军事行动、政治斗争中也产生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钻牛皮饮血酒是盟誓中最庄重、肃穆的诅盟。历史上彝族社会尤盛行此举,6、马上敬酒,在来宾没有下马之前,即敬献美酒。彝族、白族、纳西族等接待贵宾的最高礼节,多用于隆重庄严的场合 马上敬酒的礼俗,在交通条件较差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在公路通到的山寨,贵宾进村时,人们夹道欢迎,来宾尚未下车,主人就会敬上一碗清冽甘甜的美酒 客人如果受到马上敬酒或车上敬酒的礼遇,表明山寨已经把你当成了最尊贵的客人,一定要双手接酒,举杯齐眉,以示谢意和回敬,再一饮而尽,确实不胜酒力者,也要把酒送到嘴边,多少喝一点才行,否则会被视为无理,7、击鼓饮酒,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习俗,与铜鼓、木鼓在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有密切的联系 隋唐之际,滇西少数民族社会普遍流行击鼓饮酒的习俗 现在傣族、景颇族、侗族等在隆重的庆典和宗教祭祖活动中,仍有击鼓的行为,主要目的是“招同类”,烘托氛围,8、歌舞劝酒,宴席上主人且歌且舞,劝宾客饮酒,为酒席助兴 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将民族歌舞引入酒席劝饮助兴,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的又一独特景观 歌舞劝酒融合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酒文化观念为一体,受到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关注,9、同心酒,两人共一酒具,或并立、并坐、并跪、并蹲,或长坐幼蹲,或幼跪长坐,两人楼肩交颈,耳磨脸贴,一个用左手,一个用右手,同时持杯(筒或碗),嘴凑在一起,同时饮酒 饮同心酒的习俗许多民族均有,以彝族、苗族、傈傈族、怒族、独龙族等最为常见。在不同地区,这种饮酒方式又有连心酒、团结酒、二人酒、双人酒等不同的称谓 同心酒象征着两人之间的坦诚相交,但更多的是一种节庆礼仪,一种娱乐方式,二、少数民族酒文化中的禁忌,1、酿酒禁忌 2、斟酒禁忌 3、敬酒禁忌 4、劝酒禁忌,1、酿酒禁忌,海南黎族酿酒时在家门口挂上树叶,以示生人禁止入内,否则酒就会败坏;侗族也有酿酒禁忌,妇女煮酒时,忌生人闯入,认为这样会使酒酿坏 如遇到这种情况,闯酒者要立即从锅里抓一点酒饭扔在地上,这样就可避免不出酒或酒酸败,2、斟酒禁忌,彝族谚语:“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又说:“酒要满满地上,话要透透地说。”酒满为敬是各族共有的习俗 哈尼族古歌唱道:喝酒要拿大碗,倒酒要倒满。吃菜要拿大碗,挟肉要挟最肥的一片。喝酒要喝出好音,喝酒的声音要像溪水流淌一样好听;挟菜要挟出好样,挟菜的筷子要像蝴蝶采花一样好看,3、敬酒禁忌,鄂伦春族主人敬酒时,必须饮干前两盅,客人回敬主人也是饮干两盅酒。此后主人和客人才能边谈边饮 藏族给客人倒酒时必须倒满杯,客人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满;一直要喝三口,最后满杯喝干。以后,能喝的自由喝 蒙古族民间请客饮酒,不论地位高低,均由主人先尝酒,然后奉客,称为“口利”。口利起初是为了防毒,历来成为一种风俗,表示对客人尊敬,4、劝酒禁忌,到彝族、苗族、傣族、哈尼族等群众家做客,主人上酒时,杯或筒、碗必满,客人不宜拦阻以拂主人盛情,也不必拦以使主人误会,因为“倒不倒满是主人的事,喝不喝完是客人的事” 主人斟完酒,双手举碗,先喝一口,然后或歌或语,殷殷劝酒,客人则不能一口回绝主人的美意,也应双手举碗,确实不能喝或者不会喝,也要把酒碗端至唇边沾一下,以示谢意或回敬,这时,主人会很高兴地向下一位客人依旧劝酒,绝不用强硬的语言或行为迫使宾客饮酒,第三节 酒与少数民族生活习俗,酒对少数民族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饮食文化和酿造技术的领域,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一、 酒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作用,二、 酒与少数民族烹调,一、酒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作用,1、宁可无饭,不可无酒,2、煮酒放债,3、以酒调解纠纷与诉讼,4、“献酒请领”与“礼酒”、“献酒”,1、宁可无饭,不可无酒,皇朝职贡图载,明初哀牢山区彝族群众“喜歌嗜酒”,尤其是春暖花开时节,青年男女“携酒入山,饮竞月,不知节用,过此则终岁饥寒,惟寻野菜充腹而已”;傈僳族、怒族“各人均持大同主义,乐则同享,苦则同受。一家有粮则任意煮酒,合村共饮,日夜欢饮,食尽则散,并无怨言,醉后不择人家,任意酣卧,醒后始归”。 民国初期怒江峡谷中,“怒民第一嗜好就是酒,做活计吃酒,闲坐吃酒;在家吃酒,出外吃酒,客人到家若没酒就是简慢;平时在家围炉取暖时,男女老幼把竹子酒罐摆在面前,顺次喝酒,醉了就倒睡在火炉边;若是嫁娶丧葬,唯一的招待品和消费品就是酒。彼此劝饮,酒气逼人”,2、煮酒放债,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大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一些边远山区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然保持着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酒常成为交换的主体,有时其至被外地商人当作一般等价物换取少数民族土特产品,以牟取高额利润 煮酒放债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曾经长期存在的一种剥削方式,也是少数民族酒文化所特有的表现形式: 其一,在少数民族社会中,酒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饮料,人神共享,悲喜皆饮,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其二,由于少数民族物质技术手段总体上相对落后,酿酒技术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具有垄断性质,使产品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 其三,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商品意识淡漠,为奸商巧取豪夺提供了可乘之机,3、以酒调解纠纷与诉讼,携礼见官、送礼告状,本来是司法诉讼中的阴暗面,属于法律诉讼中的“黑箱作业”。然而,在少数民族中曾长期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现象:调解时备酒,诉讼时供酒,告状时送酒,不但是一种能够接受的行为,而且光明正大,甚至被明确列入地方法规 “携酒见官”的诉讼形式,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的又一独特景观,其独特的地方,就是“携酒见官”在讼诉过程中被合法化。最初可能只是一种民间习俗,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被把持诉讼特权的阶层所利用,演变成一种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方式,二、酒与少数民族烹调,传统的少数民族菜肴以擅长烹制野生禽兽、菌类和野生植物等山珍及家养畜禽、淡水鱼、蔬菜为特色,具有自然、本色、鲜嫩等特点;在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酒是一种重要的主料或者配料,技法多种多样,1、黄酒羊肉,2、醉鸡,3、醉鱼,4、路南腐乳,5、酸鱼酢,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的 现代转型,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二、价值观的现代化,三、酒产品及酒文化的开发,少数民族酒文化表现出创造性的智慧,丰富多彩的酒文化景观,坦诚、友善、豪放的民族精神,但无节制的酿酒、饮酒,耗费了有限的经济收入,对人身健康和社会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危害,一些人因嗜酒而缺乏进取与发展意识。少数民族酒文化的现代转型,势在必行,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初,怒江、独龙江峡谷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每当包谷成熟时就煮酒,煮了酒以后,粮食最多只能吃八九个月,少的只够吃五六个月”。到80年代,独龙族日常消费中最大项支出仍旧是酒,所产粮食,除维持口粮外,几乎全都用于酿制水酒。 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传统生活习惯中的“饭可以不吃,酒不能不喝”和聚众豪饮的习俗必须改变,饮酒要有所节制,“嗜酒如命”者应受到严厉的谴责和一定的惩罚,建立起良好、文明的生活习俗,二、价值观的现代化,许多少数民族生活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其饮酒习俗所表现的价值观,一方面有许多值得肯定、可资治疗现代文明病的内容,如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不拘于私利、真诚友好的情感等;另一方面又有一些消极内容,如沉缅于一时的畅快而忽视长远发展的人生态度、缺乏基本的商品经济意识等 少数汉族要脱贫致富,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摈弃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建立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培养善于合作、勇于竞争的人际价值观,确立讲求效率、开源节流的经济价值观,实现价值观的现代化,三、酒产品及酒文化的开发,1、酒产品。少数民族酒类繁多,从果酒、水酒到烧酒,一应俱有。如纳西族的窨酒、哈尼族的紫米酒等,但产量和市场占有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