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企业综合评价的趋势及理论.doc_第1页
企业研究论文-企业综合评价的趋势及理论.doc_第2页
企业研究论文-企业综合评价的趋势及理论.doc_第3页
企业研究论文-企业综合评价的趋势及理论.doc_第4页
企业研究论文-企业综合评价的趋势及理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研究论文-企业综合评价的趋势及理论企业评价是揭示企业内在价值和提供创造价值途径的行为,因而企业评价的基本功能被认为是导向功能。企业综合评价是相对于单项评价而言,可分为局部综合和全面综合。当前我国是企业综合评价主流财务性绩效评价就是一种局部综合评价。但是,我们看到企业综合评价正朝着三种综合趋势发展,这就是:评价主体及目的多元化之综合;财务性绩效评价与战略性绩效评价之综合;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之综合。本文希望对上述三种综合趋势给予理论上的评述,并揭示这些趋势对我国企业综合评价工作的意义。一、谁要评价和因何要评价评价主体即评价行为主体,它回答谁要求评价的问题。评价目的是评价行为的动机,它回答为什么要评价的问题。根据简单的行为逻辑动机产生行为,评价主体及目的构成了评价行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我国1999年6月颁行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为例,其评价主体是行使国有资本金财产权的政府,其评价目的是为提高国有资本金的运作效率而对企业实施间接管理和监控提供依据,由此而产生评价行为。但是,在评价行为过程中,政府可以自己组织专家组进行评价也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实施评价,我们绝不可以把这些专家组或中介机构称为评价主体或实施主体。规则中按实施主体把企业效绩评价分为政府评价行为和社会评价行为,企业因而成为评价客体(财政部统计评价司,1999)。我们更倾向于根据企业的契约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的结合体。企业价值需要不同要素所者的共同努力来创造和提升,因而不同要素所有者都有揭示企业内在价值和指明价值创造途径的潜在动机,即有企业评价的要求。所以,我们把不同要素所有者作为评价主体,并认为评价主体是提供企业价值增值的源泉。从这一意义上说,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作为评价主体是没有主次差异的,但是,以在“资本雇用劳动”这种主要契约形式组建企业的条件下,资本所有者把自身构建为作用于他人的权力主体,这就是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Foucault)所说的权力领域内的“主体客体化”模式。对于企业评价而言,资本所有者成为评价主体,而企业(实质上应是包括资本所有者在内的全体要素所有者的契约关系束)成为评价客体。现有企业评价的主流模式,包括我国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都是这样形成的。公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仅有的差别在于,作为评价主体的政府具有公有产权主体和规制主体双重身份,从而在企业评价中有双重或多重的目的。我们认为评价主体及目的之界定决定着企业综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虽然企业综合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促使评价主体更有效率地提高企业价值,但在实践和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强调了不同的价值创造主体,评价主体及目的界定就有差异。总体上说,综合评价朝着评价主体及目的多元化及其相互综合的趋势发展。我们通过对企业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的梳理来说明这一趋势。新古典(neoclassical)企业理论以资本家(投资者)和经营者两位一体的古典型企业为基础,不考虑企业内部结构对组织效率的影响,企业被简单地假定为在既定的预算约束和生产函数条件下,选择价格和产量,以使利润最大化的投入产出关系。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的评价理论,评价主体界定为单一的投资者,评价目的是促使资本收益最大化,因此,必然形成以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事后评价模式。企业契约理论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股份制企业为基础,把企业看成是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的结合体。这种理论已深入到企业内部结构,并分析组织效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委托代理理论(Theprincipal-agenttheory)揭示出现代企业中资本家(持股人)与经营者,以及经营者与员工之间形成的复杂的代理链(agencyChain),因而需要通过设计一种有激励性的合约去控制各级代理人,以提高企业绩效。企业经营业绩评价被广泛地用于经营者的聘任决策,经营者报酬计划及企业治理结构的构建等方面。其它理论如阿尔钦和德姆赛茨关于团队生产方式下的“偷懒”问题;德姆赛茨关于公有产权的“搭便车”问题;以及哈特的合同不完全性引伸出的控制权配置及对组织效率的影响问题,都要求企业评价从事后对结果的评价深入到事中对经营过程的评价。无论新古典企业理论还是企业的契约理论都是“资本雇用劳动”的企业理论,强调资本对劳动者的控制。管理理论的发展与上述企业理论相得益彰,20世纪的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管理的理性和劳动者的非理性”这一假设之上,管理就是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劳动者的控制。劳动者因而失去主体性,资本所有者成为评价客体,劳动者及劳动过程成为评价对象。直至20世纪末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企业理论里面出现了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公司不单纯为资本所有者谋利益,而要为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利益。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承认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源泉,因而都有评价企业绩效的要求。德鲁克根据日本丰田公司建立的涉及产品经营全过程的价值链或经济联合体Keiretsu的实践,认为再大的企业也不过是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成本控制应包括供货商和销售商的成本,企业的绩效评价和控制应该包括整个经营活动的完整过程(德鲁克,1999)。90年代西方管理界流行的团队工作(teamwork)和学习型组织等概念,主要针对传统管理模式扼杀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僵硬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和金字塔式层次组织不能对迅速分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ChristopherMeyer认为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削弱了团队的发展,主张建立帮助团队提高绩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Clarkson提出公司绩效分析和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框架,把评价主体扩展到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和政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Clarkson,1995)。这些研究从价值链的角度,以“评价主体多元化”回答了“谁要求评价”的问题,以“揭示企业内在价值和提供创造价值的途径”回答了“因何要评价”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把企业评价定义为揭示企业内在价值和提供创造价值的途径的行为。虽然各评价主体在提高企业价值这方面有共同的利益,但他们处于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并因此而形成利益差别,客观上要求评价结果要综合考虑各评价主体的利益要求。现有评价理论根据评价主体及目的,把企业局部综合评价分为五个主要方面:(1)投资者对作为投资对象的企业进行价值分析;(2)债权人对企业进行的信用评价;(3)政府部门为制订产业政策和实行规制(regulation)所进行的,以企业提供的税金、就业机会、职工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主要内容的社会经济评价;(4)出资者为获取最大化收益对受托经营者进行的绩效评价;(5)经营者为提高效率所进行的内部管理绩效评价。怎样全面综合?Clarkson在利益相关者框架中提出了公司社会绩效(CSP)、公司社会责任(CSRsub1)和公司社会反响(CSRsub2)等全面综合性评价标准。二、针对过去还是面向未来西方企业评价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9世纪以前的观察性绩效评价;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初的统计性绩效评价;20世纪初至90年代的财务性绩效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战略性绩效评价。财务性绩效评价仍然是当今国内外企业评价的主流,西方国家主要运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华尔比率综合分析法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体系。但传统的财务性绩效评价体系是一种事后评价,偏重于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衡量,并针对这些成果作出某些战术性反馈,以控制企业的短期经营活动。这往往导致企业急功近利,过多的投资用于提高短期业绩而忽视长期价值创造,因而削弱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能力。为了弥补传统财务性绩效评价的不足,Stewart(1991)提出用经济增加值(EVA),Jeffreg(1997)提出用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VA)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但可比性较差,而且过多强调企业短期经营业绩。Kaplan和Norton提出平衡记分法,采用财务评价指标来揭示已采取行动的结果,同时采用顾客满意度,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等方面的评价指标来补充财务性评价指标。平衡记分法标志着战略性绩效评价阶段的来临,以及财务性绩效评价和战略性绩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