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虚增收入引发的财务欺诈会计专业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浅析企业虚增收入引发的财务欺诈会计专业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浅析企业虚增收入引发的财务欺诈会计专业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浅析企业虚增收入引发的财务欺诈会计专业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浅析企业虚增收入引发的财务欺诈会计专业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企业虚增收入引发的财务欺诈论文摘要 虚增收入是企业实现财务欺诈的惯用伎俩。当今社会,因虚增收入引发的财务欺诈使投资者蒙受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资本市场中各种创新财务操作使今天的财务欺诈越来越难被及时发现,导致欺诈骗局重复出现。本文将着重对虚增收入的表现以及相关防范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目的在于为广大投资者尽量避免落入财务陷阱提供些许参考。企业日常活动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获取收入,企业通过获得的收入来补偿它为了获得该收入而发生的支出,以实现利润。本论文将着重解析以虚增收入手段进行的财务欺诈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即扭曲了资本的分配,使资金从有生产能力的企业流向没有生产能力的企业。曲解了财务制度本身的意义,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财富创造。因此,系统的分析企业在虚增收入方面制造的陷阱,进而审视企业对收入的管制能力,就显得及其必要。一、企业财务欺诈的概念财务欺诈是企业欺诈的一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SAS82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欺诈的考虑中把财务欺诈定义为“在财务报表中蓄意错报、漏报或泄露以欺骗财务报表使用者。”当然这是站在利用报表信息实现欺诈的角度下总结的定义,而当今学术界始终没有从整体上对财务欺诈提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有学者认为,“财务欺诈是指会计活动中相关当事人为了逃避纳税、分取高额红利、提取秘密公积金等谋取私利的目的,事前经过周密的安排而故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如操纵、伪造或篡改会计记录或用以准备财务报表的支持文件,在财务报表中做出错误陈述或蓄意漏报重要的事实或交易,蓄意滥用会计准则等。(一)财务欺诈的现状最近几年,不管是国内国外,都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财务欺诈事件。发生在美国、欧洲的安然、施乐、帕玛拉等一系列重大的财务欺诈丑闻,导致整个经济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极大地打击了众多投资者的信心,影响了所在国家资本市场的稳定。在我国,近年连续发生了银广夏、郑百文、蓝田股份等造假事件,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遏制财务欺诈事件的发生,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系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诚信体系,保障与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良性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企业一味追求“高利润”,以取得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任,向市场展示自已的可营利性,便不切实际,盲目调整账面利润。利用掩饰或虚构交易事实,粉饰会计报表,虚增公司资产价值等来回避企业交易失败问题,企图掩盖自身财务亏损的事实,于是形成了企业的财务欺诈行为。利润来源于各种收入,收入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第一项要素,它与利润直接相关,是决定利润大小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通过获得的收入来增加利润。但不是所有企业都愿意投下大把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完成这一项浩大的工程。总有一些热衷于投机取巧的企业想从中分一杯羹,由此,便产生了企业利用虚增收入来实现财务欺诈的行为。二、企业虚增收入引发的财务欺诈行为及其目的(一)虚增收入引发的财务欺诈行为虚增收入是企业“提高”业绩,“增加”利润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其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虚构交易收入、提前确认收入、记录含有不确定因素的销售收入。1虚构交易收入当企业将货物售出或已经提供了服务,并已经收到了货款或服务费,便会以资产的形式在会计报表中反应出来。无论如何,这些资产都应有一定的经济背景,如果在完全缺少这一背景的前提下,企业自己“创造”出其所谓的资产,即构成虚构交易。简单来说,虚构交易就是企业对并不存在的销售业务按正常的销售程序进行模拟运转,是企业为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而人为制造经济业务以增加收入的行为。 2提前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是把商品未来将要实现的收入作为当年的收入处理,把根本还没收到的未来收入列为应收账款。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就是利润伴随着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而产生。按会计惯例,收入应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和交易已经发生以后才可以确认和记录。但有些企业会在过程完成之前就确认和记录收入,比如,提前开具销售发票而不管销售过程是否完成;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这些手段的共同点就是提前确认了收入,虚增会计盈余。3记录含有不确定因素的销售收入产品本身有存在瑕疵的可能性,企业故意忽略这一情况,私自与买方约定,将付款期建立在该产品能够消除瑕疵的与其上,由于企业无法确保该预期实现,因此,这种收入完全处于虚置的状态下,形成了财务欺诈。(二)虚增收入引发财务欺诈的目的企业进行虚增收入,实现财务欺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逃避纳税,但是尽管企业增加了收入,还是要纳税,那么企业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呢?其中的目的是十分深刻的。1保证上市融资或再融资。对于未上市企业而言,初次上市必须有三年盈利,而一旦成功上市就能在一夜之间募集数以亿计的资金,这种巨大的诱惑使得不少未上市企业为了成功上市而不惜虚增业绩和资产。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为了符合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时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达到6%的再融资标准,他们往往需要通过虚增利润来实现。2扭亏解套。为了便于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和保护投资者利益,证监会对部分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实行了ST等处理。上市公司一旦被贴上ST等标签,就意味着公司在经营、管理、财务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同时也丧失了在股票市场上再融资的权利。为了避免被退市,公司不得不求助于虚增收入的手段。3达到银行贷款指标。银行发放贷款必然会先考核一些主要的财务指标,以确保贷款的安全性,而不愿向资信状况差的企业提供贷款。企业为获得银行的信贷资金就会蓄意提高收入,虚增利润。4达到管理层利益最大化。公司业绩和股票价格是管理层追求的最终目标,因为在现行考核机制中,只要是可以和绩效挂钩的,大多片面以销售佣金与收入直接挂钩、经理人薪酬与财务指标直接相关,奖金以股票方式支付等。这种激励机制使得公司业绩成为管理层个人收入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某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不断通过各种手段虚增业绩,炒作本公司的股票,从而达到牟利的目的。5增加企业并购时的筹码。由于在中国上市资格不容易取得,所以很多非上市企业往往试图通过并购上市公司来实现借壳上市的目的。在谈判过程中,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的股权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因此部分上市公司为了增加并购时的谈判砝码而虚增业绩。三、防止虚增收入引发财务欺诈的对策企业财务欺诈治理是长期、复杂、艰巨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靠孤军奋战难以见效,必须采取有效地整治措施,依靠全面性、社会性的综合治理机制才能有效解决信用问题的症结。那么,企业该如何防范此类财务欺诈呢?(一) 加强企业应收帐款管理对策每一家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这是做假帐最方便快捷的途径。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企业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赊账交易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因此,当我们看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增加应收账款进行财务欺诈?1. 制订合理的信用管理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赊销额度,赊销条件和标准的确定、客户信用评级、应收账款追收、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绩效考评等。企业可先根据国家政策并结合自身的真实情况确定赊销额度、赊销条件和标准,再从掌握的客户资料中重点了解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经济效益等,通过这些信息建立客户信用等级档案后,再决定是否给予赊销。对赊销业务要定期进行会计核算,向赊销客户寄送对账单和催交通知书。对未超过期限的客户,主要是获得经双方供销、财会经办人确认无误并签章的对账单,作为双方对账的原始依据;对超过期限的赊销客户,在发出对账单的同时,需分发催交欠款通知书,及时催收欠款。最后,在制度完善、机构健全、责任落实的基础上,根据本企业的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奖优罚劣,形成对相关部门和员工的激励机制。这样,就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机制。从制度上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目标是使赊销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从源头上切断企业妄图虚构收入的想法。2. 成立独立的应收帐款管理机制该机构“独立”的含义是指独立于财务和销售部门,可以与清欠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合在一起。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一般由企业的财务、销售、清欠和法律事务等部门按照各自所担负的职能分头负责。即使设立了专门的清欠机构,其职能也仅限于对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进行清收。如果将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交由财务部门来管理,往往只会偏重资金风险的管理,而制约了产品赊销;由销售部门来管理,又只会偏重扩大产品赊销,容易忽略资金的风险。因此,设立一个独立的应收账款管理机构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管理方向,避免“一边倒”。3. 明晰职能分工并落实管理责任制企业要按照应收账款管理的业务内容和本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要求,划分各职能部门应承担的管理职责,并明确其管理责任制,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在这个独立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使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能得到贯彻落实。4. 严格遵守收入的确认准则根据收入确认准则的规定,企业确认收入时应同时满足: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只有在同时满足这五个条件下确认的收入才是合法的,所以企业要严格遵守收入确认准则,预防提前确认收入等不法行为的发生。(二) 强化对收入的审计能力1. 牢记现金至上,鉴别单据真伪货币资金余额真实与否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销售收入的真实性,重视对货币资金的审计是发现虚假收入等舞弊线索的捷径。但是,注册会计师往往会指派缺乏专业判断能力的助理人员负责银行存款的审计,遗漏通过银行存款发现虚假收入的机会;对被审计单位与银行相互勾结或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银行对账单准备不足,过于轻信银行存款函证的真实性。二者都是货币资金审计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大问题。注册会计师应当寻求被审计单位的配合,亲自前往银行询证,不能被貌视真实的印章签字和电脑记录所蒙蔽,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企业是否有作假行为。2. 提防询证陷阱,提倡眼见为实通常注册会计师仅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询证单位和地址进行函证,还有只对应收账款余额进行询证,忽略掉对相关销售额和销售条件(如有无退货的补充协议等)的询证。因此,被询证资料容易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人掉入被审计单位设计下的“询证陷阱”。所以,注册会计师应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要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客户名称、询证地址与有关记录(如销售合同和销售发票上的记录)进行核对。如果核对结果存在重大差异,注册会计师应当引起警觉,查清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舞弊行为。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企业的不确定销售行为发生。3. 注重物流咨询,避免重帐轻物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发运单据、银行对账单等原始凭证单据很容易被篡改、伪造或变造。因此,当注册会计师对其中特别重要的销售交易或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存有疑虑时,有必要再进一步追查存货的流转记录,测试存货余额的真实性,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实物流向。避免重视财务信息,忽视物流信息发生,从而有效揭露虚构交易收入行为。(三) 提高会计失信成本1. 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对于造假的会计不单要进行行政处罚而且要给予经济上的惩罚,且惩罚的数目要远远超过他造假的所得;对于唆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的经营者同样进行处罚,严重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要加重处罚。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而不敢造假,形成打击财务欺诈的威慑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2.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参与造假的,无论是公司(投资者或经营者)、律师,还是评估师、会计师,只有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起诉,要求赔偿。依靠法律的力量,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3. 构建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对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要立即退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对会计造假的单位责任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凡是对不遵守行业操守,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失信行为后要将其驱逐出去,在企业和个人心中筑起一道不敢逾越的高墙。结语 每一个财务欺诈行为的发生,都是动机和机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诚信观念薄弱,是企业虚增收入滋生的土壤;外部法律监管审查制度不健全又为企业财务欺诈的生长提供了雨露和阳光。身处这样一个遍布欺诈的环境之中,每个人都是实施行为的主体,我们对改善这种环境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基于商业现实,欺诈的动机很难消除,我们要做的除了要减少欺诈的机会之外,还要以法律的形式彰显社会对他的容忍度。由于财务欺诈特别是虚增收入的欺诈,永远是一个有时间限制的游戏,虚假的账目不可能被永无限制地掩盖住,它最终要站到财务柜台之前。因此,法律责任将会成为财务欺诈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笔者水平有限,对于虚增收入的表现方式只罗列了三种最主要的,对于防范对策也未更深入的展开叙述,论文整体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参考文献1徐振东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根源危害及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3,(4)2黄世忠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J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刊,2004,(2)3羡巧琴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