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趋势分析.ppt_第1页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趋势分析.ppt_第2页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趋势分析.ppt_第3页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趋势分析.ppt_第4页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趋势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展趋势分析,温馨提示: 扫一扫,加关注!更多实用、前沿的企业管理资源第一时间发布,尽在博商微信。,2,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 24.8%;粮食产量1.14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 11.4%。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 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 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及其问题,3,温总理强调,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 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4%左右;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 增长保持同步。 世界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汉森(Ardo Hansson)近日表示,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为8.2%, 年预计上升至8.6%。 亚洲开发银行(ADB)11日发布2012年亚洲发展展望 预测,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从2011年的9.2%降至8.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 0 1 2年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率 降 至8 .25% , 年升至8.75%.。 李克强副总理在今年的求是杂志第4期上发表署名文章,也明确指出:“2012年,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的关系,关键在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只要增长速度、不顾物价稳定,或只要 物价稳定、不顾增长速度都相对容易,难的是二者兼顾。”(第4页) 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如何寻求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间的“兼顾”或者说平衡,我想请大家先看如下几张图表:,4,5,6,7,8,现在,我想请大家试着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4月份我国消费物价(CPI)上涨3.4%,一季度3.8%,预计全年4%。多高才是与同期经济增长相适应的? 第二,今年2、3月份我国M2增长率分别为13%、13.4%,接近14%的控制目标,但4月份下降为不到12%,这种增长率合适吗?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广义货币供给增长16%的调控目标,前年提出的是17%调控目标。目标值逐年下调,是什么意思,包含什么经济学涵义? 第三,美国的法定准备金率为什么很低(1998年1月1日起,美国交易账户类存款的准备金率分为三个档次:44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准备金率为0,440万至4930万美元为3,4930万美元以上为10% ,长年稳定不变),目前我国仍高达21.0%?理由何在? 第四,如果实际经济增长率如我们所预期,那同期通货膨胀会是多少?应主要用哪些指标来衡量它与经济增长间的平衡?,9,二、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的逻辑起点: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潜在经济增长率,10,1. 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陈佳贵、黄群慧等人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产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入手,在科学构建一套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统计检验,得出了到2004年“中国的工业化综合指数上升到42,进入到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段”和“2005年中国的整体工业化进程已经达到中期的后半段”的结论。,11,上个世纪末,我曾从经济增长未来趋势的角度,分析和阐明了到2020年左右中国将一直处于“次高增长阶段”或者说“较快增长阶段”的观点。 将这上述两种分析及其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便可得出目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1015年)我国仍将继续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后半段及其向工业现代化迅速过渡的国民经济次高(或者说较高)增长阶段的结论。,12,2.潜在或者说均衡目标经济增长率的测定 大量经验表明,要对宏观经济走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由此及时提出正确、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首要的、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必须从一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与其相适应的潜在的或均衡的目标增长率。 否则,就找不到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的逻辑起点。而找不到这样一个逻辑起点,要对宏观经济走势做出分析和判断,虽然不是不可能的,但一定是不准确的。,13,潜在经济增长率是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潜在经济增长率(potential Economic Growth Rate),一般是指正常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 但是,确切计算潜在经济增长率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资源是否得到和能否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哪些资源属于可利用、哪些资源又是近期不可利用的等等,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不确定的。 尽管计算上存在极大困难,理论上的彻底性还是要求理论家给出一个大体科学的计算。,14,郭庆旺、贾俊雪在所著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一文中(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第3139页), 曾运用消除趋势法、增长率推算法和生产函数法将19782002年中国平均潜在产出率估算为9.56%。 后来,刘树成、张晓晶、张平等人在其所著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一文(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1819页)中,运用HP滤波法、生产函数法和菲利普斯曲线法,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做了估算,并得出了“未来58年的中期内,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把握在9%,适度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的区间”的结论。 张曙光则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操作空间一文(党政干部学刊2004年第10期第4页)中干脆把过去较长时期实际发生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直接视同于同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鉴于长期发展过程中的高涨与衰退交替出现正是经济运行内在逻辑的外在表现,因此,从便于计算和把握的角度,直接用经济增长率的长期平均值代表同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并把这种估计与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结合起来。,15,3. 我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潜在或者说均衡目标经济增长率的估计,我估计9%左右。实际发生的经济增长率可能是9%1.5%,有可能出现7.5%,但不会始终是7.5%。 这一估计有众多理由支持。归纳起来,主要是如下八条理由: 第一,9%是我国实际发生的经济增长率的未来收敛值。 这一观点可通过观察下面的两张统计图找到一点儿支持力量。,17,1978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及其趋势线,第二,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虽然已超过5000美元,但基尼系数仍然偏高,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根据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日本为0.25,欧洲为0.32,美国为0.41,印度为0.33。而根据世行的一个报告,中国0.4%的人口占有70%的社会财富;美国是5%的人口占有60%的社会财富;瑞典首相与普通工人的税后收入比为2:1。(参见叶雷:暴力信仰蔓延比“方舟子遇袭”更可怕,中关村2010年10号第87页) 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2007年中国大陆基尼系数为0.46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研究报告则认为2007年中国大陆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7 。国内也有估计高达0.65以上的学者。尽管各家估计值差异较大,但都一致认为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或联合国提出的所谓0.40的警戒线。 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后基尼系数从而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的“库兹涅茨经验”,在中国发生了变异 。 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较大(但不过度)的收入差距,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力也往往较大。,19,第三,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一个国家不地区间收入和发展水平的差距,同样是该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来源。不仅如此,研究还表明,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有多大,后发地区赶上先发地区的要求和冲动就有多大,消除地区间收入水平差距的动力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的空间就有多大。,20,第四,人口红利还大量存在。 今后我国人口红利会随着劳动的边际成本的上升而有所下降,但短期内不会消失,真正消失可能要到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3左右的阶段。,21,蔡昉研究员从人口和劳动经济学角度,“通过估算农村劳动力的真实剩余现状”以及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在2017年左右停止增长”的判断,得出了“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的结论。(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20002050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22,1980年2050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资料来源:据2009年经济学部研讨会田雪源教授报告。,24,第五,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市场需求规模的大小决定于三个基本因素。一是人口,二是人口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三是消费文化与消费习惯。 只要我们能够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总是“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而常常是“有效需求不足会妨碍经济繁荣” ,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这种情况下巨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第六,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既是市场需求的重要来源,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2008年 44.9%,设市城市从193个发展到655个,建制镇从2173个发展到19369个,城镇人口达到5.9亿,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力。 中国城市化率一直在不断提高,到2011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 有测算表明,城市化率30%前为起步期,30-70%是快速发展期,71%以上是平稳发展期。,26,第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是一个巨大支撑。 这种支撑作用可能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发生的。 一个侧面是高深的原创性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及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另一个侧面是一般的、非原创的实用型适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及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与促进作用。,27,第八,制度变革的进一步深化还将为经济增长提供较大的推动力。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与之相配套的行政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以及整个政治体制的改革还远未完成,还经常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机制不协调和部门掣肘,并由此带来大量效率损失。,28,总之,由众多因素决定,今后一个较长发展阶段,我国经济仍将保持9%1.5%左右增长。以9为基本目标和主要参照,允许1.5个百分点左右的波动幅度,可能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走势分析和实施宏观调控的均衡目标增长率区间。 这是后面展开分析的一个必要起点。,29,三、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的必要前提:适度通货膨胀及其区间,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在一个既无通货膨胀又无通货紧缩的经济环境中。这是由人的理性及其利益保护要求决定的。,30,正是由于人所具有的这种“经济人”特性,在客观上决定了有其参与其中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必然总是一个充满个人利益诉求的行为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也就必然会经常出现一定程度的总量或结构失衡,不是表现为供大于求和通货紧缩,就是表现为求大于供和通货膨胀。,31,导致宏观经济总量或结构出现失衡的原因主要是如下三条: 第一,市场供求关系复杂多变。 第二,货币供求难于实现时时处处保持平衡。 第三,市场交易主体对商品和货币的偏好差异较大。 经济人行为与货币拜物教及通货膨胀发生率超过了通货紧缩发生率的过程与机制。,32,首选需要借助于理论抽象,来帮助我们分析和阐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模拟的通货膨胀效应曲线,33,观察上图,可以得到如下三点启示: 第一,曲线正斜率较大的区间(AB),也就是通货膨胀率的边际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区间。在这个区间内,通货膨胀率的较小变动,可以带来较大幅度的经济增长。这意味着,此间国民福利的改进程度大于由通货膨胀造成的国民福利损失。,34,第二,在曲线的B点左侧或A点至C点的区间内,曲线斜率均逐渐变小。在这两个区间内,通货膨胀率的较大幅度变动,对应的均是经济增长率的较小幅度变动。这意味着,此间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明显下降,国民福利的改进明显小于其国民福利的损失。,35,第三,在C点,曲线的斜率为零,而过了这一点之后,曲线的斜率为负。这意味着,在这个区间,通货膨胀率的大幅度上升所对应不是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上升,而是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进入此区间后,国民福利会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持续上升而产生明显的越来越大的损失。因此,在这一区间发生的通货膨胀,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就药的。,36,这就是说,在理论上可能存在一个有助于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改进的通货膨胀区间。 现在的问题是,在实践中是否存在这样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改进要求的“总需求变动或者说通货膨胀的供给负效应曲线”呢? 研究表明,要找这样一条曲线虽然是困难的,但不是根本做不到的。 我们曾做过分段试验,以求实证性地找到这样一条曲线。但实证分析的结果并不理想(见下图)。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影响曲线具体存在形态的因素很多,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Trade-off关系。 由于很难把众多干扰因子直接排除出去,我们不得选用另外一种求解方法。,37,19781988年中国总需求变动的供给效应曲线,38,为尽可能较为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避免数量分析的结果出现过大的偏颇,在这里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而不是用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表示同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动。,39,为找到与上述国民福利改进相适应的适度通货膨胀率,我们构建了如下模型: 其中,为GDP增长率,滞后1期,表示通货膨胀变动导致的GDP增长率的波动;GDPDe表示同期内预期的GDP平减指数;为影响GDP增长率波动的其它因子。,40,鉴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常常是受前期通货膨胀影响的(如经常发生的所谓“买涨不买落”现象),故需要把通货膨胀预期引入分析框架。引入后的计算结果如下:,(5.6220) (-13.4455) (18.9205) R2=0.9152 DW=1.6642,41,通过做WLS回归分析,经相关计算后便可得到一个(无加速通货膨胀假设条件下)的GDP平减指数阈值,约为5.4% (近似地对应于图3(a)中的A点和(b)中B点) 。这个统计分析结果与改革开放30年间的GDPD平均值(5.5.%)接近。因此,具有重要数量参数价值。,42,经济增长率波动与通货膨胀率变动,43,联系上述GDP平减指数阈值,观察上图中的两个分图可以发现如下一些可能的宏观政策效应: 当实际通货膨胀率较小且低于5.4%的GDP平减指数阈值时,经济增长率会处于上升状态,但其上升速率将逐渐减缓; 当通货膨胀率明显超过5.4%的阈值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速率会变为负值,经济增长率将呈现较为明显的下滑倾向(如上图(b)所示); 适度的通胀率有利于国民经济上升速率的较快上升和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 过低的通货膨胀率会对国民经济增长上升速率产生压制效应,从而会损害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过高的通胀率则会从另一个方面对国民经济上升速率产生抑制作用,最终会损害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甚至还会因此而导国民经济实际增长率的大幅度下滑。 结论: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增长和国民福利的有效改进,实际通货膨胀率必须处于既过多不高于也不明显低于GDP平减指数阈值(5.4%)的范围之内。,44,由于上述求解适度通货膨胀率上限的方法,无助于求解其下限。因此,必须寻求其他可行的方法。 经比较,可以借鉴国外学术界曾使用过的方法,即通过确定最低通货膨胀目标(Inflation targeting)或者说名义锚(Nominal anchor)的方式,来求解和确定适度通货膨胀率控制目标下限。,45,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最合理的通货膨胀目标下限,应当是零通货膨胀率,而不应当是低于零的所谓负通货膨胀率,或者说通货紧缩率。但是,把零通货膨胀率作目标行吗? 不行。为什么?,46,第一,由于工资下降刚性的存在,零或过低的通货膨胀率,将给衰退期间的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压力,进而会导致长期自然失业率的上升。 第二,零或过低的通货膨胀率将导致过低的名义利率,结果会使经济衰退期间的货币政策失灵。 第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零或过低的通货膨胀率,可能引发通货紧缩,进而会给经济生活带来更大困难。,47,那怎么办? 伯南克、劳巴克、米申和鲍森(Ben S. Bernanke, Thomas Laubach, Frederic S. Mishhin and Adam S. Posen)等人曾根据德国等国家的经验,认为应把年通货膨胀率目标确定为13%。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实践看,年通货膨胀率接近或低于2%年份,大都是经济趋于不景气甚至开始陷入经济衰退的年份。因此,比照图1所描述的通货膨胀效应曲线,将3%作为我国民众“可容忍”的适度通货膨胀率下限,可能是合适的。,48,49,将上述适度通货膨胀率下限与上限结合起来,便可得到一个3%6%的适度通货膨胀率区间。,50,三、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的关键环节: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及其区间 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广义货币增长16%。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这些指标调整为经济增长7.5%,CPI增长4%,广义货币增长14%。 请问诸位,这里讲广义货币供给计划增长14%与去年的16%,前年的17%,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14%、16%或17%而不是其他?,51,再有,为什么总理这么重视货币供给增长率这个指标?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和市场交易日趋活跃的现阶段,特别是在我国对外盈余因强制结售汇而更多地表现为外汇占款即基础货币供给的条件下,相对于其他参数的选择与确定而言,与货币货币供给增长率的确定,尤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政策操作基础意义。,52,借鉴费雪方程,结合我国实际,我曾于1996年首次提出和阐发过所谓“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假说(参见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拙作)。 借用费雪方程需要首先明确两点: 第一,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但仍然存在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因此,现实的经济运行还不可能完全满足费雪方程的条件要求。 第二,虽然我国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断提高的,而是持续下降的。,53,“货币供给增长倍数” 的求解过程:,54,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年通货膨胀率均值: CPI=4.92%; GDPD=5.5%。 根据货币流通速度计算公式,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改革开放以来M1和M2实际值进行计算,可得到V1=-2.52,V2=-5.10。,55,19782008年中国适度的货币供给增长倍数估计,56,观察表1不难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当经济运行处于扩张期(GDP增长率趋向或高于10.0%)时,宏观政策操作应做出低货币供给增长倍数的选择;反之,则应当做出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选择。 第二,在正常情况下,货币政策操作的基点是保证GDP的长期均衡目标增长率顺利实现。因此,一个与经济均衡目标增长率9%相对应的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就是尽可能使M1的增长率保持在GDP增长率的1.89倍水平上,使M2的增长率尽可能保持在GDP增长率2.25倍的水平上。也可按照“大数法则”笼统地认定,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大体应为GDP增长率的2倍。 第三,在经济运行出现衰退的情况下,特别是在GDP增长率趋向于8.0%甚至更低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长倍数就应取2倍及其以上,但最高限当是2.33倍。超过这个极限,便意味着货币供给过多,或者说,可能会出现通常所说的“流动性过剩”,宏观经济运行便有可能陷入过热状态。,57,在具体做宏观经济走势分析和政策取向判断时,还应考虑的一点,就是在宏观景气循环过程中M1和M2的政策信号效应所存在的差异。 M1增长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