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大潮_第1页
新能源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大潮_第2页
新能源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大潮_第3页
新能源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大潮_第4页
新能源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大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新能源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大潮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由此构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低碳经济理念下新能源发展的举措主要有:加快制定和实施新能源发展规划;加强政府公共财政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培育新能源的产业融资能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降低新能源的生产成本。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强调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极大地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及新能源的作用(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源于人类必须共同面对气候与环境问题的挑战“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每年以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提出的大背景,则源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一严酷现实。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特别是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的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进而成为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最大课题。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京都议定书,再到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最后到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虽然全球192个国家最终未能就减排等问题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但唤起了人类对气候危机的共同意识,可以说世界各国为实现通过减少二氧化钛排放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做出了程度不同的努力,低碳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并被作为最要发展战略加以实施的。(二)新能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随着“低碳经济”范畴的提出,“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能源”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中国是当今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在2006年排放了56亿吨二氧化碳,占了当年二氧化碳全球排放总量的20%,也远远超过金砖四国的其他三个国家。在200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从1990年到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翻了几番,预计到2030年,其排放总量将上升至2006年的2倍。所以,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的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水电和核电,以减轻对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的依赖,也有助于缓解中国面对的节能减排的巨大国际压力。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能源,将可能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开辟一条新路,摈弃传统的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每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之后,都酝酿着一次新的产业和技术革命。而这一次产业和技术革命,人们预测,将会是一次改变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能源革命。尽管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下一次产业和技术革命究竟何时到来,但是从目前各国的政策看,低碳经济视野中的新能源无疑是世界各国聚焦的热点,以及准备抢占的新的战略制高点。二、中国新能源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新能源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讲,中国新能源发展还是初步的,有许多制约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瓶颈需要突破。(一)缺乏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战略规划及政策支持体系1.缺乏战略意义上新能源发展规划。从国家对新能源的战略地位和政策支持演变过程看,鉴于对传统能源供给不足的担忧,最初是把新能源作为一种补充能源,起一种“拾遗补缺”的作用,近年来,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鼓励新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也做了相应调整,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应达到10%。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新能源似乎受到了从高层到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但到目前为止,早就预测今年应该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到现在还“千呼万唤不出来”。我们期望早日出台新能源发展规划,给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一种长久的、战略意义上的支持。2.公共财政对新能源的投入不足,政策支持不到位。新能源与新兴产业,尽管它的社会效益应大于经济效益,但目前它还是一个幼稚产业,其投资融资尚处于需要支持的阶段,虽然近年来中国已经开始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但是,在我们目前各级财政的投资性支出中,新能源建设项目没有常规能源建设项目那样的固定资金渠道,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导致财政对新能源这样的新兴产业投入明显偏低,投资重点和方向不明。由于资金支持不足,导致新能源发展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研发、生产投资成本高,短时间内难有明显经济效益,从国外经验看,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新能源发展的关键,如政策激励、税收优惠、补助,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场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的实施,构成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在中国,政策对新能源的支持远远不够。以增值税为例,中国尚未对可再生能源产品给予增值优惠的统一规定,只对部分可再生能源产品给予增值税优惠,如人工沼气按13%征收,小水电为6%,风力发电为8.5%。由于新能源产品的可抵扣税额非常有限,所以,所谓优惠的增值税税率也显然偏高。(二)新能源科学研究滞后,技术创新薄弱新能源产业被国际社会寄予带动经济复苏,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厚望,但目前掣肘中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技术薄弱,很多关键设备都依赖进口,比如风力发电机的制造,过去基本上是引进国外专利,我们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很少。又如我们太阳能应用成本很高,主要原因是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上,太阳能最重要的问题是多晶硅的研究,关键技术我们也不掌握,必须付出很大成本,采取商业途径去国外购买。不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就没有成本优势,就不可能有价格优势,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技术水平低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阻碍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突出“瓶颈”。(三)资金短缺,融资能力薄弱目前新能源的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技术研发经费投入高,产品开发利用周期较长,见效较慢,与常规能源相比,成本偏高,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中国能源研究开发费用占GDP的比例只有日本的1/70,法国的1/30,美国的1/25,能源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国研究开发费用比例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加之目前投融资体制的限制,新能源的投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很单一,融资能力较低。由于投人偏少,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开发研究,导致新能源产业化、商业化程度低,发展缓慢,直接影响新能源的产品开发及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三、低碳经济理念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把它做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大国,正在为全球范围内遏制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做出最大的努力,也表明中国经济从此走向低碳之路。目前我国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如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连续3年实现翻倍增长,总装机容量目前已居世界第四位;太阳能发电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实现了高速增长。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以使用新能源为基础,目前各地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能源战略的一个方向,这对中国是压力,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通过发展新能源,缓解我国日趋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同时抢占本轮经济复苏的制高点。(一)加快制定和实施新能源发展规划从2009年4月开始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就在牵头组织制定新能源产业振兴的规划。在新能源产业的各子行业中,风电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太阳能利用受技术制约略有滞后,而此次新能源振兴规划纳入了核电开发利用的内容,核电发展有望加速。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将要出台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新能源建设目标和相关投入两大部分。新能源发展规划可能会大大调高原有发展目标: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容量的17%,其中,风电接近1.5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为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二)加强政府公共财政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公共财政支持新能源发展的理由,一是新能源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二是新能源作为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弱小产业,特别需要政府公共财政政策的扶持;三是新能源成本高,投资风险大,融资困难,在产业化、商业化水平较低的发展初期,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要增强公共财政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成效,以下举措是十分重要的。1.建立新能源发展专项基金。通过对收入高、污染重的石油和煤炭等行业适当加税的方式筹建新能源专项基金,用以支持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政府要重点支持一般投资者不愿意投资而仅靠市场机制难以有效运作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核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开发项目,并在这些项目形成产业化和商业化的竞争条件后逐步退出,以发挥市场和企业在新能源行业投融资活动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作用,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2.列入公共预算的支持范围,直接投入。鉴于新能源产业一定的公益性,特别是发展初期融资能力薄弱及市场化、商业化水平低等现状,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对于新能源的研究与发展进行支持,例如科技部曾经在“九五”期间将科技攻关费用约6000万元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十五”期间,包括科技攻关、863计划和973计划都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在今后的预算结构调整中,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应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投入。财政资金可更多地直接投入到与新能源相关的教育、培训中。新能源的发展依靠的是先进技术,技术的创新又依赖于具有一定研发能力、钻研能力的科技人才,这既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形成我们和国外新能源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实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人才战略”很重要。政府应每年专款给予专门的大学、科研人员进行可再生能源研发人员培训,同时还要注意在能源植物种植上给予农民以技术指导。3.完善财政对新能源的补贴政策。在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新能源产业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为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新能源实行了一些补贴政策,收到了明显效果,今后,应加以调整和改善,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综合运用各种补贴手段。一是继续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发挥消费对扩大市场规模的带动作用。今年6月1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通知明确补贴资金拨付给汽车生产企业而非消费者,私人消费者或租赁企业可按扣除补贴后的价格购买新能源汽车。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二是完善投资补贴办法,将投资补贴与新能源企业的经营状况结合起来,以刺激企业进一步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三)拓宽融资渠道,培育新能源的产业融资能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共同难点在于成本高企。目前不论是光伏发电、风电还是核电,其利用成本却远远高于传统能源,技术难题也有待进一步攻克。以光伏发电为例,目前其初始投资成本仍高达3.5万元/千瓦,发电成本高达1.3元1.7元/千瓦,分别是传统火电的7倍和5倍左右,成为制约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目前全球新能源应用主要还是依靠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初始投资补贴、上网电价补贴、技术研发支持、应用推广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一是政府要在直接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同时,将财政政策与银行信贷政策配合。财政要加大贷款贴息的力度,鼓励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和覆盖面,在贷款利率期限方面给予更多优惠。二是要改革投融资体制,实现新能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开发领域,同时积极吸引国外资本参与中国新能源开发。三是要参照国外经验,建立新能源基金制度,其使用方向主要为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商业发展、产品和设备安装等。(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降低新能源的生产成本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振兴的共识,当前,科学研究滞后和技术创新能力缺乏是制约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极大障碍。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发展的举措主要有:(1)对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情况进行统一而又详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