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ppt_第1页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ppt_第2页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ppt_第3页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ppt_第4页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医古文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主讲教师 叶 磊,作者叶磊,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背景介绍 一、关于作者 夏竦(9851051),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为润州丹阳县主簿,后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1033)罢知襄州。庆历七年(1047)为宰相,旋改枢密使,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谥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著有文庄集 和古文四声韵宋史卷二八三有傅。,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关于王惟一 王惟一 ,或名惟德,北宋医学家,籍贯、生平、生卒年代不见于史册。医籍考:“历仕仁宗、英宗两朝。”可知王惟一大致生活在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中期(约987-1067)。据宋代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记载,王惟一曾担任过太医局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等官。天圣四年(1026)参与官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总结古人针灸医疗实践基础上,考定明堂图经络孔穴,并铸成立体铜人孔穴模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刊行之后,又由王惟一负责,将全书内容刻石,并于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以该书石刻为壁,在大相国寺内建成“针灸图石壁堂”,改称“仁济殿”。几十年后又参预校正黄帝八十一难经,今称难经集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流传至日本、朝鲜等国,对东亚地区针灸医学都有重要影响。,2008年3月6日,三、关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全书原为三卷。金大定(金世宗)丙午年即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经无名氏补注,书商陈氏刊刻为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五卷。 版本: 宋代刻本是三卷本 ,但原本已佚。 国内现存版本是据明正统本翻刻,2008年3月6日,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 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三卷。原刊 本及石刻碑早佚,现存系经明人重刊的三卷本和经 金人闭邪瞆叟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改编的五 卷本。后者曾补入了一篇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并改 名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存明刻本、 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今有黄竹齐先生重订 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后一再再版。,2008年3月6日,四、关于刻图经于石: 1026 奉诏编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1027 铸铜人 1027-1030 刻于石,藏于针灸图石堂仁济殿 1277-1296 迁至大都 1443 仿前重刻 1445-1446 埋于城墙下 1965-1971 出土 五、关于铜人 1027年宋铸铜人 1260-1263元整修 1443明英宗重铸铜人,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成后的两具铜人(天圣铜人),一具放在宋朝医官院,用于学医者观摩、练习之用。另一具被放置在京城大相国寺的仁济殿(先藏是1987年的仿品,形制要小) 。 后世宋铸铜人丢失,对其去向,说法不一。周密齐东野语:“有旧都针灸铜人流落襄州”,“后赵南仲归之内府,(章)叔恭写两图,刻之以佳焉。” 另一具,元史称“此宣抚王檝使宋时所进”,则这具铜人是贡品,与一般所说金人于1126年南侵时曾掠其一而去,到元代又从金人那里夺回的说法不一。 明清两代,公私铸造铜人很多。现存于世的,大多是明清两代所造。,2008年3月6日,明正统铜人针灸铜人通高213厘米,全身共有666 个针灸点。此铜人现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具明代铜人现藏湖北省博物馆藏。,2008年3月6日,这是一尊明朝后期铸造的铜人,身长78厘米, 身上共有孔穴360多个 。现藏于同仁堂,成 为其震堂之宝。,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臣闻圣人之有天下也,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王泽不流,则奸生于下,故辨淑慝以制治;真气不荣,则疢动于体,故谨医砭以救民。 “论病”二句:语见汉书艺文志。 泽:恩泽。此指道德教化。 流:传布。 奸:“奸”的异体字。奸邪。 淑:善良。 慝(t特):邪恶。 治:政教。 疢(chn衬):疾病。 谨:谨守,注重。 医砭:泛指医术。,会意。从匿,从心。把心隐藏起来, 存有邪念。本义:邪恶,恶念。后 有灾害、坏人、阴气、差错等义。还 可通“忒”(变更)和“匿”。,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昔我圣祖之问岐伯也,以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之数十有二,人经络以应之;周天之度,三百六十有五,人气穴以应之。上下有纪,左右有象,督任有会,腧合有数。 1、圣祖:指黄帝。 2、“善言”九字:语见素问举痛论。 3、“天之数”二句:谓人的十二经脉与天的十二个月相应。数,历数。此指月份。有,通“又”。 4、周天:地球绕太阳一周。 5、上下:指天地。 纪:法度。 6、左右:指四方。 象:迹象。 7、督任:督脉、任脉。 会:指交会处。 8、腧合:腧穴、合穴。 数:规律。,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穷妙于血脉,参变乎阴阳,始命尽书其言,藏于金兰之室。洎雷公请问其道,乃坐明堂以授之,后世之言明堂者以此。 1、参:参照。 2、其言:指黄帝等有关针灸方面的言论。 3、金兰之室:古代帝王收藏珍贵文书的地方。金兰,本指友情契合。金喻坚,兰喻香。此处金兰喻珍贵的东西。 4、洎:从水,自声。说文:“洎,灌釜也。”故有及、到之义。名词义:汤汁。如肉洎。,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由是閞灸针刺之术备焉,神圣工巧之艺生焉。若越人起死,华佗愈躄,王纂驱邪,秋夫疗鬼,非有神哉,皆此法也。 1、閞(bin)灸:即关灸。针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形弊者,不当关灸、镵石及饮毒药也。”閞,同“关”。 2、神圣工巧:即望、闻、问、切。语见难经六十一难。 3、越人起死:指秦越人用针术使虢太子复生事。参见本教材扁鹊传。 4、华佗愈躄:指华佗用灸法治愈跛足事。事见三国志华佗传裴松之注引华佗别传。躄,跛足。 5、王纂驱邪:指王纂以针刺法为一女子诊治被獭所惑之事。事见太平御览722卷引异苑。王纂,北宋医家,以善针术著称。 6、秋夫疗鬼:指秋夫以针刺鬼,为其治愈腰痛之事。事见南史张融传。秋夫,南朝宋医家徐秋夫,以针术见长。,2008年3月6日,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举诣佗,佗望见云:已饱针灸服药矣,不复须看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或一寸,或五寸,纵邪(斜)不相当。言灸此各十壮,灸创愈即行。后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 注:夹脊穴,经外穴名。指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素问缪刺论:“从项数脊椎侠背,疾按之应手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华佗别传愈躄所刺,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近代诸书多同此说。即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左右各17共34穴。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亦有以第1颈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穴者,计48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 主治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部及上肢病证;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部病证;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病症证。,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太平御览卷宗722引异苑:“王纂,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少习经方,尤精针石。宋元嘉中,县人张方女日暮宿广陵庙门下。夜有物假作其婿来,魅惑成病。纂为治之,始下一针,有獭从女被内走出,病遂愈。”元嘉是南朝刘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公元423年453年)。把王纂误为宋人,始于普济方,“元嘉”改成“嘉祐”。后来古今医统大全仍其旧。五版医古文标幽赋亦袭此误。嘉祐是北宋仁宗年号(公元1056年1063年),晚于元嘉600多年。太平御览成书于太平兴国8年,(公元984年)不可能记录仁宗朝事。,2008年3月6日,南史张融传: 文伯字德秀。濮阳太守熙曾孙也。熙好黄老,隐于秦望山,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芦与之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 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尝夜有鬼呻吟,声甚凄怆,秋夫问何须。答言姓某,家在东阳,患腰痛死。虽为鬼痛犹难忍,请疗之。秋夫云:“何厝法?”鬼请为刍人,案孔穴针之。秋夫如言,为灸四处,又针肩井三处,设祭埋之。明日见一人谢恩,忽然不见。当世伏其通灵。秋夫生道度、叔向,皆能精其业。,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去圣寖远,其学难精。虽列在经诀,绘之图素,而粉墨易糅,豕亥多讹。 1、寖:同“浸”。逐渐。 2、经诀:指医学经典的要法。诀,要法。 3、图素:图卷。此指针灸经络图像。 4、粉墨:绘画所用的颜色。此指绘有经络穴位的图像。 糅:混杂。 5、豕亥多讹: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很多。语见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后把因字形相近而出现的错误称为“豕亥”。讹,“讹”的异体字。,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丸艾而坏肝,投针而失胃。平民受弊而莫赎,庸医承误而不思。非夫圣人,孰救兹患? 1、“丸艾”句:错用艾灸则伤肝。丸,揉物使成圆形。一说肝、肌形近而误。 2、“投针”句:误用针刺则损害胃气。一说胃、位音近而误。 3、赎:弥补。,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洪惟我后,勤哀兆庶,迪帝轩之遗烈,祗文母之慈训,命百工以脩政令,敕大医以谨方技。 1、洪:语助词,用于句首。 2、后:君主。 3、勤:深切地。 4、兆庶:犹言“兆民”。指民众,百姓。 5、迪:继承。 6、烈:业绩。 7、祗(zh):敬奉。 文母:文德之母。指文王妃太姒,以仁而明道着称天下。语见诗周颂雍及列女传母仪传等。 8、训:教诲。 9、百工:众官员。 10、脩:干肉。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1、谨:谨守。,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深惟针艾之法,旧列王官之守,人命所系,日用尤急,思革其谬,永济于民。殿中省尚药奉御王惟一素授禁方,尤工厉石,竭心奉诏,精意参神。 1、惟:念;思。 2、日用:每天使用。 3、殿中省:官署名。掌皇帝饮食、服裳、车马等事。 4、尚药奉御:医官名。 5、工:擅长。 6、厉石:本指磨石。此指针灸技术。 7、精意:精心。 8、参神:参验针灸的神妙道理。,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定偃侧于人形,正分寸于腧募。增古今之救验,刊日相之破漏。总会诸说,勒成三篇。 1、“定偃侧”句:谓在人体前后和两侧标定经络循行路线。偃,仰卧。此指人体前后腹背。 2、“正分寸”句:谓确定各个腧穴的位置和深浅分寸。腧募,人体穴道。在背脊部的叫腧,在胸腹部的叫募。募,通“膜”。 3、刊:订正。 4、日相:古代针灸取穴的学说。依据日、时的干支来推算某天某时应取某个穴位。 5、破漏:缺漏。 6、勒:编成。,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上又以古经训诂至精,学者封执多失,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复令创铸铜人为式。 1、封执:拘泥;固执。 2、传心:即口传心授。 3、会目:即直观了解。 4、案:查考。 5、式:模式;模型。,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内分腑脏,旁注溪谷,井荥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于侧。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涣然而冰释。 1、溪谷:指肌体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为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语见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 此泛指针灸穴位。 2、井荥:井穴,荥穴。均属五腧穴。此处与下句“孔穴”对举,泛指针灸穴位。 3、安:固定。 4、窍:凿成孔窍。 用作动词。 5、题:标识。 6、烂然:鲜明的样子。 7、第:次序。,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昔未臻,惟帝时宪,乃命侍臣为之序引,名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颁四方,景式万代,将使多瘠咸诏,巨刺靡差。 1、时宪:谓应时确立了针灸的教令。宪,立法。用作动词。 2、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此指作者自己。 3、序引:作序。引,义同“序”。一说同义复用,作序。均用为动词。 4、肇颁:开始颁行。 5、景式:做最好的模式。用作动词。景,大。 6、多瘠:指多病的人。 7、诏:(受到)教导。 8、巨刺:本指针刺方法之一。此泛指针灸治疗。 9、靡差:没有差错。,2008年3月6日,第十九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案说蠲痾,若对谈于涪水;披图洞视,如旧饮于上池。保我黎烝,介乎寿考。 1、案:通“按”。依据,按照。 2、蠲:消除。 3、痾:“疴”的异体字。 4、“对谈”五字:谓在涪水边向涪翁求教针术。事见后汉书方术列传。 5、披:翻阅。 6、“旧饮”五字:事见本教材扁鹊传。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