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课件:群桩基础计算.ppt_第1页
土力学课件:群桩基础计算.ppt_第2页
土力学课件:群桩基础计算.ppt_第3页
土力学课件:群桩基础计算.ppt_第4页
土力学课件:群桩基础计算.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群桩基础计算,1 群桩的工作特点,2 承台下土对荷载的分担作用,3 群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4 桩顶作用效应简化计算,5 基桩竖向承载力验算,6 桩基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本节主要内容,(1) 端承型群桩基础,1 群桩的工作特点,端承型桩基的特点是持力层坚硬桩顶沉降小,桩侧摩阻力不易发挥,桩顶荷载基本上通过桩身直接传到桩端处土层上。,同时,由于桩侧摩阻力不易发挥,桩与桩之间的干扰很小,群桩基础的承载力就等于各单桩的承载力之和;群桩的沉降量也与单桩基本相同。,各桩端的压力没有重叠(图22),可认为端承型群桩基础的工作性状与单桩基本一致;,摩擦型群桩主要通过每根桩侧的摩擦阻力将上部荷载传递到桩周及桩端土层中。假定桩侧摩阻力在土中引起的附加应力z按某一角度沿桩长向下扩散分布,至桩端平面处。,(2) 摩擦型群桩基础,当桩数少,桩中心距sa较大时,如sa6d,桩端平面处各桩传来的压力互不重叠或重叠不多(图23a),此时群桩中各桩的工作情况与单桩者基本一致,群桩的承载力等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当桩数较多,桩距较小时,桩端处地基中各桩传来的压力将相互重叠(图23b)。桩端处压力比单桩时大得多,桩端以下压缩土层的厚度也比单桩要深。,图22 端承型群桩基础,图23 摩擦型群桩基础,群桩基础中因承台、桩和土三者相互影响而导致群桩基础与单桩工作状态的差异称为群桩效应。,群桩基础中桩的极限承载力与桩的间距、土质、桩数、桩径、入土深度以及桩的类型和排列方式等因素有关。,基于概率极限设计法的群桩分项效应系数法,考虑群桩效应的方法有两种:,把承台、桩和桩间土视为一假想的实体基础的实体基础法,由桩和承台底的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桩基称复合桩基。承台底分担荷载的作用随桩群向下位移幅度的加大而增强。,2 承台下土对荷载的分担作用,研究表明,桩基承台下的土反力大小及分布型式,随桩顶荷载水平、桩径桩长、台底和桩端土质、承台刚度以及桩群的几何特征等因素而变化。,若以桩群外围包络线为界,将台底面积分为内外两区,则内区反力比外区小而且比较均匀,当桩距增大时内外区反力差明显降低。,图24 复合桩基 1.台底土反力; 2.上层土位移 3.桩端贯入、桩基整体下沉,台底分担的荷载总值增加时,反力的分布图式基本不变。利用上述特征,可以通过加大外区与内区的面积比来提高承台底地基土分担荷载的份额。,对于经常承受动力作用的桩基础或不能保证台底与地基土保持良好接触时通常不能考虑承台底地基土对于荷载的分担作用。,(1) 群桩效应系数,3 群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建筑桩基规范采用分项效应系数法确定群桩基础中的基桩承载力设计值。,(7-37),(7-38),(7-36),(2) 复合基桩的承载力设计值,群桩中的一根桩称为基桩,包含承台底土阻力的基桩称复合基桩。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的统一计算式为:,(7-40a),(7-40b),(7-39),当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由静载试验确定时,基桩的设计值R按下式计算:,(7-41),(7-42),抗力分项系数s、p、c、sp以及群桩效应系数s、p、sp查表可得。c可按下式计算:,注意:,(1)式(7-40)或式(7-42)的承载力R值,是考虑群桩效应后的基桩承载力,整个桩基的承载力设计值就等于桩数乘以R值。,(2)群桩效应主要产生于桩数在3根以上的非端承群桩,(3)若承台底面以下的土有可能与承台底脱开时,应不考虑承台效应。,(4)嵌岩桩属于端承型桩,不考虑群桩效应,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7-43),题目:某预制桩桩径为400,桩长10m,穿越厚度l13m,液性指数IL0.75的粘土层;进入密实的中砂层,长度l2 7m。桩基同一承台中采用3根桩,桩顶离地面1.5m。试确定该预制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和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例题 1,解:查表得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为: 粘土层: IL0.75,qs1k 50 kPa; 中砂层:密实,可取qs2k 80 kPa;,故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 QukQskQpk u qsik li qpk Ap 0.4(503807)60000.42/4 892.21753.98 1646.19 kN,桩的入土深度h 1.53711.5m,查得预制桩的侧阻力修正系数为1.0。再由表查得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为: 密实中砂,h 11.5m,查得qpk 51006300kPa,取qpk 6000 kPa。,因该桩基属桩数不超过3根的非端承桩基,可取c 0,s p sp 1.0,s p 1.65。,由式(7-42)可求得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 R Qsk/s Qpk/p 892.21/1.65 753.98/1.65 = 998 kN,(1) 基桩桩顶荷载效应计算,4 桩顶作用效应简化计算,假定:承台刚性; 各桩刚度相同; x、y是桩基平面的惯性主轴。,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水平力,Hi=H/n,(7-44),(7-45),(7-46),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基桩的桩顶作用效应,图26 桩顶荷载的计算简图,当基桩承受较大水平力,或为高承台桩基时,计算桩顶作用效应时应考虑承台与基桩协同工作和土的弹性抗力。,(2) 地震作用效应,对于主要承受竖向荷载的抗震设防区低承台桩基,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计算桩顶作用效应时可不考虑地震作用:,1)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抗震承载力计算的建筑物;,2)不位于斜坡地带和地震可能导致滑移、地裂地段的建筑物;,3)桩端及桩身周围无可液化土层;,4)承台周围无可液化土、淤泥、淤泥质土。,对位于8度和8度以上抗震设防区的高大建筑物低承台桩基,在计算各基桩的作用效应和桩身内力时,可考虑承台(包括地下墙体)与基桩的共同工作和土的弹性抗力作用。,(1)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5 基桩竖向承载力验算,承受轴心荷载的桩基,其承载力设计值R应符合下式要求:,承受偏心荷载的桩基,除应满足式(7-50)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式的要求:,oN R (7-47),oNmax1.2R (7-48),(2) 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根据地震震害调查的统计分析,不论桩周土类别如何,基桩竖向承载力均可提高25%,故:,轴心荷载作用下: N 1.25R (7-49),偏心荷载作用下,除应满足式(7-49)的要求外,尚应满足:,此外,无论哪种作用效应组合,基桩在竖向压力下的承载力设计值还应满足桩身承载力(截面强度)的要求。,Nmax1.5R (7-50),当桩端平面以下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下卧层的承载力验算。下卧层的破坏可分为整体冲剪破坏和基桩冲剪破坏二种情况,如图27所示。验算时要求:,6 桩基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z zz qwuk/q (7-51),1)对桩距sa 6d的群桩基础,一般可作整体冲剪破坏考虑,按式(7-52)计算下卧层顶面z:,(7-52),(2)对桩距sa6d,且各桩端的压力扩散线不相交于硬持力层中时(图27b)的群桩基础以及单桩基础,应作单桩冲剪破坏考虑可导得下卧层顶面z的表达 式为:,(7-53),图27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a) 整体冲剪破坏; (b)基桩冲剪破坏,承受上拔荷载的桩基础,应按下列公式同时验算群桩基础及其基桩的抗拔承载力:,7 桩基竖向抗拔承载力验算,(7-54),(7-55),此外,尚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验算桩身的抗拉承载力,并按规定进行裂缝宽度或抗裂性验算。,基桩的桩顶水平荷载设计值Hi应满足下式要求:,8 桩基水平承载力验算,h为群桩效应综合系数,(7-56),式中:,(7-57),当缺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估算桩身配筋率小于0.65%的灌注桩的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Rh:,(7-58),对钢桩、预制桩和桩身配筋率大于0.65%的灌注桩,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按下式估算:,(7-61),(7-59),(7-60),桩基的沉降验算范围:,9 桩基沉降验算,.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桩基; .体形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 土层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桩基; .摩擦型桩基。,对群桩基础的最终沉降,工程上实用的计算方法是基于单向固结理论的分层压缩总和法。,建筑桩基规范推荐的方法称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对桩中心距小于或等于6倍桩径的桩基,其等效作用面位于桩端平面;等效作用面积为桩承台投影面积;等效作用附加应力p近似取承台底平均附加应力。,桩基的最终沉降量表达式可为:,(7-62),其中e为桩基等效沉降系数,按下式简化计算:,(7-63),(7-64),图28 桩基沉降计算简图,本节完,第六节 桩基础设计,进行调查研究,场地勘察,收集有关资料;,设计内容和步骤,确定桩基持力层;,选择桩材,确定桩的类型、外形尺寸和构造;,确定单桩承载力设计值;,根据上部结构荷载情况,初步拟定桩的数量 和平面布置;,初步拟订承台的轮廓尺寸及承台底标高;,验算作用于单桩上的竖向和横向荷载;,验算承台尺寸及结构强度;,必要时验算桩基整体承载力和沉降量,当持力层下 有软弱下卧层时,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单桩设计,绘制桩和承台的结构及施工图。,(1)桩的根数,一 桩数及桩位布置,初步估算桩数时,先不考虑群桩效应,根据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当桩基为轴心受压时,桩数n可按下式估算:,(7-65),偏心受压时,对于偏心距固定的桩基,如果桩的布置使得群桩横截面的重心与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桩数仍可按上式确定。否则,应将上式确定的桩数增加1020。,承受水平荷载的桩基,在确定桩数时还应满足桩水平承载力的要求。此时,可粗略地以各单桩水平承载力之和作为桩基的水平承载力,其结果偏于安全。,对桩数超过3根的非端承群桩基础,应按7-5节求得基桩承载力设计值后重新估算桩数。如有必要,还要通过桩基软弱下卧层承载力和桩基沉降验算才能最终确定。,(2)桩的中心距,一般桩的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7.20规定。对于大面积桩群,尤其是挤土桩,桩的最小中心距还应按表列数值适当加大。,(3) 桩位的布置,桩在平面内可布置成方形(或矩形)、三角形和梅花形(图29a),条形基础下的桩,可采用单排或双排布置(图29b),也可采用不等距布置。,为了使桩基中各桩受力比较均匀,布置时尽可能使上部荷载的中心与桩群的横截面形心重合或接近。,当作用在承台底面的弯矩较大时,应增加桩基横截面的惯性矩。,对柱下单独桩基和整片式桩基,宜采用外密内疏的布置方式;,对横墙下桩基,可在外纵墙之外布设一至二根探头桩,如图30所示。,在有门洞的墙下布桩时应将桩设置在门洞的两侧,梁式或板式基础下的群桩,布置时应注意使梁板中的弯矩尽量减小,即多在柱、墙下布桩,以减少梁和板跨中的桩数。,图29 桩的平面布置示例 (a) 柱下桩基;(b) 墙下桩基,图30 横墙下 “探头”桩的布置,二 桩身截面强度计算,桩身材料强度验算按下式进行:,(7-66),式中:,: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构件稳定系数,:基桩施工工艺系数,预制桩除了满足上述计算之外,还应考虑存放、运输、起吊和锤击过程中的各种强度验算。,桩在自重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应力与吊点的数量和位置有关。设计吊点位置时应按吊点间的正弯矩和吊点处的负弯矩相等的条件确定,如图31所示。,图31 预制桩的吊点位置和弯矩图,三 承台设计,承台的作用是将桩联结成一个整体,并把建筑物的荷载传到桩上,因而承台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1)外形尺寸及构造要求,承台的平面尺寸一般由上部结构、桩数及布桩形式决定。,通常,墙下桩基做成条形承台,即梁式承台;柱下桩基宜采用板式承台(矩形或三角形)如图32所示。,图32 柱下独立桩基承台配筋示意 (a) 矩形承台; (b) 三桩承台,(2) 承台的内力计算,1)柱下多桩矩形承台,研究表明,柱下独立桩基承台(四桩及三桩承台)在配筋不足的情况下将产生弯曲破坏,其破坏特征呈梁式破坏,破坏时屈服线如图33所示,最大弯矩产生于屈服线处。,根据极限平衡原理,承台正截面弯矩计算如下:,计算截面取在柱边和承台高度变化处(杯口外侧或台阶边缘),按下式计算:,图33 四桩承台弯曲破坏模式,图34 矩形承台,图35 三桩三角形承台,Mx Nx x My Ny y,Mx Ni yi My Ni xi,(7-67),2)柱下三桩三角形承台,计算截面应取在柱边(图35),弯矩按下式计算:,当计算截面不与主筋方向正交时(例如三角形承台),须对主筋方向角进行换算。,(7-68),(3) 承台厚度及强度计算,包括受冲切、受剪切、局部承压及受弯计算。,承台厚度一般按抗冲切和抗剪切条件确定,通常可先按抗冲切计算,再按抗剪切复核;承台配筋通常按抗弯条件确定。,1)受冲切计算,承台的冲切破坏方式可分为沿柱(墙)边的破坏和单一基桩对承台的冲切破坏两类。,柱边冲切破坏锥体斜面与承台底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45,该斜面的上边界位于柱与承台交接处或承台变阶处,下边界位于相应的桩顶内边缘处(图36)。,对于柱下矩形承台,验算时应满足:,o Fl ft um ho Fl F Ni,(7-69),(7-70),对于圆柱及圆桩,计算时应将截面换算成方柱或方桩,取换算柱或桩截面边宽bp0.8d。,柱下矩形独立承台受柱冲切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