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基础生态_第1页
名词解释基础生态_第2页
名词解释基础生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组成环境的因素,又称环境因子。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 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环境(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利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最低因子定律。即,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质,缺乏一种,植物会死亡,一种处在最小量时,生长最少。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三北防护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阳黑子等。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驯化:是指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这种生理适应短时间即可完成。气候驯化(适应),指自然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这种生理适应需较长时间完成;适应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这种形态适应需要很长时间。 休眠: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在休眠期,生物对环境条件的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时宽的多。 内稳态:是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 光饱和点:植物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该种植物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有效积温: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岩石圈: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层构成,是生物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源泉,也是成土母质、海洋盐类、大气和一切自由水的源泉。 土壤: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的物质组成的,具有通气性、持水性、湿度、热容量等物理性质。土壤是陆生植物生长、动物栖息和活动的场所,完成生态系统的许多基本功能,如分解过程、固氮作用、脱氮作用、去污作用(CO转化)等。 大气圈:由围绕地球的各种气体混合物所组成。大气圈的厚度可达1万公里。从海平面往上,每升高275米(900英尺),气压下降1/30;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的速率越来越小,50公里(30英里)以上,气压变化极小。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它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从地下12公里至23公里高空。 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标志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先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M)放生,一定时间后,再捕m个个体,其中有n个标记个体,则,样地个体数为: 天然密度:单位空间的生物数量 生态密度:单位栖息空间内生物的数量 最适密度:种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饱和密度:特定环境所能允许的种群最大密度。 最低密度:濒临灭绝前的种群密度。 种群的性比: 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个年龄级个体数的分布情况,也称年龄分布和年龄组成。 年龄比例:种群中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年龄金字塔:按年龄级由小到大的顺序,将各龄级个体数或年龄比例用图形表示。上下表示年龄级,左右宽度表示各龄级个体数或年龄比例。 增长型金字塔:典型金字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基部宽、顶部狭窄。 稳定型金字塔:钟形,出生率与死亡率相近。各部相近。 衰退型金字塔:壶形,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数量趋于下降。基部窄,中上部宽。 生命表: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表格。是分析种群动态的有效工具。 动态生命表:记录同一时间出生的种群存活(死亡)过程的生命表。个体经历了相同的环境条件。适于寿命较短的种群。又称同生群(cohort)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水平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种群进行年龄结构的调查所编制的生命表。各年龄的个体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适于稳定的种群和寿命较长的动物。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 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理想条件(无限制因子)下的种群增长率,用rm表示。它充分表现了种群最大潜在生殖能力。又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rm与实际增长率(r)之差被称为环境阻力。 逻辑斯谛增长:指数增长只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在自然界空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表现为S型,称之为逻辑斯谛增长。 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 基因频率:是指某一基因在种群中出现的频率。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随机交配和没有干扰基因平衡因素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我们称其为哈-温定律 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遗传结构相对稳定。在小种群中,遗传结构更容易发生偶然的变化,基因频率会出现随机增减的现象,我们称其为遗传漂变 生态对策:各种生物所特有的生活史(种群生态特征:如出生率、寿命、大小和存活率等)被视为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生存对策-进化对策。该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 社会等级: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现象。 隔离:在种群内部个体间、配偶间或某种方式结合的小群间常保留有一定的空间距离,这种现象称为隔离。 利他行为:是另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通讯:是指某一个体发送信号,另一个体(种内其它个体)接受信号,并引起后者反应的过程。通讯可以通过视觉(行为)、化学(气味和外激素)和听觉(鸣叫、超声)等多种途径来完成。 性别生态学 :性别生态学是研究种群内部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种群)(两种或多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相互抑制,给对方带来不利影响,被称为竞争。 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这一假说被称为高斯假说,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他感作用:指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对别种生物发生影响的现象。又称异种抑制作用。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摄取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而维持生活的现象。寄生者与捕食者不同,它多次摄取宿主营养,一般不“立即 偏利共生 :指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也无明显害处的共同生活现象。 互利共生:指对双方都有利的共同生活现象。 协同进化:是指物种A的性状作为对物种B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物种B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物种A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生物群落:可定义为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 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一般对乔木,灌木和丛生草本以植株或株丛计数,根茎植物以地上枝条计数。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称做相对密度(relativedensity)。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称为密度比(density ratio)。 优势度:用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但其具体定义和计算指标因群落不同而不同,多度、盖度、体积、重量等或他们的组合均可作为优势度的指标。 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多样化,包括种的丰富度和种的均匀度;生态系统多样性,涉及的是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生物群落演替:就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生态系统:一词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产者: 指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 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分解者:异养生物,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 食物链: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我们把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险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食物网的概念。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因此,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指一种生物和另一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而是指一类生物和处在不同营养层次上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生态效率:是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 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初级生产量: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就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动物是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来合成自身物质,因此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的生产量就称为次级生产量或第二性生产量分解:是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 再循环: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但未利用物质、排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成为营养级的输入而再次被利用,称为再循环。 热力学第定律: “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中,一切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改变,在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中,除了一部分可以继续传递和作功的能量(自由能)外,总有一部分不能继续传递和作功而以热的形式消散的能量,这部分能量使系统的熵和无序性增加。 物质循环:是指环境中的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吸收转化成有机物后沿着食物链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