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基于技术创新的校企联合研究.doc_第1页
企业研究论文-基于技术创新的校企联合研究.doc_第2页
企业研究论文-基于技术创新的校企联合研究.doc_第3页
企业研究论文-基于技术创新的校企联合研究.doc_第4页
企业研究论文-基于技术创新的校企联合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研究论文-基于技术创新的校企联合研究摘要: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企业有充足的资金,而又对技术创新最为需要,而高校是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摇篮,其创新成果需要付诸实践检验,所以走企业与高校相结合的创新道路将是今后企1自主创新的主导在国家,但落实到实处,就是企业和高校。企业,特别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快速的IT行业的大型企业,他们本身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人才,在实践中的经验很丰富,在市场把握和技术商业化方面存在很大优势;而作为高等教育和创新科研1.1在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到了可以更多地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尽管我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目前我国虽然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我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另外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经费通常占销售收入的5%至10%,而我国的多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研发经费比例仅为1%,即便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国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也仅为1:0.1,而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比例则为1:5至1:8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远没有达到合理与完善的程度,使企业科研人员在与国际同行竞争中往往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企业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这里面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和理念上的误区,但主要是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政策环境,市场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有效推进自主创新的体制和制度环境,另外政府作用和政策没有发挥好,有时甚至成为1.2高校作为我国庞大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仪器、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庞大科研队伍,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所拥有的科技资源与其对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成正比,仍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滞留在实验室,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造成了极大的科技资源浪费。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高校每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模式是国家首先计划立项,然后政府财政拨款,最后再由高校进行研究,但是这种立项方式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无的放矢,缺乏社会和市场需求调查,很少考虑开发价值,不管社会效益等等,因此,科研成果滞留实验室的现象成灾,科研人员处于被动状态,任务完成了就行,能否转化成经济效益、能给社会带来多大效益就与他无关了,其结果必然是:科研成果的研究与转化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另外高校科技成果之所以转化难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的承担风险能力较差、顾虑较多、社会风险投2走企业与高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2.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能否实现其商品价值,创造企业利润,由市场来决定;企业能否长久占领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必须对产品在功能、结构、工艺、材料以及营销、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长久占领市场。所以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自身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是高校自身强烈的愿望。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高校的科技成果渴望转化为产品,以实现其商品价值取得利润,这只有通过企业才能实现;其二,高校的科研立项课题,需要市场与企业提供,离开企业的科研将会盲目而无效益;其三,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企业将会提供良好的实践培养基地。所以高校要实现知识创新、知识传授和知识物化即实现产、学、研结合,一刻也离不开企业,与企业联合是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校联合起来,搞出了“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这种新的创新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可以实现资源与能力互补,而其有效采纳是企业获取有效技术知识提升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核心手段之一,同时也是高校提升自企校联合的创新模式首先有利于企校之间的合作开发,即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在这种联合中,高校主要出人才为工厂研制新产品、新工艺,设计出新图纸、新方案,工厂根据设计方案加工样机、试制、改进,最终生产投放市场。技术开发的动力来自于市场或工厂对某项产品改型的需求。其次有利于企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企业利用高校科研、人才、知识优势进行新产品研制,高校利用企业占有资金、工艺技术、设备的优势进行产品试制生产。企业可通过聘请高校教师为职工讲学、派职工到高校培训学习等手段提高职工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地保证;高校可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做兼职教授、研究员,联合培养学生,增强办学的实践经验及实践指导。企校合作还有利于企校双方的共同融资,高校与企业采取入股的方式共同融资创办企业。2.2(1)企校共建科研合作平台。像首钢、中国铝业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都与当地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高校共建科研机构平台,例如中铝公司与中南大学签署了组建“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书,并与中南大学以及14家科研院所签订了“中国有色金属产学研科技创新联合体”共建协议书。由两家单位合作开发的“电解智能控制技术”和“大型预焙槽物理场仿真优化技术”,在全国铝行业企业推广应用面积达到95%。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钢铁集团06年共同成立“武汉钢铁集团-武汉科技大学钢铁新技术研究院”。武钢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中国冶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武科大现已发展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钢铁冶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具有强大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尤其是在钢铁工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解决了生产实际中的许多重大课题。校企双方将开展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长期合作,武钢以武科大为自身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之一,学校优先向武钢通报、推荐最新科研成功和前沿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武钢为武科大优先开展研究生培养、学生实习和吸纳优秀毕业生就业。而首钢作为就建立了专用人才绿色通道,与北科大共同建立了“首钢总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汽车用钢联合开发中心”,与东北(2)企业资助高校建立培养创新基地。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的科技专家,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适于进行自由探索式的、好奇心驱动的、多学科交叉的原创性基础研究。高校通过多学科综合与合作,也适合开展具有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校与产业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与产业界联合开展应用研究和产业开发已成为普遍趋势。因此,高等学校在以原始性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研究领域应该成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和应用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应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科研项目、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大部分都是依托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研究院及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完成的,高校中的高水平科研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