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技术_如何发扬我国酱油酿造传统工艺技术_第1页
工艺技术_如何发扬我国酱油酿造传统工艺技术_第2页
工艺技术_如何发扬我国酱油酿造传统工艺技术_第3页
工艺技术_如何发扬我国酱油酿造传统工艺技术_第4页
工艺技术_如何发扬我国酱油酿造传统工艺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期 2 0 0 7 年3 月 中国调味品 C H I N AC O N D I M E N T N O 3 M a r 2 0 0 7 为发扬我国酱油酿造传统工艺 提供资料和看法( 上) 朱史齐 摘要:介绍了若干传统酱油酿造工艺和当代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了中日两国在酱油风味上存 在的差异;回忆了国内同行五十年来对酿造酱油日晒夜露的眷恋和作为;提供了搜集到的太 阳、月亮、先和其它天文现象同晒露相关的资料;提供了个人对发扬传统酱油酿造工艺的看法。 关键词:酱油酿造;日晒夜露,机理;发扬 中图分类号:T S 2 6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 - - 9 9 7 3 ( 2 0 0 7 ) 0 3 - - 0 0 2 5 - - 0 5 酱油酿造传统工艺技术的继承发扬,已是半 个世纪以来有关学者和同行们注意和探索的一个 课题。要发扬就要总结,要取其优点、特点用现代 技术手段、达到提高、发扬的目的。我们现在所说 的酱油中的香气成分有3 0 0 多种,那是日本的检 测和指导,是日本的酱油中含有的成分。当然,这 些资料可作我们参考,但它既不是中国传统酿造 酱油的香气成分,也不是中国现在市场上的酱油 成分。中国的“晒油”究竟含有什么香气成分和营 养成分? 我们没有完整的数据。所以,我想介绍 一些有关资料,提一些个人看法供同行参考,如有 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1 酱油酿造传统工艺的回忆和见闻 1 1 乍浦万昌酱园 1 9 4 5 年秋,笔者只读了一年初中便去该园当 学徒,这是我第一次踏入酱园行业、也是从事酱油 酿造行业5 7 年( 包括退休后聘用1 1 年) 的开始。 乍浦即原东方大港的拟址,是浙江省平湖县在钱 塘江边的一个海口镇,当时是深泗渔场到海鲜品 和腌制品向浙江西部的杭、嘉、湖平原转口、扩散 的一个港口、海边“过圹行”( 转I :1 贸易企业) 林立、 镇上生意兴隆。因而万昌酱园也能开出四作即; 酱作( 是主作,包含酱油、酱类、酱菜及自抄酱色) , 绍作( 绍兴黄酒) ,酒作( 白酒) ,酿作( 甜酒娘米酒, 收稿日期:2 0 0 6 1 0 2 3 甜的新酒,这是春节期间开作的) ,以及三个门市 部。而当时杭州、嘉兴、湖州等地,酱园内作场开 齐的还有白作( 乳腐) 、糖作( 麦芽糖) 、醋作( 米 醋) 。万昌酱油是当时海盐“徐尚书家族”创办的 二十多家酱园之一,资金和规模都还可以,为了达 到销地生产,1 9 4 7 年在上海半淞园路高昌庙开设 “徐万昌分园”。 1 1 1 在当时我们还没有微生物的概念,万昌酱 园也是自然接种。不过在每年投料制曲前先要 “斋祭花神”保佑黄子的花发好( 生好霉、制好曲) , 然后工人吃一顿“开作酒”后投产。 酱作开作一般在“惊蛰”节气前后蒸豆制曲, 直到“大暑”前后,“立秋”以前结束制曲。这个时 期投料制的酱叫“春档黄子”,认为是制曲的好季 节,制出的曲绿中带黄,偶有白色,红、黑色的极 少。制曲时间7 天左右,天冷还要生火炉加温。 “秋档黄子”一般是指立秋以后立冬以前蒸豆制曲 的黄子,气候由热转冷、霉房间蚊蝇小虫较多、黄 子质量差、落缸后酱的成熟慢。 1 1 2当时制曲的黄豆和面粉的比例一般在 1 0 0 :6 0 ,经验认为:“豆多酱油鲜,面多酱油甜”。 落缸制酱时黄豆及面粉之和比盐水约在1 ;1 t1 左右,浓度约2 0 。B e ,以后再适当添加盐水或拨淡 盐水。落缸后晴天日晒夜露,但不能进水,头几个 月6 7 天掀酱一次、要求彻底无夹心。随着酱的 老熟,水分不断蒸发,体积逐渐缩小,为了加速酱 万方数据 2 6 中国调味品总第3 3 7 期 缸的周转、二缸酱并成一缸。“晒挺”的陈酱水分 很少,一个人立在酱上面,二脚不会下沉。 1 1 3 那时为了贮存陈酱,就要把酱装入坛内叫 “坛酱”。当时酱园里的大口容器、除了缸就是坛。 坛的种类分:折坛,大、小三元坛,大、小平坛,容积 从8 L 左右到6 0 L 左右。陈酱就装在6 0 L 左右的 大平坛内,以品字形堆三坛高,上面遮雨通风不再 露晒,贮存时间2 “ - 3 年不定、根据需要动用。这种 坛酱回忆起来有三种好处:一是贮藏作用增加缸的 周转率;二是黄霉季节上榨时搭用少量陈酱可以防 酱油发霉;三是对秋档黄子的酱成熟差的,适当添 加陈酱可以提高酱油的风味和鲜昧。老酱油从业 者认为:“一年口味、二年酱香,三年酱色深”。 1 1 4 晒油是传统酿造工艺的又一特色。晒油的 基质一般是双套酱油,不加酱色( 有的单位添加) , 晒的时间也没有规定。一般L I 三伏晒油( 三伏天总 共不过3 0 4 0 d ) ,而事实是单靠三伏天也晒不好 酱油。酱油是先经露晒,再经过三伏露晒效果最 好,或者是先经三伏天露晒以后,再经过一段时间 露晒的也好。酱油放在缸里,盖上蓬盖,不加露晒 要变质的。所以,酱油一经榨出、倒在缸里、就要长 期露晒,标标准准晒过三伏天的可以说是不存在 的f 也就是说,酱园里的酱油天天晒,经过三伏天的 效果更好。我们观察到酱油晒到一定时期,缸的液 面出现发抽( 发酵起小泡) ,以后就平静下去,再过 一段时间液面出现小小的晶体( 盐的析出) ,再而成 为薄薄的水层,同行叫它“盐冰”,盐水越结越厚,t l 重不断增加而沉入缸底。然后又出现薄薄的盐冰 层,如此往复约3 4 次,这时的酱油也“晒挺”不会 发霉。这种盐冰,当时当地一度曾作为中药人药, 由中药店收购,后来由于保存困难而停止。 1 1 5 既晒酱又晒油酱油酿造传统工艺、实则上 制曲是季节性的;晒酱没有季节之分,有太阳就 晒,晚上天好就露f 晒油也是没有季节性的,有太 阳就晒,晚上天好就露,遇到三伏天更好。但酱 缸、酱油缸要通气、不准进人雨水,所以,那时遇到 突然下雨,作头师傅( 生产组长) 一声吆喝“落雨 了,盖蓬盖。”这时,不管白天黑夜,不管老师傅、营 业员、管理人员、学徒( 酒作司傅除外) ,都争先恐 后,跑到园场盖蓬盖,冬天的晚上人从被窝中叫 起,也毫不松懈( 那时工人、营业员、职员平时不准 回家、学徒要三年满师后才可以回家探亲) 。 1 2 上海江湾元裕酱园沈老先生札记( 摘录) 1 2 1 新中国建国前不同酱缸的投料量见表1 表1 盐水和黄豆投料表 注:盐水岱山盐 当时每石米为1 5 6 市斤,每石为l O 斗每担水为1 0 0 市斤。 每担水用盐3 5 市斤 1 2 2 盐水与黄子的比例2 缸盐水可敷( 用于) 黄子3 缸。 1 2 3 牛元豆( 牛庄产的大豆) 1 石,用面粉7 折,用盐7 0 市斤。产出酱十成身分( 全成熟) 3 担 ( 3 0 0 市斤) ;七一八成身分3 担半。 1 2 4 揿酱。黄子落缸后6 - - 7 天可揿一转,以 后约3 4 天表面见黑硬有三寸厚再揿,秋天可少 揿,立冬后不可揿,明春清明后亦要揿。 1 3 上海冯万通酱园 冯万通酱园1 7 6 1 年( 乾隆2 5 年) 建于浙江省 海盐县,上海开埠后1 8 6 1 年( 咸丰1 1 年) 来上海 东门路以及豆市街、郑家木桥开厂开店、名“上海 冯万通酱园”。该园以生产红酱油著名,主要消费 群在浦东。公私合营后于1 9 5 6 年5 月2 8 日曾上 报中央轻工业部冯万通酱园制造“老法天然”酱 油的操作过程情况一份,现摘录若干。 1 3 1 配方黄豆1 0 0 市斤,面粉5 8 市斤,盐 ( 洁白淮盐,经一段时问贮藏,风化、潮解,除卤、脱 苦) 6 0 市斤,出熟酱2 8 0 市斤。 1 3 2 晒酱1 9 2 0 的大盐水2 缸约落黄子3 缸。落黄子,敷盐水两者的量比必须适当,适当者出酱 光亮色匀I 不当者有黄黑不匀之弊,还会使压榨时淋出 不爽。候盐水浸透黄子然后揿酱。夏季时期宜勤揿, 春秋季可以少揿。热天因经曝晒酱中热气蒸发,其酱 易于抬高,敞后易于晒上色。多次揿后酱质硬不宜再 揿,则采取翻缸的办法,翻了1 2 次、该酱即为熟酱。 春档黄子6 个月( 农历2 - 8 月) , - - 成熟,秋档黄子要9 - - 1 0 个月( 次年5 月后) 才成熟。整个晒露时期不能 万方数据 第3 期专论综述为发扬我国酱油酿造传统工艺提供资料和看法( 上) 2 7 进水,但要通气。黄霉季节上榨时搭用二年陈的坛酱 1 4 ,可提高酱油质量,增强防霉作用。 1 3 3 母油酱5 6 0 市斤,2 0 。B e 7 盐水1 6 担 ( 8 0 0 L ) 压制而成。 I 3 4 双套酱油是晒油的基质见图I 厂一酱酱色 6 1 0 市斤6 1 0 市斤l 酱油的 母油I 瑞I 僦I 煞红酱油 6 5 0 L - 压榨6 5 0 讳压榨_ 6 7 5 曲人缸露晒 Il 再榨拔淡再榨拔淡 图l 红酱油晒制图 1 3 5 酱油日晒夜露到面上起的盐水几次下沉, 暑天晒露一个月左右,酱油浓缩至7 5 ,波美度 约在2 9 - - - 3 0 B e ,这样就能达到色浓、味香、又 鲜的上等晒油,可使久藏不霉。如在秋天压榨的 晒油,在下一年5 月后出售,则产品较暑天晒露的 更好,因为经过长期的日晒夜露,能达到去无存 精。 1 3 6 “三伏晒油”试验。1 9 5 7 年是公私合营的 第二年,那时我在冯万通酿造中心任生产技术股 副股长、和有关同志在初伏开始做过晒油试验。 不过那时已用园车豆饼代替大豆。见表2 、表3 。 袭2 冯万通酿造中心厂晒油试验记录袭 品种:晒原油存放地点:小园场数量:1 3 吨( 2 6 缸)每缸标尺8 5 0 水斤( 水斤即0 5 L ) 月日 一! 竺竺竺肾 月a 一一兰一! 旦品温 月日 ! 尘竺警 晴阴雨高低晴阴雨高低晴阴雨高低 这次共晒了3 3 d ,其中晴天2 6 d ,开晒2 0 6 小 时,从容积标尺斗标损耗折扣为8 2 4 ,品温从 3 2 - - - 4 0 9 ,一般在3 7 “ - 3 8 。遗憾的是当时无 感观鉴定记录。 1 4 白酱油( 淡色酱油) 白酱油销量少,生产单位也少,产品一般用于 面点饮食店及蘸食。解放前老西门万和酱园的白 酱油闻名上海全市。解放初由于化学酱油( H 、伊) 销量猛增,上海市区1 9 4 9 年大约不足1 0 吨,1 9 6 4 年已上升到2 5 5 吨,该产品的色更淡,味更鲜使万 和白酱油产量明显下降,加上合营后对特色酱油关 心不够,渐被人们遗忘,也不保存工艺技术资料。 1 9 7 9 年我在上海市酿造科学研究所,获悉浙江某 地酿造厂生产的白酱油,虽则已用平上平面通风制 万方数据 2 8 中国调味品总第3 3 7 期 曲,但酿制工艺还是传统的、和上海原来的万和酱 油相仿,酱油有传统的酱香。当时,在冯兰庄所长 支持下,征得厂方同意,对产品进行了检测。 1 4 1 配方和工艺 黄豆5 0 k g ,面粉2 5 k g ,通风制曲2 8 3 0 小 时,用2 0 。B e 盐水浸透,太阳只晒( 晴天) 8 0 - - 1 0 0 天( 即俗称晒8 0 - - , 1 0 0 个太阳) ,到时停止日晒,但 要通气。每百斤原料出熟酱2 0 0 余斤,每百斤熟 酱出酱油为2 0 0 斤。酱油不再进行露晒,但要保 持通气。质量见表4 5 。 表4 白酱油理化质量( ) 全氮氨基酸态氮谷氮酸鼍冀度糖分氮化物比色游离氨p H 值总酸 、, 0 7 2 80 4 3 40 4 4 5 51 8 9 52 2 61 7 6 70 50 0 8 84 70 8 6 表5白酱油微量成分质量 V 翮L d L 乙醇至警臁二乙酮嚣嫩焉姗 0 0 8 2Z 3 9 24 9 4 10 7 2 70 0 2 8 50 0 0 10 0 2 7 1 5 酿造酱油传统工艺的多样性。 我国地域广阔,资源有异,嗜好不一,各有各的做 法,各有各的名牌。如天津的红钟,湖南的龙牌,舟山 的洛泗油,广东的生抽王等,都有书籍加以记载,不再 叙述。这里我对上海地区几个产品略为介绍。 1 5 1 卫生酱油。是上海北京路万升酱园1 9 2 0 年前后初创的名牌产品,解放前专供“公馆”人家 烹调用。根据该园小车主张歆海先生1 9 5 6 年“追 忆卫生酱油的制作”札记中写道:大连元豆7 石2 斗1 1 3 2 市斤,用面粉8 0 0 市斤,制曲约9 d ,用2 1 。 B e 7 盐水落缸曝晒成酱,每百市斤元豆产酱2 8 4 市 斤。每榨用酱7 0 4 市斤( 天平称6 0 0 市斤) ,出2 4 。 B e 双套酱油1 2 担( 约6 0 0 L ) ,曝晒至2 9 5 3 0 。 B e ,数量为原来的7 折( 约4 2 0 L ) ,质量保证逾年 不变。据张回忆,该产品原欲销往国外,因故未 去,所以,卫生酱油定价较高。公私合营后“上海 市市销酱油检验标准和实施细则”中最高等级的 “卫生酱油”就是参考万升酱园的酱油质量。 1 5 2 上海郊县的二个晒油产品质量见表6 表61 9 8 1 1 9 8 3 年晒油质量表 1 5 3 上海市区各酿造厂的陈酱质量 这些酱油的样品,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 十年代初抽的,原料可能是少量脱脂的大豆( 上海 叫冷榨并或豆片) ,年份除虹桥酱厂外均在3 年以 上。质量见表7 。 表7 老酱醪质量表 项目蒜茎扣锄p H ( 怂,熬藏 虹桥酱厂( 1 ) 1 3 7 20 5 55 5 31 7 7 84 6 酿造六厂( 1 ) 2 0 0 21 0 2 9 5 1 04 22 3 虹桥酱厂( 2 ) 1 5 2 60 6 7 93 71 6 2 64 7 5 酿造五厂1 9 4 60 9 1 75 9 51 5 4 44 4 酿造六厂( 2 ) 2 1 9 81 0 2 9 5 1 01 5 4 44 4 5 4 0 0 8 X 1 0 5 7 0 0 4 6 0 0 4 5 5 0 2 中日两国酿造酱油的风味 2 1 中国传统酿造酱油和日本现代酿造酱油的风 味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前者以酯香为主,后者以醇 香为主;前者适宜红烧菜肴,后者适宜蘸食、生吃。 因此,两种酱油对“晒露”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中国 的传统酿造酱油是“不怕晒”,因为它的主要生产过 程就是“晒酱、晒油”;日本的酱油主要是封闭环境 中酿造,它的香气是乙醇,乙醇是极易挥发的,所以 是“不能晒”;我国近年来采用的“纯种多菌株发酵” 生产的酱油,因为发酵周期短香气成分不稳定,而 且香气也以乙醇为主,易挥发,所以是“不宜晒”。 2 2 看两组数据 2 2 1 日本酱醪中乙醇的含量。见表8 。 表8 成熟阶段3 种酱醪的乙醇含量( 克i 0 0 克) 0 8 8Z 5 4Z 8 Z1 8 41 Z 6 乙醇含量0 5 5 1 7 6 2 0 l1 4 90 8 1 00 3 5O 5 50 4 00 3 5 资料自t 华北调味第6 期低盐酱油的试酿减 曲法低盐酱油发酵试验译自日本酿造协会志1 9 7 8 年 第2 期。可见,日本酱醪中的乙醇含量在发酵4 0 d 后自行 挥发 2 2 2 上海翠竹牌佐餐酱油乙醇含量的挥发 佐餐酱油是采用纯种多菌株发酵乙醇香型的 酱油,从上述数据的变化,可见从淋出到配兑,乙 醇损耗已达3 7 ,如果多贮存一些日子,挥发率 更大。 万方数据 第3 期专论综述为发扬我国酱油酿遣传统工艺提供资料和看法( 上) 2 9 表9 佐餐酱油中乙醇含量的消失【m g d L ) 资料自:1 9 8 3 年上海市酿造科研所实验工厂 2 3 中日两国的饮食料理习惯不一、对酱油的品 质风味要求也不一 2 3 1 日本的酱油。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 的国家,饮食文化也极为深远,历来酱油用于红烧烹 调的较多。所以,在我国很久以来,红酱油销量一直 大于白酱油。而日本的地理环境可以获得充足的 鱼类和蔬菜,他们吃生鱼片或尝烤鳗鱼串时使用了 酱油,酶制蔬菜时使用了酱油。而红烧菜肴很少,所 以,对酱油的品种要求也和中国不尽相同。酱油的 制作是在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隋朝初期中国的“湛 誉”僧人将制酱工艺初传日本;公元七世纪唐朝高僧 “鉴真”更将中国制酱技术节至日本,在奈良等地广 泛深入的传授,公元8 0 4 年日本留学僧“空海”和尚 来西安学习时也将制酱技术传人日本;公元1 2 0 0 年 前后,日本留学僧“觉心”和尚在径山寺学习,归国前 掌握了制径山寺祖传酱一径山寺酱的技术,回国 以后在名叫纪州由良的地方创立了兴国寺,并向附 近的人们传授了制酱技术。日本在明治后期到大正 及照和初期( 1 9 1 2 一- - 1 9 2 6 年) 酱油酿造技术取得了较 大进展。二战后日本酱油酿造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 将中国的制酱技术,研究、提高、改进,使酱油的产品 特色也更为日本化。 2 3 21 9 7 9 年来华访问的日本访华代表团的专 家“横蟓保”博士在中日交流的座谈会上说到:“日, 本烧中国菜要用中国酱油,不用日本酱油”。 2 3 3 1 9 8 0 年1 月温州徐树声老先生写的“谈 谈平阳金乡同春酱园产制甘露酱油的经历”一文 中国创了1 9 3 5 年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参加酱油 酿造培训班情况后写道:“查日本酱油于唐朝时始 由中国僧人随佛教以传去。虽然他们研究进步很 快,但品质仍达不到完善的地步,在风味上略逊于 中国酱油。从这一点看,可知过去相沿袭的归法 有期一定的特点,不可完全抛弃”。 2 3 4 我国的宋钢先生,前三年在文章中说:“日 本的高稀酱油进入了中国市场经过一段时 间,大家逐渐比较冷静地审视它了,高稀酱油“ 做菜或加工某些食品后发现,颜色不仅浅,而且缺 乏人们早已吃惯了的那种浓重的“酱香”味,甚至 觉得还是低固酱油做的菜吃起来过瘾”。 2 3 5 今年,赵德安先生对此在文章中写道:“我 国对酱油酿造工艺的改革,主要是应用西方纯种 发酵技术,借鉴日本的经验,而缺乏对传统工艺的 研究发掘,认识不到传统工艺的优势,致使现代科 技不能与传统工艺相结合”。 ( 上接第2 0 页) 1 8 汤青云,雷存喜,谢志美。等柑橘皮中橘皮油、果胶, 橙皮苷的提取与利用E 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 0 0 3 , 2 4 ( 6 ) 1 1 0 3 1 0 4 1 9 O l g a G S h k o d i n a ,O l g a A Z e h s e r 。N i k o l a i Y u S e l i v a n o v ,V l a d i m i rV I g n a t o v E n z y m i ce x t r a c t i o no f p e c t i n p r e p a r a t i o n s f r o m p u m p k i n J F o o d h y d r o c o l - b i d s 1 2 ( 1 9 9 8 ) 3 1 3 3 1 6 2 0 T a t s u j iS a k a m o t o ,R o q u eA H o u r s & T a k u oS a k a i E n z y m i cp e c t i ne x t r a c t i o nf r o mp r o t o p e c t i n su s i n g m i c r o b i a lp r o t o p e e t i n a s e s J P r o c e s sB i o c h e m i s t r y , 1 9 9 5 3 0 ( 5 ) 1 4 0 3 - - 4 0 9 2 1 李文德张礼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