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_第1页
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_第2页
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_第3页
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_第4页
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手机依赖的定义,学术研究还没有明确的解释,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以上及的课题组也只是给出了一个宽泛的定义,即手机依赖是指将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所存在的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行为。该课题组将这种现象视为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活动,它与学生社交欲的强烈程度成正比,即社交欲望强、外向型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较之内向型的学生更强烈。这与另一种将这种现象视为一种病态、一种心理疾病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它是否是病态的,因为任何现象的存都是有理由的,我们只是对它形成的原因与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目前,这种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校园问题,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现象2,然而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却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探讨。将其命名为手机依赖症,指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二)大学生心理需要的外在诉求1.缓解学生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的需要。在大学校园中,学习对于大学生们来说,虽不是现阶段的唯一要务,但是迫于当前日益紧张的就业、考学压力,他们不得不时刻为自己充电,学习成为他们的重要任务。他们不仅要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对将来就业、考学有用的知识。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学生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适合他们身份和经济承受能力的休闲放松方式,而手机短信便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大学生们缓解压力的首选。2.满足学生强烈交往欲的需要。人际交往是确立价值感和归属感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渴望成功的人成长发展的基本条件。大学阶段是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在中学阶段被压抑已久的情感需要、社交需要,此时爆发出来,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欲求。他们渴望与同学交往,与老师交往,与社会交往。同时,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大学校园中社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些既激发了大学生的各种交往欲,又为满足这些需要提供了可能。手机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实现了形式上的天涯若比邻,频繁地查看手机是确认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地位、试图消除对人际的不安、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的行为体现。手机短信作为一种通讯媒介,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而且还可以沟通感情,增进友谊,这正迎合了青年大学生进行交往的心理欲求。3.满足学生攀比心理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需要去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注重去消费物品的象征价值。消费方式已成为体现社会群体差异或层次的一种方式。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时尚风潮,已成为大学生展现个性、表达前卫甚至吸引异性的一种工具。在一个别人都短信而自己不短信的新时代,不短信不仅意味着你的落伍,而且长时间下去也会使你丧失交际圈内的认同。1.成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包括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内因与外在社会因素的外因两个方面。从外因上看有:(1)社会环境因素:在广告媒体的宣传下,大学生追求新潮并且对新生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追求使用高档手机在大学生中流行。方便的手机短信交流方式以及电信部门提供的多种手机套餐,使学生间很快就建立起交流的网络。(2)管理因素:家长对子女上学期间的生活费用开支没有限制,造成学生在手机购买以及电话费的使用上没有克制。在学校管理方面,对学生在避免手机依赖症上的认识还不够,认为是学生的私事,缺少必要的教育。内因是产生手机依赖症的主要原因,包括:(1)自制力弱:手机情结是一种心理上的情愫,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存在差异,手机情结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也就不尽相同。很多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对手机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自制力与自律能力较弱所致,但也要看到,手机依赖症犹如网瘾,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瘾,如果在早期不能控制,就会越陷越深,导致症状加重而难以自拔。(2)虚荣心与群体效应:市场上的手机更新换代迅速,新款手机的外观和功能对追求新鲜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同学中的手机攀比更加重这种现象。2.对策与建议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应当明白手机依赖症严重的话已经成为一种心理疾病,要认识到其危害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要通过有效手段使大学生认识到手机依赖症的存在与危害,积极宣传并大力提倡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对于问题较为严重的同学应当通过心理咨询等手段帮助同学走出困惑。手机依赖症由于具有网络依赖症相同的特点,根治还需要科学的方法与个人的努力,特别是手机使用者群体共同的改善。只要合理制定手机使用规范,在使用对象、使用时间、使用方式上严格要求,特别是科学解决手机使用心理的阵痛期,就一定能够受到好的效果。 所谓成瘾(addleo)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利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它源自临床医学中的药物成瘾(药物依赖)现象,比如成瘾者对酒精、尼古丁或咖啡因等的依赖。(三)大学生手机成囊的表现及危害有研究者5】对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工业学四所高校的500多名大学生进行粗略调查,结果发现,近95的大学生有手机,而其中有60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对手机“比较依赖”。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短信聊天成瘾,脾气越来越坏;宁愿选择手机聊天,不愿直接面对面沟通;手机成为寸步不离的“玩具”;手机成为自我价值的标志。【6手机可以带来快捷的信息交流和更多的机会,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许多危害。首先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手机电磁波以及使用时固定的身体姿势和重复、机械的运动,会引起躯体不适症状;长时间地使用手机会导致孤独、抑郁、封闭等不良心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分析(一)客观因素1手机的特点。首先,手机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平等性、快捷性、多元性等特点,而且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其新异性和变化性就像尼古丁和可卡因一样吸引人们沉迷其中。其次,手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控制欲。再次,手机交流与面对面交流存在许多不同,如匿名性、即时性等。这些特点使得手机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使人际交流变得更加灵活更富有吸引力,加之大学生高级情感发展活跃,渴望友谊,渴望交流的心情迫切,这些很容易使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手机短信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由于短信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促成了手机短信的盛行。此外短信有着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替代的优势价廉、快捷、简短、互动性和隐秘性强等特点,而这又恰好迎合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具有强烈需要的心理特征。2学校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影响。学校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转化为个体迷恋手机的诱因。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并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松散性,表现为:摆脱父母对自己的监控,淡漠的师生关系,可供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和金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从众与攀比心理等。学校教育也存在诸多盲区:应试教育的长期消极影响;重专业,轻人文与实践;缺乏社会活动能力,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缺乏必要的信息道德教育,这些都有可能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控制能力存在不足,无法正确适度地使用手机。同时,由于手机成瘾是近期出现的新问题,学校教师对它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就存在着教育的滞后性。3家庭因素。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出现,家庭也应负一定的责任。家庭环境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上,在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其人格特征和人际关系方面都会存在较多的问题。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他们就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适应障碍,包括引发学生沉溺于手机的不良后果。(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1大学生发展的特殊性和自身性格特点。大学生处于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决定了手机能获得大学生的青睐。由此大学生一旦对手机过分依赖,就很容易形成手机成瘾。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自卑、孤独感强的学生更易成瘾。研究发现J,在大学生群中,那些“手机史”较长、性格有点孤僻、不太自信的人群,往往对手机的依赖性更强。他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过多地通过手机来建立和维持自己的人际圈,借助于手机来排解孤独感和证明自己的存在,时间一久,对手机的依赖性就增强了,一旦忘带手机或者手机丢失,他们往往无所适从。2大学生对群体规范的顺从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对群体规范表现出高度的顺从,具体表现为从众、追求时尚等多个方面。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当前各高校中出现的手机成瘾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小部分家庭较优越的学生,在同学面前炫耀,以满足其虚荣心。这就容易感染周围的人,使周围的人为了种种需求或愿望去模仿他们。这种风气更加重了一些大学生患上严重的手机成瘾症的可能性,整天沉溺于短信所创造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手机已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手机短信,它是一种以手代口的时尚,是一种全新的通讯方式。对于具有敏锐时尚触角的青年学生来说,树异于人、求同于人是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动机。笔者了解到,不少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频频更换手机,从绿屏换成蓝屏,从蓝屏换成彩屏,有了彩屏又追慕带摄像头的。3大学生的情绪迁移。手机成瘾大多在一些性格比较孤僻、人际关系不融洽甚至不合群、具有封闭心理的,以及缺乏自信的人群中出现,还有就是各方面压力比较大的人也极容易出现手机成瘾。大学生时期是青年情绪起伏波动很大的一个时期。一方面,刚迈进大学校门的青年学生完全卸下了高考的重担,充分享受着大学生活给他们带来的自由,由此感觉学习索然无味。加上离毕业尚早,从而出现了“理想间隙期”。在手机作为一种时尚被追捧的同时他们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其中。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使理想我与现实我差距较大,由此易导致青年学生自负或自卑的心理,从而无法从容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大学生的这些复杂情绪日积月累就使得他们需要释放精神压力,需要发泄,需要情绪迁移。而当前社会,手机以其独有的特点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心态,成为他们寻求安全排遣郁闷的“小贴士”。4满足某些心理需求。根据耶鲁大学心理学家Aldef-er提出的人的三种基本需求(ERG)理论,其中R(related-ness)指的是人的社交需求。也就是说,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联系是人内在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我们通常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基本手段就是通过沟通,而手机恰恰是实现人与此外,手机还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以下需要:一是自尊感的寻求。手机游戏的复杂性、征服性使游戏者产生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自尊感。二是满足玩乐心理。大学生普遍精力旺盛,表现欲强,喜欢追求刺激和挑战,大量虚拟游戏以及短信的出现极大地迎合和满足了大学生潜在的玩乐心理【参考文献】1孙钦泉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O06,(4)2Burger,JM人格心理学M陈会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4张卫军,等大学生手机消费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青年研究,2003,(7)5史为恒大学生使用手机: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O06,(1)6文远竹,喻波手机怎能成为最亲密的伙伴J青年探索,2006,(5)7宋振韶手机使用成瘾,专家建议疗治方法N中国青年报,200408038陈丽晶关于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4(4)9刘慧晏当代青年社会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10史为恒大学生使用手机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6,(3)DIX1TS,SHUKLAH,BHAGWATA,etaLAStudyt0Evaluate MobilePhone Dependence Among Students ofa MedicalCollege andAssociatedHospitalofCentralIndiaJIndianJCommunityMed,2010,35(2):339341关注手机依赖综合征EBOLhttp:www39netdiseasejbztcjjb84816html,2005-01-282010-l1-0815马弘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anxiousnessscale,IAS)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0232所谓“行为成瘾”,是指一部分人身上存在着过度沉湎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的现象,这些成瘾行为可能并不涉及任何具体直接生物效应的物质,而是指一种异乎寻常的行l为方式。由于反复从事这些活动,导致个体痛苦或明显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职业功能或社会交往等。笔者认为大学生对手机这种过度依赖的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行为成瘾”,并且已经危害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遗讯作者:陈英和在国外也存在着一些对手机过度依赖现象的研究。MizukoIto和OkabeDaisukef41认为由于年轻人缺乏正常社会交往的方式和途径手机成为了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替代品。通过对13本大学生和高中生的追踪调查访问发现与家人的接触、与社会公共场合的接触、与同伴的接触成为主要影响手机使用的社会因素。WoongKiParkl5J根据成瘾的心理模型,以韩国学生为被试建立具有信效度的手机依赖问卷,并得出对手机过度依赖的行为与仪式似的动机(ritulaisticmotives)更相关习惯力量、消磨时间的动机、逃避等能更好地预测手机的不当使用。而Bianchit通过自行设计的“手机问题使用量表”(Mobi1ePholqeProblemUsageSclae)对澳大利亚民众的一次调查研究中。得出内外向、自尊水平、神经质、年龄、性别也是影响手机问题使用的主要因素,并发现外向的、低自尊的年轻人更容易会有手机使用上的问题。综上,可以看出,手机依赖者在人格和社会接触上有着其独特的特点1方法11问卷编制根据DSMIV和相关资料中对物质依赖和行成瘾等的描述通过个案访谈和前测,经过研究小多次讨论,从行为(心理)耐受性、行为(心理)戒性、社会功能和生理反应等四个维度编制了问卷目13道如:“时时刻刻都想手机放在手边。”使用点量表请被试对条目进行自评: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1_2对象3o0名北京市在校大学生完成了施测。其中效问卷298份(男生159份,女生139份)。年龄173O岁(212)。13信度和效度检验 计算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量表信度。采用大学生对自身手机依赖程度的自评为效标进行效标效度检验。而维度之间的相关及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则反映的是结构效度。最后,比较依赖得分高低两组(量表总分两端各27的人数)的人格和社会状的差异作为区分效度的指标。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手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成为现代人体现个性和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u。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发现自己对手机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依赖感。一项调查表明75的韩国大学生认为手机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心情不佳、思维迟钝,呈现出“手机中毒症候群”,甚至影响学习时的注意力。以上的种种,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近来行为学家对于手机依赖的研究比较少,国内有关手机依赖的研究主要有车基金会2006年6月发表台湾学生使用移动电话调查报止,其调查对象包括岛内2242名小学生(五年级以上)和大学生调查显示近7成学生有手机依赖症;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个学生课题组完成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梁娜等人呢(8O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笔【;徐华等人钛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锘IJ)从行为(心理)耐受性、行为(心理)戒断陛、社会功能和生理反应等四个维度编制了问卷圆;杜立操等人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41。从上面我们可知,已有的研究也只是在一个定性的层面上来分析,对于更深层次的信息的挖掘比较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提出了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概念结构,并编制出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本文采用了自编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以期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证依据以及理论参考。2研究方法21被试被试来自于某师范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本科生,前后进行了两次随机取样,共选取22人。预测为120人,有效问卷118份;正式施测为119人,有效问卷119份。被试的具体构成见4讨论4。1关于本研究的价值目前,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很多,手机依赖也确实成为大学校园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们在享受新的通讯工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了手机的“奴隶”。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处于青年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是心理发展的危机阶段,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可能有更多更强烈的孤独体验。大学生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处于“边缘人”的地位。他们期待被认可与接纳,然而却时常不得不含泪承受被人拒绝的白眼,他们寻求感情的依与寄托,然而却经常不得不忍受孤独的煎熬等等I6i。因此,孤独心理会使大学生产寂寞感,而手机这种方式,正好满足了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手机短信作为一种通讯媒介,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而且还可以沟通感晴,增进友谊,这也正迎合了青年大学生进行交往的心理欲求41。因此,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但是对手机过分依恋,会像网络成瘾一样,成为一种行为成瘾,对个体的生活,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上因为无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抑郁等症状。广州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考察了手机短信服务(简称SMS)使用情况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发现神经质与使用SMS的担心时间、幻觉经验、作息时间有显著负相关,与SMS对交往的影响呈显著的正相关;外倾性与SMS使用数量和作息时间显著正相关。因此有必要对有严重手机依赖的大学生进行指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脱离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生活状态嗍。4对策与建议如果过分地对手机产生依赖,在某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附带有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心境。但手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上它是一个必要的通讯工具,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些可能的27危险而因噎废食。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要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的教育者和大学生本人都要注意防止这种倾向的发生。根据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学校也应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宣传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建立健全相关心理咨询体系,要注意对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进行专门有效的辅导,并且可通过成熟的心理辅导体系对青年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帮助“手机依赖倾向者”调整好他们的心态,让他们学会放松的技巧。对那些确实有严重依赖,且已发展为病态的大学生,可介绍其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考虑到孤独感对手机依赖倾向的影响,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多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适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的校园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比赛、晚会等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可以有效地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应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其不过分依赖、过度滥用。解决“手机依赖症”的关键还在于让大学生尝试着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重新找到新的生活重心,发现生活的乐趣。可以从充实自己的生活开始,尽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机上,应该适当参与有益身心的活动,如郊游、健身、听音乐等,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同时大学生要主动锻炼和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养成健康地使用手机的习惯与观念。大学生应在闲暇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努力地使自己主动地与人交谈,要不断地尝试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努力建构自己的交际圈。并且不要依赖手机代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理性地控制手机的使用。要认识到手机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仅仅是一个通讯和交流的工具,它的出现是用来方便我们的生活的,并不是成为我们生活的麻烦,不能让手机占领自己生活的全部空间,养成一个健康 的手机使用习惯。【摘要】目的:研究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探讨手机依赖(mobilephonedependence,MPD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早期干预手机依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交往焦虑量表(I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手机使用问卷对800名大学生(男577人,女223人)进行匿名的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800名大学生中,991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指导学生健康使用手机,避免手机依赖提供依据12研究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由调查员讲解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有关指导语,在知情同意基础上进行集体匿名调查。正式调查前选取20人预调查以修改完善调查表,删除多余的条目,修改易误解的条目,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手机使用情况、社会交往情况及睡眠情况等。统一培训调查员以保证调查质量。14交往焦虑量表采用Leary编制的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AnxiousnessScale,IAS)评价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15。IAS含有l5条自陈条目,这些条目按5级分制予以回答。量表历经四阶段从最初的87条中选出了现在的15条。其总评分从15(社交焦虑程度最低)到75(社交焦虑程度最高)。26交往焦虑(IAS)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手机依赖大学生的IAS得分明显高于非手机依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3讨论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手机拥有率为991,接近国内有关研究数据(926)J,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使用手机。通过访谈结合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