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安徽省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研究.doc_第1页
企业研究论文-安徽省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研究.doc_第2页
企业研究论文-安徽省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研究.doc_第3页
企业研究论文-安徽省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研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研究论文-安徽省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研究摘要安徽要立足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安徽工业化进程,分析判断安徽工业化程度及所处阶段,对加快安徽工业化进程,促进安徽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研究认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在产业结构演进中大力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协调并进。关键词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发展战略一、安徽省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评价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我国在较长时间内选择了一条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在当前情况下正确认识安徽省的工业化进程对安徽如何营造大工业格局,实践工业立省使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从就业结构分析安徽所处的工业化大致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就业结构看,安徽工业化大致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第二阶段。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的观点,依据若干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转移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安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从1978年的81.7:10.3:8转变为2005年的48.6.:21.3:30.1,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33.1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1和22.1个百分点。从城乡结构看,安徽人口聚集呈现工业化早期特征。(二)从产业结构分析,安徽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从产业结构看,安徽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我国和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变动状况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2002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4.5:51.8:33.7,第一产业比重已降至20%以下,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自1978年以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大跨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安徽省生产总值(GDP)53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9.6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2234.2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2182亿元,增长9.9%。从2001年安徽三次产业结构看。从每一产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看,第二产业占43%,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第一、三产业比重占57%。从劳动生产率来看,第一产业最低,第二产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第一产业的6.3倍。在三次产业当中,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仅为0.396。处于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三)从城乡结构分析看,安徽的人口聚集程度呈现出工业化早期特征1996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测算的中低收入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为53%,甚至低收入国家也在32%。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安徽的城镇化水平都明显偏低。2001年,我省城镇人口占比为29.3%,而全国城镇人口占比为37.7%,充分显示出我省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全国一般水平,我省城市化水平仅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进而可以判断为,现阶段我省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向工业化发展加速增长阶段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2.6%上升到2005年的35%,年均提高0.82个百分点。安徽城镇人口比重比中部平均水平低于1-2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过去5年城镇化率提升速度看,安徽相对较慢,5年中安徽城镇化率累计上升4.2个百分点,上升速度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平均水平0.6个和1.4个百分点。二、结论从国外和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看,城市化最主要的效果是“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正因为安徽省是农业人口大省,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因此应该用非均衡发展战略来实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政府应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政策倾斜,推进发展快的地区更快更好的发展,加速人流、物流的流动与重新分布,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同时在大中城市附近(如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和蚌埠圈)形成城镇群。工业发展不足,工业化水平较低,是安徽省发展的突出矛盾。必须牢固确立工业强省意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带动力。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式发展,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参考文献:1.俞葵,徐建平.安徽省“十一五”新型工业化道路探讨J安徽科技,2006(1)2.赵国鸿.十一五”产业发展导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专栏:聚焦“十一五”规划.2006(1)3.余华银.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J经济纵横.2005(12)4.刘梅康.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认识J经济人学报,2006(2)5.祖明.对新型工业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