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公平与农村公共品合作供给以乡村道路自筹资建设为例.docx_第1页
异质性、公平与农村公共品合作供给以乡村道路自筹资建设为例.docx_第2页
异质性、公平与农村公共品合作供给以乡村道路自筹资建设为例.docx_第3页
异质性、公平与农村公共品合作供给以乡村道路自筹资建设为例.docx_第4页
异质性、公平与农村公共品合作供给以乡村道路自筹资建设为例.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异质性、公平与农村公共品合作供给 以乡村道路自筹资建设为例 内容摘要:农村社区公路作为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第一基础设施,受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社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日益增强,传统农村社区成员呈现出社会特征分化与社会结构层化变动趋势。在这个“半熟人社会”中,笔者按农民在资源禀赋、社会偏好上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两大集团:乡村精英集团和普通农民集团。在农村传统血缘、地缘构成的社会资本激励及农民自身理性的公平相容约束条件下,两大集团对合作建设乡村道路的不同态度及其相互影响能否达成乡村道路自筹资建设的合作均衡解,从而为其他农村公共品实现合作供给提供一种解决路径,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关键词: 异质性 社会资本 公平 乡村道路自筹资建设 合作一、引 言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7%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数据整理。在目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中,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成为扩大内需的关键。在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各种因素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林毅夫,2003)。而我国长期奉行的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以及税费改革后基层政府拮据的财政收入状况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需要,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乡村道路作为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第一需要,其供给不足问题也日益突出。截至2007年底,仍有27万多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或水泥路,154万公里的村道既未纳入建养里程的范围,也未纳入全国公路里程统计的范围。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也主要以四级以下公路和等外公路(简易铺装路面或未铺装路面公路)为主,两者占农村公路总量近80%。虽然“村村通”(行政村)工程的实施极大地缓解了村民对道路的迫切需求,但却与各自然村(村民小组)之间道路凹凸不平、雨季泥泞不堪形成鲜明对比 笔者在陕西省周至县竹峪乡十个村庄走访调研时所见。农村社区公路是指主要指乡道以下等级的为农村社区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贯通行政村的公路,受益范围涉及行政村大部分成员,简称行政村公路;第二层次是主要存在于行政村下辖自然村(村民小组)的公路,主要受益者是特定自然村的成员,简称自然村公路;农村社区公路主要为农村社区内部成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其受益范围限于社区内部及其附近,具有一定的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它既属于社区性公共产品,又具有俱乐部产品的特征。正是由于农村社区公路独特的公共产品属性,它在理论上具有由农村社区成员组织起来自发筹资筹劳建设的可能。实际上按公路的行政等级而言,农村社区公路由于自身特点与政策因素的影响,也并没有被主管部门纳入农村公路的范畴。交通部于2000年底在农村公路发展规划说明及编制方法指南的有关解释中,提出农村公路基本内涵包括县道和乡道。根据2006年初通过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这里的村道主要是指贯通行政村之间的公路以及一部分出村公路。根据2006农村公路法:在当地人民政府的指导下,村道由村民委员会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决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组织建设;农村公路建设逐步实行政府投资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因此在当前税费改革后基层政府和村集体财政资金的拮据的现实条件下,由于农村社区公路本身属于受益范围较窄的社区公共产品,自主筹资建设已成为最重要的融资方式和组织方式,对于自然村公路更是如此。自主筹资是指在农村社区成员的自组织基础上,农村社区公路的直接与间接利益相关成员、第三方以人力、财力、物力的方式自愿共同投入的融资方式。强调的是,自主筹资方式的基础是农村社区成员的自组织,自主筹资方式的原则是自主性与自愿性,二者相互相存,缺一不可。自主筹资就其资金来源而言,分为个人集资、集体划拨、企业捐资、政府奖助、第三方帮扶等,按资形式可分为可流通资金、以劳折资、以物折资、以技术折资。根据农村社区成员自组织形式,自主筹资建设可分为体制内动员筹资建设、体制外筹资建设。前者依托村委会、党委会体制内资源发动农村社区成员,后者则形式多样,可以通过村社大户、能人、族姓等发动社区成员。自然村公路的利益相关主体为特定自然村的成员,因此其自主筹资建设方式主要为大户及能人带动、组织的体制内动员的个人自愿合作筹资。然而,随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内的二元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社区内出现了少数在资源禀赋、社会偏好等方面与多数普通农户存在异质性的乡村精英阶层。税费改革时,虽然提出了一种农村公共品的筹资手段即“一事一议”制度,但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在很多地区形成了“一事多议”、“议而不决”的现象(罗兴佐、贺雪峰,2003)。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社区在传统血缘、地缘构成的社会资本激励及农民自身理性的公平相容约束条件下,乡村精英集团和普通农民集团对合作建设乡村道路的不同态度及其相互影响能否达成乡村道路自筹资建设的合作均衡解。从而为其他目前仍处于严重供给不足状态的农村公共品实现合作供给提供一种解决路径。二、文献述评国内外对于是否可通过合作方式解决公共品供给困境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古典理论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个体假设,一些经济学家试图建构理论模型来解释合作解的实现及其实现条件。以群体合作的集体行动实现公共品供给的基本模型是:一个由n个个体组成的群体,每人拥有w的收入,假设每人可以捐赠g实现公共品供给,其中0a1的情况下,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搭便车是最优的。因此尽管在都捐赠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比都不捐赠的境况更好,但是在没有确信别人会供给情况下,个体只会选择搭便车。因此,根据传统的自利经济人假设,理性的个体都不捐赠实现公共物品的合作供给。经典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以及“公共物品供给”博弈模型也都对基于私人自利动机基础之上的公共品合作供给可能性给出消极的预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二)公共品合作供给理论 现实中存在通过群体内部的合作实现的公共品供给的集体行动,并得到长期维持的成功案例,国内外经济学家对此现象的解释如下:1. 国外学者的研究 (1)使公共品的性质部分的发生改变。青木昌彦(2000)给出了一个社群规范作为公共品供给的关联博弈的例子,即以村庄为代表相对稳定、相互熟识个体组成的群体,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互惠合作产生类似“俱乐部”物品的合作收益,由于“俱乐部”物品的排他性将诱使在诸如公共灌溉集体行动中选择“搭便车”的个体放弃“搭便车”选择参与。(2)修订传统的目标函数。Sugden(1982);Bizdean(2004)等将道德因素、公平感等社会性偏好引入个体效用函数。在集体行动中,由于个体希望别人参与,因而具有“康德的道德理性”的个体也会采取参与,这就导致一致的合作行为实现集体行动。(3)将参与人完全理性的假设条件放松。Andresan(1998);Offerman(1998)等认为在实际情况下,参与人是有限理性的,如果个体计算参与集体行动益超过成本,那么个体当然选择参与。(4)研究个体决策规则的变化以及相互的匹配。Itaya(2001)等利用个体决策规则中的匹配函数来演化出实现合作条件和结果,也既个体根据别人的供给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Yening(1982)近似的指出这样一种情况:通过假设合作的个体越多,个体获得收益越大,当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合作者时,个体选择合作就是理性的。(5)社会资本与集体行动的实现。Knaek and keefer(1997),Pargal and Glligan(2000)等在研究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或集体行动实现的关系时,表明群体内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利于集体行动的实现。Stephen and Philip(1993)将社会资本引入个体决策来说明个体从声誉、互惠的角度获得社会资本从而实现群体内体间的信任与合作,从而有利于集体行动的实现。Pargal and Gilligan(2000)通过测量孟加拉国某市居民小区内信任水平、互惠规范以及共享水平来代表社会资本,以小区实现自愿废弃物处理的集体行动程度为对象,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了社会资本与集体行动存在的正相关关系。(6)从个体性质差异演化的角度探讨人类群体性合作的实现和维持问题。这类研究是以人性(完全自利的经济人还是亲社会型的互惠者)的演化与囚徒困境场景中合作的实现与维持的关系为核心。Gintis(1995,2000,2004),Fehr(1998)等人以群体内互惠合作的代际交往内生演化出亲社会性的个体,这类个体不但选择参与集体行动,而且会对不参与者实施惩罚,这一类个体的存在及其惩罚的威胁将使得群体实施集体行动。(7)现实场景的制度研究来分析集体行动的实现和维持性问题。根据现实中存在的大量实例,奥斯特罗姆教授坚定的认为一定规模的群体能够实现集体行动。从制度供给的视角提出了“自筹资金的契约实施博弈”,认为共享资源的所有受益者可以通过自筹资金来制定并实施关于如何使用共享资源的契约。成功的集体行动表面上就体现为具体的规则,并且“这些设计原则能影响和激励个体,使占用者能够自愿遵守在这些系统中设计的操作规则,监督各自对规则的遵守,并把共享资源的制度安排一代一代地维持下去”。2.国内学者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于群体合作实现集体行动,理论建构的尝试不多见。章平和朱宪辰(2006)在Bergestrom的研究方法基础上采用演化博弈的思想和模型讨论了合作个体数量的演化及其与集体行动实现的关系问题。其它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研究的理论综述和评析(冯巨章,2006;王慧博,2006等)以及通过对理论本土化来解释中国的现实(黄少卿,余晖,2007)。有关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的研究很多且角度呈现多样性,但从理论上对实现农村公共品合作供给的研究却屈指可数:(1)从我国农村目前的个体差异角度:曾军平(2004)利用古诺一纳什均衡分析框架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异质性对于搭便车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大于对供给量的正面效应;焦少飞(2006)分析了农村强势成员对集体行动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正好相反。张有为、吕世辰、胡宇霞(2002),项辉、周威锋(2001),全志辉(2002),吴毅(1999)等人也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农村社区精英在社区集体行动中的影响。时磊、杨德才(2007)从农户能力异质性和对社会资本的尊重程度两外生变量出发,得出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合作与不合作呈现出一种相互支撑的多重均衡。(2)农村传统社会资本的作用:一部分学者(吴光芸,2007)在费孝通界定的中国农村社区“熟人社会”理论场域中分析得出,村庄中传统的宗族力量,农民在长期艰苦生活中凝练出的一种自然朴素的交往关系,传统习俗伦理、共同规范的认同等社会资本会为农民合作提供公共品产生激励;另一部分则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由于家庭生产能力的提高呈疏松发展的趋势,村民流动性的增强与收入结构的变动等客观因素降低了参与集体活动的意愿与激励,村庄的传统因素的凝聚力减弱。“村庄原子化”导致村民在对公共物品的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很难达成统一的意见和一致的行动。如陈涛(2006)通过调查江汉平原水利合作困境提出了熟人社会难以合作的悖论。 (3)从制度层面解释合作:杨立华(2007)基于“产品制度”分析框架构建了多元协作型社区治理机制以解决集体行动困境。范方志; 汤玉刚(2007)认为土地、劳动等要素的产权界定明晰化推动了农村市场秩序(自愿交换的秩序)的拓展,进而促成了较高程度的不同私人之间的自愿集体行动,并使其趋向某一稳态。张军、黄志冲、李熠煜、林万龙等也从这个角度解释了自发的集体行动有可能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首先得以实现。(三)对已有研究工作的理解及评述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学者不同的理论都从某种角度解释了可通过群体合作实现集体行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发现某些个体采取符合理论模型中的行为,比如个体利他性行为的存在会有助于集体行动的实现。但是,上述研究方法大都过于抽象,尽管在数学形式的处理上很华丽,但是通常只是针对实验室的控制试验结果或者采用计算机仿真来解释,无法有效的解释我国落后农村地区公共品供给中长期存在的集体不合作难题。国内尽管也存在大量通过合作实现集体行动的理论文献,但主要集中于对国外研究的理论综述、评析,具体分析农村公共品合作供给的文献还是少数,且观点存在很大的分歧。在中国农村社会特性的界定上始终存在“熟人社会”和“原子化社会”之争;在探讨农村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的影响时,忽略了落后农村社区内广大同质性成员的存在,片面强调乡村精英阶层对实现合作的积极作用,掩盖了普通农村居民间受多因素制约的不合作意愿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在制度上,要在落后农村地区实现公共品供给中的产权明晰,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将农村社区界定为“半熟人社会”,在此基础上考察乡村精英作为该社会的少数异质性成员对合作的态度,以及与广大普通同质成员内不合作意愿的相互影响,最终得出合作均衡得以实现的条件性。 本文中,按照农民在资源禀赋、社会偏好上的差异将农民划分为两大集团:乡村精英集团和普通农民集团,考虑到农村传统血缘、地缘构成的社会资本激励及农民自身理性的公平相容约束条件,探讨两大集团间相互作用对合作解决乡村道路自筹资建设难题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解释框架和理论模型,第三部分结合实际调研案例对本文的结论进行验证,最后为结论性评述。三、理论模型 (一)异质性的讨论在集体行动的研究中首先明确的提出异质性的是Kanbur(1992)的文章异质性、分配与共享资源管理中的合作。异质性具体可分为个体异质性和群体异质性。前者主要指的是不同的个体在收入、偏好、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后者则指的是不同群体存在不同的群体规范导致的不同的行为模式差异。 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流转加快,农村内从事副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农民日益增多,传统农村社区成员呈现出社会特征分化趋势与社会结构层化变动。农民在资源禀赋1 资源禀赋具体包括自然资源、财富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公平性社会偏好等方面存在很强的个体异质性,尤其以少数乡村精英阶层成员的出现为代表。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中,以集团规模和集团成员异质性为维度的理性选择理论对个体参与集体行动构成强有力的理性约束,从而决定了集体行动是否成功。在本文中,首先将农村社区界定为“半熟人社会”2 贺雪峰在农村的半熟人社会化与公共生活的重建中对农村“半熟人社会”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说明。,这是从总体上对我国广大农村社区性质、特点以及受市场化冲击程度的折中和理论概括:它不同于传统的具有丰富的共同信念、传统伦理价值等结构性社会资本及自发的信用、规范、习俗等认知性社会资本的“熟人社会”,也区别于市场化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所导致的部分农村社会结构分化、政治资源薄弱、成员间利益文化纽带逐步削弱的“原子化社会”,它是一种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存在一定的社会资本对成员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社会形态。基于此,就可以简单地依据其在资源禀赋、社会偏好上的差异将农民划分为两大集团:少数人组成的乡村精英集团和绝大多数人3 目前,从财富禀赋上看,我国农村中低收入居民约占农民总量的60%;在人力、社会资源禀赋上,80%农民仅受过初等教育,社交范围也相当狭窄。组成的普通农民集团,集团间存在很强的异质性,集团内成员则趋于同质。同时,我国现代农村社区作为“半熟人社会”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理性选择模型:传统经济人假设扩展为社会人假设,个人效用函数从单一经济目标扩展为多元化目标。从公平角度看,集体合作中的公平应包括相对公平和绝对公平,在乡村道路自筹资建设中,相对公平是指异质性集团按其拥有的资源禀赋以不同的比例承担道路集资款;绝对公平是指各异质性集团内成员间以某个平均标准承担集资款。因此,不同异质性集团在道路自筹资建设中的微观决策不仅考虑其经济利益,更注重的伦理规范、道德价值等社会资本的效用评价和公平相容约束。其中乡村精英集团资源禀赋较强,对前者越偏重。而普通农民集团则更注重成员间利益共享的绝对公平,即对等偏好。 (二)普通农户间的合作可行性 乡村道路建设是否成功,首先取决于各集团内成员间能否有效合作。以占总人数绝大比例的普通农民集团为分析对象: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体制导致了农民自愿封闭与“善分不善合”1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的本性,在市场经济对农村冲击有限的条件下,普通农民在资源禀赋上仍趋于同质。在彼此间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按照经典的囚徒困境博弈理论,该集团内理性成员间合作建设乡村道路并不具备可行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集体最终不会合作,因为这里没有涉及成员数量较少的乡村精英集团的作用。 要解决合作困境,必须先建立起两大异质性集团间的合作,然后再考察两大集团间的相互影响。 (三)异质性集团之间的合作模型1.函数设定假设(1)现有农村社区存在乡村精英集团A和普通农民集团B,A在资源禀赋上优于B,A为在乡村道路自筹资建设中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效用(包括社会地位、尊重等),A的资金投入大于B2 Platteau and Seki(2006)的研究发现,对于合作集体贡献较大的个体可以获得较大的社会尊重。 (2)乡村道路作为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3)借鉴时磊、杨德才的模型,各集团的生产函数都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对道路投入资金所获得的生产增加(这种效应是线性的),另一部分是道路的外部性所带来的生产减少(这种效应是非线性的)。即其中,、分别代表各集团不同的资源禀赋,且,代表两集团的异质性程度;、代表各集团对道路投入的资金,;代表道路外部性的程度。(4)各集团的经济效用函数为其获得的收益减去付出的成本(非线性), (5)假设社会资本效用为,t 为社会资本激励系数。由于A集团资源禀赋较高,相对于公平性偏好,更注重其社会资本效用;B集团更易受对等偏好约束的影响,其社会资本效用可忽略不计。所以,各集团总的效用函数分别表示为: 2.考察A、B之间的合作在独自筹资建设乡村道路情况下,A最大化其效用时的投入水平为:。假定合作时投入在不同集团间平均分配,即投入对A、B集团是相对公平的,满足A的公平约束条件,此时道路的外部性被消除掉:;则道路建设的最优筹资量分别为:。要实现A与B的合作,必须同时满足两大条件:A合作时的效用大于独自筹资建设乡村道路时的效用,B合作时的效用大于搭便车时的效用。即,代入各变量得,将代入,且令t=1(为简化求解过程取特值) 解 。命题一:对于A来说,当道路外部性介于时,两集团的异质性h只有大于,A才会合作。当道路外部性足够大(),因为其在强资源禀赋条件下,易受到社会资本效用的强激励,所以只要存在异质性,始终愿意合作。命题二:对于B而言,只有当道路外部性,两集团的异质性介于之间时,B才会乐于合作,否则搭便车则是他的理性选择。命题三:当,B的合作倾向就更强。3. 普通农民集团内的不合作对集团间合作的影响 假设B选择帕累托有效的合作解,则在他独立筹资建设乡村道路情况下,最大化其效用时的投入水平为:。要实现道路筹资建设的合作均衡,依赖于各集团联合供给与各自单独供给时的效用对比,以及B集团克服其搭便车行为1 小标c表示合作供给,小标i表示单独供给。即,代入各变量得,将代入,且令t=1(为简化求解过程取特值) 得,显然,在命题四:当B选择帕累托有效的合作解时,在道路外部性的不同取值范围内,两集团的异质性h分别位于区间时的不合作源于B集团内选择帕累托低效时的不合作对集团间合作的反作用。 4.集团间的合作对集团内合作的影响: 随农村社区活动范围变大,开放性和流动性增强,农民间的交易频率下降,以及集团内成员数量众多等因素导致成员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加剧,因此,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各成员对其他人行为的推断也成为影响其合作的重要变量。这也正是囚徒困境产生的根源。同时,弱资源禀赋集团内各成员在道路集资建设过程中,更注重和强调对等偏好,仅愿意遵循绝对公平原则,以某个平均标准承担集资成本。贺雪峰在湖北荆门的农田水利调查中发现,农村平均水平的公平观是农民并不根据自己实际得到的好处计算,而是根据与他人受益的比较来权衡自己的行动。因此,对等偏好应成为影响均质农民之间合作的关键变量。现实中农村道路集资建设机制通常表现为筹资的平均主义(按人均或者户均、地均),对等偏好最终表现为一致的捐资行为选择。根据拉宾模型,要实现各成员间的合作均衡,成员1和成员2的纯策略组合必须满足拉宾所提出的公平均衡的条件:,即分别最大化各成员的效用函数及保证各成员的推断都是正确的。其中,成员1对成员2所选择策略的推断记为,成员2对成员1所选择策略的推断记为;表示成员1关于“成员2对于自己选择纯策略推断”的推断,表示成员2关于“成员1对于自己选择纯策略推断”的推断。各成员的效用函数定义为:各成员的物质收益,对方成员对自己的善意度以及对等偏好三项之和。因此,要实现最终的合作均衡,必须最大化实现信息公开、对称条件下各成员的物质收益。在以上的分析中,A在道路筹资建设中投入始终大于B,因此意味着其乐于投入精力致力于信息的公开透明,且B在与A的合作中,也实现了其经济效用(物质利益)最大化。命题五:异质性集团间的合作有助于实现普通农户集团内的合作。5. 对三个外生变量的进一步说明 作为最为客观的外生变量,是由乡村道路自身的技术状况决定,但随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日益增强,道路的外部性也在不断增强;异质性h的外生性也主要源自现实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在乡村道路自筹资过程中,资源禀赋较高的A集团要实现合作,只需在道路具备一定外部性条件下存在集团间异质性即可。对资源禀赋较低的B来说,h需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否则合作将会非常困难,且B与其同质成员的不合作也会通过缩小h的值域来改变其与A合作的条件;t作为社会激励系数,取决于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强度,关键是社区内内在的认同感。对社区贡献的越多的人就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认同,从而激励其为社区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培养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合作均衡的实现,从而解决乡村道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案例分析为证明上述命题,笔者对陕西省周至县竹峪乡大部分村庄的道路建设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认为兰梅塬村的乡村道路自筹资建设模式更能有效的验证上述的理论直觉。竹峪乡兰梅塬村位于陕西省周至县西南塬区,是一个典型的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村庄,村庄经济水平在当地属于中上等。全村人口1340人,320户分属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670亩,2003年起在村里油桃种植大户王新泉、王海民的带领下,积极发展油桃产业。目前油桃种植面积1200亩,占耕地面积的72%,油桃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70%。村里外出打工者主要集中于青年群体,但农闲时期大多数农民都会在周边地区的私人企业(如砖瓦厂、果汁厂)打短工,由于农户间走亲串友、相互交流的时间日益减少,农民彼此间的信任感在逐渐缺失,符合农村社区“半熟人社会”的界定。由于近年来油桃产业的发展,乡村道路不再仅仅是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设施,而在油桃走向市场,外销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本村第一小组受惠于村村通工程所修建的宽阔的水泥路,交通便利,吸引了部分外地油桃收购商。但村内道路仍是最原始的土路,凹凸不平,雨季泥泞不堪,油桃运输、销路的扩张及对客源的吸引一直受道路问题的制约。村委会一直有修建村内道路的愿望,村民们潜意识里也存在对道路的迫切需求。道路外部性的增强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村民合作的动机,从而验证了命题一、三。2004年起,位于村内离村道最远的第五小组村民在小组组长、大户、宗族权威的带领下开始筹划自筹资建设道路,受农民传统的跟风行为影响,这一行动调动起了其他小组精英筹资建设本小组道路的积极性。于是由村委会、各小组中大户及宗族权威筹划和组织,需要村民联合修建乡村道路的行动迅速展开。但行动在开始阶段却陷入了僵局。关键还在于资金筹集难。在筹资款项上,各小组召开党员、组长和群众代表大会,就路段里程、技术标准、费用分摊、组织管理等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尤其是形成了基于自愿原则按宅基地标准募集资金的一致意见。村委会接下来组织人员重点做酬资工作。一方面,村干部、组长、党员、群众代表挨家挨户说明情况;另一方面,支书兼民选村长王伟军、第四小组组长黄新民同志多次外出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向在外的“本村人”汇报村里的建设事项,这些“本村人”主要包括本村在外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经商者,国家干部、军人、教师等。事实上,后者筹资款的募集是卓有成效的,1个月内就有8万资金到位,同时该村的油桃大户王新泉、王海民也主动出资3万元用于道路建设。这充分体现了该社区的凝聚力和人们对社区内社会资本的认同,进一步验证了命题一。但普通村民自行筹资的款项却难以及时入帐,部分村民以各种理由一再推诿和拒绝缴纳集资款,这主要是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普通村民对等偏好的心理在做怪。同时也说明了同质成员在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倾向,使其最终易陷入囚徒困境的不合作僵局。而且这些村民的不合作态度也深刻影响到了那些已缴纳集资款的同质村民的合作积极性,他们一致认为村委会成员等乡村精英办事能力欠缺,对他们的信任和权威感也大打折扣,尽管村委会成员等精英阶层对不愿交纳集资款的农户做过大量的思想工作。结果,村庄内道路建设行动在短期内始终停滞不前。命题四得以验证。后来,村委会等村庄精英阶层通过集思广益,对道路自筹资建设方案进行了修正,决定采取另一方式,即村委会负责出资购买所需要的沙石、水泥,各家各户出工“自产”道路。村委会统一量了地平,规定了各户门前水泥路面最后的地平高度,将算好的水泥和沙石分配给各户,其它的不加干涉。村民们对这一方式也比较配合,村委会将材料直接拉到各家各户附近的道路上,大家则按户领取材料。劳力多的农户自己施工,全家出动,利用空闲时间完成任务,劳力较少的农户则可出钱让别人帮忙,或彼此之间互相换工。从整个工程的进展来看,村民们依据自己的家庭特点,选择自己最适宜的方式,很快就“自我生产”完成了自己门前长13米、宽3米的道路。命题五得以验证。对命题二的证明则可通过与邻村朱曹寨道路修建模式的对比加以说明。朱曹寨村的道路建设采取的是与兰梅塬村完全不同的、最简单便捷的方式:即由在省部委工作的“本村人”通过各种关系直接获得财政拨款30万,聘用专业的施工队进行建设。因此,某些乡村精英的能力越强,反映出异质性程度越强,普通村民的搭便车行为就越趋于理性,最终单由资源禀赋较强的异质性集团提供公共品更能有效实现公共品的供给。五、 结 论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在农村社区的“半熟人社会”中,乡村精英阶层这个少数成员组成的异质性群体对乡村道路自主筹资建设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个集团对普通农民间通过合作建设乡村道路的积极作用会部分被农民受传统、制度、对等偏好影响的不合作意愿所削弱和抵消,甚至最终陷入不合作的困境。因此,合作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对比: 乡村精英阶层与普通农户的合作 普通农民间的不合作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是否合作决定 图1 影响合作的两种力量制衡 当两大异质性集团间的合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大于普通农户间不合作的消极作用时,合作均衡最终实现。因此,我们的结论是:要实现乡村道路自筹资建设的成功,必须加强村庄内乡村精英阶层与普通农户的合作,即两大异质性集团间的合作,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传递渠道、各种思想宣传和实际行动消除普通农户在合作中的各种心理顾虑和建立起他们之间充分的信任(大力发展社会资本),以最终化解普通农户集团内不合作的消极影响。这对农村社区内其他农村公共品实现有效地合作供给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彭长生.资源禀赋和社会偏好对公共品合作供给的影响理论分析和案例检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5).2朱宪辰,李玉连.异质性与共享资源的自发治理关于群体性合作的现实路径研究J,经济评论,2006(6).3吴毅,杨震林.道中“道”:一个村庄公共品供给案例的启示以刘村三条道路的建设为个案J,江西社会科学,20044范方志,汤玉刚.2007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公共财政还是公共选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7(3).5贺雪峰,农村的半熟人社会化与公共生活的重建辽宁大古村调查J,中国乡村发现,2009-2-6 6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贺雪峰,胡宜.村庄研究的若干层面J,中国农村观察,2004 8胡拥军.农村社区公路自主筹资建设研究基于集体行动的视角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9李玉连.基于异质性的共享资源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