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课程论文.docx_第1页
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课程论文.docx_第2页
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课程论文.docx_第3页
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课程论文.docx_第4页
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课程论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2010学年 第1学期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课程论文专 业: 历史学 班 级: 2008历史本科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 论文题目: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思想来源 学生姓名: 学 号: 200800501017 完成日期: 2009-10-10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思想来源(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 253023 山东德州)摘 要: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兼采诸家之长,吸纳、融合了墨、法、阴阳等家的思想,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时代特征。“大一统”理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满足了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顺应了百家思想的“合流”趋向,是学术思潮演变的必然结果,由此,在汉代政治初步实现“大一统”的同时,也逐步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关键词: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来源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对儒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作为董仲舒思想核心的“大一统”理论,直接继承于先秦儒家,同时吸纳、融合了诸子百家如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这一理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满足了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顺应了百家思想的“合流”趋向,是学术思潮演变的必然结果,不仅对汉代政治取向和政治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大一统”政治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命观念。夏商时期,人们已形成了天是最高主宰的意识。从诗商颂玄鸟和大雅皇矣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先民认为,人间之上有一个“人格神”天,它具有无上权威,主宰政权更迭,将其意志传达给属意者,而承受者应该了解天意,发奋努力,累积德业,这样才能获得天的垂青与选择,实现天意并保持天的眷顾,否则将不能承受天命,而已承受者也将丧失天命。这种政权天命论为董仲舒所继承,成为“大一统”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春秋战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政治上的一统成为必然的趋势。面对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局面,孔子虽然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但又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1,承认局部统一给人民带来的好处 。孟子认为,只有统一才能实现安定太平,所谓“定于一”。同时强调:“国君好仁天下无敌”,“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2君主只有行仁政,得民心,才能实现统一,统御天下。荀子则提出了以“夏”为中心来统一天下,并最终达到“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3的主张,同样,他也把“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4的理想寄托在了圣王身上,认为:“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顺比从服,天王之事也。”5虽然先秦儒家已有了“大一统”的观念,却没有形成系统的“大一统”理论。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大一统”观念并将之发展成一套适应当时政治需要的政治理论。“大一统”的概念是春秋公羊传首次提出的,其原始意义是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大”,即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春秋记载: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春秋公羊传阐发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意思是:什么叫元年呢?是指国君即位的第一年。什么叫春呢?是指一年中的第一个季度。王指谁呢?是指周文王。为什么说先讲王而后才讲正月呢?因为用的是周文王历法的正月。为什么要用周文王历法的正月呢?是为了使用天下通用的统一历法。表面上看,这里的“大一统”指统一历法,实际上暗含着要恢复到周文王时代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的理想政治模式。董仲舒据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6天地指空间,古时称“宇”,古今指时间,古时称“宙”,“常经”和“通谊”都是指最一般的规律。“大一统”中的“大”含有重视和推崇之意,而“一”是指万物的根本,是天的运行原则,“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7和“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8中的“一”就是这个意思。由此,董仲舒把春秋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提高到了宇宙一般规律的高度,进而,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统治者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而不能违反这一规律。由上可知,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有两层含义: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政治“大一统”是指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上的统一,思想“大一统”则是要把人们的思想统一于儒家学说;政治“大一统”是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侧重点和最终目的,思想“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实现与确保“大一统”政治格局的根本手段是“德治”、“仁政”。二、对墨家思想的兼容春秋战国之际,墨学与儒学针锋相对,并称“显学”,但两家的命运却迥然不同。儒家经过孟子、荀子等人的继承与发展,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历了短暂沉默,至西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被定为一尊。墨家在战国末期却呈现出了颓势,至秦汉时便逐渐湮没、衰落了,逐渐丧失了学派自身的独立性和清晰的师承关系。但是必须看到,墨家思想表面上销声匿迹了,但实际上其思想已寄生到董仲舒继承并创新了的新儒家思想中了,其中,墨家“尚同”思想就是董仲舒“大一统”理论吸收的对象之一。墨子生活在一个天下大乱、诸侯纷争的时代,为了结束这种混乱局面,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代表中下层民众阶层的墨子,主张建立一个“尚同”社会,实现天下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有序。墨子说:“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大乱,若禽兽然。”9可以看出,墨子勾勒的“未有刑政”时代的特点,一是人们的意见不统一,相互攻诘,都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否定别人的是非;二是由于意见不统一而导致家庭、父子、兄弟相互怨恨离散,天下百姓如禽兽般相互残害。因此,墨子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10这里,墨子所说的“贤可者”指的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爱民、利民为天职的人。墨子又说,天子顺“天志”以为政,就要“尚贤”,即任人唯贤:“古者圣王之为政治,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11然而,“尚贤”并不是墨子的最终目的,“尚贤”是为了“尚同”。“尚同”即“上同于一”,即上同于天子,即政治上、思想上都统一于天子,这是“政之本,治之要”。但是,天子又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和主宰,他还必须“上同于天”,如果“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12因为,天的意志具有兼爱民众的内涵,天子必须以民的意志为意志。墨家“尚同”思想是在承认社会等级的前提下,要求人们把各自是非善恶的标准逐级统一于上级,直至天子、天,应该说,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政治主张。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期,“亲见四世”,历经惠、文、景、武四帝,西汉已经历了60多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国力也大大强盛。但西汉政治体制特别是分封制度却时刻威胁着刚刚巩固的王权,七国之乱与匈奴寇边,使西汉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而是各种学术思想的并存,又使人们无所持守。怎样树立帝王的权威、为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政治找到了理论依据成为当务之急。在现实政治面前,董仲舒兼容了墨家的“尚同”思想。董仲舒的“大一统”与墨家的“尚同”思想存在较大的趋同性:都强调建立君权独尊的“大一统”政治,墨子主张“天子为政于三公、诸侯、士、庶人”13,董仲舒则主张“天下受命于天子”;都以君权神授作为大一统的论证依据,墨子强调“天之为政于天子”,董仲舒则强调“唯天子受命于天”。不同的是,董仲舒“大一统”侧重于政治上的统一,而墨子“大一统”侧重于认识上的统一;墨子一方面强调“上同于一”,但另一方面又幻想构建“兼相爱”、“交相利”为特征的终极平等社会模式,虽然强调“一同天下之义”,即统一人们的认识和思想,但这个“义”的指代却是含糊的,而董仲舒的“大一统” 不仅强调“三纲”,论证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而且明确了思想上要统一于儒家学说,因而更有现实意义,更具操作性,更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天人三策由汉初崇尚黄老无为之治变为崇尚儒学礼乐文章,重视贤能,开启了汉代文治的先河,为中国文官制度的形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三、对法家思想的汲取儒法两家的治国理论虽然势如水火,但在强调一统方面却惊人的一致。董仲舒主张建立以“独尊儒术”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和思想的“大一统”格局,这与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李斯主张的由“焚书坑儒”开启“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14的政治局面,是十分相似的。韩非认为,君王治理天下,统御群臣,“法”、“ 术”、“ 势”三者缺一不可,所谓“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15,“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16其中,“法”在韩非看来地位最高:“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就是说,不但言论、行为不能超出法之外,而且思想也不能超出法之外,思想和行动要按照客观的法办事,而不是出于个人的恩惠或智慧,只有这样,才合乎守法的标准。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必须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言论和统一的行动。为了达到使人民在思想和行动上都统一于法的目的,韩非把“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的儒士列为五囊之首,认为“儒以文乱法。”17认为道家惑乱社会的秩序,防碍法令的执行。“恍惚之言,恬淡之学,天下之惑术也。”18韩非虽没有明确提出“大一统”的概念,但他对于政治和思想统一的重视和推崇程度丝毫不亚于董仲舒,只是在思想上、方式途径上和董仲舒存在差异:董仲舒主张统一于融合百家学说的儒家思想,韩非则主张统一于排斥诸家思想的政府法令。董仲舒和法家都认识到了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的必要性,但是,秦朝的严刑峻法却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这就提示董仲舒,只有吸纳诸家思想的有用成分,改造儒家,通达天意,才能保持国运长久,为此他上书汉武帝:“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倒,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19如果把这段话与李斯的话作一比照,就不难发现董仲舒的思路与李斯是何等相似!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直接源于法家。董仲舒主张的实现“大一统”政治的途径是施仁政,是对儒家思想的直接继承,与法家主张的严刑峻法有天壤之别。另外,法家主张的是绝对的君主专制,君主不受任何限制,而在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中,君主要受到“天”的限制,所谓“屈君而伸天”20,君主必须顺承天意而为,否则,上天会以灾异谴告之。可见,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是在总结法家绝对君权教训后得出来的。四、对阴阳家思想的融合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形成还与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说”有密切关系。班固说:“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21秦汉之际,由于适应了“大一统”政治的需要,阴阳五行学说极为流行,一代儒宗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融合进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学说的集大成者。战国后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首倡阴阳五行和“五德终始说”,将五行相生相克与王朝更替联系起来,认为每个王朝都与五行中的某一个相对应,王朝间更替的次序是按五行相克的规律进行的。虽然“五德终始说”是一种历史循环论,但同时也暗示了不论哪一个朝代都有被取代的一天,这对古代帝王有着很强的警诫作用。吕不韦吸收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顺应了秦王嬴政的政治统治需要,为秦统一中国找到了理论根据。汉初,整个汉代社会都笼罩在阴阳五行学说的神秘色彩中,但真正将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到成熟阶段并对当时政治产生巨大影响的当属董仲舒。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在吸收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命题。一方面,董仲舒为了确立王权的正统地位,极力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作论证,认为“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者,万物之主也”22 ,“唯天子受命于天” 23,君王代表天意,人民必须服从君王,即所谓的“君权神授”。但是“天”在本质上又是不可言说的:“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阴阳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天志仁,其道也义。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阴阳。此之谓能配天。” 24君主只有通过充盈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之气才能通达天意,观察天道。他进一步论述说:天有十端,“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25;天地生万物,“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26,天地之气派生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天与人之间的中介物是阴阳五行之气,“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27阴阳五行之气充满天地之间,人在气中,就像鱼在水中;君主通过阴阳五行之气上承天意,下统万民。这样,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也就有了理论上的依据。另一方面,董仲舒又以阴阳之说奉劝君主应该“尊德卑刑”,“厚德简刑”,以德治为主,辅之以刑。他将人类社会的德、刑与阴阳之道作比较,说:“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28又说:“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29“天出阳,为暖以生之;地出阴,为清以成之。不暖不生,不清不成。然而计其多少之分,则暖暑居百,而清寒居一。德较之与刑罚,犹此也。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 30董仲舒还仿照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提出了旨在实现“大一统”的“三统说”。认为历史是按黑、白、赤三统循环反复的,“三统”依次循环并与朝代更替相配合,比如夏朝是黑统,以寅月为正月;商朝是白统,以丑月为正月;周朝是赤统,以子月为正月,他们受天命而王,都要按天运的改变,根据自己的统系,来改正朔、异服色、定制度,以顺从天意。阴阳家的思想已深深嵌入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中,并与天人感应、治国方略、朝代更替等结合起来,使董仲舒的儒学体系罩上了一层阴阳五行的神秘色彩。董仲舒的“三统说”虽在形式上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看似不同,其实是对“五德终始说”的继承与发展,董仲舒所讲的“三”与邹衍所讲的“五”,本质是一样的,都承担着“大一统”的重任。总之,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理论是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了儒家、墨家、法家和阴阳家思想的诸多影响。董仲舒把各家各派中有利于统一集权、尊君爱民、安定社会的主张,以及关于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根据时代的需要、君臣士民的希望,作了全面的批判和总结,从而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大一统”理论。从此以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一致地认同统一,统一逐渐转化为中华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心理,以江山统一为乐,以社稷分裂为忧,成为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价值取向,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深层动因。 参考文献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89.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65.345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74,65,98.6192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523,1697,987.78202223242526272930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361,487,536,502,386,600,597,457,599,425,434.910111213孙诒让墨子简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43,32,64,75,136.1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9. 15161718韩非.韩非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73,195,208,139.28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906.教师评语(红笔手写)教师签名: 成绩(百分制)年 月 日附1:德州学院历史系课程论文管理规定 课程论文是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锻炼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根据我系专业和学科特点,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均需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课堂教学54课时及54课时以下课程,每学期至少布置1次课程论文;课堂教学54课时以上课程,每学期应布置2次课程论文。2.任课教师布置课程论文,要依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锻炼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每次课程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4000字。3.学生撰写课程论文,要合乎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四者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