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风景园林设计的标准概述_第1页
谈风景园林设计的标准概述_第2页
谈风景园林设计的标准概述_第3页
谈风景园林设计的标准概述_第4页
谈风景园林设计的标准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风景园林设计的标准 1概述 在日常的教学和设计、评标过程中,经常感觉需要有一个相对一致的标准来约束和判定设计的内容,这一点,金柏苓先生和李金路先生似乎也有同感1。但是,比较困难的是标准如何确定,如何才能正确地判断。在设计行业,尤其是园林设计行业,主客观标准难以确定似乎已成共识。长期以来,缺乏判断标准和将判断标准主观化,已成了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工程设计和设计评审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本文试图略微深入地探究此问题,力图给学生们和自身一个未必准确但实际可能的答案。 谈到标准,无可回避的是各种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国标、行标),在此,我们仅看风景园林行业的各种标准,如园林术语标准、园林制图标准等,多是针对整个行业而言,包括设计、管理、施工等多方面。针对设计方面而言,更多是用“规范”,如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而言,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完整,客观上对风景园林设计行业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按辞海的解释:“标准衡量事物的准则。如:取舍标准。引申为榜样、规范。”国标、行标即可理解为一种共同约定的行业内的规范和规定,是行业内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要求和内容,是设计行为的下限,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强制性或是具有共同约束力的国标、行标,应该是可以发展、修改、扩大范围和内容的。但是,在新的国标、行标没有颁布之前,这些标准是需大家共同执行的,是起码应该做到的,因此本文不予讨论。 2教学中的实例 看一例学生对广场设计的疑惑。前段时间举国广场热,各地做了无数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广场。我们在课堂上也布置了广场设计的作业。当作业进行至一半之时,有学生问到:“我们在资料中看了很多广场,有大的,有小的,有圆的,有方的,有规则的,有不规则的,有绿地率高的,有纯铺装的,到底什么广场算好的?什么广场是不好的?建筑前的一小块场地叫广场,天安门广场叫广场,道路中间一块地也叫广场,到底什么是广场?”前两个问题,是关于设计的标准,更严格地说是设计好坏的判断标准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问广场的定义。关于广场的定义,答案很难寻觅,关于标准的问题,似乎就更难寻得一个现成的答案了。但是,关于广场的概念,若都描述如下,且出自大学教授编写的正规书籍,学生若想求得正确的概念和标准确实很难。在缺乏统一的、科学的定义(至少是科学的描述)的前提下,设计标准又从何谈起。 “广场要有一定的规模,即超出110m的限度。几十米见方的空间是不够的,倘若把1997年新改建后的同济大学校园主入口处算作一个广场,那就很勉强,而同济大学校园毛主席像前面那一片场地倒可以算作一个小型广场。2” 3从设计的评审过程看评判标准 再看一看设计竞赛或投标的实例。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举建筑设计竞赛和园林设计竞赛的实例并加以对比。 1988年12月,日本东京国际会议中心的国际设计竞赛中3,值得关注的是其复杂的评审过程和评审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主要是分类和技术审定,主要将方案分为3类。第一类50个方案标以红色标记,是不符合竞赛条件的,如日期延误、缺少图纸模型等,不进入第二阶段审查;第二类234个方案是经技术委员会审查后,发现在结构、剧场建筑、音响、城市设计、法规和防灾方面存在技术性问题的,被标以黄色记号;第三类111个方案没有技术上的大问题,不做标记。第二阶段的方案审查和评选,主要是针对建筑设计本身的,以投票数来确定进入下一轮和得奖者的人选。该阶段又分为3次审查会。经过前两次审查会,将方案集中到23个。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审查会又由技术委员会对23个方案中的问题提出了调查报告并进行了讨论,主要探讨存在的问题是否可以在设计阶段从技术上加以解决;审查员据此投票决定排除哪些方案。 这里实际上涉及两种标准。日期延误、缺少图纸模型,消防和结构等技术问题,主要依据的是客观标准,即对与错,或是否可行等,可称之为“对错”标准或“是”与“非标准。而建筑审核除了上述的客观标准,还有其他如建筑形式、空间、风格、色彩与周围的关系等,无法称之为完全客观的标准,我们姑且称之为“好”与“不好”的标准。 东京国际会议中心的国际设计竞赛,其规范的设计评审程序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其严格执行程序要求和标准的过程更具借鉴意义。对客观的、“是”与“非”标准的重视和尊重,在实际的设计和竞赛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看一个目前在风景园林设计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举世瞻目的奥运会,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市政府在奥运场馆区的北端,预留了约700hm2的森林公园,并为此举办了两轮国际竞赛。其中第二次针对奥运场馆外部空间和奥运森林公园的单项设计邀投标,其过程堪与上述的建筑设计邀投标相比。由于代理甲方邀投标的咨询公司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因此,也有了类似于东京国际会议中心国际竞赛的方案技术评审和大评委评审两个评审阶段(这在以前的风景园林设计中比较罕见)。技术评审的评委们对方案的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评审工作。对工程量、造价、可行性和最终效果的预估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切实的评审意见,尤其针对当前风景园林设计行业重构思、重概念、重形式,而轻可操作性、轻可行性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评审,对某些方案中无法实现的概念或构思提出了明确的评审意见。如果这些意见是正确或成立的,那么某些方案甚至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与上述投标形成对比的是,技术评审的意见似乎对下一步的评审毫无影响。技术评审对某方案的关键评语,或者说是该方案不能成立的评审意见,也正是评委最终所采纳和写入结论的意见。即使这样,似乎形式和概念仍然占了上风,一个方案的可行性被质疑的同时,同样的内容又成为其入围的理由。 4以“好”与“不好”掩盖、甚至代替 “对”与“错”的标准 本文举上述的例子,无意对评奖过程和方案本身做过多的探讨,而仅想通过上述实例,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标准作初步的研究,以便探讨“经济、实用、美观”是否还是园林设计的原则或标准;进一步,“美观”、“实用”这两个标准孰重孰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实用”、不“好用”甚至不“能用”的设计,是否还值得用其他什么“美观”、“创新”或什么“概念新”的标准再去衡量或评判。“是”与“非”优先于“好”与“不好”作为设计的评判标准本应是不容置疑的。 本文讨论的内容和范围通过上述实例应该比较明确了,那就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是”与“非”的标准和风景园林设计的“好”与“不好”的标准。对这两种标准,本文还试图缩小范围,针对其中比较容易,且问题突出之点再加讨论,那就是“是”与“非”的标准。而“好”与“不好”或“美观与否”的标准,似乎更不易有明确的结果或答案。正因此,部分设计者利用“好”与“不好”标准的非确定性,掩盖其“是”与“非”的问题,甚至掩盖其专业水平低下的实质。更有甚者,因设计水平所限,拉大旗作虎皮,随意炒作新概念或乱用、滥用其他专业的内容,作为其混淆视听的工具。例如,“生态”和“景观”似乎可以和所有名词(而不是形容词)组成新的词组,形成新的概念。像“文化生态”、“历史生态”、“美学生态”或“文化景观”、“创意景观”、“诗意景观”等。总之,虽暂无备专文足以辨其虚实。 5问题产生之根源 风景园林设计行业中大量“是”与“非”、“好”与“不好”问题的产生,起因于当前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和现状,大致也可以分为互为因果的两方面。第一,虽然从经济规模角度讲,风景园林行业目前还是小行业,但“火爆”的现状仍令人吃惊。行业发展之快,参与的人员之多之杂,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可以说是空前的。以至于设计任务并不多的澳大利亚也突然冒出了不少“园林”或“景观”设计大师来到中国;弹丸之地的新加坡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设计大师,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驰骋。他们对于行业的影响,客观地讲应该有正、负之分。从好的方面讲,会引入一些新的概念或相对成熟的技术;从不好的方面讲,一些不适于中国国情的概念或内容也被盲目地引入和广泛地应用。更重要的是,其设计内容或设计者本身无论是否达到要求或是否符合基本的“是”与“非”的标准,已成了不容置疑的事。似乎“洋”即是好,以至引申为“留洋”亦如此,“是”与“非”的标准沾“洋”即无。不过,国人已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第二要谈谈设计师的培养和教育问题。由于行业大发展,对设计师及同类人材的需求亦呈旺势。这与中国高等院校大发展呈同步趋势,园林设计的本科培养普遍增长35倍,而研究生更是增长愈10倍。客观地讲,设计教育的达标率本身就是有限的(尤其是按优秀设计师的标准),在师资不能同比增长,又是短期、快速的发展条件下,情况可想而知。 谈到此,我们还可以再作一个对比,那就是画家和设计师工作性质的区别。在设计类院校,有很多美术教师,我们也经常在一起进行探讨。对比两者的工作,就会看到一个有趣但不容乐观的结果。如果将设计师的图也当作画来看的话,二者的工作成果初看都一样。当代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挑战【夏建统】我今天讲演的题目是“用自己的方式祈祷”。这句话来源于俄国的文学大师,也是哲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撰写的一个民间故事三隐士:主教有一天出海巡访,同一条船上漁民指着海面远处的一处地方议论纷纷,主教好奇地问那地方是什么,渔民回答,那是个荒岛,住着三个奇怪的隐士。主教觉得自己有义务将上帝的恩泽带给每个人每个地方,所以决定前往看视一下,并且了解那个岛上,究竟是什么样的。 【夏建统】岛上出来高矮不一的三个人,穿着简单破烂。最矮的一个脸上有抹不去的微笑,中等身材的,友善而亲切,最高一个表情严肃。最让主教感到奇怪的是,他们三人一直手牵着手。 【夏建统】主教直接问道:“你们身处荒岛,如何服侍上帝?”最矮的一个回答:“我们不知如何服侍上帝。”另一个接着说:“我们只是互相扶持。”最高的补充说:“我们只知道一段祷告词:你们三个,我们三个,请怜悯我们。”主教笑了:“你们大概听过有关三位一体的事情吧,我知道你们崇拜上帝,但你们不知道怎样为他效劳。你们祈祷的方式不对,听我说,我来教你们,我要教给你们的也不是我自己创造的方式,而是上帝在圣经里命令人们向他祈祷的那种方式。” 【夏建统】主教觉得自己有责任教会他们真正的一段祷告词,于是他决定取消其它的行程,花了当天所有时间,辛苦地教他们祈祷文:“我的上帝,请赐福我们。”直到他觉得他们都学会了之后才坐船离去。 【夏建统】天色昏暗,船急速回航,天穹里美丽的星星一颗颗都渐渐亮起。突然,海面上出现一缕奇异的光芒,逐渐靠近。主教惊喊,那是什么?!当光亮更加靠近之时,他发现原来是三位隐士依然手牵着手,在海面上滑行。主教问:“你们又来做什么?”三隐士异口同声回答:“你教的祷告詞,我们说的时候能够记得,但是一下不说,就一个字不见,过不了多久,就慢慢地全部都忘了。而我们自己的祷告词,却老是让人无法忘记.请教我们应该如何办?” 【夏建统】主教在胸前划了十字,倾身向前:“用真正属于你们自己的方式祈祷吧!它们会传达到上帝那里。不是我该教你们;神的子民啊!请为我们这些罪人祷告。” 【夏建统】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当代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所面临的境地,曾经就很类似于那个很久没有人去拜访过的孤岛。成百上千年以来,我们的前辈一直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在“祈祷”、设计,因此我们有我们引以为荣的中国古典园林,有我们以为自豪的东方山水。后来我们开始看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然后就出现了有人向我们介绍另外的“祈祷方式”,然后我们开始不顾一切地想学另外的方式,然后不到二十年时间,全中国到处都是“欧陆风格”、“美洲风格”的小区,连小区的名字都变成了外文版,不是“加洲阳光”就是“巴黎春天“。 【夏建统】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讲上面这个故事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不应该去学习别人的东西。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在国外留学工作了很多年的设计师,我觉得只有多学别人的东西,理解了外面的东西,了解不同“祈祷方式”,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出更好的东西来。殖民主义和洋为中用毕竟存在很大的差别。 【夏建统】这是我很敬重的一位景观设计师,巴西的RobertoMarx。RobertoMarx受高更、凡高等人的影响很深,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的作品有时候就像一幅油画。他做的设计,很多人,尤其是巴西的人们,认为是“巴西风格”。一九五四年,Marx在美国景观建筑设计协会的一次演讲上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你可以用植物画出高更、凡高或者塞尚的画。”但是,所有的人们都认为,Marx的设计只属于巴西。因为,至少,Marx用的植物,是巴西土生土长的植物,所以他的设计,即使看成油画,也永远是巴西风格的油画。 【夏建统】所以,交流是很重要的。但是,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也是这个原因,我非常希望象这样的国际同行之间就中国设计问题的交流机会可以多一点。今天很高兴在这里见到了好几位哈佛的校友、学长。说到哈佛,想起前一阵子哈佛的校长因为说现在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不行了,让英国人非常不高兴。英国人不高兴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还在想,你们哈佛大学还不是我们英国人捐款才建起来的? 【夏建统】而的确在事实上,从发现新大陆到美国独立后的几十年,美国也是一直在英国师傅的教导下做一切事情的。直到1837年,也是在哈佛,一个叫爱默生的人,发表了一篇美国学者的演讲。Emerson.是哈佛最有名的校友之一,甚至美国人将他视为美国思想之父。那段美国人引以为荣的演讲的几句是这样说的: 【夏建统】美洲大陆的懒散智力,将要睁开它惺松的眼睑我们依赖旁人的日子,我们师从它国的长期学徒时代即将结束。”洋溢在美国学者中的激情与信心,后来被普遍视作美国的“思想独立宣言”。 【夏建统】从我个人看来,我们现在的中国,应该和当时的美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中国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问题,不是我们仍然有很多照搬照抄国外的建筑、景观的工程,而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祈祷方式。” 【夏建统】(一)背景解析:其实我上面说的这些现象,这些矛盾,不是中国才有的,更不是当代的中国才有的。不过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区域,这个矛盾,都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化和区域主义的矛盾;二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总结起来,对当代中国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就是“中西古今之争。” 【夏建统】全球化v.s.区域主义:当代分析解释哲学家保罗•利库尔在历史与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曾被许多谈论全球化问题的学者广泛引用。全球化的现象,既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文化,这一点倒不一定是无可挽回的错误;而且破坏了我暂且称之为伟大文化的“创造核心”,这个“核心”构成了我们阐释生命的基础,我将称之为人类道德和神话核心。由此产生了冲突。 【夏建统】我们的感觉是:这种单一的世界文明同时正在对缔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资源起着消耗和磨蚀的作用。除了其他一些令人不安的效果外,这种威胁还表现在它呈现于我们面前一种平庸无奇的文明在世界各地,人们看到的是同样低劣的电影、同样的“角子老虎”、同样的塑料和铝制品的暴政、同样的由宣传所歪曲的语言,等等。看来似乎人类在“成群”地接近一种消费者文化的过程中,也“成群”地停顿在一个次文化的水平上了。 【夏建统】在建筑学范畴里,这个争论似乎更早,也更激烈。早在Bahaus的“国际式”设计风格在世界流行的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和史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就率先对此提出过异议,并推荐了美国加州海湾与新英格兰地区的地域建筑。 【夏建统】清华哲学万俊人,教授文化首先是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地方性、民族性的,任何跨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同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理由和命运,除非人类世界不再存在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因此,当我们仍然在一种国际政治多极化和民族文化多元论的权利诉求(甚至包括经济模式多样化的诉求)非但不减反而日益强烈的情形下,来思考全球化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时,就不可能放弃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 【夏建统】传统文明和现代化的矛盾:和前一个矛盾息息相关的,就是传统文明和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当然,任何一个从不发达状态上升的民族,都会遇到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它必须扎根在自己历史的土壤中,熔炼一种民族的精神,并且在殖民者的个性面前显示出这种精神和文明的再生;另一方面,为了走向现代化,为了参加现代文明,它又必须参与到科学、技术和政治上的理性行列中来,而这种理性又往往要求把自己全部的文化传统都纯粹地、简单地予以抛弃。 【夏建统】事实上,所有传统的文明都在经受这样的冲击:如何既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又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当然,现代的不一定就是没有地域的特征的,受了外来的文化和文明影响,就不一定是完全抛弃传统。 色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色彩依附于具体的形象而作用于人的感官,它最容易被人所感受,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人们对色彩的热爱已是由来已久,自古以来,在许多器皿上可以不加纹饰,但不能不敷于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对于色彩的追求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园林设计方面利用色彩的组合构成,改变着过去的传统构图方式,使现代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和更具有时代气息。本文就色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1色彩的作用 物象所造成的色彩现象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客观存在作用于人的礼堂之后才造成人的色彩感觉。由于波长的不同,对视觉刺激程度也就不同,从而使大脑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长时间以来,由于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和应用,使色彩在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出不同的反应。例如,当人们看到红、黄、橙色时,在心理上就会联想到给人温暖的火光以及阳光的色彩,因此给红、黄、橙色以暖色的概念。在生理上,由于这几种色光的波长比较长,有扩张及迫近视线的现象,在视觉上有拉近距离及扩散感。可当人们看到蓝、青色,在心理上会联想到大海、冰川的寒意,给这几种颜色以冷色的概念。在生理上,冷色波长较短,会产生视觉上的后退感和收缩感。由于心理作用与社会活动的参与,不同色彩会对人产生兴奋、愉快和压抑等感觉。正是由于不同色彩有着各异的作用,人们利用色彩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2色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类生存的每一个空间都充满着绚丽的色彩,色彩既可以装点生活,美化环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是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因此作为环境艺术的园林设计对于色彩的设计应用就尤为重要。 2.1暖色系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暖色系的色彩中,波长较长,可见度高,色彩感觉比较跳跃,是一般园林设计中比较常用的色彩。暖色系主要指红、黄、橙三色以及这三色的邻近色。红、黄、橙色在人们心目中象征着热烈、欢快等,在团体林设计中多用于一些庆典场面。如广场花坛及主要人口和门厅等环境,给人朝气蓬勃的欢快感。例如:九九昆明世博会的主入口内和迎宾大道上以红色为主构成的主体花柱,结合地面黄色、红色组成的曲线图案,给游人以热烈的欢快感。从而形成一种欢畅热烈的气氛使游客的观赏兴致顿时提高,也象征着欢迎来自远方宾客的涵义。暖色有平衡心理温度的作用,因此宜于在寒冷地区应用。 暖色不家在高速公路两边及街道的分车带中大面积使用,因为红、黄、橙色可见度高,易分散司机和行人的注意力,增加事故率。 2.2冷色系在园林设计的应用 冷色的色彩中主要是指青、蓝及其邻近的色彩。由于冷色光波长较短,可见度低,在视觉上有退远的感觉。在园林设计中,对一些空间较小的环境边缘,可采用冷色或倾向于冷色的植物,能增加空间的深远感。在面积上冷色有收缩感,同等面积的色块,在视觉上冷色比暖色面积感觉要小,在园林设计中,要使冷色与暖色获得面积同大的感觉,就必须使冷色面积略大于暖色。冷色能给人以宁静和庄严感。例如:南京中山陵的建筑屋面以蓝色为主,从入口拾级而上,远看蓝色与白色构成的建筑,配以两边深绿色的雪松,给人产生一种可敬的肃穆感。在园林设计中,特别是花卉组合方面,冷色也常常与白色和适量的暖色搭配,能产生明朗、欢快的气氛。如在一些较大的广场中有些草坪、花坛等处多有应用。冷色在心理上有降低温度的感觉,在炎热的夏季和气温较高的南方,采用冷色会给人产生凉爽的感觉。 2.3对比色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这里讲的对比色主要是指补色的对比,因为补色对比从色相等方面差别很大,对比效果强烈、醒目,在园林设计中使用较多。补色在色轮表中处在相互正对的角度,如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等。对比色在园林设计中,适宜于广场、游园、主要入口和重大的节日场面,利用对比色组成各种图案和花坛、花柱、主体造型等,能显示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欢快、热烈的气氛。例如:建国50周年庆典大会,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以对比色块组成的大型花坛、立体造型,给人热烈、鼓舞和兴奋。又如西安的钟楼广场,以暗红色的大理石为主,分块嵌着草绿色的草坪,形成不同明度的色相对比,给人一种明快的休闲感。对比色在花卉组合中常见的有:黄色与蓝色的三色堇(Violtricolor)组成的花坛,橙色郁金香(Tulipasp.)与蓝色的风信子(Hyacinthusori-entalis)组合图案等都能表现出很好的视觉效果。 在补色对比中,还有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对比,不同在面积的对比,在园林设计中,特别是植物花卉组合中应用较为广泛。补色对比的运用在园林植物造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人们通常所描绘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园林景观即是该方式的具体体现。在大面积的绿色空间(绿树群或开阔绿茵草坪)内点缀小体量的红色品种,形成醒目明快,对比强烈的景观效果。这些红色品种有长年树叶呈红色的红叶李(Prunuscerasiferavar.atropurpurea)、红叶碧桃(Prunuspersicaf.atropurpurea)、红枫(Acerpalmatumf.atropurpureum)、红叶小檗(Berberisthunbergiif.atrop-urpurea)、红继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等以及在特定时节红花怒放的花木,如春季的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紫荆(Cercischinensis),夏季的花石榴(Punicagranatumvar.pleniflora)、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秋季的木槿(Hibiscussyriacus)、一串红(Salviasplendens)等。 24同类色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同类色指的是色相差距不大比较接近的色彩。在色轮表中指的是各色的邻近色,如:红色与橙色、橙色与黄色、黄色与绿色等。同类色也包括同一色相内深浅程度不同的色彩。如:深红与粉红、深绿与浅绿等。这种色彩组合在色相、明度、纯度上都比较接近,因此容易取得协调,在植物组合中,能体现其层次感和空间感,在心理上能产生柔和、宁静的高雅感觉,例如:上海埔艾开发区的陆家嘴绿地中心,整个色调以大片的草地为主,中央碧绿的水面,草地上点缀着造型各异的深绿、浅绿色植物和树木,结合白色的一些园林设施,显得非常的宁静和高雅,与周围喧闹的环境形成对比,给人以休闲感和美的享受。同类色也在一些花坛培植中常有应用,如从花坛中央向外色彩依次变深或变淡,给人一种层次感和舒适的明朗感。 25金银色及黑白色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金银色、黑白色在园林设计中多应用在建筑环境、园林小品、城市雕塑、护栏、围墙等方面。 金银色在色性上讲,金色为暖色、银色为冷色。在传统园林中,金银色一般作为建筑彩绘中一种装饰色彩,其它环境中使用较少。在现代园林环境设计中应用比较普通,而且多采用的是现代工业材料,如铜、不锈钢、钛金和一些合金材料等。在设计上,选用什么样的色彩,主要取决于小品、雕塑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即小品、雕塑本身所处的周围环境色彩与质感,既要协调,又要有一定的对比关系。一般来说,在现代感较强的环境中设置小品、雕塑多采用银色不锈钢等合金材料。形式以抽象性为主的雕塑也宜于选用不锈钢等银白色材料。如上海外滩道路边绿化带中的小品及九九昆明世博园内人与自然馆前的抽象性雕塑等都是以不锈钢制成,给游人强烈的美感和时代感。倾向于金色的材质,多为纪念性雕塑和环境中作为点缀应用。 黑、白色在色彩中称为极色,在传统园林中多在南方的园林建筑和民用建筑方面应用,如秦淮河一带的建筑和苏州、杭州等地的私家园林建筑,灰黑色顶部与白色墙体对比分明,表现出古代文人墨客的高雅、清淡的风格。在现代园林设计中黑白两色在全国各地应用较多,特别是在护栏、围墙等方面采用。如上海、南京、苏州等地沿街围墙,局部护栏等均以黑色铸铁的花格图案构成,这些黑色的护栏、围墙与川流不息和五颜六色的环境形成对比,给人以高雅、端庄的稳定感。黑白两色在有些广场、道路铺装的图案组合中也常常应用。例如上海外滩、黄浦江岸的游人步道,以白色的大理石铺成,壤着黑色的图案,给游人明快和高雅感。在花卉设计中,常利用白色提高图案的明度,增加层次感,在对比色中利用白色来缓冲对比度等。例如,为满足现代人夜生活活动需要,一般在小游园设计中都要求作夜花园处理,提高其观赏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法就是在花园中适量先用一些白色或其它淡雅色调的花木品种,如白玉兰(Magnoliadenudata)、白丁香(Syringaoblatavar.affinis)、绣线菊(SpiraeasalicifoliaL.)、山梅花(PhiladelphusincanusR.)等,再结合一些芳香树种如桂花(Osmanthusfragrans)、栀子花(Gar-deniajasminoides)、结香(Edgeworthiachrysantha)等创造出清新幽雅、芬芳宜人的夜间观赏环境。白色的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等方面也多有应用,如北京天安门下金水桥上汉白玉栏杆及天坛祈年殿周围的汉白玉栏杆等,给人一种高雅洁白的神圣感。黑白两色在园林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对于美的追求更为强烈,对于色彩的应用更为广泛,更为理想地从假山的平面和立面设计园林假山的设计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将假山的若干个组合单元度势布局,相宜构筑。园冶掇山云:“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蹊径盘长,峰峦秀而古,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雅从兼于半土。”意思是说,假山的峰峦洞壑等奇妙胜景的多方安排,是否具有山林之妙,主要还是得之于设计者的一人之功;而假山的雅趣,还得从叠石中留土而来;留土方能植树,以得山林之趣,否则假山便会了无生趣。所以园林假山的成败得失,第一就是假山的设计。在规模较大的园林中,假山的布局和设计常与建筑、植物等相结合,用假山连绵起伏的山势来划分空间,或在各个小空间中用假山来相互穿插,有分有合,以增加风景的曲折和深度。所以园林假山的设计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到园林的环境条件,然后根据造园的主题,因地制宜地来确定假山的布局、体量、走势、叠山类别以及艺术风格等。尽管在假山设计中无特定的成法,但在平面布局上,一般常采用不等边三角形的平面呼应式的组合关系,先确定主山,然后副山,再余脉,以求在空间构图和视觉上达到不对称的均衡,来获得稳定的平衡感。以苏州留园中部的山水园为例,其假山的设计采用了“主山横者客山侧”的侧旁布局手法,将其主山(A)安排在水池北,山势横向而立,山峦起伏,呈远山之势;副山(亦称辅山)则利用池西大型土石假山的局部(陡坡)列于主山之侧(B),并用云墙(龙脊墙)作隔景,以控制其体量,使山势显得险要高峻,山岩节理分明。既得近山之质,又具侧峰之势;在两山相交会的犄角处,用竖向的岩层结构构筑了幽深的峡涧(即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所谓“水口”),上架飞梁,作为联系过渡,再在池东用“小蓬莱”小岛(C)作平衡,形成了有绵亘、有起伏、有曲直、有过峡,形势映带,屈曲奔变的山林景像,堪得“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体意趣。游人从池西副山上俯视,觉得山高水深;而由主山南的池岸蹬道上观赏水面,又觉得水面近在眼前,具有水宽弥漫之感。这是在假山的山体造型上有意采用了错觉的手法,以达到山高水近的意境。人行其中,犹如置身于群山间,时而在山侧,时而临水际,情趣盎然,其乐无穷。复杂的假山组合则可有若干个副山和余脉,并在平面布局上形成呼应或映衬的不对称多边形,以求均衡。 假山的平面设计是结合园林地形进行合理布局,它只是空间构图的地形位置安排。而园林假山的关键还在于空间的立面观赏,所以假山的立面设计才是假山造型设计的关键所在。一座假山在平面设计时就应该构思其立面的造型问题。由于大自然中的山岳地貌的造型都是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上也受重力作用规律的影响,所以假山的立面造型必须以静力平衡为原则,即便是为了假山的艺术美,在其造型中出现不稳定感,但在结构力学上仍然必须做到按平衡分配法,获得静力平衡关系,以达到外形似不稳定中的内在平衡。具体而言,假山的立面设计应考虑到体、面、线、纹等问题。 体是指假山的体形,设计时除应充分考虑到视距与假山(被观赏景物)体量间的比例关系外,在具体的立面设计时,首先是它的体形,或高耸或平缓或巍峨或险峻,并对其山巅、山腰、山角等块体作出合理的布局和艺术处理,这方面的设计可充分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画法来表达。对于立面设计的多个体形的组合,尤其是山峰的组合,我们也不妨借鉴一下空间三角形的组合方法。以苏州网师园“云冈”黄石假山为例,其所表现的是云雾缭绕的岩冈(冈即山脊),摹拟的是自然景观中突兀耸立的硬质巨岩的断层地貌,三组于“天池”边突兀而起的黄石岩冈耸立于眼前,因而看不到左右的山脚,而其形成的却是断层岩体的层状结构节理,这与耦园黄石假山所选用的竖直而巨大的黄石岩块而形成的险峻山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空间三角形组合的特点是在各个观赏视点上,不会造成重叠图象的现象。 面是指一座假山在空间立面上所呈现出来的平、曲、凹、凸、虚、实等观赏质感。立面设计切忌铜墙铁壁式的平直,而应该利用石块的大小、纹理、凹凸以及洞壑等显示出明暗对比,正如画论所云:“而其凹处,天光所不到,石之纹理晦暗而色黑;至其凸处,承受天光,非无纹理,因其明亮而色常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如苏州耦园黄石叠砌的临水石壁,用横竖石块,大小相间,凹凸错杂,其与真山无异;而太湖石假山则应用大小石块钩带成涡、洞、皱纹等。同时,叠石应以大块为主,小块为辅,石与石之间应有距离,这样可在光照下形成阴影,或利于植物生长,否则满拓灰浆,会造成寸草不生,了无生趣,这就是所谓的“雅从兼于半土”。一般对整体立面的近山,常采取上凸、中凹、下直的手法来处理其面层结构;而如果是远山,则多用余脉坡脚,以体现其“远山审其势,近山观其质”。 线是指整座假山的外形轮廓线或局部层次轮廓线的综合。如留园中部的主山,其塑造的是平远山水中的远山景象,所以采用了水平状起伏的局部层次轮廓线,以求与辽阔弥漫的水面相协调。而环秀山庄的假山,将其主峰置于前部,利用左右的峡谷和较低峰峦作衬托,其立面从山麓到山顶,设计成若干条由低到高的斜向轮廓线,由东向西,犹如山脉奔注,忽然断为悬岩峭壁,止于池边,“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张南垣语),其正如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一般,从低至强,起伏多变,直至高潮。 节理是指岩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而形成裂隙的一种构造,其裂隙大小不一,或平行或纵横交错,将岩石切成多边形的条块。而断层则是岩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相对移动的一种断裂构造。浅淡公路环境景观设计一、公路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道路系统的不断完善,为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和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最初的以最小工程量获得最大通行能力的原则,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道路建设的要求。与此同时,道路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公路的建设应综合考虑其功能性要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司乘人员的心理,通过合理的环境景观设计,把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综合环保、美化、历史人文等因素,使公路成为自然景观的新亮点,实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路建设与景观 公路作为一种带状的工程构造物,它的区域跨度大,沿线的景观也不断变化,总的来说,公路景观包括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天然形成的环境的总体外观,如高山、平原、河海、沼泽等;人文景观,是指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创造出来的景物,如城市、村落、雕塑、水利电力设施等等,而公路本身也是一种人文景观。 公路建设,必然会对原有的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的破坏,公路工程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自然风景破坏、占用土地、拆迁建筑物、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噪声、水质、涝渍等。据调查,即便在气候温和的亚热带地区,在公路路域环境条件下,被破坏的环境经自然恢复演替到草、灌丛植物群落至少需要20年,而公路建设对自然风景的破坏则往往是不可恢复的。 但是,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我们可以将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尽量减少,同时在公路建成后,形成新的外观优美,行车安全舒适的公路景观。 三、公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高等级公路是功能性很强的基础设施,但具体的公路项目,又有其偏重的性质,如可分为国道主干线、地方公路、城市快速干道、城乡连接线、旅游景区公路等等。公路景观设计必须在满足道路的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其特定的性质和目的,结合道路沿线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和区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因地制宜,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尽量结合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大填大挖,使公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避免割断生态环境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 2考虑司乘人员的交通心理要求和视觉效果要求。 安全舒适是公路景观设计的重要目的,因此,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视觉空间大小、安全设施的色彩及大小、道路感觉的多样性、视觉导向和视觉连续性等交通心理因素。另外,司乘人员是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感觉公路景观的,尤其司机的注视点远,视野狭小,因此要求沿途的景观必须大尺度、大色调、流线型,同时比例协调。 3、风格鲜明,统一中变化。 公路一般穿越不同区域,因此,充分地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点,才能创造出风格鲜明的道路景观。另外,在设计上应将中央分隔带、路堤路堑边坡、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等公路设施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确定统一的主题。同时,又根据其功能和服务对象在设景的风格、造型、色彩规模等方面有所变化,使沿途景观富有节奏韵律,有基调有高潮,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达统一,使司机和乘客处于一个良好的行车环境中,从而产生愉悦的心理,消除疲劳,保证安全。 四、公路景观设计的内容 公路景观设计是在公路技术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公路景观设计的内容也和公路的各项设施紧密关联,主要包括了下述几个方面: 1公路线形设计的美学要求 公路线型美是公路景观的基础。在选择路线方案时,通过仔细的踏勘,调查每个路线方案的沿线地形地物、风景特点,确定一些风景控制目标(如名胜古迹、险峰奇石、优美的海边风景、百转千徊的溪流等),同时确定一些须回避的特征目标,如森林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等,然后反复比较线位,充分利用这些风景资源,使沿线视野景观多样化,使公路巧妙地融入自然风景中。 公路平面线形应以曲线为主体,以更好地适应地形,另外,长直线路段也容易导致司机注意力分散而引发交通事故,纵面线形应尽量避免高填深挖,而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最后确定的立体线形应尽量适应地形,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总体线形应是连续、顺畅、可以预知的。 在完成线形设计后,利用CAD系统、地理信息等手段,采用图形叠置法将公路环境景观逐段显示与评价,并进一步修正,以获得最佳的路线设计方案。 2结构物景观造型 公路结构物主要是桥梁、涵洞、立交、跨线桥、支挡结构物等。结构物是公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上,我们不仅要考虑其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还要有新颖、优美的外观,还要配合所在路线的其它结构物的造型,以及和该地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相互呼应。景区中的公路结构物如过于呆板生硬,往往大煞风景,而一些成功的桥梁,如南京长江大桥,厦门海沧大桥、东莞虎门大桥等,以其特殊的历史意义、雄伟的气势、优美的造型,其自身已成为一道极其美丽的风景。 3路基路面的景观设计 通过合理地采用路基立面和断面造型,在必要的路段采用分离式路基,在良好的线形设计基础上,使公路结构更好地与自然地形、现有地带的地貌相适应,与绿化相适应。 路面对于司乘人员来说,是占据视野的重要景观要素,除了要保证路面主车道与路肩的合理比例外,还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路面材料来分别修筑路肩、行车道和分隔带,既加强了公路的修饰性,又提供了良好的视觉诱导。 4中央分隔带的绿化 中央分隔带绿化的重要目的是遮光防眩、引导视线;以利于车辆的安全通行,因此其高度和宽度必须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对防眩树种的选择是: 低矮(1.5m左右)、缓生、抗逆性强。间距总的原则是以车灯的扩散角、人的动视觉和行车速度三者的函数关系计算而得,单行间距一般以23m为宜。 地表绿化部分以铺草坪和植地被植物为主,可通过选择不同叶色、花期的地被植物,并分段设置,使中央分隔带的色彩有所变化,增强美化效果。 5两侧绿化带的绿化 通过设置公路两侧绿化带、使公路沿线形成一条绿色长廊,是景观环境再造、防尘隔声、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有效手段。如绿化带占地较宽,可以设置多行、多树种、乔灌结合、色彩多样的花木,形成壮观绚丽的绿化带。但一般在绿化带用地有限的情况下,以单行栽植,落叶和常青(乔木)间隔(5lOm)为佳,树种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这样既不会因间隔太密造成视觉屏障而影响观光,又可四季见绿,同时还能防止因树种单一而易受病虫侵染。 设置两侧绿化带时,应注意在弯道内侧及路口附近保证通视条件,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6边坡及垂直绿化 边坡绿化具有很好的护坡功能,对稳定路基、防止冲刷、保持水土具有直接作用。边坡绿化要求覆盖率高,青绿期长,但由于边坡坡面土质为路基填筑用土,或路堑开挖后暴露的土体,土质不宜于种植,且备灌溉条件差,养护难度高,因此要求做好草种选择、种植方式、前期养护等工作。根据公路边坡绿化的实践情况,在草种选择方面,以本地适于绿化的野生草为宜,既容易成活又成本低廉,根系深的草种优于根系浅的草种。在种植方式上,条播优于撒播,种草优于栽草,秋播优于春播。另外,近年来了引进的湿式喷播和客土喷播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和成活率,且能适宜公路边坡土质贫瘠的特点,还能完成高陡边坡的施工作业。垂直绿化部位主要有浆砌护坡、挡墙等,可通过在其下栽攀援植物如爬山虎、凌宵等,或在其顶部栽植垂枝藤本植物,以遮蔽构造物,减少构造物的压迫感和粗糙感,起到美化路容的作用。 7、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的景观设计。 从景观构在的角度来看,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都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占地最大,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因此可以将之作为公路全线景观设计的高潮部分来考虑。这些位置的景观设计应综合建筑形式、地形特点、当地人文特点及园林布局等方面总体规划,全线各立交、服务区之间的风格应互相呼应。近年来,国内很多公路在这些部分的景观设计方面有了很多成功的典范,风格鲜明、构思各异、内涵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园林式、古典式、自然式等类型。 五、结语 公路环境景观问题在我国还没有成熟的规范和管理机制,它涉及了公路技术、园林美学、环保、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领域,因此,需要社会各部门携手研究,在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经验,使我国的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提高,为司乘人员提供更舒适的行车环境,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转基因技术在花卉产业中的应用近几年,我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作了大量工作,2002年中国研究人员完成了籼稻基因组框架图,覆盖了整个水稻基因组的92%。而瑞士和美国科学家完成了粳稻基因组框架图。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基因组数据库。这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建成的,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免费公布。 2002年4月5日在美国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和长达14页的篇幅发表了题为水稻(籼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序列图的论文,介绍了由中国科学家独立自主完成的这一重大科研项目。 二、转基因技术在花卉新品种、新体系中的应用 (一)、观赏植物的基因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