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_第1页
谈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_第2页
谈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_第3页
谈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_第4页
谈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下)对策研究:高新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一、从区域经济的视角:高新科技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科技基础现状分析第一部分是从理论的角度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在这一部分,本研究将关注我国具体的文化产业实践,并通过示意性的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对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思考。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产业政策、法规等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并由各省市自治区依据自身具体实际进行具体解读。文化产业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纷纷制订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和适应性政策,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各省之间相比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省际差别。同样,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的是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这是各省实施文化产业高科技转化的技术基础。研究者在此采用各省市的数据,示意性地说明科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省选择自身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数据上,研究者选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5中的“中国2004年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分项情况统计”为代表,因为这是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颁布文化及其相关分类统计指标后的统计数字,同时因为这一数据是来自权威的年鉴,可以采信;另一方面,我国自从2005年后就没有再发布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宏观数据,这也是唯一可以使用的一批数据。在描述各省市、自治区的新媒体技术基础的数据选取上,研究者最终选择了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6(电子卷)中的“中国2005年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中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原因如下:一方面,信息产业是与新媒体技术最为接近的领域,甚至可以说在信息、传播、媒体汇流的时代这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各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反映各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基础,这就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再有,选择“工业增加值”这一增量数据是为了与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对应,具有可对照性;最后,文化产业数据是2004年的,信息产业的数据则是2005年的,研究者在这里只是示意性地说明全国范围的产业发展态势,而从产业发展的延续性上看04、05年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所以这些数据是可以使用的。下表3显示了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其中省份是按照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括号中是排名)。为了直观,研究者还在下面两个图3、4中显示了各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省文化产业在全国所处的位势及其新媒体技术基础在全国的位置。从中我们可以将全国这30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五种类型:(1)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广东、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它们在文化产业居于全国前列,在信息产业也即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上也位于全国前列;(2)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湖南、山西、云南、广西为代表,表现在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国位列中上,但是其科技基础只能列在中下甚至处于落后状态;(3)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北京、天津最为典型,表现在其信息产业位列全国前列,但是文化产业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4)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青海、海南、贵州、宁夏、甘肃为典型,表现在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比较薄弱;(5)二者都差强人意:这类省市如辽宁、安徽、河北,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处于中游。表3 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注1:括号内该指标在全国的排名;注2:缺少西藏和台湾的数据,故未列入。(二)我国各地区基于科技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按照上文的分析FS:PAGE,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各自独特的科技基础,因此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上也应该加以考虑:(1)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广东、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它们在文化产业居于全国前列,在信息产业也即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上也位于全国前列。以广东省为例,在2003年广东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以来,广东着力发展以信息化为特色的新兴文化产业,并抓住自身优势,将媒体产业、出版发行等作为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类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广东省的文化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据广东省统计局测算,2004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205.43亿元,从业人员177.29万人,综合国家统计局和省统计局2003、2004年有关数据,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数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超过20%1和10%2,这说明广东省文化产业在总量规模上优势明显。另外,文化及相关产业已经在广东省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成为重要的产业门类,2004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6%。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7%,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2005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433.2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2004-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0%,高于广东全省GDP同期年均增长率。这些数据进一步说明广东的文化产业在全国都处于先锋的地位,而广东在信息产业领域的位势研究者不再赘述,综合来看,广东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着力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将广电、网络服务、动漫、游戏等作为首选产业门类。同样,这一论断在浙江、上海、山东等省市也适用。(2)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湖南、山西、云南、广西为代表,表现在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国位列中上,但是其科技基础只能列在中下甚至处于落后状态。以云南为例,云南是地处西南边陲的经济相对落后省份,结合自身民族文化丰富的特点,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云南开始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在经历了“战略决策、统一思想、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后,云南通过人才引进、多渠道的投融资和对云南文化产业品牌的精心打造,在短短几年内就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带动了百姓致富,探索出一条中西部地区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富民强省,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路。当前,文化产业在云南全省的经济总量中比重不断加大,正在迅速成长为云南的又一个新兴支柱产业。据云南省统计局测算,2004年云南全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96.24亿元,增加值134.11个亿,占全省GDP的4.35%。这说明,云南的文化产业在五年间实现了翻一番,年均增幅达到17%左右,发展速度约为此间全省GDP增幅的一倍。另外,云南文化产业打造出为世人熟知的一系列品牌,如丽江、云南映象、普洱茶、茶马古道、丽水金沙、纳西古乐、西双版纳这些不胜枚举的文化产业品牌也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志性符号,带动了曾经经济落后的地区取得了飞速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整体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是一条依靠文化产业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前进的特色之路,相比之下,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自身有利的科技支撑,信息产业在全国也处于落后水平,其自身资源也缺乏科技创新要素,所以研究者认为云南以及与云南类似的广西、山西等省应该立足本省的文化资源,不盲目上科技含量很高的文化产业项目,但同时也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内涵,可以通过区域联动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3)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北京、天津最为典型,表现在其信息产业位列全国前列,但是文化产业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以北京为例,北FS:PAGE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聚集了优势的智力资源。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初步确立了支柱产业地位,如2005 年,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 603.5 亿元,占全市 GDP 的 8.76%。另外,北京市已经形成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如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长安街沿线文艺演出聚集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等等。在2006年12月7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北京市“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要强调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以金融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柱产业,按照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年均15.1%的增幅计算,到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将超过10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从而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按照北京市产业发展规划,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中心、广告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设计创意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使北京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与创意之都。总体看来,北京市对文化产业的选择考虑到了自身的科技基础,在上文中提到,北京市信息产业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因此它可以利用自身良好的科技基础和人才优势,将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与新媒体技术有关的动漫、网络游戏、影视、网络服务等门类,这样有助于优势产业迅速得到提升。(4)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青海、海南、贵州、宁夏、甘肃为典型,表现在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比较薄弱。对于这类省市来说,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比较薄弱,研究者认为应该将科技发展放在第一位。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离开信息技术,这些省市只有科技先行,才有可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5)二者都差强人意:这类省市如辽宁、安徽、河北,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处于中游。这部分省市尽管在上文的分析中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在全国都处于中游,数量上看互相之间差别不大,实际上它们彼此还有很大差别。例如河北省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72.1亿元,比上年增加53.3亿元,增长44.9%(当年价),占全省GDP的1.70%,比上年提高0.30个百分点;从业人员52.5万人,比上年增加14.5万人,增长38.2%,占全省所有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47%,比上年提高0.37个百分点;另外,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出版发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设备销售这四个行业上,从2005年文化产业分行业统计情况看,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占总量的比重位居第一位(29.8%),出版发行增加值占总量的比重位居第二(21.9%),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占总量的比重居第三位(15.7%),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位居第四(15.4%),新闻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动漫游戏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还微不足道。相比之下,2004年至2006年三年间,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幅22%,高于全省GDP增幅9.8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一路加速上扬的增长曲线表明,安徽省文化产业已经快速起跳,大踏步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此外,2006年,辽宁省国有和民营文化产业共创造增加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上缴财政收入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辽宁大剧院、大连大青集团和大连动漫产业基地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动漫产业振兴基地,使辽宁省国家文化产业基地达到7个,位居全国第二位。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批位于中游的省市各自具有属于自身的发展特色,而在科技基础相似的情况下,研究者认为它们应该首先分析自身的文化产业基础和文化资源基础,在FS:PAGE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确立发展路径,避免误打误撞。二、从产业集群的视角:从科技产业园到文化产业园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指数量众多的大中小企业在地区集聚,通过协同效用产生巨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的新型企业空间组织形态,是科技人文创新与最新应用的发源地。在文化产业领域,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有两个类型:其一是自发形成的,有的是依托大学和研究院发展设计类企业,如北京的中关村,有的是通过改造旧厂房、旧仓库开设艺术类企业,如北京的798艺术区,这类自发形成的集聚区往往具有较好的互动性、在制度与文化上趋于同质化,它们往往在发展壮大后会得到政府的认可,采用挂牌等形式成为文化产业基地;另一类是政府支持下开辟新区或改造旧区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这类园区或者依托传统布局,在原有基础上建设新园区,如北京的雍和园,或者另起炉灶,如北京大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它们大多通过土地、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住,形成集聚效应,这类园区内的企业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文化趋同性,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聚焦于考察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而对于我国各个省市正在风风火火地开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热潮,我们认为应该借鉴我国高科技产业园区成熟的发展经验,将其转化到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中来。(一)我国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经验我国现行科技园区运营模式基本上保持了以行政干预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在科技园区成立初期,中央就对科技园区的职能定位及管理原则做了明确的规定:科技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建设是努力方向,企业主体的运行不介入。因此,科技园区运营模式行政化虽然没有在法律上得到确认,但却实际运行中,却通过赋予科技园区超高级的审批职权、干部配置、特别是高度集中的权利安排以及对体制创新的默许等方式保证了科技园区得以高效的运作。具体表现在:(1)“三位一体”保证权力高度集中。科技园区党委、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开发总公司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领导实行交叉兼任。(2)高级别的行政安排。如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由北京市副市长兼任,苏州工业园开发公司董事长由苏州市委书记兼任等。(3)高层次财税制度安排。例如高比例的税收留成、高级别的审批权限(包括对投资额的审批、大额土地出让审批权限等)。(4)对科技园区体制改革与创新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种政府行政管理为主的科技园区运行模式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从科技园区管理及运营机制的演变方向看,我国科技园区的运营模式总体上是在朝着政府干预逐渐弱化,市场机制逐渐起主要作用的方向发展。科技园区运营模式逐步进行了改革,从单纯的政府权力支配过渡到政府与资本相制衡。具体表现在科技园区运营模式上,从最初的管委会到在管委会下建立开发公司,再到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并行。但其管理权限的赋予、考核和监控的主导力量和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依然是在政府行政框架内,以行政权力为主体对科技园区实施管理。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对科技园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由于其承担着众多宏观目标职能,而倾向将其视作政府派出机构加以监管。政府习惯通过行政手段来评估、调控其政策实施效果与科技园区经济效益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科技园区作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参与市场交易的身份转化缺乏法律、市场、资本以及规则的支撑。到目前为止,我国科技园区运营模式可以大致概括为三种:完全行政管理、有限市场化运作、在产权、责权框架内实行有限监督的公司化运作。以行政手段管理运营科技园区。在这一模式下,无论是通过地方职能部门在科技园区设立垂直管理机构,还是在科技园区FS:PAGE管委会下另行成立一套相关的行政体系,科技园区从土地划拨、项目审批、人力配置到协调基本都是在政府体系内运行。行政管理与公司化运作并存。在这一运营模式下,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管委会和市场化运营的开发公司同时并存。开发公司在人事、审批(备案)、年度考核等方面接受管委会的监督管理,并在管委会制定的发展框架内进行市场化运作。包括:参与建立开发公司的主体开始多元化;在科技园区经营过程中引入项目公司、中介服务、项目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开发公司与管委会在职责分工上开始有了更多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变化,但是开发公司在众多市场化运作上并没有独立的决策权,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半事业、半企业的尴尬境地,管委会与开发公司之间仍然保持着一种事实上监控与被监控的关系。公司制。20世纪90年代末,科技园区作为类似于工业房地产一级开发商的主体地位逐渐被认同。同时,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更为广泛的应用于我国整体经济运行。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放手由企业独立管理运营科技园区,不再设立管委会机构,转而通过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在开发公司的控股地位来约束公司的决策不突破地方或城市的发展规划。开发公司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公开聘用管理层,管理层对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董事会负责。科技园区运营得以在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制度下开展。 根据国内科技园区的运营模式分析,可以发现科技园区已经从早期的政策提供者向市场经营者、中介服务者进行演变,少数园区开始通过产业研发和议程设置扮演产业引导者的角色。 1 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3576.72亿元,广东1008.72亿元,考虑到中国对有关行业进行了折算,广东也按50%折算后的增加值为861.72亿元,占全国的24.1%。2004年暂无全国数据,但根据广东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计算,文化产业占全国比重仍将超过20%。2 2003年,中国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73.72万人,广东185.48万人,占全国的14.6%。2004年因为暂无全国数据,但根据广东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计算,文化产业占全国比重仍将超过10%。(二)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带来的启示从高科技产业园区的运行规律出发,研究者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可供借鉴的建议。简单来说,文化产业园区有“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研究机构”四类实体,要明确这四类实体扮演的角色和彼此的关系。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政策制定应该从土地、税收等优惠措施转向对文化产业和技术创新的支持。政府要明确当地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注重入园企业与主导产业的相关性。要规范企业竞争行为,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政府还应该致力于为区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对交通、通讯、网络等设施进行持续投资,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还应该培育园区的创新文化氛围,推动园区企业交流与合作,打造良性竞争与合作的集群文化,提倡开拓创新精神。园区内的企业要充分运用园区给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同时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活动,将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与园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同时加强与园区其他企业的交流与学习,追求企业文化的相容。园区企业要尽可能考虑到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形成上下游贯通的产业链条,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集聚程度。中介组织可以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并且在各类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个人与单位、国内与国外企业之间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许多发达国家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协会中介组织是园区行政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中不FS:PAGE可缺少的环节,具有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产业聚集的重要推手之一。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首要的是先破除对中介机构发展的障碍,完善制度环境,其次是要培养大量专业的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人才,提高中介的职业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园区要重视官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关系,尤其对于研究机构来说,文化产业园区给予它们一个进行研究、实验和检验的平台,要建立园区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定向联系,促进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学习和创新。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已经有将近20年的历程,而文化产业园区则刚刚起步,在高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关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应该更多地从高科技园区那里获取经验。三、展望未来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上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了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重点论述了高新科技给文化产业带来的良性作用,与此同时,高新科技也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如高新科技带来了我国文化安全的新问题,网络犯罪行为成为社会中的常见现象,网络文化会造成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下降,互联网空间的极度扩张会带来公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淡薄等等。这些问题与挑战并不是新媒体技术本身的问题,因噎废食和视而不见都是错误的态度,如何利用适时、合理的政策引导,利用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