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_第1页
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_第2页
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_第3页
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_第4页
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五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精选教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作用1定义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2分类地质作用项目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能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结果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差异减小温馨提示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分类温馨提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3变质作用岩石变质作用变质岩4地震(1)成因: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2)按发生原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3)震级与烈度: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表面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破坏作用,形成风化壳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温馨提示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力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二者完全是不同概念。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主要的岩石类型A为侵入型岩浆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2主要的地质作用代表冷却凝固,代表固结成岩,代表变质作用,代表重熔再生。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内力作用的表现有哪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2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哪些类型?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生产、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3外力作用的表现有哪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4三大类岩石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以考纲为纲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典例(2017全国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2)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降水较少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风化物粒径较小A. BC. D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第(2)题,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答案(1)C(2)B命题出发点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形成、分布及物质组成。命题落脚点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试题评价 (1)材料选取之“鲜活”:贺兰山这一区域就在我们身边,考生熟知程度高,加之材料对“洪积扇”的解释,有利于激发考生对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成因和特点的探究兴趣,也体现了地理学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理念。(2)命题设置之“灵活”:本题两问从不同角度考查洪积扇特点的成因,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将所学知识和图文信息进行了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点(一)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理论 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题点1地壳运动与地貌形成1.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地处横断山东侧,海拔3 222 m,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读图完成(1)(2)题。(1)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A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B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C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D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2)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地表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A平顶的桌状山B起伏和缓的丘陵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 D林立的峰林、峰丛解析:(1)A(2)D第(1)题,石灰岩位于下部,玄武岩位于上部,说明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的过程,后有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的过程,据此可判断A正确。第(2)题,若位置颠倒,则上部为石灰岩层。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东侧,地势较高的石灰岩层在流水溶蚀、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2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1)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为(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2)图中( )A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B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C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D形成时间顺序为解析:(1)D(2)D第(1)题,结合图中岩层的构造、断层、河流等信息可知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可能与板块的挤压作用有关;甲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乙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因而两山脉的形成原因不同;丙河流形成于断层处,主要与断层处岩体破碎,容易被侵蚀成河谷有关。第(2)题,图中处位于背斜为储油、储气构造;图中处为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图中处岩层位于处岩层下面,说明岩层形成时间早,处岩石侵入岩层,说明岩层形成时间晚。题点2板块运动与地貌3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1)上图中板块共有()A1块 B2块C3块 D4块(2)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A冰岛 B非洲东部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A喜马拉雅山 B马里亚纳海沟C日本岛弧 D安第斯山脉解析:(1)C(2)C(3)A第(1)题,从上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第(2)题,上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第(3)题,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褶皱山。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4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解析:选C由经纬度可知,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结合板块分布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知识拓展常考的板块边界地震带板块位置边界类型形成的地貌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新西兰南、北两岛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地中海、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喜马拉雅山非洲断裂带非洲板块内部生长边界东非大裂谷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红海、死海大西洋断裂带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考点(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1背斜、向斜及形成的地貌背斜向斜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岩层由老到新)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图示(岩层由老到新)2.断层及地貌表现(1)断层成因及其图解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如下图所示:(2)断层的地貌表现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层形态上升岩块下降岩块断裂带构造地貌块状山地或高地谷地或低地裂谷与河流实例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地下水出露成泉(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煤矿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油、气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避开断层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隧道避开向斜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隧道选在背斜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2015浙江高考)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 D安山岩玄武岩学审题析题(在“_”上填关键点)题号(1)(2)题干解读关键提示词“地质地貌”,隐含对“地质构造”和“地貌”两方面的考查信息关键词“飞来峰”,引导考生对“丙处”的观察和分析知识迁移地质构造及其影响的判读岩石类型的判断信息获取文字信息信息1:岩层层理结构明显,为沉积岩。信息2:岩层“年代由老到新”图中信息信息1: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可推知其为向斜。信息2:从形态上看,甲地比两侧地势要高,应为山岭。信息3:乙处岩层向上拱起,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可推知为背斜。信息4:从形态上看,该处地势低洼,应为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变成谷地两处山峰岩层有明显层理结构,最可能是沉积岩答案(1)C(2)A题点1地质构造成因及判读1(2018厦门质检)如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1)(2)题。(1)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A向斜、背斜、断层B断层、向斜、背斜C背斜、向斜、断层 D背斜、断层、向斜(2)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 B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C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解析:(1)C(2)B第(1)题,根据岩层的形态判断,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丙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是断层构造。第(2)题,丁处山岭是向斜构造,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图中向斜槽部无裂隙。2.如图为某地岩层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单位:m)。读图完成(1)(2)题。(1)该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是()A背斜,山脊B向斜,山脊C背斜,山谷D向斜,山谷(2)形成该地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运动 B火山地震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解析:(1)D(2)A第(1)题,该处岩层两翼老,中间新,是向斜。等高线向高值处凸出,判断该地地表形态为山谷。第(2)题,该地地表形态属于“向斜成谷”,主要是受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题点2地质构造的应用3某地质勘探组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后,得到如下表数据。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 m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m),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m)。据此回答(1)(2)题。地点甲乙丙数据500/300300/50500/300(1)乙地地形可能属于()A向斜谷 B背斜谷C向斜山 D背斜山(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乙地地形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B适合在乙地寻找油气C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最适宜选择在乙地D在甲、丙两地钻井会发现同一煤层解析:(1)B(2)A第(1)题,从地表的海拔分布分析,该地为一谷地;从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分析,该段岩层向上拱起,表明该地质构造为一背斜。第(2)题,由上题结论可知,乙地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故乙地地形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乙地为背斜,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在背斜岩层下修建隧道,岩层稳定,水向两侧流走,所以适宜在乙地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甲、丙两地位于背斜的东西两翼,两地存在相同的岩层,因此在这两地钻井可能会发现同一煤层。4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迅速崛起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如图是山西省东南部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层中煤层气含量与水文、地质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沁水盆地富气区的地质构造是()A背斜 B向斜C地堑 D地垒(2)有利于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的条件是()A煤层的埋藏深度浅,裂隙不发育B变质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C地下水活动较弱,地下水封闭好D煤层气覆盖范围小,且距离市场远解析:(1)B(2)C第(1)题,根据水流方向和滞流水区等信息判断富气区有利于水体汇集,应为向斜构造。第(2)题,煤层气储存在煤层中,因此煤层有裂隙发育才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A错误;变质岩分布面积、厚度与煤层气开发无关,煤层气主要分布在沉积岩中,B错误;地下水活动频繁的地区,水的交替作用强,易将煤层气带走,因此地下水活动较弱的地区形成封闭环境,有利于煤层气的储存,同时也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C项正确;煤层气覆盖范围小且距离市场远,不利于其开发,D错误。考点(三)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学法: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2013上海高考)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BCD学审题析题(在“_”上填关键点)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1)第(1)题设问中大理岩为变质岩,石灰岩为沉积岩。(2)第(2)题设问中的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张裂边界处喷出经冷却凝固形成新的洋壳。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1)C(2)C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1)岩浆:三进一出。(2)岩浆岩:一进三出。(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2判断箭头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1(2016江苏高考节选)如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关于图中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A指化学沉积作用 B指搬运作用C指成岩作用 D指火山喷发作用解析:选AD根据箭头指向,图中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发生了化学沉积作用;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发生了沉积作用;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因此应为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与堆积,没有固结成岩作用;箭头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因此应为火山喷发作用。2图甲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在图甲所示板块边界区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为()A东非裂谷B海岸山脉C大西洋 D喜马拉雅山脉(2)若图甲中的处形成变质岩,则图乙中与其岩石类型相对应的是()Aa BbCc Dd解析:(1)B(2)B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图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区,可以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岛屿等。第(2)题,从图中外力作用指向可知a为沉积岩,结合箭头指向可知b“二进二出”为变质岩,c“三出一进”为岩浆岩,d“三进一出”为岩浆。3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如图1),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它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状。读图完成(1)(2)题。(1)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2中序号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A BC D(2)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解析:(1)B(2)B第(1)题,读图可知,碎屑物质形成沉积岩,是沉积岩。沉积岩可以演变成岩浆或变质岩,对应,所以是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所以是岩浆,是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对应序号。第(2)题,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被侵蚀而形成的。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其次是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和侵蚀。考点(四)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 型谷)、瀑布等风力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冰川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冰川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波浪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潟湖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怎样理解外力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波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4河流流向的判断(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2016全国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如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学审题析题(在“_”上填关键点)题号(1)(2)(3)题干解读“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即一条贝壳堤形成时间段内“堤外”堆积,海水搬运的泥沙应该堆积在海岸线与海洋之间“多条贝壳堤”说明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沉积大于海浪搬运知识迁移流水沉积作用海浪沉积作用河流沉积作用信息获取文字信息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的,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必须是海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泥沙在贝壳堤外持续堆积,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信息三条贝壳堤形状都是较平直,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较稳定距今越早,贝壳堤离海岸线越海岸线随时代而变化,贝壳堤位置不断变动答案(1)C(2)B(3)D题点1侵蚀地貌的特征与形成1读浙江沿海某山区河流局部示意图,回答(1)(2)题。(1)仅考虑水流对桥墩和桥台基座的侵蚀作用,图中桥梁最容易倒塌的季节是()A冬末春初B春末夏初C夏末秋初 D秋末冬初(2)仅考虑水流对桥墩和桥台基座的侵蚀作用,下列桥梁选址合理的是()A甲 B乙C丙 D丁解析:(1)C(2)D第(1)题,浙江沿海夏末秋初降水最多,所以水流对桥墩和桥台基座的侵蚀作用也最强,所以桥梁最容易倒塌的季节是夏末秋初。第(2)题,丁地水流侵蚀作用最小,所以选址最合理。2.蛇曲之美,既有温婉轻柔,也有恢宏磅礴。如图表示绕旋在内蒙古草原间的河流弯曲景象,我们称之为“蛇曲”。读图完成(1)(2)题。(1)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A向斜成谷 B断裂下陷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2)图中由至的地形剖面图(纵坐标表示海拔,单位:m,阴影区为泥沙沉积物)最可能的是()解析:(1)C(2)B第(1)题,内蒙古草原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河水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得河道弯曲。第(2)题,内蒙古高原的海拔在1 0002 000 m之间,A、C项错误;图中河流剖面处是凹岸,是侵蚀岸,处是凸岸,是沉积岸,有沉积物,故B正确,D错误。题点2沉积地貌的特征与形成3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读图回答(1)(2)题。(1)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A BC D(2)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流量稳定 B河道较浅C河流不易改道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解析:(1)D(2)B第(1)题,依据概念可知,说法不准确,D项正确。第(2)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4(2013福建高考)如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1)(2)题。(1)该沙丘位于()A冲积扇 B洪积平原C三角洲 D河漫滩(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A BC D解析:(1)D(2)C第(1)题,一般冲积扇位于山前开阔地段,图中沙丘地势高、坡度大,不属于洪积平原,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而题干明确告知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滩。第(2)题,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面较缓,背风坡面较陡,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选C项。题点3外力作用的综合考查5(2015全国卷)如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1)D(2)B第(1)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间,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6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如图为19882014年黄河上游河套平原某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图(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据此完成(1)(3)题。(1)该河段河道变宽幅度最大的时段是()A19891991年 B19952000年C20072009年 D20112013年(2)该河段河道宽窄的变化,说明了()A地转偏向力起主导作用B该河段河流落差大C右岸常年淤积,左岸常年侵蚀D该河段河流含沙量与流量变化大(3)2001年前后,河道宽度变化的幅度有显著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上游流域降水年变率小 B全球气候逐渐变暖C上游流域植被遭受破坏 D上游水库投入运行解析:(1)A(2)D(3)D第(1)题,河流侧向侵蚀会使河道变宽,图示19891991年间折线数值为正值且数值最大,则主要表现为侵蚀,故该时段该河道变宽幅度最大。第(2)题,河流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是导致河道宽窄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河流含沙量与流量大小又决定了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强弱。故D正确。第(3)题,图示2001年前后,河岸侵蚀和淤积变化幅度都明显变小,可能是上游水库运行使河流含沙量减小、流量变化减小的缘故。题点4外力地貌的形成与描述7读图,回答问题。根据环境特征对比分析黄河形成了三角洲,而刚果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解析: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从三角洲形成的地形(动力)、物质(泥沙)和海洋(洋流)等条件进行分析。答案:黄河入海口附近地形起伏小,河流堆积作用强;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中游)流经(植被较差或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黄河(注入的渤海相对封闭,)入海口附近洋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弱。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地形起伏大,河流侵蚀作用强;刚果河流域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茂密),河流含沙量小;刚果河(注入开阔的海洋,)入海口附近洋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强。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热点关注1以典型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聚焦冲积扇(或三角洲)、黄土高原等外力作用地貌,从地表形态、地形结构、地理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角度,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形成和特征的影响。2以地质剖面图为基本读图构架,以地质构造、地壳物质循环为考查重点,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综合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热点押题1科考队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原始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前缘,土壤分为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两种。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黑钙土。但在背风坡海拔200 m处(454501N,1223347E)发现土壤变为栗钙土,并且该处地层的上部偏红,说明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在该处富集。据此回答(1)(2)题。(1)若土壤温度与铁元素的富集能力成正比,则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A高温多雨B低温多雨C高温少雨 D低温少雨(2)当地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方向,土层的变化情况为()A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厚B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C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薄D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薄解析:(1)C(2)B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栗钙土的上层往往富集氧化铁,而铁元素的富集能力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说明栗钙土形成的条件为高温状态,又由材料可知栗钙土分布在背风坡,说明该地降水较少,因此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高温少雨。第(2)题,冲积扇是由于河流冲击而形成的沉积地貌。由出山口到冲积扇的前缘,流速逐渐减缓,携带能力逐渐减弱,沉积颗粒逐渐减小,因此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故答案选B项。2如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的地质横剖面示意图,该地区裁弯取直开挖了引水隧洞,连接了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图中地质构造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位于向斜的槽部B隧道沿线地质条件稳定C图中的河谷均位于背斜构造之中DF1断层形成早于F2断层(2)图示地区岩溶地貌广泛存在,主要原因是()A碳酸盐岩具有可溶性 B植被稀疏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D地势起伏较小解析:(1)C(2)A第(1)题,根据图示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向下凹,是向斜构造。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的是断层构造,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图中的河谷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均处于背斜构造之中。F1断层形成可能与F2断层在同一时期。第(2)题,图示地区岩溶地貌广泛存在,主要原因是该地岩层以碳酸盐岩为主,碳酸盐岩具有可溶性,A对。植被稀疏、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地势起伏较小不是岩溶地貌分布的主要原因,B、C、D错。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1冲积扇的形成条件(1)造山运动:导致母岩区剥蚀作用的增强和河流能量的提高,碎屑物质的大量搬运造成了大型冲积扇的形成。(2)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提供形成冲积扇的碎屑物质。(3)地形坡度的突变:因其突然变缓,使得山区河流流速骤减,使碎屑物质沿山麓大量沉积。(4)长期相对沉降的构造条件:有利于冲积扇的保存。2两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1)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 m,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貌。(2)天生桥:是由于地下河与溶洞的顶部崩塌后,残留的顶板横跨河谷两岸,形似拱桥。广西、贵州、云南等喀斯特地貌区是“诞生”天生桥的“多发区”。常考图表专攻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常见图示图1地质地貌示意图图2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图3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判读技巧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和。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应用体验典例(2016浙江高考节选)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到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下题。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学审题析题(在“_”上填关键点)1从文字中获取关键信息(1)“图中地层年代由到变老”根据地层分布判断地质构造。(2)“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阶地高低与地壳抬升幅度有关。2从图表中获取解题信息答案C1(2017江苏高考)如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乙甲 D丙甲乙(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 B2C3 D4解析:(1)B(2)B第(1)题,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丙为岩浆岩。图中甲岩层未被岩浆岩冲断,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处岩浆岩形成晚于乙断层上覆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第(2)题,图示地质剖面图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褶皱构造,但褶皱构造留下的痕迹岩层倾斜比较明显。图中甲处岩层和被乙断层错断的岩层明显倾斜,且倾角不同,表明这是两次褶皱造成的。2如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丁处为流动沙丘。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甲、乙、丙三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甲、乙、丙 B甲、丙、乙C乙、丙、甲 D乙、甲、丙(2)图中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A水平拉伸作用 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解析:(1)C(2)A第(1)题,一般情况下下部的岩层先形成,即乙岩层先形成,而后形成丙岩层,甲岩层为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乙、丙两岩层形成的。第(2)题,图中花岗岩从地壳深处向上侵入,说明有岩浆活动;岩层断裂,说明有地壳运动;图中岩浆岩与石灰岩等的交界处受岩浆的高温作用及地壳内部的高压作用,形成大理岩(变质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