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跟其应用.docx_第1页
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跟其应用.docx_第2页
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跟其应用.docx_第3页
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跟其应用.docx_第4页
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跟其应用.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及应用内容提要:一、总论:材料解析题的结构、解题技巧、分类二、分述(一)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二)表格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三)混合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四)文字材料型及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题(五)混合材料型及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题正文:一、 总论:材料解析题的结构、解题技巧及分类 材料解析题是1989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历史卷首次推出的一种新题型,它的特点是提供给考生一定的新材料、新情景,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作答,这就比较有效地提醒了考生不能猜题押题,死记硬背地答题。正是由于它适应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所以自1989年后,材料解析题很快发展成为历史试卷的主要题型之一,并不断完善创新,在材料的取材上,不仅有文字材料,还有图表材料,在考查能力要求上1997年更出现了成文型的材料题。作为三大题型之一的材料解析题,还向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两大题型渗透,形成了材料式的选择题和材料式的问答题。可见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具有极好的发展趋势。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难”,这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平时又缺少应用训练而造成的。为此,我们先对材料解析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的技巧作总体的介绍。 (一)材料解析题的结构材料解析题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提示部分,是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数字材料构成;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材料相应地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如:阅读下列史料:提示部分“何以异于昔人海国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士谭(谈)西洋,引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回答:设问部分(1) 上文出自何书?作者是谁?是受谁的委托而编写的?(2)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3) 这部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二)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很基础很重要的能力,因此历史科的高考考试说明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明确列出了三条具体要求: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上述的三条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结合教学经验、体会,我们把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概括为以下的四步曲:阅读理解材料精读设问部分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相合。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进行材料整理组织文字作答抓住中心问题,带问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按问作答,所学为辅,材料为主,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对于上述如此系统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及技巧,我们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现介绍五种较为常用的具体方法:(1) 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2) 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3) 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4) 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 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5) 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三)材料解析题的分类 从近几年的高考趋势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文字加表格混合型材料这几类;按照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形式两类。下面我们就从材料解析题的这几大类型入手,选取高考的典型题例,进行分析,使同学们尽快把握高考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角度、能力考查的方向,应用并领悟上述提及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以便在高考历史材料的解答中能得心应手。二、 分述: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的分类应用(一) 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典型题例1995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 材料1: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办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玩提议创用汽机,咸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及改创缫丝小机,以利于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尤普。卒之风气日开,南、顺各属群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摘自南海县志卷12材料2: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 多,这是主要反对的理由,第二个理由因男女在同一个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摘自1874年捷报卷12请回答: 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样的重要结论?从要求回答的两问中,可体会出第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且限定的范围是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两方面,而第问则是第问的延伸,是综合第问情况后作出的结论,从中可把握第问的解题方向,结论应以“艰苦创业”和“生产经营”两方面来下,要注意既应有对有关情况直接的认识结果,更应有在此基础上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认识的情况,领会第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读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后,可确定两段材料的中心是讲南海的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及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并可与课本“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这部分内容挂钩。分析指导本题共引两段材料,文字量较大且共设两问,故为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我们可应用上述提供的解答材料题的四步曲来解答此题:阅读理解材料精读设问部分抓住题目的“艰苦创业”、“生产经营”这一中心问题,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整理出有效信息,如:“求机器之学”、“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联群挟制,鼓动风潮”,“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汽笛声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等等进行材料整理根据题目要求,充分利用上述有效信息按问作答,并做到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答案为: 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机器缫丝业同于工缫丝业利益冲突,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和工人技艺不熟练的问题.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陈启沅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 答案按以下两类给分:(不得交叉)一类:陈启沅对该厂的生产与销售经营有方,管理得法,敢于坚持,勇于创新,使得这一家早期民族近代工业能够成长并扩大了影响。二类: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或生产方式)显示了对手工业生产的优越性,虽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要发展起来。组织文字作答(二)表格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题典型题例1996年全国历史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全世界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美国欧共体日本1965年2003700141328016304069890031757091290所占%10070.538.1434.8815.854.561993年2311256618247536990262625989962797624214204所占%10078.954.2827.0827.1728.23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统计的数字回答:(1) 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 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分析指导本题新颖独到之处是试题全部由表格数字材料组成,因为在此之前的高考材料解析题未出现过此类型。所以有些考生感到非常突然,茫茫然,不知所措。我们认为表格材料题特点:外观极为简明,隐含信息量很大,但只要我们明白了“万变不离其宗”,解题的技巧,方法仍可用四步曲:通读材料后,通过材料出现的时间和设问部分,便可确定此题是围绕本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这一中心内容而设计的。并可因此而挂靠课本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一部分内容阅读理解材料要求回答的两问的第个小问都是问及“什么变化”,第个小问都是问及“有何影响”。这便可体会到此题目在考查考生能否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来说明论证问题以及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此外,由于题目问及的是19651993年高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既要注意同一年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数据的横向比较,同时还要注意进行低收入(或高收入)国家前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纵向比较,这也是此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纵横比较、分析的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答题时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精读设问部分此题主要是对数据时行分析比较,如抽取高收入国家的数据作比较,1965年是1413280,1993年则是18247536(单位是百万美元),两数字作比较,便会得出经济在发展的结论。这是一些很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故不一一列出对数字材料的整理过程)进行材料整理通过上述对数字表格材料的综合、分析、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得出正确答案为:(1)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2)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是鼎立的格局。组织文字作答(三)混合材料型的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1996年全国历史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产量年份开垦荒地(万亩)耕地面积(万亩)谷物产量(万担)皮棉产量(万斤)194139.01210.5147581944128.81467.5175300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材料三 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回答: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据材料二,比较1941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它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简述理由。分析指导本题由文字材料和数字表格材料相结合的混合型材料题。所选的三则材料均简明扼要,没有文字障碍,便于阅读、比较。解答此题除了可应用本专题介绍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四步曲外,也可根据此题的具体情况,对根据这三则材料所设计的三个问题采取灵活的解题方法。如:设问侧重用“挂靠法”来解决。初步接触材料后,把材料提供的事件:大生产运动,时间:19411944年,地点:陕甘宁边区,材料一的论述人:毛泽东等有效信息与教材的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相持阶段困难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挂靠起来,这是解答设问的突破口。解题时首先抓住“在当时”这一时间界定,结合所学课文中1941年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当然,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设问要求的“以农业为主体”这一新情景独立思考,不能以课本的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来代替设问要求的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的特殊意义,切记“材料为主、教材为辅”的原则。第问的答案是: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设问可用“钩玄法”来解决。因第问已明确要求是“据材料二,比较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的什么结论?”所以解答此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二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即言论或数字之玄,此之谓“钩玄法”。通过比较1941年和1944年农业生产的产量的具体数字,可提炼出“明显增长,成绩很大”的信息。第问的答案是:开垦、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设问可采用“正反法”来解决。此问要求鉴别美国人施兰对大生产运动的评价是否正确,旨在考查考生的辨析、鉴别能力。许多考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没有认真审题意,没有真正理解材料的情况下,一看施兰是美国人,就感情用事,对其观点大加否定和驳斥。其实,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列出理由(切不可凭感情用事,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经比较后筛选一种看法作为答案,此之谓“正反法”。此题在鉴别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评论时,首先可作出一正一反的两种答案:A,施兰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他的看法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相符合(如:材料二,反映的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此棉产量的明显增长,施兰在评论中也提到“有所增长”、“大大增加”、“取得了相当成功”等等,所以讲两者是吻合的)。B、施兰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是美国人,是资产阶级学者,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公正地评价中国革命。然后比较A、B两种答案,看哪一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最后作出正确的选择。第问的答案(满分是6分,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第一层次: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3分)第二层次: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5分)第三层次: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达到了目标,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朴素的水平而言的。(6分)(四)文字材料型的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题典型题例1997年全国历史高考第44题材料一 唐主(南唐烈祖李)即位,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二 (列祖昇元三年春,诏曰)乃者(以往)干戈相寻,地弗(荒芜)而不芝(种植),桑陨而弗蚕,衣食日耗,朕甚闵(悯)之。民有向风来归者,受之土田,仍给复三年(免徭役三年)。(其年夏,又下令)民三年芝桑及三千本(棵)者,赐帛五十匹,每丁垦田及八十亩者,赐钱二万,皆五年勿收租税。摘自十国春秋材料三 (昇元五年)分遗使者按行(巡视)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摘自资治通鉴材料四 (李昇统治末年,南唐)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摘自钓矶立谈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李声昇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分析指导 此题一改传统的材料解析题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要求以作文的方式表述成文,并限定了字数,这种形式的材料解析题在高考卷中出现尚属首次,所以难倒了一些应变能力差的考生。如何答好历史材料成文题呢?我们认为虽然设问形式变化了,但毕竟此题仍属材料解析题,所以我们仍是强调“万变不离其宗”,此题同样可以运用上面介绍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只不过针对此类题型对文字表达能力的特殊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炼、概括要准确、简洁,因此在“进行整理材料”这一环节可着重运用“提要法”,在“组织文字作答”这一环节,则要注意布局谋篇、构思成文,此题具体的解题思路如下:通读材料(包括开头、结尾、出处等)如此题材料一中开头的“唐主”(南唐烈祖李昇)和材料二的出处“摘自十国春秋”便向我们提供了时代“背景”是五代十国这一重要信息,抓住这一重要信息,就有利于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对解答题目要求的“结合时代背景”是大有帮助的,因为五代十国的课文中已有“各割据政权之间混战不休,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的评价。阅读理解材料从表面上看,本题的设问只有一个大问题,但细读设问后,不难领悟出此题对李昇治国的评述内容是包括“时代背景”、“方针”、“措施”、“后果”四部分,注意了限定范围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且由于题目要求是:“表述应当成文,限150字左右,超180字要扣分,”把握这一解题方向,对指导下一步“进行材料整理”时除要注意全面、准确,还要注意对材料的提炼要简洁。因此,使用“提要法”较为合适精读设问部分在读懂材料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为减少不必要的修辞语,把握中心,最好能写出材料提要,这是准确简洁答题必由之路。材料一 唐主(南唐烈祖李)即位,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二 (列祖元三年春,诏曰)乃者(以往)干弋相寻,地弗(荒芜而不芝)(种植),桑陨而弗蚕,衣食日耗,朕甚闵(悯)之。有有向风来归者,受之土田,仍给复三年(免徭役三年)。(其年夏,又下令)民三年芝桑及三千本(棵)者,赐帛五十匹,每丁垦田及八十亩者,赐钱二万,皆五年勿收租税。摘自十国春秋材料三 (元五年)分遗使者按行(巡视)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摘自资治通鉴材料四 (李统治末年,南唐)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摘自钓矶立谈进行材料整理把上述思维过程、提要的整理来一个总体的加工,布局课篇后写出答案。(短文的表述形式可多样化,但只要包括以下所列要点,内容准确无误即可)背景:五代十国割据战争频仍,社会经济破坏,人民衣食无着。方针:息兵安民,劝课农桑。措施招抚流民,奖励垦荒种桑、合理核定田租。维护了南唐社会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组织文字作答(五)混合材料型的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20002年全国历史高考第40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 材料二1950年1957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3.8%,英、法、联、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 1951在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材料三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年代1950196019701973与日本的贸易+2.4+2.0-15.9-19.4与西欧国家的贸易+2.0+10.7-5.8-17.8注:+为顺差,-为逆差 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年代19371950196019711972资本主义世界100100100100100美国46.448.531.29.77.6日本6.11.33.212.412.3西欧共同体各国-26.53029.6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回答: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 分析指导此题较之1997全国历史高考第44题(见上例)又有所发展创新,表现在:一是材料来源既有文字,也有数字表格,所以是混合的材料题;二是设问部分仅有一问,但并不象1997年那年明确规定表述成文,也没有限定字数,是表述成文题的变式,它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机会,也更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 本题提供的四段材料,都是考生不熟悉的新材料,所以不可能靠死记硬背课文来回答,而必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围绕着题目所问的,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在四段材料中寻找出影响其经济地位下降的所有有效信息,经独立思考、分析,才能说明问题 。由于此题不存在阅读上的困难,所以只要能抓住中心,在各段材料中找出影响美国经济地位的因素是不困难的。此题可运用上例的“提要法”,准确、全面、简洁地答题。 美国的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加剧了美元流向国外,增加其经济负担。 材料一: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美国经济没有持续稳定增长,其发展速度低于西欧、日本。 材料二1950年1957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3.8%,英、法、联、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 1951在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材料三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年代1950196019701973美国进出口贸易与西欧、日本相比,逆差趋势明显,难以流美元。与日本的贸易+2.4+2.0-15.9-19.4与西欧国家的贸易+2.0+10.7-5.8-17.8注:+为顺差,-为逆差 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储备减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难以巩固。年代19371950196019711972资本主义世界100100100100100美国46.448.531.29.77.6日本6.11.33.212.412.3西欧共同体各国-26.53029.6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上面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横线部分均为我们所加,它们和材料三、四的两个表格均是有效的信息,四段材料右侧各段提要组成了本题的答案要点)浅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与技巧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除了因为该项试题的发展呈现材料来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不能熟练解题的步骤。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韩非子?有度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如1997年第46题“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只答出掠夺印第安人或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给1分;两方面都答出的,给2分;答出两方面并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是主导方面的,给3分。由此可以看出,对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在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1998年第46题“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就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要从具体材料中得出这一基本观点,那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同时,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的分析、解决。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 诗情画意皆入题简析高考历史“材料型”试题兼谈备考策略 近年来的上海高考历史命题,颇多创意。试卷出来,每每给人一种“年年岁岁花不同”的惊喜。2003 年的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在试题取材和题型开拓方面,特色鲜明。本文简略谈谈“材料型”试题及备考策略,希望能给即将升入高三的同学一点帮助。【取材】诗情画意入试题今年上海高考历史卷的一大特色,是引用新材料、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型”试题大幅增加。全卷36道试题中,有20道属于“材料型”试题,占全部试题的二分之一强。在试卷四大题型中,除问答题题型外,其余三大题型中都大量采用“材料型”试题。“材料型”试题在选择题中占二分之一,在简释题中占六分之五。今年的新题型历史作文题,也是根据图文材料撰写小论文。今年的“材料型”试题取材相当广泛。试题所取材料,有诗歌民谣、漫画、文物照片、历史人物像、名人言论、史书摘记、数字统计表、条约抄件、议事和会议场景等等。真可谓诗情画意皆入题。与传统陈述性试题的直问直答、就事论事相比,“材料型”试题在能力考查上明显高出一筹。今年绝大多数的“材料型”试题,构思巧妙,考点新颖,活而不偏,新而不怪。这样的试题,令死记硬背者不知所措,让陷于“题海”者大感失望,而使真正的善学者大显身手。“材料型”试题的大幅增加,体现了上海高考历史命题“能力立意”的进一步强化,贯彻了上海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未来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势。【题型】作文开辟新天地今年上海高考历史卷的另一特色,是历史材料作文题的“登台亮相”。高考历史考作文,开了新中国高考历史命题的先河。作为历史卷的压轴之题,其题型经历了由问答题到材料论证题、又由材料论证题到材料作文题的演变过程。作文题,在语文高考试卷中,是公认的考查综合能力的最佳题型。而今,作文题被引入历史高考试卷中,其能力考查的重要作用也已被初步验证,历史学习、研究和表达能力的强弱,在作文题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评定。历史材料作文题,是“材料型”试题在题型上的重大突破,是今年高考历史的重大变革,从此开辟了历史能力考查的新天地。今年的历史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六组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图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六组历史图片蕴涵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漫长的历史长镜,给了考生沉思畅想的广阔历史时空。此题题型新、构思佳、能力考查作用十分突出。值得一提的是,与语文作文阅卷的不同,历史材料作文采用了利用电脑、多人独立阅一卷的先进方法,使历史作文的批阅更加公正、客观和准确。这一阅卷方法,也是今年上海高考历史的一项创举,一大特色。【策略】能力、技巧多用力“材料型”试题的大幅增加和历史材料作文题的创设,可见命题者强化能力考查的良苦用心。适应高考历史强化能力考查的这一指向,复习备考中应特别在以下两个方面多花功夫。1.提高思维能力首先,提高观察能力。“材料型”试题以文字或图片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观察、识读,捕捉材料的历史信息,这是解题、答题的基础。观察能力越强,捕捉到的历史信息越多,问题解决的途径就越多。其次,提高抽象能力。对观察获得的历史信息,进行概括、分析、判断、推理,这是解题、答题的关键。抽象能力越强,就越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得出准确的结论。观察能力和抽象能力,对解答“材料型”试题,不可或缺。如今年试卷第28“唐代女俑图”题,通过三组“唐代女俑图”,考查学生从历史图片资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这三幅“唐代女俑图”的观察,可以捕捉这些历史图片的表层信息:诸如,唐代陶俑生动逼真,女佣发式多样、服饰华丽,文武才艺兼备等。在这些表层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等抽象思维,又可得到该组图片的深层信息:诸如,通过女俑发式、服饰的多姿多彩,判断出唐代宫廷的时尚;通过女俑文武才能兼备,了解唐代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等等。2.注重写作技巧从今年高考历史反馈的信息看,面对今年首创的历史材料写作题,有些考生欠缺历史材料写作的技巧,在撰写历史材料作文时,未能按照历史材料作文的要求,而是照搬语文材料作文的套路。语文材料作文与历史材料作文是有不少相通的地方,如两者都要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构思谋篇、援事论理、推敲词语等。但两者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如,语文的材料作文题,其材料都是单一的,如2000 年的“世博”题、2001 年的“文化遗产”题。历史的材料作文题,其材料是多例的,即由多组材料组成。今年历史材料作文题,有六组图文材料组成。单一材料作文,主题比较容易把握;多例材料作文,要兼顾所有材料,主题较难把握。不能很好地兼顾其它材料,不能从多例材料的整体角度、系统地利用材料史实,阐述观点,就不可能得到高分。做好历史材料作文,要掌握两大技巧:第一,扬长避短,确立主题。今年的历史材料作文题,提供的六幅历史图文材料,前后贯穿中国近代、现代160余年历史,每组图片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提供给考生组材作文的很多角度。选取什么角度切入,确立什么论题展开,既要切合材料范畴,又要利于自己知识优势的发挥。就今年的材料而言,外交史、抗争史、经济发展史都是很好的选题角度。第二,围绕论题,活用材料。如何运用试题所提供的材料,论证观点,既要根据试题要求,用到所有材料,又要根据自己的论题,有所侧重,为我活用。如材料“南京条约抄件”,如从抗争史的角度运用该材料,重点在于说明条约对于中国的危害;如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运用该材料,则主要论证外国侵略客观上对中国经济的瓦解作用。最后,应该强调,思维能力的提高、写作技巧的运用,都离不开对基础史实、基本史观的扎实掌握。这虽是老话,但在此还得重提。 高考历史辅导之十五:材料分析论证题的基本方法材料分析论证题的分值一般为2730分左右,近年来形式日益趋于灵活,往往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或者提供材料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某一重大问题,或者不提供材料而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选题论证。该题型的出法一般有两种:1.给材料和有关提示,要求写成小论文;2.给出材料和一个模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