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面试_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_第1页
招聘面试_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_第2页
招聘面试_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_第3页
招聘面试_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_第4页
招聘面试_教师招聘心理学基础精讲班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绪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与物理、化学等现象不同,心理现象不具形体性,是人的内部世界的精神生活,他人无法直接进行观察。但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却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学还研究行为及其与心理的关系。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的阐述并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群体心理)一、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一)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人的认识过程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二)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情绪和情感。(三)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指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动机的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意志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即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而且还能根据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自觉地改造世界。二、个性 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共同规律的特征。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一)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例如,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有高度发展的数学才能,有的人有高度发展的音乐才能。这是能力上的差异。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有的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有的人直率热情、情绪易冲动,有的人安静稳重、反应迟缓,有的人敏感、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这是气质上的差异。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有的人果断、坚忍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有的人急功近利,有的人疾恶如仇,这是性格上的不同。性格显示着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三、社会心理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可能一个人独来独往,而总是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种种联系,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阶级关系、上下级关系、亲属关系、师生关系等等,从而就产生了各种社会心理现象。例如,时尚、风俗、社会习惯和偏见、舆论和流言,以及不同团体、民族和国家的心理特点等。当然,这些社会心理现象也表现在个体的心理现象之中。显然如果仅研究个体心理而不从整个团体以及团体的关系的角度来加以研究,就无法理解这些社会心理现象。因此,心理学还要研究团体的社会心理现象。普通心理学以个体心理为主要内容。但是,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又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普通心理学也要讲到社会心理。在各章阐述各种具体心理现象时也多少会涉及个体心理的社会性问题。这将有助于对个体心理的更为全面的理解。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一)确定心理事实心理学研究最起码的一项工作是在质上和量上确定心理生活的具体事实。每一种心理事实都有质上和量上的特点。例如,在研究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时,就要确定成就动机具有哪些质的和量的特点。学生的成就动机包含回避失败倾向、学业达成倾向、克服困难倾向和社会竞争倾向,这四种倾向的组合就表现为成就动机的质的特点。而表示每种倾向强弱的分数则表现为成就动机的量的特点。(二)揭示心理规律心理学研究的第二类问题是揭示心理规律。科学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心理事实的描述,而应从现象的描述进而探求其规律。例如,每当某种心理事实的发生具有相应的条件时,就必然会出现这种心理事实,我们就说,这种心理事实将合乎规律地发生。例如,“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就是艾宾浩斯用实验得出的一条规律。(三)揭示心理的机制心理学研究的第三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机制。“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心理学上借用这一术语是指要了解心理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心理结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其间发生的生理生化性质和相互联系。对心理机制的探讨往往离不开对与之相应的生理机制的探讨。但是,对心理机制的探讨和对生理机制的探讨属于心理学研究的不同层次。(四)揭示心理的本性心理学研究的第四类问题是揭示心理的本性。这类问题,包括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发展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何作用?又如何起作用的?等等。总的来说,就是揭示心理的本性是什么,它涉及到哲学的根本问题。具体地说,它涉及到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神经系统、脑的关系,心理与行为活动、社会实践的关系。因此,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任务来看,可以下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本性、规律和机制的科学。二、心理学的门类现代心理学是一个学科体系。在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包含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学分支。这些心理学分支有些担负理论上的任务,有些担负实践上的任务。根据它们担负任务的不同,可以大致把各分支心理学划分为两个大的领域: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一)基础领域基础领域的心理学分支,研究心理科学中同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研究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问题。基础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年龄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正常成人心理(认识、情绪、意志和个性心理等)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概括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普通心理学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按照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可分为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分别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规律。(二)应用领域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甚广。可以不夸张地说,凡属人类的各种社会实践均涉及到人的问题,都是心理学应用的领域。属于心理学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分支学科,主要的有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揭示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为教育和培养学生服务。教育心理学包括德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科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等等。三、心理学的作用(一)心理学的理论作用探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论据。心理学研究心理、意识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心理现象对客观事物的依存性,研究外界的客观刺激怎样引起脑的活动而产生主观的心理现象等问题。这些科学资料,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者具体地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以及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等基本哲学命题;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彻底战胜形而上学和唯心论。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因为这些学科和心理学一样都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理,只不过研究的侧面有所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必然有助于它们深入地认识各自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实践作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的调节下完成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使人们运用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率。这样,心理学就可以直接参与到极为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去,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心理学的知识特别重要。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知觉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教学,使学生上课时专心听讲;根据思维的规律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和教材的内容;根据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复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可以根据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才。心理学的知识对自我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科学地理解心理现象有助于人们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地进行脑力工作;有助于认识自己个性品质的优缺点,自觉地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有助于认识自己的不良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保证身心健康,等等。心理学的知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人们可以根据感知过程的特点,改进对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情况的感知,保障安全生产,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可以根据技能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规律加速技工培训,尽快掌握新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第三节心理学研究原则、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2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3教育性原则: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4发展性原则: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3、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4、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5、个案法: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第四节心理学发展历程一、心理的发展历程(一)心理学的萌芽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人类对心理问题的探讨,在远古时代的我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过不少论述。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对心理问题的探讨仅属于哲学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博学多才。他的心理学思想动摇于唯心论与唯物论之间。他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亚里士多德把心理功能分为认识功能和动求功能。认识功能包括感觉、意象、记忆、概念等过程。动求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动作等过程。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于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二)心理学派别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学中派别林立的时期。在心理学独立之初,心理学家们在构建理论体系时存在着尖锐的分歧。1.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这个派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向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方法。在他们看来,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被试者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2.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士(WilliamJames)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观点:“意识流”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主张研究意识,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行为主义(behaviorism)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二、当代心理学现状(一)生理心理学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也可以说是研究在大脑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过程。(二)行为主义的研究: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治疗(三)心理分析的研究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认知的浪潮。心理学内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打上了认知的烙印,并引发和推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当代心理学发展1.人本主义走向;2.科学走向;3.西方心理学的危机和东方心理学的崛起努力了的才叫梦想,不努力的就是空想!如果你一直空想的话,无论看多少正能量语录,也赶不走满满的负能量!你还是原地踏步的你,一直在看别人进步。77第二讲感觉一、感觉概述(一)概念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器官就是我们的眼、口、鼻、眼镜、皮肤等,我们就是首先用这些感觉器官去认识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比如感觉他们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温度、软硬程度、质地笔,当事物的属性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感觉便产生了。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也反映人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状态。如:我们可以感觉到手臂的弯曲,感觉到身体的倾斜和肠胃的剧烈收缩等。把握感觉概念,需要明确两点:一是感觉反映的客观事物,必须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那些间接作用的或者是过去直接作用的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并非感觉,前者是思维,后者是记忆。二是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全貌或整体。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新生儿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才是最典型的感觉。对于成年人来说,纯粹的感觉反映是很少见的。只有当成年人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那里有各种的声音和气味,但是,他分不清气味来自何处,找不到声音发自何方,此时他对声音、气味产生的反映,便是真正的感觉。(二)作用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三)分类“感觉”一词是多种感觉的总称,在心理学上最受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其次是嗅觉、味觉、肤觉,它们合称5大感觉。事实上,人的感觉不只是这5种。根据引起感觉的刺激物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感觉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2.内部感觉:指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它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二、感觉的一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当外界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分析器时,就会产生感觉。分析器的敏锐程度是不同的,即人们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如一种极其微弱的刺激,一些人能够引起感觉,另一些人则不能引起感觉,前一种人的感受性要高些,后一种人的感受性要低一些。感受性的高低与大小,心理学上用感觉阈限的值来度量。2.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非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的性质适宜外,还必须有数量限度。例如: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感受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见戴在手腕上手表的滴答声,这就是因为刺激物的数量限度还没有达到引起我们感觉的程度。如果要产生感觉,刺激物就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凡是没有达到这个数量的刺激物,都处于感觉阈限之下。把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它的强弱是用绝对感觉阈限值来衡量。例如,把一粒粒非常轻的灰尘慢慢放在被试的手掌上,被试不会有感觉,但是一次次慢慢增加重量,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被试的感觉,这个刚刚引起被试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里指尘埃的数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当引起感觉的刺激量不断增加,达到一定限度时,感觉受到破坏,引起痛觉。绝对感觉阈限可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物的状态不同而有所不同。(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是经常变化的。但微小的变化往往不被人觉察。只有减少或增加到一定数量时,才引起我们新的感觉。比如原刺激量是100克,加上1克,觉察不到100克与101克之间有什么差别。只有增加到103克时,才能觉出100克和103克之间有差别。这种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differencethreshold)。这里指的是引起的新感觉,而这种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也是反比关系,即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大,说明人的差别感受性越低,反之,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高。(二)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A感觉的适应。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面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如从明亮的阳光下进入正在放映的电影院内,起初感到一片漆黑,但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清周围的轮廓了。这种由明到暗的适应叫暗适应。反之叫明适应。实验证明:人们在暗处停留一小时,对光的感受性可提高20万倍。需要注意的是,暗适应时间较长,全部完成大约需要3040分钟;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听觉适应。一般不太明显,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观察到听觉适应现象。例如,在工厂里强烈的机器声长时间持续作用于人,就会引起听觉感受性的降低,甚至出现感受性明显的丧失。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嗅觉适应的表现。嗅觉适应表现为嗅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味觉适应较为明显。例如,饭店的厨师由于连续的品尝,到后来做出的菜会越来越咸。味觉适应也表现为味觉感受性的降低现象。触压觉的适应更为常见。例如,冬天,我们刚刚穿上棉衣时,会感觉有压力,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压力的感受性会很快降低,甚至最终消失。温度觉适应也十分明显。例如,我们下到河里游泳时,起初感到河水是冰凉的,但经过三四分钟之后,就会感到河水不再是那样冰凉了。相反,我们在热水中洗澡,刚开始感到水很烫,经过几分钟之后,就会感到水不再是原先那样烫了。B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例如,同样一个灰色矩形,处在白色背景上看上去暗淡些,处在黑色背景厂看上去明亮些。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如,吃了糖后接着吃橘子,觉得柑橘很酸。感觉对比可用于教学。如教学方法可以对比,外语单词可以对比。工业生产中的机器设备、工艺管道的色彩设计,都要考虑到感觉的对比现象,机器的重要操作部分采用浅黄色或白色,目的是与沉重、色重的机器加强对比,便于识别,以提高效率。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用刀子沿着玻璃边划出来的吱吱声会使不少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暖色调的衣物在冬天给人温暖的感觉。微弱的听觉刺激能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美国康乃尔大学心理学家达伦巴赫(Dallenbachkm)等人做过的盲人能借助耳朵“看”路行走的实验,他们把盲人的头部用毛呢面罩和帽子盖住,盲人仍然可以走近墙壁时停下来。但若是将其耳朵堵上,他就一直向前走而撞到墙上,这说明听觉可以补偿盲人的视觉丧失。3、感受性和练习:感受性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提高。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长期使用某种感觉器官,相应的感觉就发展起来。例如,专门从事织造黑色织品的工人能分辨出40多种深浅不同的黑色,而普通人只能分辨出23种黑色。第三讲知觉第一节 知觉概述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一)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感觉和知觉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而且,它们的主观映像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同属感性认识阶段。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纯粹的感觉只有在新生儿中才有,而在儿童和成年人实际的心理活动中,单纯的感觉是很少的,总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由于感觉和知觉的密不可分,因此,常将两者统称为感知。(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举例说明比如一只苹果、依靠视觉,我们只能看到各点的不同颜色或明度;依靠嗅觉,我们只能感受到其散发的某种气味;依靠味觉,我们只能感受到它有某种味道但却没有一个综合其多方面属性的“整体印象”。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依靠脑神经系统接收来自各种感觉器官传递的信息,并在大脑皮层上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事物苹果,这就是知觉。三、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时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知觉可以分为视知觉(以视分析器为主)、听知觉(以听分析器为主)、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等。知觉是各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产生的,如学生听课的知觉是由听觉、视觉、动觉等协同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而听觉起主导作用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来划分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划分时,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及方位知觉等。它是通过人的视觉、触摸觉、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产生的,也是人在后天的实践和学习中不断与事物接触后逐渐形成的。对于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认识事物的形状、大小、方位、远近等特性有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空间知觉随处可见,如上下台阶、穿越马路、工具操作以及在拥挤的人群中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等。(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和顺序性(时间先后)、周期性的反映。它和空间知觉一样,对人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对时间的知觉总是以某种客观现象作为参照物的。获得时间知觉的线索有许多种,如自然环境的变化(太阳的东升西落、月圆月缺等),生活中的工作程序(工作完成了多少,写了多少字,走了几里路等),内在线索(生理上的日节律,生物钟,身体上的代谢作用等)。(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它也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参与运动知觉的有视觉、动觉、平衡觉,有时还有听觉和肤觉的成分。如当我们看到飞机在天空中飞行,火车在铁轨上奔驰时,就产生了对飞机、火车的运动知觉。运动知觉与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影响运动知觉的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快,看起来也快;运动得慢,看起来也慢,但是非常缓慢的运动和非常高速的运动,我们都不能直接觉察到。例如钟表上的分针和时针,虽然我们可以根据间隔一段时间后它们的位移来推测它们在运动,但我们不能直接感知分针和时针的位移。光的运动速度太快,我们却看不出来它们在运动。第二,运动物体距观察者的远近,也直接影响着运动速度。以同样的速度运动着的物体,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速度快;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速度慢;距离我们非常远的,似乎看不出它在运动。第三,观察者本身所处的状态(运动或静止),也是影响运动知觉的一个重要条件。有时观察者自身是运动的却误认为是静止的。运动有真动和似动之分,如人坐在停下的火车上,另一列火车从车窗外驶过,这时如果没有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就会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在运动,这就是似动运动。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人、对己、对群体认识的过程。它不仅是对人的外部特征(外貌、姿态、行为举止等)的知觉,而且要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判断人的内部动机、兴趣、个性和心理状态等,从而形成对人的认识、印象和评价。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等。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出现的四种偏差:第一印象:它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它鲜明、深刻而牢固,会给人一种固定的看法,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晕轮效应:它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这是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即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良好或不良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余一切不良或好的看法,好像一个人的头一旦被照亮了,全身都是光亮的一样。刻板印象:这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刻板印象能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山东人身材魁梧、正直豪爽,能吃苦耐劳,浙江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后,在对人的认知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地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中去。近因效应:它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影响。在与熟悉的人的交往中,近因效应起很大的作用,在熟人的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某种新异性,会影响或改变对这个人的原有看法,可以帮助人改变第一印象的影响,我们认识一个人既要看他过去的行为,更要看他现在的表现。3.错觉错觉是指不正确的知觉。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即便是在静态下进行观察,观察者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知觉仍然会产生错误,这就是我们要说的“错觉”。错觉现象看来近似荒谬,但却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现象。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只要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就会发生,主观努力难以避免。错觉有时给生活和实践带来麻烦,造成损失,但也可以根据错觉发生规律,运用错觉为实践服务。利用错觉最突出的事例是军事上的伪装和隐蔽,使敌人分辨不清我方情况,借以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艺术上利用错觉使观众产生逼真的效果,从而产生应有的艺术效果。如舞台美术、化妆、影视中的特技等。1515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一、知觉的整体性我们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二、知觉的理解性所谓理解性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人的知觉,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直觉地理解其意义,并用词的形式把它揭示出来。三、知觉的选择性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人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楚地感知到;但可以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地选择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或无意识地被某种事物所吸引,以它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鲜明、清晰的知觉映象,而把周围其余的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知觉映象。知觉的选择性既受知觉对象特点的影响,又受知觉者本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兴趣、态度、爱好、情绪、知识经验、观察能力或分析能力等。知觉的选择性与知觉的其它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被选择的知觉对象通常是完整的、相对稳定的和可以理解的。四、知觉的恒常性当距离、角度或光线的明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我们的直觉印象仍然不变。不论坐在哪一个座位上,我们看到的教室的房门总是长方形的,不会因为观看角度不同造成它在视网膜上像的不同而变成了菱形或梯形。这是形状恒常性现象。不论在中午的强光下或是傍晚的暗淡光线下,我们看到的煤炭总是黑的、粉笔总是白的国旗总是红的不会因光照的不同而变化。这是亮度和颜色恒常性现象。知觉的恒常性也是过去经验作用的结果。第三节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感知依赖于一定刺激强度也就是说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声音、PPT中字的大小、使用直观教具的大小等,要能使全班的学生都能很好的感知到。二、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对象和背景在颜色、形态和强度等的差别愈大,知觉的对象就愈容易被清晰地感知到,因此巧用对比,突出重点,给感知觉以清晰的认识。三、感知与训练的关系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并且有思维和语言参与的知觉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的最可贵品质是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或因果关系。人们在观察力的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凡是在事业上卓有成就的人物,如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作家和画家等,他们的观察力发展水平都比平常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的效果决定于观察的目的任务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任务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就愈完整,愈清晰因而观察的效果就愈好;反之,观察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就会东看看,西望望。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时候,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如学生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中、小学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往往容易为对象中的强烈刺激或他们感兴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制定好观察计划,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观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不等于消极的注视,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观察告一个阶段后,要进行总结。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实践活动是观察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对他们进行观察训练。例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郊游观察自然景色,进行说话或写作,让高年级学生观察那些特点不外露、需要仔细钻研的人和事物,写比较复杂的观察日记或记叙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就会逐步地发展起来。第四讲注意(上)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例如,学生在上课时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课,仔细地观察挂图,聚精会神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里讲的“专心致志”、“仔细地”、“聚精会神”,都是描述学生在上课时的注意状态。二、注意的特点注意的特点是:指向(选择性)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者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视了其余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同一注意状态的两个侧面:指向性是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性是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例如,上课时,你在认真地听讲,专心地做笔记,此时有陌生人从你身边的窗户旁走过,而你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你并没有觉察到陌生人的经过,这就是你的注意。“看黑板”就是教师在设法使学生的注意指向和集中于黑板。当我们的注意指向某个对象时,其他事物就不在注意之内。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这样一个例子:阿伯特卡米洛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心算家,不管你给他出多么复杂的难题,他都能立即得出正确的答案。在他的心算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被人难倒过。这天,一位年轻的心理学家从远方慕名而来,他要亲自考一考这位著名的心算家,许多人知道了都前来观看。年轻的心理学家微笑着和心算家打过招呼后,心算家很客气地请他随便出题。“一辆载着285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去35人,又上来85人”,心理学家不紧不慢地开始出题了。心算家听后微微一笑。“在下一站上来101人,下去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15人;再下一站下去40人,只上来8人;再下一站又下去99人,上来54人。”这时主考人已说得喘不过气来。“还有吗?”心算家非常同情地问主考人。“还有”主考人透了口气说:“请您接着算。”他又加快速度说:“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再下一站”,他突然叫道:“完了,卡米洛先生!”心算家轻蔑地笑着说:“您马上要知道结果吗?”“那当然”,心理学家点点头,同样微笑着说:“不过,我现在并不想知道车上还有多少乘客,我想知道的是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站?”这时心算家一下子呆住了。三、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四、注意的外部表现(一)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特定的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来。如“侧耳倾听”,这种现象是适应性运动。(二)无关运动停止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无关动作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就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多余的动作暂时被抑制。(三)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到最紧张时,呼吸甚至会暂时停止,即所谓“屏息”现象。五、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等。关于注意广度的研究很早就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心理学家耶文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黑布上放置了一个白盘子,然后在上面撒黑豆,让被试迅速判断盘内黑豆的数量。实验表明,当黑豆在粒以内时,正确判断率为100;当盘子内有5粒黑豆时,开始发生估计上的错误;在不超过89粒时,估计还比较正确,错误次数在50以下;但超过89粒时,错误明显上升,大于50。2、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品质。例如:教师上课时有注意的分配,教师要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表现;学生上课时一边听一边记,还一边思考;汽车司机在双手操纵方向盘的同时,两眼还要注意道路上的行人、车辆和灯光信号等。这与对事物的熟练程度有关,也与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的联系有关。3、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越高,时间越短,注意的稳定性越差。尽管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注意的高度集中,但人的注意不可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如我们将一只表放在离耳朵一定距离(刚刚能隐约地听到滴嗒声),这时会发现滴嗒声有时听到,有时听不到,或者有时强有时弱。注意的这种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又称注意的动摇。注意的起伏在视觉中较为明显。如当你注视“注意起伏图(一)、(二)”时,会发现位于中间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位于大正方形之前),时而凹进去(位于大正方形之后),不管我们如何集中注意,大小正方形总这样跳跃式地变更着。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品质。注意的转移是注意的动力特征。注意转移的好坏在于转移的快慢。例如:上课铃声结束了,有些学生还在继续聊天,注意停留在话题上。第五讲注意(下)一、注意的分类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和保持注意时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注意。例如,我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边闯进来一个人,这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这个闯进来的人,不由自主地引起对他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一方面: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1.刺激物的强度。一声巨大的声响、一道强烈的光,都会不出自主地引起我们的注意。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夜深入静的时候,屋内时钟的滴答声。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的任何显著的差异,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教师用红颜色的笔批改作业,“万绿丛中一点红”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变化活动的刺激物比无变化活动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忽明忽暗的光线、忽高忽低的声音、有规律地一亮一闪的霓虹;教师的声音抑扬顿挫;有经验的老师,当遇到课堂秩序不好时,常常巧妙地停课一刹那。4.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例如,原来的老师全副新装地走进教室,都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另一方面:主体本身的状态。同样一个客体可引起这个人的注意,却不能引起另一个人的注意,这说明,引起无意注意还与人的主观状态有关:1.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凡是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或者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必然会成为注意的对象。例如,饥肠辘辘的人不会去注意大街上的朗的霓虹灯,而只会注意食物。2.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当一个人当时心胸开朗、心情舒畅,平常不大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此时也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一个人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即使平常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此时也不会引起他的注意。3.人的知识和经验。新异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如果新异刺激不被人们所理解仍然不能引起人的注意比如,一张内存丰富的宣传单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如果是文盲的话,就会把它丢弃在一边,因为他不理解其中的内容。(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定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学生处于疲劳状态,但为了完成作业,会将注意维持在作业上,作出意志努力。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1.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人们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重要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那么就越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的注意专注于省完成任务有关的对象。2.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活动的结果有兴趣的心理现象。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有助于提高有意注意的水平。例如,有的人可能对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但对学习该课程的结果成绩一一感兴趣,因为成绩和能否毕业或者能否得奖有关,所以虽然课程本身不能吸引他,但他仍然能努力学习。3.进行实际操作。在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把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和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对于保持有意注意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对于计算机、物理、化学等实验课程,教师把讲授和学生的操作结合起来列降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并保持始终,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其他课程中,教师适当地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来组织教学,即把单向的讲授变成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水平,增进学习效果。(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学生在从事有兴趣的活动时,有清晰的目的,同时又无需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注意形式,它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会高度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废寝忘食地为科学或艺术作出创造性贡献。引起有意后注意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有意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对事物的浓厚兴趣。只有个体对某一活动发生了浓厚兴趣,才可能不需要意志努力而保持长久注意。2.活动的自动化如果个体对某一活动特别熟练,活动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就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长久保持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作用。三种注意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完成任何一项活动都必须有三种注意的共同参与,缺一不可。只凭无意注意去学习和工作,虽然不易疲劳,但由于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一旦遇到困难和干扰就会分心,难以完成任务。单凭有意注意去学习和工作,虽然能有目的地进行,但长时间的意志努力,也很容易疲劳,影响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意后注意虽然兼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优点,能依靠它很好地完成活动和任务,但脱离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也难以真正形成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例如,开始时人们偶然为某种活动所吸引而去从事这种活动,后来通过实践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便自觉地、有目的地去从事这种活动,并克服一定的困难,坚持对活动的注意,这时无意注意就转化为了有意注意。总之,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最佳形式,既符合外在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注意既专注又轻松,有意后注意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20二、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了克服上课时学生注意力的涣散,除了从根本上消除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原因之外,教师还应当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注意规律,使学生集中注意于教学活动。其具体做法是: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所引起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来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尽量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听课的因素,如保持教室周围的安静,教室内的布置要简朴等等;另一方面则要尽量创造条件使学生注意去听课,如教师讲课时突出重点,内容重要处加强语气、适当重复以及教法的多样化等等。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注意听课。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经验表明,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等都能保持学生的持久注意。因此,教师不仅应当深入地钻研教材,而且还应当经常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要看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学习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活动,因此,学生要搞好学习就不能只凭直接兴趣,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