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_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环境管理_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环境管理_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环境管理_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环境管理_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潮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二一二年二月目 录一、现状与挑战5(一)“十一五”环保工作回顾5(二)存在的主要问题7(三)“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9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11(一)指导思想11(二)基本原则11(三)主要目标12三、科学引导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崛起15(一)严格环境准入,引导产业合理布局16(二)强化减排,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6(三)发展绿色产业,提升环境竞争力18四、加强环境整治,建设幸福城市19(一)改善水环境,建设滨江名城19(二)防治结合,维护良好大气环境质量21(三)消除噪声污染,构建宁静街区23五、推进生态建设,优化农村环境24(一)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绿色城市24(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建设优美村庄26六、严防风险,保障环境安全28(一)积极推进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降低危险废物环境风险28(二)提高监管水平,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30(三)治旧控新综合防治,降低重金属污染31七、夯实基础,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水平31八、重点工程34九、规划实施保障35(一)规划的组织实施36(二)规划的评估考核36(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37附表1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39附表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程41附表3固体废物处理重点工程42附表4生态建设重点工程43附表5农村环境保护工程44附表6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工程45一、现状与挑战(一)“十一五”环保工作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以潮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为抓手,统筹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质量标准,韩江潮州河段、黄冈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市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近岸海域水质分别达到国家二、三类水质要求,为“十二五”环保工作打下良好基础。1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把污染减排作为环境保护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7座,日处理能力18万吨。大唐国际潮州三百门电厂4台机组全部安装了脱硫设施,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320万千瓦。污染物排放源头控制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通过严格环保准入、总量前置审核和发展清洁生产,较好地控制了新增污染物排放量。与此同时,加大力度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十一五”期间,共关闭小造纸企业11家,淘汰落后造纸产能3万吨;关闭小火电、制糖企业各一家;关闭小漂染、小电镀企业一批。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1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23万吨,分别控制在2.3万吨和2万吨的“十一五”总量控制目标之内。2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市环保局出台了潮州市环境保护局韩江两岸环境整治日常检查制度,强化韩江饮用水源保护。在韩江各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界碑,明确规定一二级饮用水源范围。对韩江两岸实行全面禁采整治,关停采石场41家,复垦治理了被破坏和废弃的38.4万平方米矿区迹地。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海事局等部门开展饮用水源专项整治,共开展整治行动10多次,清理一批非法搭建物和经营点。通过加强对韩江、枫江流域污染源监督管理,严查违法排污行为,有效削减排入韩江的污染物。我市积极开展各类环保专项行动,按照“关停一批、处罚一批、整治一批”的方针,先后开展了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工作、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整治、工业园区专项检查、造纸行业环保专项整治督查、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专项整治、危险废物专项检查、环境安全大检查和莲花山钨矿环境污染和澄饶联围污染问题专项检查等专项行动,各级环保及有关部门共出动5700多人次,检查企业2250多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70宗,责令停产企业42家、限期整改19家。3环境监管能力稳步提升我市市区建成了3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和1个江河水质自动监测站,对市区空气质量和韩江赤凤断面水质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市区空气质量日报、饮用水源水质和韩江赤凤断面水质旬报。新建成的环境监控中心建有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控平台、市区空气质量、韩江水质自动监测中控平台等设施,兼具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控、环境应急和环境科研四项功能。4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强生态示范村和生态示范镇的创建工作,以生态示范村的创建活动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至2010年底,共创建24个省生态示范村、2个省生态示范园,55个市生态示范村。加大力度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把农民群众饮水难问题列为“一保五难”加以解决。自2006年以来,批准立项32宗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设计日供水规模为16.7万吨,受益人口82.4万。垃圾袋装化逐步从城市向农村辐射,从定时定点投放到上门服务高层次发展。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积极利用省转移支付农村改厕项目资金,推动我市农村改水改厕工作。5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市已建各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504公顷。建成公园18个,其中省级森林公园2个,森林公园面积达到396公顷。2010年森林覆盖率60.8%;市区绿化覆盖率42.1%。种植红树林43.8公顷(其中红树林未成林地41.5公顷,红树林封育2.3公顷),划定红树林宜林地609.2公顷。(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市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加上历史欠账较多,基础比较薄弱,环境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面临一些困难。1.工业结构性污染突出。我市中小企业居多,企业污染管理与治理水平较低。我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塑料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八个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全市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比例达81%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所占比例达96%以上,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十分突出。2.城区水环境污染严重。我市位于韩江平原东部,属于河网密布河口地区。市城区内贯穿着西山溪、三利溪和沟尾溪。随着城区人口规模的膨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日益增多的生活污水不断排入到西山溪、三利溪和沟尾溪,造成这些河流水质发黑、发臭,并导致下游枫江水质长期处于劣类。流经饶平县的黄冈河受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水质逐年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威胁到饶平县群众饮水安全。3.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由于我市近年城市建设发展迅速,排水管道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已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不完善,大大地降低了污水处理厂的效率和效益。中心镇普遍缺乏污水治理设施,致使污水直接排入环境,污染周围生态环境。随着污水处理量的不断增加,污泥产生量同步增长,但缺乏污泥处理场站,污泥就近简单填埋,产生环境隐患。4.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基础依然薄弱。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整体滞后。据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统计,全市饮用水不安全农村人口约60万,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治污水平普遍较低,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较低。此外,农村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或简单焚烧处理以及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情况严重,集中收集清运率以及生活污水处理率低,不仅破坏人居环境,而且带来较高的环境污染隐患。5.环境监管能力薄弱。我市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宣教和固体废物管理等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队伍素质偏低,环境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薄弱。环境监测,监察等机构的技术能力离国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应急监测监控设备还需进一步的完善,环境应急监测监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改善环境状况的关键时期。一是环保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环保工作从上到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打下的基础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环境保护还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物持续减排的难度不断加大。我市工业以陶瓷、服装、不锈钢制品等轻工业为主,深度治理减排量有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进一步减排的空间已不大。“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把氨氮、氮氧化物纳入污染减排目标,我市将面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持续减排和氨氮、氮氧化物减排的双重任务,持续减排压力不断增大。2环境监管能力与环境保护需求不相适应。各级环境监察机构以及监测站尚未达到标准化要求,应对突发性、新型、潜在环境问题的能力不够,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应对能力不足。环境信息、环境宣教网络落后,环境污染预警预报和应急联动机制不完善,不能满足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公众快速获取环境信息的需求。3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加大临港产业发展力度,大力发展石化、能源产业,给风险防范造成较大的压力。我市县域、镇域经济发展迅速,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散乱,难以实行有效监管。同时,随着“双转移”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一园三区”将会有大量企业入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将对我市水源地水质安全和群众健康带来严重挑战。4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在不断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影响生产、生活、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愈来愈重视,享受良好环境诉求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优良的环境质量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供给还相当短缺,人民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仍未得到全面解决,环境改善的滞后性与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5创建模范环保城市的压力较大。按照国家创模指标要求,我市尚有工业能耗、用水量、排污强度、水环境质量、污水处理、工业排污、环保目标责任、项目环保管理、环保机构和公众评价等10项指标达不到创模要求。除了“环保目标责任”这一项指标,其它指标完成难度都较大,需要在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业企业环境整治和城市环境管理能力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达到创模考核要求。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主题,以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建设、保障环境安全、防范环境风险、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重点,提升城市环境建设水平,为潮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宜业、宜游、宜居的现代化滨江城市”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二)基本原则1、民生优先、科学发展。以增进人民福祉、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为导向,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着力构建良好生态环境。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发展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水平。2、预防为主,综合防控。转变污染防治思路,注重推进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源头、生产过程控制的思路转变,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综合运用工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方式解决环境问题,全面加强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控。3.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将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贯穿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从工业污染防治、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建设、群众生活消费各个方面加强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点带面,集中力量突破解决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促进环境质量不断好转。4.统筹兼顾,加强衔接。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城市与农村、生产与生活、区域之间的发展与保护关系,促进环保工作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规划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5.政府主导,协力推进。强化政府环境保护意志,落实政府责任,加强部门协作,力争做到目标、任务和投入、政策相互匹配。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相互合作、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产业生态化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饮用水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切实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大幅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跨市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保持在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2%,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陆域面积的5%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60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低于70dB(A)。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重点监管单位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源全部得到安全处置。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高。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硬件达标率达到80%;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硬件达标率达到60%。公众环境满意度不断提高。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80%;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3.5%。专栏1 潮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目标序号指标2012年2015年指标属性1环境质量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比例(%)9595预期性2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00预期性3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90预期性4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8585预期性5环境噪声平均值(分贝)60(区域)60(区域)预期性70(交通干线)70(交通干线)6污染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1.21.42约束性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5.04.47约束性8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2.241.4约束性9氨氮排放量(万吨)0.620.56约束性10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8090预期性11重点工业源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90(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预期性12环境建设清洁能源使用率(%)5050预期性13放射性废源、废物收储率(%)100100预期性14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7075预期性1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85预期性1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90预期性17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100100预期性1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365预期性19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硬件达标率(%)5080预期性20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硬件达标率(%)5060预期性21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6162预期性22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占全市陆地面积比例(%)55预期性2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1113预期性24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3.53.5预期性25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8080预期性三、科学引导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崛起(一)严格环境准入,引导产业合理布局1落实分区控制,调整产业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强化环保分区控制、分类指导。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地区,实行强制性保护,禁止新建污染企业,逐步清理区域内现有污染源。在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和东部海岸生态防护带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限制开发,加强污染企业的清理和整顿,严格限制可能损害主导生态服务功能的产业发展,限制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平原城镇和农业发展区要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环境保护要求,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产业入园,努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2推进规划环评,实行总量控制全面推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将区域和产业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审批项目环评的前置条件,对新增污染排放项目实施严格的总量前置审核。对“两高一资”行业实行更严格的地方标准,并按照“上大压小”的原则,实行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二)强化减排,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以节能减排为硬抓手,积极引导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现代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按照省淘汰、限制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名录,严格落实重污染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任务。建立和形成政府领导,发改、环保、经信、工商、税务、公安等多个部门参与的部门联动机制,综合运用价格、环保、土地、市场准入制度、安全生产等多种手段予以推进。积极制定落后产能退出的财政奖励、转型后土地出让权及出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生产配额和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激励或补偿政策,鼓励重污染企业主动退出。2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产生加大对造纸、印染、陶瓷、食品、电子、不锈钢、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物产生与排放的控制力度,推进生产工艺改造升级,降低污染负荷。抓好工业节能、节水、节约原材料等资源节约工作,选择电力、石化、陶瓷、五金、纺织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引导企业开展SO14000认证。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市、县环保部门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以及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积极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3强化监管,促进污染排放稳定达标建立和完善重点源在线监控系统,构建日常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污染源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市域各类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促进污染减排。继续实施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定期开展污染源排放情况的评估,并向社会公告,鼓励有奖举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深入开展环保执法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排污行为,强化不能稳定达标排放企业的深度治理。对污染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综合运用市场、法律、法规、标准等各项手段,促使其提高生产工艺,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的稳定达标排放。(三)发展绿色产业,提升环境竞争力1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力发展生态、低碳、循环经济,积极引导低消耗、无污染、少污染和高效率的现代产业发展,提升潮州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力发展茶叶、水果、水产、畜牧、花卉、蔬菜等特色农业和名优产品种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挥潮州市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以“一城、一湾、二江、三山”为重点,实现“三带联动、六区并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2抓好产业转移园建设加强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一园三区”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园区定位,按照产业定位和环保要求,严格把好项目入园关,按照政府核准行业引导企业入园,深圳南山(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主要发展机械制造和新材料等行业,市径南产业转移工业园主要发展陶瓷、玻璃纤维、电子信息、仓储物流、房地产开发、服务性第三产业等行业,临港产业转移工业园主要发展仓储物流、能源工业、装备制造等行业。严格控制引进高消耗(耗能、耗水、耗地)、高污染产业入园。加强园区环保设施建设,建设雨污分流管网,实施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定期组织各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业园专项督查。健全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制度,提高工业园区环境监督管理水平。规范排污口和落实污染治理设施,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与常规管理,杜绝企业偷排污染物行为。四、加强环境整治,建设幸福城市(一)改善水环境,建设滨江名城1、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加快推进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与调整工作。必要时依法征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土地,用于涵养水源。加强韩江、黄冈河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管理,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法律法规禁止的各项开发活动和排污行为,依法取缔保护区内排污口。加快备用饮用水源地的规划和管理。2012年底前,完成二级保护区所有直接排污口取缔工作。2015年,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加大饮用水源地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加强重点排污企业监督管理,对韩江、黄冈河等流域内威胁饮用水源的重点污染源进行整治、搬迁或关闭。2、强化河流水污染控制加强韩江江面及各排污口的巡查和韩江沿岸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清除沿岸排放不达标企业;对沿岸酒店、餐饮、加油站和洗车业进行清理整顿。推进枫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对北关引韩渠道、三利溪部分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彻底清理枫江流域养殖场,关闭无牌无证企业,完善市区管网配套建设,提高市区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处理率,强化流域内各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2015年枫江水质全年达到类标准。3、完善近岸海域污染控制以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控制近岸海域污染。强化陆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削减进入海域的污染负荷。积极引导饶平沿海区域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保护和拓展红树林区。合理确定海域养殖密度,规范养殖行为,减少养殖活动对海水的污染。加强对潮州港船舶及其相关活动的环境监督管理,加强海上溢油及有毒化学品的泄漏等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严格防范和妥善处理由于港口物流业迅速发展而带来的船舶污染和海上污染事故的发生。4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与配套管网同步建设,重点完善县城“一县一厂”配套管网,建制镇坚持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的原则,提升污水收集能力。鼓励韩江、黄冈河等重点流域乡镇采取适宜工艺推进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快潮州市城区截污管网工程建设,达到全面截污,提高污水收集率。 全面规范污水处理厂监察监管。投产当年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量不得低于其设计能力的60%,投产三年以上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量不得低于其设计能力的75%。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监测工作,完善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系统联网,实现污水处理厂的实时、动态、全面监督与管理,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二)防治结合,维护良好大气环境质量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加快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应用,稳步发展替代能源。通过制定高耗能行业的产品能耗标准,提高潮州三百门电厂、陶瓷行业、临港重化行业等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单位产品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双下降。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巩固饮食服务业的“油改气”成果,市区民用气化率保持在100%。2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提升工业污染治理水平 严把项目环保审核关,严禁建设任何规模的立窑水泥项目和在城镇近郊区级风景名胜区新建、扩建水泥熟料生产线。湘桥区等开发强度相对较大的区域禁止新建高耗能、高排放的大气污染源;枫溪区、潮安县和饶平县等开发强度相对较小的区域,应将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区域环境质量可接受范围。实现电力、陶瓷、不锈钢等传统行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的去除率和达标排放率的稳步提升。实施潮州三百门电厂机组降氮脱硝改造,加强烟气在线监测系统的监督管理,使脱硫效率稳定达到90%以上,脱硝效率达到70%以上,氮氧化物稳定达标排放。3加大工业锅炉和窑炉的淘汰和污染治理力度逐步淘汰所有4t/h(含)以下和使用8年以上的10t/h以下燃煤、燃重油和燃木材工业锅炉(含生活锅炉与导热油炉),使用不足8年的10t/h以下、全部10t/h及以上工业锅炉,应改燃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或建设高效脱硫设施,达到广东省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限值要求。推进锅炉改燃清洁能源、集中供热或热电联产。加大建材、石化等行业工业锅炉和窑炉的整治力度。锅炉总出力在20t/h(含20t/h)以上燃煤、燃油锅炉应安装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环保部门应对在线监测安装条件和运行管理等进行综合评估。4.提高机动车污染防治水平提高新车准入门槛,全面实施机动车国排放标准和摩托车国排放标准,对不符合相应标准的汽车和摩托车,不予办理登记和转入手续。提高车用燃油质量,逐步供应粤车用成品油。全面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力争在2013年底前完成所有加油站、油罐车和储油库的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加速黄标车淘汰,重点建立和完善机动车检测/维护(I/M)制度。加强在用车控制,对报废车、超载车、超标车的查处力度。全面推行环保标志管理制度,规范机动车环保标志发放和管理工作。全面开展机动车工况排气检测线建设,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道路抽检和停放地抽检,重点加强机动车尾气监督。5.积极控制扬尘污染加强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的全过程控制。建设施工工地实行文明施工、密闭运输和封闭堆放,进出车辆一律经浅水池清洗,拆迁工程一律采取喷淋等湿式作业。加强城市主次干线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建设,实现土地硬化与铺装,及时进行道路冲刷和清扫。加强市区内裸露土地的绿化。加强临港工业区的港口装卸管理,减少地面扬尘。(三)消除噪声污染,构建宁静街区1结合城市总体功能布局,明确城市声环境功能分区结合城市总体功能布局,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要求完成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定和调整工作。积极开展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不断扩大噪声达标功能区,提高功能区夜间噪声达标率。完善噪声敏感区保护制度,明确敏感区范围和管理措施,加大敏感区声环境质量改善力度。2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监管严格落实项目选址、环评审批等制度,联防联治,完善社会噪声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各职能部门按要求对餐饮、文化娱乐业等社会生活噪声加强监管,娱乐场所噪声达不到相应功能区标准的要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能达标者坚决关停。加强固定噪声源的污染防治,采用降噪措施,实现工业固定噪声源达标。对噪声污染治理难度大、严重扰民的企业,实行搬迁转产,确保各工业企业噪声源全部稳定达标排放。3加大交通噪声污染控制力度完善道路交通网络规划,提高道路建设水平,在人口密度大的中心地带增设立体通道,建设低噪声路面示范工程。在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等敏感地段建设隔声屏、隔声窗或建隔离绿化带等。强化城区机动车禁鸣管理,严查违规鸣笛的机动车,在主要交通干线和有条件的支干线,合理调整车流,大吨位车辆在规定的线路、时间内行驶。在用车辆按照国家机动车辆噪声排放标准要求加强监管。4强化建筑施工噪声监管强化建筑施工管理,严格建筑施工申报审批制度,施工设备和土石方、打桩、结构、装修等施工阶段的噪声排放必须符合国家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禁止使用蒸汽桩机、撞击桩机、搅拌混凝土、联络性鸣笛等超标扰民的施工方式;一类、二类功能区和其他噪声敏感区如确需要夜间施工,应执行审批夜间施工许可证制度。加大建筑施工噪声夜间巡查力度。五、推进生态建设,优化农村环境(一)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绿色城市1强化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加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在韩江、黄冈河等重要河流上游区域,取缔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排放源,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占林地和毁林开垦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加强对水源涵养区人工林的经营管理,采用封育和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水源涵养林6.8万亩,逐步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建成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具有完整性和多样性的良性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加强韩江流域上游水土流失区防治力度,以小流域为主要防治单元,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不断增强水源涵养与防止侵蚀的能力。坡度25度以上山体或平原、丘陵区100米等高线以上的山体除了必要的水利防灾设施以外,严禁开发建设。2加强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加强饶平县近岸海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控制陆源污染,促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大力加强饶平沿海滩涂红树林生态恢复,将红树林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范围,在适宜造林的滩涂增加红树林的种植面积,完成510公顷红树林建设。加强沿海基干林带及沿海地区纵深防护林建设,建设沿海防护林18.8万亩,全面提高沿海防护林建设整体水平,提升防灾减灾能力。3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优化自然保护区结构,加大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抢救性保护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及种质资源。“十二五”期间,完成汤溪水库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凤凰天池省级湿地公园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潮安海蚀地貌省级自然保护区、潮安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饶平县海山海滩岩田省级自然保护区、饶平山门山苏铁蕨市级自然保护区、潮州韩江鼋、花鳗鲡市级自然保护区、饶平县水产资源海洋生态县级自然保护区、饶平县西澳岛黄嘴白鹭县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区人员的配置,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加强对红山森林公园和紫莲山森林公园的管理,将红山森林公园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新建1-2家省级森林公园,优化森林资源,处理好保护、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之间的关系,提升科学研究与传统教育价值。4优化城市绿色空间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以“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的发展思路,致力构建城市生态屏障。在“三山一水一洲”公共绿地基础上,结合名胜古迹建设,串联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优化城市绿地建设,形成分布合理、开放度高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城镇建成区绿化率达40%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以上。5加强文化古迹保护加强潮州“三山一水、一城八景”的古城及周边整体历史环境保护,特别是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古城整体格局与风貌等重点保护对象,划定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严格控制区、名城控制区,对不同的保护对象及其保存状态,提出不同的保护措施。切实加强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建设与管理,将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产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等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结合起来,实现名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建设优美村庄1、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优化整合农村饮用水源地,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建立明显标识,并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合理规划村庄饮用水源取水点位置以及村镇工业及畜禽养殖布局,完善饮用水源工程建筑物和饮用水源缓冲、隔离设施,通过逐步扩大城镇市政统一供水范围,减少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数量,实行集中保护。以饶平和潮安县为重点,强化农村饮用水源地的环境监管和污染物防治,深入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安全隐患排查与集中整治,定期开展水质监测。2、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宜居村庄推进农村治污保洁工作,生态村、镇示范创建,建设宜居村镇,推广“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及适宜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潮安和饶平县古一村、大沃村等20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开展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的治理,建设一批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和垃圾集中处理点,并选择饶平县新丰镇丰联、上葵等典型村庄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示范,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实现农村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无害化或统一处理,加快在污水排放量大、次级河流污染较重和城镇建设较快的凤塘镇、桥东街道等地的区域性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到2015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70%以上。3、重点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降低污染物产生量辖区内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环境保护需要划定畜禽禁养区,2012年前完成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区)清理整顿工作。积极引导辖区内畜禽散养向规模化生态养殖场(小区)集中,推广干清粪工艺及沼气的使用,提升采用粪渣生产有机肥等方式的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鼓励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对污染物统一收集和处理并配套完善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力争到2015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60%,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开展饶平沿海地区海水养殖污染防治,逐步减少围网养殖污染,优化养殖饵料投放,推广先进的水产清洁养殖技术。六、严防风险,保障环境安全(一)积极推进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降低危险废物环境风险1优先推进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加快推进潮州市医疗和工业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的迁建工程建设。强化对工业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和医疗废物产生源的监管,对其收集、贮存、转运和处理处置实施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加强对潮安县彩塘镇垃圾焚烧炉的焚烧残渣和飞灰的无害化处理处置,禁止随意倾倒丢弃。推动美美电池有限公司等重点产废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培育技术先进、效益良好的危废持证经营企业,推广危险废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理顺危险废物跨行政区转移机制,严格执行转移联单制度,确保不能利用的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继续强化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加强对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和集中处置的监管。强化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防范环境风险。2大力加强污泥处理处置2013年底前,建设处理能力50吨/日的潮州市城市污泥处理处置中心,集中处理市区及周边地区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其他地区因地制宜,采用堆肥、强化脱水后填埋等方式实现污水厂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处置,进行填埋处置的污泥含水率必须降到60%以下。到2015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加强对污泥转运过程和处理处置设施、经营单位的监管,实施污泥申报登记和转运联单制度,严格执行严控废物处理许可管理,防范二次污染风险。将污泥处置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保障资金投入,确保污泥安全处理处置。3强化陶瓷等行业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大对粉煤灰、炉渣和废瓷的综合利用力度,确保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重点推动潮州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建设,推广废瓷回收利用技术,进一步扩大废瓷综合利用规模。大力推进陶瓷行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创新,减少废物产生量。对无法回收利用的废料采取粉碎处理方式,提倡自行粉碎,鼓励集中粉碎,从根本上减少陶瓷垃圾的产生。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对违反规定乱堆、乱放陶瓷垃圾的生产企业进行严厉查处。4提高废旧电子电器的处理处置水平加强废旧电子电器的规范化收集和处理处置监管,组建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网络,按要求设置收集点,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率达70%;收集的废旧电子电器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5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饶平县大湖山垃圾填埋场、潮安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县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分片区建设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统筹考虑周边乡镇和农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2015年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和填埋场渗滤液排放的环境监管。完善垃圾收运体系,逐步发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在市区和县城推广,提高分类收集水平,降低后续处理难度。(二)提高监管水平,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1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把环境风险管理作为环境管理重要内容,建立长效机制,严格防范环境风险。建立完善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及环境风险防范技术政策、标准、工程建设规范。定期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江河湖(库)、尾矿库等环境敏感区域污染源、风险源的排查,落实风险源监管责任,健全风险源动态档案,完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消除环境安全隐患。规范中小企业环境管理,建立企业特征污染物监测报告制度,提高环境监控风险评估能力。2强化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强化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严格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特别是移动基站、输变电工程的辐射环境管理,从源头抓起,落实项目环评、审批和“三同时”监管制度,有效治理电磁辐射污染;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会同公安、卫生等部门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加强放射性污染防治。进一步做好放射源申报登记、审批发证和安全监管,妥善处置废气的放射源,使放射源安全管理做到万无一失。(三)治旧控新综合防治,降低重金属污染1加强重点行业整治以重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为重点,加大重点行业防控力度。积极推进涉重金属企业落后产能淘汰退出。逐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2实施污染源综合防治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鼓励企业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处理,进行提标升级、鼓励铅蓄电池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皮革及其制品业、电镀等行业实施同类整合、园区化集中管理。推动含重金属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对涉重金属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3加强提升重金属污染源监管水平将涉重金属企业纳入重点污染源进行管理,加强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监控,对企业实施台帐管理,建立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环境监督员制度、监督性监测与检查制度。加强环境管理部门涉重金属监管和应急处置队伍建设,重金属污染源逐步安装在线监测装置与环保部门联网,建立健全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系统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体系。七、夯实基础,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水平1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重点推进我市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使环境监测能力与我市环境管理需求相适应。市监测站充实必要的应急监测设备,提升应急监测能力,加强环境监测队伍的业务素质,逐步具备饮用水质全分析、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能力,逐步把土壤环境监测纳入日常监测内容;县级站逐步具备土壤监测、重金属分析的能力。完善水质和大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增加县空气自动站、重点和典型区域空气自动站的建设,增设PM2.5、CO、O3、大气能见度、VOC(市站)等监测指标;更新改造重要跨市河流、近岸海域等水质自动站,增加重金属、蓝藻等监测项目。优化调整地表水、空气监测点位的布设,调整完善近岸海域水质监督性监测点位,在工业园区、采矿区等周边地区布设土壤环境监测点位,逐步建立水、大气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国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实现监测自动化、数据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在现有环境监测网络基础上,加快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响应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开发,逐步建立环境预警系统和环境灾害应急监测系统,提高对重大环境事故防范和应急快速分析的能力。2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按照广东省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快推进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进程,着重加强县级执法机构建设;至2015年底,市、县两级监察机构实现全面达标。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环境监察人员岗位培训和各项业务培训,提高执法能力。推进污染源视频监控通讯网络、污染源环境在线监控传输及报警系统、污染源环境视频监控系统、污染事故应急指挥系统等建设,到2015年底建成集成环保主要业务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完善监控手段,实现对环境污染源全面、快速、有效监管,能提高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我市机动车工况法检测线和能力建设,协调机动车环保核查和监督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固体废物管理机构的设立,到2015年,建成市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同时鼓励县级配备固体废物管理专职人员,充实固体废物管理队伍,加快全市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推广使用,提高我市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理处置全过程的信息化监督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固体废物监管能力水平。引入社会中介机构服务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加大公众的监督力量,完善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提升监察执法效能,逐步建全环境执法监督体系。3推进环保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县级环境信息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市环境信息机构达到二级标准,县级环境信息机构全面实现达标,市、县全部实现联网,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环保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环保信息的共享。全面推进市、县主要环保业务管理的信息化,信息系统的业务覆盖率达75%,加快实现各业务应用板块的优化和协同,提高环境监管效能。加快推进县级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到2015年,建成市、县一体化的电子政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全市一体化的公务协作及事务管理,为各级环保部门的政务工作提供支撑平台。在已有的环保业务信息系统基础上,建立环境预警应急信息平台,利用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实时监控的信息,对环境质量适时做出预警,提高政府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环境安全。4建设全民参与的环境宣教体系重点推进市环境宣传机构标准化建设,逐步扶持县级环境宣教机构建设,到2015年,市环境宣教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县级环境宣教机构达标率为100%,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强化各级环境宣教机构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重要工作等方面的统一协调管理,发挥环境宣传主渠道作用。继续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社会化,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城市社区、乡镇村落的环境文化宣传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提升公民环境道德水平,倡导绿色消费,逐步建立环境友好型消费体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团结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走环境保护群众路线,逐步形成以群众投诉举报、信访、听证、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引导公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环境保护。八、重点工程为实现潮州市环境保护规划目标,需落实重点行业结构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建设工程、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农村环境保护工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工程等七大重点工程,总投资约50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投资约42亿元。专栏2:潮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包括潮州市城区西片排污管网工程、潮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