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论文-三峡一期围堰运行后的调查与试验.doc_第1页
水利工程论文-三峡一期围堰运行后的调查与试验.doc_第2页
水利工程论文-三峡一期围堰运行后的调查与试验.doc_第3页
水利工程论文-三峡一期围堰运行后的调查与试验.doc_第4页
水利工程论文-三峡一期围堰运行后的调查与试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利工程论文-三峡一期围堰运行后的调查与试验摘要:三峡一期围堰安全运行3年后拆除。堰体大量采用当地风化砂,其中70m以下为水下抛填,最大抛填深度25m。对部分风化砂进行了调查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证明水下抛填不会产生大的颗粒级配分离现象,干密度可满足设计要求,堰基淤砂层不会产生振动液化。柔性材料防渗墙运用3年后,墙厚及力学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关键词:三峡一期围堰风化砂柔性材料防渗墙三峡一期围堰安全运行3年后于1996年10月开始拆除。该围堰分为茅坪溪段、上游横向段、纵向段和下游横向段,轴线长2502.36m,最大堰高42m,围护基坑面积75万m2,属四级临时建筑物。围堰采用水下抛填风化砂为主要填料、堰基保留原河漫滩部分淤砂、柔性材料作防渗心墙、上接土工合成材料的方案。经过3年运行,证明围堰设计、施工是成功的。二期围堰同一期围堰有着许多类似之处。为进一步给二期围堰的设计、施工和安全可靠性分析提供数据参数,在一期围堰拆除中,对围堰水下抛填风化砂、堰基淤砂和柔性材料防渗墙等进行了实况调查和试验。1水下抛填风化砂调查与试验一期围堰堰体大量采用了当地风化砂,其中70m以下为水下抛填,最大抛填深度25m。对这部分风化砂的调查与试验,不仅可以验证大量室内试验研究成果,同时也为二期围堰深水抛填风化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调查与试验选在0+672、0+697和0+702三个断面的背水侧,重点是风化砂沿抛填深度颗粒级配、密度的变化及其力学性质。三个断面均采用挖探槽(坑)的方法,沿深度方向,高程每下降50cm取样一组,取至风化砂底部堰基淤沙为止,分别进行密度、含水量和颗粒级配分析试验,并取代表性试样进行饱和固结三轴剪切试验。1.1风化砂的密度现场采用灌砂法,共检测密度21个,检测成果及其与围堰施工初期钻孔取样检测结果的对比,列于表1。从表1可知,3个断面均随深度增加而干密度减小。表面上看,这一结果似乎不符合土力学自重压密原理,但如果考虑到水上施工机械荷载的影响,这一结果与土力学原理并不矛盾。在4m水深中抛填风化砂,水上施工机械荷载的作用可影响到水下已抛填的风化砂,其影响力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故风化砂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21个试样的干密度为1.702.06g/cm3,平均1.87g/cm3,均大于1.70g/cm3的水下抛填风化砂干密度设计值。1993年围堰施工初期,长江科学院在0+6650+710桩号钻孔取样检测结果:干密度1.661.93g/cm3,平均1.81g/cm3。两者对比,表明围堰运行3年后,水下抛填风化砂得到了压密。表1水下抛填风化砂干密度与施工初期对比干密度干密度干密度施工初期干密度*桩号/m高程/m水中位置检测样数平均值平均值平均值范围值/平均值/gcm-3/gcm-3/gcm-3/gcm-368.068.5上21.89O+672背水侧67.068.0中21.851.8366.167.0下21.7468.669.6上31.950+697背水侧67.168.6中31.861.861.871.661.93/1.8165.667.1下31.7568.369.3上21.980+702背水侧67.468.3中31.961.9266.067.4下11.83*:为1993年围堰施工初期,长江科学院在0+6650+710桩号钻孔取样检测结果。1.2水下抛填风化砂的颗粒级配分析结合现场密度检测,在0+672背水侧和0+697背水侧的两个取样槽(坑),沿高程方向,共取试样15个,进行了颗粒级配分析,分析成果见表2。从表2可知,两个取样槽(坑)上、中、下三个部位试样的颗粒级配分析结果表明:风化砂在4m水深中抛填,其上下级配变化不大,不存在粗细颗粒分离现象,证明采用端头进占,整体下滑的施工方法进行风化砂水下抛填,不会产生大的粗细颗粒分离。表2水下抛填风化砂颗粒级配分析成果桩号/m高程/m水中位置分析试样数级配特征20101020.50.1P5CuCc20.50.168.08.5上21.327.634.624.512.06.43.51.50+672背水侧67.068.0中21.329.432.724.612.07.311.51.566.167.0下20.826.235.325.412.34.57.91.168.869.6上32.427.842.218.29.410.311.91.7O+697背水侧67.168.6中31.236.433.519.89.19.515.01.365.667.1下31.325.637.726.09.45.910.21.0平均1.428.836.O23.110.77.310.01.4注:表中P5为大于5mm粒径含量,Cu为不均匀系数,Cc为曲率系数。1.3防涝墙造孔固壁泥浆浸入风化砂试验一期围堰防渗墙采用冲击及冲击反循环钻机造孔,造孔中固壁泥浆在冲击力作用下会不同程度地浸入到孔壁材料中。在现场拆除暴露处,对多断面进行了调查,均未见到泥浆浸入风化砂填料的痕迹;但从0+665、768m和0+637、66m迎水面两处距防渗墙水平距离1m范围内的取样试验结果看,泥浆不同程度地浸入到水下抛填风化砂中(表3)。从表3可知,相同高程距防渗墙水平距离1m范围内取样测得的干密度和小于0.1mm颗粒含量,均高于距防渗墙1.63.0m处取样结果。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料源风化砂本身的差异所致,二是泥浆浸入造成的。从0+672和0+697断面两个取样槽(坑)15个试样的颗粒级配分析结果看(表2),风化砂中小于0+1mm颗粒含量的最大值为12+3%,平均10.7%。这一结果与一期围堰风化砂料场颗粒级配曲线的包络线范围基本一致,从而可以排除料源发生大变化的可能性。由此,可以认为距防渗墙水平距离1m范围内风化砂中小于0.1mm颗粒含量的增高是由于固壁泥浆被挤压浸入造成的;小于0.1mm颗粒的浸入,充填了风化砂中的部分孔隙,使得距防渗墙水平距离1m范围内的风化砂干密度有所提高。这一试验结果表明,在防渗墙施工初期,水下抛填风化砂是比较松散的,防渗墙造孔中,固壁泥浆的挤压浸入,对风化砂有一定的挤密作用,挤密的范围约为防渗墙两侧各1m左右。经挤密的风化砂干密度,底部平均可以达到1.948/cm3,中部平均可以达到1.98g/cm3。表3风化砂距防渗墙不同距离取样试验结果对比距防渗墙水平距离1.63.Om距防渗墙1.0m以内桩号/m0+672Z+3.O0+697Z+2.50+702Z+1.60+637Z-0.121.0高程/m66.066.066.066.0干密度(或干密度范围)/gcm-31.731.781.841.831.99平均干密度/检测样数/gcm-31.78/31.94/100.10mm颗粒含量(或含量范围)/11.415.58.019.625.40.10mm颗粒含量平均值/分析样数/11.6/321.9/10桩号O+672Z+3.00+697Z+2.50+702Z+3.00+665Z-0.11.0高程/m68.068.O干密度(或干密度范围)/gcm-31.781.831.891.882.07平均干密度/检测样数/gcm-31.83/31.98/100.10mm颗粒含量(或含量范围)/%11.58.815.912.823.30.10mm颗粒含量平均值/分析样数/%12.1/317.2/102堰基淤砂的试验研究葛洲坝水库蓄水后,三峡坝址淤积了大量淤砂,厚约218m,在水下处于饱和状态,平均干密度1.40g/m3,比重2.652.76,空隙比0.91.09,平均相对密度0.43,属均匀细砂。一期围堰施工时,为减少开挖量,争取工期,保留了堰基大部分淤砂,只在围堰两侧堰角采取挖除淤砂、回填石渣、设置反滤层和堆石压重等措施。运行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成功的。结合现场拆除,在0+672背水侧距防渗墙水平距离4m处,开挖取样槽,槽顶高程66m(抛填风化砂与淤砂界面),底部高程56.1m(淤积层底部与河床沉渣界面)。在不同高程上检测密度试样12个,同时取代表性试样进行室内比重、颗粒级配分析。密度检测成果及其与施工前期对比,列于表4。表43年后淤砂干密度与施工前期对比施工前期检测结果*运行3年后检测结果(0+672桩号)干密度范围平均干密度高程水中位置平均干密度取样个数总平均干密度/gCm-3/gcm-3/m/gcm-3/gcm-366.O62.5上1.5141.281.641.4062.559.0中1.4841.5059.056.1下1.504*:为1993年围堰施工前期,长江科学院在堰址处检测结果从表4可知,围堰运行3年后,在上部自重作用下,淤砂的平均干密度由施工前期的1.40g/cm3,提高到1.50g/cm3(相对密度0.73),达到密实状态。经自重压密的淤砂于密度沿深度方向,表现为上、下部高于中部,这主要是由于位于沉渣持力层上的底部淤砂在上部自重作用下得到压密,而上部淤砂则受抛填风化砂动载和水上填筑施工机械荷载的作用得到压密。这一结果符合土力学自重压密原理。为了解围堰施工期堰基淤砂的密度,在0+622迎水面、65m,进行了防渗墙造孔固壁泥浆挤压浸入淤砂延伸的取样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造孔固壁泥浆浸入淤砂的距离小于50cm。如果去除防渗墙造孔中冲击钻头对槽孔壁淤砂的扰动影响,说明堰基淤砂经上部自重作用,在防渗墙施工期就已基本达到密实状态。这从淤砂代表性试样的三轴试验排水固结曲线也可以看出,80mm高的试样固结在2h内就可以完成,而90%的排水量是在5分钟以内完成的(见附图),这进一步验证了保留堰基淤砂层不会产生淤砂振动液化的结论。关系曲线3防渗墙工程调查与试验为适应堰基淤砂及水下抛填风化砂的变形要求,又便于围堰运行后拆除,一期围堰防渗墙采用了以风化砂为骨料,加入粘土、水泥、水和化学添加剂复合而成的柔性材料。这种材料具有一定强度、弹模小、防渗性能好等优点。在围堰拆除中,对防渗墙的实际成墙厚度、槽段连接以及3年后防渗墙的实际力学性质进行了调查和试验。3.1成墙厚度和槽段连接调查现场拆除暴露,在0+4500+702桩号,对不同高程的15处防渗墙断面进行了实际成墙厚度测量,实测厚度为80110cm,平均88cm,满足墙厚80cm的设计要求。一期围堰防渗墙采用分槽段浇筑,槽段之间采用套接形成连续墙。由于受现场拆除暴露部位的局限,仅在0+460和0+630进行了调查。两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