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明朝的卫所制度和灵山卫的建立 最新优秀毕业论文资料搜集呕血奉献_第1页
(论文)浅谈明朝的卫所制度和灵山卫的建立 最新优秀毕业论文资料搜集呕血奉献_第2页
(论文)浅谈明朝的卫所制度和灵山卫的建立 最新优秀毕业论文资料搜集呕血奉献_第3页
(论文)浅谈明朝的卫所制度和灵山卫的建立 最新优秀毕业论文资料搜集呕血奉献_第4页
(论文)浅谈明朝的卫所制度和灵山卫的建立 最新优秀毕业论文资料搜集呕血奉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浅析明朝的卫所制度和灵山卫的建立系 (院)历史与社会学系专 业历史学班 级学生姓名学 号指导教师职 称 浅谈明朝的卫所制度和灵山卫的建立摘要卫所制度是明代前期的军事制度,它在明朝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灵山卫作为明朝在山东沿海的一个卫,它从明洪武年间建立到雍正十二年裁撤,在这期间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明朝初年,面对山东海防的严峻形势和灵山卫在山东沿海所处的特殊位置,设立了灵山卫。灵山卫城经过精心的选址,并且在城池的布局上十分合理,将生活和军事防御结合起来。卫城在建立后,对当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有重大的发展,改变了当地先前封闭落后的状况,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运用文献法,个案分析法,充分运用记载大量翔实史料的灵山卫志,把明朝的卫所制度和灵山卫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阐述。分析出其在明代山东卫所中的特色,以期加深对明代卫所制度的认识。关键词:明朝;卫所制度;山东海防;灵山卫Discusses Ming Dynastys Guard Town System and the Lingshan Guard Town Establishment Abstract The guard town system is the Ming Dynasty earlier period important military system. In the Ming dynasty, it has been an important role. Lingshan guard town as a Ming dynasty in shandong coast guard town, it establishes from bright Hongwu to Yong Zheng 12 years cuts, in this period has played the vital major role. The Ming Dynasty year, facing the Shandong coast defenses austere situation and the Lingshan guard town the special position which locates in the Shandong coast, has set up the Lingshan guard town. The Lingshan guard town passes through the careful selected location, and the layout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is reasonable, the life and the military defense combine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ity of lingshan, to the local politics, the military, the economy, the cultural aspect has th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changed the locality formerly to seal up the backward condition, and has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later generation. This article unifies Ming Dynastys guard town system and the Lingshan guard town carries on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Lingshan guard town in the Ming Dynasty Shandong guard town institute characteristic, deepens to the Ming Dynasty guard town systems understanding.Key words: Ming Dynasty ;Guard Town System;Shandong Coast Defense ;Lingshan Town System目 录引言1第一章 近年来关于卫所的研究概述2第二章 明朝的卫所制度与设立灵山卫的原因3一、灵山卫的设立是明朝卫所的产物3二、灵山卫的建立是明朝海防的需要4第三章 灵山卫的建城5一、卫城的选址5二、卫城的布局8第四章 灵山卫建城的作用及其重要影响9一、政治方面10二、军事方面10三、经济方面11四、文化方面12第五章 灵山卫城的历史变迁13一、三次裁留之争14二、灵山卫两次改县失败15三、灵山卫的近现代状况15结论16参考文献16谢辞18引言灵山卫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为抵御倭寇,设防筑城,连府设卫,明、清两代均为鲁东南沿海军事重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风景秀丽、经济发达的名城古镇。同为山东沿海的卫所,威海卫、雄崖所等都有学者进行过许多研究,而对灵山卫进行研究的几乎没有。笔者作为一个灵山卫人,对本地的历史比较感兴趣,因此希望通过本文对灵山卫的研究,对灵山卫进行深一步的认识,填补灵山卫研究的空白。同时,国内的许多学者对一些具体的卫所进行了研究,为笔者对灵山卫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经验。清朝的灵山卫人苏潜著有灵山卫志一书。书中保留了明清时期大量灵山卫的翔实史料,作为笔者对灵山卫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章主要用文献法和个案分析法对灵山卫进行研究。灵山卫是明朝众多卫所中了一个,笔者将其拿出作个案分析,从个体方面对明朝的卫所制度进行研究。通过灵山卫志这一文献对灵山卫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灵山卫作为明朝设立的一个卫,是在明朝卫所制度这个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是明朝卫所制度的产物。因此,对它的研究,要与明朝的卫所制度相结合,从总体上来探寻它建立的原因。灵山卫位于山东沿海,其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明朝的海防局势又颇为严峻,受到倭寇的危害较大。因此,对灵山卫的研究,应该和明朝山东的整体海防局势结合起来,从灵山卫所处位置出发,探寻其建立的必要性。根据灵山卫志的记载,可以对古灵山卫城进行全面的认识。从中可以考证出灵山卫所处的地理位置,其营造时间,建造的过程。通过灵山卫志记载的图画和文字资料,对灵山卫城的布局,它的军事防御体系有一定的了解。该志对灵山卫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有详细的记载,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研究,可以对灵山卫在明清时期的状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在灵山卫建城前,该地区比较封闭荒凉,经济文化落后。通过本文对灵山卫研究的结果,能够分析出灵山卫在建城后,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对当地的发展,卫城所起到的作用,及对当地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一章 近年来关于卫所的研究概述卫所制度是明代前期重要的军事制度, 是迄今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很多学者结合明代的卫所制度对某个卫所进行个案分析。黄文德的明卫所制度与大鹏所城的建城一文,就是结合明代的卫所制度对大鹏所城的建立进行深入的分析:作者首先阐述了明朝卫所制度实行的原因,并结合大鹏地区的实际情况,论证了在大鹏地区建立卫所的必然性。然后作者从东南海防的角度出发,阐明大鹏所城建立的军事需要和防御倭寇的重要作用。最后作者对大鹏所城的自然情况,所城的结构布局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大鹏所城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张晓明的明代辽东海州卫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海州在明代辽东的重要战略位置,从而论证海州卫设立的必要性。然后又对海州卫境内的卫城,堡城和驿站城的分布和功能逐一的详细论述。文章还对海州卫的管理体制和清入关前海州卫的情况作了研究。韩烨的明代对西宁卫地区政治经营述略则是对明朝西域边疆的卫所进行了研究。文中作者主要是从政治方面出发,结合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治理情况,对西宁卫进行研究。明朝占领西宁卫后,十分重视对它的经营,设置卫所,建立统治秩序。同时,招抚少数民族,优容宗教,实行“土流参治”,扩大西宁卫与中原内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之间的交流。罗维庆的酉水千户所考一文对酉水千户所进行了研究。作者首先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对北江、酉溪、小河这三条酉水进行叙述,最终找出酉水千户所的具体位置。然后根据地方志等一些记载,对酉水千户所的设立原因,地域以及沿革进行论述,找出其特点。最后分析了酉水千户所对湘北的开发产生的深远影响。以上诸文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具体的一个卫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本文对灵山卫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研究方法。灵山卫是明代最早设于山东沿海的卫所之一,由于史料的局限, 在研究明代卫所制度的一些著述中,对灵山卫的研究很不充分。 如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在近百万字的论述中, 用一半以上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明代都司卫所的设置, 但对灵山卫的介绍仍十分简略。在专门研究灵山卫的文章中,只有风雨灵山卫一文。在文中,作者对灵山卫进行了总体上的论述。但是文章过于概括,对很多具体的内容并没有详细的研究。因此笔者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以期加深对明代卫所制度的认识和对灵山卫的研究。 第二章 明朝的卫所制度与设立灵山卫的原因卫所制度是明朝重要的军事制度,在沿海防御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灵山卫是山东沿海的一个重要的卫,它的设立,是明朝的卫所制度与当时山东海防的需要及它在山东沿海的特殊位置的产物。一、灵山卫的设立是明朝卫所的产物 卫所制度是明代前期重要的军事制度,“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1 卫、所设置在要害之地,“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2这是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前朝军事经验教训特别是唐朝府兵制以及自身征战建国过程中的经验创立的卫所制度。“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 皆立卫所”。3“卫所者,分屯设兵,控扼要害错置京省,统于都司而总隶五军都督府。五府无兵, 卫所兵即其兵, 屯操、城守、运粮、番易,仿唐府兵遗意”。3“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 全称卫指挥使司) , 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成军”。4分别由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官、小旗官等率领。灵山卫即山东沿海的一个卫。灵山卫因其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因此区别于一般的卫。灵山卫辖有前、后、左三所。前所即夏河寨备御千户所,建有城池;后所即胶州守御千户所,附于胶州城;左所在卫城内。辖墩三十,边操军三百二十四名,京操军二百八十九名,守城军一百八十名,屯田军二百八十七名。卫所军士是一种固定的职业,也是一种永久性的组织系统。卫所军士世袭,与其家属另立军籍,是为军户,全家迁至指定的卫所世世代代为军,若为军的长子死亡或老病,则由次子或余子顶替为军,若全家死亡或老病,则到原籍族人中找人顶替。军户不由地方管理而是直属朝廷,由五军都督府管辖,不得随意脱籍。这样,卫所制度为朝廷提供了稳定的兵源,以储备兵力,以备调遣。卫所的军士世袭制度,使灵山卫居民逐渐形成世代当兵的传统,这种传统直至卫所制度衰弱废除甚至灵山卫遭裁撤也没有改变。卫所军士世袭制度也是灵山卫人曾经代出名将的主要原因。出了程常, 唐彰等将军,特别是阳武侯薛禄,随明成祖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太保阳武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诰券三代侯爵。卫所实行军士屯田制度。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种子、耕牛等生产资料,屯田自养,这样,朝廷可以省去一笔庞大的军饷和运输军事物资的人力物力。明太祖朱元璋得意地说“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5 屯田也可以使因长期战乱荒芜的土地和边疆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得到开发。按大明会典,各卫所创制屯田,以都司统摄。每军种田五十亩为一分,或七十亩,或三十亩、二十亩不等。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又有二八、四六、九一、中半等例,皆以田土肥瘠、地方冲缓为差。又令少壮者守城,老弱者屯种。余丁多者,亦许其征收,则例或增减殊数,本折互收,皆因时地而异。灵山卫有三十屯,共有土地一千六百九十六顷。军士屯田制度是明卫所制度的典型特点,也是卫所制度存在的物质基础。军屯制度实际上又是一种国家组织的开发形式,灵山卫的建城及其屯田是古代灵山卫地区大规模开发的开始,对现在仍有深远的影响。二、灵山卫的建立是明朝海防的需要 明朝建立之初,东南海疆就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多事之秋。倭寇对明朝东南地区频频进行骚扰。洪武初年,“倭奴数掠海上,寇山东、直隶、浙东、福建沿海郡邑。”6在山东沿海,“倭兵数寇海滨,生离人妻子,损伤物命”。7“倭无三四岁不犯登莱者”,8 “诸贼强豪着纠岛倭入寇”。9张士诚、方国珍等部残余势力不断骚扰,其余党多逃亡海上,勾结倭寇,在沿海地区“焚居民,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 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10山东作为沿海省份之一,在明洪武年间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并且是受倭寇骚扰较为严重的地区。山东半岛三面环海,与辽东半岛互为渤海门户,而且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这种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山东半岛成为中日交往的重要门户。历史上日本到中国,大多都由山东地区登陆。到洪武初期,倭寇仍然选择较为熟悉的海路频频侵扰中国沿海,山东自然就成为倭寇侵扰的主要目标之一了。诚如郑若曾在筹海图编中所言:“宋以前日本入贡,自新罗以趋山东,今若入寇,必由此路。”11由此可见,山东是洪武初期防御倭寇的重点地区。“卫所既设官兵,又制有数百料大船,把橹哨船,十浆飞船儿五等,以三四月出哨,谓之大汛;七八九出哨,谓之小汛。盖倭船之来视风所向,清明后风自南来,重阳后风自北,皆不利于行故也。”12随着倭寇的不断侵扰,明太祖将卫所制度应用于海防,在沿海要害地区逐渐设置了各种卫所。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 形势险要。明朝建立后,朝廷重视山东海防。为防倭抗盗、相继在山东沿海地区建立了众多的卫所,从全国各地调派军官、征集军士屯戍沿海地区。明初,山东卫所属左军都怪府山东都指挥使司。沿海设有宁海、莱州、登州、青州等府。洪武三十一年五月, 又置威海、成山、靖海、大禽、鳌山、灵山、安东卫, 属山东都指挥使司, 到明朝灭亡也没有改变。另外,还设有福山、奇山、金山左、百尺崖后、寻山后、宁津、海阳、雄崖、浮山前、胶州、诸城等千户所。沿渤海、黄海海岸线设巡检司。山东海防重点是登、莱二府之地,“山东海防,惟在登莱二郡。”13朱元璋对此特别重视, 特意调整行政区划, 以适抗倭之需。洪武九年五月, 朱元璋下令改登州为府, 设蓬莱县。朱元璋认为“ 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 增兵卫,不足以镇之。”于是“侧莱州府文登、招远、莱阳三县益登州为府, 所属蓬莱县。以脊州府之昌邑、即里、高密三县补莱州府”14。明初,仅登州一府所设卫、千户所,占明代山东沿海卫所的64%。灵山卫位于莱州府和登州府的交界地区,是在明朝初期海防面对严峻形势下建立起来的,它是明朝初期海防需要。第三章 灵山卫的建城明朝为防范从东海来侵的倭寇,形成了沿海地区南起钦州湾钦州所,北至金州湾金州卫,排布53座卫城、103座所城的布局。这些城池虽然修建年代不同、大小不等、形式各异,但最大的特点都是其防御性。无论是选址还是城墙和城门的位置都是经过反复考虑的,都有其独特性。一、卫城的选址“据州县分野躔次,胶州入胃一度,星曰大梁。高密县亦入胃一度。灵山卫距胶州九十七里,距高密百五十里,当从胃宿分野。莱州府属邑高密、胶州、平度、即墨,其分野皆为鲁,隶徐州。灵山卫在胶州封内,西北高密,东北即墨,其分野从可知矣。旧州志载:胶州在虚、危。固齐之分野乃属掖县、潍县、昌邑之域,不属胶州。”15从苏潜修所著的灵山卫志可以看出灵山卫的位置,它属于莱州府,在胶州和高密之间的沿海地区。如图11所示: 图1.1星野图15“登莱濒海要地有三,而胶为最。胶之险不在于胶,而在于胶之唐岛口。唐岛口在天马山南,距卫城五里,岸陡水深,不俟潮汛,舟至即可抵岸。其自淮海而来者,由西南入历唐岛而东;自辽海而来者,由东南入历唐岛而西。实海道之通衢,南北之咽喉也。”16在这个地方驻守,那么古长城以北就能高枕无忧。不然内地虽然设兵驻防,仍然像开门揖盗,在内陆进行战斗,也没有能援助的。明朝在这里设置卫城,对东面的莱州有所保护。灵山卫虽然地处比较荒凉的地方,也没有富饶的平原,但是其群山环绕,据险而设,是所处位置的扼要之地。卫所的建立和州县的建立不同,设立卫所主要是为了海防。自元代以来,灵山卫的海防出现危机,倭寇经常来骚扰。“元至元十七年春二月壬申,伪宋刘福通遣其党毛贵帅舟师由唐岛进淮子口,乘虚袭胶,佥枢密事脱欢死之,屠掠殆尽,其祸更烈。”17所以明初因为这件事,设立了灵山卫,并且加强了防守。州县都有明显的界限,而卫所却没有。“灵山卫在胶州南封内百里之中,抱山环海,最为险要。辖望海烽墩三十、濒海城堡十二,谨详为图画,俾留心海疆者有以识其形胜云。”17图卫舆图17从图中可以看出,灵山卫的地理环境十分险要。西北众山环抱,东南大海旋绕。灵山岛屏列于前,长城带围于后。左边是二劳山,右面是大珠山,山路盘旋曲折,山势险峻。控制淮口和莺游,浪大水深。和江淮的水运相通,可以直达北方要地,沿海位置优越,可以很快到达海外。虽然说只是海上的一个孤城,但却是边疆的防御要地。因此可以看出,灵山卫城的选址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二、卫城的布局洪武年间,调指挥佥事朱兴筑灵山卫城。朱兴修建的城周为三里,围墙高为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五,东西南北各有城门,护城河深为二丈五尺,宽二丈。第二次于永乐二年,指挥佥事郭崇大兴土木,城池周长扩建为五里,外色为青砖,四门加城门楼,增铺所十余所。第三次于弘治元年,分巡副使赵鹤令檄指挥使张某再次重修,四方设门,东曰朝阳,西曰阅武,南曰镇海,北曰承恩。经过三次营建,卫城日臻完善。雍正十二年,裁并灵山卫,归入胶州。灵山卫城依地势而建,北靠群山,南面大海。城中建筑布局整齐,合理。将战备防御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是一座坚固的城池。“荆棘充塞,树木丛杂,豺狼之所居,狐狸之所嗥,渔夫、樵子时或出没其间,不过一二深山野人耳。乃忽焉而立为营垒,忽焉而建为城池,闤闠相望,市井嚣繁,俨然一都会矣。则见夫赳赳者,武夫也,桓桓者,将材也;人语马嘶,士卒集也;纷纷攘攘,屯军至也;驰马试剑,穿杨击毬,较艺辕门也;挥戈扬盾,金鸣鼓应,巡逻海上也。呜呼,壮矣。”18由此可见,灵山卫城的建立,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使当地的生活活跃繁荣起来。如图13所示,灵山卫城内部的建筑布局非常整齐。有四个城门,分别是朝阳、阅武、镇海、承恩。街道呈十字状,非常整齐方正,就像棋盘一样。在巷口有石头,像棋子一样分布。城中有河,从北水门流入,南水门流出,汇集于城南,最后流向大海。城中各种设施齐全,政治、军事、文化的建筑交错分布。政治方面,卫署位于东街,雍正十三年改为巡检署。在卫署东设有仓廒房六十间, 内有大使署。在北街程家前胡同设有驻防千总署。文化方面,在东街有学宫。嘉靖十一年,建敬一亭一间,万历三十三年重建明伦堂。还有嘉靖年为赠监察御史苏林立的文林坊,嘉靖年为江西道监察御史苏丛立的柱史坊。在城内外,有许多祭坛和庙宇。如此众多的庙宇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及战争带来的心理阴影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军事方面,在城东设有演武场,明永乐年间建将台一座、堂三间。除此之外,城内更多的是居住建筑。卫城内街巷民屋密集,建设面积大。由于明代卫所驻军实行的是以世袭制为主的制度,到明代中叶以后,卫所中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逐渐由早期官兵的子孙接替。这种世袭制使得城内人口相对稳定,宅院建设也颇具规模。 图城池图19 在城外建造了许多墩台。天马山墩,黄山墩,安岭墩,薛家岛墩,李家岛墩, 风火山墩,酉子埠墩,陈家岛墩,顾家岛墩,以上在卫城东。野人埠墩,峤峣山墩,黄墩,沙嘴墩,石喇墩 鹿角河墩,将军台墩,胡家山墩,帽子峰墩,古镇口墩,以上在卫城西。青石山墩,崇石山墩,白塔夼墩,交乂涧墩 臧家疃墩,捉马山墩,张家庄墩,呼兰嘴墩,刘家沟墩,孙家沟墩,沙沟墩,以上在卫城东北。墩台之制起源于汉代的烽火台,明代改称墩台,又称烟墩,是在边防地区外围的制高点派驻士兵,遇有重大敌情就要燃放烟幕报警,达到迅速传递敌情信息的目的。这样的军事设施也是卫城特有的。 第四章 灵山卫建城的作用及其重要影响灵山卫城建城,对灵山卫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重大的贡献,使当地摆脱了过去那种封闭落后的日子,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政治方面在灵山卫建城前,该地区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卫所之设,其制有二:立于郡县,曰守御,无专城;附于郡县,立于边陲海濒,曰防御,有专城。民社、钱谷、学校制与县同。其所置世袭军官,皆习于武事,而文治非其所长也。于是乎,有经历之员、仓储之司、训士之职,文武兼设,使之分猷宣力,俾无废事。”20建城后,设立文武职官,对地方进行治理,政治较为清明。卫的建制在当时是相当于州府的军事机构。灵山卫设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千户(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镇抚(从六品)等武职官员,还有经历司经历、儒学教授、仓大使等文职官员。出了一些比较有作为和受百姓爱戴的官员,如刘景和、王与槐等,在职期间有较突出的政绩,离去后百姓为之立碑颂德。迁移来大量的士兵及其家属,居住在城中,使其理所当然成为该区域的的政治中心。到雍正年间裁撤灵山卫归入胶州,也没有改变这一政治局面,直到现在,灵山卫镇仍为当地的政治中心。二、军事方面灵山卫城的建城,填补了这一地区军事上的空白地带,加强了山东沿海的海防军事力量,保护了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明朝创建灵山卫,实行屯田制,用烽火台狼烟来示警,兵农合一。军士平时为农进行生产,开垦,有敌情时,则拿起武器御敌。“且训练之官皆为世职,则事习而业精,任久而情洽,上下联属,心志齐一,故至今军户之家犹称协合。”21这种世袭,也加强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正德六年,刘六率人攻陷灵山卫,指挥佥事唐钺战死。崇祯十七年,诸城的贼寇邱子营、邱元复、范四、邱垒等攻陷灵山卫,烧杀抢掠而去。守军奋力战斗,致使邱垒投降,弘光初将其斩杀。崇祯十七年五月,昌邑县土贼李好贤攻打灵山卫,被守军击退。同年,灵山卫人张大雅等人谋反,他率领张千出、韩继本等人攻打胶州。知州郭文祥全力据守。张大雅又纠结高密的流寇单之赏、张宇等围攻胶州七昼夜。登州将官滕胤玉率领救兵增援胶州,解了胶州之围。曾化龙用计抓住了张大雅、张千,并将其斩首,九月,张大雅的部下张克又作乱,殷敬山将其打败才确保了灵山卫的安宁。康熙年间,有贼寇乘船向从唐岛攻打灵山卫。船要靠岸时,忽然突然狂风大雨,将贼寇的船吹出数里,没能登陆。于是贼寇攻占南岛,烧杀抢掠而去。康熙四十四年八月十二日,贼寇的很多船停泊在灵山卫前,想攻打灵山卫。并且派渔民向灵山卫投牒,自称大将军蔡俊。灵山卫守备高节率领守军,乡勇在海上御敌,使贼寇不能登陆。第二天,胶州营副将金国正领兵到达,用炮轰击贼寇,将他们赶跑。康熙四十八年六月,由于风雨贼寇的船在黑石阑损坏。首领杨阿大等进村抢掠食物,被他们抓到的人逃跑,并且到灵山卫报信,守军和乡勇捉拿贼寇十九名,使其彻底瓦解,解除了威胁,让民众安心生活生产。因此,灵山卫不仅在防御倭寇上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在保护当地民众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很大的作用。三、经济方面灵山卫城建城之前,灵山卫地区生产力极为落后,大都是穷山恶岭,闭塞而落后,是蛮荒之地。灵山卫城建立后和屯田的实施,为当地经济发展客观上注入了新的力量。卫所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种”, 就有很多人参加农业生产活动,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土地的开辟和开发。灵山卫设掌印卫守备一员,夏河所设千总一员,胶州所设千总一员。灵山卫管十六屯,夏河所管七屯,胶州所管十屯。后来夏河所裁千总,归并灵山卫。后来又裁胶州所千总,灵山卫又代管胶州所十屯。到清朝时,灵山卫地有一千六百九十六顷,很多是建城后开发的。这是当地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活动, 影响极为深远。现在军队的后裔们还在耕种着祖先开垦出来的土地。当时修建的水利设施现在还发挥着作用。军队屯田, 虽进入明政府的赋税体系, 但领之卫所, 最终归都指挥使司辖,属特殊时期军队运行的特殊政策, 其目的是保障军队供给。灵山卫城里的地每亩征银七分,几个教场、城濠的地每亩征银四分,营盘的地每亩征银三分五厘,军马草场的地每亩征银一分,原额的地卫所都征银一分七厘。屯田所得的粮食不仅供济军队,而且还有一部分官俸。例如守备俸银二十九两六钱七分零,薪银七十二两;教授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等。在明代初期的漕运主要是民运,至明成化间改民运为军运。而各省守御之兵佥为造运之丁,故军屯与漕运与屯田合而为一。海运是元朝运输粮食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元朝海运故道自平江刘家港入海,经扬州路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头、万里滩开洋,沿山屿而行,抵淮安路盐城县,历西海州、海宁府、海东县、密州、胶州界,从灵山卫前的海洋再向东北行驶。但是“昔在有元,东仰海运,以灵山之东浮山、劳山,北至于成山,西之于九皋大洋之险”。22于是逐渐废弃了。明朝时,隆庆四年,邳州河道淤平一百八十里,诏议海运。五年,山东巡抚梁梦龙议海运,所以派遣灵山卫指挥佥事王惟精等自淮安运米二千石,自胶州运米一千五百石,让他们出海到天津试航道,并没有什么问题。为了与海运配合,明嘉靖十五年,采纳按察司副使王献的意见,重开胶莱运河,加强漕运。“然浮山之西、陈家岛之东为淮子口,相接数十里,石礁林立,横据大洋,若桥梁然,尤为险阻。”23为避开这一险阻, 在卫城东部、元开马家濠西侧凿马家濠运河。开凿于嘉靖十六年正月之二十二日,结束于四月二十二日。凿成石渠一千三百余步,贯通南北的滩碛二千五百余步。“自兹,南北商贾,舳舻络绎,百货骈集,远迩获利矣。”24运河开通后,加强了交通运输,促进了漕运的发展,使当地与其他地方的经济交流更为频繁。四、文化方面灵山卫城建城之前,“然灵山未建之初,特濒海荒檄之地耳。岑寂荒凉,有木石而无与居,有鹿豕而靡与游,固非藏龙伏凤之所也。”25灵山卫的文化十分落后,教育也几乎没有。“民,非兵无以卫;兵,非民无以养。兵食足而民不信,则无以自立而守不固矣。故圣王之于民也,教养裕于平日,义勇鼓于临时,忠信孝悌之必修,使民知有亲也。搜苗狝狩之必举,使民知有礼也。民有亲上死长之意,始有克敌致果之能。故圣王之世无殃民。然风俗之成,匪伊朝夕之故也。而欲正民风,先端士习。”26灵山卫城建立后,“自是之后,教化既兴,人文日起,山陬海澨之区得沭文治之光矣。”27大力发展文化,兴修学校,逐渐使百姓摆脱了过去蒙昧的状况。明正统元年,莱州府通判任经、指挥使萧俊创建武学。十年,改为儒学。这是灵山卫设置学校的开始。首先修建了学宫,历任官员不断的对学宫进行整修和扩建,最后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学校设教授来教学生,学生主要是本地居民的子弟。学生的配额是廪膳生二十名,增广生二十名。每年招收文童八名,武童八名并且科入文童八名。“迨城垣立,军民设,教化行,始有勃然兴起其间者。”28学校设立后,灵山卫士绅因之崛起,人才涌现,明清先后出过进士、贡生93人,他们或以名宦显赫,或以政绩昭著,或以文学闻达,或以忠孝流芳。苏丛,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巡按江南,剪除豪强,推荐贤能,辩明冤狱,兴利革弊,吏民畏服。焦复亨,为文别开门径,名重一时,领袖胶州文坛六十年。宋之钊,力学能文,有“莱州郡一人”之美称。苏濬,辞官归里,弹琴咏歌,著有群玉斋诗集。苏潜修,广咨博访,编撰灵山卫志八卷,为后世留下了研究灵山卫古城的翔实资料。祭典也是灵山卫对当地文化的重要贡献,是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灵山卫城建有很多祭坛和寺庙。文庙的祭典每年春秋仲月上丁日举行释奠礼,由献官卫守备主祭,东西哲、东西庑,教授分别献祭,其余的官员跟随祭祀。文武官员分列东西两面,生员跟随拜祭。主要有读祝表的生员一名,主管福胙的生员两名,主管香烛、帛、爵、樽的生源共二十六名,通赞二名,引赞四名,司盥洗四名,拂拭四名,有祭器、祭品、乐器、乐章、祭仪。每年还对圣祠、宦祠、宦祠进行祭祀。灵山卫城建城汇集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不同的文化,经融会贯通,再注入军营生活的特点,逐渐形成今天独特的灵山卫民俗文化。第五章 灵山卫城的历史变迁 灵山卫与现日照境内的安东卫,即墨境内的鳌山卫,海阳境内的大嵩卫,荣成境内的成山卫、靖海卫和威海境内的威海卫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在防倭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颇受后人称道。嘉靖末年以后由于倭患次第平定,卫所军基本上已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作为一代军事制度象征的卫所也变为驻兵的场所。清顺治元年,清朝总兵柯永盛入驻胶州,废除灵山卫指挥使司,设立守备署。守备署成为与胶州平行的特殊行政单位,但管辖区域仍以原来卫的范围为限。守备署设掌印卫守备一员,正五品,管理庶政,兼理屯务;所辖三所各设千总一员。当时由于沿袭明代一些特殊设置,清代行政单位的建置比较混乱,除州县以外,尚有厅、卫等。为了统一全国的行政单位名称,自清顺治末年到康熙初年,朝野上下就有所议论。特别是作为特殊行政单位的卫,是否保留争论激烈。就灵山卫来说,期间其军事地位被进一步削弱。至雍正元年,朝廷认为“沿海卫所原为防倭而设,今倭不为中国患已百有余年”,29边海卫所“无所用其捍御”,30因而要逐渐革除,裁撤边海卫所终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灵山卫面临着裁留还是改县或是归并等多种命运。一、三次裁留之争卫的存留与否,对卫的辖区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甚大。卫的辖区较县小,但官员设置、赋税征收、生员学额却优于县。因此,裁卫的动议一出,就遭到沿海各卫的强烈反对。 第一次裁留之争始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山东沿海7个卫多次上呈朝廷留卫条议,反对裁卫。康熙二十二年,文登知县也条陈保留威、靖两卫。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康熙终世。 第二次裁留之争发生在雍正初年。雍正元年,朝廷再次议裁,并着兵部、山东有关官员详议。期间,山东巡抚陈世倌疏请裁汰雄崖、浮山二所,归并鳌山卫。但对沿海七卫,认为如果不是亲身去考察当地,了解当地的详细情况,不能轻易的议论。雍正四年,雍正命陈世倌亲自细察,提出裁留意见,供廷议参考。陈世倌乃于六、七月间巡视山东各卫,沿途绅士军民扶老携幼,苦苦哀求留卫。各卫名士如陈之遵(灵山卫贡生)、周士迪、徐可元、王肇征、陆启昆等纷纷上呈山东巡抚陈世倌,极力呼吁存留沿海卫所。陈世倌从巩固海防、稳定地方考虑,认为“卫所之守备、千总以武衔而兼文事、训练、屯军、督率乡勇、征收钱粮并理词讼,无事则安屯,有事则资御。军民有所庇依,得以保其室家;宵小有所畏忌,可以戢其奸谋。”31故于雍正四年八月上书朝廷,请求保留沿海各卫;同时提出,将已经裁汰归并鳌山卫的雄崖、浮山二所照旧存留。雍正四年十一月,朝廷敕兵部议复,准其所请。沿海各卫裁留之争遂告一段落。 第三次裁留之争,起于雍正十一年,河东总督王士俊复议裁改。次年,王士俊奉命整顿封疆,决议裁卫。到达登州府时,各卫反对强烈,尤以靖海卫士民为甚。为此,王士俊将反对者拿送宁海州监禁,以奸匪论处,裁卫始定。期间,灵山卫绅士军民再度公呈吁请存留,王士俊批转登莱道确议详报,登莱道又批转灵山卫守备李兆英、胶州知州王维确议。此次公呈内容无史料可查,鉴于裁卫已是大势所趋,吁请留卫是虚,要求改县是实。但灵山卫守备李兆英不谙文事,胶州知州王维遂以帮助他改补胶州营弁为条件,二人不顾百姓苦求,合议上呈公文将灵山卫裁并胶州。王士俊遂据此议,题请安东卫照旧存留;灵山卫归并胶州;鳌山卫归并即墨;大嵩卫改海阳县,靖海卫并入;成山卫改荣城县,威海卫并入。 灵山卫裁并后,遂不如当年市井嚣繁景象。乾隆十一年,灵山卫志作者苏潜修对此触景生情,怅然作灵山怀古诗云:故国风光已悄然,昔人事业尽消烟。军休将罢百三载,官去城空十一年。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连天。堪嗟世事如流水,满目烟波一钓船。 二、灵山卫两次改县失败灵山卫经过3次裁留之争不成之后,使卫人选择了变通的最后努力,希望能改县成功。其间有过两次机遇。 第一次是雍正十一年,河东总督王士俊复议裁改之初,如果灵山卫守备李兆英、胶州知州王维能够据实力争,撤卫改县很有可能。但胶州知州王维出于私利,担心设灵山县会减少胶州钱粮的进项,故拉拢灵山卫守备李兆英,许以帮助谋取胶州营职务,使其放弃改县,并编造许多设县不便的事由上报,而使灵山卫错过了这次有利时机。当时灵山卫城东南两面皆海,北至胶州100里,西至诸城150里,与改设荣成县的成山、威海两卫,地理条件、辖域面积非常相似,灵山卫改县的条件较成山、威海两卫要更为优越。 第二次机遇是乾隆十一年春,山东巡抚喀尔吉善巡视到灵山卫。卫人纷纷具呈至巡抚大人案下,吁请以海阳、荣城为例,将灵山卫改为县治。针对议裁时“胶州钱粮无多,为州不成州,县不成县”,32因而将灵山卫并入的说法,他们提出,“改设之制,原以便民。改卫为县,不惟有便于卫民,即胶州、平度、高密,一切俱便。”33喀尔吉善随即批转布政使司调查此,以议核夺。布政使司又令胶州知州调查复议。当时署理胶州事务的诸诚知县王志曾当面告知灵山卫人,要他们回原籍静候通知,到时将传唤众人共同议复。没想到王志曾居心叵测,事后竟私自捏造事实,上呈改县不便等诸多事由,使灵山卫再一次失去了改县的好时机。三、灵山卫的近现代状况清同治四年,东海关在今青岛地区的塔埠头、金家口、青岛口设立3个分关,并在灵山卫、女姑口、沧口、沙子口、登窑和薛家岛等海口设常关分卡或代办处,管理口岸和征收关税。直到鸦片战争后,出于拱卫京师的需要,李鸿章先在旅顺、威海大搞海军基地建设,金钱有限,暂时顾不上青岛这头。灵山卫镇辖境解放前属胶县第七区灵阎乡和第五区港头乡。1945年8月解放。初属“海西办事处”统辖,原第五区所辖14个村划归辛安区,第七区所辖43个村划归灵山卫区。1946年胶南县建立后,灵山卫区时辖60个村。1949年7月灵山卫区改称第十一区,下设于家、扒山、积米崖、赵家、朱家、赵家庙、灵山卫7个乡。1955年10月又改称灵山卫区,又有19个村划归灵山卫区。1958年3月撤区划乡,灵山卫区改为灵山卫乡,同年撤乡,建立明星人民公社,后改为灵山卫人民公社。1983年行政区划改革试点,7月1日灵山卫人民公社改为灵山卫乡。1984年行政区划改革时又改为灵山卫镇,辖44个村民委员会、56个自然村。2005年12月18日灵山卫撤镇设街道办事处。灵山卫在清雍正年间裁并后,日渐荒废。卫城于清道光年间开始倒塌,至1933年只留下四门和部分城墙,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还保留西门和部分残墙,现已全部拆除,昔日面貌不复存在,只有城南还留有烽火台遗迹。今日的灵山卫,已由海防的要塞演变为一个经济强镇。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一派繁荣喜人的景象。结论 本文通过将灵山卫和明朝卫所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灵山卫的设立对明朝的卫所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明朝初期山东沿海的防御情况有一定的认识。灵山卫作为明朝山东沿海的一个重要的卫,有其独特的地方。文章通过对它设立的原因,它的地理位置及其布局等一系列的考证,对它有了初步了解,结合灵山卫志的记载,找出了灵山卫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特色及其对当地的影响。通过查阅资料,对灵山卫的历史沿革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资料等的限制,笔者对明朝的卫所制度和灵山卫的研究比较肤浅,对此问题的研究,还需要其他学者进行深入。参考文献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75页引2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93页引3龙文彬.明会要M.北京: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