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概论第四章.ppt_第1页
自然资源概论第四章.ppt_第2页
自然资源概论第四章.ppt_第3页
自然资源概论第四章.ppt_第4页
自然资源概论第四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第一节 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二节 单项自然资源评价 第三节 国土资源评价,第四章 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第一节 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资源评价的概念 资源评价是根据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理和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数量、质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 因评价对象不同,资源评价的类型很多。但在没有特别说明或强调的前提下,资源评价一般是指自然资源评价。,自然资源评价,自然资源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定和估价。 自然资源评价以自然资源的考察研究工作为基础,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条件和依据所在。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提示自然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开发利用潜力的大小,限制性及其限制强度,并提出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的建议,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提供科学依据。,二、资源评价的分类 (一)根据评价对象,可以区分为: 1、单项自然资源评价 指土地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气候资源评价、森林资源评价、草地资源评价、海洋资源评价、能源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等。目前的自然资源评价主要是单项的评价。 这种评价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单项的自然资源评价已基本形成各自的评价体系、方法和指标。 2、自然资源综合评价,自然资源综合评价,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以单项评价为基础,但不是单项评价的罗列或简单的算术叠加。综合评价的特点在于综合,起到总体大于局部之和的作用。通过综合评价揭示自然资源的整体性质和功能,为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服务。 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在于自然资源在一个地域内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由于各单项资源的功能、性质和评价标准有所差异,特别是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之间,所以至今对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就一般原则而言,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综合评价的目标; 2)划分自然资源的组合类型作为综合评价的 基本单元; 3)选定评价的项目及其指标; 4)根据所选项目对基本单元进行评价,得出 质量优劣的判断或指出自然资源综合开发 类型、开发方向和开发顺序。,(二)根据评价侧重,可以分为:,1.以自然属性评价为主的自然资源质量评价 自然资源质量评价主要根据自然资源的潜力高低对自然资源做出评价,在确定潜力高低的标准中一般以自然属性的评价为主,适当考虑与之有关的经济属性。通过对自然属性在开发利用中所反映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存在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强度划分出自然资源的潜在开发利用能力等级。 通过对自然资源质量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地区内或地区间自然资源优势程度,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产力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不同自然资源种类的质量内涵和标准不尽一致,所以首先对各单项自然资源的质量评价,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对区域自然资源质量进行全面评价。,2.以经济属性评价为主的自然资源经济评价,自然资源经济评价是指按照经济观点,从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出发,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开发利用的方向,以及开发利用的经济合理性所进行的综合论证。 经济评价必须从经济发展方向和具体要求的生产部门布局的实际要求出发,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对特定的生产部门和地区经济发展与布局产生影响的主导因素进行重点评价,最后在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合理性,通过经济指标进行比较计算,选定优化方案。,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有,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及其与生产部门的 关系; 2)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与区域组合特点; 3)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条件分析; 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方向的选 择与比较论证;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和社会效益。,(三)根据评价的特定目的,可分为:,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是从经济发展需要及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的角度,对自然资源内在属性与外部有关条件的综合评估。,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特征及其对一定时期内 经济发展需要的保证程度与适宜程度; 2)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与地域组合特征及其对区 域建设的有利与不利程度; 3)影响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条件,特别是交 通地理位置、城乡经济基础、劳动力资源等; 4)自然资源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开发利用的可 能性、方向、方式及其经济效益与环境后效。 上述评价基本内容因评价对象的范围、规模与类型的不同而各有侧重。,2、资源保护改造评价,资源保护改造评价是以保护资源环境、资源生产力和改变不利条件而采取相应措施为目的的评价。 根据评价对象与目的,资源保护改造评价有水土保持、盐渍土改良、防风治沙、围垦海涂、灌溉排水、沼泽地改造、防止污染、土地复垦、绿化造林、珍稀动植物保护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评价。 资源种类繁多,对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目的的保护改造评价所考虑的评价因素是不同的,依据的原理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必须考虑寻找起主要作用的限制因素。评价因素指标的划分重点是确定临界标准。,用于特定目的的自然资源评价一般针对性强,应用目标明确,通常围绕特定目的和用途确定各自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近年来这类评价发展较快、工作实践较多,已经成为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二节 单项自然资源评价 概括地介绍自然资源开发的一些主要评价指标,以作学习项目评价方法和具体项目评价的引导。 一、矿产资源评价 研究矿产资源的评价,一般选用地质评价(又称自然特性评价)和经济评价两类指标体系。此外,还必须进行矿产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影响评价。,(一)矿产资源的地质评价,矿产资源地质评价是应用地质技术的方法,从地质矿藏本身的形成、分布规律与工业技术的要求出发,研究与矿物原料资源远景与开发有关的各种自然技术、经济要素,以便确定勘探方向和判断其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着重提出开发利用可能性的依据,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基础。 评价的内容和依据有:,1.矿床类型,矿床(或称矿藏)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于地壳中,并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被开采利用的有用矿物聚集体。 矿床类型分矿床成因类型和矿床工业类型。 矿床类型这一指标的重要性对金属矿产资源(重要)和非金属矿床(相对次要)有不同。 不同的矿床类型,影响着采矿、选矿和冶金工业的工艺方法和工艺流程。,2.矿石储量,矿石储量是经过地质勘探手段查明埋藏地下的资源数量。 由于勘探程度的不同,矿石储量一般分为开采储量、设计储量、远景储量和地质储量等几种。 矿石储量的大小,特别是设计储量好远景储量的大小,决定着未来企业可能的生产规模、投资额、生产装备、工艺流程和生产年限,以及未来扩大矿山生产规模、延长服务年限的可能性。是制定开采规划、生产计划和企业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对于评价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有着重要意义。,3.矿石质量,金属矿石最重要的指标是矿石品位。其他指标有矿石的自然类型,矿石的加工技术特征和综合利用价值。 非金属矿石质量的重要影响指标则是矿石中有用矿物的物理技术特性和矿石中有用矿物的含量。如金刚石,主要是利用其硬度,因而其结晶程度、硬度和脆性,就成为决定其质量的主要因素。,4.矿床开采条件,矿床开采条件主要指矿体产状、形态及大小、矿层厚度、埋藏深度、矿石顶底板围岩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以及矿区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等。 这些条件对矿山的基建投资、生产成本、生产规模和劳动生产率等产生巨大影响,是选择矿山开采方式的重要技术因素之一。,5.矿区条件,主要指矿床的经济地理位置和该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特别是矿区的交通运输条件方便与否,对于那些大型的、开采量大的矿床有重大意义。 其他经济条件,如人口和劳动力的情况,动力燃料来源,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水源和给排水情况,辅助原料、建筑材料、木材等的来源和供应情况,以及粮食、副食品的供应情况,都在各方面影响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二)矿产资源的经济评价原理,矿产资源经济评价是在地质评价的基础上,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供需平衡、当前技术水平与矿藏开发利用的影响,论证其工业意义与开发利用的经济效果,用定量的指标来论证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经济效果的大小。 地质评价与经济评价是密切配合,而且常常是共同进行的。 矿物原料资源的经济评价,一般选用以下几个指标,1.年生产力(年开采能力)与开采年限,一般用年产量来表示,它取决于矿床规模(Q)和企业年限T,设最大年生产力为A,则有: A=Q/T 或QKn/TKp (Kn为选矿时矿石回收系数,Kp为开采时矿石贫化系数) 通过上式确定A时,还要考虑到采矿技术条件的可能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年生产力是矿物原料资源经济评价首先应注意的指标。因为年产量的不同,不仅对矿床在相应部门中的作用、采矿设备、运输手段等会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投资数量、企业生产年限、开采利用水平、产品成本和开采经济效果等也有决定性的影响。,2.投资,投资量的多少是评价矿床开发利用价值的重要因素。具有相同生产规模的矿山企业,投资量越大,矿床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越小。 投资一般可分为工业用途投资(生产投资)和居住生活投资两大类。前者包括矿山基建、矿山设备、运输、动力、房屋建筑(矿井、选矿厂、冶炼厂、矿仓)等。其中矿山基建投资所占比例较大(地下采矿占40%-60%。露采占15%-25%),其次有选矿厂(15%-25%),能源动力(20%-30%)。 投资评价不仅要看总投资多少,而且要看投资比例的高低:投资比例=总投资年生产力 投资比例是动态,随着矿山企业年生产力的增加,投资比例就有所降低,从而使开发利用的经济效果更加显著。,3.运营成本,矿产品成本取决于多种因素,如采矿方法和系统、年生产力、总投资和投资比例等(现在正考虑把资源价值算进成本和价格中去)。各种因素相互关联。 在已开发矿山的具体核算时,成本的内容包括工资、材料、电能、地质勘探费用偿还率、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环境污染补偿费、拆迁费、土地使用费、矿产资源税等。 对规划矿山,产品成本的确定,一般采用经验公式来估算。,4.价值,指矿产品的市场价格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调拨或回收价格。显然,这对资源开发的经济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一般根据金属价格或精矿价格来计算。,5.利润,矿藏开发的利润是矿产总价值扣除成本的剩余部分。此数为正数,则说明开采可以获利,数值越大,获利越高,矿床的工业利用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要亏损,但也并非所有要亏损的矿床都没有开发利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计算矿床开发利润一般采用B.N.库索奇金所提出的计算公式。对于金属矿床,有 A=gCQ-(P1+P2+P3) 其中,A为每吨矿石可获利润;g为矿石中某金属的平均品位;C为某种金属的回收率;Q为某种金属或精矿的价格;P1为每吨矿石的开采成本;P2为每吨矿石的选矿成本;P3为每吨矿石的其他成本。 将A值乘以矿床储量,即可得出开发全矿床可能取得的总利润。 非金属矿床开发利润的计算与此有所不同,但原理一样,此处从略。,(三)环境影响评价原理,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各种资源开发项目的论证必须有“环境影响报告”,把环境影响评价引入资源开发评价中。所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陆续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我国也规定所有的开发项目必须作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可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环境影响评价只评价自然环境影响; 广义的环境影响评价则还要评价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广义的环境影响评价,广义理解的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是要评价项目导致的所有未纳入市场体系的影响后果,包括有益的方面,如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交通条件、增加资源供给、改善气候水文条件等;也包括有害的方面,如收益分配不均、导致劳动力价格或生活费用上涨、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危害人类的生态系统的健康等。这些影响绝大多数是不能用市场价格来衡量的,有时甚至是无形的、不可度量、不可测定的。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现在已发展得非常复杂,这里只能对主要内容作一个概括的介绍。,1.环境影响的识别,如果拟定的资源开发计划(包括采用的技术)付诸实施,将对哪些环境要素产生影响?影响的重要性如何?要提供一个清单。清单的内容视项目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人类健康:发病率、死亡率。 (2)生态系统:指被的增减,生物生产量、物种的变 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动物迁移(尤其是鱼类洄 游)。 (3)环境的美学和娱乐价值:风景、垂钓、体育。 (4)环境污染:大气、水体、土地、噪声。 (5)资源变化:土地占用、资源的耗损、对其他资源 的影响。,(6)自然要素:气温、湿度、径流、水位 、温室气体、地貌。 (7)文物古迹:历史遗址、风景名胜。 (8)对周围地区或上、下游地区的影响: 如水土流失、沉积物、水量、酸雨。 环境影响的识别必须以对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为基础,其中的因果关系有一些已被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此外,影响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不免会有一定主观性,因而会有争论。,2.环境影响的估算,对上述影响效益或危害要加以估算。有些影响可以换算成货币单位,如砍掉了多少树木、淹没了多少房屋和财产,直接可以算出价格;如不能以货币价值计量,则可以用非货币型实物指标;若两种方法都不行,可以定性地确定影响的级别。显然,这里也涉及各种人的不同价值问题。 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财产的变动来估算项目的环境影响。 已建立的国家(或国际)环境质量标准也可以用来估算项目的环境影响。,3.环境影响的比较,对不同开发方案,或同一方案的不同技术、不同设计都作环境影响评价。然后估算上述各种影响的总和。比较不同方案的环境影响总分,寻找环境影响最小的项目。对于总分无可比性的不同方案,通常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实地调查或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项目的支持程度;另一种是投票决定取舍。 应该指出,综合考虑资源开发项目评价所涉及的以上各个方面,就构成了成本-收益分析的主要内容。,二、可更新资源评价,可更新资源的评价也需要进行自然特性的评价、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后两者的基本原理与矿产资源项目评价类同,故此下面只介绍主要可更新资源的自然特性评价。,(一)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或适宜性,分别称为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1.土地潜力评价,土地潜力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用途方面的潜在生产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于某种持久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或限制程度,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力所进行的土地质量等级之评定与划分,故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级。迄今的土地潜力评价大多针对农业而言,即农用地潜力评价,主要评价土地的农业利用的可能性与生产潜力高低。 最早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是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当时的目的是为控制土壤侵蚀服务,60年代后加以改进,用于评价土地对于大农业利用的潜力。,由于土地潜在生产能力与光、温、水、土及其他自然因素有关,尤其是气候与土壤两者乃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养分循环的主要环境因子,所以有 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 以土壤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 以及将气候、土壤两者结合的潜力评价等三种。,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则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方式的分类有不同的层次,高层类型如农业、林业、牧业、工业、交通、国防、城市、旅游等用地,低层类型如小麦、杉木、茶叶、居住、机场等用地。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土地对这些不同利用方式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如何,从而作出等级评定。,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中是否采用量化的标准可将土地适宜性分为两类。 1)定性土地适宜性分类。 它只是根据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配比的吻合情况,定性地大致说明土地对一定的利用是高度的适宜、中度的适宜、勉强的适宜或不适宜。 2)定量土地适宜性分类。 它是用量的指标,定量地说明土地对一定的利用是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的适宜或不适宜。,无论是土地潜力还是土地适宜性,都取决于土地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土地的区位条件。因此,土地资源自然特性的评价其实是评价土地的组成要素(如地形、土壤、气候、水分状况等)和区位。,土地的组成要素和土地的区位,(1)地形:主要是海拔高度、坡度、坡长和坡位、 坡向等。 (2)气象气候:主要是辐射、温度、降水、蒸发、 风速即雹、雪等。 (3)水分状况:地下水埋深、有无泉水出露以及洪 涝频率等水文因素影响土地的潮湿状况,从而 影响到土地的质量。 (4)土壤:土壤侵蚀强度是土地评价常用的一项指 标。 (5)区位条件:土地的区位条件评价,在原理上与 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矿区条件评价类同。,(二)水能资源评价,1.水能蕴藏量 各条河流水能蕴藏量的大小,与水量、落差成正比关系: N= r Q0 H(kgm/s) N=85848 Q0 H (度) 由于水量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落差取决于地形条件,因而又可依据一定区域内的降水量、蒸发量和地形落差变化的基本数据,用上式大致估算区域的理论水能蕴藏量。,实际上,由于自然、经济、技术种种条件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水能还是不可利用的。例如河流的天然流量洪枯变化很大,洪峰来时,要从溢洪道放走一部分,不可能全部流量都用来发电。用水库调节可解决部分问题,一般水电站约可利用流量的80-90%。从河流或水库中引水供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船闸或筏道放水,水库蒸发损失等,都减少发电量。河道的落差由于受地形地质条件和淹没损失的限制,也往往不能利用到最高程度。此外,把水能转换为电能或机械能过程中也有损失(水轮机的发电效率平均约为85%-90%)。那些实际能够用来发电的水能蕴藏量,称为实际水能蕴藏量(或可开发水能蕴藏量)。,一个地区的实际水能蕴藏量和理论水能蕴藏量的比值,称为水能蕴藏量的利用系数。利用系数越大,开发利用价值越高。例如全国的理论水能蕴藏量(为6.8亿千瓦)相当于每年发电5.9万亿度。全国可开发的大中小水电站装机容量为3.8亿千瓦,以平均年利用小时数为5000小时计,年发电量约1.9万亿度。所以水能蕴藏量的利用系数为32%。各地区的利用系数也可照此计算。,2.水能开发条件,水电站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对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也有很大影响。(如库区淹没指标和人口迁移指标是很重要的因素) 水电站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特别是水电站与能源消费中心之间的距离、影响着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制约着水电站的投资和生产规模。,(三)森林资源评价,1.林地面积 林地面积是指林木郁闭度达到0.4以上的有林地面积(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林木郁闭度达到0.10.3者称疏林地,0.1以下者称无林地。 林地面积是衡量一个地区森林资源的首要指标。森林覆盖率是相对数量指标。 一般认为,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应在25%以上,否则不仅木材不能自给,生态环境也难以保持良性平衡。但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林业在地区的地位也不一样,从而对各个地区森林覆盖率的要求也不同。,2.森林结构,森林结构是影响林分生长、生产力以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着森林其他功能的发挥。森林结构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 (1)树种结构 (2)层次结构 (3)年龄结构 (4)森林密度,3.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森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依据不同林种而有不同的指标要求。 对用材林而言,主要是指森林蓄积量和木材品种及材积级别。森林蓄积量中首先是森林蓄积总量,其次是可利用蓄积量所占比重。 对于特用经济林、竹林、果树林等林种来说,则主要应考虑林副产品的种类、年产量、质量等方面。,4.森林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森林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点,此外,人为因素也影响森林的分布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林区、林种、蓄积量和林副产品,森林的分布也决定其区位条件和其他开发利用条件。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具体表现为:森林资源的集中程度、林区交通条件、林区附近工农业发展水平是否有利于提供必要的机械设备和粮食等生活、生产用品,林区动力保证程度,以及林区的气候、地貌条件等。,(四)草场资源评价,1.草场生境条件 草场生境条件决定草场类型、植物构成、草场的生长期、产量和质量,因此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主要评价以下几个要素。 (1)气候 (2)地貌 (3)水源 (4)土壤基质,2.草场植被条件,草场植被是草场的主体因素,也是人类利用草场的直接对象,它决定草场的基本特性(如植物组成、发育强度、产草量等)、草丛质量和草场利用的发展方向。草场植被条件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评价: (1)植被覆盖度 (2)草场饲用植物构成 (3)草群品质和产量 以上三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草场类型。,3.草场生产潜力,(1)载畜量与载畜能力 载畜量是指草场上实际的家畜饲养量,也称为牧场实际的密度容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草场生产能力的水平和经营管理的效果。由于家畜繁殖、死亡、淘汰、出栏等过程随着草场牧草数量、质量在季节和年份上的不断波动,加之每年气候、灾情、饲养管理、草地培育手段等条件的不同,因而载畜量总是不断变化的。就一年而言,冬春季载畜量为最低,暖季最高。 载畜能力即是草场对牧畜的承载能力,指草场在保证持续利用(为方便起见,多定义为在中等程度利用)条件下,全年放牧期内可能容载的最大牲畜数。它是一个理论数值。载畜量小于载畜能力,表明草场生产还有潜力;反之,则造成超载,这就是一种过度放牧,会使草场生产力大大下降。,用载畜量来评定草场的生产能力,长期以来以其指标简单明确、通俗易懂、统计方便而广泛用于我国和全世界的草场生产实践中。尤其在草多畜少和草畜平衡的地区,牧草能充分满足家畜的需要,在一般的经营管理条件下,较多的家畜头数可直接表现为较多的畜产品。但由于家畜本身具有生产资料或财富象征两种作用,家畜量与可用畜产品(存栏数与出栏数)之间可能会有显著差别。往往会出现家畜存栏数增加了,畜产品收获量反而下降的反常现象。,(2)畜产品的年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草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畜产品,载畜量和载畜能力只是一个中间状态。获得畜产品与牲畜数量有直接关系,没有一定数量的牲畜,牧草就得不到充分利用,草场生产潜力也无从发挥。但牲畜头数过多,超出草场牧草生产量的负荷能力时,不但牲畜数量发展没有保证,也会严重降低草场生产能力。因此,应当在稳定适当的牲畜数量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畜产品年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来提高草场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其潜力。,计算畜产品的年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时,常把各类畜产品产量换算成统一的畜产品单位。1个畜产品单位相当于1kg增重,0.7kg净肉,含有2.25Mcal代谢能。(这里没有考虑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份或物质,如毛、皮)。按国内先进地区的试验数据,以5kg青草为1个饲料单位,每10个饲料单位(50kg青草)生产1个畜产品单位。据此,一定范围内的草场年总产草量除以50,即可得此范围内畜产品的年产量;再除以面积,得单位面积产量。当然,这只是一种粗略的算法,实际上畜产品产量还取决于草的品质、水源等。,在维持牲畜数量相对稳定条件下,增加畜产品产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合理淘汰,加速周转,这是符合草场畜牧业经济规律的。因为家畜的生产性能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生产性能越低。以产毛、产肉的改良羊为例,5岁后其毛、肉均不会有增量,此外,草场牲畜一般有所谓秋肥冬瘦春死的季节变化规律。因此,只要注意减少老、残、弱畜等生产性能低的牲畜在畜群中的比例,提高家畜质量,适时出栏,加强冷季牧场建设或冬储牧草,畜产品产量可以在不增加牲畜数量的情况下大量增加。,(五)海洋鱼类资源的评价,1.鱼类的数量变动 也称鱼类资源变动。主要通过渔获量的变动而显示出来。鱼类的数量变动往往表现得很激烈,如烟台鲐鱼渔获量的波动幅度超过10倍;西太平洋经济鱼类渔获量的波动幅度,鳁鱼为1-4.3倍,秋刀鱼为1-25倍,鯵鱼为1-12倍;大西洋的梭鲈鱼为1-10倍,虾虎鱼为1-75倍。 要深入评价鱼类数量变动,就需评价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海域中饵料的保证程度 (2)鱼类本身的生物学特征 (3)人为捕捞和增殖措施,2.鱼群的洄游规律,鱼群洄游对鱼类资源的分布和数量有显著影响,鱼类洄游分3种类型: (1)生殖洄游(产卵洄游) (2)索饵洄游 (3)越冬洄游 很多中下层鱼类在昼夜之间还有明显的垂直移动(如带鱼、小黄鱼等),亦即一昼夜间栖息在不同的水层。引起垂直移动的原因,主要有两种。,3.渔场条件,由于洄游,鱼类集合成群,定期在一定地区大量出现,这就形成“渔场”,洄游的进行即表现成渔场的移动。海洋渔场的形成还受许多其他有关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各海区的渔场有着不同的开发利用价值。这些因素主要是: (1)海区位置 (2)海水深度 (3)海底地形和底质 (4)渔港和渔业基地条件,(六)淡水鱼类资源的评价指标,1.地区自然条件 淡水鱼类的种类组成首先取决于所在的流域和河段。如珠江流域位于南亚热带,高温多雨,鱼类在一年中的生长期长,养鱼一年可收获两三次。鱼的种类也相当多,约有260余种。而黑龙江流域,气候较冷,鱼类只有90多种。又如长江干流大致以宜昌为分界,上游平鳍鳅科鱼类特别丰盛,下游则有上游没有的一些鱼种,如鲚鱼、鳜鱼、乌鱼等。,2.水环境条件,各河流、湖泊、坑塘和水库中的水文、水化学、水生生物状况,是天然鱼类数量变动的重要外界因子。如我国南方水量丰富,水质肥沃,水环境条件很适合鱼类生长,所以鱼类品种繁多,产量也高,多有“鱼米之乡”。而西北、内蒙古地区的湖泊水面,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所以水质盐化,多数鱼类不能生存。,3.渔业利用,即人为的农业工程、捕捞和增值措施,对淡水鱼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组成有重大影响。如河湖建立堤闸,阻碍了江湖间鱼类洄游,使鱼类的种和量的组成发生变化。人为捕捞量强度过大,密网酷捕幼鱼、工业废水污染等,可能导致鱼类资源下降。反之,加强人工放养,则促使鱼类增值。,第三节 国土资源评价,概念: 所谓国土资源评价,就是针对特定的国土区域,根据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因和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数量、质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 其评价的对象是一个国家或国家内部的某一特定区域(行政区或自然区)由自然、经济、社会(人力)三大资源组成的复杂的物质系统。这一物质系统是人类长期作用于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相互作用的历史长河中积累起来的物质成果。,一、国土资源评价目的,开展国土资源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土规划地域内各种重要资源,特别是整个国土资源系统的数量和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开发潜力等方面的评价,从强化地域整体功能出发,明确所规划的地域国土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配置上合理和不合理、匹配和不匹配的关系,掌握各种资源,特别是重要资源的开发潜力,明确国土开发与整治的方向与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国土规划提供全面的科学依据。它是国土资源调查与政府制定规划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国土资源“规划是手段、管理是核心、保护与合理利用是目的”,评价则是规划制定的依据,而调查则是评价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调查是基础、评价是依据、规划是手段、管理是核心、保护与合理利用是目的。显然,评价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关键所在,是国土资源调查与政府制定规划之间的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 简言之,国土资源评价是为正确制定国土区域开发与整治的战略决策,为强化国土区域的整体功能服务的,它是国土规划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对于国土规划的质量有着深刻影响。,二、国土资源评价内容,国土资源,首先是指这个疆域范围从上空到地下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六大类;其次还有被称之为社会资源的人力资源,以及人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重要条件的各种设施,如工厂、矿山、交通线路、水利工程等。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国土资源还包括社会资源。它是一个由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社会(或人力)资源共同组成的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复杂的物质系统。这一物质系统是人类在地表空间创造的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人类在规划未来而进行的资源评价中,应当涉及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三个方面或三个系统的内容。,自然资源系统,自然资源系统主要包括水、土、气候、生物和矿产等五大资源,但在某些地区常把能源与自然风景资源单独列出。这样自然资源最多的可以列出七项,其中水、土、气候、生物在评价时常归入农业自然资源,而矿产、能源及生物资源中的森林与农业产品则归入工业自然资源。(这样划分只有相对意义),经济资源系统,经济资源系统主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与通信业、建筑业与商业五大资源,它们是各个地域开展国土资源评价的重点。但是在某些地区常需将旅游业、财政、金融业与科技信息资源也列为评价的内容,甚至列为评价的重点。,社会资源系统,社会资源系统以人力资源为主体,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劳力、智力(指科技人才)三大资源以及为人力资源服务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资源评价重点的选择,国土资源各项内容,并不要求每个地域全部逐项做出评价,更无需对每一项内容都长篇累牍地深入细致地去做评价。而是要求从各个地域的具体实际出发,抓住其中的某些重点内容及重点方面做深入细致的评价,对非重点内容可以粗略一些,有的甚至可以不评或一笔带过,对于同重点资源有紧密联系的资源,也可以不单独列出来,而和重点资源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选择资源评价重点,主要应考虑对国土区域整体功能有重大影响的优势资源。同时也应对地域整体功能有重大影响的非优势资源给予考虑。,我国三种类型国土区域,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资源开发型地域 经济与技术资源优势明显的技术开发型地域 以自然保护、环境治理、旅游观光为主的特殊功能的国土地域,多数国土区域的国土资源评价内容,1.国土资源的整体优劣势; 2.国土资源的组合与结构特征; 3.国土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地域差异; 4.制约国土资源优势发挥的主要因子; 5.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三、国土资源评价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 (1)将优势资源与非优势资源紧密结合; (2)将局部与全局相结合。,2.实践性原则,(1)“空间性”与“时间性”相结合; (2)宏观与微观层次评价相结合; (3)现状与潜力评价相结合; (4)顺向与逆向评价相结合。,3.可持续利用原则,(1)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必须保证其利用强度不超过自然资源可承载能力;从而使自然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也能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 (2)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相结合。,四、国土资源评价的一般方法,国土资源评价是在国土资源已有的考察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建国以来,我国开展了大量的单项或专题性的国土资源考察,如土壤普查、县级土地概查与详查、林业二类清查和林业区别、水利、水能勘查、地下水资源勘查、草场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工业普查、各部门开展的专项调查、人口普查、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统计报表、区域性专题调查研究报告、许多省组织各部门编制了系统汇总本省、市、自治区的国土资源的专门资料和出版物。这些调查成果和统计报表与资料汇编,无疑为开展国土资源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国土规划人员并不需要“从零开始”去作国土资源的考察,而应当按照国土规划的需要编制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国土资源汇总表,系统地汇集国土规划需要的各种数据。,但规划人员在评价之前,必须对汇总的资料针对性地作一些甄别与核实,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实地作些补充或抽样调查,以及对重点开发和整治地区作短期的综合考察。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国土资源评价工作,必须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国土资源评价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层次也不一,因此评价的具体方法很多。现仅从提高国土资源评价质量的角度,提出评价时应当遵循的一般方法。,1.实地评价与室内评价相结合,以室内评价为主。 (有时需要深入实地拟定评价项目的指标,同时也需要把评价结果拿到现场去对照,考察是否符合实际。) 2.条条进行的单一成分评价与块块进行的系统综合评价相结合,以块块综合评价为主。 (前者比较深入细致,但局限性比较大;后者从地域整体功能出发,适应地域整体功能优化的需要。),3.纵向与横向对比评价相结合,以横向对比评价为主,纵向对比。 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与横向对比是国土资源评价中采用的主要方法,纵向对比的主要目的是探寻资源形成与演变的规律;横向对比的主要目的是明确资源的优劣势,寻求开发的方向与途径。相比较而言,后者的应用范围比前者更广,而且对绝大数国土资源而言,也更为重要。,4.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量评价为主,过去不少学者往往强调在定性基础上开展定量评价,也就是说先定性后定量。这种评价思路对某些易于判断的简单的对象是适宜的,而对于一些不易判断的复杂的对象则不适宜。(往往极易产生主观武断的错误) 主张坚持先定量后定性,即先引证或计算出定性需要的各种数据,然后按照公认的标准来确定事物的性质。这样就可以得出比较科学可靠的评价结论。,五、国土资源质量评价方法,(一)标准值对照评判法 按照国家(或国际上)规定的质量标准,或者科学界公认的质量分级标准,将它与被评的某一资源质量的实际值相对照,藉以评定其等级。 目前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富矿与贫矿(或优质、中质与劣质矿)、水资源的质量等级、土壤质量等级,以及某些农产品、工业产品的质量分级均有明确的规定,这些均可以作为标准值使用。 若缺乏质量分级的明确规定,则可以本地区较成熟的公认的有关资源质量分级的成果,如草场分级、耕地分级、宜农荒地分级、养殖湖泊分级等作为评价的标准值应用。,(二)地域对比评判法,将某一资源与具有同一资源的地域单元通过反映该资源质量特征的各有关指标的系统对比,来评定该地域单元某项资源的相对质量,得出相对优劣的评价结论。,(三)主导因子评判法,在影响某一资源质量的多个因子中,选择一或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子作为评判资源质量或划分等级的依据。然后对这种起主导作用的评价因子(或项目),提出一个或多个能全面确切地表达它的评价指标,并对每一个指标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