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_第1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_第2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_第3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_第4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566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3的就是1的。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3张饼的是多少张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课前谈话师:上课前我们先来交流一下对几个问题的看法:(发明与发现) 发明和发现是一回事吗?大家谈一谈什么叫发明,什么叫发现?生:发明是原来没有,经过想像创造出来,发现原来就有,后人逐步得到了。大家天天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发明的?还是发现的?生:发明的,阿拉伯数字,就是印度人发明的。生:运算定律是发现的,比如说加法的交换律。生:数学知识既有发明的又有发现的师:大家的分析很有见地,其实就像大家所说的,数学知识既有发现,又有发明,发现靠经验,发明靠聪明,积极地思维,一个好的数学家要发现和发明要兼而有之,才能发现数学世界的新大陆,今天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和张老师一起努力既能做知识的发现者,又能做知识的发明者。【新授】复习旧知,启动研究问题。【出示题组】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除法算式,看看大家谁的反应最快?(课件)28÷4= 2÷100= 6÷4= 0.7÷2= 9÷10=师: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1÷6等与多少呢?生:0.1666师:1除以6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生:师:这是你的猜想,光猜想不行,我们还得验证,经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评析】通过一组口算,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进而提出当1÷6得不到一个准确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渗透了合情推理的思维方法。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1)师: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把当作一张饼,如果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多少张,该怎样列式?生:1÷3= 结果是多少张?(课件演示)师:每人分得1张饼的,就是张(板书)1÷3=(张)d) 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吃,每人吃多少张饼呢?怎样列式?生:3÷4师:每个人手里都有3张纸片,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剪一剪,拼一拼,看看结果是多少?(小组合作)交流生:把每个人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一份,就吃了张。师:谁能给他们组的想法提几个问题?a:你们是几张几张的分的?b: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张饼?(张),c: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张?(就是3个张就是张)d:怎样才能看出是张?师:谁是和他们分法一样的?还有更简单的分法吗?生:把3张饼摞起来分,每人分一块,就是张。师:提出问题:a:现在是几张几张分的?b:每人分了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c:3张饼的就是多少张饼?d:怎么看出是张?(还得一张一张的摆)师(小结):【课件出示】把3张饼一张一张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张张饼,分了3次,共分得3个张,就是张;也可以把3张饼摞起来一块分,每个人都分得了3张的,就是张(板书)3÷4=(张)【评析】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张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借助学具,深化研究。如果把2张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用学具分一分。生: 2÷3=2/3(张)借助想象,巩固研究方法。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张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张吗?生:略。(课件演示)(5)刚才大家研究了分饼的问题,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计算7÷9的结果吗?(7/9)【评析】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经验。观察算式,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师:大家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师:被除数÷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大家还需要补充什么?(b≠0)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他们之间有区别吗?(小组讨论)生: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是一种具体的数量。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联系与区别。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说说刚才的研究哪些是发现的,哪些又是发明的?生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我们发现的,但是分饼的方法是我们发明的。生2:用字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发明的。【评析】学生的精彩的回答说明学生已经沉浸在了本节课的探索之中,且有了自己学习数学的思考与心得,这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期望的。练习出示上课伊始的口算题组师:大家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除法算式的结果吗?教师解释0.7÷2=是可以的,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评析】本组练习使学生知道了不论被除数小于、大于或等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商,这样不仅加深和扩展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为讲假分数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总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具体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张饼的就是张。把2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张饼的就是2/3张饼的理解。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精心、具体的指导。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a:你们是几张几张的分的?b: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张饼?c: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张?(就是3个张就是张)d:怎样才能看出是张?问题的提出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三、 用发展的思维去理解所学的知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