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及说明_第1页
“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及说明_第2页
“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及说明_第3页
“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及说明_第4页
“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及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及说明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及说明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及说明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940页。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2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 “多些”“少些”。谈话: 同学们,瞧,这是什么?(智慧星)这些漂亮的智慧星呀,是小猴和小猫比赛时折的,你们想知道比赛结果吗?请看屏幕。课件呈现例题: 小猴和小猫比赛折智慧星。小猴说:“我折了34个。”小猫说:“我折了38个。”(教师在黑板上贴动物图片并板书34和38)提问: 听了小猴和小猫的对话,你知道了什么?请在四人小组中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后汇报。可能出现的回答: 小猫赢了比赛,小猴输了;38大于34,34小于38;小猫折的比小猴多,小猴折的比小猫少。引导: 你怎么看出小猫赢了?小猫折的比小猴多很多吗?得出: 小猫折的比小猴多一些。(板书“多些”)提问: 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同桌互相说一说。得出: 小猴折的比小猫少一些。(板书“少些”)说明: 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便于教学的展开。2 “多得多”“少得多”。谈话: 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一些小朋友,谁愿意说一说我们班原来有多少名小朋友?(46名)谁能说一说转来多少名小朋友吗?请大家数一数。学生活动,数出本学期新转入的小朋友的人数。(分别板书原来和新转入的学生人数)提问: 原来小朋友的人数和新来的小朋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可能出现的回答: 原来的小朋友人数多,新来的小朋友人数少;原来的小朋友人数比新来的小朋友多,新来的小朋友人数比原来的小朋友少。引导: 原来的小朋友人数比新来的小朋友只多一点吗?(不是)得出: 原来的小朋友人数比新来的小朋友多得多,新来的小朋友比原来的小朋友少得多。请同桌再用“多得多”和“少得多”互相说一说。(板书:“多得多”“少得多”)说明: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熟悉的事,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建立数感。3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仅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而且要反映数量相差的程度时,就可以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来表达。4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团结合作,思考问题既认真又有创意。(1) 讲述: 小熊和小兔来到了一片果园,它们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呈现“试一试”画面。小熊说:“苹果有50个。”小兔说:“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提问: 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可能有多少个呢?(小组讨论,交流)课件出示: 梨可能有多少个?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先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回答时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选择。(2) 课件呈现“想想做做”第1题画面。小芳说:“我拍了46下。”小明说:“我拍的比你多得多。”小明可能拍多少下?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说明: 通过讨论、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并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5 课间休息: 欣赏一分钟欢快的音乐。提问: 这段音乐好听吗?播放这首曲子用了1分钟,我们上一节课需要多长时间?(40分钟)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将这两个时间比一比?得出: 一节课的时间比这首曲子的时间长得多,这首曲子的时间比一节课短得多。引导: 你还知道有哪些事情所用的时间要比一节课的时间长一些?(学生自由发言)说明: 听1分钟音乐使学生感到轻松,同时又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的体验。二、 综合运用,培养数感1 猜人数。课件呈现“想想做做”第2题画面。男孩说:“一班有38人。”女孩说:“二班人数比一班少一些。”讲述: 二班可能有多少人?16人、36人、40人哪个更合适?2 猜年龄。讲述: 小明家有四口人,他们听说你们学到这么多的本领也想考考大家,请同学猜一猜他们的年龄。四名同学分别扮演爷爷、小明、爸爸、妈妈。爷爷: 我的岁数比65大,比70小,你知道我可能是多少岁呢?小明: 我的年龄比爷爷小多啦,我有多大?爸爸: 我的年龄比小明大多啦,我有多大?妈妈: 我比小明爸爸的年龄小一些,我有多大?说明: 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和想像丰富的心理特点,采用学生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三、 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四、 活动课件呈现: 小猴拿着卡片50,小猫拿着卡片45。讲述: 小猫和小猴打算用今天学习的“少些”“多些”“少得多”“多得多”这些词玩一个游戏。你们想不想玩?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活动方法: 两人各拿一张卡片,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将两个数比一比。“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说明: 此环节重在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游戏中灵活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在运用中进一步加深体会。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