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学类论文-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2) .doc_第1页
农林学类论文-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2) .doc_第2页
农林学类论文-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2) .doc_第3页
农林学类论文-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2) .doc_第4页
农林学类论文-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2)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林学类论文-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2)四西周小农独立经济的存在我们在上文已论证了中国小农经济起源于黄帝尧舜时代,夏商小农经济的史迹灼然可见;那么,西周时代存在小农经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学术界不少同仁否认西周的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因此,对这个问题仍然需要进行讨论。关于西周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诗经的农事诗有较多的反映。一些学者根据其中“十千维耦”(周颂噫嘻)和“千耦其耘”(周颂载芟)的记载,认为这是一种大规模的奴隶劳动,说明农民并非独立的生产者。正如许多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诗经中的农事诗主要描写农民在贵族领主“公田”上服役的情况,其描写的劳动场面较大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所谓“十千维耦”、“千耦其耘”,并非象有些学者想象的那样,是一次出动两万农夫的大兵团作战式的集体劳动;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这既无必要亦无可能。徐中舒先生曾经指出,噫嘻中的“十千”并非指一万个农夫,而是是指面积为十个“千亩”的公田(西周公田以千亩为单位,周王室的公田有十个千亩之大),而载芟中的“千耦”则是指一千个农夫在耦耕。按“什一而藉”的比例,十个千亩正好需要一千农户来助耕。1这个解释是相当合理的。为了便于监督,农民在公田的服役无论时间和人员确是相对集中的,于是有诗经中描写的那种场面。但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千耦其耘”刚好是一千个农夫同上一块地,因为这是诗的语言,实际上可能是“千夫”轮流服役;即使在相对集中服役时,也不是“大呼隆”地干活,而是分开配对儿协作的,即所谓“耦耕”。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耦耕”。耦耕本身并不要求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不能把耦耕等同于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从技术上讲,耦耕是以两人为一组的简单劳动协作,其原始形式是两人各执一耜并排挖沟起垄,考工记匠人云:“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甽。”郑注:“古者耜一金,两人併发之。其垄中曰甽,甽土曰伐,伐之言发也。”后来耦耕这种劳动协作方式扩展到各种农活中去,但仍然以两个人为一组。如论语微子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协而耰”,只有两个人。如往上推,象尧舜禹时代的“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馥”(世说新语),也是“协而耰”,亦应为二人,而不是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从生产关系方面讲,耦耕是独立生产者之间在对等基础上的换工协作。说苑正谏云:楚庄王筑台,延壤百里,士有反三月之粮者,大臣谏者七十二人皆死矣。有御诸己者,违楚王百里而耕,谓其耦曰:吾将入见王。其耦曰:以身乎?吾闻之,说人主者,皆闲暇之人也;然则至而死矣。今子特草茅之人耳。诸御己曰:若与予同耕,则比力也;至于说人主,不与予(按,予原作子,今按前后文义改为予)比智矣。委其耕而入见庄王。这里谈到了耦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这就是“比力”,即耦耕伙伴体力要相当。所以耦耕的编组又叫“比耦”(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我先君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或“合耦”(周礼地官里宰:“以岁时合耦于耡,趋其耕耨。”)。正如程瑶田在沟洫疆理小记耦耕义述中所说的:“合耦者,察其体裁,齐其年力,比而选之,使能彼此相佐助而耦耕也。”为什么要“比力”呢?因为这是具有独立经济的小生产者之间的换工协作,是要讲求对等的。而“庸次比耦”、“兴弹相庸,耦耕俱耘”(逸周书大聚)中的所谓“庸”,就是换工的意思。2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存在耦耕而否认当时有独立小农经济的存在。另一些学者认为西周农民是以家族公社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的,因而也否认西周存在独立的小农经济。其主要论据是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毛传说:“主,家长也;伯,长子也;亚,仲叔也;旅,子弟也;彊,强力也;以,用也。”这些学者据此认为,当时整个家族公社的成员都出动参加劳动,表明农业生产是以大家族为单位的。我们知道,载芟是“春藉田而祈社稷”(诗序)的乐歌,它描写的是藉田劳动的场面。参加藉田的人,不可能出于同一家族,因为一个家族的成员无论如何是完成不了公田的耕作任务,这是再清楚不过的;即使是参加藉田的农民中存在着若干家族组织,也不可能每个家族都是整个家族的成员全部出动。因此,如果毛传的解释是可靠的话,它也只是表明参加藉田劳动的有各式人等,并不表明这些人都出自同一家族。据赵光贤的考证,诗中的“主”指周王,“伯”、“亚”、“旅”都是官名,是卿大夫之类,他们来参加籍田礼只是一种形式;只有“彊”和“以”才是“终于千亩”的庶人。其中“彊”是指农夫中的强劳力,“以”是辅助劳力。这个解释是颇有道理的。3无论如何,不能根据载芟的上述记载得出西周以一个家族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结论。周颂良耜:“获之挃挃以开百室。”郑玄笺:“百室,一族也。百室者,出必共洫间而耕,人必共族中而居,又有祭酺合醵之欢。”这也被认为是西周存在家族公社的证据。其实,良耜中的耕者是“野”中的居民,“百室”只是亟言其多,不应作机械的理解4;其中并没有家族公社存在的痕迹。郑玄无条件地相信后出而真伪杂揉的周礼,本来就有问题,周礼中乡遂异制。“六乡”编制中有族党之称,“六遂”田制中有“百夫共洫”之说,但无族党组织。郑玄把两者牵合在一起,实在有点不伦不类。即使就周礼所载“六乡”之制来看,虽存族党之称和同族共葬之类的风俗,但其反映的只是家族制的孑遗,“六乡”居民都是一些五口至七口之家,以家为单位“均土地”,实行小家庭的独立经营,并不能构成“公有共耕”的家族公社。因此,郑玄的上述解释是不足为据的。西周实行宗法制,在先秦古籍中,关于西周春秋时期“族”的记载俯拾即是,而宗法制是由父家长家族演变而来的;这种现象最容易使人迷惑,认为当时必定存在家族公社。其实这些记载所反映的大多是社会上层的情况,不而不是社会底层的情况。我国西周时代的确有大家族,但只存在于士阶层以上的贵族阶级之中,而不存在于庶人之中。周代的大家族以宗法制的形式出现,贵族行宗法,庶人无宗法,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称为匹夫匹妇。左传桓公十年:“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疏;“士大夫以上则有妾媵,庶人惟夫妻相匹,其名既定,虽单亦通,故书传通称之匹夫匹妇也。”白虎通爵:“庶人称匹夫者,匹,偶也;与其妻为偶。一夫一妇成一室。”从现有的资料看,西周农民家庭的规模是不大的。例如尚书大诰中有“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的记载,表明这些农夫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而这些家庭大概是由父子两代组成的小型核心家庭。诗经豳风七月是描写农家生产和生活的,“嗟我妇子,入此室处”,同样是一个核心小家庭。周礼是比较晚出的书,也有些可供参证的材料。地官小司徒:“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代农民家庭的规模。地官遂人讲对居野之“甿”的治理,更多地保存了西周农民的史影。其中谈到了“以下剂致甿”。所谓“下剂”,即上引小司徒“下地家五人,其可任也者家二人”,以此作为授田和征役的依据。虽然这是表示对“甿”的“优惠”,但也反映了居野之“甿”中五口之家的普遍存在。有的学者根据考古发掘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指出西周男性人口的平均寿命为39岁,以二十岁为一代,儿子20岁时,父亲约40岁,正当平均死亡年龄节。所以大多数家庭只能是二世同堂的核心家庭。又以张家坡遗址为例,指出农村公社成员长期占有的住宅实际上已为私有,房址旁一般有家庭独用的水井,房址及房址附近的灰坑中出土较多的农业工具,表明以居室为代表的个体家庭已成为农业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5由此看来,周礼地官遂人的“以下剂致甿”是颇有根据的。总之,认为西周农民以大家族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实,即使是在诗经描述农民在贵族公田上服役的诗篇中,也可以看出这些农民是有自己的独立经济的小生产者。例如他们有自己的农具。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奄观銍艾。”这首诗是写贵族领主在麦收前检查生产,这句的意思是命令我的农奴们(众人),收藏好你们的钱鎛(中耕农具),准备开镰收割了。小雅大田:“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这首诗是以农民的口气写他们在大田上的农业生产,所以备耕工作称“乃事”,耕具则是农民自备,故称“我耜”。总之,这些钱鎛銍艾和耒耜,是属于农夫的。他们吃自家的饭。如周颂良耜记载农妇到田间送饭的情形:“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周颂载芟则把农夫农妇在田头吃饭时的情态描绘得活灵活现:“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显然,这些农夫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生活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农夫有其实际使用和占有的土地“私田”。从描写农夫在公田服役的诗篇中,我们仍可窥见农夫私田存在的事实。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田:“有渰淒淒,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里的“私”指“私田”,即农民的份地,历代注家无异辞。说明农民除了要耕种公田外,还有自己的私田,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战国时孟子引述这句诗后说:“唯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他把这里的公田私田与助法联系起来,“私”为农夫的私田已在不言中。但反对者说,大田不是农夫的诗,也不是为农夫写的诗,诗的作者对“王事”忠心耿耿,诗中的公私关系决不是阶级对抗的关系;故诗中的“我私”不是指农夫的私田。那么它指的是什么呢?论者引述吕氏春秋务本“诗云:有晻淒淒,兴云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认为“私”是指“三王之佐”之类的贵族。6其实,吕氏春秋务本只是取诗中“由公及私”之义,所谓“断章取义”,丝毫没有把“私”看作“三王之佐”的私田的意思。所以高诱作注时把“私”理解为农民的私田,这无疑是对的。大田诚然不是农夫写的诗,但确确实实是以农夫口吻写的诗,故诗中的“我”只能是农夫。如诗中“以我覃耜,俶载南亩”,这个拿着耜耕地的“我”,难道不是农夫,而是什么“三王之佐”吗?诗的作者确实没有脱离贵族的立场,表现了对王事的忠心,但也多少表达了一点农民的愿望。如“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虽含有“先公后私”的说教,但也反映了农夫在公田上服役时仍然不能忘怀于他们的私田。有关的证据还见于周颂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是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終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诗中前四句是成王命令田畯率领农夫播种;后四句是田畯秉承成王旨意让农夫在公田和私田上进行耕作。这里的“私”,也是指“私田”,与大田同例。毛传:“私,民田也。言上欲富其民而让于下,欲民大发其私田耳。終三十里,言各极其望也。”当时一般来说,是先要完成公田的耕作任务,然后才能从事私田的耕作;“骏发尔私”是成王为兼顾公私而施惠于民,故诗人大书而特书。郭沫若谓“私”为“耜”之借字,误。赵光贤指出,“发”的对象只能是田土,不能是耜;因此,“私”只能解释为私田,因四字一句,故省田字。7按汉代仍有称耕田为“发”者,见九章算术;赵说是。如果把“终三十里”都视为公田,把“十千维耦”理解为二万人在方圆三十里的田场上耕作,那简直是匪夷所思。所以“終三十里”必然包含助耕公田的农夫的私田在内。徐中舒先生指出:“私”是私田,“十千”是公田。十个千亩的公田由千夫耕种,每夫又各耕私田百亩,千夫共耕私田十万亩,公私田共十一万亩,都分布在三十里的范围内,所以说“終三十里”。“三十里恰好是一天可以来回的路程,因此籍田和份地的最好安排,是千夫围绕着十个千亩而居。”8这种解释最为合理。私田的存在还可以从诗经的其他篇章中找到证据。例如大雅韩奕: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为伯,实庸实壑,实亩实藉。这是讲周王封韩侯于北国,以追、貊为其属民,韩侯在其封地中建筑城池,区划土地。在区划土地中,既要划分农民的私田(份地)“亩”,又要从中划出公田“籍”来。怎么知道这里的“亩”是指农民的“私田”呢?左传宣公十五年:“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这个“藉”就是“藉田以力”(国语鲁语)的“藉”,即公田;“亩”是“藉”以外的耕地,显然是农民的“私田”。两条记载正好相互印证。又,尚书大诰:“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穑夫”即农夫,这说明农民使用的耕地确实是称为“亩”的。亩字的古文或从“亩”从“厶”,见字汇田部。“厶”即古“私”字。韩非子五蠹:“仓颉之初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近人柳诒徽曰;“自环者,人私其居,筑为垣墙,以自围匝也。”9证之以民族学的材料,它实际上是指农村公社时期作为“第一块私有土地”的园宅。古亩字或从“厶”,正是“亩”为私田之称在古文字中留下的痕迹。在反映西周农业劳动者状况的其它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小农经济的存在。例如,国语鲁语载孔子追述西周的制度,说当时是“藉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这说明西周的农民是围绕着公田分散居住的,他们的住所距离公田远近不一;他们不是奴隶,而是拥有自己的独立经济的个体农民。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按其住处距离公田的远近平衡其力役负担的需要。10国语周语上载宣王“不籍千亩”,虢文公极力反对。他认为举行籍田礼不但是为了在籍田中生产供祭祀祖先神袛用的粮食,而且也是为了劝导“庶民”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使“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鎛,不解于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