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辽宁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辽宁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辽宁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辽宁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模拟选课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6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8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代“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才承认商王的统治地位,而西周的诸侯则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这表明西周A. 专制皇权得到加强B. 国家实现真正统一C. 分封对象只限亲族D. 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各地诸侯,管理广大国土,而诸侯也不像商朝那样因武力的压力而臣服于商王,因此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逐步完善,D项正确;专制皇权是秦朝才开始,故排除A项;西周时期的国家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故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亲族外还有功臣与先代的贵族等,故C项错误。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材料中王国维评价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禅让制C. 宗法制D. 礼乐制【答案】C【解析】【详解】“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指的宗法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故C项正确;分封制是以血缘宗法关系进行分封的,材料强调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排除A项;商周时期已经不推行禅让制,且材料也并不涉及禅让制,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礼乐制度的内容,而是强调按宗法制来分配政治权力,故D项错误。3.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凡是超出定制的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这表明周代A. 重视血缘凝聚作用B. 祭祀仪式规定严格C. 神权色彩异常浓厚D. 注重维护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说明不同身份的人所立宗庙规格是不一样的,这体现的是等级制度。“凡是超出定制的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也体现了周代注重维护等级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血缘凝聚的作用是什么,只是体现不同身份的人所立宗庙规格是不一样的等级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排除B项;庙制的规定并不能说明神权色彩浓厚,排除C项。4.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齐国的邹忌、秦国的张仪等都是执掌大权的卿相,但却出身寒微。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 世袭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 世卿世禄制度趋于瓦解C.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确立D. 平民阶层掌握国家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出身寒微,却掌握大权,表明了世卿世禄制度趋于瓦解,平民也可以有机会步入权贵阶层,故B项正确;世袭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存在,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于秦朝,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几个人物虽然出身于平民,但并不能代表整个平民阶层已经掌握国家权力,这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5.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这些措施得以推行主要借助于A. 君主专制的模式B. 中央集权的体制C. 严酷的法律制度D. 个人的雄才大略【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有条件和能力进行标准化建设,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故答案为B项;君主专制的模式、严酷的法律制度、个人的雄才大略对题干中措施的推行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CD项。6.秦始皇始置,权重而秩尊。西汉沿置,以监察、执法为主要执掌,位上卿。此官职应该是A. 御史大夫B. 太尉C. 丞相D. 郡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秦始皇始置”、“以监察”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监察百官,故A项正确;太尉是负责军事。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并不监察官员。郡守是地方的行政长官,与材料不符。故排除BCD三项。7.西汉时期,主父偃提出了“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后被武帝接纳并推行。这一政策旨在解决A. 宰相位高权重B. 北方少数民族威胁C. 王国势力膨胀D. 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答案】C【解析】【详解】“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指的是“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势力膨胀的问题,故C项正确;“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针对的是地方,而不是针对宰相位高权重,故A项错误;“推恩令”并不能涉及到北方少数民族威胁的问题,排除B项;“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与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无关,D项错误。8.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制度性因素是A. 世官制B. 军功爵制度C. 察举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详解】由“举秀才”“察孝廉”可知这是汉代的察举制,它的特点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按规定,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而“不知书”“父别居”“浊如泥”“怯如鸡”都是在嘲讽察举的人才道德卑下、学识平庸。故C项正确;世官制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军功爵制度主要推行于战国时期,且通过军功能够选拔出有用之人,与材料中的现象并不符。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无关。故排除ABD三项。9.“刘彻(汉武帝)派他们去监督地方豪强、官吏,他们的地位很高,作用相当于钦差大臣”。此处“他们”的身份应是A. 监御史B. 枢密使C. 刺史D. 参知政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刘彻(汉武帝)派他们去监督地方豪强、官吏,他们的地位很高,作用相当于钦差大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为汉代的刺史,故C项正确;A项是从秦朝开始的,排除;B项是负责军事,排除;参知政事协助宰相处理中枢事务,故D项排除。【点睛】“刘彻(汉武帝)派他们去监督地方豪强”是解题的关键。10.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改称为凤阁、鸾台,并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旨在A. 加强专制皇权B. 削弱地方割据势力C. 提高行政效率D. 扩大官员选拔范围【答案】A【解析】【详解】“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削弱相权,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增加宰相人数,主要是为了削弱相权,而宰相人数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够起到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且也不是其主旨所在,故C项错误;材料与官员选拔范围的扩大无关,排除D项。11.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的后者所指的是A. 科举制度B. 中外朝制度C. 三省六部制D. 节度使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中央官制中的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不符,故A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汉朝时期的制度,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节度使制度是地方的行政制度,无法“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故D项错误。12.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这种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 司法审判更加公正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法律规定趋向宽松D. 地方政府职能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从汉代到宋代地方长官的权力在不断被限制与削弱,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强调中央集权的加强,司法审判更加公正并不是其本质反映,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法律规定的问题,只是强调地方长官的权限问题,故C项错误;地方政府职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长官权力受限,故D项错误。13.宋太宗曾经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 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B. 设三司使掌管财政C. 设中书门下分管行政D. 设枢密院分掌兵权【答案】A【解析】【详解】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派文臣出任地方州郡长官。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是中央官制的内容,对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有促进作用,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D项。1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表明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 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C. 中国古代并未实现高度集权D. 郡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提供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材料所要体现的本质所在,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已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高度集权,故C项错误;郡县制的推行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错误。15.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实现了选官的绝对公平公正B. 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C. 有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D. 排除了贵族入仕的可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可知是指科举制,科举制按考试成绩作为选拔的标准,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不可能实现绝对公平,排除A项;按考试成绩选拔,不一定是德才兼备,只能考查学子的才能,德行不在考核之列,排除C项;贵族同样可以通过考试入仕,故D项错误。16.明王朝颁布的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这一规定意在A. 维护君主统治B. 保证社会稳定C. 协调君臣关系D. 突出法律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这些都可以威胁到皇帝的统治,故这一规定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君主统治,A项正确;保证社会稳定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协调君臣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维护君主权威而不是法律权威,排除D项。17.明代,成祖经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这表明A. 内阁逐渐取得最高决策权B. 丞相制度得以全面恢复C. 内阁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 内阁政治地位有所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可见内阁大臣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上升增强,D项正确;最高决策权属于皇帝,排除A项;明朝已经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大臣并不是丞相,排除B项;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并不能有效地制约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18.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为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A. 废除丞相B. 整顿吏治C. 大兴科举D. 设立殿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诗句反映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为此,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由于废除丞相制度而造成的,废除丞相并不能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故排除A项;整顿吏治无法有效的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排除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19.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雍正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军机处的制约B. 六部地位得到加强C. 内阁人数增加D. 议政王会议被废除【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可知,清代虽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但内阁的权力远不如明代,内阁宰辅也是名存实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雍正时期开始设立的军机处逐渐削夺了内阁的权力。故A项正确;清代六部地位并没有得到增强,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内阁人数增加,且内阁人数增加对也不是其权力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乾隆帝时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故D项错误。20.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在每年冬天的一次公民大会中,都会在每个部落提供的多名人选中,选出些官员,然后对其进行入职前训练及测试。这一举措A. 体现了直接民主的原则B.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C. 践行了轮番而治的原则D. 标志雅典民主制度最终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都会在每个部落提供的多名人选中,选出些官员”并“对其进行入职前训练及测试”,有利于增强这些人的素质,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直接民主,而是突出“入职前的培训”,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入职前的培训,而并没有强调轮番而治,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并不能表明雅典民主制度最终确立,故D项错误。21.雅典人就宣战、签约等城邦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和投票。无论最下层的鞋匠还是富有的贵族同样享有在议会发言、投票和任职的权力。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 梭伦改革之前B. 梭伦改革时期C. 克里斯提尼时期D. 伯里克利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无论最下层的鞋匠还是富有的贵族同样享有在议会发言、投票和任职的权力”,可知这是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才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所有公民都有权利参与城邦的政治事务,不受财产等方面的限制,这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已经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梭伦改革之前实行贵族统治,公民权利受限。梭伦改革中对第四等级的公民有权利方面的限制。故排除AB两项;克里斯提尼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但还未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不太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排除C项。22.古代雅典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不能从重要信息中筛去琐碎的噪音和从长远需要中筛去眼前的一时兴致。导致雅典民主存在这一弊端的原因是A. 财产等级制的制约B. 全体平民享有充分权力C. 直接民主存在缺陷D.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雅典民主形式比较落后,属于直接的民主,这样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因此材料中“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因此导致雅典民主存在这一弊端的原因是直接民主存在缺陷,故C项正确;财产等级制是梭伦改革的一项措施,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全体平民享有充分权力并不符合雅典民主的事实,只有公民才享有权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雅典直接民主的形式存在问题,与其本质目的无关,故D项错误。23.十二铜表法规定:“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由此说明,十二铜表法A. 注重维护私有财产B. 重视维护平民利益C. 力图改善奴隶处境D. 重视法律诉讼程序【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对于“窃盗”行为规定非常严厉的惩罚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注重维护私有财产。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从材料信息来看,对于奴隶惩罚更为严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排除D项。24.屋大维的顾问认为:“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为解决这一问题,后来的罗马统治者A. 把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B. 制定阿奎里亚法C. 颁布卡拉卡拉敕令D. 适当维护奴隶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卡拉卡拉敕令的颁布,将罗马公民权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能够有效地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故C项正确;把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适用范围仍然是罗马公民,而没有扩大到罗马其他的自由民,故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罗马颁布了阿奎里亚法,适用对象仍然是罗公民,排除B项;罗马法不可能维护奴隶的利益,排除D项。25.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表明罗马法A. 重视证据B. 重视审判程序公正C. 量刑宽松D. 注重维护平民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可知古罗马法肯定在有凭据的基础上做出审判,而不是凭空猜测和怀疑。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重视证据,并不是重视审判程序公正,也不涉及量刑,故排除BC项; 材料的信息无法看出是维护谁的利益,只强调证据,故D项错误。26.2018年1月20日,特朗普政府因面临无钱可用状态而启动“关门”程序。“无钱可用”的原因是国会两党恶斗导致政府预算法案搁浅。特朗普政府关门体现了美国A. 联邦制原则B. 议会主权原则C. 两院制原则D. 行政立法制衡【答案】D【解析】【详解】总统通过关门来制约国会的立法权,而国会则通过政府预算法案制约总统的行政权,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权力的制衡,而不是联邦政府与各州,故排除A项;美国并不是议会主权,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总统与国会的权力制衡,而不是强调美国的两院制,故C项错误。27.2018年11月19日,三位民主党参议员向法院提诉,认为总统特朗普任命其幕僚长惠特尼为代司法部长的决定违宪。其可能的依据是A. 任命未得到众议院的同意B. 内阁部长对议会两院负责C. 任命未得到参议院的同意D. 法院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政体是三权分立,总统内阁是行政权,参众两院是立法权,最高法院是司法权。由材料可知,特朗普任命的司法部长遭到参议院议员的提诉,说明这违反了宪法规定,即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故C项正确;宪法并没有规定任命要得到众议院的同意,故A项错误;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内阁成员由总统提名,并对总统负责,排除B项;最高人事任免权并不在法院,法院主要是司法权,排除D项。28.20世纪以来,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这表明英国A. 责任内阁制已废止B. 内阁权力逐步加强C.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D. 立法权转移至内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可知,内阁对立法工作的控制加强,内阁不仅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构,也是立法动议的机构,说明英国内阁的权力进一步加强,即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故B项正确;英国仍然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专制,君主已经是统而不治,故C项错误;立法权仍然属于议会,并没有转移,故D项错误。29.在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这反映了A. 议会不需再对国王负责B. 国王失去政治影响力C. 权利法案被严格遵守D. 君主立宪制逐步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说 明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说明君主立宪政体在逐步确立和完善,D项正确;议会本身就不需要对国王负责,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故A项错误;国王仍然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但是并不掌握实际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权利法案的执行情况,故C项错误。30.恩格斯指出:“德国牢不可破的统一是摆脱它目前的贫困和创造国家财富的首要条件,统一使它走向了经济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却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下列最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的是A. 德国首相享有行政权B. 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C. 联邦议会由普选产生D. 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答案】D【解析】【详解】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而忽视了议会的作用,最能体现“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故D项正确;德国首相有行政权,这并不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故A项错误;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只体现了德国联邦制的内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组成,而不是普选产生,故C项错误。3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这表明A.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B. 宪法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C. 三权分立体制得以确立D. 军国主义残余被彻底清除【答案】B【解析】【详解】“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体现了民主色彩,故B项正确;德国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A项;德国并不推行三权分立,排除C项;军国主义残余没有被彻底清除,排除D项。32.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这一决定被英商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见,义律此举的目的是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 为了侵略中国制造借口C. 制造中英贸易争端D. 实现中英官方对等谈判【答案】B【解析】【详解】林则徐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是合法的行为,中国对国内的非法贸易具有管辖权。而义律作为代表英国的商务监督却从中操作,使林则徐的交涉对象由英国鸦片商人变成了英国政府,使得矛盾扩大化,为英国发动战争找到了借口,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是其根本目的,故排除AC项;英国不可能为了实现中英官方对等谈判而努力,而只是为战争找借口,故D项错误。33.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不平等特权是A. 片面最惠国待遇B. 协定关税C. 在口岸巡查贸易D. 租界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材料大意为“一个国家得到了,则其他的几个国家理所当然的一起享用;一个国家追求,其他国家蜂拥而至协助它。”材料所呈现出的特点符合片面最惠国的特征。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某一项,诸如协定关税、在口岸巡查贸易、租界特权等具体的特权,而是就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非法特权而言,故BCD三项都无法体现,故BCD三项错误。34.1869年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这种会审制度A. 推动中国司法的近代化B. 严重侵犯中国的司法主权C. 带有浓厚的半封建色彩D. 有利于缓解中外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会审制度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阻碍了中国司法的近代化;给予外国人司法特权,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而不是半封建色彩,同时也激化了中外的民族矛盾。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3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这场战争”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 推动了清政府的机构改革C. 使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D. 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没有进行机构的改革,排除B项;近代中国并没有沦为殖民地,只是半殖民地,排除C项;鸦片战争并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故排除D项。36.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一规定A. 反映了英国打开市场的需要B. 导致中国失去了海关的控制权C. 便利了列强对华的鸦片贸易D. 表现了英国努力争取平等权益【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所述,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无论与什么商人贸易,都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相关费用方面的则例,英国商人根据则例交纳相关费用。以上内容都是以英国商人为主体,可以得出南京条约这一规定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主张,反映了英国打开市场的需要,故A项正确;“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按例交纳”反映了中国针对英国而制定了关税税则,不能说明失去关税自主权和控制权,B项错误;英国并不是主要为了鸦片贸易,而是为了销售工业品,故C项错误;该条约的内容规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故D项错误。37.“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A. 实施男女平等的政治原则B. 提倡平均主义的分配C.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 致力于建立理想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要求,体现了革命性的一面,故C项正确;实施男女平等的政治原则只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之一,并不能反映革命性的一面,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平均主义是一种理想化的分配方式,本质是落后的,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体现革命性,故B错误;致力于建立理想社会只是太平天国运动理想化的表现之一,并不是其革命性的主要体现,故D项错误。38.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转折点是A. 定都天京B. 北伐失败C. 天京变乱D. 安庆陷落【答案】C【解析】【详解】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C项正确;定都天京是“喜剧”的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北伐失败、安庆陷落并不是转折点,故排除BD项。39.英国领事富里赐在天京游记中说:“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A. 洪秀全B. 洪仁玕C. 曾国藩D. 林则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最开通的中国人”“ 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他”是洪仁玕。洪仁玕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提出资政新篇,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正确;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接受的只是西方基督教思想,不可能“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故A项错误;曾国籓主张中体西用思想,只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与“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不符,故C项错误;林则徐虽然对西方事务有一定了解,但还没有达到“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的程度,且当时也不可能在太平天国的“天京”遇到林则徐,故D项错误。40.票号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导致票号大量撤庄的原因是A. 鸦片战争导致局势紧张B. 五口通商加剧经济竞争C. 关税协定冲击国内生产D. 太平天国引发社会动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时间“1853年至1863年”,地点“汉口、扬州、南京”,可得知由于当时这一带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1853年占领南京,定都南京,且扬州、汉口都是太平军的主要活动地点,从而导致票号相继撤庄,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年,五口通商是1842年南京条约,关税协定也是南京条约的内容,且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港口没有汉口和扬州,故排除ABC项。第卷(非选择题共2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