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以长江流域为例.pdf_第1页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以长江流域为例.pdf_第2页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以长江流域为例.pdf_第3页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以长江流域为例.pdf_第4页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以长江流域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地 理 研 究 , ,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 作者简介:唐常春 ( ) ,男,湖南衡南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 :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以长江流域为例 唐常春 ,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长沙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 摘要:在对国内外空间区划与流域规划研究成果评析、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关系梳理的 基础上,针对目前自然单元主体功能区划不足与流域协调发展实践需要,以长江流域为例, 开展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阐述了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与特征,提出其本 质是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的有机结合体,进而构建区划逻辑思路与方法路线。基于科学 性、系统性、流域特色、效率与公平兼顾等原则,运用 与集成方法,综合确定 各级指标选取及权重系数,构建区划指标体系。基于开发适宜性与保护必要性种导向和生 态、农业与开发个维度,将长江流域划分为种主体功能区域类型。 关 键 词:主体功能区;流域;方法;指标体系;类型 文章编号: ( ) 主体功能区划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空间响应,也是区域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国家 “ 十 二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 “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主体功能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 前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家和省级行政单元,鲜见流域等自然单元。以流 域为单元进行主体功能区建设,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和实现流域 国土空间有序开发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长江流域横跨东中西三大自然阶梯和经济地 带,存在资源分布重心偏西、经济要素分布偏东的 “ 双重错位”现象 ,尽管 世纪末 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然而由于 缺乏从流域整体层面的有力统筹,区域开发出现 “ 诸侯争雄” 、无序开发和相互冲突等不 良局面,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制约流域可持续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自然单元主 体功能区划不足与流域空间发展实际需要,本文以长江流域为例,开展流域主体功能区划 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试图深化和丰富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为流域国土空间开 发合理格局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国内外研究回顾与评析 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研究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主要渊源于西方国家的国土空间规划思想和实践。德国空间规划目 标是使高度工业化社会对空间不断增长的要求与实际存在的空间尽可能协调一致,保持经 济增长与空间和环境质量的平衡,由此将空间类型划分为密集地区、乡村地区、居住区和 地 理 研 究 卷 交通走廊及中心地区系统 。荷兰空间规划提出不同地区的发展目标,构建具体空间布局 和设计方案的政策框架,注重提高空间质量和引导经济社会活动对空间的使用。巴西划分 为疏散发展地区、控制膨胀地区、积极发展地区、待开发地区和生态保护区五种区域类 型,与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更为相近 。西方空间规划研究集中在区域划分类型和标准、区 域管治、区域政策及制度等方面,区划指向主要是问题区域 。 指出,区域规 划可以被理解为应解决区域问题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具有前瞻性动机的理性过程 。 世纪 年代后,空间规划与新区域主义相结合,关注地域的整体性发展,关注经济发展 与环境和社会平等的协调, 探讨了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社会及环境问 题等对当代区域政策和规划变化的深刻影响 。 认为欧盟一体化中区域角 色的独有特性、各级政府间日渐紧张的关系以及将区域作为灵活联系空间的强烈需求,将 推动原有区域发展政策和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创新 ,。 我国国土空间区划主要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区划两种类型,部门区划又可分为农 业区划、经济区划和专项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研究始于上世纪 年代中期,主要致力于 我国自然区的整体性、系统性、地域性和分异性等研究。经济区划先后出现了经济协作 区、经济地带、城市经济区、都市经济圈等研究。 年陈雯等开始对空间开发功能区 划进行研究 , 年樊杰首次提出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主 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主体功能区划进行了研究探讨 。 主体功能区划是着眼于空间开发导向和空间管治一体化的新的综合区划,强调公平与效率 的双重目标取向 ( 图 ) ,目前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 )是国家和 省级区划实践中采用的 “ ”指标体系,包括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 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程度、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 平、交通可达性和战略选择等 项指标,在单项指标分类 ( 发展类、保护类和支撑类) 归并基础上,构建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指数,并通过该指数区分出 “ 发展”或 “ 保护” 两类地域主体功能 。 ( )是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 ( 发展基础)和发展 潜力出发,将其作为一级指标,再分别选取相应的二级和三级指标,构建区划指标体系。 如赵永江等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基本思路的基础上,从上述三个方面,提出河南省主体功 能区划指标体系 。( )运用生态足迹、潜力限制评价、相对资源承载力等其他方法 进行探讨。叶玉瑶等探索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提出以 “ 生态足迹” 、“ 生态承 载力”和 “ 开发潜力”为基础的指标体系和区划类型判别方法 。宗跃光等以潜力阻 力模型为基础,提出包括生态敏感性、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和自然资源潜力等指 标在内的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 。尽管目前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 )开发与保护两种目标导向不够清晰,开发约束条件考虑不够全面,主要关注生态与资 源环境方面的指标选取,而对兼具食物保障和生态保护功能的农业发展重视不够。( )对 研究区基本情况与问题分析不够,未能充分体现不同类型地域的特色。( )指标选取科学 性和操作性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指标选取与权重赋值等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 流域规划研究 流域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种类型,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对流域范围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水害防治等进行总体部署,亦对流域开发治理、 综合利用和协调发展提供指导。国外流域规划始于 世纪末期, 年美国成立密西西 比河委员会,进行流域内的测量调查、防洪和改善航道等工作, 年提出了以防洪为 期 唐常春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以长江流域为例 主的全面治理方案。以后如美国的田纳西河、哥伦比亚河,苏联的伏尔加河,法国的罗纳 河等河流,都进行了流域规划并获得成功,取得河流多目标开发的最大综合效益,促进了 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流域规划体系 , 。综观国外几大 河流流域规划,从规划理念和内容来看,流域规划的初期阶段大多以资源开发和灾害治理 为主。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能力提高,局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或开发方式不妥 等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破坏以及航运不畅等问题逐步显现,加之流域经 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水资源与流域综合利用与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时 流域规划进入以统筹治理开发和保护为主的综合规划阶段。 图 主体功能区划内容框架 图 流域规划内容框架 我国自 世纪 年代开始,对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和众多中小河流先后进行了 流域规划,长江流域规划可分为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为新中国成立之初,规划任务主 要是防治水害、保持水土、开发水力、改善水运和发展水产。第二阶段为 世纪 年代 至 年这段时期,该阶段除了要继续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外,开始注重水资源保护、城 市和工矿企业供水、沿江城镇布局和产业发展。第三阶段是 年以来启动的长江流域 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开始强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加注重上 中下游及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我国流域规划逐渐趋向于在一个特定流域内对整个国民 经济社会进行总体战略部署的规划 ( 图) 。近年来,我国流域规划研究逐步兴起,郭怀 成等以灰色多目标规划方法为核心,提出流域土地利用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 。石瑞花 以自然生态功能评估和社会功能评估为准则,运用双准则约束矩阵方法,建立功能分区矩 阵图,对河流功能区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划分 。马仁锋等基于移民产业环境协调发 展的内涵,引入共生理论,分析其在流域综合规划研究中的适用性 。但目前理论与方 地 理 研 究 卷 法研究还较薄弱,流域开发与保护关系处理、流域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适应性、流 域规划与国土开发和区域规划的相互协调、流域发展政策与综合管理等研究亟待加强。 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的耦联分析 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研究对象:主体功能区划对象主要 是国家和省级行政区域,流域规划对象是自然河流水系,二者在空间上存在交集,因此需 要协调和衔接;( )研究目的:主体功能区划主要目的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结构与布局, 流域规划主要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前者须以后者为重要依据,后者是前者 的重要保障。( )研究内容:主体功能区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 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类型,流域规划则对河流资源开发、岸线利用与生态保护等进 行具体功能分区,主体功能与具体功能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均可体现开发或保护 导向。 目前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研究尺度主要集中在全国和省级行政区域层面,对流域等自然 与经济社会复合单元关注还很不够,存在全国 “ 一刀切”或各省研究过于分散等问题,且 两种尺度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桥梁沟通。尽管目前长江流域各省级区域均开展主体功能区 划,但难免以 “ 我”为主,强调自我中心和自家利益,缺乏从流域整体层面进行统一规 划,势必制约流域的整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流域规划虽然向综合规划进行转型, 但流域规划主要由水利部门主导和实施,以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为中心,主要关注河流功能 分区,对流域经济社会总体战略部署的作用有限。因此,我国应大力开展和加强流域主体 功能区划研究,该区划有别于目前以行政区域为对象的主体功能区划,应从流域自身特征 和发展实际出发,将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系统构建流域主体功能区划 理论与方法,为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内涵与特征 流域的内涵与特征 区域可划分为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类型,流域是一种特殊的 区域,具有双重意义的范畴 。流域 ( )首先属于一种典型的自然区域,是 以河流为核心,被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在地域上具有明确的边界范围。同时,流域是以 水资源系统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中心,组织和管理地区经济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地域单元,流 域内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 “ 水”而发生某种程度和类型的联系,这些联系导致流域 “ 自 然经济社会文化”复合系统的形成。因此流域并非单纯的自然生态系统,还体现为 多维度的生态经济系统 ,流域国土开发必须充分重视以水为纽带的自然生态与资源环 境的重要影响,同时流域上中下游各区域发展需要统筹兼顾和协调共生 。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干流和支流主要流经 个省 ( 市、自治区) ,流 域范围主要包括青海个县、西藏个县、四川 个县级区域、云南 个县级区域、 甘肃 个县级区域、陕西 个县级区域、重庆 个区县、贵州 个县级区域、河南 个县级区域、湖北 个县级区域、湖南 个县级区域、广西个县、江西 个县级区 域、安徽 个县级区域、江苏 个县级区域、浙江 个县级区域、上海 个区县,共 个县级区域单元,流域总面积约 万 ,年径流总量约为 亿 。长江流 县级区域是指县、市辖区和县级市,位于中心城区的市辖区合并为一个分析单元。 期 唐常春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以长江流域为例 域开发历史悠久,拥有全国约 的人口、的粮食产量、 的棉花产量、的淡 水产品和的 。长江流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和生态涵 养地。在国家发展总体战略中,长江流域处于显要地位,是连接东、中、西部地区的桥 梁,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联北的作用 。同时,长江流域内上中下游各区域在地理区位、 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制度变迁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地域分异 ,理应 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综上所述,长江流域是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研 究的理想案例和天然 “ 试验田” 。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和特征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是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流 域多维生态经济属性和全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将流域内上中下游不同区域划分为具有各 种特定类型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单元,并针对各类主体功能区域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建立 利益协调机制,最终实现全流域国土空间合理、有序开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 流域综合效益最大化。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本质是地域主体功能区 划与流域规划的有机结合体,主体功能区布局既要遵循主体功能区划原则,亦要充分吸收 流域规划的研究成果,与河流功能区划有机衔接,从而有助于发挥河流功能开发对整个流 域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有助于河流带状保护和流域面状保护有机耦联形成统一的生态 保护体系。( )要充分把握流域自然生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和规 律,并从不同尺度上去理解分异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影响差异,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和动态平 衡。( )流域干支流及上中下游等不同区段具有不同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属性特征,主体功 能区布局既要尊重科学规律,深入研究流域不同区域间的相互联系与互动机制,也要注意 统筹兼顾公平,在大中尺度层面保持适度地域均衡,促进人和地域的共同繁荣,实现流域 综合效益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流域因河流水系而形成统一的 “ 自然经济社会” 复合系统,流域主体功能区划要充分重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运交通等水要素的 影响,主体功能区布局要注重与河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及灾害防治等相结合。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逻辑思路与方法框架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其逻辑思路与方 法流程依 次 为: ()逻 辑 起 点 是 对 长 江 流 域 人 口、资 源、环 境 与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系 统 ( )的现状进行分析,具体包括生态本底、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协调 发展个方面 ( 图) 。()梳理和总结长江流域 的大特征和问题,分别是涵盖 我国三大阶梯地形和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生态重要和资源丰富、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异显 著、流域发展模式单一和粗放、生态环境恶化与灾害频发、上下游与区域发展不协调、人 口与经济布局亟待优化等。( )基于特征分析和问题导向,抓住长江流域开发的主要影响 因素与障碍,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分析单元,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评价 从开发约束、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个维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农业发展优势度、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与能力等方面展开,通过采用德尔菲法 ( )与层次分析法 ()建 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动态加权求和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划分评价级别。( )与 流域规划和国土规划进行协调衔接,从流域自身的视角主要是与长江流域开发总体目标、 上下游与区域协调发展、河流与水域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进行有机衔接,同时要与全国和 地 理 研 究 卷 图 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划逻辑思路与方法框架 相关各省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结构相衔接,体现流域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在定性分 析、定量评价及辅助分析基础上,通过有机融合国土空间开发与流域开发的思想与要求, 提出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包括主体功能区类型、布局、组织与实施等。 期 唐常春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以长江流域为例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系统性、科学性与流域特色原则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必须基于科学的指标体系,首先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定义,指标必须 涵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三个方面,从工业化和城镇化视 角,概括为开发约束、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更为精准和明确,系统性更强,其中开发约 束包括生态约束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农业约束 ( 农业发展适宜性和机会成本) 。在此 基础上,选取更为具体的三级指标,每个指标都应该能够准确表征和合理反映上一层级指 标所赋予的科学内涵。 同时,从操作技术层面分析 ( 图) ,指标项可以划分约束性 ( 负向,如和等) 和驱动性指标 ( 正向,如、和等)两种类别,两种类型的指标最终复合成综合 指标即区域开发适应性指数。单项指标、分类指标与综合指标的数量关系大体有种类 型:是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如地形坡度、地质灾害危险性、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 指标变化的影响持续性较好,如、和所示,当然这种关系从数理角度可能包含 类似指数模型、型曲线和对数曲线甚至线形关系;是总体走势的方向性比较明确,但 变化影响过程有一定起伏,如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紧缺程度、二三产业比重等,如、 所示,这种指标变化影响可以在专业知识运用的基础上,通过 空间分析软件中的 聚类模型进行辅助确定;是总体走势不明确而且是起伏多变的,如环境容量、文化价值 的重要性,该类指标值变化规律性不清晰,就必然产生求和值可能相同的两个地域单元, 其内部的实际功能构成是不同的;反之的现象也可能出现,从而就有可能导致主体功能区 划科学内涵的混乱 。因此流域主体功能区划应选择前两类指标,避免采用第三类指标, 以保证指标计算的科学性。 图 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指标值分布的基本情形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流域因水而生,水是流域的本质和生命,主体功能区划指标 体系中要将水资源、水生态、水运交通、水环境及水灾害等指标作为重要分析和评价指标 之一,以符合流域实际和体现流域特色。 地 理 研 究 卷 ( )开发效率与流域公平相结合原则 根据钱纳里、库兹涅茨等的研究成果,当人均 小于 美元,第一产业比重高 于 ( 即第二三产业比重低于 ) ,工业化处于初期;当人均 达到 美元, 第一产业比重低于 ( 即第二三产业比重处于 ) ,工业化进入中期;当人均 超出 美元,第一产业比重低于 ( 即第二三产业比重超出 ) ,标志着工 业化进入了后期 , 。 年,长江流域范围内的各省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既存在共性 亦存在显著差异,除上海、江苏、浙江和部分上游省区外,大部分省级区域人均 处 于 元 ( 折合约 美元) ,全流域人均 为 元 ( 约 美元) 。二三产业比重大部分介于 ,全流域二三产业比重为 。这表明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下游与上游部分区域存在两极分化态 势 ( 图) 。 图 长江流域各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比较 注:各省级区域数据是统计长江流域范围内的实际区域数据。 依据上述分析,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划应注意:根据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和长江 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近阶段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应突出重点,强调效率,开发 格局应以 “ 点轴”和 “ 组群轴带”模式为主,“ 网络”模式为辅。同时根据我国城镇 化发展趋势,应将城镇群 ( 带)作为长江流域开发的主要载体,将中心城镇作为流域开发 的重要依托,加强沿长江发展轴线的开发 , ;区划指标选取要注重上中下游的协调 与均衡发展,促进全流域统筹发展和上中下游发展机会均等,如生态脆弱性评价要综合分 析海拔与地形坡度等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既要考虑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 等影响,也应考虑地面沉降、河湖港口淤积等影响;水资源评价既要分析人均水资源量, 也要考虑水环境污染状况;生态重要性评价要同时考虑到森林、草地与湿地覆盖水平;农 业重要性要统筹分析人均耕地面积等资源性指标和地均农业产值等经济效率指标;开发强 度评价则需要对人均 和地均 等指标进行集成。另外,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和长江流域 “ 外向型” 、“ 内生型” 、“ 混合型”发展模式并存态势,经济发展后劲 “ 三 驾马车”评价中的出口指标应改用人均财政收入,从而更锲合全流域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 期 唐常春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以长江流域为例 实际。考虑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需要,在开发门槛 ( 指标阈值与评价分级等)方 面,上、中游地区应适当降低,下游地区门槛应适当提高,从而促使未来开发基本协调。 ( )数据代表性、可得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因流域面积广大,基本分 析单元多达 个,数据量比较庞大,因此具体指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数据代表性、可 得性与可操作性。代表性方面,要从专业知识和长江流域特征实际两个方面去把握,抓 住核心问题与主要矛盾,选取若干关键性和代表性指标,合理简化工作量。如开发密度重 点采用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数据进行集成,工业化水平重点采用人均 和第二三产业 比重数据进行计算集成;城镇化水平重点采用人口城镇化率和城镇用地比重计算得出。 可得性方面,空间数据包括全流域县级与省级行政边界矢量数据、 数据、地质灾害 分布数据、土地利用分布数据、主要路网与航道港口等交通数据等,可来源于国家基础地 理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及国外专业数据库。统计数据包括经济社会数 据和部分自然资源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与省级统计年鉴,水资源数据来源于各地市和各 县 ( 区)年度水资源公报。数据时效性方面,统一采用最近年份或接近年份数据。操作 性方面,人口数量采用常住人口数,中心城区市辖区数据依据行政区划标准进行合并处 理。个别数据存在区域之间统计标准不一致问题,比如各省级区域人口城镇化率统计标准 与口径差异较大,给数据比较与整合带来困难,可考虑采用就业城镇化率 ( 非农就业人口 比重)等指标代替,以符合流域空间分异实际。最后,所有空间数据、统计数据以及分析 过程数据与结果数据都应该在 平台上进行建库,以实现数据链接和整合运用。 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 根据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划内涵与基本原则要求,综合考虑评价指标选择的系统性、 科学性、客观性和相互独立性,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和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构建 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支撑层和要素层共 个层级。其中目标层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准则层包括开发约束、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 三个维度,支撑层包括个,开发约束包括生态脆弱性、生态重要性和农业重要性,开发 强度包括开发密度、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开发潜力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后劲和交通优 势度。通过对初拟指标进行专家咨询和筛选,确定 个要素层指标,其他因素和指标纳 入辅助分析。 表 专家基本情况分析 专家属性主要构成 从事专业领域 经济地理 (人) 、城乡与区域规划 ( 人) 、土地资源利用 (人) 、土地经济学 (人) 、 自然地理 (人) 、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学 ( 人) ,其中直接参加过国家与省级主体 功能区划研究工作的有人。 居住地或籍贯地 四川 (人) 、重庆 ( 人) 、陕西 (人) 、贵州 (人) 、湖北 (人) 、湖南 (人) 、江西 ( 人) 、安徽 (人) 、江苏 ( 人) 、上海 (人) 、北京 ( 人) 、广东 (人) 、英国 ( 人) 工作单位性质 中国科学院 (人) 、综合性大学 ( 人) 、农业类大学 (人) 、理工类大学 (人) 、其他院校 (人) 、规划研究院所 ( 人) 指标赋权方法选择是综合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为避免单一赋权方法造成的偏差,本 地 理 研 究 卷 文采用 法与 法组合赋权,综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遴选 位专家, 专家研究领域主要涵盖地理、规划、经济等学科,其所属地域涵盖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及其 他地区,工作单位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规划研究设计机构为主,覆盖面广,代表性 强,体现了流域特色,符合本文研究需要 ( 表) 。通过发放比较判断矩阵表格,逐级分 层比较确定相关要素之间的相对权重,表格回收后,有份不能通过逻辑一致性检验。对 最终合格的 份表格进行统计,得到准则层指标重要性排序结果:开发约束的重要性 开发潜力的重要性开发强度的重要性。据此进一步建立最终的比较判断矩阵,该矩阵及 权重分配结果得到专家一致认同 ( 表) 。 表 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 准则层权重支撑层权重要素层权重 开发约束 ( 生态与农业 约束) 生态脆弱性 平均海拔 地形坡度 地质灾害危险性 人均水资源量 生态重要性 森林覆盖率 草地覆盖率 湿地覆盖率 农业重要性 人均耕地面积 地均农业产值 开发强度 ( 开发密度 与水平) 开发密度 人口密度 地均 工业化水平 人均 二三产业比重 城镇化水平 城镇人口比重 城镇用地面积比重 开发潜力 ( 未来发展 潜力) 经济发展后劲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人均消费水平 人均财政收入 交通优势度 铁路路网密度 高速公路密度 国道密度 省道密度 注:为简化指标体系和数据分析,将水环境、水运交通 ( 港口与航道分布) 、航空运输 ( 机场)以及发展政策等 指标纳入到区划辅助分析。 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 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是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环节。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是从 “ 开发适宜 性”和 “ 保护必要性”两个维度复合展开,因此,开发和保护应该是区域主体功能的两种 大的取向,但我国目前保护类的区域没有把保护作为主体功能的命名角度,而是沿用开发 系列的命名,命名的语义给理解区域主体功能内涵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同时,目前开发类 期 唐常春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以长江流域为例 和保护类区域类型之间没有中间过渡类型,不符合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给未来主体功能 区域政策配套与建设带来一定程度的麻烦 。另外,我国目前主体功能区划对于农业发 展重视不够,缺乏农业发展主体功能区域类型。因此,依据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逻辑思路 与理论方法,结合长江流域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实际需要,在基本目标导向下按照区域的 “ 主体功能”命名,即按照 “ 开发”与 “ 保护”种功能导向以及 “ 工业化与城镇化” 、 “ 农业发展”和 “ 生态保护”个功能维度,将长江流域划分为提升发展区、转型发展区、 优先开发区、重点培育区、一般发展区、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和严格保护区共种主 体功能区类型,其中提升发展区指的是经济开发密度很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 需要通过调整、优化来提升发展层次的区域;转型发展区主要针对资源枯竭和环境问题特 别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转型发展的区域;优 先开发区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能力较强,开发基础较好,开发效率高的区域;重 点培育区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较好,但目前发展能力不足,需要在近期重点培 育的区域;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区归属限制开发区,代表两种不同侧重的发展方向,严格 保护区类似于禁止开发区,但内涵更加准确,另外增加过渡类型即一般发展区 ( 表) 。 表 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 国家主体功能区类型流域主体功能区类型性质 优化开发区 提升发展区开发 转型发展区开发 重点开发区 优先开发区开发 重点培育区开发 一般发展区中间过渡 限制开发区 农业发展区保护 生态保护区保护 禁止开发区严格保护区保护 结论与讨论 本文尝试从流域视角与尺度,将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有机融合,对长江流域主体 功能区划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可以促进自然区划与经济人文区划的协调整合。同时,首 次将农业发展重要性纳入开发约束予以系统量化分析,有利于提升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性 和全面性,为农业型限制开发区选择提供有力支撑,有助于深化我国主体功能区研究。 主要结论为:()在梳理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初步阐述了流域主 体功能区划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了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划逻辑思路与方法框架;( )在科 学分析基础上,提出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应包括科学性与系统性原则、 流域特色原则、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数据代表性与可操作性等原则,进而从开发约束、 开发强度 ( 基础)与开发潜力个维度和目标层、准则层、支撑层和要素层个层级,构 建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并运用专家咨询与 集成方法,综合确定各级指 标权重系数;( )从开发适宜性与保护必要性种导向,和生态、农业、开发个维度, 提出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方案,即包括提升发展区、转型发展区、优先开发区、 重点培育区、一般发展区、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和严格保护区等种类型,并对每种 类型内涵予以界定和阐释。 地 理 研 究 卷 本文仅对流域主体功能区划进行初步探讨,还需后续研究予以深化:()流域规划中 的河流功能如何转换成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区域主体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区 划指标选取主要是基于理论架构、专业知识、专家意见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定性 判断,后续研究应该运用主成分分析等定量方法进一步优化,同时指标权重系数方面应在 专家咨询与 集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灰色关联模型、因子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提升 研究的科学性。 致谢:本文得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的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张文合 流域经济区划的理论与方法 天府新论, , () : 王新才, 荣凤聪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与可持续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