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2讲.ppt_第1页
发展心理学第2讲.ppt_第2页
发展心理学第2讲.ppt_第3页
发展心理学第2讲.ppt_第4页
发展心理学第2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的 主要理论观点,何琳琳,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不同的心理学家,不同的心理学派所持的发展心理观有立着较大的差异。,本章将按照不同的理论派别来讲述各个心理学家的心理发展观。,【本章重点】: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维果斯基的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皮亚杰的理论和现代有影响的心理发展观。,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S.Freud)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精神分析论:关注内在的个人,在精神分析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人类的一切生活都要以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为依据。,快乐原则(唯乐原则):是人类的原始冲动,是以情感、欲望(特别是性欲)为其主要冲动,这种冲动永远是为了寻找各种快乐。 现实原则:是人类考虑到现实的作用,其作用是使个体能适应实际的需要。 快乐原则不是与现实原则合作,就是与现实原则对立。,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的二分法: 意识和潜意识 人格结构说,1、个性结构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能(1923)一书中提出人的个性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 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心的事情不多,所以除了身体的舒适外,可以尽量解除一切紧张状态。 但是,由于生活的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着乳头或拿起了水杯。 这被弗洛伊德称为初级过程思维(或原始历程思维),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自我是个体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 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时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如果个人在人格结构中能自我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弗洛伊德称为二级过程思维(或次级历程思维),即我们一般知觉和认知的思维。 例如:儿童学习走路、延迟性满足 弗洛伊德还形象地将自我与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超我是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 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自我理想是一套引导儿童努力发展的理想标准;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是抽象的东西。 良心是超我的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由父母的禁令(如“你不应该”)构成。儿童由于畏惧父母或成人的惩罚,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规则并自觉地遵守它,并把它转变为自己行为的内部规则,便形成了“良心”。 因此,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的,生命的最初几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人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能在个体的早期经验中找到根源,因此,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关注尤显重要。 早期“性”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libido)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erogenous zone)。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01岁)。 新生儿的吸吮动作既使他获得了食物和营养,也是他快感的来源。因此口唇是这一时期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 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弗洛伊德又将口唇期分为两个时期: 06个月: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他们还没有现实存在的人和物的概念,仅仅渴望得到快乐、舒服的感觉,而没有认识到其他人对他是分离而存在的。 612个月:儿童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特别是母亲作为一个分离而又必须的人,当母亲离开他的时候,他就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弗洛伊德认为,寻求口唇快感的性欲倾向一直会延续到成人阶段: 接吻、咬东西、抽烟或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2、肛门期(13岁) 此时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例如:大便产生肛门区域粘液膜上的愉悦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摸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 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这时期的儿童大都有被动的冲动。 在父母对婴儿施行排便训练之初,婴儿总是反抗,然而婴儿最终会接受这一训练养成了用厕所的习惯,这时性感带也从肛门转移。 这个时期的家长往往对儿童不清洁不卫生行为不理解,因而提出强迫性的、有秩序而干净的要求,这却反而使儿童以凌乱、肮脏来反抗。,3、前生殖器期,或性器期(36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性欲的表现主要在于“俄底普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男孩对自己的母亲有性兴趣(恋母情结),而女孩则过分迷恋自己的父亲(恋父情结)。 恋父(母)情结最终要受到压抑,因为儿童惧怕同性父母的惩罚。,4、潜伏期(7青春期)。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得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进入了潜伏期。 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早年的一些性的欲望由于与道德、文化等不相容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并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由于排除了性欲的冲动与幻想,儿童可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之中。,5、青春期(女孩从11岁、男孩从13岁开始)。在青春期,性的能量大量涌现,容易产生性的冲动。青少年的性需求朝向年龄接近的异性,并希望建立两性关系。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认为: 1、青春期的发展同任务就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青少年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也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在情感上是痛苦的。 2、青春期抵御性冲动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禁欲的策略。(拒绝自己喜欢的事情,采用艰苦的途径,如:剧烈运动来消耗体力等)。二是采取理智化的方法。把性的问题转移到一种抽象的、智力的高度。,简 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自问世以来就在心理学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对其整个理论的评价褒贬悬殊。有的人认为弗洛伊德是“最伟大的创设者、最伟大的代言人”(波林),有的人则认为他的理论没有什么价值。,其理论的进步之处:,1. 弗洛伊德是对禁欲主义、理性主义的有力反抗。十九世纪奥地利帝国,禁欲主义非常严重,弗洛伊德能够不顾世人的嘲讽,敢于冲破禁区,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在弗洛伊德以前,是理智主义统治下的哲学,把人类行为视为纯由理性所决定。而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人的行为中的决定意义,这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抗。,2. 弗洛伊德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在弗洛伊德以前心理学家们只研究意识而没有人研究潜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复杂的,除了意识活动之外还有潜意识的活动。自从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理论之后,人们才开始重视潜意识研究。 3. 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个性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这对推动心理学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经验、早期教养和儿童期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有较大影响。,其理论的缺陷:,1. 弗洛伊德是一个性本能决定论者。他把人的心理的发展完全归之于本能、性本能,完全排除社会、文化、意识、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把人的个性发展限于生物范围之内,单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认识人的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只是一种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论,他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把人等同于动物,所以他把性本能看成是一切活动的动力,他的泛性论的理论也是错误的。,2.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比意识重要,潜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 3.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他的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4.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对个性发展的影响,也是偏激的、不符合实际的。许多研究已证明个性、个性倾向性在中年和老年期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个性的发展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埃里克森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一)主要观点: 1.埃里克森强调自我在个性结构中的作用。 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不亚于本我。他认为本我代表人的先天盲目的冲动,只能使人变成动物。 而自我是个人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自我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2. 埃里克森强调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3.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个性的发展既是连续也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包含两个对立的受文化制约的特定的发展任务。 个人在发展任务的斗争和解决过程中,按次序向下一个阶段发展。如果人在各个阶段能顺利解决矛盾,就完成了这个阶段的任务就向积极的品质发展,否则就会产生消极品质,产生心理危机。 另外埃里克森强调某一阶段的发展任务虽然没有解决好,到后面的阶段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例如教育)得到补偿。,4.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生命周期,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在生命周期中个体成长遵循着渐成的原则,即任何生长的东西都有一个基本方案,各个部分从这个方案中发生,每一部分在某一时间各具有其特殊优势,直到所有部分都发生,近而形成一个有功能的整体。 埃里克森根据这一原则将同一性渐成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岁)。 信任对不信任。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口腔合并:婴儿想把周围的东西与自己合并,使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信任感发展的实质核心是相依性:这种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围,而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的情感投射给母亲(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 如果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上可以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它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13岁)。 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这时幼儿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外,他已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渴望着探索新的世界(走路)。 在其他各种活动中,本阶段的儿童表现出一种类似肛门活动的特点:儿童抓住物体又抛开,不是缠着成人,不时又离开,都有着保持与排除,坚持和放弃的特点。,儿童一方面在信任感和初步的成熟(独立行走和自己进食)的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一种自主感;另一方面又本能的觉得依赖过多而感到疑虑。 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要注意分寸,一方面要利用儿童对于自己的信任在某些方面给予有节度的控制,同时也要在某些方面给予适度的自由。,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左右)。 主动感对内疚 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侵入”:利用身体的攻击侵犯别人的身体。使用侵犯性的语言侵入别人的耳朵和心灵,用坚决的位置移动侵入别人的空间;用好奇心侵入未知事物。 在这个情况下,儿童感到向外扩展并不难于达到目的,但又感到在闯入别人领域的同时,要与别人特别是自己以前信赖的人的自主性发生冲突,于是产生一种内疚感。,对父母的爱慕之情 以异性的同伴为代替。 游戏期。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着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不现实性,第四阶段为学龄期(712岁)。 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本阶段是儿童继续投入精力和欲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造自我的过程。开始意识到进入了社会,在众多同伴之中,必须占有一席之地。 儿童的依赖重心由家庭转移到学校、教室、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18岁) 同一感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自我统合:个人内部和外部的整合和适应感。 统合危机: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 延缓期:青年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的承担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之前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认同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从18岁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约至50岁,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为老年期(成年晚期),直至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二)简评,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不再过分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论,而是强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社会机制,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重视家庭、社会对儿童教育的作用。,2、艾里克森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而不同于别人,可以说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3、艾里克森认为某一阶段任务没有解决,可以在下一阶段得到弥补,这种重视人生每一阶段的教育和给予人格发展以希望的观点也是可取的。,4、艾里克森仍然没有摆脱弗洛伊德本能论的束缚,过分的强调情感的力量,忽视人的理智的作用。对社会环境的理解太抽象。,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一、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是行为主义观的创始人。 他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 较复杂的行为形式可能包含一个刺激复合而不是一个单项刺激。,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 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华生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的研究方法有四:观察、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 其中,条件反射最初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但它后来在心理学中的广泛运用则主要归功于华生。,婴儿害怕实验:,华生运用条件反射理论所做的婴儿害怕实验,为心理发展的行为决定论作了最有力的说明。 男孩艾伯特11个月时与小白鼠玩了3天,后来,当艾伯特开始伸手去触摸白鼠时,脑后突然响起了钢条的敲击声。艾伯特受到了惊吓,但没有哭。 第二次,当他的手刚触摸到白鼠时,钢条又被敲响,他猛然跳起,向前摔倒,开始哭泣。 如此反复多次,以后当白鼠单独出现时,艾伯特会表现出极度恐惧,转过身去,躲避白鼠。 在这个实验里,白鼠成为剧烈声响的替代刺激,引发了艾伯特的条件反应。,华生解释说,任何行为(包括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 艾伯特虽然起初形成的条件作用是对白鼠的恐惧,以后则泛化到多种毛皮动物,并表现出对毛皮上衣和圣诞老人的胡子也产生恐惧。 华生提示,许多成年人的厌恶情绪、恐怖症、畏惧和焦虑,虽然本人做不出什么合理的解释,很可能也是多年前由某一条件作用过程引起的。 这样的实验本身是有违道德的,但不可否认,它为行为的习得与消除提供了事实依据。,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华生认为遗传得来的是数量甚微的简单反射而已,它们对日后的心理发展无多少作用,而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评 价,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对意识的过多关注转向行为研究,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有助于促进我们对儿童行为发展进程的了解。 但由于华生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早期行为主义发展观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 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虽然在行为矫治方面有独到的实际意义,但否定了儿童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斯金纳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传承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基本信条。 与华生不同的是,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 他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前一种行为就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 后一种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有机体发出的反应被强化刺激所控制。 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出现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发生(即“强化依随”),那么该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得到了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它动作。 行为是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每一个塑造出来的行为可以组合成统一完整的反应链,从而使个体的发展越来越朝人们预期的方向接近。,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 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人对儿童有意义行为的及时强化、对不良行为的淡然处置、程序教学过程中的小步子信息呈现、及时反馈与主动参与等,至今仍是强化与控制个体行为发展的有效途径。 斯金纳的努力使人们对行为的认识更接近现实; 同时,操作性条件作用观点仍然具有明显的机械主义色彩。,评 价,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老行为主义学派主要通过对动物(如白鼠、鸽子等)的实验来建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人类的行为。这些理论受到抨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行为的社会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班杜拉的观点,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 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 因此,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班杜拉认为并非所有的学习都依赖于直接强化,在很多情况下,学习者输入的信息是S和与其相对应的榜样的R,S-R的结合作为信息被学习者所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替代强化”。 在替代强化基础上发生的学习就是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故这种学习也可称为“无尝试学习”。,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 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流行歌曲的传播等,观察或模仿所起的作用更大。 通过对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班杜拉坚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看法。,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等。 首先,个体要注意到他人的某种行为,而注意具有选择性。 在同样的情境中,不同的人可能注意到不同的信息,从而导致不同的学习。 制约注意过程的因素有:榜样因素、观察者因素、人际关系因素、诱因因素。,其次,个体能在没有示范线索的情况下仍然在头脑中保持原先观察到的信息, 视觉表象、言语符号等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言语编码的作用更大。但是对于年幼儿童来说,词语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还要重视视觉表象的作用。,第三,这些记在心理的表象和言语符号又能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与动作,使过去观察或学习过的动作得以复现。,第四,一个人虽然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到这种行为,但他是否愿意将学习到的行为表现出来,则取决于由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观察学习中的四种榜样效应,替代反应的形成 替代消退 反应抑制 反应抑制的解除,观察学习的示范形式,行为示范 象征示范 抽象示范 参照示范 参与性示范 创造性示范 延迟示范,相互作用理论,行为、个人认知因素、环境三因素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呈三角模式。 而人的认知就是在这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我调节理论,强化有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个体还存在着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儿童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标准则来自儿童周围的范型,儿童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范型而确立个人标准。 成人在儿童的个人标准形成过程中起作用。儿童据此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发展。,观察学习或许更接近于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尽管班杜拉也以研究行为为主,但社会学习理论开始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主张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经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要突破。 不过,班杜拉尽管注意到了行为的认知因素,但并没有对此作充分的探讨和实验研究。,评 价,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第一,他创立了 “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第二,他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第三,他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第四,他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维果斯基是“内化”学说最早推出人之一。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 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第四节 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格塞尔(A.Gesell)。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 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格塞尔的观点源自于他的双生子爬楼梯研究。 1929年,他首先对一对双生子T和C进行了行为基线的观察,确认他们发展水平相当。 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肌肉协调和运用词汇等训练,而对C则不作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其间T比C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 到了第53周当C达到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C就赶上了T的熟练水平。进一步的观察发现,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 据此,格塞尔断言,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与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在成熟论看来,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 格塞尔收集整理了数以万计儿童的发展行为模式,推出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即年龄常模)。 通过与行为发育的年龄常模相比较,即可判断不同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该诊断量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十分广泛。,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归纳,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 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取决于成熟。在发展的进程中,个体还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第五节 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1896年毕业于罗马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被誉为实际上自福禄贝尔以来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早期运用病理学与自制的教具训练低能儿童,潜心研究精神病患者和低能儿童的行为表现。 指出“低能儿童的教育问题比医疗问题更重要”。,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圣罗伦斯区建立了第一个“儿童之家”,她特意选址在罗马最贫困的地区,招收3到6岁普通儿童,用自己独创的办法加以教育。并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的知识及系统观察法和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验。 结果是惊人的:那些贫寒儿童,经过她几年的教育,全部成为聪明活泼、举止优雅、自信自强的孩子,心智较之以前有了巨大改变。 她这一套教学方法立刻轰动了意大利甚至欧洲。,先后出版了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有吸引力的心理、蒙台梭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册、家庭中的儿童、高级蒙台梭利方法、教育中的自发活动、教育人类学、教育的重建等一系列著作。,20世纪初期,蒙台梭利法渗透到欧美各国幼儿园和其他幼教机构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重新掀起了蒙台梭利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到80年代初,美国的蒙台梭利学校已经超过2000所,实施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教学内容,日常生活教育 包括基本动作、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生活礼仪等,培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互助、爱物等好习惯。 感官教育 培养敏锐的感官,进而培养观察、比较、判断的习惯与能力。 数学教育 使用直观教具玩数学。让孩子在学具操作中懂得数与量的关系,感受四则运算的快乐。,语言教学 让孩子通过对实物的描述,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渗透文字活动,培养阅读能力,为书写做准备。 文化教育 蒙氏教室里备有动物、植物、天文、地理、历史、地质等各方面教具,使儿童在玩中探索科学的奥秘,从宏观到微观,培养对科学的兴趣。,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特点,1 、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 、“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 ,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 6 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4 、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 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 、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 、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7 、混龄教育 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 、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 、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 、爆发式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蒙台梭利教学关键词,吸收性心智 孩子与生俱来地能够向周围环境吸收一切,06岁是吸收最佳期,其中03岁是最重要的吸收阶段。 敏感期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的获得都有一个最佳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可以轻松地获得各种能力,所以称这个阶段为敏感期。所以在敏感期里要给孩子创造适宜发展各种能力的环境。 尊重儿童 儿童成长过程中所想要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自发学习。,在蒙氏教室里,有丰富多彩的教具,它们都是根据儿童成长发展敏感期所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玩具”。 孩子通过自我重复操作蒙氏教具创新建构完善的人格,在自由操作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训练。,第六节 现代有影响的心理发展观,一、 社会生态学的心理发展观 The bioecological approach (Bronfenbrenner) 布朗芬布伦纳,在真实世界中,没有一种影响因素会孤立于其他因素单独起作用。 在不同种类的因素之间,存在着稳定而持续的交互作用。,发展的环境 一种全面的观点,同时影响个体发展的4个层级的环境: 1)微观系统Microsystem (儿童日常生活的直接环境)家人、看护者、朋友和教师. 2)中间系统Mesosystem (为微观系统的众多方面之间提供了联结)将儿童与父母、学生与教师、员工与雇主、朋友与朋友相互联结起来.,3) 外部系统Exosystem (代表了更广泛的影响)包括诸如地方政府、社区、学校、宗教场所、地方媒体等社会机构。 4) 宏观系统Macrosystem (代表了作用与个体的更大的文化的影响)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各种政府、宗教和政治价值系统。 时序系统Chronosystem (上述所有系统的基础)它涉及时间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其中包括历史事件和渐进的历史变化。,Bronfenbrenners Ecological System,二、现代生物学的心理发展观,(一)习性学 (二)社会生物学 (三)进化心理学 (四)行为遗传学,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心理发展观,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 是指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理解并对其行为做出判断、预测的能力。 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基本的、重要的作用,是个体生存于社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内容。,错误信念研究范式(false belief),一级错误信念 (1)意外地点 (2)意外内容(外表) 二级错误信念,研究者提出的关于“心理理论”的理论。 1、理论论 人们的心理知识逐渐形成一个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并根据这个理论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2、模块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依赖于三种儿童天生固有的、特殊的心理理论机制的发展。 儿童在不同时期发展发展起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