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常坐坐矮板凳复习素材.docx_第1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常坐坐矮板凳复习素材.docx_第2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常坐坐矮板凳复习素材.docx_第3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常坐坐矮板凳复习素材.docx_第4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常坐坐矮板凳复习素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坐坐矮板凳(一)常坐坐矮板凳(新颖别致,引发好奇) 岁末年初,不少地方正在火热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干部与群众同坐在一条板凳上,改进工作作风、书写为民情怀,勾勒出扎根实际、联系群众的生动图景。不禁想到一则故事。(过渡)上世纪50年代,彭德怀到基层部队视察,参加一个班的讨论会。一位干部搬来一把椅子,战士们又垫上一床被子请他坐,而他却坐到了战士的矮凳上。在分析一些新独立国家政局不稳时,他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领导不愿意和大家一样坐矮板凳、硬板凳,并借此告诫干部“要常坐坐矮板凳”。(点题)坐矮板凳还是高板凳,看似小问题,却映照着思想觉悟,检验着群众意识。(以小见大)常坐坐矮板凳,就是要以基层为镜,拜群众为师,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释义)“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毛泽东同志曾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喻为“土地”,只要把种子播在土地上,就能在人民当中“生根、开花、结果”。基层蕴藏着群众的无尽智慧,潜藏着人心的无穷力量。勇于向下扎根,才能更好向上生长。(设喻说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调研时强调的,“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深入基层、贴近百姓,多听听群众的呼声,多想想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才能“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板凳究竟该怎么坐?(以问引路)关键是要跟基层面对面、与群众心贴心,涵养担当尽责的工作作风。在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上,距离不可能产生美。时至今日,眼里看不到基层、心里装不下群众者并不鲜见。有人热衷“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轮下生风,脚下生锈,点到为止;有人留恋冬暖夏凉的办公室,习惯“开会了解”“电话解决”,远程指挥;有人享受前簇后拥的排场,摆摆架子、打打官腔,高高在上。群众心中有杆秤,干部的表现,决定着心与心的距离。(排比,反面用例)如果行动上远离群众、工作中脱离群众、生活里游离群众,自然也就无从听到真言、取得真经、收获真章。甘坐矮板凳、会坐矮板凳,就容易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中拉近心灵的距离。孔繁森认为,“人民公仆的办公室在基层,在群众中,在百姓的土屋和帐篷”,一句饱含真情的“我是您的儿子”,打掉了干群间的无形之墙。廖俊波在车上备着衣服、雨衣、雨伞和被子等“四件套”,“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被称赞“他不是官,他是我老大哥,是和我们农民坐一条板凳的人”。无论何时,深入基层、做好调研,都当以平视的眼光看待群众,平和的语气对话群众,平等的身份对待群众。(正面用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走基层、做调查是一场走访慰问之行,也是一趟发现问题、寻找答案之旅。带着一份真诚,捧着一颗真心,付出一片真情,常坐在矮板凳上听民声、访民情、化民怨、解民难(整句),“以人民为中心”的种子才能扎根于基层的沃野。 (二) “昨夜担走两座山” (新颖别致,引发好奇)不久前去中国美术馆看“美在新时代”画展,被吴作人上世纪50年代的一幅画所吸引。画面只有一条扁担、两只箩筐,而精髓在题跋上:“扁担不长七尺三,箩筐不大柳条编,你甭小看这玩意,昨夜担走两座山”。好一个“昨夜担走两座山”!扁担不长、箩筐不大,只因日夜兼程,便能开天辟地。这样的愚公之志,不正是创造奇迹的密码吗?(反问有力,亮明观点)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成事之“志”,体现为“叩石啃壤,挖山不止”的坚强意志,也包含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强大定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样的意志与定力,始终是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去年11月,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再邀请两位耄耋老者坐到自己身边。他们一位叫黄旭华,一位叫黄大发,有着相似的“30年”。为造核潜艇,黄旭华躲进孤岛,“人间蒸发”30年;为脱贫致富,修出“生命渠”,黄大发千锤万凿30年。物质的一穷二白,没有改变黄旭华铸造大国重器的信念;接踵而至的失败,没能动摇黄大发拔除穷根的决心。(整句对偶,夺人眼球)不屈的意志、坚强的定力,让他们无惧艰难险阻,最终领略到别样的人生风景。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扁担”“箩筐”早已升级;然而,前行之路上,依然有高山、关隘等待我们去攻克,那种“担走两座山”的韧劲和定力,绝不能丢。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来说,更是如此。当开闸放水式的激流猛进难以再现,如何在静水深流中寻找奋进的力量?当牵涉的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多变,怎样确保改革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当落实的难度进一步增大,怎样一锤接着一锤敲,把每一颗钉子钉实钉牢?(连续三问,引人深思)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注定动奶酪多、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不仅检验改革的能力,更考验改革的定力。改革不是闲庭信步,而是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现实中,有的人面对困难、风险,失去了定力,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不愿挑“重担子”,不敢接“烫山芋”。结果,在一些领域或地方,改革举措或久推不动、束之高阁,或浮于表面、留下隐患,消解了改革的价值。因此,在涵养改革能力之外,尤须涵养改革定力,唯有持之以恒,本领才会聚沙成塔。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在谈及自己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时,他的话简洁有力:“我的主要用处就是不动摇。”“不动摇”,如同航行中指针清晰的罗盘,不惧风浪、坚定清醒,指引着远方的目标,成就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境界。如今,我们书写着“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创造着中国速度、中国效率,累积着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世界都在问,中国“为什么能”?事实证明,正是谋求改革发展的定力,滋养了我们不凡的能力。“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凌寒独自开”者,梅也;“只有香如故”者,梅也。像梅那样,砥砺不畏艰险、始终如一的精神品质,涵养坚忍不拔、勇于开拓的改革意志,我们必能创造出更加傲人的伟业。 (三)常治无患之患(入木三分,申明观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很快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邹韬奋先生痛感日本发动侵略之蓄谋已久、国民党政府缺乏准备之敷衍塞责,撰文呼吁:“我们目前固切齿痛恨暴日在东北之横行,但他们处心积虑侵略东北,在实际上做准备工夫者近三十年,我们在此三十年中曾经有何自救的准备?到了强盗升堂入室,白刃加头,始纷纷有义勇队敢死队征兵制等等的呼声,可见平日对外侮并无丝毫的准备。”历史留给我们深刻的昭示:居安思危危自小,有备无患患可除。(引出议题)作为一个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我们党始终牢记“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历史警示,努力跳出“历史周期率”,把忧患装在心里,把重担扛在肩上,以不变的初心、不懈的努力,向时代和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答卷。从时间纬度看,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从发展进程看,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实现这“关键一跃”,不是闲庭信步、水到渠成,而是风险系数很高的“历史跨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何谓“战略性、颠覆性错误”?显然不是小事小节,而是重大风险;不是杯水风波,而是滔天巨浪;不是战斗失利,而是战略失误。(设问对比排比)一旦准备不足、应对不当,必然会损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破坏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甚至会打断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有短板就装不满水,但木桶底板有洞就装不了水。我们党之所以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三大攻坚战之首,就是在补齐短板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固底板。淮南子中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安与危、治与乱、机遇与挑战等,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对立面。如果我们能够未雨绸缪,“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就能知危图强、化危为机;如果平时疏于防范,“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就必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安史之乱让开元盛世黯然落幕,大唐王朝也由此走向衰落;鸦片战争剥去了大清帝国的油彩,让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漫漫长夜。正所谓,“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尽管风险和挑战经常不按套路出牌,但重大风险就像一只硕大的“灰犀牛”,绝非小问题,且早有预兆,为什么人们直到“灰犀牛”变成“疯犀牛”撞过来时才恍然大悟?原因在于,有的心存“温水煮青蛙”式的麻痹,有的囿于“矮子看戏何曾见”的短视,有的出于“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的漠然,还有的存在“听惯梨园歌管声”的和平积习。(设问排比)马克思早就断言:“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和古生物学中一样的情形。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看不到承平下的危机是最大的危机,看不到发展中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振聋发聩,催人猛醒)我们应正视繁荣背后的“不测之忧”,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准备想各种办法对付之”,努力消祸于未萌、治乱于未乱。 (四) 把稳公与私的天平 现实中,人们时常面临公与私的选择:出差途经乡里,要不要顺路探家?申领办公用品,该不该多备一些留为己用?恰遇公车待发,能不能搭个顺风车?公私之间的权衡取舍,照见觉悟与品格。(摆现象,明观点)公私是一把尺,丈量境界高下,也是一杆秤,称出格局大小。史书记载,东汉苏章(字孺文)就任冀州刺史时,宴请被检举的老友。宴罢,便正襟危坐:“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公私分明)第二天,他果然公事公办,将老友治罪。从古至今,公私分明一直是严以律己的重要标准。既保持“内不愧心,外不负俗”的本分,也达到“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的公允,更追求“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货利”的清明,才能直面公与私,做到问心无愧。(既引用,又排比,文采理性兼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共产党人的世界里,公与私的界线更为清晰。(承上段,深化议论)毛泽东同志曾为自己定下“待亲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谷文昌反复叮嘱家人“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当发现县委机关食堂给自己的小儿子多打了点菜,便禁止孩子到食堂买饭。“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公私分明,不仅能为行动廓清迷雾,也堪称抵御诱惑、砥砺自我的武器。(一段两例,紧扣中心)公与私如同天平的两端,此消彼长。私字大了,党性就弱了;公字小了,杂念就多了。被私心裹挟的人,一旦得势,就容易丧失德行。明代理学家薛瑄有言: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回看一些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不难发现,无论是铺张浪费、奢侈享受,还是为个人或亲属谋求私利,都有滥用公权、以公帑入私囊的特点。“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不弃私心,必废公事;不祛贪欲,必栽跟斗。私心一旦占了上风,就会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做事就容易失去分寸,进而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多对偶,重议论,文质兼美)“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明晰公私边界,才能成就廉洁品质;抵御外在诱惑,才能磨砺理想人格。(又是对偶)杨善洲常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无数事例启示我们,做党的好干部,就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学会常用“公与私”这杆秤称一称言行,善用“公与私”这把尺子量一量举止。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光明正大、堂堂正正。马克思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公私一念间,荣辱两世界。凡事秉持公心,恪守公私界线,当成为每个人践行一生的座右铭。(引用之多,目不暇接) (五) “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 有人主张“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人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何在“公德”二字面前“做好自己”?不妨先听听这样两种观点:(提出问题,总说)一种是“弱德”说。叶嘉莹曾感叹,当今社会上许多人以强者为德,提倡争夺和竞争,但实际上“弱”才是品德,“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以退为进,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分说1)一种是“群德”说。梁启超批评古人束身寡过的做法,“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对于一群,常肯绌身而就群”。在他看来,缺少“群德”是国家衰落的一大本源,“今吾中国所以日即衰落者,岂有他哉,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人人视其所负于群者如无有焉”。以群为德,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分说2)“弱德”之“弱”,并不代表软弱无力、怯懦怕事,而是一种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无论以存心养性、修身齐家、达观处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还是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奉规守约为代表的现代规则,处处都有“弱德”的影子。(分析“弱德”)“群德”之“德”,成之于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是一种性情中的大爱、浑浊中的清秀、得失中的淡然。“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报国之心,“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的为民之情,“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修身之要,体现的都是“群德”。 (分析“群德”)“弱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先善其身。从广场舞扰民、远光灯肇事,到闯红灯、乱插队,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很多都是由过多重视自己忽略他人引起的。“弱德”的价值就在于,强调行使权利、主张诉求应有边界意识,不以个人举止打扰别人权利,不因自我存在妨碍他人自由。“弱德”不是无为,而是内向修身有所为,外向克己有所不为,达成的是群己权界的和而不同。(析“弱德”意义)“群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相善其群。见摔不扶、临危不救,乱砍滥伐、污染环境,公地悲剧、丛林法则,道德之所以会“摔跤”,“群德”不彰是重要根源。没有人可以是与世无争的孤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推高人际成本,“正义只在五米之内”导致低信任度,“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加剧道德冷漠,人人见义不为结果必是人人权益受损。超越个人、关怀公共,超越私利、守卫群体,“群德”所托举的,是包含自我权益在内的公共利益、共同福祉。相较“弱德”,“群德”侧重向善而为、见义敢为,达成的是公益众利的和合共进。(析“群德”意义)现代化的物质,离不开现代化的精神的浇灌。中国大踏步走入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公场域”更加普遍,共享经济、网络生活等“新生带”不断延伸,“没有什么事能比获得自由更加美妙”;与此同时,“共在”的凸显,权利的交错,利益的博弈,也让我们愈发意识到,“没有什么事比学会运用自由更加困难”。“弱德”与“群德”,一个突出主动修身一个突出主动为善,一个各美其美一个美美与共,两方面结合起来,一定能奏出最美的文明和声。(合二为一,收束全文)(六)治治“官场敷衍病”官场现形记中讲,一些官员“敷衍的本事是第一等”。封建时代“千里做官为了吃穿”,官场中人“无利不起早”不是啥稀罕事。共产党人“做官”为的是做事,与封建官员不可同日而语。拿陈云同志的话说: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萎靡不振和用雇佣劳动的态度来对付党的工作,是绝对不允许的”。(对比中立场鲜明)这些年铁腕正风反腐、从严管党治吏,官场日渐洁净、官风愈益清朗。但懒政庸政怠政现象,确也不少见。一些官员怕担事、装作为,只说不做、说多做少,患上了严重的“官场敷衍症”。其主要临床表现:对上“表态好、行动少”传达学习“反应很快”,开会部署“动作很大”,搭班子、建机制“抓得很紧”,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对下“脸好看、事难办”接上楼送出门,又端水又拉凳,似乎很热情,可谈到事情却打太极,推不掉就拖,拖不过就糊;讲话“重搬用、轻运用”报纸网络到处抄,光接天线不接地线,光有着眼点没有着力点,完全“为讲而讲”;做事“有激动、无行动”提起矛盾问题两腮发鼓,但解决时上级不拨不动,甚至拨都不动,许多经费趴在账面上睡大觉。(摆现象,语言活泼)光说漂亮话、做样子活,不埋头真抓、撸袖实干,无疑是一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结合体。但细加分析,这种“敷衍病”,与曾经盛行过的“作秀”风,又有本质不同。作秀,图的是出名挂号,争彩头、讨掌声,许多事“想得美好、很难做到”,其背后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进取心、创新欲当然是扭曲变形了的。而敷衍,则是不想干事、不负责任,追求“也无风雨也无晴”,以为“不做事没有事”“不花钱最保险”,躲避矛盾、明哲保身,许多事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缺少的是为官的责任与担当、做事的热情与干劲。所以,比之作秀,敷衍之害堪称更甚。(巧辨证,明危害)“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同志早作过这样的论断。随着“打虎”“拍蝇”“猎狐”不断深入,有些人以为只要不贪腐,就可以做“太平官”、当“不倒翁”。其实,敷衍塞责造成资源浪费、耽误发展机遇,是党和人民不能容忍的“大问题”。明朝走向灭亡,官员“贤者十一,而惰不事事者常九也”,官场“虚文日盛而实政亡”,就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民族要“强起来”,岂能容忍官员“占着位子、混着日子”,让“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浮沉,左右观望”那样的“具臣”“滑吏”有安身之地?(援明史,申危害)贪官是恶吏,必须坚决铲除;庸官非良吏,同样不可重用。评价干部需要看态度,但判断态度好坏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不见行动的“态度很好”,要它何用?推动工作需要抓过程,但关注过程是为了保证最后的收成,不打粮食的“忙忙碌碌”,要它何用?选人用人必须重品行,但强调“政治过硬”还得“本领高强”,不能做事的“堂上木偶”,要它何用?为官不学无术、不求进取,却椅子坐得安稳、梯子上得顺利,如此只会助长“敷衍病”流行。(排比,态度鲜明)老实人,才是最聪明的人。勤政廉政,来不得半点虚伪。今天如果还有人怀疑党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看不到正风反腐肃纪永远在路上,干事敷衍、为官装为,还在东张西望等等看,不会有好果子吃。唯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责,方能行得稳、坐得正、走得远。(发号召,明主张) (七) 政绩岂能靠包装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谈及文章写作之道,认为只有“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才能抵达“古之立言者”的境界。“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韩愈对内在修为的重视,常为后世所称道。(谈修身为文,似与题目无干)“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文章写得出彩,源自学识的增长、修养的提升,关键在于练好内功。与之相反,如果只看外表、不重内核,只能靠华丽的包装、浅层的技巧装点门面。比如曾盛行一时的骈体文,虽“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但“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这种堆砌词藻、意少词多的文体,迂腐陈旧、陷于窠臼,注定一步步走向衰落。(正反对比,强调内功务实之重要)如同作文需“陈言务去”,写出“味道与成色”,干工作也必须有一说一,不掺水分。(类比论证,承上启下巧妙过渡)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工作中“爱写骈体文”还颇有市场。譬如,有的干部习惯于过度包装成绩,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材料美化”上。政策刚出台,成效就汇总好了;任务才布置,成果就整理好了;活动刚开展,经验就总结好了兵马未动、“材料”先行,反映出部分干部对工作望其速成、惑于势利的倾向。这种弄虚作假的消极思想、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十分值得警惕。(反面举例,排比修辞)心理学认为,人一旦做出某种选择,惯性的力量会使其不断强化;若缺乏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轻易走不出已形成的行为路径。现实中,一些人不愿在“里子”上下功夫,喜欢用浮夸的材料来粉饰工作成绩,固然与监督、考核机制等不健全有关系,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还是源于主观上的模糊认识。一些人不愿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对自身本领不足感到恐慌,便企图以表面光鲜的成果充当无所作为的遮羞布。长此以往,不仅会给工作注水、损害群众利益,也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伤害踏实干事者的积极性。(深入剖析,揭其实质与危害)最好的“包装”,永远都是实绩。为官一任,切不可让“材料政绩”架空落实,只顾“面子”不顾“里子”。王伯祥以富民强县为己任,把蔬菜产业做成金字招牌,被赞誉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姜仕坤在贵州晴隆6年行程60万公里,照亮当地32万人民脱贫致富的前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农民书记”。他们在任上不求显绩、专注实绩,以挽起裤腿干工作、扑下身子抓落实的精神状态,尽一切可能改进工作、为老百姓谋福祉。这样的干部写就的“文章”,即便没有任何雕琢、修饰,也能被群众记在心头。(连续用例,正面弘扬)“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曾引用一副对联,批评“华而不实、脆而不坚”的不良风气,为那些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人画像。兴伪事者自受其害,行动派赢得未来。以真诚书写忠诚、用实干托举发展,我们才能把为人民服务这篇大文章,真正写进广大群众的心坎里。(明主张)(八)从“万金油”到“金刚钻”最近读到这样一则故事:基辛格回忆访华经历,当他进入毛泽东的书房时深受触动,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桌上、地上也堆着书,“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广泛涉猎、深入研究,毛泽东为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树起了榜样。(援典例以引观点)“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在一次党校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曾以此古训勉励领导干部,把自身学习作为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来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使命、新的时代情势、新的人民诉求,无不倒逼领导干部反思本领状态、水准和强度,尽快提高领导水平、扫除知识盲区。“仕者为学”的传统,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值得重视和发扬。(言传统,倡传承)从改革发展新情势看,领导干部有适应的一面,也有感到“本领恐慌”、出现“知识枯竭”、发生“岗位倦怠”的一面。上级强调“强力改革”,下面搞的却是一刀切、乱弹琴的“蛮力改革”,改革方法抛在脑后;对负面舆情只强调“捂盖子、删帖子”,而不去亡羊补牢根治问题,媒体素养不进反退;今年养鸡、明年种果树、后年搞蔬菜大棚,产业扶贫拍脑袋乱指挥,对市场规律置若罔闻;招商引资却不招商引“治”,官僚风气连累营商环境,治理水平停滞不前“身子进入了新时代,脑子还停留在过去时”,此类现象并不少见。(援举反面现象 )俗话说得好,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过去那些一般化、大呼隆、粗放型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愈发同新时代格格不入。借用物理学中的“跃迁”一词来说,国家正处在从中高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跃迁阶段,领导干部只有在能力本领上保持同样的跃迁速度,才不会失位、失语、失策、失责。“车到山前必有路,官到岗上必胜任”的盲目自信,空有学问头衔而无学问之实的漂浮做作,习惯于按潜规则办、按老思路办的路径依赖,只有通过勤学苦干、多思善悟,才能一一戒除,成为材优干济的行家里手、通达之才。(如何做)浅浅地打十口井,一滴水也打不上来;找准一口井深挖下去,甘甜之水源涌不绝。磨砺能力本领同样如此。过去,哪个领域都懂一些,到哪个部门都能干得来,遇上什么群众都能插上话,“万金油”干部深受青睐。而今,各项工作的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万金油”干部“样样都会,门门不精”的短板愈发凸显。任用和培养干部,不可能再像“万金油”一样,哪里“不舒服”就往哪里“搽”,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抹”。练就又博又专的本领结构,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是新时代提出的人才新课题。由此而言,拥有某一领域专长、揽得了“瓷器活”的“金刚钻”型人才,组织应多培养,干部本身也应朝此努力。(照应文题,言明观点)每一段新征程的开启,无不以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为后盾。从延安时期“本领恐慌”的提醒,到改革开放之初“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的告诫,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能力过硬”的惕励,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以史为鉴,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九)善于总结是一种智慧总结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学问。历览前贤俊杰,凡事业有成者,往往都善于总结。(开宗明义,点题领起)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潜心钻研水文,设计建造了“独奇千古”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真言,泽被后世。楚霸王项羽自矜其功,直到四面楚歌时仍执迷不悟,发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喟叹;而汉高祖刘邦清醒自知,将“所以取天下”的原因归结为“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回溯历史,一个人总结能力的高下,映照着认识水平、为人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生走向与事业成败。(连用三例,明总结之意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总结经验。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65年与程思远谈话时所言,“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事实证明,从革命年代、建设时期到改革岁月,打完一场仗、建完一项工程、推进一项改革,我们党都会及时总结反思,认真发扬优点、纠正失误。正是在不断地总结归纳中,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了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说党史,明总结之意义)然而,现实中不少看似有模有样的总结,却背离了初衷。(承上启下)有人把总结等同于写材料,任由“秀才”坐而论道、凭空出理,只求辞藻华丽、句式整齐,不管是否源自实践,是否对工作有益;有人视总结为论功行赏的机遇,把尚在构思的蓝图包装成已经完成的工作,为明显存在的问题罗织借口,结果吹大了政绩泡沫,遮蔽了潜在矛盾;有人把总结写成流水账,抄抄文件、堆堆数字、列列表格,既囫囵吞枣应付自己,也草草了事敷衍上级。凡此种种,均徒有总结之表、无总结之实,落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反面三例,引人深思)如果对总结来个“总结”,敢于直面问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心理学认为,人在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问题时,会本能地选择逃避或推卸,以拒绝痛苦情感的折磨。然而,哲人有言: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一个人在舒适区待久了,就如同“温水煮青蛙”,长此以往,只会踟蹰不前、能力退化。勇敢面对难题、善于剖析自我、学会总结得失,才能增长心智、提升认知,更好地适应当下和未来。(正反事理分析,明直面之关键)法国作家福楼拜谈及写作体会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如果我们缺少勇于剖析的心理素质,丧失探寻本质的研究精神,就容易制造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花架子”,总结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结是客观的观察,也是高度的概括、智慧的结晶,必须保证“含金量”。 (当勇于剖析)王安石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一个“绿”字,就经历了十多个字的反复揣摩。安于做思想懒汉,惯于照猫画虎,难以成就高质量的总结。保持清醒、善于钻研、提高认识,才能知兴替、明得失,用理性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深化论点)(十)以创新之光照亮“裂痕”(形象而兼理趣)有人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新事物诞生时难言完美,拥抱“裂痕”,变痛点为亮点,才能赢得成功和进步。所谓“裂痕”,常常体现为某种缺陷,但这样的缺陷不会是永远不变的。因发射时枪口跳动幅度大、影响射击精度,驳壳枪问世后曾长期遇冷。然而,通过平放射击,枪口跳动对精度影响小了,连发时相当于小型冲锋枪,特别适合游击战。因录音技术不成熟、早期的唱片容量只有5分钟,开发有声读物项目一度遭到反对。然而,面对市场需求,密纹唱片实现技术突破,放音时间大幅延长。今天,智能手机已趋普及,有声读物产品日新月异。人们不断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踩着成功的阶梯步步上行。拥抱“裂痕”,意味着要敢闯敢试,不可万事俱备再付诸行动。“中国天眼”构想提出时,重重困难令人感觉“不可能完成”。但历时22年,难关逐个被攻破,“大国重器”终于落地。廖俊波在福建省政和县任县委书记时说:“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靠改革优化环境,在破解难题中走特色化路子,他带领大家把县域经济从省末位变成增长速度“省十佳”,印证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事实证明,守成者没有前途,逢山开路才有希望。数学家陈省身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因为次次考100分需要连细枝末节都反复训练,哪有精力思考和探索?由此既要努力学习,又要避免“满分损失”。这也启示人们,无“裂痕”未必好。现实中,有的人面对成果评审,放弃“有缺陷的突破”,选择“平庸的完美”;有的人罹患改革拖延症,不确保万无一失,就不敢先行先试。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并非否定多思,而是提醒人莫因患得患失走向思而不行。“万物皆有裂痕”,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出现。纠结于完美主义、坐等万事俱备,只会错过探索发现的惊喜。创新可分为两类:一是“从0到1”,一是“从1到1个亿”。前者是原发性创新,属于垂直进步;后者是推陈出新式创新,属于水平进步。实现科技领跑,需要更多的“从0到1”。而过程中充满“裂痕”,往往是“从0到1”的显著特征。宁要“有缺陷的突破”,不要“平庸的完美”,创新之光才会照亮一处处“裂痕”。进而言之,探索在前、总结在后,先行先试、以立促破,也是改革深水区的常态。瞄准“裂痕”久久为功,改革红利才能充分释放。“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成功不等于成熟,完成不等于完美,“美好”永无止境。新矛盾如同“裂痕”,既映照着缺憾、不足,更孕育着希望、机遇。一次次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一次次在新起点上超越自己,前行的道路自会越走越宽广。(全文例证丰富,事理阐释尤佳)(十一) “有办法”的底气从哪里来抗战时期,美军观察组到延安考察,感受到了与重庆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重庆的官僚一见到美国人,就要物资、要飞机,要一切所能要到的东西,而在延安,观察组听到了让他们印象极为深刻的三个字“有办法”。遇到任何的困难,无论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世代贫困的延安农民,还是衣衫褴褛、缺乏弹药的八路军战士,延安人永远是“有办法,有办法”。(回述历史,引出论题)“有办法”,充满着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蕴含着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体现了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汇聚起共同奋斗的强大合力。正因为“有办法”,红军靠双腿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远征;正因为“有办法”,人民军队依靠劣势装备打败了优势装备的国内外敌人;正因为“有办法”,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满怀豪情迈进了新时代。(反复排比,气势沛然)“有办法”的底气从哪里来?(回扣文题,引领下文)底气在学习实践中。矛盾和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什么时候都没有少过。木匠出身的李先念,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成为我军智勇双全的指挥员;从实践中学习经济,成为我党独当一面的专家型领导。李先念主持财贸工作期间,毛泽东赞其“把中国的人民币和其他各种钱财管理得非常好”。当年,谷文昌带领群众在东山岛植树造林,连续3年,先后8次与风沙搏斗,没有一次成功,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而谷文昌却从9株成活的木麻黄中看到了希望。他请教专家,了解这9株木麻黄成活的原因;他亲自栽种“示范苗”、培植“示范林”,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掌握了木麻黄的生长规律,继而取得了大面积植树造林的成功。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方能磨砺攻坚克难的本领,在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中,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分论一)底气在人民群众中。“坐在家里满脑子都是困难,到基层看看满眼全是办法”,这是今天不少领导干部的深切感悟。从焦裕禄到沈浩,从谷文昌到廖俊波,他们在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并不比别人少,但他们的办法总比别人多。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证明,要获得破解难题的底气和办法,领导干部就应该放下架子、放低身段,当好“小学生”,开好“诸葛亮会”,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中,在向群众虚心请教中,增长聪明才干,练强干事本领。(分论二)归根到底,“有办法”的底气来自坚定的理想信念。延安时期,张闻天在给陕北公学学生的一次演讲中说:长征中我们的确曾经碰到了无数困难然而我们那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理想如山,信念如磐,就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不为任何利诱所惑,不为任何困难所挠。有了理想信念这个定盘星,我们就敢于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争取“最好处”。 (由表及里,深化主旨)在前进道路上,我们总是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风险和挑战。这里的关键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只要我们常怀忧患意识,常怀“准备困难”的积极心态,并“准备想各种办法对付之”,那么,未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的回答始终是:“有办法”。 (关照现实,号召强调)(十二)守之以谦,行之以实鲁迅一生谦虚谨慎。刘半农曾提议他参评诺贝尔奖,他却说自己不配,“还欠努力”;人们推崇他的作品,他却认为那只是“时时随风而逝”的“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他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为他作传,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生太平凡他敞开胸怀和读者交流思想情感,洞察社会也深刻剖析自己。在自我贬抑与反思中,他的形象却伟岸起来。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观察成就斐然之人,的确大多如此。牛顿曾建立起一座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但他并不因此自矜,反而将成就归因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杨绛是著名学者、作家,但她在杨绛全集的自序中,谦称“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这也许正是其人生分数值不断增大的内在原因。(开篇两段连用多例,以名人说理)“器虚则受,实则不受”( 未满之器还可以容纳,已满之器则不能继续容纳了)。谦逊之人往往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骄矜之人则妄自尊大,或因自我感觉良好而睥睨一切,或因取得微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对于“墙角的花”来说,“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现实中有一些人,发了几篇文就自称“著名作家”,演了几场戏就自诩“明星演员”,于是开始好面子、摆架子,在自夸自满自负中逐渐失去了前行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标榜着“公仆”身份的人,如果也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认知,甚至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罩上“优秀”的外衣,其负面影响只会更甚。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最终只会在华丽包装、自吹自擂中把分母无限增大,使自己的分数值愈变愈小,甚至成为他人眼中“轻于鸿毛”的人。(剖析反面现象,引人深思)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彭总在中南海一书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彭德怀看到巴金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他“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坐立不安,于是给他写信道:“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曾面对女儿的疑问:“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视自己为“渺小的人”,体现了纯朴谦逊的性情品格,映照出“人民大如天”的敬民意识。事实证明,谁把人民看得最大、把自己看得最小,谁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就“重如泰山”。 (正面用例)有人说,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无论取得何种的成绩,倘若能始终守之以让、守之以法、守之以谦,一个人才能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成就更有价值、更有境界的人生。(照应文题)(十三)当以清白惠子孙“四知”先生杨震,因暮夜却金而名载史册。他为官清廉,子孙常常“蔬食步行”。有朋友劝其为后代留点资产,杨震回答:“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清白为官,虽不能为子孙留产留财,但可以把好声誉给予后人,这是一笔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杨震的风范与品行,成为杨氏后裔效仿、遵从的典范;清白家风世代相传,不少子孙都以“清白吏”享誉天下。正如汉末孔融所言,“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两段先叙后议,明确主张,照应文题)为人父母者,爱其子女,乃人之天性,关键在于怎样去爱。凭勤劳致富、合法经营,为后人积点资财,无可厚非。但若以不正当手段,尤其是利用职权贪污受贿,为子孙谋取钱财和好处,那就贻害无穷了。纵观历史,官员因贪婪物欲导致家破人亡、殃及子孙的比比皆是。东汉时期,被称为“跋扈将军”的梁冀,贪得无厌,倒台后,抄出家财30多亿银钱,子女及家族成员“无长少皆弃市”,全遭诛杀。唐朝巨贪元载,虽让子女和家人尽享一时的荣华富贵,后来却招致满门抄斩,连祖坟也被刨了。(反面用例古)在我们身边,近年来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不少也都与子女有关。有的为子女出国留学,贪污受贿;有的为子女经商办企业拉关系,搞权钱交易、利益输送;有的以“自己过去穷怕了”为由,千方百计利用职权为下一代捞取钱财。殊不知,这样做不仅毁了自己的清白,也终给子女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有贪官被判刑后,女儿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自暴自弃,远走他乡,至今杳无音信。贪官对子女贻害最深的,还是他们平日收礼受贿、贪赃枉法的劣行,可能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他们丧志、贪婪、狂妄、骄横,从而埋下犯罪的祸根。如今,随父母一道犯罪、与父母同庭受审者并不鲜见。难怪一些贪官子女也在狱中感叹:“是亲情毁了我的人生”“对父母恨之入骨”。 (反面用例今)贪官往往在沦为阶下囚后,才感到对不起家人、对不起子女。刘志军庭审陈述时声泪俱下,直言是自己把儿子给毁了;山东某县原副县长狱中忏悔,永远忘不了女儿惊恐的双眼和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只可惜,这些都悔之已晚。其实,对领导干部来说,家人最希望得到的,并非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慰藉。诚如“第一书记”沈浩的母亲叮咛他的,“听党的话,完成好组织交办的事”;其女儿的寄语,“爸爸我爱你,你别做贪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记家人期盼,始终坚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党员干部才能让清廉成为对家人最好的馈赠。(正反对比)历史和现实告诫我们,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廉官清白,多数能荫泽后代。为官从政,若真为子孙着想,就应以贪官为鉴、以廉官为镜,以自身清白去教育、影响后代,这才是对子孙的大爱,才是惠及子孙的深远之计。(总结-深化主旨) (十四)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观点鲜明)“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一种愈演愈烈的“人情礼”,发人深省。比如,有的村子大兴酒席之风,高考失利有“安慰酒”,孩子没出生就有“保胎酒”,甚至母猪下崽也要整个酒;有的地方盛行“天价彩礼”,追求“万紫千红”(人民币紫颜色的1万张、红颜色的1000张,共15万元),“新三金”(不是以前所指的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而是三斤百元大钞,大约10万元),“一动一不动”(一动是车子,不动是房子);还有的地方还“人情礼”要加码,这次收的“人情礼”是1000元,下次还的“人情礼”就至少得1200元有农民感叹,“一年忙到底,10亩地的收成全送人情了。”无论是“人情到,揭锅灶”,还是“人情无利息,酒饭换着吃”,这样的人情交往恐怕早已没了熟悉的人情味,反而成了沉重的人情债。(摆现象,树靶子,言危害)人情味是甜的,弥足珍贵。其实,人情的背后是人性,表现为一种真实的情义或心理。据记载,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今天,礼尚往来成为人们相互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寻常日子里的每一次起伏,亲朋好友都会相聚一堂。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磨灭的人情。正是在温情脉脉的人情往来中,人们进行着情感传递,构建稳固的社会关系,进而满足日常的互助需求。(由古及今说人情,正面)然而,人情债却是苦的、咸的、辣的、怪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认为,我们的乡土社会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而变味的人情交往,则仿佛这种以“我”为中心的“人情漩涡”,甚至变成一种敛财手段、简单化成一种价格,使这种“人情漩涡”越漩越大、越漩越快。比如有的人面对送出去的人情短期内没有条件收回,便创造条件也要收回,于是这节那日,这寿那宴,“人情”名目繁多,人情债层层加码,越来越多的人不堪重负,只好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远近亲疏话情债,反面)“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一边渴望人间温情、一边抱怨人情寡淡,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照应文题),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间划出一条线,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鲜明导向,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反对的。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针对农村一些地方的不良风气,提出“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对天价人情、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应是题中应有之义。“化俗不易,贵在因民。”让人情债失去市场,才能让人情味重新回归。(开药方,解决问题)最该讲的人情不是酒宴礼金,而是以心相交。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束缚,在新时代的风尚中健步如飞。(呼吁,号召)(十五)党性修养当“以怠为败”“以戒为固,以怠为败” (以警戒严密为守固的基础,以警戒怠忽为失败的根源),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古语,生动阐明纠“四风”要常抓不懈的深刻道理。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这个道理在党性修养上也很适用。(开篇点题)从正风反腐刮骨疗毒的“遭遇战”,到织密织牢制度之网的“阻击战”,再到构筑不想腐堤溃坝的“持久战”,5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强大的震撼效应,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现在,全面从严治党已经来到了乘势而上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新阶段。形势若船至中流,一篙松劲就会前功尽弃。任务如离弦之箭,飞向靶心是唯一的选择。如果说时间是我们的优势,那么成全这种优势的,必是坚持不懈的品质。当此之际,我们尤需谨记“以怠为败”的良训。(展大势,言牢记良训之必要)“以怠为败”,着眼点在于廉政风险需要时时刻刻防范。有人说得好:“廉洁就像过独木桥,每一步都要很小心。”一时清廉,不等于永远清廉,现在是“政治上的明白人”,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