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建设成为自觉的行为.ppt_第1页
让课程建设成为自觉的行为.ppt_第2页
让课程建设成为自觉的行为.ppt_第3页
让课程建设成为自觉的行为.ppt_第4页
让课程建设成为自觉的行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课程建设成为自觉的行为,报告单位: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报 告 人: 高 屹 日 期: 2008年4月2日,一、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其自觉的思考与实践,“自觉”:行为的主体认识到应该如此而付诸实践的认识和行为。,二、课程建设的历史文化背景,一百零七年历史 毛泽东主席题词“青锋” 江泽民主席寄语“四个模范” 一百三十五位地下党员、三位革命先烈 三十九人次院士 三万多名毕业生在全国甚至全球发挥作用,三、课程建设的基础,校园基本特色: 营造宽松环境、注重个性发展、践行人格教育、培养创新精神 在全市甚至全国领先的五项特色: 篮球、交响乐、美育、环境科技、国防教育,三、课程建设的基础,已形成系列的主体性实践活动: 校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戏剧节、双语日、“南苑讲坛”、各类社会考察活动 新特色项目的形成: 学生社团、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四、南模课程创建的传统与现实,世纪: 1903年由沈叔逵校长开设了音乐课程,教学内容除了学习西洋的乐理知识,还编演有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生活的话剧,这堪称我国最早的音乐课程。 从40年代起,南模就用英语教数学、物理和化学,从现有的档案资料看,很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双语课”。 80年代起开设“美育”课程,内容包括美学、艺术鉴赏和礼仪基础。 90年代起:五项特色的教育内容相继进入课堂。,四、南模课程创建的传统与现实,世纪: 年:构建研究型课程“逆向式”运行机制。 年:构建以教师团队智能为基础的拓展型课程运行机制。,五、对学校发展阶段的认识,学校发展的三个层面 层面一:以学科成绩为支撑的办学 层面二:以某些特色为支撑的办学 层面三:以课程创造为支撑的办学,六、课程建设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两大目标: 育人目标:创建一个美好的环境,把南苑学子培养成为“四个模范”式的优秀学生; 办学目标:通过开创性的工作,把南模办成学习型、温馨型、数字化、国际化的现代学校。,六、课程建设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一方面:课程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解放学校的主体性,学校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学校文化特色,达成学校的育人目标; 另一方面:学校有必要也有一定的能力根据本校的组织目标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积极主动地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七、课程建设与组织行为的关系,课程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落实培养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 课程是创建学校特色、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主要载体。 一言以蔽之: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八、课程建设的学习体会,(一)建立共同的课程观 、公共品质和个人经验对课程理念的全面理解 ()”三型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和由国家、地方、学校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公共品质”和“个人经验”相结合的鲜明特色。课改方案中连续的“赋予性”的动作描述:(为学生)“确立”、“树立”、“关注”、“培养”、“拓展”、“完善”、“营造”等,都体现出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公共事件,有着共同的选择性和目标;不同的课程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鲜明的公共品质。,八、课程建设的学习体会,()、学生在“形成”、“体验”、“感悟”、“建构”、“丰富”、“实现”等一系列的动作中构建他们“自己的”学习课程,获得非常个别性的学习效果。课程与学生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经验特性。,八、课程建设的学习体会,()课程建设中就也应充分体现出“公共品质”和“个人经验品质”的特点。课程构建就是要求把学生当作主体看待,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人生体验的过程。课程构建就要表现出体验性、过程性、不可还原性等特点,强调过程与目的的统一,是一种对生活意义和价值主动探索的“心路历程”。,八、课程建设的学习体会,、民族价值和普世价值对课程目标的科学把握 () 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具体到教育领域,体现在对课程目标的不同追求上。在今日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中国教育也开始面向现实,自觉地站在世界的制高点审视自己,在扬弃中借鉴他人,提出属于自己的课程建设目标 。,八、课程建设的学习体会,(2)我们要对课程及其目标有一个科学把握:民族传统文化对课程目标的影响及在国际开放背景下对课程目标的把握。 既重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又指出“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善于汲取多元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既提出世界认同的价值要求,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又对学生明确提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八、课程建设的学习体会,既强调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热爱集体”、“热爱家乡”,具有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又专条列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 既提出“敬业精神”,又提出“职业意识”在学业要求方面,则先提出掌握(有定语限制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而提出“培养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初步)研究能力、实践能力、选择能力、(一定的)批判反思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基本)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环境意识”。,八、课程建设的学习体会,(二)立体构建与开放联动对课程结构动态生成的理解 点状的或单维度的思考,孤立的因果系列,把课程建设分离开来个别处理的机械模式不足以解决我们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八、课程建设的学习体会,、课程是一个学习场:要解决好方向性、立体性、丰富性、互动性、选择性主体性表现一、体验性主体性表现二六个方面的问题。,八、课程建设的学习体会,、从“学科”走向“课程”: (1)课程概念的历史呈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朱熹朱子全书论学 (课程一词是指: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之义),八、课程建设的学习体会,(2)名词概念(跑道)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获得的全部课程,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中义:是指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八、课程建设的学习体会,(3)动词概念(奔跑) 课程是一个人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应该重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认识事物。 (杜威:“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九、课程建设实践举隅,举隅一 课程建设的机制建立: 学习团队鱼、专业发展阶梯、申办自培基地、经费计划; 举隅二 从学科走向课程的学习目标: 撰写学科宣言,强调目标的完整性(三维目标)、学科兴趣与学科品质都给予关注;,九、课程建设实践举隅,举隅三 从学科走向课程的学习内容: 追求学习成果的多样性,精心打造双重或多重学科; 举隅四 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材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学科特性与教育资源的整合;,九、课程建设实践举隅,举隅五 建立基础型课程质量管理体系 “两组”建设量化指标、质量分析机制、学年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估指标;两级“协调中心”,课后跟进视导 附:南模中学二 七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九、课程建设实践举隅,举隅六 探索新机制(研究性课程) 附:PPT从学生启动到师生互动,从学生启动到师生互动 学校课程领导实例,研究型课程的定位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型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接触和深入自然、社会、经济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的过程,获得“体验”和“经验”,以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研究型课程的特点是:,以学生兴趣为起点,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过程性、生成性的综合型、开放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课程运行的机制化及其可操作性是落实学校对研究型课程责任的根本保证。,研究型课程实施的困难: 新生事物、经验缺失、 综合性、过程性、群体性特征,研究型课程推动的思考: 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 学生主体性、 传统的社团活动基础,1、开始阶段:课题征集、组队选题、论证开题,学生选题,组队,确定指导教师,签意向书,将小组情况明细表(交班长登记)交到班长处,将开题报告投到研究型课程联系箱,(流程图解),学生启动机制 由下而上,过程管理,教学相长,2、中间阶段:校级辅导、小组学习、师生互动,第一次师生联系卡递交,小组网站递交,第二次师生联系卡递交,(流程图解),学生启动机制 由下而上,过程管理,教学相长,3、结束阶段:小组整理、班级汇总、校级汇总,班长结题会,讲清小组整理和班级汇总的要求,班级座谈会讲清小组整理要求,并进行班长提名奖评选,校级汇总,阅卷,评定成绩,以答辩形式评选最佳论文奖,(流程图解),学生启动机制 由下而上,过程管理,教学相长,流程图:,围绕课标,单元推进,任务驱动,综合评价,师生互动机制 共同参与,平等互动,自主管理,流程图:,单元推进,任务驱动, 选题、组队、开题 资料的采集 整理分析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进行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