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教学案鲁科版.docx_第1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教学案鲁科版.docx_第2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教学案鲁科版.docx_第3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教学案鲁科版.docx_第4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教学案鲁科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节氮的循环考纲定位核心素养1.掌握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2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3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1.宏观辨识能从不同层次认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2变化观念从氮的化合价变化,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反应原理及转化条件。3科学探究从不同的角度探究NH3、NOx、HNO3的主要性质和制备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4社会责任关注NO、NO2的污染、保护环境。考点一| 氮气及其氧化物1自然界中氮的存在和氮的固定2N2的性质及应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熔点、沸点比O2的低。(2)化学性质N2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N。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3H22NH3,N2表现氧化性。与M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3MgMg3N2,N2表现氧化性。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O22NO,N2表现还原性。提醒:氮元素是一种活泼非金属,但N2稳定的原因是N2分子中氮氮叁键很稳定,不易断裂,难发生化学反应。3氮的氧化物(1)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如N2O、NO、NO2、N2O4、N2O3、N2O5等,其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N2O3、N2O5;NO2与N2O4能相互转化2NO2N2O4(写化学方程式)。(2)NO、NO2的比较NONO2颜色无色红棕色毒性有毒有毒溶解性难溶于水易溶于水与O2或与H2O反应2NOO2=2NO23NO2H2O=2HNO3NO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与人体、环境的关系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转化成NO2,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3)常见NOx的尾气处理方法碱液吸收法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NO2NaOH=2NaNO2H2O。注意:NO不能被碱液吸收。催化转化: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2)或NOx与CO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N2和CO2)。一般适用于汽车尾气的处理。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食品袋中充氮气可用来防腐。()(2)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既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又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3)NO2与H2O反应中,H2O为还原剂。()(4)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A。()(5)NO2和NO均可以用NaOH溶液吸收。()(6)4NH35O24NO6H2O属于人工固氮。()答案:(1)(2)(3)(4)(5)(6)考法氮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及探究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2与O2、Mg反应中均体现了N2的氧化性BN2很稳定的原因是氮的非金属性较弱CN2NO2与N2NH3均能一步完成D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原因是NO易被O2氧化DA项,N2与O2反应中,N2体现了还原性;B项,N2稳定的原因是NN的键很牢固,难断键;C项,N2NO2不能一步完成。2(2018济宁一模)工业上常用亚硝酸钠(NaNO2)作媒染剂、漂白剂、钢材缓蚀剂、金属热处理剂。某兴趣小组用下列装置制备NaNO2并探究NO、NO2的某一化学性质(A中加热装置已略去)。已知:2NONa2O2=2NaNO2;NO能被酸性KMnO4氧化成NO,MnO被还原为Mn2。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三颈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用上图中的装置制备NaNO2,其连接顺序为:a_h(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此时活塞K1、K2如何操作_。(3)E装置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4)通过查阅资料,NO2或NO可能与溶液中Fe2发生反应。某同学选择上述装置并按ACE顺序连接,E中装入FeSO4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步骤操作及现象关闭K2,打开K1,打开弹簧夹通一段时间的氮气,夹紧弹簧夹,开始A中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E中溶液逐渐变为深棕色停止A中反应,打开弹簧夹和K2、关闭K1,持续通入N2一段时间更换新的E装置,再通一段时间N2后关闭弹簧夹,使A中反应继续,观察到的现象与步骤中相同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步骤C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通过实验可以得出:_(填“NO2”或“NO”中的一种或两种)和溶液中Fe2发生反应使溶液呈深棕色。解析:(1)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配平方程式即可。(2)A生成NO2,根据已知可知,生成的NO2先通入C中的水中生成NO,然后干燥除去H2O与Na2O2反应的干扰,制备NaNO2,最后用酸性KMnO4吸收尾气NO。在操作时注意反应装置中空气的排尽。(3)根据化合价升降配平离子方程式。(4)根据实验可知NO和Fe2反应。答案:(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2)deb(或c)c(或b)f(或g)g(或f)关闭K1,打开K2(3)3MnO4H5NO=3Mn25NO2H2O(4)排尽装置中残留的NO23NO2H2O=2HNO3NONO考点二| 氨和铵盐1氨的性质(1)氨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易液化,液氨常作制冷剂,极易溶于水(1700),可由喷泉实验证明。(2)氨的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氨水a氨气溶于水呈碱性原因的方程式为NH3H2ONH3H2ONHOH。b氨水的粒子成分:H2O、NH3H2O、OH、NH、NH3、H,以溶解的NH3总量为溶质进行浓度计算。氨气与酸的反应a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其现象为产生白烟,将浓盐酸改为浓硝酸,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化学方程式分别为HClNH3=NH4Cl,HNO3NH3=NH4NO3。b氨气通入酸的本质反应为NH3H=NH。NH3的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该反应是工业制HNO3的基础反应。深度归纳氨水的性质(1)不稳定性:NH3H2ONH3H2O。(2)碱的通性氨水使酚酞试剂变红。中和反应:NH3H2OH=NHH2O。沉淀反应:3NH3H2OAl3=Al(OH)33NH。注意:涉及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时,NH3H2O不可拆开。2铵盐的性质与检验(1)铵盐的性质铵盐均为离子化合物,无色晶体,易溶于水。不稳定性受热易分解aNH4Cl受热分解:NH4ClNH3HCl。bNH4HCO3受热分解:NH4HCO3NH3H2OCO2。与碱反应:铵盐都可与碱溶液反应生成NH3H2O(弱碱),但加热生成NH3和H2O。写出铵盐与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稀溶液不加热:NHOH=NH3H2O。b浓溶液或稀溶液加热:NHOHNH3H2O。“水解”铵盐溶于水易水解,离子方程式:NHH2ONH3H2OH,溶液水解呈酸性。(2)NH的检验模板3NH3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注意:不能用NH4NO3,因NH4NO3受热爆炸;Ca(OH)2不能用KOH或NaOH代替,因两者易吸湿,易结块,不利于产生NH3,且高温下腐蚀试管;不能只用NH4Cl固体加热制取NH3,因为NH4Cl受热分解生成的NH3和HCl遇冷又化合成NH4Cl。(2)实验装置固体固体,气体(注意加热试管管口低于管底)用碱石灰干燥(可用球形干燥管或U形干燥管)(3)制备NH3的其他两种简易方法加热浓氨水(见图1)反应原理:NH3H2ONH3H2O。图1图2浓氨水中加入固态碱性物质(见图2)反应原理:浓氨水中存在以下平衡:NH3H2ONH3H2ONHOH,加入固态碱性物质(如CaO、NaOH、碱石灰等),使平衡逆向移动,同时反应放热,促进NH3H2O的分解。加CaO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2OCaO=NH3Ca(OH)2。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氨易液化,且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热,故可作食品的制冷剂。()(2)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说明NH3为碱。()(3)蘸有浓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均产生白烟。()(4)氨水与AlCl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OH=Al(OH)3。()(5)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可直接生成NO2。()(6)铵盐不稳定,受热均生成NH3。()(7)稀(NH4)2SO4溶液与稀NaOH溶液混合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NHOH=NH3H2O。()(8)实验室制NH3的试剂Ca(OH)2可以用NaOH代替。()答案:(1)(2)(3)(4)(5)(6)(7)(8)考法1氨与铵盐的主要性质及应用1如下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现象解释A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NH3与HCl反应产生了NH4Cl固体B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C氯化物溶液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AlCl3溶液D干燥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NH3是一种可溶性碱AB项,NH3可与酸反应生成铵盐;C项,氯化物也可以是MgCl2等;D项,NH3与H2O反应生成的NH3H2O为碱。2(2019松江模拟)某同学探究氨和铵盐的性质,对相关实验操作及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室温下测定等浓度氨水和NaOH溶液的pH,比较氨水和NaOH碱性强弱B将氨水缓慢滴入AlCl3溶液中,研究Al(OH)3的两性C将蘸有浓氨水和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观察到白烟D加热除去NH4Cl中的少量NaHCO3AA项,pH越大,碱性越强;B项,Al(OH)3不溶于氨水;C项,浓硫酸稳定,不能形成白烟;D项,NH4Cl加热也分解,且NaHCO3加热后生成的Na2CO3不易除去。考法2氨气的制法及性质的实验探究3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ABCDD中NH4Cl受热可产生NH3和HCl,但两者遇冷会重新凝结产生NH4Cl,且可能出现堵塞导管的情况,中试管口未向下倾斜会导致水倒流入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炸裂,故符合题意。4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装置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 图1图2(1)装置A中烧瓶内试剂可选用_(填字母代号,下同),装置B中试剂可选用_。a碱石灰b浓硫酸c生石灰d五氧化二磷 e烧碱(2)在K2的导管末端连接图2装置中的_装置(填序号),当装置D中集满氨气后,关闭K1、K2,打开K3,引发喷泉的实验操作是_。(3)若探究氨气的还原性,需打开K1、K3,在K2处导管连接制取纯净、干燥氯气的装置。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氯气,生成气体必须通过分别盛有_、_试剂的洗气瓶。D中氨气与氯气反应产生白烟,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从K3处导管逸出的气体中含有少量Cl2,则C装置中应盛放_溶液(填化学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解析:(1)在浓氨水中存在平衡:NH3H2ONH3H2ONHOH,向其中加入生石灰发生反应CaOH2O=Ca(OH)2生成Ca(OH)2或烧碱,都会使平衡左移,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促进氨水的挥发。碱石灰的成分是烧碱和生石灰,原理同上述,都可快速制备氨气。装置B为干燥装置,NH3为碱性气体,不能用酸性干燥剂(浓硫酸,P2O5)。(2)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CCl4,需选择防倒吸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因此需选择图2中的或。根据喷泉实验的原理,要使装置D发生喷泉现象。用热毛巾将烧瓶捂热,可使D中氨气受热膨胀通过导管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3)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要得到纯净、干燥的氯气需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探究氨气具有还原性,氯气与氨气反应产生“白烟”的成分为氯化铵,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则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必为氨气的氧化产物,可推知为氮气。氯气是有毒气体,可与强碱溶液反应,因此可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吸收。答案:(1)aceace(2)或用热毛巾将烧瓶捂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3)饱和食盐水浓硫酸3Cl28NH3=6NH4ClN2NaOHCl22OH=ClClOH2O考点三| 硝酸1硝酸的主要性质纯净的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与H2O以任意比互溶。(1)不稳定性反应:4HNO32H2O4NO2O2。市售浓硝酸呈黄色的原因是HNO3分解生成的NO2溶于硝酸中。浓硝酸的保存方法是保存在棕色带有玻璃塞的细口试剂瓶中,置于冷暗处。(2)强氧化性与不活泼金属反应稀硝酸与铜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浓硝酸与铜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常温下,浓硝酸使Fe、Al钝化。与非金属反应如浓硝酸与C的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硝酸可氧化H2S、SO2、Na2SO3、HI、Fe2、FeO等还原性物质。写出稀硝酸与SO2、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3SO22NO2H2O=3SO2NO4H、3Fe2NO4H=3Fe3NO2H2O。深度归纳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规律(1)HNO3与金属反应一般不能产生H2。(2)还原产物一般为HNO3(浓)NO2,HNO3(稀)NO;很稀的硝酸还原产物也可能为N2O、N2或NH4NO3。对于Cu与少量浓硝酸反应时,还原产物有NO2、N2O4、NO。(3)硝酸与金属反应时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2氮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1)歧化同一元素的化合价在同一反应中既升高又降低。如:3NO2H2O=2HNO3NO2NO22NaOH=NaNO3NaNO2H2O(2)归中同一元素的不同化合价在同一反应中只靠拢。如:6NO4NH35N26H2ONO2NO2NaOH=2NaNO2H2O(3)含氮物质的连续氧化NH3NONO2HNO3N2NONO2HNO3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浓硝酸中加入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产生红棕色气体。()(2)稀硝酸可除去试管内壁的银镜,应用了HNO3的氧化性。()(3)浓硝酸可用铁或铝制容器盛装,说明浓硝酸与Fe、Al不反应。()(4)浓硝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最终变为红色。()(5)浓硝酸与过量Cu反应结束后,再加稀硫酸,反应仍能发生,生成NO。()(6)浓硝酸在光照下久置,会变黄,通入O2会消除黄色。()答案:(1)(2)(3)(4)(5)(6)考法1HNO3的主要性质及探究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硝酸,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不呈红色稀硝酸不能将Fe氧化为Fe3浓硝酸久置或光照变黄色HNO3不稳定易分解Al箔插入稀硝酸中无现象Al箔表面被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用玻璃棒蘸取浓硝酸点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先变红色后退色浓硝酸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ABCDD中过量的Fe与HNO3反应生成Fe2,滴入KSCN溶液不呈红色;中Al在常温下遇浓硝酸钝化,而遇稀硝酸反应。2某校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主要是NO而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图中K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请回答有关问题:(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_。(2)在完成(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的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之,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_;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3)装置E和F的作用是_;为实现此作用,其操作方法是_。(4)装置D的作用是_。解析:(1)因烧瓶中有空气,则生成的NO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利用A装置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赶走装置中的空气避免对一氧化氮气体检验产生干扰。(2)因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NO和水,现象是Cu丝表面产生气泡,稀硝酸液面上方仍为无色,溶液变蓝,其离子方程式为3Cu2NO8H=3Cu22NO4H2O。(3)NO与氧气能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故用空气验证NO的生成,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推入E中,若气体变为红棕色则说明生成了NO。(4)NO、NO2都有毒,能污染环境,氮的氧化物可用NaOH溶液吸收。答案:(1)产生CO2赶走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因NO与O2反应生成NO2而产生干扰(2)Cu丝表面产生气泡,稀硝酸液面上方仍为无色,溶液变蓝3Cu8H2NO=3Cu22NO4H2O(3)验证NO的生成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推入E中,若气体变为红棕色则说明生成了NO(4)吸收多余的氮氧化物,防止污染空气;防止倒吸考法2HNO3与金属反应的定量计算与判断3将相同质量的铜分别与足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硝酸浓度越大消耗的硝酸越少,产生的有毒气体也越少B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稀硝酸少C试管内壁上的铜用浓硝酸除较好,因反应速率快D相同状况下,两者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的体积相同D铜完全反应,在进行相关计算时以铜为标准,等质量的铜在反应中失去的电子数相同,生成的Cu(NO3)2的量相同,浓硝酸被还原为NO2,价态由5降到4,每个氮原子只得1个电子,稀硝酸被还原时每个氮原子得到3个电子,故被还原的浓硝酸多、稀硝酸少,生成NO2也比NO多。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3NO2H2O=2HNO3NO,故两种情况收集到的气体一样多。4(2019济南一中质检)将11.2 g的MgCu混合物完全溶解于足量的硝酸中,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x(假定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产生21.4 g沉淀。根据题意推断气体x的成分可能是()A0.3 mol NO2和0.3 mol NOB0.2 mol NO2和0.1 mol N2O4C0.6 mol NOD0.1 mol NO、0.2 mol NO2和0.05 mol N2O4D向MgCu混合物与足量的硝酸反应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产生21.4 g沉淀为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所以沉淀中氢氧根的质量为21.4 g11.2 g10.2 g,物质的量为0.6 mol,根据电子守恒可知反应过程中共转移0.6 mol e,根据答案确定D项符合。思维建模守恒思想在硝酸与金属反应计算中的应用(1)原子守恒法HNO3与金属反应时,一部分HNO3起酸的作用,以NO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一部分作为氧化剂转化为还原产物,这两部分中氮原子的总物质的量等于反应消耗的HNO3中氮原子的物质的量。(2)得失电子守恒法HNO3与金属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HNO3中氮原子得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金属失电子的物质的量。 (3)电荷守恒法HNO3过量时反应后溶液中(不考虑OH)有:c(NO)c(H)nc(Mn)(Mn代表金属离子)。专项突破(9)喷泉实验1喷泉实验的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2喷泉装置及创新拓展设计说明:(1)装置()改变了胶头滴管的位置,胶头滴管挤入少量水于试剂瓶中,即可使少量溶液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NH3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2)装置()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瓶内氨气溶于水)。(3)装置()在水槽中加入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4)装置()向导管中通入一定量的H2S和SO2,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溶液上喷形成喷泉。(5)装置()打开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HCl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应后再打开处的止水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6)装置()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导管上部的两个活塞,则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打开导管下部活塞,则可产生双喷泉。3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2)当NO2和O2混合且气体体积比为41时,c(HNO3) molL1。1下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A挤压装置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B挤压装置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D向装置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BH2难溶于NaOH溶液,不能形成较大的压强差,不能引发喷泉现象。2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1)若要在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解析:(1)打开a、b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由于NH3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中,形成喷泉。(2)先打开a、c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烧瓶中的气压迅速减小,烧瓶中的HCl气体会流向烧瓶中,且与NH3化合生成NH4Cl而产生白烟。(3)在(2)基础上,若关闭a活塞,打开b活塞,烧杯中的水会迅速进入烧瓶中,形成喷泉;若打开b活塞,不关闭a活塞,烧瓶中的水便会同时进入烧瓶和中,形成双喷泉。答案:(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2)烧瓶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然后打开b活塞(或其他合理答案)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打开b活塞(或其他合理答案)3如图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某同学用烧瓶盛不同成分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请帮助分析实验后烧瓶中所得溶液的浓度。(假设是在标准状况下完成的实验,且溶质不扩散)(1)若用HCl气体,则c(HCl)_。(2)若用NO2气体,则c(HNO3)_。解析:设烧瓶的容积为V L,则气体的物质的量均为 mol。(1)若是HCl气体,喷泉后,溶液充满烧瓶,则溶液的体积为V L,c(HCl) molL1。(2)若为NO2,喷泉后,溶质为HNO3,3NO2H2O=2HNO3NO mol mol喷泉后溶液的体积为V L,c(HNO3) molL1。答案:(1) molL1(2) molL1课堂反馈真题体验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填序号)。(1)(2017全国卷)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若石蕊试纸变蓝可得出NH4HCO3显碱性(2)(2016全国卷)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3)(2015全国卷)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