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doc_第1页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doc_第2页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doc_第3页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doc_第4页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 业 论 文 题目: 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 系 别: 建筑与环境工程系专 业:建筑工程技术班 级: 09 级 1姓 名: 唐敏 1学 号:0910620330011指导教师: 敬朝友完成时间: 2012年1月2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 业 设 计 (论 文)任务书建筑与环境工程 系 建筑工程技术 专业 09 年级 建工3班学生 唐敏 学号 091062033001 日期 2011年11月20日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论建筑与人文的调统一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与要求:一、选题要求(一)课题应体现本专业基本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本专业全面综合训练。(二)课题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任务或社会热点问题真题真做。(三)课题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应在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四)鼓励并提倡学生发挥主动性,提出自己的设想,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商定课题。(五)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课题。二、论文参考题目(可从下列题目中选,也可自拟论文题目)1、论建筑与人文化的协调统一2、拟建建筑物地质差异较大时的地基处理措施3、论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协调统一4、结构设计中基础梁的设计处理方法5、砌体结构房屋产生裂缝的处理措施6、提高普通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措施7、防止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8、工程项目施工的组织研究9、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10、建筑施工中个各专业的成功协作的方法11、如何科学地编制施工计划12、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13、模板工程在钢筋混凝土施工中合理应用14、工程测量学的发展评述15、大模板施工安全事故的分析与对策16、关于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意见 17、住宅窗户的节能研究18、对建筑节能的几点思考19、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和规范修订的几点看法三、毕业论文的格式、内容(一)、毕业论文的基本构成毕业生毕业论文由文头、论文题名、论文副题名、作者、学院和专业、学号、指导教师、论文成绩、日期、中文提要、外文提要、关键词、正文、作者签名、注释、附录(附图)、参考文献组成。(二)、毕业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含义(1) 文头:由“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字样组成。(2) 论文题名:论文的正标题。(3) 论文副题名:本项目为任选项目,指论文的副标题,即对论文题名的解释或补充说明。(4) 作者:论文责任者的姓名。(5) 学院和专业:论文作者所在学院和专业的全称。(6) 学号:论文作者的学号。(7)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姓名。(8) 论文成绩:空白(由评阅教师最终确认毕业论文成绩)(9) 日期:完成论文的年月日。(10) 目录:包含以下的全部内容,一般分为三级。统一用word自带的生成目录功能,做到页码准确且格式整齐。(11) 中文提要:对论文内容要点的中文概括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应控制在200400字之间。(12) 关键词:从论文题名、正文或内容摘要中提取的能表征论文主题内容的具有实质意义的中文词语。关键词不超过10个,按中文音序排列。(13) 正文:论文的主体部分,字数控制在500010000字。(14) 作者签名:论文作者亲笔签署的姓名和论文完成日期。(15) 注释:对论文所创设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取脚注的形式。(16) 附录(附图):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表格、图形等(17) 参考文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主要参考文献。(三)、毕业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学生毕业论文由文头、论文题名、论文副题名、作者、学院和专业、学号、指导教师、论文成绩、日期、作为论文的首页打印,不需设置页眉,不编排页码。学生毕业论文的中文提要、外文提要分别作为封一、封二打印,自中文提要开始编排页码并设置页眉。学生毕业论文的关键词、正文、作者签名、注释需要连续打印,需要编排页码并设置页眉。学生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附录、附图须在作者签名之后分别使用单独一页依次打印,需要编排页码并设置页眉。(1)首页a文头:“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字样使用20号黑体字,加粗,在论文首页第一行,居中放置。b论文题名:居中,隔一行(28号黑体字),排印在论文文头下,使用28号黑体字,加粗。c论文副题名:居中排印在论文题名下,使用20号黑体字,加粗,副题名前加特殊符号中“长划线”。d作者、学院和专业、学号、指导教师、论文成绩、日期:隔六行(20号黑体字),依次排印在论文副题名下(如无副题名需隔七行),各占一行,使用20号黑体字,加粗,距左端空5格;项目名称需要两端对齐,内容下需要加下划线,并将内容置于下划线中部。(2)目录:一般分为三级。统一用word自带的生成目录功能,做到页码准确且格式整齐。(3)中文提要:项目名称置顶,居中放置,使用20号黑体字,加粗。内容使用12号宋体字。起行空两格,回行顶格。(4)关键词、正文、作者签名、注释部分a关键词:项目名称使用14号黑体字,加粗,置顶,顶格放置;内容使用12号宋体字,段首空两格,词间空三格。b正文:正文按照自然段依次排列,每段起行空两格,回行顶格;重点文句应加粗。(四)、其他格式要求(1)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第一级标题居中放置;第二级标题序数顶格放置,后空一格接标题内容,末尾不加标点;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放置序数,后空一格接标题内容。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和a.b.c.两层,标题均空两格放置序数,后空一格接标题内容。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的序号或数字加半括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各种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单位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2)序号一般按照层次使用“一”“二”“三”, “(一)”“(二)”“(三)”表示。文中各级序号不得混用,以避免眉目不清、层次难分。(3)文中的公式应使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字体大小根据文字美观需要设置,一般居中放置;有编号的公式顶格放置,编号需加圆括号标在公式右边居右放置,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4)文中的表格应统一编排序号并赋予表名。表内内容应对齐,表内数字、文字连续重复时不可使用“同上”等字样或符号代替。表内数字使用同一计量单位时,可将该单位从表中提出并置于圆括号内。表内有整段文字时,起行处空一格,回行顶格,最后不用标点符号。(5)文中的附图应统一编排序号并赋予图名;除特殊情况,要求采用计算机制图。文中图表需在表的上方、图的下方排印表号、表名、表注或图号、图名、图注。(6)作者签名:紧接在正文下空两行(黑体字),由作者亲笔签署,项目名称使用黑体字,加粗,顶格放置。(7)注释:注释采用脚注的形式,注释编号选用带圈的阿拉伯码,注文使用小五号宋体字。引用著作时,注文的样式为:著者、书名、出版者、出版年份、页码。(五)、附录、参考文献部分(1)附录(附图):项目名称置顶,居中放置,使用20号黑体字,加粗。附录项目名称使用黑体字,加粗,居左顶格放置。另起一行空两格,标注附录序号和题名,编排样式可参照正文。(2)参考文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主要参考文献。项目名称置顶,居中放置,使用20号黑体字,加粗。项目内容居左,空两格放置。具体结构格式与标注方法同注释中交代引文出处的注文格式。四、毕业论文写作要求1论文必须以所在实习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参照其他企业状况或其他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不能泛泛而谈,严禁从网上整篇下载,或整篇照抄原型资料,不得将各不相关的案例、事件简单罗列和拼凑,否则将不予通过。2论文必须选题合规,内容充分,逻辑严谨,结构紧凑,构架完整,要有企业的实际案例支持。3学生对自己的论文的内容必须透彻理解,能够完整和清晰讲解和表述出来。4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指导教师 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评定表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评语: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答辩小组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评语:总评成绩:答辩小组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目 录摘要、关键词5引言71西方建筑语言特点比较71.1建筑的语言71.2(东方)建筑德语言72建筑与城市设计82.1设计的内容与任务82.2设计理论93文环境与建筑93.1是可持续性设计93.2系统的组成部分93.3方法104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104.1续发展的思想对建筑学的促进104.2的人居环境是人类的最高追求11五 结论13参考文献13附录14论建筑与人文的协调统一建筑工程技术学生 唐敏 指导教师 敬朝友摘要建筑文化与人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提出了建筑文化具有时定性,地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建筑文化应适应人类生活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旅、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关键词:社会环境,现代人居,建筑文化,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concerning building and humane is harmonious and unified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graduate student: tangmin supervisor:jingchaoyouabstract: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close relation, thus puts forward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qualitative, region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chitectural culture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new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human life. only keep rich and colorful ethnic architectural culture, absorption and integrate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is the essence of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g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sent should function, exploring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blend, realize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creation of the right way, to establish a and different human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building is the economy, technology, art and philosophy, history, etc. various kinds of elements of the complex, as a kind of culture, it has the time and space and regional, various environment, all kinds of culture in the context and conditions under, is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people,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a production methods in construction reflect,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features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level of natural conditions closely related. keywords: social environment, the modern living,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意引言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建筑已成为我们生活需求,享受,满足我们日常生活需求的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因此近几年建筑迅速发展,大量旧建筑被拆了,大量的山头被机器推平,一座座高楼竖起,绿地渐渐减少。当一座座高楼建起时,人们开始关心身边的环境了。如何建造节能、环保、人文协调的绿色建筑重要发展倾向了。一 中西方建筑语言特点的比较(一) 希腊(西方)建筑的语言西方: 用石建的古镇。强调宏伟。城市强调理性,喜欢纯粹几何形式的理性。宗教是建筑的顶峰,建筑本身就是雕塑和绘画的殿堂。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第一特征:平面构成为1:1.618(黄金比)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第二特征: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手法,如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的墙面装饰。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第三特征:柱式的定型:共有三种主要柱式:(1) 陶立克柱式;朴素挺拔。无柱基,柱身粗壮,向上逐渐缩小,刻有凹糟,糟之间为棱角,在阳光下,柱身因此产生明朗的起伏转换及阴影效果,使建筑物与天空平面分开。柱头无装饰,是一圆盘形柱颈,其象征了一个男人形体的力量与健美。(2) 爱奥尼克柱式;匀称轻巧,有柱基,柱身细长,上下变化不显著,凹糟较深,糟之间无棱角。柱头为涡卷形装饰,卷下饰以图案,其象征了女性的优雅与修长。(3) 科林斯式柱式;由爱奥尼亚式演变而来,所不同者柱头较高,呈花篮形,有更多的装饰,它模仿了少女纤细的体态与轻盈的身姿。这三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三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四特征: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 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二) 中国(东方)建筑的语言 东方: 用木材建筑。强调等级分明,尊崇先人,遗风。崇尚个人感悟,内敛矜持。 喜欢取法自然,融大山水意境于弹丸之地。宫殿式建筑的顶峰,佛像时雕塑的顶峰,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中国建筑表象了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和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中国人对建筑本质的认识比国外先进。外国建筑体系认为建筑是人的庇护所,凝固的音乐,都是从某一方面阐述的。中国黄帝宅经中认为;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前者强调建筑的自然属性,后者强调它的社会属性。中国的建筑文化更加的深刻明确。 中国建筑中最高地位的是礼制建筑,象天坛,祈年殿,祭祀的殿堂。它是中国建筑博大精深的最集中体现。它突出王族的至高无上和主流文化的宗教礼法,意识形态和哲理观念。中国建筑文化的上述特点是它所特有的。也是它所有特色中最吸引人的,最有魅力的一部分。中国汉族文化的所到之处,从日本到西域,从高丽到越南,几乎都体现了这种文化。尽管外表构筑有不同,但建筑物的内在美却惊人地一致。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中国文化中的大一统观念,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构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大一统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统一,地理的统一,文化的统一,也包括自然与人的统一,伦理道德上的大一统,这是广义的大一统观念。 中国文化中深厚的大一统观念构筑了中国光辉的建筑文化,尽管这种文化的哺育在今天已经显得不足,但中国现在的建筑文化界在回答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立自己独立的建筑文化这个重要问题上,还必须更多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丢了它,那我们可能看到的,就永远是一种拙劣的类西方、类古典的混凝土堆了。 二 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是城市的实体组成部分。随着全世界城市化,规范化的不断发展,建筑的规模、性质、形式和内容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当前,建筑设计已经不是自我封闭在个体的范围内,需要“以城市设计的概念指导与园林的规划设计。另一方面,反过来以微观环境的研究逐步上溯,深化规划设计的科学与艺术”。因此,作为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接口,城市设计已成为建筑师必须掌握的理论与实践。城市设计,一般指对城市地区所进行的综合环境设计。它需要综合处理涉及环境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技术、审美和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为人们创造个舒适、方便、卫生、优美、高雅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满足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诸方面的要求。城市设计也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法。(一)城市设计的内容与任务 城市设计的内容是:以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为主体对象,以城市物质环境形态以及人们在其中的行为和感受为中心,既要考虑人们的生产、生活、交往、游慈、出行等各类活动的要求,又要考虑到符合人们对环境空间的生理和心理等诸方面的要求。如可居住性、易识别性、私蔽性、活泼性或肃穆性等环境气氛,尺度、比例、层次、序列、对比、变化、场所感等审美要求。城市设计的内容随设计范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城市设计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区域、整个城市,小到一排灯具甚至标志物。概括地说,任何规模的环境形态的改变或土地开发利用,都需要进行城市设计。但城市设计范围的重点是:城市和社会的综合环境。城市设计的任务根据不同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工程设计,如住宅、商业中心和公园等;二是系统设计,如公路网、照明系统。一组标准化的标志物等;三是区域或城市设计,如研究地区土地利用政策,建设新城,改建旧城区等。城市设计是多层次的。城市设计过程应贯穿在规划设计的各个层次,即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建筑群布局乃至小品设计等,所有层次上都应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二)城市设计理论自古以来,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的获得,都是经过一番设计经营的。虽然当时没有建筑师、规划师,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自觉到自觉而逐步积累形成的。从学术角度来说,古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合为一体的,基本上属于建筑学的范畴。明确提出城市设计的概念,并给予它特定的含义,是从近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中形成的。一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观念,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并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80年代,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界提出过种种规划设计思想、理论。三 人文环境与建筑建筑的概念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四个主要方面,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大量的建筑垃圾已成我们关心的问题,可持续性已成为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什么是可持续性设计可持续发展建筑经历r从最初以节能为单一目标发展到既节能又有效使用资源,从接受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发展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过程。可见可持续性设计是对地球环境直接相关的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做出解答的设计,同时也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人类生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的设计。(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影响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都是某个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创造了建筑,创造了城市,并将此作为我们生活的载体,从而产生了人类文明。但是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以往并不为人们所注意。当我们营造城市和建筑时,不能不考虑这些庞然大物和人的活动对环境和生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当前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也可能对其它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例如光污染: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就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祸首之一。 有限资源地球是其有有限量的封闭资源系统。可持续性设计就是在保护全球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的a础上,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关心所设计的建筑和建筑环境。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可持续发展策略是保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解决方法(1)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 可持续发展观念将人类社会视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以最少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换取最长时间的利益。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如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扩大太阳能、风能和沼气的适用范围。沿海地区海水资源丰富,抽取海水与其他生活用水分开,即可节约淡水资源,又能减少生活用水净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2)废物利用和净化 另一方面,将生态林的做法引人。使居住区内产生的废气在散入其他地域前得到净化。污水处理设施应与供水设施一样得到重视,保证全部生活污水在流出城市前得到处理。垃圾要分类,玻璃和塑料回收,生物垃圾直接还原成植物肥,可用于绿化。(3)合理利用资源 现在引起地球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建筑或城市所产生的废弃物及其污染已构成对生态系统的主要危害,而且废弃物不仅在建筑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是在相当长的使用期中大量地持续地产生。如果这种危害超过自然系统的调节能力.超过人类自身难以忍受的程度,不仅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而且也危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所以可持续性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尽可能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变有害为无害,变无用为有用。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最佳结合 四 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态平衡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人们不仅仅关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们更为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以及人居环境的建设方式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为了妥善解决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观。对生态建筑的研究也一步步走向深入,并逐步从理论探索走向深入实践的过程。 生态建筑也被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它主要是指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使人工建筑环境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互为依存与循环的新型建筑。它要求建筑师以生态的意识来指导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保护自然植被、原生土壤等,即建筑师不仅要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小环境,也要为人们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建筑学的促进世界范围内,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人们正不断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孜孜不倦地努力。从1935年美国生物学家斯坦利提出生态系统,到1971年uneso组织提出世界范围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从1987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到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人类行为的共同纲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建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促使建筑师们重新认识和评判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新的建筑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得到发展,并产生了一些新的建筑形式。如“新陈代谢建筑”、“共生建筑”、“节能节地建筑”以及“少费多用建筑”和“高技术建筑”等等。这些新的建筑形式从不同角度强调关注建筑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张建筑活动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占用土地,以及应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减少非再生资源的使用。1993年6月第18次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了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要“把环境与社会的持久列为我们职业实践及责任的核心”。同年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阐述了生态建筑的一些设计原则,从细则中可以看到生态建筑尊重自然,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建筑观,这些思想已逐步成为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遵循标准。(二)和谐的人居环境是人类的最高追求人类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为了适应自我的生存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都为自己建立了各类居所。它是人类有意识地开发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生存和行为环境。因此,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二者互为依存和影响,人类与自然之间有着互利互惠、亲密协作的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人顺天”、“人制天”到“人和天”的发展过程。农业时代人类臣服于自然,对自然的改造仍处于自然的整体平衡之中。到了18世纪兴起的工业时代,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毫无节制的索取,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当人类正骄傲于一座座矗立的大楼、烟囱高耸的厂房时,却发现已把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破坏殆尽。气候失调,水土流失,能源危机,使人类惊醒于自己的所为。随着20世纪中期信息时代的诞生和环境科学的兴起,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界建立良好的信息循环。在地球人口日益膨胀的今天,人类住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已成为地球资源的最大消耗者,生态建筑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平衡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就召开了“生态环境人类社区会议”,20世纪80年代又多次举行国际人居环境大会,1993年第18届国际建协大会的主题是“为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而设计”,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了联合国第二次人居环境会议,而1999年北京召开的第20届国际建筑师大会也是以“21世纪城市住区”为主题,强调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因此,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的努力目标。(三)用可持续发展思想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1)和谐的人居环境应重视地域性地域环境不同,人们的风俗习惯也不同,建筑只有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才能产生和谐的氛围,也才最具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就是尊重文化和历史,注重地方的建筑文化传统与人居环境文脉,处理好建筑与地域环境的关系,充分利用自然要素,使建筑融于自然,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如果置地域文脉于不顾,那么人们的建筑将会是千篇一律、毫无生机的。建筑师在设计时应该首先关注所处的地形和地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脉络,并力图在设计中使之得以丰富和升华,同时运用现代科技和艺术,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人居空间环境。例如,在进行居住小区设计时,就应该使居住小区的外部空间设计结合当地的习俗,强调创造一种居民需要的规模适度的室外空间环境,满足邻里间的交往活动,同时又满足人与自然交往的需求,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组团中心绿地是院落空间的延伸,应结合地形、植被等因素,开辟便于居民休息交往、儿童游戏的空间,创造丰富的、生动的环境,增强居民对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场所。重视文脉并非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一方面需要尊重地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应适应自然,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人居环境的和谐。例如,北京地区的建筑,就可以在分析居民传统的四合院居住方式基础上创造新四合院模式,而在江南则可以吸收低层建筑和传统造园手法,构造出现代江南水乡清新、雅致的风貌。(2)建筑空间内部应具有功能的可持续性和空间的可适应性一方面,在不同时期下建筑的使用功能可能会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相同的使用功能可能因使用者的改变而需要进行空间的调整。因此,建筑功能空间应能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目前,建筑大多采用静态的设计方法和固定不可变的结构,使建筑的更新改造很难进行,这是因为人们工作、居住、休闲等活动被安排在不同的空间里进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有些功能正慢慢合并,人们可以在家办公、处理事务等。随着时代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会对空间提出新的功能要求。因此要对建筑的结构体系妥善处理,进行弹性应变设计,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提高空间的适应性。对数量最多的住宅建筑来说,可以把设备管线较复杂、技术要求较高的卫生间、厨房集中布置,而其余部位则采用灵活空间。调查表明,灵活可变的大空间结构和方便拆装的轻型墙体分隔已得到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士喜爱。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人们不再为已界定的空间所限,它不仅能充分满足人性的自我需求,同时也能适应不同家庭、不同时期对居住空间的需求。(3)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能节地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生态建筑观倡导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保护和有效的利用。有关文献表明,与建筑有关的能耗占全球总能耗的50%,所以建筑材料应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提高材料的循环使用性。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就引进重要的生态观,结合居住区的环境、性质及要求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使建筑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充足的日照,用高科技手段使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得到有效利用。不仅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而且也有利于减少废水、废气对自然界的破坏,使得建筑不依赖能源或少用能源而让使用者感到舒适。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得动、植物相荣共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