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辛亥革命导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辛亥革命导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辛亥革命导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辛亥革命导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辛亥革命导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学案11辛亥革命一、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1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1)背景: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对外战争中失利。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蓬勃发展。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 (2)内容: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3)失败原因: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陷于孤立。革命打断了改革。 (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2立宪运动(1)地位: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18611895年)、维新运动(18951898年)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是使清朝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2)背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其目的是对外取悦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3)过程:初期的改革并未跳出“中体西用”樊篱,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1905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但又以种种借口加以拖延。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主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4)结果:1911年5月,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废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国戚手中,时人讥称“皇族内阁”,舆论对此多感失望。“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部分立宪派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汉族官员更加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二、辛亥革命1背景经济基础清末实行所谓“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2.爆发(1)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3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主权在民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三权分立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内阁制由议会多数党组织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总统无实权共和代议制议员和总统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2)进步性: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中国、也是亚洲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新的共和代议制,成为近现代中国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3)局限性:内容不全: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权力,使得行政权力的划分极其混乱,造成后来的“府院之争”。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约法就要捆住袁世凯手脚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以至于约法最后成了一纸空文。5清帝退位和袁世凯建立北洋政府(1)袁世凯掌握清朝实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企图挽救危局。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袁世凯一向以开明务实著称,拥有强大武装,在清末“新政”中成绩颇著,得到了立宪派的拥护、资产阶级的信任,也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社会动荡,迫切需要一个铁腕人物来维持稳定。(2)南方阵营的危机: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自身利益。也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孙中山面对复杂动荡的局势,心有余而力不足,穷于应付,被迫妥协。(3)南北和谈: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接受条件,逼迫清帝退位。(4)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5)袁世凯上台:清帝退位后,孙中山辞职,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6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3)局限: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弱小,依靠袁世凯的实力取代清朝,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1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胜利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A以和平方式结束了帝制B中国民主政治政体建立C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D民主革命任务得以完成解析根据材料“光荣革命”,突出和平的手段,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最后以和平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A项正确;革命强调破旧的一面,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辛亥革命仅是政体的变化,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转变,故C项错误;从革命任务角度看,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答案A2(2019东北三省四市模拟)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解析袁世凯最终能够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与两个“临时”并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也绝非是“本质体现”,故A项错误;两个“临时”与孙中山的个人品质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B项错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这一时期已然认识到,民主共和之路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个“临时”正是其不懈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故C项正确;有无“临时”两字与中华民国政权是否获取人民支持同样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3(2019天津模拟)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以上材料说明()A孙中山可依法承担立宪下的皇权B权威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C辛亥革命引发急剧的社会大动荡D改良相对革命更有利社会稳定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皇权不复存在,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权威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故B项正确;根据“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并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引发急剧的社会大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改良和革命,故D项错误。答案B4(2019山西联考)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这说明辛亥革命()A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B以反满方案为宗旨C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D脱离了中国实际解析根据材料中“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是强调进行民族革命和民权革命,而忽视进行民生的改革,说明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故A项正确。答案A5徐兆玮棣秋馆日记记载:“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材料能说明辛亥革命()A推翻了专制制度B建立了中华民国C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使书刊立场变化无常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材料信息看,书刊从强调平民政治、国粹到强调共和,这一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C。答案C命题点一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影响史料实证史料一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解读:史料一信息“毁了一个王朝”是指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指建立中华民国,让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史料二肯定与否定“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史料二中陈旭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如“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触动中国社会的根基,影响有限。史料三辛亥革命的喜与悲解读:阅读漫画时要注意漫画望风而起中打起“共和”旗帜的地方很多,漫画共和中“共和”旗帜孤零零地插在山顶,四周被水包围着。【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试答:不是一场意外。原因: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探究2】根据史料二,说明两人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试答:前者肯定:“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者否定:“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探究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信息?试答:图1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2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历史理解1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社会存在的几种社会政治力量(1)几种力量以及相互关系示意图: (2)各种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清政府:镇压革命。目的是维护即将崩溃的统治。立宪派和旧官僚:先是投机革命,后从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拥戴袁世凯。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目的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击的政策,同时对清政府采取威逼利诱的政策。目的是要借机夺取国家统治权,建立自己的统治。2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目标结果直接目标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挽救民族危亡直接结果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废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最终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政治智慧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1)各派力量实力不足。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英国等列强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素养提升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练习1(2019鞍山评估)新政走向清政府预想的反面,效果超越了原始动机。新政从内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体,这不是慈禧太后的初衷,而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但也是她一手造成的。这从根本上说明()A新的经济方式、新的文化观念不可能维护旧的体制B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只是骗人的幌子C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D没有清政府大搞新政便不会有辛亥革命的最终发生解析材料强调了清末新政客观效果与主观目的的相悖性。这一现象出现缘于新的经济方式、新的文化观念的确立必然要求有一个相应的新的政治体制与之相适应,所以清政府想通过新政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故答案为A项;B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武昌起义与题干“新政”不符,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提供了一些客观条件,但并非根本原因,故B、C、D三项错误。答案A【思维升华】对清末新政的辩证认识清末新政在近几年高考中几乎年年都涉及,其不仅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还在客观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正如托克维尔所言:“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对于清末新政,应立足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它的作用。(1)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改革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成功的改革。(2)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新政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和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加深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命题点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史料实证史料“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读:史料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的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赋予公民自由、平等的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具有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特点。【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试答:性质: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定颁布的。从其内容上分析体现了“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它确立的政治体制是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这在中国尚属首次。因此,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历史理解对临时约法中的民主精神和局限性的认识对于临时约法我们应理性地全面解读其民主精神和局限性。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2)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学生需结合史实对其进行“理性解读”。素养提升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练习2(2019西安一中押题卷)马勇在晚清二十年中写道:“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义举,也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地通过和平手段改朝换代,移交政权的先例。”材料中的“义举”指()A清帝颁发诏书,宣布退位B光绪皇帝亲政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通过和平手段改朝换代”“移交政权”,据此可知“义举”指清帝颁发诏书,宣布退位,A项符合题意;B项没有体现改朝换代,不符合题意;C项并没有体现移交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清政府仍旧存在;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答案A【思维升华】上题材料采用的是史学界的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学者认为清帝退位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临时约法和清帝退位诏书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的宪法根基。通过本题,学生对此能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高考命题组成员主要是各大高校史学研究成就卓著的学者,他们对历史现象有着独到的见解,在高考题中不可避免地会反映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中做到多关注学术热点和最新史学成果,依据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开阔视野,回答问题。题源史料大领悟史料一(摘自福建高考)(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二)革命以前,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孙中山对外宣言书史料二(摘自安徽高考)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1)有人说:“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王朝的根本不同。(新创题)试答:不同: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制度。(2)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高考原题)试答: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3)如何理解史料二中的观点?(改编题)试答:“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清宫廷瓦解之表征”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方面的意义;“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即没有动摇和消除封建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微课说法大提能定位: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识不全面典例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强烈的排满色彩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明显的限袁倾向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解题悟法定时空:1912年,中国抓关键:“因人设法”起了不好的示例作用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设障方法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未体现排满色彩无中生有B.缺乏明确的反帝要求并不是后人诟病的主要原因提出与材料主旨无关选项C.“因人设法”是指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做了一些特殊规定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也不是被后人诟病的原因提出与材料主旨不符的选项历史追问根据上题思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各是什么。试答:根本目的: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发展资本主义。直接目的:以法律手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查错补短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防止袁世凯的专制独裁是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根本目的。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是其核心内容。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名家评史大收获观点1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问题设置】概括材料中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试答:观点:政治制度应根植于本民族,学习西方要与本国国情结合,否则失败;不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观点2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问题设置】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与“辛亥革命”各自“革命”的内涵。试答:各自“革命”的内涵:周朝是从“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封建制”的革命;汉朝是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从“专制帝制”到“宪政共和”的革命。1(2018江苏高考)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朝末年四川官、商、民筹办铁路的历史事件。1911年,清政府宣布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清朝政府垮台,故选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咸丰年间,故A项错误;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排除C、D两项。答案B2(2017全国卷)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