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亮塘湿地公生态保育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昆明市西亮塘湿地公生态保育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昆明市西亮塘湿地公生态保育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昆明市西亮塘湿地公生态保育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昆明市西亮塘湿地公生态保育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总论1.1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昆明市西亮塘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建设责任单位:云南长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地点:滇池北岸官渡区西亮塘项目投资:9874.53万元实施时间:2006年12月2008年12月1.2 项目提出的背景湖滨湿地作为陆地与湖泊水体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滨湿地既是湖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场所,也是湖泊自净作用有效的区域,同时也是控制污染入湖的最后一道屏障。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和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都将湖滨生态带工程建设作为滇池保护与生态恢复的重要建设工程项目。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构筑包括环湖截污、环湖道路、污水处理工程和湖滨生态带建设在内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体系,是未来滇池保护与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滇池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各方面多年不懈的共同努力,在滇池流域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增加和污染负荷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基本遏制住了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的势头,滇池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目前实施的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和保护模式面临着众多的矛盾冲突,迫切需要探索环湖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加快滇池治理的进程,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使滇池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1.3.1滇池社会经济概况昆明市主城区是滇池流域居民最密集,人为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是全省全市经济、文化、商贸活动的中心。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调查统计,流域总人口308.4万人(包含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根据2000年昆明市土地局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滇池流域土地总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12175公顷,占总面积的72.66;建设用地34200公顷,占11.71;未利用地45625公顷,占15.63。1.3.2 滇池北岸湖滨带存在问题分析湖滨带湿地是处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具有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的生态系统,它在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截留和降解入湖污染物质,改善入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滇池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 对湖滨带湿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围湖造田等使湖滨带湿地发生严重的退化,最终导致了湿地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景观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丧失等多种生态灾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态破坏严重湖滨土地过度开发、围海造田和大规模防浪堤的修建破坏了湖滨生态环境,导致湖滨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从七十年代到现在,滇池东岸建设了很多防浪堤,能被开垦为耕地或鱼塘的湖滨带均已被利用,除此外部分湖滨带已成为永久性的旅游设施或建筑用地。这些开发活动和防浪堤的建设严重破坏了滇池湿地系统,导致原有动植物的生境的丧失,沿岸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造成湖滨区水生与湿生植物由深水区、浅水区向近岸带、陆地逐步萎缩,生物物种急剧减少,湖泊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湖滨区生物多样性的衰退进一步破坏了湖滨带的生态功能,致使湖滨带缺乏应有的生态防护。除滇池西岸外,全湖大多数区域都有防浪堤,防浪堤将滇池水体与湿地系统隔开,破坏了原有动植物的生境,造成湖滨区水生与湿生植物由深水区、浅水区向湿地、陆地逐步消亡。(2) 湖滨污染严重湖滨带本来是湖泊拦截污染物的最后屏障,由于失去天然湿地、人口密集、单位面积耕地化肥用量过大、城市点源截流剩余污染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水污染等的直接入湖等原因,使目前的滇池湖滨带不仅丧失了净化水质的功能,反而还成了污染滇池水体的严重区域之一。(3) 面源污染严重滇池北岸以蔬菜和花卉生产为主,农业发达,人口密度集中,面源污染是该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城市面源终极截污率仅能达到50%,农村面源终极截污率仅能达到30%;目前农村面污染源治理仍是缺口,对沿湖村镇的生活污染没有相关治理控制对策,农村生活污水、绝大多数生产性固体有机废弃物直接排放,最终进入滇池水生态环境,成为滇池水体的长年持续性污染源之一。1.3.3滇池湿地恢复与建设的意义(1) 湖滨湿地是构建完整湖滨生态带的需要湖滨带在湖泊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湖滨带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滨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抗旱、控制土壤侵蚀、净化入湖水质、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和生存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湖滨景观,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湿地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湿生植物具有生长迅速、抗逆性强等特点,这种生物所特有的吸收和分解营养物的自然过程,保证了物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有效利用,防止了物质的过分局部积累所形成的污染。缺少完整的湖滨湿地系统的滇池,要有效克服富营养化的局势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湖滨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建设对于减缓滇池污染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是滇池北岸湖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和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安排了一系列污染治理的工程措施,这些污染控制的措施是从污染源头和污染输送过程中减少和切断污染源,从而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强调的是“治”。而湖滨带生态恢复与湿地建设作为流域生态修复类的重要项目被定为特优先项目,该项目将在滇池沿岸筑起一道保护屏障,修复滇池湖滨带生态系统,强调的是“防”。尤其是湖滨生态工程建设与环湖截污污水处理构成完整的污染控制体系,成为了滇池污染防治工程的重要支撑。表3-1滇池北岸(含主城区)湖滨带建设项目汇总表序号工程名称工程规模实施年限1人工湿地建设人工湿地布水系统建设,建12.7km2(19050亩)人工湿地200520082天然湿地生态建设1887.4m等高线潮水涨落带内,建5.6km2(8400亩)天然湿地200520083防护林区生态建设在湿地外围因地制宜1km2(1500亩)防护林带20052008(3) 项目的建设是北岸片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项目区生态环境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土地垦殖率高,大棚蔬菜、花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固体废弃物数量巨大,面源污染十分严重;湖滨自然生态破坏严重,土地开垦过度,天然湿地几乎已消失殆尽;区域内人口和建设用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地矛盾、生存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尚缺乏污染控制设施,点源和面源污染均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给区内水环境和滇池的水环境保护带来严重的影响,随着片区经济的发展,这一影响将更加突出。为了保障片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全有必要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变农业生产为湿地生产,通过湿地建设营造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环境,从而提升区域土地利用价值,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片区农业生产废物及农药、化肥污染,实现片区经济可持续发展。(4) 项目的建设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本项目的建设突出湖滨带的环境效益,充分发挥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将滇池湖滨带建设纳入流域污染控制系统整体规划和设计中,在滇池流域系统的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基础上,恢复湖滨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使建成的湖滨带成为地表水污染物进入滇池的最后一道屏障,最大程度截流污染物,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的抵御和调节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的、能自我维持和调节的生态系统,同时使之与周围的系统与景观融为一体。兼顾湖滨带的景观功能与经济价值,通过湖滨带建设提升沿湖土地价值,以环境改善来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为昆明市、环滇池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是实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举措。1.4 完成本项目所具备的条件1.4.1本项目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湖滨生态系统中,水禽处于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最高生态位,而鱼虾产卵、生产孵化的数量和沉水植物密切相关,随着湖泊湿地遭到破坏,鱼虾产量势必下降,水禽的数量就会因失去食物来源而萎缩,直至完全消失。随着湖泊湿地恢复,鱼虾产量会逐步恢复,水禽的数量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湖滨湿地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湿地与森林、农田等生态环境一样,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生产力较高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生态系统中,湿地处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交界,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好坏可能对陆地生态系统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水生生态系统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它对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被喻为“地球的肾”。因此,对湿地的恢复、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湿地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以下的主要功能:(1) 滞留营养物营养物质经径流被带到湿地中,随沉积物沉降之后,通过湿地生物吸收,经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转换而被储存起来,最终通过对湿地生物的收获而将营养物质带出系统外;(2) 防止自然力的破坏湿地植被的自然特性可防止或减轻对海岸线、河口湾和江河岸的侵蚀;达到保护海岸线及控制侵蚀、防风和排除有毒物的作用;(3) 流量调节湿地能储存可能来自降水、径流或地下水源的过量水分,减缓水流,避免下游地域洪水的泛滥;(4)滞留沉积湿地特别是沼泽地和泛洪平原的自然属性(如植被、面积大小、水深等)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有利于沉积物的沉降和排除;(5) 保护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由于湿地系统的存在,为各种水生生物提供了优良的生活和繁衍环境条件,使得湿地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1.4.2本项目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应用效果(1) 贵州威宁的草海湿地我国在湿地生态恢复方面最为成功的例子是贵州威宁的草海。为了扩大耕地面积,1970年曾排水疏干草海,湖中的鱼类、贝类、虾和水生昆虫等几乎绝灭,所剩水禽也寥寥无几,地下水位下降,农业减产,自然生态失去平衡。1980年政府决定恢复草海,实施蓄水工程,恢复水面面积20km2,平水期可达29km2。目前,生物物种已得到恢复,浮游植物有8门91属;高等植物20科26属37种,组成了多种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和沉水植物群落。浮游动物有9纲74属115种;鱼类9种;两栖类14种,特别是鸟类丰富,有179种,其中水禽有68种。黑颈鹤、白头鹤、白鹤、灰鹤、游隼、自琵鹭等16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的数量日渐增多,湿地恢复效果良好,被国外专家视为中国湿地生态恢复的成功典范。该湿地作为我国特有物种黑颈鹤的主要越冬栖息地,目前已被建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 滇池湖滨人工湿地建设2004年6月建成运行的大清河复合人生态工湿地示范工程,占地面积约20亩,采用复合污水工程预处理加人工湿地处理的工艺,进水取自典型合流制城市污水的海河水,正常运行日处理水量为2000m3,水力停留时间约5天,监测结果表明,该复合人工湿地出水中的主要富营养化指标均优于国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对进水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及悬浮物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49.8%、62.9%和48.6%。(3) 滇池湖滨天然湿地恢复2004年6月完工的海东村湖滨湿地建设是国家科技部和云南省政府合作的专项科技攻关项目滇池蓝藻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的一个专题内容,该项目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与昆明市环境科研所共同实施建造,整个建设工期为两年,总面积约100亩。海东村湖滨湿地属典型的湖滨挺水植物型湿地,其间所选用的主要建群种包括香蒲、芦苇和茭草。目前项目建成区周围是滇池北岸蓝藻数量最少的区域,柳树成荫、茭草成群、白鹭等水鸟栖于其间,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其附近的区域形成鲜明的对照。基于上述分析,湿地,特别是湖滨湿地的建设在国内外已非常普遍,在滇池周边也已有了成功的建设先例。从已建成的各种类型湿地效果分析,湖滨湿地无论于削减入湖污染物、减轻湖泊污染,还是对恢复湖泊水生生态系统、改善湖滨生态景观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湿地建设对于滇池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1.4.3湖滨湿地的研究进展湖滨带湿地是处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具有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的生态系统,它在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截留和降解入湖污染物质,改善入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 对湖滨带湿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围湖造田等)使湖滨带湿地发生严重的退化,最终导致了湿地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景观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丧失等多种生态灾难。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湖滨带湿地的重要功能,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也开始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湖滨带湿地的生态恢复。科学人员对恢复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美国于1977年颁布了第一部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美国国家委员会、环保局、农业部和水域生态系统恢复委员会于1990年和1991年提出了在2010年前恢复湿地400万hm2的庞大生态恢复计划。1995年,美国开始实施一项总投资为6.85亿美元的湿地项目,旨在重建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地,该项目计划到2010年完成。联邦政府划拨了2亿美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密西西比河上游的生态恢复,湿地的生态恢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美国明尼苏达的北部地区,通过筑坝重建和恢复湿地,湿地面积已从1940年的2183hm2增加到1988年的3687hm2。加拿大湿地面积12700万hm2,占世界湿地资源的24%,居世界第一位。为了有效地保护湿地资源,加拿大于1992年颁布了联邦湿地保护政策。莱茵河流域是欧洲人口最稠密、污染最严重的流域。为了恢复莱茵河下游河漫滩(湿地)的功能,拟将夏季的堤坝拆除,以使洪水能够顺畅流动,从而改善水质和动植物群落。同样地,为了防洪、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改善水质等,拟恢复莱茵河上游以前河漫滩(湿地)的天然性。在瑞典,30%的地表为湿地、湖泊和河流。由于大量水生植物芦苇的入侵,许多湿地和湖泊已经迅速老龄化,芦苇覆盖的面积已达100000到200000hm2。为了恢复浅水湖泊和湿地,提出了抬高水位和降低湖底的建议,同时还要求砍掉芦苇,并清除其根系。在澳大利亚capel附近修建的一个用于沉积稀有金属矿砂的湖泊群,通过种植水生植物,目前已被恢复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近20年来,我国对东湖、巢湖、太湖、洪湖、保安湖、鸭儿湖、白洋淀等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控制和湖滨湿地生态恢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三江平原是我国平原区沼泽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地区,自建国以来经过40多年的开发,湿地面积减少了近340万hm2,湿地垦殖率达64%。自50年代末开展湿地研究工作以来,这一区域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一直是我国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通过采用适当的水土调控技术,合理确定农业开发的规模与模式,成功地将湿地的生态恢复与生态农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洞庭湖湖群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湿地,面积87.7万hm2,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从50年代至今,洞庭湖湖群的垦殖率已高达50%以上。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干扰,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十分严重,调蓄洪水的功能在逐渐衰退。为了恢复并合理利用湿地,提出了洞庭湖的湿地景观结构和生态工程模式,设计了浅水水体农业、过水洲滩和渍水低湖田等不同类型湿地的生态工程模式。通过湿地生态工程,建设高效复合的生态系统。通过入湖河流上游的生态建设,减少入湖泥沙量,并通过生物物种的合理配置,减缓湖泊淤塞过程,稳定湿地面积,保障湖泊的调蓄功能。在云南洱海湖滨带的生态恢复研究中,基于物理基底设计、生物种群选择、生物群落结构设计、节律匹配设计和景观结构设计等原则,采用生境和生物对策,提出了滩地模式、河口模式、陡岸模式、鱼塘模式、农田模式、堤防模式等6种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模式,归纳了湖滨湿地工程技术、水生植被恢复工程技术、人工浮岛工程技术、仿自然型堤坝工程技术、人工介质岸边生态净化工程技术、防护林或草林复合系统工程技术、河流廊道水边生物恢复技术、湖滨带截污及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林基鱼塘系统工程技术等9项湖滨带生态恢复技术。1.4.4 生态湿地的恢复技术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可概括为:湿地生境恢复、湿地生物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3个部分,相应地,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也可以划分为三大类:(1)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地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抬高水位)、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水文过程的连续性,必须严格控制水源河流的水质,加强河流上游的生态建设。土壤恢复技术包括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肥力恢复技术等。(2)湿地生物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1.4.5 人工湿地的研究现状最早公开报道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是由澳大利亚brian mackney于190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研究的中试规模的污水处理构造湿地出现在德国max plank institute,在此kathe seidel详细的考察了多种水生植物对化学污染物吸收和降解的能力。她的研究,1953年首次发表,证明水生植物如scirpus lacustris 有能力去除苯酚、病原菌和其他污染物。60年代,这项技术开始推广用于许多大规模试验,用以处理工业废水、江河水、地面径流和生活污水。有目的地利用湿地来处理污水则始于70年代。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丹麦、英国、日本等都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70年代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大都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即保持了天然湿地的结构,大都以泥泽的形式出现,而且,常被结合到氧化塘处理工艺中以提高氧化塘系统的处理效果。大部分初期研究都使用自然湿地处理污水,不久就暴露出应用自然处理系统处理污水会导致种类组成、种群结构、功能及湿地总体价值的显著变化,并意识到人工湿地具有应用的巨大潜力。因人工湿地不影响自然湿地价值,且可对处理工艺优化控制。80年代后,人工湿地则发展到人工建造的、以不同粒径的砂石为基质的处理系统,并由试验进入应用阶段。人工构造湿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关湿地污水处理能力和过程的基础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许多国家建造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包括英国、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印度、南非、巴西、澳大利亚以及许多欧洲国家,大小从一家一户的污水处理到每天处理12万加仑的污水,这些系统由于其较低的建设和运行费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当地和地区管理者的认可。目前欧洲己有数以百计的人工湿地投入废水处理,如英国就有200到300座湿地系统在运行(magmedov.v.g,1996)。人工湿地的规模从小到大分布较宽,最小的仅有40m2,用于一家一户废水处理,大的达5000m2,可以处理1000人以上村镇的生活污水。我国在“七五”期间开始人工湿地的研究。首例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研究工作始于19881990年在北京昌平进行的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量为500t/d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占地2ha,水力负荷4.7cm/d,hrt:4.3d,bod负荷:59kgbod/ha.d。用于处理水解池出水或原污水。1990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华南环境科研所在深圳白泥坑建造了占地8400m2的人工湿地示范工程,处理规模为3100m3/d城镇污水。该系统自从投入运行以来,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19891990年,天津环保科研所建立11个实验单元研究芦苇湿地对城市污水的处理能力,并对水力负荷,有机负荷,停留时间及季节等与污水中主要污染物间的规律进行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出水可达二级排放标准,有较高且稳定的脱氮除磷效果,季节性差异较小。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对不同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进行了研究。所选用的植物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水葱(scripus validus)、黄昌蒲(pseudcorus l)、美人蕉(canna chinenesis w)和水葵(cyperus alterni)。结果指出,对于氮,其吸收比例顺序为水葵(17.63%)美人蕉(10.6%)芦苇(5.31%)黄昌蒲(2.93%)水葱(1.65%);磷的吸收比例顺序为水葵(25.54%)美人蕉(6.89%)芦苇(5.46%)黄昌蒲(2.39%)水葱(1.78%)。但其进行的是盆栽试验,有待于在湿地系统中得到进一步验证。中国环境科研院刘文祥在1994.61995.8,采用由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草滤带组成的人工湿地对控制农田径流污染进行了研究。湿地占地1257m2,利用低洼弃耕地改造而成。系统投资少,运行管理方便,生态环境效益显著。中科院南京植物所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酸性铁矿废水,面积130m2,流量0.5m3/h,铜离子去除99.7%,铁离子去除99.8%,锰离子去除70.9%,每年运行费510万元。20002003年期间,以清华大学为主的“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课题组,在暴雨径流和农田回归水污染控制强化人工复合湿地生态技术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包括自由表面人工湿地、潜流湿地的构建参数、氮磷去除效率、主要影响因素、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等,确定了工艺和关键技术参数,并设计、建设、运行了多项人工湿地示范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该技术在滇池流域不同地区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其中用于控制暴雨径流氮磷污染的小河口复合沸石湿地示范工程总面积约6.2ha, 采用自由表面人工湿地和潜流湿地组合工艺,在潜流湿地中采用沸石和陶粒作为填料,实现功能互补,提高整体除氮磷效果;具有优化的填料粒径分布与湿地结构,配置适应性好、净化效果好的湿生植物,并采用强化布水系统,增加有效停留时间。系统适于处理大流量的暴雨径流和污废水,具有用地面积少、氮磷去除效果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费用低、易管理的特点。工程占地面积6.2公顷,控制示范区面积4.6km2。处理最大单场暴雨流量44000m3。运行结果表明,tn、tp、ss的去除率分别为50%55%、55%65%、70%80%。单场最大暴雨径流的tn、tp、的最大去除量分别为1476kgn、66.4kgp。1.4.6本项目人工湿地定位本项目是迄今为止滇池治理中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对实施区域及其附近水域产生巨大的环境、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使滇池治理与保护事业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1.5责任单位介绍:云南长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主要由昆明风驰传媒有限公司和云南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联合投资,成立于2006年9月,注册资本三千万元人民币。昆明风驰传媒有限公司是中国传媒领域的著名企业,创建于1992年。自1995年以后连续7年挤身中国广告界50强。成为云南省企业的著名品牌。2000年,加入香港李嘉诚先生和记黄浦联营机构tom. com,成为其国际跨媒体传播集团中的旗舰企业。公司以营销传播为主业,在全国拥有14家分支机构。同时,公司还在昆明市成功地开发了桃园花园、水晶公寓、志诚花园和大观小区等房产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经营实力。公司先后被省、市、区政府评为“百强”、“50强”、“10强”企业和扶持单位。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度被云南省科技厅认证为高新技术企业;被全国工商联评定为“中国民营五百强企业”;连续10年被政府授予“重合同、守信誉”企业称号;2002年,公司又荣获“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全国科技进步及经济效益双赢”先进单位等荣誉。云南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锡地产)隶属于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锡)。云锡是一个“百年老店”,是世界著名的锡生产、加工基地,2005年在世界锡行业中排名第一。公司拥有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两个上市公司。总资产近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近60亿元,占地近200平方公里,现有在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6万人,全部管辖人口15万人。集团在北京、上海、湖南、深圳、武汉、成都、昆明以及香港、美国、德国、印尼、新加坡均有下属公司及机构。1.6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9)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10)滇池保护条例;(11)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12)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13)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14)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建设详细规划;(1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6)昆明市规划管理条例及技术规定;(17)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定;(18)住宅设计规范;(19)住宅建筑设计标准;(20)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场设置标准;(2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及设计规范;(2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7计划目标1.7.1总体目标:项目计划投资9874.53万元,建设1240亩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1.7.2 工程目标根据滇池保护条例对滇池水体的定义,将湖岸线到1887.4m外延100m的范围为滇池水体保护区,即核心区,该区域内不准构建任何建筑物,区内现有村庄、企业全部逐步迁出。核心区外延400m的范围为湖滨缓冲区,其间进行湖滨生态工程建设。1.7.3 工程建设目标结合项目区所处的位置及其定位,初步拟定工程建设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1240亩。1.7.4 出水水质目标采用合理进出水系统,优化系统的布局,充分发挥人工湿地的效能,使得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和初期雨水以及溢流的雨水均得到有效净化,使进入滇池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标准(表4-1)。表4-1 国标类地表水水质主要项目标准限值 单位:mg/l序号指标类别数量备注1化学需氧量(codcr)302总磷(p) 0.1湖、库,以p计3总氮(n) 1.5湖、库,以n计2项目概况2.1地理(或地块)位置介绍根据昆明市四区行政的新区划,本项目区属于昆明市官渡区官渡镇南部沿湖岸的湖滨区。官渡区滇池湖滨带共涉及六甲乡、官渡镇及矣六乡三个乡镇,湖岸线长约17.14公里。项目位于滇池外海东北部,该地区主导风为西南风,且正处于滇池的下风向,受其影响湖滨区受到滇池波浪的侵蚀较为强烈。西亮塘生态湿地位于昆明主城区东南的滇池湖畔,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隔湖相望。地块的东北方向与南绕城线毗邻,宝象河位于西北方向。西南距离环湖路约200米。地块从北向东,分别被五甲塘生态公园、世纪城、体育城和领事馆等四大项目环绕,不仅未来发展前景不俗,其现有配套设施也十分成熟。周边商场、菜场、休闲广场众多,大专院校林立,公园、医院等公共设施相距不远。位于此地生活方便而多彩。2.2 滇池概况2.2.1 滇池自然概况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处长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面积2920km2,流域南北长114km,东西平均宽25.6km,其中山地、丘陵2030km2,占69.5%,平原、盆地590km2,占20.2%。滇池坐落于盆地中南部,北邻昆明市区,呈南北向分布,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南北长40km,东西平均宽7.5km,面积300km2,平均水深4.4m,湖容量约12.9亿m3。滇池流域冬春两季主要受印度北部的大陆干暖气流控制,冬季受北方南下的干冷气流影响,其气候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旱严重,秋凉少雨,四季之分不显著,气候的地区性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4.7c,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4%,多年平均风速2.2m/s,实测最大风速19m/s,多年平均日照2448.7hr,无霜期227d。温和的气候一方面极易导致富营养化水体爆发蓝藻水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湖滨湿地的恢复。滇池流域雨季集中,干湿季分明。降雨在区域上分布很不均匀,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935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流域内以红壤、水稻土分布最广泛。自然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次生植被以云南松或华山松为主,坝区及滇池沿岸分布有较集中的经济林木,森林覆盖率为21%。矿产资源以磷矿为主。滇池属长江水系金沙江流域,有二十余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湖区,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新河、运粮河、船房河、大清河、洛龙河、捞鱼河、梁王河、柴河、大河、东大河等。上述河流多流经城镇、农田、磷矿区,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及有害物质入湖。滇池水经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流经螳螂川、普渡河,进入金沙江。2.2.2 滇池社会经济概况昆明市主城区是滇池流域居民最密集,人为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是全省全市经济、文化、商贸活动的中心。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调查统计,流域总人口308.4万人(包含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根据2000年昆明市土地局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滇池流域土地总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12175公顷,占总面积的72.66;建设用地34200公顷,占11.71;未利用地45625公顷,占15.63。 2.2.3 滇池水污染概况滇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快速恶化的全湖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20世纪60年代,滇池为ii类水质,近20-30年来,滇池水质下降了23个等级,草海异常富营养化,局部沼泽化,外海严重富营养化,出现全湖水质劣v类的严重状况。2000年,草海水质为劣v类,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总磷,超标率分别为25%、100%、100%,其年均值超标倍数分别为0.3、16.0、16.7倍。外海水质为劣v类,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超标率分别为8.3%、100%、100%,总氮、总磷的年均值超标倍数分别为5.5和9.9倍。自1991年以来,主要监测点的污染物指数年平均值变化趋势表明,滇池的富营养化状况仍居高不下。尽管草海codmn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降幅为32.9%,但tn和tp仍呈上升趋势,升幅分别为74.2%和18.1%。外海codmn指数稍有下降,降幅18.3%,tn 和tp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与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的治理目标相比,外海和草海均未达到预期的治理目标,尤其是总氮、总磷与预期目标差距甚大。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滇池,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大量物种消亡,外海蓝藻水华爆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其结果直接影响到昆明市的饮用水安全。19952000年间,滇池流域的入湖污水量增加了3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仍呈上升趋势:codcr排放量增加49.9%,tn排放量增加57.6%,tp排放量增加45.5%。生活污水量在总排放量中的比例也在上升,从1995年的73%增加到75%。城市生活源是cod、tn和tp等主要污染负荷增加的主要来源,而且对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的贡献最大;工业污染源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排污量所占的比重已降到第三位,并且还在逐年减少,其在总污染负荷中codcr从32.8%降到11.1%,tn的比重从14.4%降到1.9%,tp则从10.4%降到3.8%;生活源的污染物排放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持续增加;面源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在缓慢增加。2000年的总污染负荷中,cod的比重占36.8%,tn占27%,tp占44.5%。基于上述分析,生活污水和面源的氮磷贡献量对于滇池富营养化水平仍具有长期的影响,因此,对氮、磷污染负荷的进一步削减是滇池水质改善的重要举措。2.2.4 滇池湖滨区概况滇池湖滨区工农业生产、生活、旅游等人为活动,造成土地开垦过度,以前的湿地已被改作耕地、鱼塘,湖滨带的天然湿地几乎已消失殆尽,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滇池失去了天然屏障,上游面山、城镇及农业区带来的水土流失、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流失肥分等带来的污染物直接进入滇池。滇池防浪堤的大规模建设与完善,对保护沿岸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由于它的建设也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湖滨区的天然形态是湖滩、沼泽、河岔等构成一个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湖滨区的生物多样性是建立在这个过渡带上的。防浪堤的建设,使湖滩、沼泽消失,仅剩少量河岔,使湖滨带生物多样性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历史上,滇池湖滨区曾以芦苇、田字草为优势,辅以莲、满江红。这种生态结构在五、六十年代是滇池湖滨区的典型分布。但如今已萎缩到湖滨小河岔中只有极少量的芦苇、茭草群落或孤丛存在。水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以耐污性较强的植物为主。在河道入湖口处,有大片水葫芦、水花生分布,沿岸带分布有红线草、金鱼藻、紫背萍等较耐污植物。受工艺技术的限制,污水即使经过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出水仍不能满足滇池保护的要求,为实现滇池水体保护的目标,必须建设一定面积的人工强化湿地和进行天然湿地恢复,用以对污水处理厂出水进行净化,截留流域内的城市和农村面源污染,同时也是健康湖泊生态系统的需要。2.3 项目区现状2.3.1 自然及经济概况根据昆明市四区行政的新区划,本项目区属于昆明市官渡区官渡镇南部沿湖岸的湖滨区。官渡区滇池湖滨带共涉及六甲乡、官渡镇及矣六乡三个乡镇,湖岸线长约17.14公里。项目位于滇池外海东北部,该地区主导风为西南风,且正处于滇池的下风向,受其影响湖滨区受到滇池波浪的侵蚀较为强烈。2.3.2 项目区水环境概况滇池北岸是主城区入湖河道较为集中的区域,官渡区辖区内主要的入湖河道包括盘龙江、大清河、宝象河及海河等。流经昆明主城区东郊的宝象河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及有害物质经项目区西侧入湖,同许多入滇河道相类似,宝象河季节性特征十分明显,水质绝大部分时间劣于地表水类标准,旱季以城市污水为主,每年的雨季大量的泥沙随初期雨水经宝象河入湖,其主要污染情况见下表。表2-1 官渡区主要入湖河道情况表河流名称入湖口河堤状态平均流量(m3/s)水质浓度(mg/l)codcrtntp盘龙江毛石混泥土2.5825.656.550.33大清河毛石混泥土3.36107.8926.831.41宝象河毛石混泥土1.9138.733.940.26海 河毛石混泥土2.3.3 项目区防浪堤状况官渡镇防浪堤起点为小河嘴村大口子河入湖口,到海东村海东河(大口子)入湖口处结束,长4.86千米,堤顶高程1887.51889.0米。海东村委会境内的防浪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约863米,堤顶宽0.3米,见图6-2(a),其余防浪堤为砌石挡墙混凝土压顶,顶宽0.6米左右,见图6-2(b),防浪堤完好,无损毁和缺口。 (a)海东村 (b)宝丰村宝象河半岛西岸(钢筋混凝土,完好) (砌石挡墙混凝土压顶,完好)图2-1 官渡镇防浪堤状况图2-2 官渡区防浪堤保护范围修筑防浪堤的目的是预防水患,然而在防浪堤防住了水患的同时也导致了水体与陆地的隔断,作为过渡地带的湿地失去存在的条件而逐渐退化。防浪堤也阻碍了堤内外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破坏了湖滨动植物生境,以致丧失了湖滨生态系统应有的功能。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防浪堤修建以后,紧邻滇池的一些地势低洼场所与滇池分离后得以保留,如今官渡区所属三个乡镇的水体保护范围边缘就留存有三片地势低洼的地区,西亮塘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水下水位较高,有的地方要靠抽水来保证当地的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如果将现有防浪堤破除,西亮塘的绝大部分将能与滇池直接连通(见图2-2)。2.4建设规模与目标公园生态保育区 1240亩 开发周期:2年2.5周围环境与设施(1) 紧邻环湖路、南绕城线,向东500米与广福路相接,交通四通八达;(2) 与世纪城、体育城、领事馆区相毗邻,生活实施齐全;(3)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昆明艺术学校、云大附中滇池分校、云大附中体育城分校等距离不远;(4) 滇池湖畔、昆明滇池渡假区、红塔体育中心、云南民族村、昆明官渡区官渡古镇、五甲塘生态公园等名胜古迹环绕。2.6 本项目与其它工程的关系2.6.1 与城市污水处理厂间的关系本项目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互为补充,是构成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系统工程的不同组成部份。城市污水处理厂负责对城市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削减大部分污染物。处理厂出水在进入滇池以前,经过湖滨生态带,通过湖滨生态带的生态过程得到进一步净化,达到地表水类水质,最后进入滇池。生态带中一部分湿地可用于发挥初期雨水的贮存功能,与初期雨水贮存池联合贮存初期雨水,并进行合理的水量调配;之后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再经过布水系统进入湿地生态带,最后将生态带处理达标的出水排入滇池。因此它们是有机结合,共同实现入湖污染物的削减,两者都是污染控制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6.2 与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的关系面源污染绝大部分是通过暴雨径流进入滇池的,截污工程可将初期雨水截留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超出截留量的溢流一部分就近进入湖滨生态带,一部分通过河口生态工程净化。因此湖滨生态带建设是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面源污染控制系统控制工程体系中末端控制的主要环节。2.6.3 与内源污染控制工程的关系本项目的湖滨带湿地系统建成后,项目区以南的防浪堤将会逐步拆除,由于风力和潮汐作用,滇池水会在湿地中进行交换,使得区域附近的滇池水体得到净化。本项目与内源污染控制工程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各司其责,是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控制的不同组成部分。湖滨带及其中湿地对于阻截、控制面源污染入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水生生态恢复做出重要贡献。本工程是恢复滇池湖滨带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对保护滇池、减少污染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拦截面源污染、净化滇池水质、恢复生物多样性、美化湖滨景观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工程建成与实施后,将为滇池水环境保护与水质恢复探索完整的适合于滇池的湖滨生态工程建设、运行与管理,对于推动整个湖滨带的建设进程将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工程手段恢复滇池历史上水陆相连的湖滨生态结构,促进湖滨带植被恢复。建成足够规模的湖滨人工湿地,使通过湖滨湿地进入滇池的地表水净化为类水,达到滇池水质保护目标。3 实施方案3.1 工程目标根据滇池保护条例对滇池水体的定义,将湖岸线到1887.4m外延100m的范围为滇池水体保护区,即核心区,该区域内不准构建任何建筑物,区内现有村庄、企业全部逐步迁出。核心区外延400m的范围为湖滨缓冲区,其间进行湖滨生态工程建设。3.1.1 工程建设目标结合项目区所处的位置及其定位,初步拟定工程建设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1240亩。3.1.2 出水水质目标采用合理进出水系统,优化系统的布局,充分发挥人工湿地的效能,使得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和初期雨水以及溢流的雨水均得到有效净化,使进入滇池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标准(表4-1)。表4-1 国标类地表水水质主要项目标准限值 单位:mg/l序号指标类别数量备注1化学需氧量(codcr)302总磷(p) 0.1湖、库,以p计3总氮(n) 1.5湖、库,以n计3.2拟采用湿地技术的成熟性和可靠性2004年6月完工的海东村湖滨湿地建设是国家科技部和云南省政府合作的专项科技攻关项目滇池蓝藻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的一个专题内容,该项目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与昆明市环境科研所共同实施建造,整个建设工期为两年,总面积约100亩。海东村湖滨湿地属典型的湖滨挺水植物型湿地,其间所选用的主要建群种包括香蒲、芦苇和茭草。目前项目建成区周围是滇池北岸蓝藻数量最少的区域,柳树成荫、茭草成群、白鹭等水鸟栖于其间,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其附近的区域形成鲜明的对照。湿地,特别是湖滨湿地的建设在国内外已非常普遍,在滇池周边也已有了成功的建设先例。从已建成的各种类型湿地效果分析,湖滨湿地无论于削减入湖污染物、减轻湖泊污染,还是对恢复湖泊水生生态系统、改善湖滨生态景观均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3.3 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物种选择天然湿地恢复的首要条件是恢复湿地物种的生存环境,只要有适宜的生境,则湿地植物便会很快的得到恢复。天然湿地中一般无须人工种植中生、湿生植物,只需进行人工引种。引种种源应坚持本地物种优先的原则,同时兼顾湿生乔木的经济价值。据不完全统计,滇池湖滨现有典型水生植物21科,36种,其中沉水植物6种,浮叶植物3种,漂浮植物5种,挺水植物6种,湿生植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